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专题八++第24课++答司马谏议书(自读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课答司马谏议书(自读课)

走近作者

王安石(见《游褒禅山记》)

相关背景

宋神宗煕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实行新法。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字君实),多次写信给王安石,要他停止变法。王安石这封信,是针对司马光煕宁三年(1070)二月一封长达三千余字、全面攻击新法的来信的回复。王安石先是简短地复了一信,对来信所责难的诸点不一一置辩,随后想到彼此交往多年,友谊深厚,信札来往不宜草率简慢,就又写了这封答书。

文意感知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从而批驳了保守派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弊端,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以及坚持变法的坚决态度。

思维导图

一、通假字

1.不复一一自辨.同“辩”,译为“辩解”

2.于反复不宜卤.莾 同“鲁”

3.故今具.道所以 同“俱”,译为“全,都,详尽”

二、古今异义 1.于反复..不宜卤莽 古义:书信往来 今义:指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

2.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古义:谦辞,用于自称 今义:指小或少

3.故略上报.. 古义:写回信 今义:向上级汇报

4.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古义:喧扰,争吵

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三、一词多义

1.恤⎩⎪⎨⎪⎧

①士大夫多以不恤.

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担忧,忧虑②今不恤.

士卒而徇其私(《项羽本纪》)体恤,怜悯

2.度⎩⎪⎪⎪⎨⎪⎪⎪⎧

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计划②度.义而后动估计③宁信度.

,无自信也计量长短的标准④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扬州慢》)谱写

⑤春风不度

玉门关(《凉州词》)过⑥崔九堂前几度

闻(《江南逢李龟年》)量词,次、回

3.固⎩⎪⎨⎪

①则固.

前知其如此也本来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顽固

③固.

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 巩固④乃辞谢固

.请(《廉颇蔺相如列传》)坚决,坚持⑤固.

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本来,确实

4.见⎩⎪⎪⎨⎪⎪⎧

①冀君实或见.

恕用在动词前,有称代作用,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②见

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看见③于是入朝见

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拜见④秦王坐章台见.

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召见,接见⑤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

放(《屈原列传》) 被

5.特⎩⎪⎨⎪

①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只②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

兮(《诗经》) 三岁或四岁的兽

6.修⎩⎪⎪⎨⎪⎪⎧

①议法度而修.

之于朝廷 修正,修订②乃重修.

岳阳楼(《岳阳楼记》) 修建③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兰亭集序》) 长,高

④是以圣人不期修

古(《韩非子》) 学习⑤臣修.

身洁行数十年(《魏公子列传》) 修养

7.如⎩⎪⎨⎪⎧

①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动词,像②如.

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连词,如果,假如

8.于⎩⎪⎨⎪

①于.

反复不宜卤莽 介词,在②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介词,从

③以授之于.

有司 介词,给④人习于

.苟且非一日 介词,对,对于⑤同俗自媚于.

众为善 介词,向

9.以⎩⎪⎪⎨⎪⎪⎧

①故今具道所以.

介词,因②以.致天下怨谤也 连词,同“而”,表示结果

③以

授之于有司 连词,同“而”,表顺承④以

兴利除弊 连词,同“而”,表目的,相当于“来,以便”

⑤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介词,把⑥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介词,拿,用,凭借⑦窃以.

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以为,认为

10.为⎩⎪⎪⎨⎪⎪⎧

①不为.

侵官读w éi ,是,动词②为.

天下理财读w èi ,替,给,介词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读w éi ,当作,动词④则众何为.

而不汹汹然读w èi ,因为,介词⑤未能助上大有为

读w éi ,作为,动词⑥守前所为.

而已读w éi ,做,动词

四、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做事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也”表判断)

2.被动句

终必不蒙见察(“见”表被动)

3.状语后置句

(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于朝廷”作状语后置)

(2)以谓受命于人主。(“于人主”作状语后置)

4.宾语前置句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应为“为何”)

5.定语后置句

至于怨诽之多。(“多”作定语后置)

1.阅读第一段,并说说本段的行文思路。

明确:本段出于礼貌,先叙酬答的话——从初拟“不复一一自辨”,说到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该草率粗疏,现在则要“具道所以”——详细说明一下原因,由此转入正文。

2.第二段中说:“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这封信看,作者和司马光之间对哪些“名实”的看法存在分歧?

明确:“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

3.为什么王安石变法会遭到反对?

明确:王安石认为变法的先决条件是选拔人才,因此主张废除靠文辞取仕的科举制度,要从“乡党”中提拔官吏。他还认为国家财政困难,主要原因不是官多俸禄多,而应从增加社会财富入手,以发展生产作为理财的前提。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对人民的掠夺,因此遭到他们的反对。

4.作者引“盘庚之迁”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盘庚之迁”的历史事实,意在说明“怨诽之多”并不是评定是非的唯一标准;只要确认自己做得对,就不会因为“壬人”的毁谤而放弃新法的推行;同时也表明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