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纲要中的红色为重重点,大概占50分左右;绿色部分为一般重点,大概占30分左右,期末考试题型为名词解释(5个,共20分)、填空(14个,占14分)、判断对错(7题,占14分)、简答(4题,占28分)、论述(2题,占24分)
社会心理学复习纲要
第一讲社会心理学导论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心理学+ 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
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的科学。(吴江霖)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研究方法和技术
(一)观察法1.观察:对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观察。
2.分类:
一般观察法(非参与观察法):在不进行干预的情况下观察和记录客观发生的事实。
参与观察法:研究者进入被观察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成为其中一员,在自然的状态下观察其活动和表现。
公开参与观察法与隐蔽参与观察法
3.观察技术的发展:微型摄像机、卫星摄影技术
4.注意点:一要连续性观察二要轮换性观察三要隐蔽性观察
(二)实验法对于所研究的情景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尽可能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三)调查法访问法问卷法
3.注意点:a.要防止暗示和引起被试的防御 b.抽样:样本要有代表性
(四)个案研究法:1.以个人或一个团体为研究对象
(五)跨文化研究法进行文化比较分析
四、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偏向及伦理问题
(一)偏向问题
1.研究者的偏向
a.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期待会影响被试的表
b.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
c.克服方法:
双盲法实验条件同一化和标准化
2.被试者的偏向:要求的特征、对评价的担心被观察者效应
解决方法:不暴露被试身份,尽量保持实验情景的自然,不要求被试合作的前提下测量被试的反应
(二)伦理问题1.三个伦理问题:a.个人隐私的侵犯要保密 b.对被试的实验性欺骗知情同意,事后告知 c.实验性痛苦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社会经验论时期):
⏹19世纪下半叶到1920年以前:社会经验论描述性的
⏹1.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2.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标志:
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出版了同名教科书《社会心理学》三、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
⏹1920年以后:社会分析论
⏹特征:从描述到实证;从定性到定量;从理论到应用;从宏观到微观
⏹奥尔波特与实验社会心理学:其1924年出版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被公认为实验社
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乔治·米德的社会学传统:把对社会的宏观研究缩小到微观研究,把社会行为看成
是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的社会互动。
⏹文化人类学: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心理特征,揭示一定文化因素与某
种心理现象之间的在联系。
第二讲社会化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化
●霍兰德的定义2.社会化过程: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化的两个过程:社会教化;个体化。社会教化: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
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两类:系统的、正规的教育;非系统的、非正规的教育。
●个体化: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和行
为方式等转化为其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方式的过程。
二、社会化理论
●(一)弗洛伊德与“三个我” 1.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2.社会化的历程:幼儿:“本我”儿童期及以后:先“自我”出现,再“超我”出现。
●(二)华生与环境决定论 1.环境决定行为 2.社会化的历程:是应用于孩子
身上的外在力量的作用,不需要任何部结构的改变。
●(三)皮亚杰与“儿童认知发展”1.认知结构、同化和顺应
2.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1岁半到2岁);有操作阶段(2岁左
右到7岁);具体操作阶段(7岁到11岁);形式操作阶段(12岁到15岁)三、社会化的历程
(一)埃里克森的人生八阶段论
(二)婴儿期的依恋研究
陌生情景实验1.三个类型:安全依恋型;不安全依恋型—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型—矛盾型
(三)青少年的社会交往研究:从青春期开始,儿童越来越依赖于自己的朋友和小团体。
认同危机
第二节社会化的主要容
一、道德社会化定义:人的道德性的体现(赫什):关心他人;对道德问题作出判断;行动。研究: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第三节社会化的途径
一、遗传因素
一、遗传因素是社会化的物质基础。如:同卵双生子与异卵双生子的比较研究
二、社会环境与教育
(一)社会文化:米德的研究: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
怀特的研究:A型文化;B型文化
(二)家庭:个体社会化的起点童年期是个体接受社会化的最佳时期。
原因:童年期是人一生社会化的关键期;儿童期在生理和心理上对家庭的依赖是一生中最强烈的时期;各种社会关系通过家庭这个中介反射到儿童身上。
正确的教养方式:(鲍伦德)管束冀望教导关爱
3.父母的类型:专制型父母威信型父母宽容型父母威信型父母最有利于儿童健
康成长。原因:具有肯独立、负责任、尚勤奋、重成就等品质。友善、助人、合群、自信。
(三)学校1.在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系统教育;社会角色学习;接受评价
2.教师在社会化中的作用:权威和榜样;“罗森塔尔效应”
(四)同辈群体:进入青春期后,同辈群体的影响日趋重要,甚至超过了父母的影响。
第三讲自我意识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1.定义:是对自己身心状况和与他人、客观世界的关系的认识。
2.分类:按自我意识的容分:生理(物质)自我;心理(精神)自我;社会自我
按自我意识的客观现实状态分:现实自我;理想自我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认识(知)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情)自尊心、自信心
自我意志(意)自我检查、自我监控、自我控制、自我调节
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几个重要容
二、自尊:你怎样评价自己
1.詹姆士:自尊=成功/抱负水平
2.外显自尊测量Rosenberg(1965):自尊量表Pope和McHale(1988)知觉自我
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