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校志愿服务体系

合集下载

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

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

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发[2004]8号文件、中发[2004]16号文件以及中央文明委《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精神,把志愿精神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志愿服务活动的育人作用,现就建立健全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提出以下意见:一、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要以政治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广泛普及志愿理念,大力弘扬志愿精神,着力培养志愿服务意识,着力壮大志愿者队伍,着力完善志愿服务体系,着力建立志愿服务社会化运行模式,推动志愿服务有一个新的更大发展,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志愿者,使更多的学生志愿者成为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实践者,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

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要认真总结近年来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做法和经验,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努力促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化、规范化、常态化。

要坚持支持鼓励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自愿无偿原则,号召和提倡学生积极参与适合其身心特点的志愿服务活动;坚持适宜适量原则,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讲求实效,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二、加强教育引导,强化学生志愿服务意识高校要把志愿精神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安排适当课时讲授相关内容。

要编写激励学生发扬志愿精神的辅导读物,在教学讨论和评价中增加宣传志愿精神的内容。

要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大志愿服务的力度,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可将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折算成社会实践学分。

建立学生志愿服务机制

建立学生志愿服务机制

建立学生志愿服务机制一、背景介绍近年来,社会对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志愿服务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建立学生志愿服务机制变得尤为重要。

二、意义和目的学生志愿服务机制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通过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可以拓宽视野,增加社会经验,提升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志愿服务活动也能够为社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改善社会环境。

因此,建立学生志愿服务机制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关键环节建立学生志愿服务机制需要明确一些关键环节。

首先,校内应设立专门的学生志愿服务组织,负责组织和协调志愿服务活动。

其次,学校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荣誉称号。

最后,学校需要与社会组织和企业积极合作,提供志愿服务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

四、培训与指导学生志愿服务机制的建立需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培训和指导。

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之前,应接受有关法律法规和服务技巧的培训。

同时,学校还应组织相关的讲座和研讨会,提供专业指导和经验分享,帮助学生提升服务能力。

五、资源支持为了保证学生志愿服务机制的有效运行,学校需要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

一方面,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资金和物资支持机构,为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提供经费和物资。

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制定相关政策,为学生提供特殊的学分或学位要求,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六、分类与选择学生志愿服务机制可以根据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进行分类和选择。

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兴趣和专业特长,开展医疗、教育、社区建设等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

同时,学校还可以与社会组织和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各类志愿服务岗位和机会。

七、总结成果为了更好地宣传学生志愿服务机制的成果,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示学生的志愿服务成果。

例如,举办学生志愿服务成果展览,编写学生志愿服务专刊或网站等。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书面报告或口头演讲的形式,分享自己的志愿服务经历和成果。

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

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

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
1.推动志愿服务发展,促进志愿服务者职业发展,拓宽志愿服务者的发展空间,丰富志愿
服务的内涵,增强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

2.加强志愿服务者的培训,提高志愿服务者的专业素养,深入推进志愿服务者的社会实践,
拓宽志愿服务者的知识面,提升志愿服务者的服务能力,使志愿服务者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

3.建立志愿服务者的考核制度,激励志愿服务者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推动志愿服务者发展,
激发志愿服务者的积极性,提高志愿服务者的服务水平。

4.建立志愿服务者的表彰机制,鼓励志愿服务者勇于奉献,创造良好的志愿服务环境,使
志愿服务者更加热心,坚定信念,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5.加强志愿服务者的社会保障,为志愿服务者提供更多的福利待遇,建立志愿服务者的医
疗保险制度,提高志愿服务者的生活水平,使志愿服务者得到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志愿团队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志愿团队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志愿团队体系建设情况汇报近年来,我校志愿团队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发展,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服务范围不断拓展,为学校和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现就我校志愿团队体系建设情况进行汇报如下:一、组织架构完善。

学校志愿团队体系建设以学生社团为基础,形成了以学生会、团委、青年志愿者协会等为主体,各类志愿服务团队为支撑的组织架构。

各团队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和合作机制,实现了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

二、志愿服务项目丰富多样。

学校志愿团队开展的服务项目涵盖了教育支持、社区服务、环保行动、扶贫帮困等多个领域。

志愿者们积极参与到各类服务活动中,为社会贡献爱心和力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三、志愿者队伍稳步增长。

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志愿者招募工作,吸引了大批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

志愿者队伍的规模不断壮大,志愿者的素质和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为志愿服务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四、志愿团队管理规范。

学校建立了健全的志愿团队管理制度,明确了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规范了志愿服务的组织和实施流程。

同时,学校还加强了对志愿团队的指导和管理,保障了志愿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五、志愿服务成效显著。

通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志愿团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仅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还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志愿服务成为学校的一张亮丽名片,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六、未来发展规划。

未来,学校将继续加强志愿团队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组织架构,拓展志愿服务项目,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规范志愿团队管理,不断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为学校和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综上所述,我校志愿团队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志愿团队体系建设,为建设美好校园和社会贡献更多的力量。

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工作的若干建议

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工作的若干建议

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工作的若干建议开展志愿服务,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是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完善社会功能的有效举措,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增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志愿服务领域不断扩展、志愿精神日益深入人心,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服务组织体系日益健全,在社区建设、社会福利、公益慈善、社会救助、优待抚恤、减灾救灾、健康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服务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但总体看,当前我国志愿服务仍然存在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完善、公众参与志愿服务氛围不够浓厚、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队伍数量不足、志愿者素质有待提高和志愿服务缺乏稳定经费保障等问题,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对当前的志愿服务工作提出了要求,也为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

为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理清政府、市场和社会在志愿服务提供方面的关系,探究志愿服务的组织化、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的实现路径,改善志愿服务管理的管理水平。

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为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志愿者组织建设是关键。

志愿服务的动力来自于志愿者的道德理想,但是当代志愿者已经不是一种个体化的行动方式,而是组织化的行动模式,组织化的志愿者行动所带来的效应远远高于个体自愿的志愿服务。

志愿者组织指的是那些招募或者使用志愿者的组织,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以及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高校等内部设立的团体或者团队,以企业身份从事公益事业的非营利组织,还有一些自发组织起来的、未经任何登记的草根组织等。

志愿者组织建设是推进志愿服务的关键,只有通过志愿者组织,志愿者的志愿服务精神才能得到发扬和保护;只有通过志愿者组织,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才有实现的可能;只有通过志愿者组织,志愿服务的行政化倾向才能得到改善。

新时代构建高校志愿服务体系的路径探索

新时代构建高校志愿服务体系的路径探索

新时代构建高校志愿服务体系的路径探索新时代构建高校志愿服务体系的路径探索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志愿服务在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以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构建一个高效、有效的高校志愿服务体系对于推动社会参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索新时代构建高校志愿服务体系的路径,并提出相关建议。

首先,要加强对高校志愿服务的组织和管理。

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志愿者管理制度,明确志愿活动的组织、实施和评估流程,并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

同时,要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与引导,提高他们的服务能力和专业素养。

此外,各高校应建立志愿服务数据监测系统,以便对志愿服务工作进行科学评估和统计分析,进一步促进志愿服务的规范化和精细化。

其次,要加强高校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

高校应积极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政府可以为高校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促进高校志愿服务项目的持续开展。

企业可以提供志愿服务岗位、物资和经费支持,帮助高校开展更多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社会组织可以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与高校共同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规模化和品质化发展。

第三,要重视高校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

高校志愿服务既是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

因此,高校应以推动社会参与与发展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

要加强对志愿服务成果的宣传与推广,将志愿服务工作与高校的品牌形象相结合,提升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

第四,要加强对高校志愿服务的制度建设和政策支持。

高校应制定出台相关的志愿服务政策和制度,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对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政策引导和经费投入,形成政府、高校、社会组织以及企业共同推动志愿服务发展的良好局面。

最后,要加强对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研究与评估。

高校应加强对志愿服务工作的研究与探索,形成一批志愿服务的优秀案例和经验。

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工作的若干建议

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工作的若干建议

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工作的若干建议推进志愿服务工作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一些建议,以促进志愿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1.完善志愿服务政策体系: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政策法规体系,鼓励和支持志愿服务,为志愿者提供法律保障和便利服务。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志愿服务奖励机制、提供意外保险和补助资金等方式,激励更多人参与志愿服务。

2.加强志愿服务组织建设:鼓励成立更多的志愿服务组织,包括社区志愿者组织、学校志愿者团队、企事业单位志愿者协会等,为志愿者提供组织和协调的平台。

志愿服务组织可以通过制定明确的志愿服务目标和计划,引导志愿者发挥专长,提供更加专业和优质的志愿服务。

3.加强志愿服务培训和引导:开展志愿服务培训和指导,提升志愿者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志愿服务知识、沟通技巧、心理辅导等方面,在实践中加强志愿者的成长和发展。

4.建立健全志愿服务评估机制:制定志愿服务评估和监督机制,定期对志愿服务项目进行评估和反馈。

通过对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估,及时纠正不足,调整改进志愿服务方向和重点。

5.增加公众参与意识:加强对志愿服务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和参与意识。

可以通过媒体宣传、举办志愿服务主题活动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志愿服务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参与其中。

6.弘扬志愿服务文化:推动志愿服务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鼓励和支持志愿服务的发展,使志愿服务成为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可以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设立志愿服务奖项等方式,激励和赞扬参与志愿服务的个人和组织,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和环境。

7.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志愿服务交流与合作,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经验,丰富和提升国内志愿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可以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志愿服务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交流项目,分享志愿服务经验和资源。

8.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强媒体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志愿服务事业。

媒体可以通过报道志愿服务的典型案例、志愿服务活动的新闻等方式,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并鼓励更多人参与志愿服务。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的构建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的构建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的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的构建,是指建立一套既能激发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机制,又能让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发展的机制。

这一机制的构建对于推动社会服务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以及促进社会团结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就该机制的构建进行探讨。

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和管理体系。

这包括成立专门的学生志愿服务组织,为学生提供参与志愿服务的渠道和平台,建立志愿服务课程,并设立专门的职位和岗位,负责组织和管理志愿服务活动。

还应该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流程,明确志愿服务的目标和任务,规范志愿服务的内容和方式,确保志愿服务活动的有序进行。

要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宣传和引导。

通过宣传报道,开展讲座和研讨会等形式,向学生广泛宣传志愿服务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热情。

还要引导学生了解社会问题,关注社会热点,培养他们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的思维意识和行动力。

这样,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才能得到更广泛的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才能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要建立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

通过设立奖学金、学分和荣誉等形式,对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

还要建立志愿服务兑换制度,让学生可以把志愿服务的时长和成果兑换成学分或者其他实际的利益,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还可以开展志愿服务能力竞赛,增加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动力和热情。

第四,要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支持机制。

这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等多方支持的力量。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的倾斜和资金的扶持,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有力的支持。

社会组织和企业可以提供志愿服务的场所和资源,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增强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和实效性。

还可以开展志愿服务的合作项目和交流活动,促进不同学校和地区的学生志愿服务的互动和合作。

要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监督和评估机制。

通过建立志愿服务的考核和评估体系,对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

高校志愿服务指标体系(试行)

高校志愿服务指标体系(试行)

高校志愿服务指标体系(试行)1.引言1.1 概述概述:高校志愿服务是指高校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问题,为社会提供各种志愿服务的行为。

高校志愿服务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

高校志愿服务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推崇,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提升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也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社会问题,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培养其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精神。

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推动高校志愿服务的发展,建立了高校志愿服务指标体系(试行)。

该指标体系旨在明确高校志愿服务的目标和标准,提供衡量高校志愿服务质量的准则,为高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供指导和支持。

通过高校志愿服务指标体系,可以推动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全面发展和创新,提高志愿服务项目的质量和专业水平。

此外,指标体系的试行还可以促进高校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合作,形成更加完善的高校志愿服务体系。

本文将对高校志愿服务指标体系(试行)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探讨其对高校志愿服务的意义和影响。

从指标体系的制定背景、目标和内容等方面进行阐述,希望为高校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含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是用于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各个章节的内容概述。

本文采用以下结构组织:引言、正文和结论。

1. 引言部分:在引言部分,我们首先说明本文的主题:高校志愿服务指标体系(试行)。

然后,概述本文的整体结构以及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概览。

2. 正文部分:正文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包含了对高校志愿服务指标体系的详细介绍。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a. 高校志愿服务的重要性:首先,我们将介绍高校志愿服务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并阐述为什么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指标体系来评估高校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

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

著名经济学家杰里米 ·利夫金(J er2emy Rif kin)声称:“21世纪服务学习可能会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方法。

”教育、经济和社会科学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正在将服务学习的发展和扩大看作是一项严肃的议题。

所谓的服务学习,是美国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一种模式,它旨在号召大学生进行社区志愿服务的时候有效地提升自身的公民意识和学习、领导、团队协作、交流沟通的能力。

在我们项目组的研究中发现,如果能有效地引进大学生服务学习模式,在中国海洋大学等青岛高校建立相应的服务学习机制,以此作为依托对社区空巢老人进行健康知识普及等一系列志愿服务,则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意义与价值1、开拓志愿服务的新领域,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参与社区空巢老人的志愿服务,把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域从校园延伸到社区家庭和社会团体,在接受相关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的情况下进行志愿服务,将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专业技能为空巢老人提供健康知识普及的服务,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还有助于大学生自身建立和完善良好的健康知识体系,改善大学生群体目前身体健康状况日益下滑的现状。

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帮助空巢老人,有助于满足自身的心理需要和自我认同感,增强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志愿者通过深入社区、接触社会,将实现服务他人和教育自我的有机结合,更好地锻炼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实现全面发展、全面成才的目标。

2、开辟志愿服务的新局面,满足空巢老人健康知识需求较之于社会普通志愿者,大学生群体有着自身的优势:较高的学习能力,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对志愿服务工作的热情,这使得他们对空巢老人进行健康知识普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将空巢老人健康知识需求的普及交给大学生志愿者,使得政府能够以更低的社会成本来有效的满足空巢老人自身需求,改善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提升空巢老人的知识水平。

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建议

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建议

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建议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建议扎实推进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志愿服务成新常态“志愿服务”是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不计任何物质报酬的服务,其工作人员通常称之为“志愿者”或“义工”。

当今社会,志愿服务体现着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人们自觉为他人和社会服务、共同建设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它对缓解社会矛盾、助推社会管理创新、倡导民众诚信友爱、构建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对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将起到重要作用。

近年来,志愿者队伍建设迅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志愿者队伍建设仍处于较低级水平,随着城市管理体制以及社区结构的深刻变动,志愿者队伍建设潜在的问题也逐渐凸现,尤其是在培育和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差距特别明显。

一、志愿者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1.公众对志愿服务认识不够人们对志愿服务者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理解不清。

有的服务对象将志愿者视为无偿劳动力滥用,让志愿者超时服务,有的志愿者则是把志愿服务当作是对服务对象的施舍。

城市社区邻里关系日益物质化,这在一些小区表现尤为突出,多数居民对社区公益工作不闻不问,更谈不上主动无偿服务;另一方面,农村群众受文化素质的制约及小农意识的局限,参加志愿服务的热情不高。

此外,由于大多数青年都忙于事业及工作,在参与义务工作的时间上受到制约,导致志愿者招募和活动组织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2.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志愿服务组织功能不强,社会化、常规化程度不够,具体表现在政府行政化干预过多,志愿服务组织自主性弱。

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得活动很多都是配合上级政府的任务要求或配合社会性的大型活动开展的,以社区为本位的、日常性活动相对较少。

服务功能和特性定位不准,适合搞单项活动,对中长期和常态化的志愿活动规划、指导不强,对居民生活帮助较小;志愿者服务每年的“季节性”凸显,每年,志愿者服务在各方面的组织下开展的较为积极,平常日子里志愿者服务较为冷清。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体系的构建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体系的构建

试论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体系的构建【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不断发展,国内的志愿服务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高校志愿服务组织作为最具活力、最年轻的一支力量,其在社会志愿服务组织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在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本文首先对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进行了简要阐述,然后从认证与激励、骨干培训、项目开发运作、争取社会力量等四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来健全完善高校志愿服务工作体系。

【关键词】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体系构建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志愿服务才在我国陆续出现,志愿服务在发展初期规模较小,社会影响力也较小,1993年中国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伴随着志愿活动的频繁和深入开展,至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已经有了有了很大的发展。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不仅锻炼了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也提高了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然而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体系的弊端和问题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暴露出来,这就要求各高校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构建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体系。

一、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基本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在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中,一定要从社会公众的切身需要出发,把志愿服务工作中的各种需求统一起来,通过奉献社会,实现与个人价值观的有机结合,进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2、坚持优化结构、分类指导学校要结合志愿服务工作在不同方面的特点,对志愿服务工作进行分类指导和优化配置,通过志愿服务精神的发扬,来充分展现校园的文化精神。

3、坚持统筹协调、持续发展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服务奉献精神,并将其与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相结合,统筹协调各方面资源,建立长期有效的培训机制,使高校志愿服务工作能够长期发展。

4、坚持积极倡导、自愿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积极倡导是以尊重为前提的,只有学生的自愿参与才符合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目的,坚决禁止强拉硬逼或变相强迫。

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同时,还要通过志愿服务活动的举行,扩大志愿服务工作的影响力,来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志愿服务工作的队伍中来。

高等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构建——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

高等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构建——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5 — 2 7
作者简 介: 郭振宇( 1 9 8 7 一 ) , 安 徽 六 安人 , 硕士 , 助教 , 主要 研 究 方 向 :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理 论 与 实践 、 企 业 管理 。
通讯 作者: 刘凯( 1 9 6 4 一 ) , 安 徽 固镇 人 , 副教 授 , 主 要 研 究方 向 : 思 想政 治 教 育 。
[ 3 ]Ue d a J , K a t o J . I n h i b i t i o n o f c y t o k i n i n — i n d u c e d p l a n t
植物生理学通讯 , l 9 9 7 , 3 3 ( 1 ) : 2 1 - 2 4
l 问 题 的 提 出
当前 , 我 国正处 于大发展 、 大变 革 、 大调 整 时期 , 各 项事 业都 在 迅猛 发 展 , 志愿 服务 工作 作 为 精神 文 明建设 、 道 德规 范教育 的重要 载体 , 越来越 得 到社 会
各 界 的 重视 和参 与 。2 0 0 8年 1 O月 , 中 央 文 明委 在 《 关 于深 人开 展 志愿 服务 活 动 的意见 》 中指 出 , 志愿 服 务 作 为伴 随改 革开 放 出现 的新 生 事物 , 是 长 期 开
g r o w t h b y j a s mo n i c a c i d a n d i t s me t h y l e s t e r [ J ] . J P l a n t
Phys i o l , 1 9 82。 5 4: 2 49 — 251
[ 8 ] 邹 志燕 , 王振中. 茉 莉 酸 诱 导 水 稻 幼苗 对 稻 瘟 病 抗 性 作 用

推进高校志愿服务体系

推进高校志愿服务体系

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推进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经历了深刻的结构变迁,然而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市场化改革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

一些社会成员由于初始禀赋的差异和发展机会的不同而在利益调整中处于弱势地位,出现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同时,市场竞争规则的越位也带来了社会生活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倾向不断滋长,见死不救、见难不助、见利忘义等行为时有发生。

这些现象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是相违背的。

在深刻总结党的奋斗历程和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基础之上,200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江泽民总书记发表讲话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共青团作为党的可靠后备军和忠实的继承者,一切行动听从党的号召,永远跟党走,因此,深刻领会并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就成了团组织的历史使命和主要任务。

青年志愿服务行动是共青团组织发起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是共青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和青年成长成才的需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如何开展青年工作的一次尝试。

由于高校青年学生的自身特点,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当中,大学生始终是参与的主体。

他们用自己的青春、智慧和汗水,为青年志愿者行动良好社会形象的塑造、巩固和提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青年志愿者含义及其志愿服务的理念必然使得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共青团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形式和重要载体之一。

一、青年志愿者含义及其服务理念的价值立意在我们看来,任何青年,只要肯愿意利用自己的智力、技力或体力去承担责任,有勇气面对困难与挫折,不计酬劳去为增进社会福利,改善社会问题而服务,均可视为青年志愿者。

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的规范化研究

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的规范化研究

现代经济信息464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的规范化研究王小丽 方 丹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高校举办大学生志愿服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高校建立规范化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测评中考虑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情况,才能使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得到长期稳定运行,为志愿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机制,为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规范化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27-0464-01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现存问题(一)主动参与意识不足通过对曾经有过志愿服务经历的学生调查中了解到,有不少学生并不是自己主动愿意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

一部分学生表示是为了推优入党的志愿服务时长的条件限制而不得不去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一部分学生表示只是为了凑热闹或者好奇去参与各种志愿活动,他们并不了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宗旨。

此外,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创新意识,开展主要以去社区打扫、敬老院服务或者小学支教等为主。

(二)经费难以有效保障虽然各地政府和高校表示大力支持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并制定出台了相关文件和办法,但是很多志愿服务活动在举办过程中,都会出现经费不足的情况,从而导致活动不能有效或高质量地举办。

(三)管理体系不够完善专业化管理的研究正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专业化的管理必须由始至终贯彻志愿服务活动。

如果没有专业化的管理,志愿服务活动的效果就会与预期效果相差甚远。

(四)志愿服务意识不足一是学校方面。

一些高校对国家或地方政策的规定不重视、不甚了解,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不够重视,多以课堂理论学习成绩考核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是家长方面。

大多数家长均持有传统观念,认为学业成绩才是最重要的,参加志愿活动是耽误孩子的学习、“不务正业”的行为。

因此家长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

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探索德育教育新途径

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探索德育教育新途径
( 五 )家庭 教 育 出现 偏 差
我们 国家 自古以来就把家庭教育看得很重 ,的确 ,家庭 教育是青年成长 的第一课 堂 ,在 这个课 堂里 ,父母就扮演着 启蒙老师 的角色 。家庭教育对 引领青 年树 立正确的价值观有 着不可低估 的影 响 ,并且是无法取代 的。这种影响将会伴随 他们的一生 ,改变他们 的一生 。曾经我 国的家庭教 育一 度是 我们引以 自豪 的优势 ,中国模式 的家庭教 育造 就了许多优秀 的人才 ,比如 ,孟子 ,岳飞等等 。我 国的孝文 化 、君子文化 曾经是那么的繁荣。然而 , 伴 随着 当代 中国经济 的快速发展 , 随之而来的又是社会 的急剧转型 ,我 国的家庭 教育模式也从 原来 的优势变成 了现在的弱势 。有些家庭教育甚至 可以说是 完全失 败的。 现在 的家庭教 育出现 了偏 差主要体 现在几点 上。第一 , 把分数 看得过重 ,忽视 了对青年 的道德 品质教育 。很长 时间 以来 ,我们 一直都在讨论德与才 的关 系,仅仅有才却无德是 多 么可怕又 可悲的事情。然而现在很多父母对青少年 的品德 水平高低抱有无 所谓的态度 ,不仅不教导孩子要做 品德高 尚
当前 ,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 的思想道德教育 ,在德育 教育过程 中反 映出 了很多新特点 、新问题 ,如何找到一条行 之有效 的高校 德育 教育新途径已成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不 断探索 的课题 。随着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志愿服 务 队伍不 断壮 大 ,大学 生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逐渐显现 ,高 校德育工作体 现出新 的发展趋势 ,主要从 以下三个方面表现 出来 : 处 处体现 “ 以人 为本 ” ,充分 发挥 志愿者 主体 意识 ; 德育教育成为提高大学 生综合 素质的新课 堂 ; 德育教育实现 形式从理论知识为 主导转 向社会 实践 为基 础的模式 。大学生 志愿服务是高校德育工作 的新 载体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主 体是大学生 ,当前我 国高校 正在 积极 进行 教育教学改革 ,提 倡学生 理论联 系实际 ,鼓励大 学生积极 参与社会 实践活 动, 大学生志愿服务为大学生社 会实践提供 了新 的平 台。 大学 生志愿服务 的特点

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体系构建

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体系构建
献。

第 一, 建立 健全相 关法 律法 规 , 为大 学 生志 愿者 事业 的发展

大 学生 志愿 者话 动是 高校精 神 文明建 设 的有效 载体
提供 良好 的法 律政 策环 境 。在坚 持 中国共 产主 义青年 团领 导 的
基础 上 , 以国家 法律体 系保 护和 引导青 年志愿 者 的活动 , 使得大 学生青 年志 愿者活动 的社会 化组织 日趋 规范 , 使之 与社 会发展相 适应 。 第二 , 强化 大学 生志愿 者活 动 的相 关 服务机制 。J J 大青 年志 u
大学生 志愿者 活动是 广大青 年进 行社会化 的一种 有效途 径 ,
是社 会保障 体 系的 重要补充 , 是社会 弱势 群 体的 重要支 持 因素 , 是一 种重要 的社 会 整合机 制 。 大学 生志愿 者话 动具有 自愿性 、 目的性 、 重性 、 务性 、 两 服 多
样性 等特 点 。在 高 校精 神文 明建 设 中具有营 造 良好 校 园道德 氛 愿 者 的专业 素养 培养 , 更好 的培养 专业 性志 愿者 的 自身优势 。 着 围, 提高 大学生 思想政 治索 质, 锻炼 大学生 综合 能力 , 促进 大学 生 重 发展 针对性 较强 的对专业 要求较 高的 志愿者行动 : 通过 完善各
活动、 活动经 常化 、 立机 制 、 建 活动 开展 与机 制建 设并 举、 重点项
会 良性 有机互 动 。
的青年 志愿 者 行动走 上与 国 际接轨 的具 有 中国 自身 特 色的道 路
目 进等 五个阶段 , 推 已经 演变 为一场全 方位 、 多角 度 、 各层 次的社 也 是趋 势所 在 。
服务 需要 “ 新 ” 具 体而言 , : 更 新服 务观念 ” “ 创 , 即 “ 、 创新 服务 体 济 要素 , 强 建立 多元 化的筹 资机制 , 加 放手发 展 民间基金会 , 推动

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

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

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志愿服务在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推动志愿服务的健康发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志愿服务组织建设
1. 积极发展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组织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保障。

2. 完善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建立志愿服务组织的规范化管理体系。

3. 加强志愿服务组织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志愿者的组织化程度和服务能力。

二、拓宽志愿服务领域
1. 推动志愿服务项目的多样化和专业化,为志愿者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务领域和服务项目。

2. 鼓励和支持志愿服务在环境保护、文化传承、扶贫济困等领域的发展,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3. 加大对特殊群体的志愿服务力度,关注弱势群体的特殊需求,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

三、提高志愿者服务质量
1. 加强志愿者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技能和服务态度。

2. 加强志愿服务的监督和评估,建立志愿服务质量评估机制,
对志愿服务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确保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3. 加强志愿服务的宣传和推广,鼓励更多的群众参与志愿服务,营造全社会关注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

以上是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希望能够引导志愿服务工作朝着更健康、更有序、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志愿服务育人体系

志愿服务育人体系

志愿服务育人体系是指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公益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和领导力等素质,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志愿服务育人的意义、实践案例和未来发展方向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志愿服务育人的意义1. 培养社会责任感志愿服务活动是一种无偿的、自愿的、为社会做贡献的行为,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影响,从而培养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 增强公益意识志愿服务活动是一种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的行为,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公益事业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公益意识,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

3. 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志愿服务活动通常需要多人协作完成,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学生能够锻炼团队协作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4. 培养领导力志愿服务活动中,学生可以担任志愿者队长、志愿者组织者等角色,通过这些角色的扮演,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学会领导他人,管理资源。

二、实践案例1.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高校是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场所,许多高校都设立了志愿服务中心,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志愿服务活动。

例如,清华大学设立了“清华志愿者协会”,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环保公益等活动。

2. 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是一种常见的志愿服务形式,例如,某小区的业主委员会组织了一次义务清洁活动,邀请社区居民一起清理小区内的垃圾,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3. 公益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公益组织是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组织者,例如,中国红十字会、中国扶贫基金会等公益组织都会组织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例如,为贫困地区的儿童捐赠学习用品、为灾区捐款捐物等。

三、未来发展方向1. 加强志愿服务育人的理论研究目前,志愿服务育人虽然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在理论上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研究。

未来,需要加强志愿服务育人的理论研究,探索志愿服务育人的机制和规律。

2. 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育人体系未来,需要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育人体系,包括志愿服务活动的设计、组织、评估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推进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经历了深刻的结构变迁,然而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市场化改革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

一些社会成员由于初始禀赋的差异和发展机会的不同而在利益调整中处于弱势地位,出现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同时,市场竞争规则的越位也带来了社会生活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倾向不断滋长,见死不救、见难不助、见利忘义等行为时有发生。

这些现象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是相违背的。

在深刻总结党的奋斗历程和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基础之上,200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江泽民总书记发表讲话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共青团作为党的可靠后备军和忠实的继承者,一切行动听从党的号召,永远跟党走,因此,深刻领会并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就成了团组织的历史使命和主要任务。

青年志愿服务行动是共青团组织发起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是共青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和青年成长成才的需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如何开展青年工作的一次尝试。

由于高校青年学生的自身特点,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当中,大学生始终是参与的主体。

他们用自己的青春、智慧和汗水,为青年志愿者行动良好社会形象的塑造、巩固和提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青年志愿者含义及其志愿服务的理念必然使得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共青团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形式和重要载体之一。

一、青年志愿者含义及其服务理念的价值立意在我们看来,任何青年,只要肯愿意利用自己的智力、技力或体力去承担责任,有勇气面对困难与挫折,不计酬劳去为增进社会福利,改善社会问题而服务,均可视为青年志愿者。

相应的,青年志愿服务就是指任何青年人志愿贡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增进社会福利和改善社会问题而提供的服务,其价值立意就在于通过以独立于“成本-收益分析”之外的无偿奉献为服务理念核心,构筑“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逻辑体系,并提升青年学生参与社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倡导新的时代风气和社会风尚。

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青年志愿者的几个基本特征:行为主体的自觉性;行为选择的主动性;行为动机的利他性;行为过程的无偿性;行为结果的价值性。

当代青年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佼佼者,他们独立意向明显,价值取向多元,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准相对较高,具有强烈的参与社会生活的诉求和对社会绝对价值的追求,对其他青年和社会群体也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示范作用。

因此,大学生和青年志愿者似乎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和契合点。

二、当前高校共青团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归因“高位徘徊”本是一个描绘股市汇市行情的专业词汇,自从用来形容当前高校共青团工作状况后,确实形象的反映了问题的某些实质,其基本含义大致为:工作整体水准高且持久,工作拓展思路少且短暂。

究其原因,固然符合一般事理,即由于市场化改革和社会变迁,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发生了新的变化,共青团工作环境的变化无疑给团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压力,但另一方面与当前高校共青团工作开展的方式和手段也不无关系。

作为党团结青年的桥梁和国家政权的重要支柱性力量,高校共青团肩负着引导并服务广大团员青年健康成长成才的任务,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开展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依托层层团组织采取准行政命令的方式动员学生参与学校活动,其特征主要有:一是认知的表面性渗透。

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停留在“入耳”阶段,没有达到“入脑”层面,广大学生为学习而学习,道德认知教育缺乏生动的形式和有效的载体,效果不甚明显;二是客体的被动性参与。

高校团组织作为引导服务团员青年的主体,其服务的客体即所有在校学生,尽管近年来我们引导服务学生的手段和途径均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拓展,但由于种种原因,传统的做法依然常见,为了对目标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进行单向度的自上而下的动员,加之活动内容的相对乏味和枯燥,使得广大学生的整体主动参与意识较弱。

三是资源的简单性整合。

抽取调动资源的能力是一个组织活力和生机强弱的主要标志,团组织只有植根于广大团员青年,并最大限度的调度开发青年人力资源,增强共青团的凝聚力和感召力,那么我们团的工作才能够永葆旺盛的生命力。

由此,我们必须考虑探索新的工作方式,重新审视我们开发青年人力资源的路径,从而开拓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崭新局面。

三、高校全面推进青年志愿行动的重要意义青年志愿者行动是高校团组织利用自身优势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创举,是我们带领团员青年学习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途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是我们在新世纪把握青年运动正确方向和指导青年工作健康开展的根本指针,是我们共青团的政治灵魂。

青年志愿者行动作为团中央“青年文明工程”和“青年人才工程”的先行实施项目,对于当前高校团组织工作的开展和青年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青年志愿者行动是高校团组织根据当代青年特点改善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

共青团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由高校的特点和共青团的自身性质决定的。

新时期团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握时代脉搏和紧扣青年的特点,充分发挥目标群体的主动性,增强他们对团组织的认同感。

“如何针对青年思想实际,做好释疑解惑得工作,进行正确得思想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增强辨别大是大非、抵御腐朽思想侵蚀得能力,是摆在全党全社会面前得一项重大任务,也对共青团提出了新得更高要求。

”(胡锦涛《在共青团十四届四种全会上的讲话》),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特征表明其完全吻合了新时期团建工作的要求,广大团员青年在从事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并通过青年志愿者群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积极向上的的校园文化,体现了三个代表中先进文化的要求,必然使得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隐形化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次,青年志愿者行动是高校团组织结合时代要求促进广大团员青年快速健康成长成才的新载体。

我们正处在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集中表现在人才的竞争。

青年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必须要善于学习各种新知识,同时还要将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威力。

江泽民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青年要善于创新,善于实践,善于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中去,在实践中继续求得真知,增长才干”。

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在充分发挥青年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开展的的志愿服务活动,它尊重青年的自身特点,发挥青年的自身热情,为当代青年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辟了现实的途径,体现了共青团在实践中育人的宗旨。

“要发挥共青团在实践中育人的优势,组织青少年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保护环境的实践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周强《在共青团十四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广大青年学生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贴近了社会生活,了解了基本国情,增长了实际才干,提高综合素质。

第三,青年志愿者行动是高校共青团有效充分的开发青年人力资源的新方式。

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我们党始终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

青年中蕴涵着丰富的能量,是人力资源开发中最有潜力的一个群体。

青年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关系到社会完善健康、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我们在关注青年人才的培养引进机制、积极制定各项有效措施广泛吸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和使用工作。

共青团要积极为青年搭建舞台,要推动青年投身社会实践,把青年中蕴涵的创造潜能转化为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强调的是青年学生的“志愿”和“奉献”,志愿精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体现了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理念。

青年学生掌握了大量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充分有效的配臵高校青年人力资源,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自觉地为社会经济建设和国家发展战略服务也是新时期团组织的重要职责。

通过组建形式多样地志愿服务队伍,为学校党政分忧,为广大同学解难,为国家西部开发和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对于我们有效地组织青年学生,调配人力资源是一种有效的模式,也是引导带领青年学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形式。

三、高校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基本思路探究1993年,北京大学的几名同学在“清扫道路积雪”中成立了中国高校第一个志愿服务性质的社团——爱心社;同年12月19日,2万余名铁路青年率先打出了“青年志愿者”的旗臶、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了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

近10年来,志愿者行动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越来越多的青年及社会各界群众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许多高校都开展了有组织的青年志愿者活动,青年志愿者事业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

由于青年志愿者事业是伴随着市场化改革萌生的一个新生的事物,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同时,由于高校学生在青年志愿者群体中的主导地位,所以探究高校如何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就显得格外重要。

成功寓示了希望,挑战蕴涵着生机。

当前高校志愿者工作开展的主要瓶颈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组织机构基本建立但运行机制不很顺畅;管理思路初步形成但资源调度能力微弱;激励机制开始实施但保障力度不大;活动形式比较丰富但理论总结滞后;志愿队伍数目颇丰但离散不成合力;项目开发具备基础但稳定性欠佳等。

基于以上问题,当前高校共青团的青年志愿者服务体系建设应该在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校党政领导,共青团承办,社会化运作,项目化管理,事业化推进”的基本思路,从组织机构、项目开发、制度保障三个方面着手,全面推进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建设完善健全的志愿服务体系。

从组织机构方面分析,健全的组织是青年志愿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托,科学的管理是青年志愿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

从经济学观点来看,组织结构合理,管理模式科学可以避免由于交易成本过大而带来的“X-无效率”现象发生。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入手,首先,关于组织机构的建设应包括管理机构和服务队伍两个层面。

管理机构就是我们通过所说的承担指导、调度、管理职责的中枢部门,统一负责项目的开发,经费的筹备,人员的培训,制度的制定等事项;服务队伍就是提供志愿服务的志愿者组织,依据不同的服务意向和专业技能特长而由不同的学生组成的团体,这些团体必须经过一定的培训,具备相应的志愿服务能力,能够维护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整体形象,确保在相关制度规约的前提下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