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笔记(一)

合集下载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相关推荐《论语》读书笔记(通用25篇)导读:孔子应该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读书笔记,欢迎阅读!《论语》读书笔记篇1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

读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

他不仅教会人们应该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

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

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现在都还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

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

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

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

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

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

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

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

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锋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

《论语》读书笔记(精选15篇)

《论语》读书笔记(精选15篇)

There are many times when people are confused throughout their lives, and every time they are confused, theygrow up.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论语》读书笔记(精选15篇)《论语》读书笔记1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

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

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

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

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

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

《论语》的读书笔记(19篇)

《论语》的读书笔记(19篇)

《论语》的读书笔记(19篇)《论语》的读书笔记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常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旧时之“崛起”,与今之“崛起”,同为崛起,而意不一。

前人为国家之安危,为战斗之和平而崛起;如今国泰民安,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故而现之读书,为谋国之进展也。

当今之势,正如孔子弟子点所言“莫春者,春服即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天下归心,民心定,国富强,故吾等青少年无忧于国之大事。

吾观国之上下,但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人严于律己,驻守己责,故则吾辈欲成“新时代全新青少年”之目标,立乎居安思危之时,应以学问报效祖国之科技也。

以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为奋斗之目标。

荀子言:“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然不读前人之著作,不行以史为鉴也。

正如其言:“吾尝终日而思已,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蚑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可如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故吾辈当立前人之巨肩,读前人之精华,“悟”君子之行,应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天下之忧为忧。

经典之文字,经千百年时间磨炼,经久不衰。

于焚书坑儒之浩劫中依旧如凤凰涅磐般重生;于走过繁华盛唐的文字热潮后,始终连续巅峰……一劫复一劫,后浪推前浪,文字仍在,风韵犹存。

经典,文化之积淀也,存于世代人心之中,薪火相传,永不磨灭,得以传承发扬。

文字经岁月之冲刷虽古朴,却于任何时刻鼓舞吾辈奋勇拼搏,激励吾辈不屈不挠,使其或斗志昂扬,或居安思危,亦或格物致知。

一如《论语》全书所示,阅之,民可安居、仕可励志,君可治理天下,古人才智可见一斑。

《论语》教吾修生之道,齐家之法,治国之要。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为教吾辈需好学善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为教吾等需诚信待人,不求虚名于世;“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读书笔记五篇

《论语》读书笔记五篇

《论语》读书笔记五篇关于《《论语》读书笔记五篇》,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国学小经典儿童经典读本—《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集而成,是记载孔子言行的重要儒家经典。

书中既有对社会、人生美好蓝图的描绘,又有人性与政治,道德、文化碰撞而出的智慧火花,对我们今天仍有很大的启发。

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论语》读书笔记五篇,给大家作为参考:《论语》读书笔记篇一《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

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他父亲孔纥,又名叔梁纥,曾做过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本身属于贵族阶级下层的“士”。

他的母亲姓颜,名叫征在。

孔子3岁时,父亲就死了,17岁时母亲也死了。

孔子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

后来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的学说。

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

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

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

孔子师徒颠沛流离14年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68岁的老人了。

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经”。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岁。

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共20篇,计492节,合计12700字。

《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

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

孔子从他的政治、哲学和心理学观点出发,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

读书笔记摘抄《论语》(精品8篇)

读书笔记摘抄《论语》(精品8篇)

读书笔记摘抄《论语》(精品8篇)读书笔记摘抄《论语》篇1《论语》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典籍,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涵盖了哲学、政治、伦理、教育等多个领域。

这本书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让我对人生、道德、教育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

他认为,仁爱是人类最基本的美德之一,是人类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了“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仁在其中”等观点,强调了人要有爱心、要有道德、要遵守礼仪。

这些观点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以宽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此外,《论语》中还提到了许多关于教育的重要观点。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素养,而不是只注重知识的学习。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重要性。

他还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兴趣和热爱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

这些观点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自我提升,不断学习新知识,同时也要思考、探索,以实现自我价值。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例如,《论语》中有些观点比较抽象,需要深入思考才能理解其含义。

此外,《论语》中也有一些观点存在争议,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探讨。

这些问题提醒我们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要保持批判性思维,不断思考、探索,以获得更深刻的认识。

总之,《论语》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让我认识到了人生、道德、教育等方面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以《论语》中的思想为指导,不断学习、探索,以实现自我价值。

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批判性思维,不断思考、探索,以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读书笔记摘抄《论语》篇2现代的社会里,处处都应存在着诚信。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

对于每个公民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身之本。

假期里,我又一次捧起《论语》这本书,饶有兴趣地品读起来。

论语读书笔记摘录(精选8篇)

论语读书笔记摘录(精选8篇)

论语读书笔记摘录(精选8篇)论语读书笔记摘录篇1《论语》读书笔记《论语》是我国一部非常重要的儒家经典,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代表之一。

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内容涵盖了伦理道德、政治、教育等多个方面,被广泛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的思想智慧和人格魅力。

孔子的思想主张“仁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孔子的教育思想也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而不是仅仅传授知识。

这种教育理念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除了孔子的思想,书中还有一些其他的值得关注的点。

例如,孔子对于君臣关系的看法,他认为君臣之间应该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这种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例如,书中有些内容可能已经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有所不同,我们需要用现代的眼光去重新审视和理解。

同时,书中还有一些内容可能存在争议,我们需要用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去分析和评价。

总的来说,《论语》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它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智慧和人格魅力。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理解和应用其中的思想,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

同时,我们也应该用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去分析和评价其中的内容,以便更好地吸取其中的精华。

论语读书笔记摘录篇2论语,创编它的意义就是在于教人们如何做人。

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思就是: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对照这些,尊重长辈这一点我做的就不是很好:我经常是长辈给我提议后仍我行我素。

论语读书笔记大全(优秀10篇)

论语读书笔记大全(优秀10篇)

论语读书笔记大全(优秀10篇)论语读书笔记大全篇1翻开一本中国的经典之作,走进孔子的世界,品味《论语》的墨香,细细咀嚼“仁爱”之意,我不禁陷入深思之中……孔老先生是我乃至我们民族备受崇敬的思想家,孔子一生推崇“仁”的思想,推已及人,仁爱待人正是他崇高思想的表现。

记得有一次,颜渊问到孔子怎样做才能是“仁”,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则论语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且这也是我们中学生日常行为准则。

那么,我们是怎样做的呢?“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不适合我们身心健康成长的书、影像等,我们是坚决杜绝的。

可是我们个别同学还是不免去看一些认为无关紧要的闲书,我们应该劝阻他们,因为这不但是在浪费时间,而且会极大的干扰学习,减弱学习的积极性。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没有礼貌的话语就不要去说它,不文明的行为就别去模仿,否则不但会损坏我们中学生的形象,还会影响社会的文明和风气的好转。

我们的语言是先辈经过几千年才演变而来的,我们不要去刻意地玷污它。

不要忘记汉语是世界上发源历史最长而且最美的语言,我们应该弘扬中华的语言,让世界都能领略到中国美,汉语美。

“非礼勿动”,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要去动它。

偷窃可耻,而且是要严惩的。

别人拥有的东西,我们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劳动获得,还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从另一个角度说,拾金不昧就是“非礼勿动”生动的表现。

拾金不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作为新一代的我们,应将这个美德发扬光大,为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出一份力吧!《论语》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言论,里面还有许多宝藏在等待我们的挖掘。

古人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这足以显示出它的博大。

老师说“半部论语修自身”,我想它也是一面镜子,既照出了我们的缺点和不足,又告诉我们如何去不断完善自己。

孔子推崇人“仁、义、礼、孝”等,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标,在几千年后的今天,让我们也携手孔老先生,踏上仁爱的旅途吧,我们要时刻铭记“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的含义!论语读书笔记大全篇2“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论语》读书笔记(精选22篇)

《论语》读书笔记(精选22篇)

《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精选22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读书笔记(精选22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语》读书笔记篇1《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宣扬“仁”。

在《论语》中,孝道有着不可动摇的低位。

中国人自古认为百善孝为先,把孝道作为道德之根本。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年轻学德的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对现在的你来说,你一定认为孝只要做到能养父母孩子吃饭就行了,但狗了、马了之类的动物都会喂饱幼崽儿,如果人不能做到持之一恒的照顾老人小孩,那人还跟动物有区别吗?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可以探知他人的心理,对父母尽孝不只是物质上的供养,还有精神、心理的关爱。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意思是孩子孝敬父母,不能使父母为自己忧愁。

只有自己有疾病时,父母才为自己担忧,其余一切都不能使父母担心。

“事父母能竭其力。

”一个人通过努力可以做好很多事,让父母欣慰。

只有生老病死,这种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让父母担忧也是没办法。

除了这些人力不可控的事,其余的都做好,不让父母担心,这样就是孝。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这句话告诉我们: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

话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纳,仍然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继续操劳而不怨恨。

《论语》读书笔记(精彩5篇)

《论语》读书笔记(精彩5篇)

《论语》读书笔记(精彩5篇)《论语》读书笔记篇一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释义: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里哪个好学?”孔子说:“颜回。

他有怒气不迁移别人身上,犯过错误不会再犯,可惜去世了。

而现在没有好学的了。

”解读:“不迁怒,不贰过”是很难做到的,因为我们习惯于把脾气发在别人身上,比如,把工作的脾气发到家人身上,把爱人的脾气发到父母身上。

把长辈的脾气发到子女身上,把上司的脾气发到下属身上等等。

原因在于我们不愿意为他人考虑,只顾自己痛快。

“不贰过”也难,它并不简单是我们说的“不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

不摔倒两次,有可能是你避开了危险,比如,绕开了石头,但也有可能是石头已经不在了。

所以,“不贰过”不是像“不摔倒两次”那样的从结果上讲不再发生错误(绕开石头),而是从原因上讲,根本上改正错误(搬走石头),使再犯没有可能。

”不迁怒,不贰过“已经触及了“仁”的范畴,因为它从根本上要求关爱别人,改进自我。

难怪孔子说颜回以后,就没有看到这样的人了。

但是孔子并不因为这样的事情难以做到,就不给解决方法,他开出的药方是:学习。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学”,不是学历和学识,而是前面所说的,自我能力的发掘和提升。

这种能力我们每个人都具备,只看你愿不愿意而已。

《论语》读书笔记篇二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此刻有一些人办事,无论事大事小,总是要把前因后果,种种可能都思考清楚。

反反复复,举棋不定。

用当今主流的眼光看来,这种人都是能够统领大事的,因为他们是那么的谨慎,精打细算。

由此看来,“三思而后行”是夸赞人谨言慎行的。

但是,在孔子的这段话里,却并不赞成以季文子为例的“三思而后行”。

“三”在古文中多作虚词,当“多次”讲。

季文子是鲁国大夫,十分计较个人得失。

这人思考事情反复不定,办事过于谨慎。

孔子说:“思考两次就能够了。

”为什么是两次而不是多次思考呢我想,这就牵扯到前面孔子所云:“敏于事而讷于言。

论语读书笔记(精选15篇)

论语读书笔记(精选15篇)

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精选15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

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语读书笔记篇1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

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

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

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

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

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我第一次见到“国民幸福指数”一词,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

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

“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间、夫妻之间,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抑郁于胸。

“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

”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

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

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

论语读书笔记(精选4篇)

论语读书笔记(精选4篇)

论语读书笔记(精选4篇)论语读书笔记篇1读了《论语》这篇着作,我受用不尽,不仅知道了做人的道理,还亲密接触,让我对孔子了解的更深更多。

《论语》书是对孔子日常生活的举止与语言方式,还有记载中国史代伟人对孔子的评价与生活故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反应了孔子与别处俩人行走中,必定有一位是其师傅,还反应了孔子好问好学的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他还非常谦虚,自己成了老师,还是求学,对问题都不耻下问;不像我们,遇到奖励就万分骄傲,遇到困难就不理不睬。

在我练字期间,我在书法班的名誉上是大名鼎鼎的;于是,我非常骄傲,在学校的作业本上写得乱七八糟,还差点被批入“差字黑名单”;自从读了这本着作,我在数学方面的字体大有进步,连老师都对我刮目相看;有一次,还在课堂上公开赞扬我的作业本呢!原来论语是多么重要啊!因此,我们要向孔子学习,不能骄傲自大,要做一个谦虚有学问的人,并向孔子取长补短,让自己更完美!论语读书笔记篇2这段时间,我们把《论语》这本书学完了。

还记得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封面非常的精致,上面还写着非常大气的两个字——论语。

刚翻开书页,就看到了人物介绍。

这本书的作者是孔子。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中国古代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最着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师业,被中国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俗话说:他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其中着名的弟子有:颜回,曾子,子路,子贡,管仲……《论语》主要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包括历史,哲学,政治,经济,艺术等方面,有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至理名言是我国古代名言之一。

全书语言精练,意义深刻,有许多言论被人视为至理名言。

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起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改之,这句话的意思是三个人一起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我选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有缺点的话,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我有没有这样的情况,许果有的话就立刻改正。

《论语》读书笔记(15篇)

《论语》读书笔记(15篇)

《论语》读书笔记(15篇)《论语》读书笔记1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半部《论语》就能治天下,靠的是什么呢?靠的就是《论语》中蕴藏的大智慧啊!《论语》到底写的是什么呢?里面篇章很多,有关学习的学而篇,有关品行做人的道德篇等等,平时我们经常挂于嘴边的几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

”均出自此书。

这些语句随便找个同学都会说上一两句,我想这也许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吧。

《论语》里面的精彩语句数不胜数,但我最喜欢“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

”这句话。

意思是:见到贤人圣者就想想自己有没有他的成就,见到没有贤者思想的,就要反省一下自己也是不是这个样子。

我一直将这句孔子说的名言刻在心里,半点不敢忘记,因此养成了争强好胜,希望自己也能达到别人一样水平的性格。

《论语》不仅能发人深省,还能使人改变人生观点。

让顽皮不爱学习的人变得发愤图强,努力学习;令自卑的人不再自卑,昂首挺胸重新做人;使奸险狡诈的人变得诚实憨厚……从这个角度出发,这难道还算不上是一本好书吗?《论语》书中记录的有勤学之人、守信之人、也有死读书不求甚解的人,陈正之就是那个勤学之人的代表。

他每天以勤补拙,勤学苦练从不间断,人家读一遍书,他就翻倍,甚至更多,并在学习中寻找乐趣,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由“陈傻子”变成陈才子,成为汉代一位很有造诣的博学之士。

再如北宋的`米芾,他把“学而不厌”当成自己的座右铭,勤练书画,特别是在练“捺”方面,废寝忘食。

他的妻子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啊,再也忍不住就给他送饭,在送饭的过程中不心小碰了一下米芾的右手,没想到就这个细节竟写出了世间少有的一个“捺”,这是一个巧合吗?正因为米芾那勤学苦练,终于成为当时享有盛誉的“宋四家”之一。

而曾子则是守信人的代表,他不顾妻子反对,言出必行,说给儿子杀猪就杀,绝不向孩子撒谎,成为后人诚信的楷模。

论语读书笔记1

论语读书笔记1

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篇一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对于这种说法以前也只是听说而已。

当从电视上看到于丹讲《论语》时, 马上被她那浅显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所吸引。

电视上的讲座几乎完整的看了下来, 随后又买来书细致地阅读。

之后才知道, 平常时时用以提示学生的几句格言原来是出自《论语》, 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三人行, 必有我师等等。

于丹通过白语化的语言, 用很多浅显的故事, 而使《论语》变得懂俗易懂, 看起来很朴实的语言, 但在原那么中透着一些变通, 更简洁的说:它告知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那么。

在今日这个日新月异, 竞争剧烈的社会中, 现实生活中的到处不合时宜, 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 或许我们无力去变更事实, 而通过《论语》的解读, 可以变更我们对待这些事情的看法, 告知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 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气, 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

孔子说:不怨天, 不尤人, 因为在孔子看来, 一个人内心的完善, 符合大道的追求, 比你要求这个社会应当如何如何, 要求别人应当怎样怎样, 都要重要的得多。

人生百年, 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缺憾, 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承受下来, 不要纠缠在里面, 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 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缺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志向, 在《论语》中孔子谈志向时, 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 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

无论你的志向是大是小, 实现全部志向的根底, 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 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恒久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吾与点也!的故事所阐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人们常说, 在家靠父母, 出门靠挚友, 社会环境中挚友是最重要的, 从你的挚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 其实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挚友也如此, 从身边挚友的身上也可以干脆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好的挚友如一本好书, 他可以翻开整个你的世界, 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概述:《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若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

篇名与其中的各章没有意义上的逻辑关系,仅可当作页码看待。

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公冶长第五雍也第六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子罕第九乡党第十先进第十一颜渊第十二子路第十三宪问第十四卫灵公第十五季氏第十六阳货第十七微子第十八子张第十九尧曰第二十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

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和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后世称为“孔孟”。

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

《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

“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毂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二经。

”宋儒朱熹将《论语》与《中庸》、《孟子》、《大学》合称“四书”又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并称为“四书五经”。

以上内容摘自百度。

《论语》的编撰者和成书年代没有统一的说法,这里不便妄自引用。

关于《论语》名字的意义也不敢下定论,“语可论者”这个意义,本人比较认同。

不论出自何时,由何人编纂,对于我们这些非历史学者、普通老百姓来说不是重点,重要的是取其精华,联系到实际,作用于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