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大二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大二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动机:是指激励人们进行某种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或内部动力.2、诱因:是指能满足有机体需要的物体、情景和活动,是有机体趋向或回避的行为目标。

3、学习动机: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

4、强化: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当被试表现出主试所期望的动作之后,给被试提供满意快活的刺激,就叫做正强化;当被试表现出主试所期望的动作之后,某种不愉快的经验或事物因此而消失,就叫做负强化.5、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是激励固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6、归因:人们在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遇失败的原因,这种对行为结果的原因的推论就称为归因。

7、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8、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9、学习定式:指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以及需要、愿望、态度等都能构成其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学习发生定势作用,从而使学习活动有一定的方向性。

10、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11、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称之为心理发展。

12、注意:指心理活动队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3、感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柑橘赫尔知觉的过程,是认知过程的开端。

14、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而狭义的通常的心理学意义上的思维专指逻辑思维。

15、想象:是对人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德尔心理过程。

16、情绪与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体验。

17、情绪智力:指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测和驾驭以及对人生的乐观程度和面临挫折的承受能力.18、气质:指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典型饿、稳定的心理特征。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1.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他认为其中( ) 具有最强大的力量。

A.本我B.自我C.超我D.三者都是答案:A2.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是指人格具有( )。

A.独特性B.稳定性C.整体性D.功能性答案:B3.精神分析学派主张研究A.区别于动物的动机、欲望、生命意义、情感等复杂体验B.影响及决定人的行为的潜意识C.人的行为及影响因素 D.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信息加工过程及影响因素答案:B4.()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人格中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是区别一个人与众不同的明显的和主要的差别所在A.气质B.能力C.性格D.理智特征答案:C5.()是指人在短暂时间里,能迅速地表达出较多的观念A.敏捷性B.变通性C.独特性D.流畅性答案:A6.“范进中举”故事中当范进得知考中时的情绪状态是()A.应激B.心境C.焦虑D.激情答案:D7.同一感受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时,感受性会发生变化,这一现象称为A.感觉对比B.感觉融合C.感觉适应D.感觉的掩蔽答案:A8.提出智力可以分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物,三个维度可以组成为一个三维智力结构模型,人的智力在理论上可以区分为150种的美国心理学家是A.斯皮尔曼B.卡尔特C.瑟斯顿D.吉尔福特答案:D9.衡量感受性高低可用A.智商B.韦伯分数C.情商D.感觉阈限答案:D10.工作记忆的三个组成成分是()A.中央执行系统、视空间画板和语音回路B.感觉登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C.感觉登记、复述系统和中央执行系统 D.感觉登记、视空间画板和中央执行系统答案:A11.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分别是A.学习行为和操作性为B.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C.刺激行为和反应行为D.操作性为和反应行为答案:B12.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特征是知觉的A.选择性B.整体性C.恒常性D.理解性答案:C13.一种感觉兼有别种感觉的心理现象称为A.联觉B.联想C.感觉融合D.感觉起伏答案:A14.()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及答案

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及答案

各位同学,这份资料结合了老师在2班划的重点和我们班划的重点(因为我们2个班的重点稍微有点不同),是我们2个班的新旧学委根据自己的理解从课本上整理的答案,所以,难免会出现错误,请大家谅解,谢谢!第一章1、心理学的定义是什么?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也可以说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事实、机制、规律和本性的科学。

2、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有哪些?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者的外部表现(如语言、表情和行为等)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

实验法:是按照研究的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问卷调查法:是一种将要调查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设计成问题,让调查对象回答,以此来搜集研究资料的方法。

3、科学心理学是那年诞生的,创始人是谁?1879年诞生,创始人是冯特4、什么是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心理现象的一种,是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心理活动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发展的过程。

第二章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物质器官。

2、一切心理现象不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从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反射。

3、反射的种类有哪些?反射按照产生的条件不同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放射。

非条件反射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先天反射活动,如眨眼、吸吮,膝眺等都是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

4、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有哪些?①兴奋和抑制过程的扩散和集中;②兴奋和抑制过程的相互诱导;5、安慰剂效应(参考《心理学与生活》)又名伪药效应、代设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安慰剂效应并不是由所服用的药物引起的,而是基于病人心理上对康复的期望。

第三章1、什么是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基本特征。

健康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健康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1.心理健康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

应激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可以由不同的生理及心理因素引发。

心理压力工作压力在面对压力源时,机体对自然能力资源的普遍的,有规律的,无意识的调动。

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由于丧偶,离异,分居等原因导致的家庭主体成员不齐全的家庭。

中年危机职业选择是根据社会的就业状况和个人的心理特征,从社会现有职业中选择其一的过程,能促进心理成长,满足心理需要。

择业焦虑个体在面临职业选择时产生的紧张不安强烈且持久的情绪体验,并引发相应的生理和行为改变职业倦怠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倦与耗竭的状态,表现为情感衰竭,去人性化关系和个人成就感丧失身份认同产后抑郁是指女性在生完孩子后,由于生理和心理因素造成的抑郁状态,可划分为第三日抑郁,内因性抑郁,神经性抑郁社区心理健康在社区工作服务中,运用科学的理论和原则来保持与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

网络依赖通常表现为上网行为冲动失控,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网上信息等,对网络过度依赖导致对实际的学习工作生活产生严重影响,个体心理与社会功能受损。

网络成瘾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对社会,心理造成明显损害的现象。

2.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1)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

(2)能在学习,劳动,生活中体验到乐趣。

(3)行为方式和社会角色相一致。

(4)情绪情感乐观,积极情绪占主导地位。

(5)人际关系正常,能够与人和睦相处。

(6)人格健全,勇于探索与进取。

3.简述人际关系冲突的特点客观性(人际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现象,是客观存在)知觉性(由于已经知道彼此的目标,意见或价值不一致,为了竞争稀少的资源而产生的主观判断与知觉)对立性(人际冲突的对立性行为源于双方互不兼容性)递增性(发生人际冲突的可能性会随着两个人彼此依赖程度增加而提高)4.简述人际关系冲突的过程潜伏阶段(导致冲突的条件已具备,但双方未意识到彼此不兼容性,埋下冲突因子)知觉阶段(主体感到紧张或焦虑,潜在冲突向显性冲突转化)感受阶段(双方开始分析冲突性质,思考后果,有情绪性反应介入)外显阶段(冲突行为外显化,发生争执甚至暴力行为)结果阶段(可能两败俱伤,可能一胜一负,可能达成协议)5.简述人际关系冲突的原因“寻衅―认可”说:一个人受到意料外的惩罚或未获得意料中的回报,会愤怒,可能采取寻衅行为,引发冲突。

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心理学期末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3.感觉: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上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4.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5.记忆:回忆,指不在眼前的过去经历的事情在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6.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规律性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7.想象:想象也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是大脑对已有表现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8.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

9.情绪: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

10.意志:意志是为实现一定的目的、有意识的支配,调节个人的行为以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11.个性: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12.需要:需要时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紧张状态。

13.动机:动机是由特定目标与内在需要相结合而形成的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行为的明确的内在心理倾向。

14.兴趣:兴趣是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

15.气质: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典型而稳定的动力特征。

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是指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倾向性等特点。

16.性格: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稳定态度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17.能力:能力是指使活动得以完成,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思考题1.1用列表的方法说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心理过程:认知(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心理学现象意识过程:就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价值观1.2“狼孩”的事例有何启示?狼孩的故事反映了心理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即社会性,狼孩脱离了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心理随即发生改变。

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4-5个10分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3.注意: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4.记忆:人脑对经历过事物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是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信息加工的观点)5.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人格心理特征6.性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7.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8.气质:是指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9.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10.情绪:人对待认知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态度,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情绪刺激的认知等复杂成分。

11.情感: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2.智力:是使人能顺利的解决某种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认知的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

13.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4.记忆的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

二、填空:1.心理现象包括:心理活动的过程、人格、心理状态。

2.人类情绪分为:①激情:是一种迅速强烈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具有爆发性和从动性。

②应激:应激是由出乎意料的紧急状况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③心境:心境的特点具有弥散性——“喜者见之则喜,忧者见之则忧”人类情感种类分为:(1)道德感:是关于人的思想、言行等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情感。

(2)理智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某种认识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情感。

(3)美感: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美的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情感3.兴趣的分类:直接兴趣(对事物本身有直接需要而引起的兴趣)和间接兴趣(对事物未来结果有见解而产生的兴趣)4.长时记忆几乎没有容量限制,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为7±2组块5.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综合其他过程: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6.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步变慢。

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完整

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完整

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完整版心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第一章题目一、单项选择题1、心理现象分为(A)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D)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A、认知过程B、情感过程C、意志过程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4、(C)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A、普通心理学B、发展心理学C、理论心理学D、生理心理学5、(B)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A、社会心理学B、应用心理学C、发展心理学D、比较心理学6、(F)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E)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D)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C)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B)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A)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A、比较心理学B、理论心理学C、社会心理学D、实验心理学E、发展心理学F、普通心理学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C)A、社会心理学B、理论心理学C、应用心理学D、普通心理学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9、(C)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A、笛卡尔B、洛克C、冯特D、缪勒10、(B)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

A、1789B、1879C、1798D、189711、(A)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A、冯特B、洛克C、笛卡儿D、缪勒12、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动力学派)是(C)创立的、A、笛卡尔B、华生C、弗洛伊德D、罗杰斯13、"心理学的第一大势力"是指(A)A、精神分析B、行为主义C、认知D、人本主义14、行为主义创立的标志是1914年美国心理学家(B)出版了《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一书,由此他被称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A、罗杰斯B、华生C、弗洛伊德D、马斯洛二、多项选择题1、心理现象分为(A、C)A、心理过程B、认知过程C、个性心理D、情感过程E、意志过程2、心理过程包括(C,E,G)A、感知过程B、知觉过程C、认识过程D、注意过程E、情感过程F、行为过程G、意志过程3、个性心理特征包括(B,C,E)A、认知B、能力C、气质D、情感E、性格4、心理学可分为(A,D)A、理论心理学B、发展心理学C、普通心理学D、应用心理学E、社会心理学5、下列属于理论心理学的是(A,B,D,E)A、普通心理学B、社会心理学C、教育心理学D、生理心理学E、实验心理学6、下列属于应用心理学的是(B,C,D,E)A、社会心理学B、教育心理学C、咨询心理学D、管理心理学E、消费心理学7、以下哪些是理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B,C,D,F)A、心理学学科性质B、心理学方法论C、身心问题D、学习心理机制E、心理的生理基础F、心理的起源8、科学的三大特征是(A,B,D)A、客观性B、可验证性C、准确性D、系统逻辑性E、描述性9、(A,B,C)决定了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属性、A、心理学的研究对象B、心理学的历史渊源C、心理学的研究方法D、人的社会性10、(A,C)的基本原理是心理学研究的根本指导思想、A、辩证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C、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E、机械唯物主义11、在心理学研究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A,B,C,D)、A、客观性原理B、系统性原理C、发展性原理D、教育性原理E、协同性原理12、观察法可以分为(A,B,C,E)、A、参与观察法与非参与观察法B、现场观察与情景观察C、长期观察与短期观察D、情景观察与控制观察E、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13、观察法要有效,就要特别注意(B,C,D,E)A、每次尽可能长B,有明确观察目的C、随时记录D、可利用现代手段E、每次时间不宜过长14、实验法就是要在保持其他因素恒定的前提下研究(A,B)的关系和变化的规律、A、自变量B、因变量C、人脑D、客观世界15、实验法可分为(A,D)A、实验室实验法B、情景实验法C、参与实验法D、自然实验法16、在实验室实验研究中,主要要控制哪些方面(A,B,C,D)A、实验情境B、控制被试C、控制实验刺激D、控制被试的反应17、调查法可分为(B,C,D,E)、A、一般调查法和特殊调查法B、一般调查法和专题调查法C、事实特征调查和征询意见调查D、结构式调查和非结构式调查E、访谈法、邮寄问卷法和电话调查法等18、调查法的缺点是(B,C,D)A、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第一手的资料B、被调查者可能有意不作出真实回答C、封闭式的问题损失数据有效性D、问题措词不易确定19、一般研究法主要包括(A,B,D)A、实验和研究设计B、对数据的统计处理C、抽样法D、逻辑思维法20、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分为(A,C)A、孕育阶段B、转折阶段C、确立阶段D、发展阶段21、冯特对心理学的历史功绩主要有(A,B,D)A、心理学的确立B、实验心理学的创立C、出版〈〈生理心理学原理〉〉D、建立心理学专业队伍22、弗洛伊德把人的意识分为(A,B,C)A、意识B、前意识C、潜意识D、后意识23、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包括(A,B,C)A、潜意识理论B、梦的解释C、泛性论D、本能学说E、人格理论第二章题目一、单项选择题1、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感觉属于A、信息的输入和登录B、信息的识别C、信息的选择D、信息的储存和提取2、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信息的演算是以下哪种心理过程?A、感觉B、知觉C、记忆D、思维3、主要收集声音和身体平衡位置信号的感觉器官是A、眼睛B、耳朵C、鼻子D、舌4、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强度,称为A、阈限B、绝对阈限C、差别阈限D、相对阈限5、当物体移到100米远处,视网膜上的像相应缩小到距我们1米远时大小的1/100,但是我们知道该物体的大小没有太大变化,称为A、大小恒常B、形状恒常C、颜色恒常D、亮度恒常6、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A、感觉B、注意C、记忆D、思维7、人根据任务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称为A、注意广度B、注意稳定性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转移8、以动作、技巧为内容的记忆是A、形象记忆B、情绪记忆C、运动记忆D、语词逻辑记忆9、根据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把记忆分成A、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B、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C、机械记忆和逻辑记忆D、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10、以下又可以称为实践思维是A、动作思维B、形象思维C、语词逻辑思维D、抽象思维11、按照思级结果的新颖性,可以把思维分成A、发散思维和聚敛思维B、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C、受制思维和创造思维D、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二、多项选择题1、感觉器官除了感受光波、声波、气味、滋味以外,还可以感受A、温觉B、冷觉C、痛觉D、触觉2、在“群魔殿”的多水平信息加工认知模型中,设像参与信息加工的有A、映象小鬼B、特征小鬼C、认知小鬼D、判断小鬼E、决策小鬼3、注意具有以下功能A、选择B、保持C、调节D、监督E、伴随4、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物体是A、刺激物是新奇的B、刺激物亮度增加C、刺激物静止D、刺激物发生相对运动E、刺激物符合需要5、注意的基本品质特点是A、注意范围B、注意稳定性c、注意的分散D、注意的转移E、注意的分配6、影响注意品质的因素有A、动机B、神经系统的特点C、后天的训练D、兴趣E、刺激物的特点7、自动加工是A、不需要大量注意资源B、随时应对环境的变化C、经过大量统习D、应用灵活的加工方式E、加工模式难以改变8、控制加工是A、受资源量限制B、是一种程式化的程序C、不能同时进行多项作业D、应用灵活的加工方式E、需要集中注意完成9、以下以表象的方式编码的是A、形象记忆B、情绪记忆C、运动记忆D、语词逻辑记忆10、长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是A、物理特性编码B、言语听觉特性编码C、语义编码D、表象编码E、行为编码11、遗忘的发生是由于A、信息错误B、记忆痕迹消退C、信息的干扰D、意识的抑制E、信息不能再认12、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有A、尝试错误B、顿悟C、类比D、启发式E、反推法13、以下关于定势描述正确的是A、一种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B、凭借以前的经验看问题C、有时有助于较快解决问题D、缺乏灵活性E、可以发现更好的解决方法阳光大学生网大学生试题第三章题目一、单项选择题1、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C)A、需要B、动机C、兴趣D、理想2、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B)3、观察学习的提出者是(D)、A、荣格B、华生C、斯金纳D、班杜拉4、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的是(A)A、荣格B、谢尔顿C、威特金D、霍兰德5、编制16人格因素问卷的是(B)A、艾森克B、卡特尔C、哈撒韦D、霍兰德6、以下能够测定12种人格特质的问卷是(B)A,艾森克人格问卷B、Y-G人格测试C、主题统觉测验D,卡特尔人格因素问卷7、不爱与人交往、有孤独感,动作显得缓慢、单调、深沉的特征属于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D)8、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是(C)A、不可遏制型B、活泼型C、安静型D、抑郁型9、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C)A、认知能力B、操作能力C、社交能力D、模仿能力10、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中,每完成一个题目代表几个月的智龄?(B)A、l个月B、2个月C、3个月D、4个月二、多项选择题1、以下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的是(A、C,D)A、需要B、气质C、动机D、能力E、兴趣2、以下属于个性心理特征范畴的是(B,C,D)A、需要B、气质C、性格D、能力E、兴趣3、信念是(A,B,C,D,E)A、被意识到个性倾向性B、洞察事物的出发点C、判断事物是非曲直的准则D、具有自觉性和独立性E、有认识、情感、意志构成的融合体4、一般能力是指(A,B,C,D,E)A,观察力B、记忆力C、思维力D、想象力E、注意力5、气质类型包括(A,B,C,D)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E、神经质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类的需要有(A,B,C,D,E)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归属和爱的需要D、尊重需要E、自我实现需要7、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B,C,D)A、荣格B、华生C、斯金钠D、班杜拉E、埃里克森8、以下属于投射测验的是(B,C,E)、A、艾森克人格问卷B、罗夏墨迹测验C、主题统觉测验D、16人格因素问卷E、儿童统觉测验9、信度包括(A,B,C)、A、再测信度B、等值信度C、分半信度D、内容信度E、效标关联信度10、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活泼型的特点是(A,C,E)、A、强B、弱C、平衡D、不平衡E、灵活11、以下关于能力的描述是正确的是(A,C,E)、A、属于个性心理特征B、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C、发展比知识发展要慢得多D、随年龄增长不断积累E、随年龄增长是一个发展、停滞和衰退的过程第四章题目一、单项选择题的方法,称为(A)A、横向比较研究B、纵向跟踪研究C、连续发生研究D、跨文化研究2、在相当的一段时期内对相同的被试组进行反复跟踪调查的研究方法是、(B)A、横向比较研究B、纵向跟踪研究C、连续发生研究D、跨文化研究3将隶属于不同文化群体的儿童的一种或多种行为和能力模式加以比较,这种研究方法是(D)A、横向比较研究B、纵向跟踪研究C、连续发生研究D、跨文化研究4、揭示儿童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的“发生认知论”的创始人是(C)A、华生B、加德纳C、皮亚杰D、斯腾伯格5、()指的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其目标指向是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C)A、同化B、顺化C、平衡化D、自动化6、在《超越IQ》一书中提出智力的三元理论的是(C)A、皮亚杰B、加德纳C、斯腾伯格D、戴斯7、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获得理论是(B)A、强化学说B、先天决定论C、相互作用论D、循序渐进论二、多项选择题1、发展的主要内涵是(A,B,C、D)A、发展是有顺序的、不可逆的B、能够保持相当长时间的变化C、使个体产生更有适应性、更高效的行为D、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E、是无规律的变化2、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是(A,B,C、D)A、连续性与阶段性B、定向性与顺序性C、不平衡性D、差异性E、波动性3、心理发展的研究主题主要有哪些方面(A,B,C、D,E)A、认知B、语言C、情绪D、社会性E、个性4、横向比较研究的缺点是(C、D)A、经济节省B、对不同年龄的儿童分别取样比较C、一致性效应D、很难控制影响发展的因素5、纵向跟踪研究的缺点是(A,C、D)A、投入较大B、揭示心理发展稳定性C、会有被试流失D、时代变迁效应6、皮亚杰理论的基本观点是(A,B,C)A、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B、认知结构的构建和再构建是认知发展的本质所在C、儿童认知发展取决于认知结构的发展水平D、存在着相互独立的七种智力7、传统的观点认为,儿童的智慧发展受到以下哪些因素影响(A,B,C)A、成熟B、经验C、社会环境D、自然环境8、语言的构造包括三个部分(A,B,D)A、语音B、语法C、语句D、语义E、字形9、语言的发展包括以下阶段(A,B,C,D)A、牙牙语阶段B、单词语阶段C、双语或三词组合阶段D、完整句阶段10、语言能够影响人的(A,B,C,D)、A、人际交往B、认知C、自我调节行为D、社会化11、自我意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B,C,D)A、自我意识B、自我评价C、自我监督D、自我控制1、布卢姆将认知目标由低到高分为哪六个层次(D)A、知识、运用、领会、分析、综合、评价B、知识、领会、运用、综合、分析、评价C、知识、领会、分析、运用、综合、评价D、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2认知学习分类理论是谁提出的(B)A、布卢姆B、加涅C、奥苏贝尔D、奥斯本3、奥斯本提出了(D)A、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布卢姆)B、认知学习分类理论(加涅)C、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奥苏贝尔)D、头脑风暴法4、加涅的分类理论将认知学习分为(A)A、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B、知识信息、智力技能、动作技能C、言语信息、动作技能、认知策略D、智力技能、动作技能、认知策略5、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B)A讲授法B、发现法C、掌握学习法D、头脑风暴法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自我认识和反思能力是(D)A教学设计能力B、教学组织能力C、教学决策能力D、教学监控能力7、根据布登的教学年限划分,成熟阶段是(D)A、第一年B,第2-3年C、第3--4年D、第五年以后8、品德态度的形成包括以下阶段(A)A、顺从阶段、认同阶段、内化阶段B、醒悟阶段、转变阶段、自新阶段C、前道德阶段、因循阶段、原则阶段D、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二、多项选择题1、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A,B,C,D)A、教学目标B、教学内容C、教学对象D、教学媒体2、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B,D)A、目标B、策略C、计划D,评价3、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领域包括(A,B,D)A、认知B、情感C、意志D、动作技能4、教学媒体包括(A、B,C,D,E)A、投影B、录象C、计算机D、黑板E、图片5、行为主义教学观把学习看成(A,B,C,D)A、经验的联结或操作的变化B、通过练习和刺激反应式的强化来实现的C、学习效果表现为外部的变化D、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技能体系6、华莱士将问题解决描述为哪四个步骤(B,C,D,E)A、产生B、准备C、孕育D、明朗E、验证7、创造性思维表现为思维的(A,B,C,D)A、独创性B、发散性C、灵活性D、突发性8、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表现为、(A,B,C,D)A、热爱学生B、善于启发C、勤学敬业D、以身作则9、优秀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表现为(A,B,C,D)A、个人成就感B、认为从事教学活动很有价值C、对学生有正向的期望D、对学生的学习负有责任1、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活动的本质与规律,探讨学生学习与一般成人学习的不同之处的学习是(C)A、人和动物的学习B、人类的学习C、学生的学习D、知识和技能的学习2、认为学习是外部行为变化的学者是(B)A、桑代克B、斯金纳C、加涅D、金布尔3、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变化的是哪位学者(C)A、桑代克B、巴甫洛夫C、奥苏贝尔D、金布尔4、提出“学习风格”概念的学者是(D)A、奥苏贝尔B、加涅C、布鲁纳D、塞伦5、一个联结的使用,会增加这个联结的力量,是指(B)A、效果律B、应用律C、失用律D、准备律6、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成(C)A、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B、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C、正强化和负强化D、强化和惩罚7、以下属于智力因素的是(A)A、注意力B、动机C、情感D、意志8、以下属于非智力因素的是(C)A、观察力B、记忆力C、意志力D、思维力9、以下属于从外在观点对动机下定义的是(C)A、动机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B、动机是个体的内部过程C 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的而行动的原因D、动机是一种需要所推动,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它起激起、调节、维持和停止行动的作用10、对多方面的事物或活动具有的兴趣是(D)A、直接兴趣B、间接兴趣C、中心兴趣D、广阔兴趣二、多项选择题1、认为学习是外部行为的变化的是(B,C,D)A、桑代克B、巴甫洛夫C、斯金纳D、加涅2、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变化的是(B,C)A、华生B、加涅C、奥苏贝尔D,金布尔3、金布尔关于学习的定义是(A,B,C,D,E)A、学习的结果是学习的主体要发生持久的变化B、学习是发生外在行为和内在心理的变化C、学习是一种活动过程D、学习需要练习E、学习要受到强化4、潘菽在《教育心理学》中根据内容和结果将学习分为(A,B,C,D)A、知识的学习B、技能与熟练的学习C、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D、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学习5、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有(A,B,C,D,E)A、生理性要素B、认知要素C、情感要素D、意志要素E、社会性要素6、联结论的主要特征是(A,B,C)A、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B、联结是直接的、无中介的,是靠尝试错误而建立的C、强调对学习过程的客观研究D、学习主要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7、桑代克总结的主要学习规律是(A,B,C)A、效果律B、练习律C、准备律D、联结律A、习得反应B,条件强化C,泛化作用D、消退作用9、正强化的方法包括(A,B,C,D,E)A、奖学金B、对成绩的认可C、表扬D、改善学习E、给予学习和成长机会10、学习活动中良好的性格特征表现为(A,B,C,D)A、努力奋斗B、实事求是C、独立意识D、创新精神第七章题目一、单项选择题1、个体根据外在的信息和线索来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在状态或行为原因进行解释与推测的过程是(A)A、归因B、印象(认知者以自己过去经验为基础,对认知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判断后对其总体特征做出的主观理解)C、自我认知(主我对客我的认知与评价)D、态度(个体对人、对事、对周围世界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性与一致性的反应倾向)2、人们对人或事物所持有的一套比较笼统、概括、固定的看法,并以这种看法作为评价人或事物的依据(D)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刻板印象效应3、根据维纳的两维成败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内在原因是(A)A、能力B、努力(不稳定的,内在原因)C、任务(稳定的,外在原因)D、运气(不稳定的,外在原因)4、在影响人际吸引中“近水楼台先得月”是属于以下哪种因素的作用(A)A、熟悉性和临近性B、相似性与互补性C、外貌D、对等性或互惠性5、在非对抗性态度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之产生一致性,称为(C)A、从众(个人的观念与行为在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群体规范与群体目标的影响下,向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方间变化的现象)B、服从(在外界压力下,个体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C、暗示D、模仿(在无外在控制条件下,个体由于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而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行为相同的行为方式)6、看到别人穿时装,自己也去买来穿上,属于(C)A、服从B、从众C、模仿D、暗示7、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是(B)A、社会促进B、社会抑制C、社会进步D、社会退步二、多项选择题1、个体具有社会化的可能性主要是因为(A,B,C,D)A、有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B、有超越本能的学习能力C、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D、有掌握语2、大众传媒有(A,B,C,D)A、报纸B、电视C、广播D、互联网3、印象具有以下特点(B,C,D)A、直接性B、间接性C、稳固性D、综合性4、态度改变的方法有(A,B,C,D)A、劝导宣传法B、群体影响法C、活动参与法D、角色扮演法第八章题目一、单项选择题1、我们常说的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其标准是根据心理健康三层面中哪一层的标准A、非病状态B、良好适应状态C、理想状态D、正常状态2、关于团体心理辅导的论述以下哪一条是不对的A、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细分为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等B、团体心理辅导工作效率高,是适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C、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适合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活动的主持者应受过相应的培训D、团体辅导是一种一对多的心理辅导方式3、自卑感问题是按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哪种标准来划分的?A、问题的内容B、内在心理根源C、特定发展时期和阶段D、问题的性质4、关于自卑感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自卑的人热衷于与人比较,而对自己的期待却很低B、自卑的人往往对自己缺乏客观、清醒的认识,无法悦纳自己C、自卑的人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D、对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是处理自卑问题的方法之一、5、最重要和最良性的学习动力是A、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期待B、学习兴趣和远大的理想C、教师的期待和远大的理想D、教师的期待和家长的期待二、多项选择题1、张春兴认为心理健康的条件有A、情绪较稳定B、乐于工作C、能与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并乐于和他人交往D、对自己有适当的了解,并悦纳自我E、对环境有适切的认识、能切实有效地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适宜采用:A)诊疗模式B、发展模式C、教育模式D、文化模式3、关于心理测试的论述以下正确的有:A、心理测试可以集体进行,也可以一对一进行B、心理测试的目的可以是科研和调查,了解学生心理状况、C、心理测试的目的可以是筛查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好预防工作、:D、心理测试的目的可以是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宣传作用、4、造成学生学习问题的可能原因有:A、学习习惯和方法不良B、学习动力缺失C、学业压力和考试焦虑D、亲子关系问题E、学业不适应5、对于学习习惯的建立,以下哪几种说法是不正确的?•A、基本学习习惯不良多始于小学、B、家长的“陪读”会造成孩子在学习上对家长的依赖、C、不良学习习惯的扭转和改变不是很难的事、D、行为强化技术是改变不良学习习惯的一项重要技术、E、学习习惯的改变和确立要趁热打铁,趁学生有改变的兴趣,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改变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建立好的学习习惯、6、在职业压力模式中,所谓的“组织外的压力”包括A、家庭问题B、生活危机C、财务问题D、生涯发展心理学试题必会要点一、判断题:错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

个性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全)

个性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全)

名词解释:1.控制点:即一个反应会不会影响强化获得的信念。

具体来说,控制点是对个人性格特点和行为与其所经历的后果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一种概括化的期望,是人们从实际生活中积累的有关发生在自身生活里的各种因果关系的一种抽象概括。

2.智商:就是智力商数是通过一系列标准测试测量人在其年龄段的智力发展水平。

3.好奇动机:个体对新奇事物注意、探索和操弄等行为的内在动力。

4.个人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它包括了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

5.观察学习:是指人仅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的过程,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

6.模仿能力:是指仿效他人的言行举止而引起的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动的能力。

7.正诱因:当个体因趋向或接受某种刺激而得到满足的诱因。

8.集体潜意识: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累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9.类化:就是条件反射不仅能为条件刺激引起,而且也能为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所引起。

10.能力:人们成公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11.成就动机:个人追求成就的动机,是个人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是有价值的事情,去从事、完成、追求成功并要求达到完美状态的原因。

12.根源特质:是隐藏在表面特质后面,深藏于人格结构的内层,它是制约表面特质的潜在基础和人格的基本因素。

填空1.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2.韦纳等人将个人对成就行为的归因按照内外控制和稳定性划分为4类:努力、能力、运气和任务难度。

3.4.在荣格提出的几种原型中,阿尼玛是男子个性中的女性成分。

5.多拉德和米勒认为人类行为是习得的,而不是天生的,学习需要四个因素循环往复地进行,它们是: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

6.从认识能力的角度,可以把理想分为:具体形象理想、综合形象理想和概括性理想。

7.斯腾伯格提出的智力三元理论分别是:智力的成分亚理论、智力的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的经验亚理论。

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考试重点汇总一、名词解释1.思维定势也称心向,是指由先前心理活动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并影响着后继同类心理活动的趋向.2.心理的年龄特征是指个体的心理在某个年龄阶段具有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点。

3.记忆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4.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5.能力就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所必备的心理特征.6.性格是个人对待客观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7.从众是指个体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在认知或行为上倾向于与群体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8.现代心理学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以及它们活动规律的科学,“是人类为了认识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门学科”。

9.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10.观察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有目的、计划和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11.个体心理指个人所具有的心理活动或发生在个人身上的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

12.行为是有机体对所处情景的反应,它是由一系列运动、活动和动作构成的。

13.心理的本质: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14.感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知觉过程15.记忆就是人脑对过去经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的过程.或记忆就是人脑对所得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16.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17.创造性思维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18.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以需要为中介,是人对客观事物与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19.心境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构成了人的心理活动的背景.20.挫折是一个人的目的性行为受到阻碍或中断时所感受到的情绪体验..21.青少年是指11、12岁~18、19岁这个年龄阶段,相当于我国初中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22.心理发展的动力是指在青少年主体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他们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需要和青少年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 23.心理健康是指个人生活、适应上所表现的和谐状态,或者说是指一个人没有困扰足以妨碍其心理效能和心理发展的状态.24.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个性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影响学生心理成长的教育.二、选择、填空1.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A型题:1.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个性倾向性A.需要B.动机C.兴趣D.注意E.信念2.心境是一种A.迅速的情绪状态B.积极的情绪状态C.较短暂的情绪状态D.具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E.强烈的情绪状态3.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是A.激情B.心境C.应激D.情感E.心情4.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建立的地点是A.德国柏林大学B.美国芝加哥大学C.英国剑桥大学D.德国莱比锡大学E.美国斯坦福大学5.面对同一客观事物,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哪一心理现象的特点A.情绪B.情感C.认知D.激情E.心境6.人们欣赏自然景色、赞美祖国山河、鉴赏艺术作品时的内心体验属于A.情绪B.道德感C.理智感D.美感E.性格7.科学心理学以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成立为标志,诞生于A.1859年B.1869年C.1879 年D.1889 年E.1899 年8.人们把解决问题的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以寻求尽可能多的正确答案的思维是A.发散思维B.辐合思维C.抽象思维D.形象思维E.创造思维9.以下哪一项属于人格倾向性的内容A.能力B.气质C.认识D.自我认识E.需要10.以下哪一项是情绪情感产生的中介A.客观事物B.需要C.动机D.兴趣E.生理状态11.在音乐的伴奏下拔牙,疼痛似乎减轻了,这种现象是A.感觉对比B.适应C.感觉的相互作用D.痛觉适应E.感觉补偿12.个体善于明辨是非,抓住机会迅速而合理地采取行动,体现意志的哪一种品质A.自觉性B.果断性C.坚韧性D.顽强性E.自制性13.心理学研究方法中被公认为最严谨的科学方法是A.实验法B.调查法C.问卷法D.观察法E.测验法14.判断一瓶散发出酸性气味的液体可能是醋的认识过程属于A.感觉B.知觉 C.注意D.想象E.思维15.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的心理学家是A.埃里克森B.冯特C.艾宾浩斯D.弗罗伊德E.马斯洛16.以下哪一项不是知觉的基本特性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E.间接性17.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 一般人群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B.护理对象与护士C.患者与有护理需求的人群D.患者、患者家属、有护理需求的人群E.患者与患者家属18.能力、气质和性格特征属于A.认识过程8.心理过程C.情感过程D.意志过程E.个性心理19.关于遗忘曲线,正确的是A.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研究成果B.是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研究成果C.遗忘速度发生较慢D.遗忘发展先慢后快E.遗忘与信息干扰有关20.以当前为起点,综合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追踪至未来的研究方式是错误:正确答案为:C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前瞻性研究D.回顾性研究E.抽样研究21.以下哪一项属于瞬时记忆系统A.情绪记忆B.短时记忆C.信息编码D.感觉记忆E.操作记忆22.情感与情绪相比较,更具有A.先天性B.明显的行为变化C.明显的生理变化D.稳定性和深刻性E.冲动性23.注意的特性是A.生动性和直接性B.整体性和选择性C.间接性和概括性D.形象性和新颖性E. 指向性和集中性24.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知其臭”,说明A.嗅觉的感觉阈限较高B.联觉现象C.感觉的对比D.感觉的相互作用E.感觉的适应25.以下哪一项不属于认识过程A.知觉B.想象C.记忆D.需要E.思维26.在感觉适应现象中,哪种感觉最难适应A.视觉的暗适应B.嗅觉的适应C.痛觉的适应D.温度觉的适应E.味觉的适应27.以下哪一项不符合心理现象的实质A.大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B.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C.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带有主观色彩上心理活动可以不依赖于人体而独立存在E.社会化是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28.以当前为终点,综合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追溯既往的研究方式是错误:正确答案为:D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前瞻性研究D.回顾性研究E.抽样研究29.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形成新形象的过程称为A.思维B.想象C. 联想D.再造E.幻想30.从远距离观察某一棵树时,虽然落在视网膜上的成像会较小,但并不改变我们对其实际大小的知觉,这是因为知觉的A.理解性B.整体性C.选择性D.恒常性E.错觉31.关于人的心理现象实质的描述,正确的是A.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B.带有主观能动的色彩C.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D.与人的社会化过程密切联系E.以上都是32.以下哪一项不是气质的体液学说分类A.多血质B.胆汁质C.抑郁质D.平衡质E.粘液质33.以下不宜界定为研究方法的概念是A.个案法B.调查法C.观察法D.测验法E.实验法34.自觉确定目的,调节自身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是A.认识过程B.人格倾向性C.情感过程D.意志过程E.人格特征35.护理心理学横向研究最关键的前提是被试者必须具备A.合作性B.代表性二盲目性D.方便性E.可比性A型题:1.护士的最初称谓“看护”,首创于()A.14世纪B.8世纪C.4世纪D.6世纪E.10世纪2.以下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具有双重作用的情绪反应是()A.焦虑B.恐惧C.敌对D.愤怒E.抑郁3.驱动长期伴侣发展更密切关系的主要动力是()A.相似性B.接近性C.互补性D.接纳性E.外貌的辐射作用4.某患者,颅部外伤后出现癫痫症状,伴有人格改变(原为本单位的劳动模范,现多次先领导要求待遇,如得不到满足,则又哭又闹),反复至医院要求诊治,诊断为“外伤后人格改变”。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第一章走进教育心理学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二、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教学过程的三个侧面:研究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一、XXX用图式来解释婴儿抓握、吸吮反射等这种认知结构。

XXX所说的适应技能包括同化和顺应二、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三、顺应: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四、XXX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2岁)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与经验,语言和表象尚未发生。

认知发展的两个成就:发展客体永恒性、合乎逻辑的目标定向行为。

2、前运算阶段(2—7岁)运算是指内容的智力或操作。

特点:能运用一些动作图式、能运用符号、思惟不可逆、未获得概念守恒。

自我中心主义、集体独白。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

掌握了守恒、分类和顺序排列运算的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这样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五、XXX认为发展有四个因素:成熟、练和经验、社会性经验以及平衡化。

六、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最近发展区。

七、最近发展区: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能够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题目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1八、XXX的心里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发展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九、XXX的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信任对怀疑(18个月)、自主对羞愧(18个月到3岁)、主动对内疚(3—6岁)、勤奋对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亲密对孤独(成年初期)、繁殖对停滞(成年中期)、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成年晚期)。

《心理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心理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心理学》复习范围说明:本复习范围为期末考试内容,主要题型有填空题、是非判断题、问答题、实例分析题和论述题。

同学们对知识点要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注意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相联系。

第一章绪论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P:1~5)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又叫心理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

根据心理过程的形成和作用,可将其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的基本心理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所经历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思维: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想象:是人脑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原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识是情感和意志产生的基础;情感对认识有巨大的反作用;情感是意志行为产生的催化剂;人的意志对认识、情感也起着调节作用。

总之,情感和意志都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人的情感和意志对认识也起着调节的作用,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过程,它们是统一的心理活动的不同方面。

2.个性心理:个性也称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其中以性格为核心。

个性倾向性: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电大本科心理学期末复习题试题考试题库(全)

电大本科心理学期末复习题试题考试题库(全)
2.意识使人们依据知觉的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和事件。
3.意识使人们能利用过去的记忆对现时输入信息作出最佳的判断和行为。
4.意识的能动性使人们可以有限度地超越外部的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建构它们的意识内容。
3、简述注意的特点及外部表现?
答:注意的两个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外部表现1.适应性运动。2.生理变化。3.无关动作停止。
6、需要: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这种不平衡状态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不平衡。
7、驱力:所谓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减少驱力,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名词解释【7-9章】
1、情绪:情绪是一个多成份的复合心理现象。它是由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的。
2、基本情绪与复合情绪:基本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在发生上有着共同的模式,它们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复合情绪是由两种以上的基本情绪组合而形成的情绪复合体。
3、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积极情绪是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如快乐、兴趣、满足和爱等。消极情绪是指生活事件对人们心理上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如痛苦、悲伤、愤怒、恐惧等。
3、程序式记忆:程序性记忆主要是指对技能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4、组块:所谓组块,是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编码过程。而以这种方式形成的信息单位也被称作组块。
5、精细加工:所谓精细加工,就是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应用己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新信息合理化。

心理学基础期末复习大纲123.

心理学基础期末复习大纲123.

《心理学基础》期末复习大纲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行为:指机体的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应动作或行动。

3.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4.需要:是人的一种主观状态,是个体在生存过程中对既缺乏又渴望得到的事物的一种心理反应活动。

5.动机: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

具体说,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6.注意:是心理活动对某种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人在清醒状态下时刻伴随其他心理活动的特殊心理现象。

7.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8.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9.记忆:人在感知过程中所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当事物不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时候,并不随之消失,而能在人的记忆中保持长久不忘。

10.遗忘: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能重现和再认或者是错误地重现和再认的现象。

11.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和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12.情绪:是人类对于各种认知现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

它是人们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对于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对于他人的行为的一种情感体验。

13.智力:是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14.情商:用来衡量情绪智力,是指一个人最优的发挥个人智能(激励、自信等和社交能力(沟通、对他人的理解等的能力。

因此它对于一个人的个人和专业成长密切相关。

15.创造力: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16.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17.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复习资料

第一章走进教育心理学1、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4、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部分。

5、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6、个性又称为人的(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特征)两部分。

7、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

8、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五要素三过程。

五要素是指: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过程是指: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10、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心理学需要研究学生的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

11、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12、简单实物、口头语言、书本、录音、录像、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属于教学媒体13、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等属于社会环境。

14、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15、反思/评价过程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16、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桑代克。

17、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18、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分为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和完善时期四个时期。

19、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及其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

20、评价/反思过程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与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

2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22、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美国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书籍版本种类繁多,体系五花八门,但只有学习这一课题是各书共有的。

心理学期末复习

心理学期末复习

第九章1、【表象】:又称意象,指当事物不在眼前时,在人们头脑中出现的事物的形象。

2、【想象】:想象是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它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

3、【记忆表象】:记忆表象是在人们在过去感知事物的基础上,当事物不在眼前时,在头脑中出现的事物的形象。

4、【想象表象】:想象表象是人脑在原有表象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形象。

5、【再造想】:再造想是根据言语叙述,文字描述或图形示意,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6、【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一、简述双重编码理论的重要内容。

答:人脑中存在两种信息编码和贮存系统。

意识表象系统,它对具体的客体或事件信息进行编码、贮存、转换和提取,其表征类似知觉;一是言语符号系统,用言语听觉,抽象概念或命题形式进行信息加工。

在信息加工中,两种系统可能重叠,也可能一种占优势。

在一定条件下,表象和言语可以互译,言语可以通过译码以感性形象再现,表象也可用言语贮存起来。

二、创造想象依赖于哪些条件?答:(1)创造动机是创造想象产生的动力。

(2)原型是激发创造想象的起点。

(3)灵感是产生创造想象的重要条件。

(4)积极的思维活动在创造想象中是不可缺少的。

三、表象的特征是什么?答:(1)直觉性:表象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表象的形象比较暗淡模糊,不稳定、易变动,无论人如何努力,表象也不会持续太久,几秒钟后就会发生变动;表象的想象不完整。

(2)概括性:表象反映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特点,是人多次知觉的结果。

它通常不表征事物的个别特征,而表征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

(3)可操作性:由于表象是知觉的类似物,因为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这种操作就像人们通过外部动作控制和操作客观事物一样。

第十章1、【具体形象思维】:以事物的形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

2、【逻辑思维】:又称理论思维。

健康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健康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健康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健康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如何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心理分支。

以下是一些健康心理学期末考试的复习题,旨在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本学期学到的关键概念和理论。

一、定义和概念1. 定义健康心理学,并解释其与临床心理学的区别。

2. 解释“心理弹性”和“压力”的概念,并讨论它们如何影响个体的健康。

3. 描述“健康行为”和“风险行为”的定义,并举例说明。

二、心理因素与健康1. 列举至少三种心理因素,说明它们如何影响身体健康。

2. 讨论情绪状态如何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

3. 解释心理应激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

三、健康行为理论1. 简述健康行为理论的主要内容,并举例说明其在健康促进中的应用。

2. 描述“计划行为理论”中的关键概念,并解释它如何预测健康行为。

3. 讨论“自我效能理论”在改变健康行为中的作用。

四、压力与应对策略1. 解释压力的来源和对个体的影响。

2. 列举常见的应对压力的策略,并讨论它们的有效性。

3. 描述“认知重构”在应对压力中的作用。

五、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1. 讨论健康促进的重要性以及它在公共卫生领域的作用。

2. 描述预防医学的概念,并解释它与健康心理学的关系。

3. 列举至少两种健康促进策略,并解释它们是如何实施的。

六、心理干预与健康1. 解释心理干预在疾病管理中的作用。

2. 讨论认知行为疗法在治疗慢性疾病中的应用。

3. 描述心理社会支持对疾病恢复过程的影响。

七、特殊群体的健康问题1. 讨论老年人在健康心理学中的特殊需求。

2. 解释儿童和青少年面临的健康风险以及如何通过心理学方法进行干预。

3. 描述性别、文化和社会经济地位如何影响个体的健康行为。

八、健康心理学研究方法1. 描述健康心理学研究中的常见方法,包括定性和定量研究。

2. 讨论实验设计和相关研究在健康心理学中的应用。

3. 解释如何评估健康心理学干预的有效性。

九、伦理和法律问题1. 讨论在健康心理学研究和实践中的伦理问题。

2. 解释保密原则在健康心理学中的重要性。

普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大题

普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大题

简述想象的种类。

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可分为有意想象&无意想象。

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可分为幻想、理想&空想。

从内容是否新颖的角度,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什么是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

论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迁移。

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

例如,学会了骑摩托车再学开汽车就要容易些;学会了骑自行车反而影响学骑三轮车。

这些现象都是迁移的表现。

(2)原型启发。

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作原型。

作为原型的事物或现象多种多样,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日常生活之中。

例如,人类受到飞鸟和鱼的启发发明了飞机和轮船,受蒲公英轻飘飘随风飞行的启发制成降落伞。

(3)定势。

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它在思维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易于以习用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倾向。

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当问题情境不变时,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当问题情境发生了变化,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有消极影响,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4)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

例如,对于砖,它的主要功能是用来建筑,然而它还可以用来当武器、坐凳等。

功能固着影响人的思维。

不利于新假设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

(5)个性特征。

从事问题解决活动的是人,是有个性特征的人,人的个性特征对解决问题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个有远大理想、富于自信、有创新意识、勤奋、乐观、勇敢、顽强、坚韧、果断、勇于进取和探索的人,能克服困难去解决许多疑难问题;而一个鼠目寸光、畏缩、懒惰、畏难、拘谨、自负、自卑、遏事动摇不定的人,解决问题往往会半途而废情绪、情感、感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导论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2、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个性心理: 能力、气质、性格二、心理的实质(一)两种对立的心理观•唯心主义的心理观•唯物主义的心理观-----朴素唯物主义的心理观-----机械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人的心理的实质)(二)对心理的实质的理解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物种起源的研究----个体的发展史----近代医学研究(1)神经元结构与机能(2)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3)脑的结构与机能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1)心理是物质的反映形式(2)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3)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①心理是人脑的主观映象②人对现实的反映总是通过个体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而实现的)(4)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5)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三、为什么学习心理学理论意义:1.有助于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有助于学好教育理论。

实践意义:1.为将来从事教育事业服务;2.可帮助个人掌握一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可借助心理学知识理解他人,为个人的人际交往、生活、事业服务;4.可帮助自己搞好心理调节,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一)观察法1、概念:指在自然条件下,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从而研究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2、优点:客观性、方便性3、缺点:1.研究人员的被动性2.被研究对象行为表现的复杂性3.难以重复,不利于学术交流4.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二)实验法1.概念: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情境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从而研究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2.优点:1.研究进程的主动性2.数字性材料——数理统计方法——易以概括材料中所蕴含的客观规律3.精确度高4.易重复,有利于学术交流3.缺点:研究结果的人为性(三)心理测验法1.概念:这是采用一种专门的测量工具,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被试的某些或某方面的心理品质作出测定、鉴别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2.基本要求:测量表的科学性严谨性影响测试结果。

信度:效度:(四)调查法1.概念: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其心理特点的研究方法。

2、优点:灵活性大,适用范围广;能收集到大量的资料,效率高。

3、缺点:精确性和可信程度略差,结果难以排除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干扰。

第二章感觉和知觉一、什么是感觉和知觉(一)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三)感觉和知觉的关系1、区别:(1)反映内容不同,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则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

(2)产生过程不同,感觉的产生是一种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则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3)赖以产生的因素不同,感觉的产生依赖于刺激物的质,而知觉的产生则依赖于已有知识经验。

(4)复杂程度不同,感觉简单,而知觉复杂的多,它还包括记忆、思维、言语等在内2、联系:(1)都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感性阶段)(2)感觉是知觉的前提和基础,感觉内容愈丰富,知觉愈完整,愈深刻。

(3)感觉和知觉不可分,因为客观事物的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因而感觉也不可分,在生活中我们通常把二者合称为感知(四)感知的重要作用:1、感知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感知是人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3、感知觉保证了有机体同环境的信息平衡,维持心理的正常进行。

二、感知觉的种类根据信息的来源可把感觉分成两大类:外部感觉: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

眼:视觉耳:听觉鼻:嗅觉舌:味觉身:肤觉,包括触觉、痛觉、温觉、冷觉内部感觉:反映机体内部状况。

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等。

(二)知觉的种类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根据知觉对象: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社会知觉:(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根据知觉对象的准确性:正确知觉、错误知觉、幻觉错觉—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产生的,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幻觉—在没有外界刺激物的情况下出现的虚幻知觉。

三、感觉和知觉的规律(一)感觉的基本规律:•感受性是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

•感觉能力是通过来感觉阈限测量的。

•感觉阈限是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人的感觉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加以提高。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1、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叫适应。

2、感觉对比: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

3、视觉中的闪光融合现象:当刺激对感官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而是继续维持一段很短的时间。

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映象,叫感觉后象。

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1、不同感觉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对一种感官的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官的感受性,对一种感官的强刺激能降低另一种感官的感受性。

2、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3、联觉: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官的感觉和表象的现象称为联觉。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当我们面对众多的客体时,常常有限知觉部分客体,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很多。

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因素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越容易选择(差别较大、活动的、新颖的等);2)注意的选择性影响知觉的选择性;3)人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观察力、分析力影响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人在知觉的过程中,总是倾向于把零散的对象知觉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关键性的,代表性的,强化部分往往决定对整体的知觉–接近、封闭、相似、连续等因素易被感知为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赋予知觉对象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对象的特征影响知觉理解性–过去知识经验影响知觉理解性–言语指导和思维知觉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到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四、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通过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直观教学的种类: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电化教学(二)感知规律在制作直观教具时的应用1、感知对刺激强度的依存性规律2、对比规律3、知觉中对象和背景的相关规律(三)感知规律在使用直观教具时的应用1、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具2、以适当方式、在适当时候、适当位置呈现直观教具3、使用教具应当适应学生感知的特点4、把实物(标本)、图像的直观与言语直观有效地结合起来。

第三章记忆第一节记忆概述一、什么是记忆定义: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记忆的意义:记忆是心理活动在时间上的延续。

有了记忆,先后经验才能联系起来,从而加深人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人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实践活动的保证。

二、记忆内容储存的形式(一)语词(二)表象1、什么是表象:简称表象,是在头脑中保留的感知过的事物的映象。

2、表象的特征:形象性、概述性三、记忆的分类(一)根据记忆的内容,可把记忆分为四种:1.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通常以表象形式存在,具有直观形象性。

2.语词逻辑记忆是以概念、公式、定理、规律等为内容的记忆。

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理解性和逻辑性。

3.情绪记忆是以过去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具有鲜明、生动、深刻和情境性等特点。

4.运动记忆运动记忆是对过去所做过的动作和运动的记忆。

其特点是容易保持和恢复。

(二)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1.瞬时记忆。

也叫感觉记忆。

指刺激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后,刺激信息在感觉通道内的短暂保留。

2.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指信息保持的时间大约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

3.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指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的记忆。

第二节记忆的基本过程及规律应用一、识记1、识记的含义:识别并记住事物,并在脑中留下印象的过程。

2、识记的种类:根据有无目的(无意识记、有意识记)、根据理解程度(机械识记、意义识记)3、影响识记因素(1)识记的目的性(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3)识记的方式方法(4)识记的情绪状态二、保持和遗忘(一)保持及其变化规律1、含义:保持是经验在头脑中得到巩固的过程2、保持质方面的变化规律:内容更加简洁、概括,不重要的细节被省略;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具体、合理和有意义;内容变得更为夸张和突出3、保持量方面的变化规律: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少。

(二)遗忘及其规律应用1、遗忘的含义:对识记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或回忆。

2、遗忘的种类:1. 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2. 部分遗忘和整体遗忘3、遗忘进程的规律性:先快后慢,先多后少三、再认和回忆(一)再认含义:再认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的过程。

再认的条件:熟悉程度;相似程度(二)重现(回忆)含义:指经验过的事物又一次在头脑中浮现或在行动上再做的过程。

促进重现的方法:利用中介联想;利用再认;暂时中断追忆,使头脑放松一段时间后再进行追忆。

第三节记忆与教学一、提高记忆效果的条件(一)头脑清醒无疲劳感(二)要有能够“记住”的自信心(三)记忆的目的任务明确(四)有适合于自己特点的记忆方法二、运用记忆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教学过程要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二)要注意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三)重视复述训练(四)注意知识的归纳和系统化三、运用记忆规律组织学生复习或练习(一)复习要适量(二)适度的超额学习(三)进行多样化的复习指导第四节中学生记忆力的培养一、记忆品质记忆的敏捷性快、记忆的持久性牢记忆的正确性准、记忆的备用性快二、中学生记忆的特点1.中学阶段是记忆的黄金时代2.识记的有意性随目的的增加而发展3.意义识记方法占主导地位、4.抽象识记能力有较大发展三、良好记忆力的培养(一)掌握良好的识记方法:1.意义理解和理解记忆、2.多通道协同记忆、3.记忆术(二)根据遗忘的规律,防止遗忘:1.及时复习、2.制定复习计划要有科学性、3.复习要经常性和多样性、4.经常运用识记过的材料(三)正确地再认和回忆:1.阅读与尝试回忆2.有效地进行追忆第四章思维与想象第一节思维概述一、什么是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思维的基本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二、思维的过程(一)分析与综合1.分析是指在思想上将事物的整体分解成部分,或将事物的各种属性分离出来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