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部编】21 古诗词三首 教学反思(4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aa896a61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f4.png)
教学设计与反思:五年级上册语文《山居秋暝》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山居秋暝》这首古诗;了解作者王维和诗歌背景,体会诗中描绘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合作探讨,学会欣赏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
教学内容:《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诗歌描绘了山居秋日的宁静与美丽,通过描写雨后的山色、松声、泉声、渔舟等景物,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山居秋暝》这首古诗;了解作者王维和诗歌背景,体会诗中描绘的意境。
难点:学会欣赏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山居秋暝》教学课件4. 作业纸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秋暝吗?”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二、作者介绍(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王维的画像,简介王维的生平事迹。
2. 引导学生了解王维的诗画风格,为学习《山居秋暝》做铺垫。
三、诗歌学习(15分钟)1. 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注意语气、停顿和情感的表达。
3. 逐句讲解诗歌,解释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4.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合作探讨(10分钟)(1)诗歌中的景物有哪些?它们给你怎样的感受?(2)诗人为什么会爱上这样的山居生活?(3)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意境?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五、朗读与背诵(5分钟)1. 让学生齐读诗歌,加强记忆。
2. 鼓励学生背诵诗歌,要求熟练掌握。
六、作业布置(5分钟)2. 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山居秋暝》的短文,内容包括诗歌译文、意境分析和自己的感悟。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94b767e0c22590103029d0c.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古诗词三首》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选取了王维,张继及纳兰性德各一首诗词。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天傍晚雨后山中的美景。
《枫桥夜泊》写了作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体现了将士们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作者羁旅怀乡之情。
三首诗词讲完,感觉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现将个人的一点思考总结如下:1、课文中的诗词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所以学起来相对容易。
我在教学时,利用学生的积累,引入新课的学习。
并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解的盲点,适当点拨,使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2、教学本课时,我按顺序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有导有放。
采取了复习古诗的学习方法导入,从而引导学生用自学、汇报的方式进行学习。
本课无论是在导入新课的创设情境,感受意象时的画面想象方面,还是在领悟与升华诗情,激发阅读与积累方面,都进行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力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3、学习三首古诗词时,我都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诗无达诂”,如果我们一字一字地解释诗句,诗意就没有了,诗只剩下枯燥的文字。
因此,我在古诗教学中努力挖掘诗的薏蕴。
比如教学《枫桥夜泊》时,我紧紧地抓住了诗人张继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对诗中“月落”“乌啼”“ 寒霜”“钟声”等景物的想象和体验,从而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此时的孤独、凄凉、寂寞。
4、注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带领学生在诗中“走个来回”,从语言文字中来,再到语言文字中去。
5、让学生不仅学习、积累、感悟诗句,还学习诗人的写作及表达方法。
虽然学习的是三首诗词,在教学时我联系到了学生们过去所学的很多首古诗,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的《绝句》,白居易的《忆江南》等,尤其是将很多通过“明月”来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归纳整理,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每首诗表达方法的异同,同时,也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了中华古典诗词的伟大魅力。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eb712b7a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ae.png)
教学设计与反思:五年级上册语文《长相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长相思》,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习诗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的魅力,培养热爱古诗词的兴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长相思》是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词,描绘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良好素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长相思》,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夸张、对比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课件展示《长相思》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图片与诗词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长相思》,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学习。
4. 讲解分析: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5. 朗读背诵:让学生朗读、背诵《长相思》,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夸张、对比等,并进行练习。
六、板书设计《长相思》思念之情故乡亲人七、作业设计1. 抄写《长相思》并背诵。
2. 结合诗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思念亲人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长相思》的诗文内容,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对学生朗读、背诵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环节,培养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但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对诗文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6fff41b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05.png)
学生每日提醒~~~~~~~~~~~~~~~~~~~~~~~~~~~~~~~~励志名言:1、泰山不是垒的,学问不是吹的。
天不言自高,地不语自厚。
2、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先学爬,然后学走。
3、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4、宽阔的河平静,博学的人谦虚。
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子没有货。
5、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请教别人不折本,舌头打个滚。
6、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7、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艺之成,当尽毕生之力。
8、只有努力攀登顶峰的人,才能把顶峰踩在脚下。
困难是人的教科书。
9、学问渊博的人,懂了还要问;学问浅薄的人,不懂也不问。
10、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本课选编的三首古诗分别是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和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这三首古诗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在描写景物的美,有的是描写景物的动态美,有的是描写景物的静态美。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古诗虽然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但是故事的写作年代比较久远,语言表达的方式与现代文截然不同,因此我在教学古诗的时候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知识之间的距离。
我感觉这是我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比如,我在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的时候,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个视频短片——一轮明月高挂在天空,月光下,山间的小溪潺潺地流动着。
让学生边观看视频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这样就把呆板的文字变成了活动的影像作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精心设计预习题目在学习古诗之前,对诗人的相关简介和诗歌创作的背景进行介绍。
或者是鼓励学生自己在预习的时候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来查阅相关的资料并进行整理。
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锻炼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及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353141c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9d.png)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包括《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诗文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文,对古诗文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的意境和作者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文的基本格式和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学会欣赏古诗文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文的基本格式和韵律。
2.难点:欣赏古诗文的意境和作者情感,能够进行适当的拓展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导入新课《古诗词三首》。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理解古诗文的基本格式和韵律。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文意境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4.教师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古诗文。
5.拓展运用:学生进行适当的拓展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或表达。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采用关键词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将古诗文的格式、韵律、意境等关键信息展示出来。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55e8e7d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09.png)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之作,具有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激发他们对古诗的热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掌握一些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培养古诗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朗读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古诗的文本、图片、音乐等素材。
2.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每个环节的内容和时间安排。
3.教材:准备相关的古诗鉴赏教材和参考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题目,引导学生朗读题目,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三首古诗的文本,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同时,解释一些生僻词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4ebfb97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69.png)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教学反思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11.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
《山居秋暝》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枫桥夜泊》体现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愁苦;《长相思》体现出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在这三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导学生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并通过小练笔的形式梳理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在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的基础上,把握整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这样处理,提高了学生对这三首诗的理解。
美中不足的是对《枫桥夜泊》这首诗的背景介绍得不够详细,有些学生对这首诗体现的“愁”理解得不够透彻。
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有所改进。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2本课选编的三首古诗分别是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和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这三首古诗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在描写景物的美,有的是描写景物的动态美,有的是描写景物的静态美。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古诗虽然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但是故事的写作年代比较久远,语言表达的方式与现代文截然不同,因此我在教学古诗的时候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知识之间的距离。
我感觉这是我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比如,我在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的时候,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个视频短片——一轮明月高挂在天空,月光下,山间的小溪潺潺地流动着。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c74c6d8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7d.png)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21.古诗词三首》的内容、形式和意义;•学习朗读、背诵《21.古诗词三首》;•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美感。
2. 教学准备•课件或教学PPT;•学生课本《21.古诗词三首》。
3.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与铺垫(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古诗词知识,并与本课的主题做联系。
通过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Step 2:新课导入(10分钟)通过播放古诗词的朗诵录音或展示古诗词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美感和艺术魅力。
然后,引导学生尝试理解《21.古诗词三首》的内容、形式和意义。
Step 3:分组学习(2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并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学习和朗读。
学生可以自行查找相关的资料,了解古诗词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并完成一份小组报告。
学生应尽量多角度、全面地解读古诗词,并提供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Step 4:展示和分享(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进行展示和分享。
其他小组可以提问和发表评论。
通过展示和分享,加深学生对《21.古诗词三首》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Step 5: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总结。
同时,展示和鼓励学生的优秀表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4.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朗读和背诵,并撰写一篇读后感。
二、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并进行了有效的互动和交流。
但也存在可以改进的地方:首先,教学导入部分可以更加生动有趣。
可以使用多媒体资源、音乐等形式,增加课程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其次,分组学习的时间安排可以更加紧凑。
学生在小组中的探索和学习时间可以更充裕,使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查找资料的时间可以适当缩短。
最后,展示和分享环节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讨论。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 教学设计与反思 21 古诗词三首《长相思》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 教学设计与反思 21 古诗词三首《长相思》](https://img.taocdn.com/s3/m/d12170e26edb6f1afe001f06.png)
第六单元四季之美第12课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学设计设计依据与构思《长相思》是部编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表达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上阙写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愈走离故园愈远,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表达词人对故园的深深依恋和怀念。
下阕以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之声的聒耳,听着帐外的风雪之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让人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祥和。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五年级学生的学情,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体会词人绵绵的思乡情感。
让学生反复品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产生情感的共鸣。
使朗读指导教学与情感体验教学贯穿整个教学环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材分析《长相思》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
词中描写将士在外行军,对故园充满了思念之情。
词作自然真切、简朴清爽,自然浑成,毫无雕琢之处,格外真切感人。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读中感悟这首词描绘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通过想象画面、质疑、情境诵读,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将士长途跋涉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榆、畔、聒”4个生字,会写“榆、畔”2个字,认识多音字“更”。
2.感知诗词大意,在读中感悟这首词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3.体验作者身在旅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长途跋涉中将士的思乡之情。
4.初步了解诗词的特点,积累学习古代经典诗词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感知诗词大意,感悟这首词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2.想象画面,体验作者身在旅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长途跋涉中将士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学生:完成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朗读课文,理解内容,读中感受。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及分析▍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谈话激趣:同学们有没有离开家乡和离开亲人的经历?当时有什么感受?(学生各抒己见)2.古诗寄情:如果让你用古人的一句诗来表达你离家后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部编统编五上语文21 古诗词三首 教学反思3公开课教案课件课时作业课时训练
![部编统编五上语文21 古诗词三首 教学反思3公开课教案课件课时作业课时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5e2ee011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30.png)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
《山居秋暝》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枫桥夜泊》体现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愁苦;《长相思》体现出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在这三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导学生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并通过小练笔的形式梳理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在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的基础上,把握整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这样处理,提高了学生对这三首诗的理解。
美中不足的是对《枫桥夜泊》这首诗的背景介绍得不够详细,有些学生对这首诗体现的“愁”理解得不够透彻。
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有所改进。
活动目的:教育学生懂得“水”这一宝贵资源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为珍贵的,每个人都要保护它,做到节约每一滴水,造福子孙万代。
活动过程:1.主持人上场,神秘地说:“我让大家猜个谜语,你们愿意吗?”大家回答:“愿意!”主持人口述谜语:“双手抓不起,一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
”主持人问:“谁知道这是什么?”生答:“水!”一生戴上水的头饰上场说:“我就是同学们猜到的水。
听大家说,我的用处可大了,是真的吗?”主持人:我宣布:“水”是万物之源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水说:“同学们,你们知道我有多重要吗?”齐答:“知道。
”甲:如果没有水,我们人类就无法生存。
小熊说:我们动物可喜欢你了,没有水我们会死掉的。
花说:我们花草树木更喜欢和你做朋友,没有水,我们早就枯死了,就不能为美化环境做贡献了。
主持人:下面请听快板《水的用处真叫大》竹板一敲来说话,水的用处真叫大;洗衣服,洗碗筷,洗脸洗手又洗脚,煮饭洗菜又沏茶,生活处处离不开它。
栽小树,种庄稼,农民伯伯把它夸;鱼儿河马大对虾,日日夜夜不离它;采煤发电要靠它,京城美化更要它。
主持人:同学们,听完了这个快板,你们说水的用处大不大?甲说:看了他们的快板表演,我知道日常生活种离不了水。
2019新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 古诗词三首 教学反思3-精选
![2019新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 古诗词三首 教学反思3-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724857773b3567ec102d8a2b.png)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
《山居秋暝》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枫桥夜泊》体现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愁苦;《长相思》体现出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在这三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导学生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并通过小练笔的形式梳理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在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的基础上,把握整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这样处理,提高了学生对这三首诗的理解。
美中不足的是对《枫桥夜泊》这首诗的背景介绍得不够详细,有些学生对这首诗体现的“愁”理解得不够透彻。
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有所改进。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fd2f480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fd.png)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21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长相思》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一些基本的诗歌意象和表达方式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掌握诗歌的基本意象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对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2.对比教学法:将三首古诗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古诗的图片、音乐等素材,以及相关的思考题和讨论题。
2.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和句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然后简要介绍三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学生跟读,体会古诗的韵味。
3.操练(10分钟)学生独立朗读三首古诗,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语气。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长相思》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长相思》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9df6589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d1.png)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长相思》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讲解古诗《长相思》。
通过学习这首古诗,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反思1. 教学准备不足在教学备课阶段,我未能充分准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对于古诗《长相思》的深入理解不足,导致在教学中无法很好地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情感与内涵。
2. 缺乏互动和引导在实际教学中,我未能充分利用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来引导他们理解古诗的含义。
缺乏足够的互动,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影响了教学效果。
3. 缺乏情感体验古诗《长相思》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深情思念,但在教学中我未能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使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停留在表面。
4. 缺乏扩展延伸在教学结束后,我未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延伸阅读和思考题目,帮助他们进一步深化对古诗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缺乏扩展延伸的教学设计,使得学生的学习局限在表层知识。
三、改进措施1. 提前准备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提前充分准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古诗进行深入的解读和理解,确保在教学中能够准确传达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2. 加强互动和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诗《长相思》的含义并从中获取情感体验。
3. 注重情感体验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如朗诵、演讲等,我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诗歌中的情感,并引导他们运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去理解诗歌的含义,提高对古诗的感悟能力。
4. 提供扩展延伸在课后作业和延伸阅读中,我将提供更多的相关内容和思考题目,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古诗的理解和体验,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和审美能力。
四、总结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古诗教学的准备和引导,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扩展延伸,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养。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fc17a7e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eb.png)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21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三首古诗词。
这些诗词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这些诗词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和写作技巧。
但是,古诗词的学习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引导学生去品味、理解和欣赏。
此外,学生可能对古代的文化和背景不太了解,这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词。
2.能够理解诗词的大意,体会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能够分析诗词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
4.能够运用诗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和表达。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分析诗词的结构和韵律。
2.难点:对古代文化和背景的理解,诗词的创作和表达。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词的意义、结构和韵律,分析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示范法:教师示范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技巧。
3.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创作法:鼓励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词的文本、图片、音乐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词。
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查阅和参考。
3.教学工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等教学工具,以便进行朗读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这三首古诗词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诗词的意境。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这三首诗词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句或逐段地朗读这三首诗词,让学生初步理解诗词的内容。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147ba2f1711cc7931b716a2.png)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
《山居秋暝》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枫桥夜泊》体现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愁苦;《长相思》体现出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在这三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导学生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并通过小练笔的形式梳理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在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的基础上,把握整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这样处理,提高了学生对这三首诗的理解。
美中不足的是对《枫桥夜泊》这首诗的背景介绍得不够详细,有些学生对这首诗体现的“愁”理解得不够透彻。
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有所改进。
课后小知识
--------------------------------------------------------------------------------------------------
小学生每日名人名言
4、学习永远不晚。
-------高尔基。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反思(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3953deb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1a.png)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反思(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之作,具有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并能够运用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进行创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把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古诗,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
2.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能够运用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进行创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所描述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欣赏教学法:通过朗读、背诵和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古诗的文本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
2.音频:准备古诗的朗读音频,让学生跟随朗读,提高朗读的准确性。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中的景象。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三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个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含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fecaf74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0b.png)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21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三首经典的古代诗词。
这些诗词分别是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及杜甫的《绝句》。
这些诗词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在教材的处理上,我会注重对诗词的深入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同时,我也会引导学生通过诗词来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此外,我还会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感受到不同诗人不同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他们可以通过阅读和理解简单的古诗词。
然而,由于古诗词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学生可能会在理解上遇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诗词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学生能够掌握解读古诗词的方法和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诗词,学生能够领略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和意境。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诗词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感受到不同诗人不同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对诗词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09b6be2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e3.png)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词三首》这一课,主要选取了三首古诗词:王昌龄的《从军行》,王翰的《凉州词》,以及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这三首诗词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词,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他们对于古代诗歌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由于现代生活和古代文化背景的差异,学生对于一些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诗句去感受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的意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够理解诗句的意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够理解诗句的意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2.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情感,欣赏古代诗歌的魅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音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古诗词的音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诗人王昌龄,王翰和李白,以及他们的作品《从军行》,《凉州词》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诗句解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分析,理解诗句的意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4.诗歌欣赏:通过讨论和思考,让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6.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将这三首古诗词朗读给家长听,并背诵下来。
上课文21《古诗词三首》教学叙事
![上课文21《古诗词三首》教学叙事](https://img.taocdn.com/s3/m/46879550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f9.png)
上课文21《古诗词三首》教学叙事一、教学反思教学统编五上第21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三首古诗词,我是沿着“读好诗歌——读懂诗意——感悟诗情”这一古诗文教学的基本逻辑设计教学活动,从课后三道习题的设计来看,教材的编者也是依据这样的教学逻辑有序编排习题的:课后习题一指向“读”。
从读准,好读出古诗词的味道,是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课上多形式、反复组织学生熟读课文,达到能够背诵的程度,是为“背诵课文”;最后,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正确默写古诗词,一则检测整堂课的学习效果,二则夯实积累的意义,是为“默写《枫桥夜泊》”(题中要求虽然只针对课文中的一首,三首古诗词,排名无先后,应当一视同仁)。
对此,我在教学时,一般都会在初步环节按照“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的流程进行读的教学,再在精读环节,随着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理解逐层的深入,反复诵读,最后,在体会诗词情感的基础上,带着对诗词内容的深度感知,将之熟读成诵。
课后习题二指向“懂”。
“读一读,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要求学生在熟读古诗词的基础上,扫清诗词内容的理解障碍,将古典诗词还原为具体可感的画面。
此外,本道习题还对焦单元阅读要素,要求学生“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对于本道习题,我在教学时参照《语文作业本》中对应习题的提示,让学生从“打开感官,展开想象,从看到、听到、想到……”的角度描绘诗中的画面。
与此同时,我也借鉴薛法根老师在《山居秋暝》一课中的教学方法,试图在教学时将诗中画面分为两幅,分别来进行描绘,突然再从动静的角度进行阐述。
例如,我们可以将《山居秋暝》诗中的画面按照“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分为两幅,将《枫桥夜泊》按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和“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分为两幅,将《长相思》按照“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和“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分为两幅,让学生分别对诗词中的两幅画面进行描绘,然后说说自己从两幅画面中感受到的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4篇)《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山居秋暝》这首律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
诗人描绘了山中秋夜优美的景色,清新幽丽,富于诗情画意,其中寄托着诗人自己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枫桥夜泊》这首诗所描绘的是枫桥的夜景。
从其中的“泊”字我们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
《长相思》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词,表达了作者羁旅怀乡的情怀。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词人,纳兰性德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曾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一、教学效果依据每首诗的特点和学生的生活积累、阅读能力,我设计了由扶到半扶半放到全放的教学流程,收获还是蛮大的,现总结如下:1、聚焦第一首诗《山居秋暝》。
教学这首诗时我分三步走,一步一个台阶,使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思维能力、吟诵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第一步,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
先交流对王维的认识,知道他被称为“诗佛”;接着交流题目,从题目中感受时间地点意境,整体上把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初步感受意境的美。
第二步,自读自悟,标画描写了哪些事物,各有什么特点?试着理解每句话的含义。
创设班内交流的氛围,在思维碰撞中去深刻感受。
最后让学生画一画,并在背诵这首诗后,默写这首诗,使创新和内化有机地融为一体。
2、聚焦第二首诗《枫桥夜泊》。
这首诗的学习我是半扶半放,也用三步走的方法使学生学习逐步深入。
先引导交流对作者的了解,拉近和文本的距离,在试着交流对题目的理解,指导理解课题的含义。
接着让学生借助资料理解每句话的意境,抓住关键词“愁”“寒冷”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感悟诗歌的灵魂。
最后也是让生背诵并配画,将积累与创造有效融合。
3、聚焦第三首诗词《长相思》。
这首诗词学习时直接放给学生自学,以检查的形式将学生的思维调动并引向深入。
4、合作交流,探究共赢。
学完三首诗后,让他们观察:三首诗的共同点是什么?进一步去体会他们的性情,感悟他们的情怀。
二、成功之处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环节有效地为本文的学习降低了难度,自学能力提升明显,动手动脑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三、不足之处第三首诗词放手对优等生来说没有难度,但是中下等的学生则有点茫然。
四、改进措施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照顾所有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维程度,让所有学生都有所提高,让每个学生在整堂课中都能充满活力,都能学有所获。
另外,我还会增加吟诵的环节,在指导学生有滋有味的朗读之后再引导他们思考领悟!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本课选编的三首古诗分别是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和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这三首古诗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在描写景物的美,有的是描写景物的动态美,有的是描写景物的静态美。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古诗虽然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但是故事的写作年代比较久远,语言表达的方式与现代文截然不同,因此我在教学古诗的时候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知识之间的距离。
我感觉这是我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比如,我在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的时候,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个视频短片——一轮明月高挂在天空,月光下,山间的小溪潺潺地流动着。
让学生边观看视频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这样就把呆板的文字变成了活动的影像作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精心设计预习题目在学习古诗之前,对诗人的相关简介和诗歌创作的背景进行介绍。
或者是鼓励学生自己在预习的时候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来查阅相关的资料并进行整理。
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锻炼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在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加深了对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人的了解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三、边读古诗句边展开想象,通过想象体味诗句表达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枫桥夜泊》的时候我是这样来做的: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诗文,闭上眼睛,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把你看到的景物在诗中用‘’画出来。
学生读完,我先请学生用一句话或几句话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这是整体的描绘。
然后,我让学生按顺序说出诗人看到的景物“月落、江枫、渔火”,并思考“如果让你来画这些景物,你会选择什么色的画笔,怎样画”。
让学生想象作画的过程,也是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情的过程。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词作上阕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下阕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
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
语言淳朴而意味深长,取景宏阔而对照鲜明。
教学这首诗的时候我注重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
我采用的是老师范读,学生默读,尝试着出声读,读出节奏感。
借此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
朗读中启动情感,在朗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山居秋暝》教学反思通过《山居秋暝》的教学,让我发现,在课堂上,弄清一首诗歌的主题和文字字意的理解并不难,关键是要让学生会提取诗中的意象进行想象、分析和理解。
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只能从表面上理解诗歌,并没有走进诗歌营造的意境里边去。
对联想和想象的运用不够,更谈不上陶冶情操啦!当然,部分学力有余的学生,对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兴趣,对此,在课堂上导引不够。
还有,阅读后,学生的见解五花八门,引导不是非常成功,个性化阅读教学有待提高,而且教学设计上也没有强化。
今后在这个方面应该加强。
在这,课堂上此诗的山水田园特色和本诗的风格点拨不深,不易于学生的深入理解,对对话的理解和也能用还很不够。
同时,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加大阅读量,把读书变为一种习惯,一种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进一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个性阅读。
多给时间学生去想象、品味和交流。
活用多媒体,它可以带领学生、激发学生去解读课文,领略课文语言的妙处。
如展示山间月夜图,让学生展开联想,联系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学过的文学作品中表现的感情,对比文章的语言和情感,引导学生领略诗歌的妙处。
展示山间月夜,让学生对比文本,找出图片能表现课文哪些内容,哪些内容无法表现,并让学生设想如何用媒体来表现诗歌手法的妙处。
语文课堂上适当使用多媒体,能调动学生多种感知器官参与学习,手、脑、眼、耳并用,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帮助学生把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学生看不懂故事时引导学生解读课文语句,然后让学生通过对文言的解读和理解,分组给动画配音,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站在主题地位,在不知不觉中解读了语文文本,又进行了听说训练,激发了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
由于年代的距离,许多文学形象学生已经无法直接体验,活用多媒体,往往能创设审美情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唐诗,是许多人都喜欢的,但学生已无法直接体验到盛唐气象的豪迈壮阔。
因此,在学习李白诗歌之前,不妨让学生玩一玩游戏《大唐诗韵》第一节,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盛唐生活,感受诗歌的魅力,理解李白在当时的名声和性情,从而更好地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刚正不阿的气质。
多媒体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其实是显而易见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从小都在模仿中不断创新。
只要教师不以定论论媒体,又怎怕学生没有创新?何况多媒体本身就会引发学生无限的创造性。
比如看了电影《祝福》,学生自然有疑问:电影《祝福》的情节安排是否合理?课文的情节安排与电影比较谁更号好?从而引发“我来导演《祝福》大讨论,让学生将小说改编成剧本,完成审美再创造。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枫桥夜泊》教学反思《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描绘了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
月落、霜天、江枫、渔火伴着乌啼、钟声,交织成一幅凄美的秋江夜泊图。
“愁眠”是《枫桥夜泊》的诗眼,因为愁眠,诗人才看到月落、江枫、渔火,感受到霜气满天,听到乌啼、钟声。
月落后,天地之间一片昏暗,江边枫树影影绰绰,江中渔火星星点点,霜气袭人、乌啼凄厉,景中无不带着作者的愁思。
诗人与愁思相伴,难以入眠。
或许,只有城外寒山寺悠扬回荡的钟声,才能与诗人相伴。
在教学时,我从诗题入手,引出“愁眠”,在反复品读中感受诗人内心的孤独。
一、读诗题,谈所得,引出“愁”。
“枫桥夜泊”简单的四个字,交代了地点、时间、事件。
“枫桥”在苏州西北的枫桥镇,诗人夜间在此停泊。
诗题不难解读,学生在课前也做了充分的预习准备,能够准确说出生字“泊”的意思。
理解诗题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枫桥在苏州,距离诗人的家乡湖北襄阳千里之外。
此时,诗人不是一个游客怡然自乐,而是一个科举考试的失败者。
此时,夜深了,诗人独自一人,他的心情如何?”愁,自然引出。
二、读诗文,勾画面,体味“愁”。
诗人挥不去几多愁,无法入眠。
正因与愁相伴、睡不着,诗人才能看到眼前景,听到耳边声。
“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诗文,闭上眼睛,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把你看到的景物在诗中用‘——’画出来。
”学生读完,我先请学生用一句话或几句话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这是整体的描绘。
然后,我让学生按顺序说出诗人看到的景物“月落、江枫、渔火”,并思考“如果让你来画这些景物,你会选择什么色的画笔,怎样画”。
让学生想象作画的过程,也是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情的过程。
学生说“月落”在画面中不好表现,我说:“是啊,月亮落下,可不好画啊,那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可张继一直守着天边的月,一直到月落。
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样月落就被赋予了诗人的情感,那是忧郁、孤独、伤感。
受到插图和现实生活的影响,几个学生在说画“江枫”时选择红色的画笔。
我没有急着否定,给出所谓的正确答案。
而是顺着学生的话:“是啊,‘霜叶红于二月花’,枫树是火红的。
可是,此时月亮已经落了,在没有月亮的夜晚,没有灯光,你能看得很远、看得很清楚吗?”学生摇摇头。
“是啊,四周黑洞洞的,借着微弱的渔火,江边的枫树在诗人眼里也是模模糊糊的,会透着火红的色彩吗?”月亮已经落下,江边的枫树模模糊糊,船上的渔火星星点点,一切都不是那么清楚。
“此时,在昏暗的夜色中,诗人会有什么感受,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吗?”诗人很孤独,在秋天的深夜,会感到瑟瑟寒风,诗人甚至感到了——“霜满天”。
接着,我和学生辨析,“霜能不能满天,是不是诗人写错了,用词不当?”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诗人凄凄冷冷,感觉到霜气满天,实际上是到处都冷,没有一丝温暖啊。
三、品钟声,抒情感,解落“愁”。
“乌啼”“钟声”是诗人听到的。
乌啼透着凄凉,但是钟声是复杂的。
我播放了钟声的音频,让学生感受钟声的深远、悠长,并补充了寒山寺钟声的特殊意义:过年时,夜里11点40分寒山寺的钟声都会敲响108下,最后一声敲响正好第新年的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