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鉴赏课件《新音乐歌声初放》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 新音乐歌声初放》第二十九节 冼星海教学设计

2019-2020年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 新音乐歌声初放》第二十九节 冼星海教学设计

2019-2020年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第二十九节冼星海教学设计(第二教学设计方案)一、学习目标(一)聆听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部分乐章及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感受、体验其丰富多彩的音乐情绪,认识这部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

(二)认识、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光辉一生,记住他的代表作品,了解他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地位及其贡献。

(三)了解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声乐套曲和协奏曲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聆听、感受《怒吼吧,黄河》及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引导学生把握该作品的音乐情绪及音乐力度的变化。

难点:理解并思考音乐要素在该作品中发挥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的安排(一)聆听《怒吼吧,黄河》整体感受作品情绪。

(二)了解冼星海的生平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三)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

四、教学资源建议(一)利用教材提供的文字、图片、曲谱、学生用的mp3和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

(二)运用录音机、电视机、VCD机、电脑等多媒体资源。

(三)利用网络、阅览室、图书馆等资源,搜集整理所需要的文字、音响和音像等学习资料。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一)课前指导学生分专题搜集、整理与本课相关的学习资料。

(二)课前引导学生用mp3先自听全曲《黄河大合唱》。

(三)课上老师引导学生重点赏析《怒吼吧,黄河》及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

(四)拓展鉴赏:聆听殷承宗、郎朗演奏钢琴协奏曲《黄河》的不同版本,开阔学生眼界,感受其中不同的演奏风格。

六、教学过程七、教学评价的建议(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用对比、讨论,抢答等方式,了解和掌握相关音乐知识。

(二)学生通过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对冼星海及其相关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作出评价。

(三)学生结合实际浅谈该作品的现实意义。

2019-2020年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第二十八节聂耳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一)聆听《金蛇狂舞》,学唱《毕业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作品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进而知道其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

高中音乐_新音乐歌声初放—学堂乐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_新音乐歌声初放—学堂乐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导入1、课前播放《送别》旋律;导入新课。

二、学唱《送别》1、欣赏《送别》,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

2、介绍李叔同;3、教唱《送别》;4、填词演唱《山居秋暝》。

三、欣赏《祖国歌》1、聆听《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2、聆听重新填词的《祖国歌》,感受乐曲情绪的变化;3、对比《老六版》和两首《祖国歌》旋律的异同。

四、欣赏《黄河》1、聆听,《黄河》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2、介绍沈心工;五、表格总结学堂乐歌六、拓展1、欣赏三十年代的校园歌曲《踏雪寻梅》;2、欣赏九十年代的校园歌曲《同桌的你》;3、欣赏校园歌曲《童年》。

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强,想象力丰富,知识结构比较完善,而且已经有了自己的意识与想法,开始会用挑剔的眼光来看课堂,如果教师所选的教材对他们缺乏吸引力就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认知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他们所想要的不仅仅只限于课本上的知识和教师单一的口头传授,更希望了解他们现实生活中处处可接触到的歌曲且能够参与在其中的音乐作品。

但是他们虽然喜欢唱、听歌曲,却不能自主、大胆的进行创作与展示,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学习、去思考、去展示,相信学生通过对学堂乐歌的学习、了解、鉴别与实践,他们的审美判断力,对音乐的热爱程度一定会逐步提高。

本节课通过学唱《送别》,欣赏《祖国歌》、《黄河》,学习了什么是学堂乐歌,以及学堂乐歌表现内容和创作手法,并了解了学堂乐歌的两个代表人物沈心工和李叔同。

那在学唱环节,我在范唱完后只教唱了一遍学生几乎就都学会了,这可能与学生对歌曲的旋律比较熟悉有关,所以在学唱的环节还是比较顺利的,效果也是不错的。

在欣赏的环节,特别是后两首作品,其实学生是不太喜欢的,但在了解了歌曲的创作背景后,大部分也能明白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所以在之后的表格总结环节能够填写正确。

我觉得本课效果最好的地方就最后的那两首经典的校园歌曲,《同桌的你》和《童年》,因为学生比较喜欢并且也很熟悉,所以他们都能够跟着唱起来,也使得本课在最后的拓展环节达到了高潮。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何春芬一、设计思想基于音乐教学是一种美学的欣赏的教育理念,以高中学生为对象基础,通过对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这一中国20世纪初音乐教育运动的背景、来源、意义、艺术特征的感受、介绍以及风格的剖析,达到对学堂乐歌这一独特的音乐艺术分支的了解、包容、欣赏,特别是对学堂乐歌风格与内涵本质的感受把握,理解学堂乐歌的发展与它的积极内涵。

本课程教学设计以学堂乐歌为主题,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多种方法为教学手段,以经典的学堂乐歌代表歌曲作为音乐欣赏范例,侧重音乐的时代背景与学堂乐歌文化融合的角度理解体会学堂乐歌的魅力,为音乐艺术教学提供一个特别的视野。

教学过程以直观感受原则、启发性原则为基本指导,同时又以历史的文化的角度与内涵、风格、本质的挖掘诱导及学堂乐歌的发展与积极意义的把握为主线,让学生在一个课时内感受学堂乐歌,进而认识、了解我国近代早期专业音乐创作的一些情况、学会一种理解欣赏的路途。

本课遵循以下的设计特色:1、情境导入,直入主题学堂乐歌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可能是一节比较枯燥而难以接受的课,从歌词、曲调、思想内涵等都与现今学生传唱的歌曲相距甚远,因此,如何让学生迅速进入欣赏的情境,产生想听、爱听学堂乐歌的愿望,是老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在课前,我首先播放一首学生们比较熟悉的校园歌曲《同桌的你》,揭示上课的主题――校园歌曲,然后通过范唱教师自己学生时代的校园歌曲,唤起学生的情感和共鸣,紧接着借助这个情境,揭示课题《百年前的校园歌曲》,让学生循着百年前的歌声,把日历一页一页往回翻。

2、对比感知,加深理解在教学中运用对比欣赏的方法,随时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突出知识的特点。

如《两只老虎》和《国民革命军军歌》的对比演唱和欣赏,体会学堂乐歌选曲填词的特点;两个版本《祖国歌》【歌词不同、节拍不同,但曲调都是采用当时在全国流传的脍炙人口的传统乐曲《老六板》】的对比欣赏,感受学堂乐歌一曲多填的特点等,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区别和理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

新音乐歌声初放教案

新音乐歌声初放教案

新音乐歌声初放教案(华师音乐学院钟桂兰)课题——新音乐歌声初放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和学习,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内容情感。

2、方法与过程:通过对学堂乐歌的欣赏、学唱,总结出学堂乐歌的特点;了解清唱剧《长恨歌》的历史背景、创作背景,从音乐要素中分析音乐特点。

3、知识与技能:学堂乐歌与长恨歌的音乐特点,理解我国音乐历史发展的脉络。

重、难点:重点:掌握学堂乐歌的音乐特点,掌握清唱剧《长恨歌》的创作历史、背景以及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掌握音乐历史发展的脉络课前预习:1、学生通过网络、书本了解当时的历史情况。

2、了解李叔同、沈心工、萧友梅、黄自等作曲家3、自己学唱学堂乐歌讲课类型:音乐欣赏课教具:多媒体、视频、MP3、谱例、钢琴等教学过程:一、导入:A先欣赏《体操--兵操》、《祖国歌》(播放音频)师:同学们喜欢这俩首歌吗(从歌词、旋律、音乐要素方面着手)?为什么?生1:喜欢,因为它的歌词很有意义,节奏非常规整,旋律起伏不大非常上口容易被记住。

生2:不喜欢,因为它的节奏很简单、旋律也很简单、力度没什么变化。

B 再欣赏另外大家比较熟悉的一首歌曲《送别》师:大家觉得这首歌有什么比较特别的地方,简单的谈谈。

答:曲作者是美国人,词作者是中国人,曲子也比较丰富二、学堂乐歌历史背景、创作特点师:清末明初、由于维新变法的影响,当时的政治改革家康有为、梁启超先生等主张废除科举、兴办学堂,所以,学堂乐歌就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一种歌唱文化。

师:起初,学堂乐歌指的是在学堂上开设的“乐歌”课后来,由于在课堂上所教唱的一些歌曲,例如我们刚欣赏过的三首歌曲,在当时影响非常在,流传非常广,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所以,后人们就把这一类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

所以今天学的学堂乐歌指的就是这些歌曲。

师:那么从刚才的三首音乐中,我们可以发现学堂乐歌都有一些怎样的特点呢?答:大多数都是填词歌曲,根据现成的曲调,填上新的歌词所形成的一首新的作品。

【精品】高中音乐鉴赏《新音乐歌声初放》精品教案(1)

【精品】高中音乐鉴赏《新音乐歌声初放》精品教案(1)
师:(课件出示乐谱并播放歌曲《黄河》)
师:歌曲分为几段,每段分别表现了什么?
生:……
师:(补充)歌曲为两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着重描绘了长城外河套边壮伟旷然的景色,第二乐段音调高亢激越,铿锵有力,表达了炎黄子孙“誓不战胜终不还“的爱国激情。
师:二、歌曲是创作歌曲还是填词歌曲?
生:回答问题二……
师:1904年冬天,日本和俄国为了争夺在中国的殖民地,在大连、旅顺引发日俄战争,在日本留学的沈心工感怀国家积弱已久,备受欺凌,写下了《黄河》这首作品,这是最早期的由中国人自己创作的学堂乐歌。
师:学堂乐歌的创作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旋律填以新词编成,而创作歌曲数量极少。这可能与我国过去对诗、词、曲等可以歌唱的作品的创作方式就是根据现成的旋律、曲牌填以新词而成有关,同时也与当时从事学堂乐歌编写的人懂得专业作曲技术的极少有关。而我们最初欣赏的歌曲《送别》同样是一首填词歌曲。
(出示课件:《送别》乐谱)
(课件出示乐谱《山居秋暝》并指导学生用《送别》曲调演唱)
播放两遍:第一遍学生试着往旋律上填歌词。第二遍唱。
师:总结……
师:(课件出示第二段乐谱《渔家傲》,教师配上《一剪梅》旋律演唱)
通过大家的掌声我想同学们已经感受到填词歌曲的魅力了。下面我们也尝试创作一首学堂乐歌。
师:(教师课件出示《马队喇叭调》旋律)引导学生试唱乐谱。
教学目标
一、聆听《送别》、《祖国歌》、《黄河》,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并了解这些歌曲的创作方法和反映的时代思想。
二、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并认识其重要意义。
三、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
教学重点
了解、体验学堂乐歌的创作方法。
Hale Waihona Puke 教具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关设备

高中音乐鉴赏《新音乐歌声初放》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新音乐歌声初放》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高中音乐鉴赏《新音乐歌声初放》精品教案适用年级:高中学科领域:音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新音乐歌声初放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我国新音乐文化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新音乐歌声初放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我国新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

3. 音乐作品的审美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1. 新音乐歌声初放的特点及其在我国音乐发展中的地位。

2. 音乐作品的深度分析和审美鉴赏。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教学内容:(1) 新音乐歌声初放的定义及特点。

(2) 我国新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

(3) 音乐作品的审美鉴赏方法。

2.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播放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新音乐作品,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讲解新音乐歌声初放的概念和特点:介绍新音乐歌声初放的定义,分析其音乐特点,如旋律、节奏、演唱方式等。

(3) 分析我国新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从上世纪初至今,介绍各个时期的新音乐文化代表作品及特点。

(4) 教授音乐作品的审美鉴赏方法:从旋律、和声、节奏、演唱等方面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掌握音乐作品的审美规律。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音乐歌声初放的概念、特点及我国新音乐文化发展历程。

(2) 分析法: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度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审美鉴赏方法。

(3) 实践法:让学生聆听、演唱新音乐作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播放新音乐作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听资源。

(2)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音乐作品的鉴赏心得。

(3)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音乐作品欣赏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音乐作品欣赏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交流互动等,以了解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新音乐歌声初放

新音乐歌声初放

第二十六节新音乐歌声初放
一、学习目标
1、聆听《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送别》并演唱歌曲《祖国歌》、《送别》,从作品的内容和旋律中,感受、体验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情感表现和风格特点,在听赏和歌唱中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能运用旋律、节奏、音区等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能在讨论、探究中对“学堂乐歌”当时的社会价值以及在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中所产生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发表自己的看法。

3、重点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进而认识了解20世纪初我国新乐歌的产生和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赏析、体验“学堂乐歌”中的代表作,并了解其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作用,对歌曲当时的社会价值作一番探究,提升对作品、对人物的分析能力。

难点: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准确把握好演唱情绪。

三、教学过程
可以采用“网”状评价方式与终结性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手段来开展。

网络评价方式是指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始终有评价出现,不固定于一个单一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评价教学、评价课本知识、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讨论结果等。

终结性评价则是在教学最后的统一性评价。

教师与学生一起来总结、分享本节课的收获、体会等。

亳州五中袁晓琛。

新2024秋季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1音乐鉴赏《下篇:第十单元新音乐初放第十九节学堂乐歌》

新2024秋季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1音乐鉴赏《下篇:第十单元新音乐初放第十九节学堂乐歌》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1 音乐鉴赏《下篇:第十单元新音乐初放第十九节学堂乐歌》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审美感知:通过聆听学堂乐歌的经典曲目,引导学生感受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审美价值,培养对近现代音乐作品的初步鉴赏能力。

2.艺术表现:了解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创作特点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尝试模仿或改编学堂乐歌的旋律,展现个人艺术表现力。

3.文化理解:通过学堂乐歌的学习,理解其作为中西音乐文化交融产物的意义,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4.创意实践: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创作具有时代特色的简短歌曲或歌词,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掌握学堂乐歌的基本特征和历史意义。

•聆听并分析学堂乐歌的经典曲目,感受其音乐风格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学堂乐歌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对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

•引导学生将个人情感融入对学堂乐歌的理解与表达中,形成独特的审美体验。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系统)•学堂乐歌经典曲目音频/视频资料•相关历史背景图片、文献资料•教材及配套教辅材料•创意写作纸、音乐创作工具(如简易乐器、音乐软件等,视条件而定)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特点等基础知识。

•聆听法:播放学堂乐歌经典曲目,引导学生聆听并感受其音乐风格。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对学堂乐歌的理解和感受。

•实践法: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作或改编,展现个人艺术才能。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关于清末民初学堂生活的小故事,引出学堂乐歌作为当时音乐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情境。

随后提问:“你们知道学堂乐歌是什么吗?它有哪些特点?”引发学生兴趣,进入新课学习。

2. 新课教学•历史背景介绍:利用多媒体展示学堂乐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包括社会变革、教育制度变化等,帮助学生理解其产生的必然性。

•经典曲目聆听:播放《送别》、《何日君再来》等学堂乐歌经典曲目,引导学生闭眼聆听,感受其旋律、节奏、情感表达等特点。

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 新音乐歌声初放》第二十六节 《沈心工与李叔同》(第二方案)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 新音乐歌声初放》第二十六节 《沈心工与李叔同》(第二方案)教学设计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第二方案)一、学习目标(一)聆听、《黄河》、《祖国歌》,并演唱歌曲《送别》,从作品的内容和旋律中,感受、体验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风格特点,在听赏和歌唱中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二)能运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特点,能在讨论、探究中简单叙述说“学堂乐歌”在我国近现代学校教育中所产生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赏析、体验“学堂乐歌”中的代表作,并了解其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作用。

难点: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

三、教学内容安排(一)学生观看电影《城南旧事》中歌曲《送别》的片段,感受并了解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状况:劳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极端的痛苦和压抑笼罩着每个人。

如何唤醒民众?“学堂乐歌”这种新型的音乐形式自然而生。

学生从中了解什么叫“新音乐”和“学堂乐歌”。

(二)聆听《体操——兵歌》、《黄河》和《祖国歌》,引领学生了解20世纪初这个历史背景下,中国音乐教育的水平状况,并使之尝试理解这个时期作品的风格及特点,拓深学生的知识面。

(三)带领学生试唱《送别》、《竹马》和《体操——兵操》,体会三首歌曲的不同情绪特点与情感表达,进一步感受“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

《体操——兵操》此曲是我国最早的校园歌曲之一,地位显著,歌曲浅显易懂,旋律发展自然,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在了解其创作背景和时代特点的前提下,演唱歌曲,对作品印象较为深刻后再视唱《送别》、《竹马》,对三首作品在音乐感情上产生共鸣。

这样才会易于教师开展提问和帮助学生了解此类作品的风格。

四、教学资源建议(一)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本上的重要知识点进行阅读。

教师在展示多媒体课件时,应注意尽可能避免出现和课本知识点相同的内容。

(二)利用学生对音乐、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与本节课相关的资源,选择电影《城南旧事》为切入点,搜集中不拘泥单一的形式(如:文字上可从网络中,生活中,游戏中,其余教科书等各个方面上运作),同时教师也应当从此类方向上着手进行搜集,课堂资源中应当有部分数量的资源贴近学生的认知程度(如:儿歌《两只老虎》和“学堂乐歌”《打倒军伐》之间的联系。

高中音乐鉴赏《新音乐歌声初放》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新音乐歌声初放》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新音乐歌声初放》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新音乐的发展历程,以及新音乐在各个时期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我国著名音乐家及其作品的认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3. 通过鉴赏新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4. 引导学生感受新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新音乐的起源与发展2. 著名音乐家及其代表作3. 新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4. 新音乐鉴赏的基本方法5. 实践与拓展:创作和新音乐相关的音乐作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新音乐的发展历程,掌握新音乐的基本特点,学会新音乐鉴赏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对新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和鉴赏,以及创作新音乐作品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音乐的发展历程、著名音乐家及其代表作。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进行音乐鉴赏。

3. 实践法:创作和新音乐相关的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新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音乐鉴赏教材《新音乐歌声初放》2. 音响设备:播放新音乐作品的音响设备3. 网络资源:收集相关的新音乐作品、音乐家介绍等资料4. 创作工具:为学生提供音乐创作的工具,如乐器、录音设备等。

六、教学进程1.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相关的新音乐作品、音乐家介绍等资料,并检查音响设备是否正常。

2. 课程导入:引导学生了解新音乐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3. 课堂讲解:讲解新音乐的特点、著名音乐家及其代表作,分析新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

4. 音乐鉴赏:播放新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鉴赏,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5. 实践与拓展:分组进行音乐创作,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创作出新音乐作品。

6.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新音乐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音乐鉴赏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 新音乐歌声初放》第26节 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 新音乐歌声初放》第26节 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聆听《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送别》并演唱歌曲《祖国歌》、《送别》,从作品的内容和旋律中,感受、体验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情感表现和风格特点,在听赏和歌唱中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能运用旋律、节奏、音区等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能在讨论、探究中对“学堂乐歌”当时的社会价值以及在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中所产生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发表自己的看法。

3、重点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进而认识了解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和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赏析、体验“学堂乐歌”中的代表作,并了解其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作用,对歌曲当时的社会价值作一番探究,提升对作品、对人物的分析能力。

难点: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准确把握好演唱情绪。

三、教学内容安排1、聆听《体操—兵歌》、《黄河》和《祖国歌》,演唱《送别》,引领学生了解20世纪初这个历史背景下,中国音乐教育的水平状况。

认识什么叫“新音乐”,什么叫“学堂乐歌”,并使之尝试理解这个时期作品的风格及特点,拓深学生的知识面。

2、在鉴赏中,将重点放在《体操—兵操》上。

此曲系我国最早的学校歌曲之一,地位显著;歌曲浅显易懂,旋律发展自然,学生在赏析过程中要会哼唱全曲,在对作品印象较为深刻的前提下,才会易于教师开展提问和帮助学生了解此类作品的风格。

四、教学资源建议1、课本资源: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本上有关沈心工、李叔同及学堂乐歌的知识进行阅读,了解这些知识。

2、学生资源:利用学生对音乐、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与本节课相关的资源,同时教师也应当将课堂资源贴近学生的认知程度(如儿歌《两只老虎》和“学堂乐歌”《打倒军阀》之间的联系等。

)3、网络资源:学生参考:艺雅音乐在线网中国音乐简史(十二)——学堂乐歌的兴起与发展论文在线和久和中文社区网学堂乐歌——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开端4、参考书籍(1)《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作者武雍谊重点参考1840—1949这一时期(2)《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次修订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作者汪毓和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教学方法建议:1、本节教材中应注意运用比较的方式来开展教学。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 新音乐歌声初放》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课件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 新音乐歌声初放》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课件

再 见 !
唱 一 唱
《 渔 阳 鼙 鼓 动 地 来 》
第 三 乐 章
歌曲主题出现了几次?力度有何变化?
歌曲的主题共出现几次?力度有何变化?
歌曲主题共出现了3次,力度一次 比一次增强,表现出边关军情告急愈来 愈紧张的状态。
清唱剧《长恨歌》
韦瀚章词
黄自曲
第 八 乐 章
《 山 在 虚 无 缥 缈 间 》

清唱剧《长恨歌》创作于1932年,想一想,作者的 创作意图是怎样的?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清 唱 剧 《 长 恨 歌 》
《 渔 阳 鼙 鼓 动 地 来 》
第 三 乐 章
清唱剧《长恨歌》
韦瀚章词
黄自曲
歌曲是什么题材,什么内容?其情绪情感 是怎样的? 歌曲属于历史题材,表现唐明皇 “重色导致倾国”(此为安史之乱)的 内容。 歌曲情绪抑郁、激愤,表达了士兵 们对统治者“只爱美人不爱江山”不顾 社稷安危的的不满与愤慨的心情。
·
歌曲情绪是怎样的?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
歌曲《问》在问谁?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歌曲《问》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歌曲表现了作者对当时外有列强入侵, 内有军阀混战、山河破碎、国家沉沦的忧 虑与感慨,抒发了作者深切的爱国主义情 感。表现出当时日益觉醒的民族意识。
·
唱一唱:体会并表现歌曲情绪情感。
清唱剧
清唱剧《长恨歌》是词作者韦瀚章、曲 作者黄自根据元曲《长生殿》与白居易 的同名长诗创作的一部声乐作品,也是 我国第一部清唱剧。共10个乐章:
一、仙乐风飘处处闻(混声合唱) 二、七月七日长生殿(女声合唱) 三、渔阳鼙鼓动地来(男声合唱) 四、惊破霓裳羽衣舞(未完成) 五、六军不发无奈何(男声合唱) 六、宛转蛾眉马前死(女高音独唱) 七、夜雨闻铃肠断声(未完成) 八、山在虚无飘渺间(女声合唱) 九、西宫南内多秋草(未完成) 十、此恨绵绵无绝期(混声合唱)

人音版高中音乐教材解读 课件(共98张PPT)

人音版高中音乐教材解读 课件(共98张PPT)
以审美感知、文化理解为主,以艺术表现为辅
以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培育文化理解能力两个方面的 核心素养为基本目标,适当穿插艺术表现作为方法、手段、途径 乃至结果和目的。
音乐鉴赏模块 编写思路
第二句话: 上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下篇以点穿线、点线结合
上篇集中展现各类常见音乐体裁与形式;下篇分中外两条音乐历 史线索呈现音乐教学材料。
第十二单元 传统风格体裁的解体 —— 现代主义音乐的新趋向
第十三单元 经典流行音乐
第十四单元 文人情致
第十五单元 新音乐歌声初放
第十六单元 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
第十七单元 新中国的歌
第十八单元 走向新时代
音乐鉴赏·变化细节
原教材标题
音乐与人生
学会聆听
高亢的西北腔 独特的民族风 醇厚的中原韵 飘逸的南国风
人音版高中音乐教材解读
一、修订前后教材结构变化 二、音乐鉴赏模块介绍 三、教材内容的课堂化处理
一、修订前后教材结构变化
2003年总计六个模块
: 音乐鉴赏
2017年必修12模块+选修
歌唱 演奏
必修:音乐鉴赏、歌唱、演奏、音乐编 创、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
创作 音乐与舞蹈
选择性必修:合唱、合奏、舞蹈表演、 戏剧表演、音乐基础理论、视唱练耳
2.音乐鉴赏编写思路
课程目标
2003年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过程与方法 三、知识与技能
2017年
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1.审美感知 2.艺术表现 3.文化理解
关注新课标最突出的两个变化:
总体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新增:学科核心素养 学业质量标准
音乐鉴赏模块 编写思路
第一句话:

新音乐初放 新音乐初放

新音乐初放 新音乐初放
欣赏《祖国歌》,了解李叔同的生平和他的音乐创作“饱含民族自豪感”的特点。

欣赏《黄河》,了解沈心工的生平和他的音乐创作
—■
“词曲结合较好,朗朗上口”的特点。

欣赏《问》,了解萧友梅的生平和他的音乐创作艺

术感染力强的特点。
梳理知识,编创歌词,引导学生了解学堂乐歌以学堂乐歌为起点开创了新音乐先河,这一时期主要以沈心工、李叔同为代表,在新式学堂普及乐歌,借鉴西方音乐文化和技法,开始了乐歌的创作之路,使乐歌从学校范围走向更广阔的社会。后来音乐界将这一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
20世纪30-40年代,我国民族解放运动、抗日救亡运动、民主运动风起云涌,中国音乐家在此民族危亡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一批经众口传唱而成为时代号角的音乐作品。以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为代表,创作了大量的宣传革命、凝聚精神、鼓舞士气的革命歌曲,通过这些作品向国人和世界发出了正义的吼声和赤诚的号召。
《新音乐初放》单元教学设计
学科
音乐
年级
高一
单元课时
3课时
使用
教材
《普通高中教科书音乐必修音乐鉴赏》
(人民音乐出版社2019版)
设计
人员
毛星淮南一中潘慧慧寿县一中
李雷凤台二中郑文娟淮南三中
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新音乐”是我国近代产生的一个新名词。“新音乐”概念的实质是指在中国音乐形态转型之后,有别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新的音乐形式。
单元
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进而认识、了解我国近代早
教学
期专业音乐创作的一些情况。引导学生认识、了解我国
内容
新音乐运动及其代表人物的情况,认识、了解人民音乐
分析
家杰出代表聂耳和冼星海对中国新音乐发展的巨大贡献及影响。

新音乐与歌声初放

新音乐与歌声初放

意义与影响
1.在乐歌活动的影响下,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一批音乐教育 家,从而为中国普通音乐的教育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师资 基础。
2.通过乐歌活动,展示了社会功能,引起了社会各界对音 乐的兴趣,从而肯定音乐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3.通过乐歌活动,系统地把西欧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技能及 音乐会演出形式介绍到国内,丰富音乐的修养,活跃了音 乐的生活。
清末民初,当时的政治改革家们主张废除科举等旧教育制 度,效法欧美,建立新型学校,于是一批新型的学校逐渐 建立了起来。当时把这类学校叫做“学堂”,把学校开设 的音乐课叫做“乐歌”科。所以“学堂乐歌”,一般就是 指出现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学校歌曲(类似当今的校 园歌曲)。今天的年青人可能很少人认识它们,但在我国 近代音乐史上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可以说是它们的特 点之一。
知识与要点
体操-兵操又名( 男儿第一志气高 )其作者沈心 工是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还有( 黄 河)
由李叔同填词的送别曲作者是(奥德维)
我国第一本音乐期刊是(音乐小杂志),它是由 李叔同(1906)年创办的。
《祖国歌》创作于1905年,它是根据民间音乐 (老八板)填词而成的。。
4。通过乐歌活动,肯定了集体合唱这一新的音乐表现形 式,为中国五四以后群众歌曲体裁准备了条件,积累了经 验。 总之,乐歌活动在我国学校音乐启蒙教育方面具有十 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它的实践成果为五四以后中国现代 新音乐文化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成为 中国现代中小学普通教育方式铺垫了最初的基石。
新音乐与歌声初放
沈心工与李叔同
学堂乐歌
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 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 歌曲,它是一种选曲填词的歌曲,起初多是归国的留学生 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词,后来用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的。 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启 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自
▪ 1904—1938 ,是我国30年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 教育家、音乐理论家。青年时代赴美留学,曾获美 国奥伯林大学文学学位和耶鲁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 士学位,他在美毕业时创作的管弦乐作品《怀旧》 是我国作曲家创作的较早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也 是美国交响乐队演出的第一部中国作品。回国后一 直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担任理论作曲教授和教 务主任,他当时任教全部音乐理论和作曲理论,包 括音乐史,和声学、对位法、赋格学、曲体学,乐 器法、配器法及自由作曲等。他先后培养了贺绿汀、 刘雪庵、丁善德等高水平的专业乐歌作品
▪ 在学堂乐歌的发展中,出现一批积极从事乐 歌编配、创作和热心创建与发展我国普通音 乐教育的音乐家。其中最为著名的沈心工、 李叔同等。较有代表性的乐歌作品有《中国 男儿》《何日醒》、《勉女权》以及沈心工、 李叔同的作品。
沈心工
▪ 1870—1947 ,音乐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考 察教育,有感于日本的音乐教育之发达,回 国后一直从事音乐教育工作。曾编写大量的 乐歌作品,如《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 一志气高》、《革命军》、《竹马》以及他 自己作曲的《黄河》等。他的作品大多是为 儿童所写,能够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来创作, 词意浅而不俗,意味深长;词曲结合得较好, 容易上口。
▪ 30年代以“国立音专”的专业创作和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为中心的全面 提高阶段。大多为声乐作品,器乐较少。大批音乐家:黄自、青主、 贺绿汀、刘雪庵、聂耳、冼星海、任光、吕骥等,出现《黄河大合唱》 这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优秀作品。
▪ 40年代以民族民主解放斗争为中心的发展阶段。40年代的中国处于沦 陷区、国统区、解放区三种政权并存的局面,因此决定三个地区音乐 生活及音乐文化的发展呈现不同色彩的现象。作品以声乐为主。在解 放区的音乐创作中,歌剧《白毛女》的创作可谓是中国歌剧创作中的 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
▪ 同时,他作为作曲家还创作了许多高水平的音乐作品,如 《抗敌歌》《旗正飘飘》《春思曲》、《玫瑰三愿》、 《思乡》等以及《西风的话》、《天伦歌》等学生歌曲和 电影歌曲。另外,他还根据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同名诗创作 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这是他唯一的一部大型声 乐曲。他的作品常以娴熟的作曲手法,严谨的创作构思、 清新典雅的意境刻画和鲜明的中国古典文化精神为主要特 征。这一切在他的艺术歌曲和合唱曲中都有集中的表现。 他创作中还注意音乐形象的鲜明,曲调的流畅优美;注意 歌词与曲调的紧密结合,声乐部分与钢琴伴奏的结合,合 唱各声部间细致合理的对位化处理;在探索和声、复调手 法的民族化方面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此外,黄自在音乐史、 音乐欣赏与和声学方面,均有相当的理论著述。他在艺术 上和音乐教育事业上所做的一切,不仅影响了当时的音专 的广大师生,而且对中国专业音乐创作和中国音乐教育事 业的发展也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学堂乐歌
▪ 1、学堂乐歌是怎样产生的? ▪ 2、学堂乐歌的内容和创作方法是怎样的? ▪ 3、学堂乐歌的出现在中国音乐史上有何重大
意义? ▪ 4、在学堂乐歌的发展过程中有哪些代表性的
音乐家和乐歌作品产生?
学堂乐歌的产生
▪ 学堂乐歌的历史是清末康有为、梁启超的“百日维 新”开始的。他们提出维新变法鼓吹“废科举,兴 学堂”,他们要求清政府“远法德国,近采日本, 以定学制”。变法失败后他们同过日本和国内发行 的《新民丛报》、《浙江潮》的刊物发表文章和歌 曲,进一步鼓吹乐歌在思想启蒙方面的作用,继续 强调乐歌课的重要性。“庚子事变”后清政府被迫 于1904年颁布学堂章程中对乐歌课的开设给予认可。 此后各地新学堂的乐歌课才形成风气。当时这种新 式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而编创的歌曲为“学 堂乐歌”。直至1923年该课改称为“音乐”课, “乐歌”一词才逐渐不用。
萧友梅
▪ 1927年在上海创建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 当时称为“国立音乐院”,这是在蔡元培先 生积极倡导和支持下,由我国著名音乐教育 家萧友梅带头组建的。它是中国第一所独立 的高等专业音乐学院,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 专业音乐教育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929年国立音乐院奉命改为“国立音乐专科 学校”,简称“国立音专”,萧友梅任校长。
学堂乐歌的意义
▪ 学堂乐歌的出现,不仅在思想启蒙方面给予当时的青少年学 生以深刻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它为中国音乐带来了一种新的 音乐形式,即学堂乐歌集体歌唱形式,它为我国后来蓬勃发 展的群众歌咏打下基础。虽然西方传教士很早就将西方音乐 及音乐理论带到中国,在但始终未被大多数中国人所接受。 然而,学堂乐歌的发展却使得西方音乐及各种艺术形式如歌 唱、演奏风琴、钢琴、提琴等得到初步的介绍和传播,尤其 是关于西方的记普法五线谱和简谱、基本乐理的介绍,使得 西方音乐在中国社会的传播更加广泛,同时也促进当时的中 国音乐界思考如何走向世界,建立起一种新的中国音乐文化。 此外,学堂乐歌还为中国造就了一批传播现代音乐文化和创 建、发展学校音乐教育的音乐家。因此,学堂乐歌对于我国 近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的。
学堂乐歌的内容和创作
▪ 学堂乐歌的内容大部分是反映当时中国资产阶级及 其知识分子要求学习西方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 兵”以抵御外辱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 想的。如有反映妇女解放思想的、宣传资产阶级共 和政体思想的,反对封建迷信宣传学习科学思想的, 也有不少歌曲是专门对少年儿童进行一般的思想教 育和知识教育的。正是因为学堂乐歌的思想内容在 当时具有先进意义,所以深受广大青少年的欢迎。 学堂乐歌基本上是填词歌曲,曲调大部分来源于日 本及欧美的流行歌曲,用我国民间曲调填词的乐歌 为数不多,由作曲者自作的曲调的乐歌则更少。
李叔同
▪ 1880—1942,音乐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学习绘 画、旁攻音乐。留日期间还编辑出版了我国最早的 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回国后长期从事教育工 作,1918年出家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一生在 美术、音乐、书法、篆刻、戏剧和诗词方面均有建 树,影响颇大,他的乐歌作品大部分都是咏物写景 的抒情歌曲,所填歌词文辞优美,富有意境和韵味, 词曲结合流畅自然,像他的《送别》、《西湖》 《忆儿时》以及他自己作曲的《春游》(二部合唱) 等都是广为流传的乐歌佳作。
新音乐歌声初放
学堂乐歌
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 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启蒙阶段,这段时间可上溯到1898年康有为、梁 启超等“维新派”上书要求开办新式学堂开始,直至1919年“五四” 运动爆发之前。
▪ 20年代的初步发展阶段,大致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直至20 年代末期。新型音乐教育机构的建立,为中国现代专业音乐的建立提 供了物质基础,出现第一代专业音乐家如萧友梅、刘天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