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断代工程详细介绍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概要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概要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1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目标、研究途径和实施情况1.1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基本情况1.1.1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意义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有数的独立起源的古文明之一。
但是,我国古书记载的上古确切年代,只能上推到西周晚期共和元年(前841年)。
夏商周三代在我国古代文明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但其年代学始终是一个学术难题。
在国家的支持下,夏商周断代工程以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力求作出能反映20世纪年代学研究最好水平的成果。
1.1.2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目标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总目标,是制定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时期年代学年表。
根据各历史阶段材料的不同情况,确定以下具体目标:1)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以前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2)商代后期武丁以下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3)商代前期,提出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4)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
1.1.3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途径和课题设置夏商周断代工程是由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等学科的专家学者联合实施的系统工程。
研究途径主要有两条:1)对传世文献和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进行搜集、整理、鉴定和研究,对有关的天文历法记录通过现代天文计算推定其年代。
2)对有典型意义的遗址、墓葬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期研究,并作必要的发掘,取得系列样品,进行常规和AMS(加速器质谱计)的[14]C年代测定。
最后进行综合,得出尽可能合理的年代学年表。
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5月正式启动,经论证当时共设9个课题,下分36个专题。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根据研究需要和新的考古发现,又增设了8个专题。
1.1.4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组织为了加强对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统一领导,国务院成立了由七个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
聘任了四位首席科学家,并聘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有关学者组成专家组,负责组织科研工作。
直接参与“工程”的专家学者达200人。
话说夏商周断代工程
话说夏商周断代工程话说夏商周断代工程一、"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宗旨是什么,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她历史悠久、文字发达、文化面貌多采多姿。
中华文明数千年绵延流传,而且从未间断,为海内外炎黄子孙所自豪。
古代文献中清楚地记录了夏、商、周三个朝代。
其中,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时代;商汤灭夏之后建立了商代;武王伐纣灭了商朝,又建立了周代。
历史学家将夏、商、周这三个朝代,简称为"三代"。
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还清楚地记下了夏商周三代君王的世系,其中商周两代的君王世系,已被地下出土的甲骨文和金文所证实,说明三代的存在是肯定的、不容怀疑的。
可是有关中国的历史年代只能上溯到西周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
在西周时期,它已处于西周晚期。
在此之前的西周早期和中期的年代、更早的商代和夏代的年代就说不清楚了。
很多人在编写历史时,只能按自己的认识去估算,常常写上一个"约"字或在年代之后打个","号,表示有关年代的不确定性。
这样做是不得已的,当然也是不准确、不科学的。
早在两千年前的西汉时代,就有学者对三代的年代进行研究。
以后,历代的学者仍孜孜不倦地对三代年代进行探索。
到了近代,还吸引一些国外的汉学家也投身到三代年代学研究的行列之中。
他们在利用历史文献的同时,还尝试引入天文学的方法对天象材料进行计算,试图在三代的年代学研究中取得突破。
不过,过去的研究者所用的手段比较单一,基本上是凭个人的力量进行研究,难度极大。
虽也提出了各种结果,但受材料的局限和方法的不完备,缺乏必要的证据而不能形成共识,致使三代的年代一直未能解决。
中国古代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献资料,包括不少涉及三代年代与天文历法及天象的资料,这是研究三代年代的重要素材。
以往的研究,主要靠这些材料进行年代学研究。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
以后的几十年间,中国考古学获得飞速发展。
夏商周断代工程
三、工程的成果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对历史文化遗址的 发掘,对甲骨文等古文字的鉴定以及对古天文学记 录的整理,于2000年11月9日正式公布了《夏商周 年表》。该年表把中国的历史纪年向前延伸了 1200多年,推定以周武王讨伐商纣王为标识的商 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并明确了公元前841年以 前西周十王的具体在位年代;推定夏商分界年代为 公元前1600年,并明确了商武王以下十二王的在 位年代,对于商代前期的历史给出基本的年代框架; 推定夏代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也相应提出了夏 代基本的年代框架。
三、近代科学没有在我国萌生的原因
从文化视角看:我国传统文化是入世的,不是出 世的,讲究“实用”,缺乏科学探索,建立理论思 维的动力。
制度问题:科举制度,闭关锁国 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 从科学方法看:满足表面现象,虽有演绎法的 萌芽,但没有严格意义下的实验和归纳法。 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四、工程的评价
“夏商周断代工程”,使中华文明发展的重 要时期夏商周三代有了年代学标尺,理清了先秦历 史的起承转合和发展脉络,填补了我国古代纪年的 一段空白,制定了迄今为止最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 年代表,为继续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打下了基 础。 投入上千万人民币、轰轰烈烈地搞了5年的 “夏商周断代工程”,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人 人皆知。有的媒体甚至把它称为“中国文化史的最 伟大的事件”,超越了明代《永乐大典》和清代《 四库全书》的纂修。工程的结论也全部通过了国家 科技部的验收,并且荣获“全国十大科学进步奖”。
对国民来说,“这事儿很煞风景”,使人说起 五千年文明史来,“理不直,气不壮”;对学者来 说,“五千年的文明史一直不能得到中外史学界的 公认”,而令人愤愤不平。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通过人文、社会科学和 自然科学的结合,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多学 科交叉研究,解决夏商周年代问题的科研课题。 这一工程涉及的学科包括历史学、考古学、古文 献学、古文字学、天文学、测年科学等。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主要成就(国图讲座)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主要成就(国图讲座)李学勤今天,我主要谈以下几个部分:中国古代文明和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性质、意义;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路线;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果,主要是夏商周年表;最后做一个小结,介绍我们对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前景。
首先,我想介绍什么是夏商周断代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的原始意义及过程。
在座的各位多数都知道,夏商周断代工程是我们国家“九五”期间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九五”期间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是由国务院委托科技部来领导的,这样的项目一共有16个,夏商周断代工程是其中之一。
那么,什么是夏商周断代工程呢?简单的说,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这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项目。
大家知道,年代学的英文是chronology,它就是研究古代的年代。
换句话说,就是给予古代的历史一个时间的量度,这就叫作年代学。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个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定时期,即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年代学。
我想以上基本概括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性质。
那么,这个项目是怎么开始筹划和成立的呢?这是有一个过程的。
因为这个项目在报纸上已经有过介绍,所以今天我在这里简单向大家叙述一下。
这个项目开始酝酿是在1995年的秋天。
大家知道,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结合起来开创新的领域、进行前沿性的研究,应该说是20世纪的后半期就已经逐步显露出来的科学发展的新趋势。
不是在一个领域里面,而是在许多新的领域里面出现这样一个趋势。
这种趋势,我们的领导比较早就注意到了。
在1995年秋天,当时在国务院担任国务委员的国家科委(就是今天的科技部)主任宋健同志,邀请了在京的一部分学者召开了一个座谈会。
参加这个座谈会的学者既包括自然科学的,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
在这个会上,他提出来并与大家讨论建立夏商周断代工程这样一个设想,所以这个问题的设想确如在座的很多朋友所知,是由宋健同志提出来的。
技术的进步,促进学术的进步—— 回忆“夏商周断代工程”
黄河黄土黄种人2021.04(下)———回忆“夏商周断代工程”参加“夏商周断代工程”(以下简称“断代工程”),是20年前的事了。
如今回忆起来,许多场景还历历在目。
1996年4月,天文史界的一些同事在席泽宗院士的主持下,在北京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开会。
会上宣布了“断代工程”的计划:由历史文献、考古、物理测年和天文学史等方面的专家共同攻关,力图在夏商周年代研究方面有所进展,提出一个符合各方面线索的夏商周年代表。
笔者自幼喜爱天文,在小学、中学期间就下了不少功夫,学习相关知识,熟悉星象,自己磨镜头制作天文望远镜;后来下乡、到煤矿工作,最后如愿以偿进入了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现在的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工作。
在这里,笔者一边从事天文观测,一边补齐了所有的学历。
笔者从事的是天体测量,即观测恒星位置来测定地球自转和校正时钟。
因此,天体位置和天文现象的计算以及数据处理是学习的重点。
笔者的硕士、博士论文是有关利用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求解地球自转的长期变化的。
方法是现代的,数据是古代的,关键是如何在粗糙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这一研究也将笔者引向了古天文的领域,从此将古代天象记录作为自己终身的研究目标。
由此不难想象,“断代工程”的计划是如何强烈地触动了笔者的神经。
此前,笔者曾关注过“天再旦”的事,还于1987年在《天文爱好者》上撰文介绍过美国太空总署加州帕沙迪纳喷气推进实验中心的华裔天文学家彭瓞钧的相关工作,并和他有过不少交往。
彭瓞钧和贵州葛真以及更早的韩国方善柱都将“天再旦”日食定在公元前899年,但争议仍然不少。
笔者当时认为,他们所做的定性描述还可以更加精确化、定量化、实证化。
在会上,笔者顺利争取到了“天再旦”专题。
另外,笔者的老朋友、历史学家周晓陆的参加也使笔者更有底气。
在对前人的工作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着力建立起“天再旦”日食说的理论模型。
日出时日食引起的天光视亮度变化,可以由正常日出过程的天光变化、日食时太阳亮度的变化、亮度到视亮度的转化这样三部分合成,而这三者都可以用数学方法表达。
多学科相结合的「夏商周断代工程」
多学科相结合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一。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缘起和目标中国古代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有数的独立起源的古代文明之一,而且绵延流传,没有中断,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发现表明,中国在公元前第三千纪的龙山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城垣、文字和青铜器,中国古代文明的起始年代比过去估计的年代要早得多。
但是,司马迁写的《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只能追溯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
再往上的西周早、中期和夏、商两代,只有世系而无年代。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两千余年未建立起年代学标尺,这就向中国的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如何填补这一段空白,完善这一年代学标尺。
从西汉末年的刘歆开始,有很多学者致力于夏商周年代的研究,但在将近两千年的时间内,他们的研究始终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今天看来,在材料不足、研究手段比较落后的情况下,想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确实是很困难的。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一系列成果。
其中,夏商周三代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特别是对这一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所作的分期研究,已经建立起可供测年的分期序列。
同时,碳十四测年技术的不断改进,精度有了很大提高,测年的误差进一步缩小。
因此,1995年春在河南偃师召开的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从事测年的物理学家提交了《解决商周纪年问题的一线希望》的文章,指出因测年精度的提高,利用碳十四测年技术有可能解决夏商周年代问题。
另外,天文历法研究、古文字学研究和青铜器分期研究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多成绩。
这样,采用多学科结合,联合攻关,开展夏商周年代学研究的基本条件已经成熟。
因此,国务院于1996年决定实施「夏商周断代工程」,并将它列为国家「九五」重中之重的攻关项目。
「夏商周断代工程」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是:1. 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包括西周早、中期和晚期前半段各王,确定比较准确的年代。
2. 商代后期从商王武丁至帝辛(纣),确定比较准确的年代。
【史料及解析】夏商周断代工程
夏商周断代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中国的一项文化工程,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
该工程作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于1996年5月16日正式启动,到2000年9月15日通过国家验收。
夏代年表: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孔甲、皋、发、癸公元前2070——前1600年商前期年表:汤、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迁殷前)公元前1600——前1300年商后期年表:盘庚(迁殷后)公元前1300年小辛 | 在位50年小乙前1251年武丁前1250年——前1192年在位59年祖庚前1191年祖甲 |廪辛 | 在位44年康丁前1148年武乙前1147年——前1113年在位35年文丁前1112年——前1102年在位11年帝乙前1101年——前1076年在位26年帝辛(纣)前1075年——前1046年在位30年西周年表:武王公元前1046年——前1043年在位4年成王前1042年——前1021年在位22年康王前1020年——前996年在位25年昭王前995年——前997年在位19年穆王前976年——前992年在位55年(共王当年改元)共王前922年——前900年在位23年懿王前899年——前892年在位8年孝王前892年——前886年在位6年夷王前885年——前878年在位8年厉王前877年——前841年在位37年(共和当年改元)共和前841年——前828年在位14年宣王前827年——前782年在位46年幽王前781年——前771年在位11年。
夏商周断代工程 ——寻找失落的年表
夏商周断代工程——寻找失落的年表夏商周断代工程——寻找失落的年表工程总投资:—工程期限:1996年——200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项史无前例的文化工程,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
有的媒体甚至把它称为“中国文化史上最伟大的事件”,超越了明代《永乐大典》和清代《四库全书》的修纂。
该工程作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于1996年5月16日正式启动,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初步确定夏朝起始年代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也于10月出版。
这是本不厚的书,连同附录、后记在内,只有118页,约10万字,但确实是200余位学者五年心血的结晶。
一、工程的起因中国人都知道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是因为古代文献中清楚地记录了夏、商、周三个最早的朝代。
然而真正有传世文献支持的“信史”迄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
从此上溯的历史是模糊不清的。
在司马迁的《史记·三代世表》中,仅记录了夏商周各王的名字,而没有具体在位的年代,这种状况被称为“有世无年”,这就是说,五千年文明史中仅有三千年“有史可查”。
千百年来,无数学者为改变这一状况而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然而如此规模庞大的工程是无法由一己之力来完成的。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考古成果不断涌现,改变“有世无史”的时间已经成熟。
第一个对共和元年以前中国历史的年代学作系统研究工作的学者是西汉晚期的刘歆。
刘歆的推算和研究结果体现在他撰写的《世经》中,《世经》的主要内容后被收录于《汉书·律历志》。
从刘歆以后一直到清代中叶,又有许多学者对共和元年以前中国历史的年代进行了推算和研究。
这些工作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他们推算所用的文献基本上不超过司马迁所见到的文献,所以很难有所突破。
走进夏商周断代工程
★黄河风★走进夏商周断代工程◆渝翔 夏商周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最早的三个奴隶制国家,也是我国奴隶社会发展的三个重要时期,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起过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是,这三个朝代由于建都早、文献资料不足,不像唐宋元明清那样有明确的断代分期,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如商汤伐夏桀、盘庚迁殷、周武王伐纣等均无准确的纪年,只能以“大约”记之。
这给古代奴隶社会的研究工作带来诸多的不便,国外一些学者甚至因此认为中国的历史不像所说的那样有几千年,而仅是从公元前841年(中国有确切纪年的时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分期问题就成为一个难解的“千古之谜”。
为了揭开这个千古之谜,弄清夏商周的具体断代分期,1996年5月16日,我国“九五”期间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举世瞩目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启动。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主要目标是:确立夏代的基本年代框架,夏代何时开始;夏商如何分期;商前期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商后期、西周中前期比较准确的年代。
这项工程共有9个课题,36个专题,涉及10个不同学科,直接参加这一工程的专家学者达160多人。
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重大考古断代工程,设有4位首席科学家:李学勤负责历史学,李伯谦负责考古学,席泽宗负责天文学,仇士华负责技术科学。
夏商周断代工程以这四门学科承担,主要围绕夏商分界和商周分界,即围绕商汤伐夏桀、武王伐商纣的年代进行。
河南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迹星罗棋布。
中原又是夏商活动的主要区域,因此,河南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地位尤为重要。
几年来,河南在夏商周考古中不断有惊人发现,夏商前期年代学的断代主要依据我省的禹州瓦店、登封王城岗、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偃师商城、郑州小双桥等文化遗址。
1997年夏以来,考古学家不断在中原偃师商城的北墙西端、北墙中部和东墙中部进行钻探和发掘,在原来的大城内又发现一座规模较小的城,即小城。
小城呈长方形,南北约米,东西约740米,城墙墙体宽约6—7米。
以前人们所知的偃师商城系在这一早期小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
夏商周断代工程源起
1995年,我国两位国务委员,主管文教、社科的李铁映和主管科技的宋健,推动我国历史考古学界做了一件大事,他们共同组织了200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相关专家联合研究中国早期历史年代缺失问题———“夏商周断代工程”。
事情虽然过去20多年了,但那些弥足珍贵的历史瞬间,却仍历历在目,使人难以忘怀。
现谨对往事略作记述,既是一种追忆,亦祈对来者有所启迪。
1995年,那是我先生刘光宁在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办公室工作的第三年。
同年7月下旬,宋健同志要到北戴河休养,他邀请刘光宁偕家眷一起前往。
我毫无思想准备地随同一行人登上了去北戴河的列车。
刚一进入车厢放下行李,刘光宁就招呼我到客厅去见宋健主任。
我担心跟宋健主任没什么可说的,有点忐忑。
刘光宁说,放心吧,宋健主任惜时如金,不喜欢闲聊,这次只是礼节性的见面而已。
进了客厅,两三句寒暄之后,宋健主任问我学什么专业,哪个学校毕业的,现在从事什么工作,我一一作了回答。
宋健主任又问,你对于中国的历史纪年从什么时间开始的注意过吗?我说,中国的历史纪年是从公元前841年开始的,那是西周共和元年,司马迁定的点。
说到这里,宋健主任话匣子打开了。
他说,他正想找一位学历史的人来讨论这个问题,像我们这样的文明古国,早期历史年代的缺失已是既成的事实,现在的问题是,今天我们在陈列或者展现历史过程时,怎么表达那一大段缺失历史年代的时间概念。
我们的历史博物馆有关公元前841年以前的部分实物丰富,而年代表达一律是“约公元前××世纪—约公元前××世纪”,这几乎是不变的表达方式。
这个“约”字太笼统、太模糊,反映出我们的研究工作做得不够。
宋健主任说,他经常看到报纸上、电视上报道新的考古发掘成果,数量相当大,看得出考古学家的自豪和乐此不疲。
而他总在想,考古学家怎样才能把他们的成果让普通人分享,分享这些成果的意义,分享他们的快乐。
这里就有一个成果量化的问题,这一点做得显然不够。
夏商周断代工程详细介绍
夏商周断代工程详细介绍夏代是我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夏代的确切年代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争议的问题。
夏商周断代工程通过对夏代墓葬、青铜器、文物、城址等考古资料的系统考证和研究,确定了夏代历时约400多年,大致相当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7世纪。
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纪年和确切年代的朝代。
夏商周断代工程通过大规模的发掘和研究商代的考古遗址、墓葬和青铜器等文物,确认了商代的历时约500多年,即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周代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也是封建社会的开端。
夏商周断代工程通过对周代的考古资料进行研究,确定了周代的历时约800多年,即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
首先,夏商周断代工程通过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收集了大量的考古资料,包括墓葬、青铜器、陶器、文物等。
其中最重要的资料是青铜器,青铜器具有明确的年代和地域特征,对于夏商周时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其次,夏商周断代工程利用考古资料中的不同特征和样式进行对比分析,以确定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和风格。
比如,在青铜器的研究中,夏代的青铜器多以兽面纹饰为主,商代的青铜器以铭文纹饰为主,周代的青铜器则多以祭器为主。
再次,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人员还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等,对考古遗址的环境和地理条件进行研究,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演变。
最后,夏商周断代工程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各种考古证据和历史文献,综合分析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和历史进程,以确定夏商周三个时期的历时和相关年代。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推出,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和历史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系统性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夏商周三个时期的历史演变和文化特征,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和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同时,夏商周断代工程也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和国际学术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夏商周断代工程名词解释
夏商周断代工程名词解释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指在考古学和历史学领域中,通过对夏商周时期的遗址、文物和历史文献的系统研究,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起止时间和历史事件进行科学的界定和断代。
以下是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常用的一些名词解释:
1. 夏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
2. 商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3. 周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王朝,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56年。
4. 甲骨文:商代至西周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保存至今。
5. 青铜器:夏、商、周时期制作的一种器物,多用于宗庙祭祀和贵族墓葬中。
6. 周公制:周朝时期的一种制度,规定了贵族的礼仪、官职、分封制度等。
7. 春秋战国:周朝末期至秦朝建立前的一个历史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
8. 神话传说:夏商周时期流传的一些神话故事和传说,如伏羲、女娲、神农等。
9. 一统天下:秦朝统一六国后,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中央集权国家,实行皇帝制度。
话说夏商周断代工程
话说夏商周断代工程【摘要】话说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中国考古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文首先介绍了话说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概念和研究目的,接着分别对夏代、商代和周代年表的编制进行了详细阐述。
随后探讨了断代工程在古代中国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并介绍了断代工程的方法和技术手段。
结论部分总结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在古代中国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并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意义,促进对古代中国历史的深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国古代历史、年表编制、断代工程方法、历史研究、重要性、研究目的、贡献、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了解话说夏商周断代工程话说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中国考古学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其涉及的内容涵盖了夏、商、周三代的年表编制、断代工程的意义和方法等方面。
通过对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解读中国古代历史,揭示夏商周三代社会的发展变迁,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重要参考。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目的在于确立三代的时间序列,准确划分时代阶段,揭示三代社会的演变特征,为后续历史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这一工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关乎中国古代历史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更对于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整体性和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深入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古代历史的脉络和发展规律,为后续研究提供方法论的启示和基础支撑。
在当今研究环境下,夏商周断代工程仍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是通过对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深入探讨,揭示中国古代历史的真实面貌。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可以更加准确地重新构建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年表,弥补因历史记载不完整或留有疑点而造成的空白或误解。
这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研究夏商周断代工程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探讨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迁和演变。
夏商周断代工程
夏商周断代工程为中国文明填定一份"履历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国文明的历史到底有多长?能否确定夏商周三代各王朝的纪年?这是2千多年来中国学者不断探索的历史之谜。
尽管中国的历史记载要比古埃及、印度详细和明确,但得到公认的历史却不能与之相比。
因为按照司马迁《史记》的记载,中国古代可靠的编年史只能追溯到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
在此之前的夏商周,只有世系(即各个王在位的先后顺序)而没有具体年代,以致在当今博物馆的有关陈列中,只能按照考古发掘顺序讲实物,不敢讲年代。
这种年代研究的滞后,与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地位很不相称。
无怪乎考古学家殷玮璋研究员沉重地说:"年代之于历史,就如同骨骼之于人一样。
要想让历史老人站立必须搞清它的年代。
"1995年,国务委员宋健在参观埃及卢克索(Luxor)遗址时感慨万千:"古埃及第12王朝共213年,是根据文献中天狼星在东方升起的天象计算出来的,标明精度为正负6年,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天文学家不根据中国丰富的天象记录,计算出夏商周的年代呢?"苦思冥想之后,一个强烈的愿望在他心中愈发坚定:不能让中国古史的迷茫传到下个世纪。
1996年5月16日,国务院批准了由历史学家李学勤、考古学家李伯谦、碳14测年专家仇士华和天文学家席泽宗4位首席科学家提出的可行性论证报告,"夏商周断代工程"全面启动。
"工程"的具体目标是:一、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二、商代后期武丁以下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三、商代前期,提出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四、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
为了完成这项目标,"工程"设立了9大课题44个专题,并将重点放在三代交替界标的寻找和年代断定上。
考古、历史、天文、古文字、测年等方面的200多位专家学者经过近5年的联合攻关,在一系列的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夏商周断代工程"总体结果终于浮出水面。
商周断代工程施工(3篇)
第1篇一、工程背景商周断代工程是连接商丘市和周口市的一条重要交通干线,全长约120公里。
该工程起点位于商丘市古城西,终点位于周口市项城市。
工程建成后,将极大缩短两地间的时空距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二、工程概况1. 工程规模:商周断代工程全线采用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度34.5米,设计时速100公里/小时。
全线共设置互通式立交3处,桥梁4座,隧道1座。
2. 施工内容:主要包括路基、路面、桥梁、隧道、互通式立交、交通安全设施等。
3. 施工难点:由于工程穿越多个地质复杂区域,施工过程中需克服地质条件差、施工难度大等困难。
三、施工组织与管理1. 施工组织:商周断代工程采用分段施工、流水作业的方式,确保工程进度。
各施工段均设立项目经理部,负责施工管理、质量控制、进度控制等工作。
2. 施工管理:建立健全施工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施工安全、质量、进度。
3. 质量控制:严格遵循国家质量标准,对原材料、施工工艺、质量控制等进行全过程监控,确保工程质量。
四、施工技术创新1. 地质处理技术:针对复杂地质条件,采用预应力锚杆、锚索、喷锚支护等地质处理技术,确保路基稳定性。
2. 桥梁施工技术:采用预制梁板、悬臂浇筑等先进桥梁施工技术,提高桥梁施工质量和进度。
3. 隧道施工技术:采用新奥法、盾构法等隧道施工技术,确保隧道施工安全和质量。
五、施工成果1. 施工进度:商周断代工程自开工以来,严格按照施工计划推进,确保了工程进度。
2. 施工质量:工程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方法,确保了工程质量。
3. 社会效益:商周断代工程的建成,将极大改善区域交通状况,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总之,商周断代工程施工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通过科学的施工组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先进的技术应用,商周断代工程将如期完工,为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2篇一、项目背景商周断代工程施工项目涉及国道343与商周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新建工程,位于商丘市古城西,国道343与商周高速(S81)交叉处。
话说夏商周断代工程
话说夏商周断代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以中国历史上三个重要的朝代夏、商、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三个朝代的考古遗址和文物的发掘、研究与整理,以及对相关历史文献的研究分析,从而得出了这三个朝代的存在时间、历史地位和演变过程。
这个断代工程的进行对于探索和认识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从夏商周三个朝代的详细介绍、对断代工程的内容及它的意义等方面进行展开。
首先,夏商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朝代,分别为夏朝、商朝和西周。
夏朝是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商朝是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而西周是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
这三个朝代的历史地位非常重要,不仅为后世的政治制度、礼制和文化传承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中国历史的演变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它的建立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根据传说,夏朝的建立者是禹,他是在治理黄河洪水的过程中被封为夏后的。
夏朝的政治制度主要是以封建制为基础,国家权力由皇帝掌握,实行世袭制,夏代王室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夏朝的灭亡是由于统治者衰弱腐败,导致国家无法维持统一,最终被后来的商朝所取代。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它是在夏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商朝最早的历史记载可以追溯到殷墟的发现。
商朝的政治制度也是以封建制为基础,国家权力也由皇帝掌握,实行世袭制。
商朝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商天子,商朝政权建立的初期是在黄河流域一带,后来逐渐扩张并建立了较为庞大的疆域。
商朝还在政治制度、礼制和文化艺术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
组织上政权保持相对的稳定,但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内外压力等因素最终导致了商朝的灭亡。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它是在商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据传说,周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西周。
西周的政治制度是以封建制为基础,国家权力由君王掌握,实行世袭制。
西周的统治者被称为天子,他们通过封建制度来维持政权的稳定。
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首发
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首发鉴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重要性和历史价值,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考古工作,我们终于完成了首个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
本报告将对夏商周三个时期的发展和演变进行详细阐述,并呈现关键发现和研究成果。
一、断代工程简介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项通过考古学和历史学手段,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时期进行分期研究和整理的工程。
该工程的目标在于确认夏、商、周三个时期的时序关系、阶段性特征和发展变化,为准确还原古代中国历史进程提供重要依据。
二、夏代历史研究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
通过考古发掘和文献研究,我们对夏代的历史地位、统治者制度、经济社会等方面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此外,我们还探索了夏代社会文化特征,如祭祀制度、文字使用等重要问题。
三、商代历史研究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夏代王朝的继任者。
我们通过对商代遗址的挖掘和考古文物的分析,对商代历史进行了深入研究。
此次断代工程报告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商代的政治制度、军事力量、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新发现。
四、周代历史研究周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也是封建制度全面确立的时期。
我们通过对周代遗址和青铜器等重要文物的考古发掘,对周代历史进行系统研究。
断代工程报告将展示周代的政治组织、国家建设、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重要发现,为研究中国封建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五、关键发现与研究成果断代工程报告中,我们将重点介绍夏商周三个时期的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如对夏代王庭遗址的确定、商代青铜器的分类和研究、周代礼乐制度的考证等。
这些重要发现和成果对于推进中国古代史研究、完善中国历史断代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六、未来研究的展望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虽然是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但仍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和解决。
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夏商周三个时期的历史,积极开展新的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以期完善断代工程报告并推动中国历史学科的发展。
七、结语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的首发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也对推动中国历史学科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什么是“夏商周断代工程”?
什么是“夏商周断代工程”?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中国的一项文化工程,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
该工程正式启动于199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九五计划”中的一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聘请了4位首席科学家和200多位专家。
历史学家李学勤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碳-14专家仇士华首席科学家、专家组副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考古学家李伯谦首席科学家、专家组副组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院长、教授
天文学家席泽宗首席科学家、专家组副组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院士
分9个研究课题
1.有关夏商周年代、天象、都城文献的整理及可信性研究;
2.夏商周天文年代学综合性问题研究;
3.夏代年代学研究;
4.商代前期年代学研究;
5.商代后期年代学研究;
6.武王伐纣年代的研究;
7.西周列王的年代学研究;
8.碳-14测年技术的改进与研究;
9.夏商周年代研究的综合与总结
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
《夏商周年表》把夏朝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商朝开始于公元前1600年,武王伐纣定为公元前1046年。
但是目前存在重大争议,所以《夏商周断代工程一九九六-二〇〇〇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出版之后,繁本迟迟不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三代纪年揭秘—解读夏商周断代工程提要:夏商周断代工程从1996年开始,2000年结束,是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了深远影响的大事件,其成果赞成者有之,质疑者亦有之。
文章讲述了工程提出的背景、经过、成果、影响、各方质疑,最后附上自己的小结。
关键词:夏商周断代工程,碳14测年,成果,质疑正文:夏商周断代工程是第九个五年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之一。
它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
下面综合各方资料介绍夏商周断代工程。
一、提出背景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埃及、印度、和巴比伦文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相继在发展的过程中断裂颓废甚至彻底毁灭,唯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然而在年代学上,中华民族与古代埃及、两河流域等古代文明相比较存在一定的差距。
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确切纪年只能追溯到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
再往前的历史纪年,或缺失,或说法不一,难以考证。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於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1]。
几千年来,无数学者为解决这一疑团殚精竭虑(比如西汉晚期的刘歆),然而由于涉及的问题太多,靠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完成此任务。
20世纪20年代,以史学家顾颉刚为首的疑古学派兴起,他们以《古史辨》为依托,否认中国远古文明的存在,认为中国三黄五帝与夏商周三代根本无信史[2]。
同时,中国年代历史学的缺失使得西方的学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不断提出各种质疑,提出了诸如春秋以前无信史、中华文明西方起源说等不恰当的观点。
这更激发了国人还原中华古代文明,建立夏商周三代纪年的决心。
现代考古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历史的研究不再单纯依赖于古代文献,而是可以从历史遗迹、天文历算、科技测年等多方面综合研究历史,补充文献的不足。
有鉴于此,当时的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的宋健倡导提出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希望利用现代考古学手段对我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代的年代问题作出科学的、精确的论证,以此解决困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难题。
二、工程介绍[3] [4]○1参与人员:“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正式设定,是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该工程由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及七个部委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国务委员李铁映、宋健二人为工程特别顾问。
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仇士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泽宗四人为工程首席科学家,主持由21位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工作。
该科研项目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科技测年等学科,分九个课题,四十四个专题,直接参加的专家学者有二百多人。
○2目标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总目标是推算出一份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三代年表。
由于学者们对三代不同历史阶段掌握的材料不同,所以工程按照时间上由近及远的路线,提出了详略不等的要求。
具体目标有:1. 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2. 商代后期武丁以下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3. 商代前期,提出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4. 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
○3课题设置按照目标、任务工程被划分为若干个课题,不同学科的小专题混合编组,从而成为一个大的课题组。
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科交叉,每一位参加者都能明确自己所承担的专题在整个目标任务中的位置和作用。
这种划分方法在国内尚属首次。
工程分为九个课题,九个课题又分为44个专题。
课题的具体设置情况如下:1.有关夏商周年代、天象、都城文献的整理及可信性研究;2.夏商周天文年代学综合性问题研究;3.夏代年代学研究;4.商代前期年代学研究;5.商代后期年代学研究;6.武王伐纣年代的研究;7.西周列王的年代学研究;8.碳14测年技术的改进与研究;9.夏商周年代研究的综合与总结。
○4研究途径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个多学科交叉项目,它主要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历算、科技测年技术四个学科。
为了完成测年目标,不同学科的专家要改变传统单干的方式,彼此合作,联合攻关。
夏商周断代工程进行的许多子课题,都是互相配合的,其中不少将由不同学科的学者一起承担。
概括的讲,它的研究途径主要包括两条:一、对传世文献和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进行搜集、整理、鉴定和研究,对有关的天文历法记录通过现代天文计算推定其年代。
二、对有典型意义的遗址、墓葬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期研究,并做必要的发掘,取得系列样品,进行常规和AMS(加速器质谱)的碳14年代测定。
最后对各课题通过以上两条以及其他途径得出的结论进行综合,使研究进一步深化,得出尽可能合理的年代学年表。
简单的说,专家需要综合文献、古文字、古代遗址等各方资料,并通过文献学、古文字学、天文学、地理学、碳14测年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详细考证,综合判断事件发生的大致年代,从而建立起三代的大致时间尺标。
○5成果夏商周断代工程从1996年5月16日正式启动,2000年9月15日通过国家验收。
经过200多位考古学专家的日夜奋战,工程取得了重大进展,夏、商前期的各王在位顺序基本确定,商后期以后的各王在位时间也有了比较准确的数据,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工程中的标志性成果主要有以下12项:1)在我国历史时代测年中,采用系列考古样品碳14测年的方法,使误差缩小,获得成功,在断代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碳14测年样品的制备质量稳定,骨质样品的提纯方法可靠。
常规法测试精度达到0.3%;AMS法测试精度达到0.5%,并首次对系列的有字卜骨进行AMS法测年。
3)沣西H18的发现与测年,为商周分界确定了范围,琉璃河H108“成周”卜甲的发现与测年,琉璃河M1193、晋侯墓地M8的研究与测年,晋侯苏钟的研究,以及有关遗址的分期和系统测年等,为建立西周年代学体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4)以严格的考古类型学方法,排定“四要素”俱全的西周青铜器顺序,为金文历谱研究奠定基础。
通过对吴虎鼎等关键青铜器的断代研究,推定西周诸王年代,并证明共和以下历谱可信。
5)对1997年3月9日新疆北部的日全食进行观测,从理论和实践上证明黎明时的大食分日食会形成“天再旦”现象,并确认“懿王元年天再旦”时间在公元前899年4月21日。
6)根据天文推算、文献和全文历日研究、考古与碳14测年的综合研究,选定公元前1046年为武王克商年。
7)采用黄组周祭卜辞三系统说,排定商王帝辛的祀谱,经与商末历日比对研究,推定帝辛年代。
8)排除“三焰食日”为日食的可能性。
结合甲骨分期研究与宾组卜辞五次月食的认认,推定了商王武丁的年代。
9)安阳洹北商城遗址的发现,在商文化考古学上有重大意义。
10)确认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始建为夏商分界的界标。
11)对仲康日食的已有研究成果做出总结,并进行新的研究和推算。
12)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多学科交叉研究途径上做出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经验。
三、工程意义断代工程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夏商周断代问题。
尽管有些结果还不是很精确,但是这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不少文化遗址,许多历史问题也顺便得到了解决,得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结论,积累了不少经验,使得以后的科研少走不少弯路。
同时通过大量资金投入及技术攻关使得考古技术比如碳14测年技术得到了提高。
工程首次采用学科交叉、不同领域学者协作研究的方式,对目标的成功实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以后进一步开展学科交叉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同时通过这次工程,培养了一批新生力量,为中国未来的考古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四、各方质疑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成果报告后,引起不少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质疑,拥护和质疑两方展开了数次辩论。
引起质疑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整个工程都是中国专家自己闭门造车,未能邀请国际上有关专家共同研究或者审核。
对于其中一些关键的数据报告中也没有公开以供大家验证,如此得出的结果,无怪乎难以被国际学术界接受。
争论的焦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1)断代工程的成果是否受政治影响一些专家批评夏商周断代工程有政治背景,工程的实施过程受国家政治导向,其目的在于激发民族的自豪感。
例如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组长颜娟英说:“工程存在许多问题,因为其动机在于夸耀中华民族”,“它主要是一个政治工程而不仅仅是一个考古工程”[5]。
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学家夏含夷批评工程:“有一种沙文主义的愿望企图把(中国)历史记载前推到公元前三千纪,把中国推到和埃及一样的水平上。
”“这与其说是学术上的冲动,还不如说更是一种政治上的和民族主义的冲动”[6]。
2)夏代的存在与否及夏商界定工程主要测定了夏商西周各朝代起始结束时间及各王在位顺序,但是若夏朝不存在,则工程中关于夏朝的结论也就毫无意义了。
由于1996年以前在已发掘的文物中未找到夏朝文字或者青铜器等有关文明存在的确凿证据,故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的文明是从商朝开始的(殷墟甲骨文,青铜器),夏朝只是一个传说。
有专家对工程中认定的二里头文化即为夏文化表示诸多质疑[7] 。
2000年11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公布对偃师商城宫城北部“大灰沟”进行发掘的发掘简报及相关研究成果,宣布商文化的上限进入二里头文化四期,此结论否定了夏商周断代工程中认定的二里头文化全是夏文化的论断。
关于二里头文化的年代界定至今仍众说纷纭,未形成统一论断[8] [9]。
3)工程中用碳14技术测量结果的准确性问题这是工程中最为人诟病的地方。
工程中碳十四测年采用的是英国牛津大学的OxCal程序,国际碳14专家已指出这一算法的过程中夹杂了人为加工的成分,不代表国际标准。
因此工程用此方法计算结果本身就不是很正确。
同时由于现今的碳14测年技术所得的年代并不是精确的,故而所得结果有个置信度。
在工程所用方法中,这一置信度只有68.2%[10]。
有些学者批评工程为了排除更多的观点,宁愿牺牲其方法的置信度。
学者蒋祖棣用工程中采用的程序验算了在工程中发表的为数不多的碳-14数据,结果算出的年代置信范围远远大于《简本》公布的拟合数据[11]。
蒋祖棣批评:工程为了达到正负20年的精度要求,宁愿牺牲其方法的置信度,这种做法是很不科学的。
甚至工程一些内部学者对蒋的说法也表示赞成,承认《简本》中的碳-14数据测年结果确实有问题。
此外,关于“武王克商”这一划分商周的重要事件、懿王元年“天再旦”发生年代及工程中采用的部分文献的可靠性(如《竹书纪年》),一些学者也有自己的不同见解[12]。
正因为工程在发布之后引起了不少争议,所以促使专家们对工程报告的繁本审核采取了谨慎的态度。
他们公开要求对每个学术上有争论的问题都列出各种不同意见。
学者们的这一主张使得已经大致写好的、仅包含一种结论的《繁本》未能获得通过。
五、小结尽管夏商周断代工程遭到了多方面质疑,但是作为首次采用学科交叉方式研究的工程,对以后中国的科研模式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