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理论与日语口译教学实践初探_王颀

合集下载

口译教学从理论到实践(3篇)

口译教学从理论到实践(3篇)

第1篇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口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口译教学旨在培养具备专业口译技能的人才,以满足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需求。

本文将从口译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口译教学的理论基础1. 口译的定义口译是指通过口头表达,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行为。

口译可以分为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两种形式。

同声传译要求译员在讲话者停顿的同时进行翻译,交替传译则是在讲话者发言结束后进行翻译。

2. 口译的技能要求口译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能力: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词汇、语法和语音,能够快速准确地理解对方的意思。

(2)听力理解能力:能够准确捕捉讲话者的意图和关键信息。

(3)记忆力:具备良好的记忆力,能够迅速回忆起所需信息。

(4)思维能力: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应变能力,能够快速分析问题并给出恰当的回答。

(5)心理素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在紧张的环境下保持冷静,克服心理压力。

3. 口译教学的理论框架(1)交际翻译理论:强调翻译应遵循交际原则,以实现信息传递和沟通为目标。

(2)认知翻译理论:关注译员在翻译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强调译员在翻译过程中的认知加工。

(3)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应根据不同的语境和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4)跨文化交际理论:关注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文化因素。

二、口译教学的实践方法1. 基础训练(1)词汇训练:通过记忆单词、短语和固定搭配,提高译员的词汇量。

(2)语法训练:掌握两种语言的语法规则,提高译员的语法能力。

(3)听力训练:通过听力材料,提高译员的听力理解能力。

2. 翻译技巧训练(1)同声传译技巧:练习在讲话者停顿的同时进行翻译,提高译员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

(2)交替传译技巧:练习在讲话者发言结束后进行翻译,提高译员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

(3)口译笔记技巧:学习如何快速、准确地记录关键信息,提高译员的笔记能力。

日语口译理论与实践教案

日语口译理论与实践教案

日语口译理论与实践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日语口译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掌握口译的基本技巧。

2. 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日语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3. 通过对实际场景的口译练习,提高学生的日语口译实战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日语口译的基本概念与原则2. 日语口译的基本技巧(听力理解、口语表达、信息筛选、语言转换等)3. 实际场景口译练习(例如:会议口译、导游口译、商务口译等)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日语口译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技巧。

2.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际场景的口译练习,提高口译能力。

3. 互动法: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增强课堂活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日语口译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日语口译的基本技巧,如听力理解、口语表达、信息筛选、语言转换等。

3. 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实际场景的口译练习,如会议口译、导游口译、商务口译等。

4. 讨论: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口译心得,解答疑问。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日语口译基本概念、原则和技巧。

2. 完成课后练习,对照教材进行实际场景的口译练习。

3. 准备下一节课的相关内容,如词汇、语法等。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口译练习表现:评估学生在实际场景口译练习中的表现,包括听力理解、口语表达、信息筛选和语言转换等方面。

3.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复习课堂内容、完成实际场景口译练习等。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使用专业的日语口译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学习资料。

2. 音频/视频材料:提供真实的日语口译场景音频/视频材料,供学生进行听力练习和模仿。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口译学习资料和实践机会。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讲解日语口译的基本概念与原则,让学生了解口译的基本要素。

2. 第3-4周:讲解日语口译的基本技巧,如听力理解、口语表达、信息筛选、语言转换等。

《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032410B课程英文名称: Japanese-dinese Trang lation所属学科:外国语言文学适用专业:日语语言文学课程类别:专业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总学时: 72授课对象:日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开课学期:第五、六学期大纲执笔人:潘贵民一、编写说明该课程是专业课程,其教学大纲以《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而编写,作为日语专业三年级一、二学期学生的教学依据,适用于日语本科专业学生的教学要求。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为日语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而设置。

通过两个学期的学习,使学生达到在掌握基本的日语语言文字、语法、词汇、文学、社会文化等日语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初步运用的目的,为其进入社会企事业单位从事翻译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要求学生在学期结束时掌握初步的翻译技巧,200句左右的日语常用语句,能进行熟练的文字翻译和口头翻译,能速记内容要点,并要求能准确理解原文,基本没有误译,汉语表达清楚、通顺,并具有一定的文采,达到能熟练应对一般翻译的水平。

三、教学主要内容(含各章节主要内容、学时分配,并以下划线或*等方式注明重点、难点)本课程为日语专业本科学生第五、六学期而设置。

将学习翻译的标准和基本要领,以及常见的句型和各语体的文章的翻译;采用课外练习和课堂讲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并尝试训练现场翻译的技巧和方法。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第一章总论(8学时)一、什么是翻译二、为什么要开设日汉翻译课程三、中国外译汉简史四、近代翻译家论翻译标准五、关于直译与意译的争论六、如何学好日译汉及初学者常犯的毛病(一)不断提高日语水平——理解方面常见错误(二)提高中文水平(三)善于使用工具书七、翻译文章的具体步骤第二章句子的译法(14学时)第一节移位法——单句的翻译(一)主语的移位(二)客语的移位(三)用修——补语的移位第二节拆句法——复句的翻译(一)长连体修饰句的拆译(二)长连用修饰句的译法(三)长并列句及复杂句的译法第三节加译与减译(一)加译(二)减译第四节改变成分法第五节合并句子法第六节语言凝练法(浓缩法)1、目的2、什么是凝练法3、如何凝练第三章词的译法(14学时)第一节翻译中修辞的必要性第二节选词的方法(一)注意上下文的逻辑关系(二)注意作者的立场(三)选词要符合环境、气氛(四)选词应注意文章体裁(五)注意语言的时代性第三节词语的具体化与概括化第四节词语的反译法第五节把握中文词的含义第四章文章的翻译(30学时)一、贸易信函的翻译二、贸易信函翻译练习三、报刊文章的翻译四、论说文的翻译1、注意事项2、论说文选(一)科学者と頭(二)国際環境と日本五、随笔的翻译1、注意事项2、随笔文选(一)光陰矢の如し(二)こわい先生たち(三)北の森から(四)沈黙の世界(五)河豚(六)おふくろ(七)人生は変幻の猫(八)おそれという感情六、小说的翻译(一)青い壶(二)絵本(三)転落の詩集第五章练习题参考答案及译文(2学时)五、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新编日汉翻译教程》,庞春兰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

学生浅议日语口译教学与实践论文

学生浅议日语口译教学与实践论文

学生浅议日语口译教学与实践【摘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口译教学的理论必须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才能知道是否正确。

本文通过学生们对口译教学与实践的体会,分析现在的日语口译课程教学方式,通过对比的方法探讨口译课堂教学方式存在的利弊和产生的课堂效应,进而探索符合学生的,口译教学与实践相互适应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融入学校课堂教学中,谋求达到学习的最好效果是本课题的创新点。

【关键词】口译教学;校外实践;校内实践【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02一、学生对口译教学的体会口译教学一般在本科教学的高年级阶段实施,即在完成大一大二听、说、读相关的基础课程后开始。

因此,翻译教学是对基础教学的阶段性成果检验。

我们从学生的角度来谈高校日语口译教学体会。

(一)口译教学现状。

我国经济贸易的飞速发展,需要口译人才数量越来越大,口译课程就显得愈发重要。

口译课教学为了迎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学形式也在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呈现多样化。

一、模拟生活培养学生口译的习惯。

将学习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很多学校都采用这种教学方式。

桂林某旅游专科学校的日语课老师,课堂上设置旅游接待场景,让同学们发挥想象力,通过接待进行外语对话和翻译使学生们融入到课堂学习中。

二、课堂上采取演讲、报告等形式来锻炼学生的抗压能力和表现自我的能力。

例如桂林某大学的日语专业教师,坚持安排学生上台演讲,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表达能力,也提高了语言组织能力。

三、利用语音室、多媒体、幻灯、图片及最新的同声翻译等教学辅助资源和广播视听媒体资源来授课。

由于现代教学设备能展现口译的即时性、现场性,所以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听说能力水平的提高。

(二)口译教材不够丰富。

调查发现,有些学校已经没有口译课而只有口语课,好像已经把口译和口语合并成一门课程。

口语与口译虽然相关,却不同一个方向。

日语口译的实训报告

日语口译的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日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国际语言,其口译能力在各类国际交流、商务合作等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自身的日语口译水平,我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日语口译实训。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提升我的日语听、说、读、写能力,培养良好的口译技巧和职业素养。

二、实训内容1. 理论课程实训期间,我们学习了口译基础知识,包括口译的定义、分类、工作流程、技巧等。

此外,还学习了与口译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如中日两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如何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

2. 实践课程(1)交替传译交替传译是口译实训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实训中,我们进行了中日、日中交替传译的练习,包括会议、商务、旅游、文化等不同场景的口译。

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提高了应对不同场合的口译能力。

(2)同声传译同声传译是口译的最高境界。

在实训中,我们学习了同声传译的基本技巧,如快速记录、记忆、转换等。

通过模拟同声传译场景,我们锻炼了快速反应、准确表达的能力。

(3)视译视译是口译实训的重要环节。

在实训中,我们进行了长篇、短篇的视译练习,包括新闻报道、演讲稿、商务文件等。

通过视译练习,我们提高了阅读速度、理解能力、表达能力。

3. 实训成果展示实训期间,我们进行了多次成果展示,包括个人口译、小组合作等形式。

通过展示,我们检验了实训成果,发现了自身不足,为今后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三、实训收获1. 提高了日语听、说、读、写能力通过实训,我的日语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在实训过程中,我积累了大量的词汇、短语和句型,为口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掌握了口译技巧实训期间,我学习了交替传译、同声传译、视译等口译技巧,并能够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

这些技巧为我今后的口译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3. 培养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实训期间,我学会了如何与团队成员沟通、协作,如何处理突发事件,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

课程思政视域下日语翻译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笔译理论与实践”为例

课程思政视域下日语翻译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笔译理论与实践”为例

课程思政视域下日语翻译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笔译理论与实践”为例发布时间:2023-01-31T03:23:10.905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18期作者:柯爱霞[导读] 本文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从教学理念的改革完善、线上课程思政内容的规范、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改革等几个方面,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例,探讨了课程思政视域下日语翻译教学的途径与对策。

柯爱霞(廊坊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日语系)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Reform of Japanese Translation 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aking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as an Example—摘要:课程思政建设贯穿高校教育各个领域,在应用型大学创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下,在小语种教育不断受到关注和重视的背景下,受疫情影响授课模式改变形式下,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下,如何同时强化专业教育和素养教育,加快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当下教育教学中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重要课题。

本文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从教学理念的改革完善、线上课程思政内容的规范、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改革等几个方面,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例,探讨了课程思政视域下日语翻译教学的途径与对策。

关键词:课程思政;日语翻译教学;应用型人才一、课程思政视域下日语翻译课程的教学现状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

日语教学的实践研究(3篇)

日语教学的实践研究(3篇)

第1篇摘要:本文以日语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日语教学实践的研究,探讨如何提高日语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日语水平。

文章首先分析了日语教学的特点,然后提出了提高日语教学效果的具体措施,最后对实践效果进行了总结。

一、引言随着我国与日本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密切,日语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学习需求。

日语教学在我国逐渐受到重视,然而,如何提高日语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日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通过对日语教学实践的观察和研究,探讨提高日语教学效果的方法和途径。

二、日语教学的特点1.语法结构复杂:日语语法结构较为复杂,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语法知识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

2.词汇量大:日语词汇量大,学生需要记忆大量的单词和短语。

3.注重听说读写:日语教学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以适应实际交流需求。

4.文化背景丰富:日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还要了解日本文化,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提高日语教学效果的具体措施1.激发学习兴趣(1)创设情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图片、视频等手段,为学生创设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游戏教学:通过设计各种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日语,提高学习效果。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练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习兴趣。

2.优化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日语,提高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

(2)任务型教学法:教师设计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日语,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翻转课堂:将课堂学习与课后自主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后通过观看视频、完成作业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3.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1)听力训练:通过播放日语听力材料,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掌握日语语音、语调,提高听力水平。

(2)口语训练:组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交流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日语口译实践心得体会

日语口译实践心得体会

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日语口译作为一项重要的语言技能,在商务、外交、旅游等多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我有幸参与了一次日语口译实践,以下是我对这次实践的心得体会。

一、准备工作的重要性1. 语言能力的提升在进行日语口译之前,首先要具备扎实的日语基础。

这包括词汇、语法、听力、口语等方面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完成口译任务,我提前复习了大量的日语词汇和语法,同时通过观看日语影视作品、听日语广播等方式提高听力水平。

2. 专业知识的学习口译不仅仅是对语言的理解和转换,还涉及到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

在这次实践中,我了解到日本的文化、历史、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口译工作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因此,我在准备过程中查阅了大量资料,对相关领域的知识进行了深入学习。

3. 口译技巧的掌握口译技巧是口译工作的核心,包括笔记、听力、记忆、转换等。

在准备过程中,我学习了口译笔记的方法,如缩写、符号等,以提高笔记速度和准确性。

同时,通过模拟口译练习,锻炼了自己的听力、记忆和转换能力。

二、实践过程中的体会1. 紧张与应对在进行口译实践时,紧张是难以避免的。

尤其是在面对正式场合和重要人物时,紧张感会更加明显。

然而,紧张并不意味着无法克服。

在实践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调整心态,将紧张转化为动力,以更好地完成口译任务。

2. 注意力集中与信息筛选口译过程中,需要时刻保持注意力集中,对讲话者的内容进行准确理解。

同时,要学会筛选信息,将关键内容迅速转化为目标语言。

在这次实践中,我意识到注意力集中和信息筛选对于口译工作的重要性。

3. 适应不同场合和风格口译工作需要适应不同的场合和风格。

在商务谈判、外交活动、文化交流等场合,口译人员需要根据现场氛围和讲话者的风格进行调整。

在这次实践中,我学会了如何根据不同场合和风格进行口译,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4. 团队协作与沟通口译工作往往需要团队合作,与翻译团队成员保持良好的沟通至关重要。

日语教学实践感想(3篇)

日语教学实践感想(3篇)

第1篇自从接触日语教学以来,我深感这是一项既充满挑战又充满乐趣的工作。

作为一名日语教师,我经历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也体会到了教育工作的酸甜苦辣。

在这段教学实践中,我收获颇丰,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想。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在成为日语教师之前,我对教学理念的理解仅停留在书本知识层面。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教学理念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对教学理念的一些转变:1. 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日语。

2. 注重实践:日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实际交流中提高日语水平。

3. 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程度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二、教学方法的探索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尝试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1. 利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日语语法时,我可以使用动画、图片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2. 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例如,在讲解日语口语时,我可以提供一些生活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3.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课堂上,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互相帮助、互相学习。

三、教学成果的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追求教学成果,以下是我对教学成果的一些反思:1. 学生成绩的提升:通过我的努力,学生的日语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这使我更加坚定了从事日语教学的信心。

2.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课题研究论文:高校日语口译教学现状、发展和改革方向

课题研究论文:高校日语口译教学现状、发展和改革方向

高等教育论文高校日语口译教学现状、发展和改革方向口译教学是针对外语专业学生开设的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语言翻译类课程。

其得以顺利进行得基础是学生扎实的外语听说能力,以及对于特定口译任务的背景和相关词汇的熟练掌握。

?川运(2004)指出我国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目的是着眼于培养学生正确认知口译的形式、性质、基本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双语思维能力,在两种语言符号之间进行转换。

长期以来在课程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与此同时日语口译课程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笔者接下来就我国高校日语口译课程中的几点问题以及现有的发展教学模式做深入的探讨。

一、日语口译课程的教学现状口译教学的展开受到高校的课程设置、客观教学条件等多方面影响。

从口译教学的教学内容来看,长期存在教学内容滞后、单一的问题。

教材的内容雷同比较多,并且教材多局限于专门的口译场景和口译任务,缺乏内容的多样性。

此外从口译教学的学时分配来看,课程学时不足。

口译课程共开设三个学期,每学期共36学时,总计108学时。

分配的教学时间没有达到培养学生口译能力的客观要求。

此外,在具体的教学中,口译训练没有真正地得以展开。

由于学生的语言能力达不到口译课程的基本要求,口译课成最终演变成了笔译课、口语课等课程。

二、日语口译课程教学模式的发展(一)交替传译法。

交替传译是指说话人讲话期间译员边听边做笔记,讲话结束后,译员开始翻译,说话和口译不间断地交替进行。

在口译教学中该方法侧重于培养学生听解和做笔记的方法。

具体分四步进行,分别是:听与理解阶段、记忆阶段、笔记训练阶段、表达阶段。

在课堂上由指导教师穿针引线,合理地分配这四部分的时间。

笔记在交替传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做笔记的效果直接影响最终翻译的质量,因此在交替传译口译教学模式中笔记指导被视为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被重视。

(二)图式法。

图式法是基于人们获取的信息和知识在头脑中的储存,大脑对已有信息和存在经验的主动反映或积极组织而建立的。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图式口译技能培训译者通过具有明确的结构和高度的图像性的图式,充分利用想像力,快速理解输入到大脑的新信息。

日语教学实践报告(3篇)

日语教学实践报告(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日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外语,在我国的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学生的日语水平,我们学校特开设了日语课程。

本报告将详细记录我在进行日语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体会以及遇到的问题,以期为今后的日语教学提供参考。

二、教学实践过程1. 课程设置本课程共分为四个学期,每个学期16周,每周2课时。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日语基础语法、词汇、听力、口语和写作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力求使学生在掌握日语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交流。

2.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将所学知识融入实际情景中,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运用日语进行交流。

例如,在教授日语数字时,我让学生用日语描述购物过程中的价格比较,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字的用法。

(2)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音频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在教授日语语法时,我通过制作PPT,将语法知识点以图表形式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例如,在口语课上,我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实际场景进行对话。

3. 教学过程(1)导入:在每节课的开始,我会用日语进行简短的自我介绍,让学生感受日语的氛围。

然后,我会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2)讲解:针对新课内容,我会详细讲解语法、词汇等知识点,并举例说明。

在讲解过程中,我会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句子。

(3)练习:在讲解完知识点后,我会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练习形式包括听力、口语、写作等,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4)总结:在每节课的结尾,我会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并布置课后作业。

三、教学效果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我观察到以下教学效果:1. 学生对日语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课堂参与度较高。

日语口译教学方法初探

日语口译教学方法初探

日语口译教学方法初探(总5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日语口译教学方法初探摘要:在全国高校日语专业培养方案中,日语口译课程均为必须课程,随着社会对专业日语口译人员的重视,高校日语口译课程的教学也在不断探索着改革的新路。

作者结合自己的日语口译课教学实际,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研究方面提出一些见解,在如何提高以及完善口译课程教学方面,提出一些改革思路。

关键词:日语口译教学;口译理论;教学改革日语口译课程是大学本科课程中高年级阶段的一个很重要的课程,一般在大三下学期或者大四上学期开设。

不过,虽然目前高校日语专业均开设口译课,但相对成熟的大语种口译培养计划来说、日语口译教学受师资力量、教材的限制的影响,仍为教学薄弱环节。

因此,怎样提高和完善日语口译课程教学,成了日语教学工作者研究的重点,作为高校日语口译教学工作者,在探讨日语口译教学方法,探索高校日语口译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日语口译教学理论,优化口译教学等方面任重而道远。

一、口译课教学理论日语口译与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反复推敲的日语笔译不同,口译是一项艰苦而紧张的脑力劳动,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

日语口译更注重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度,而并非简单的两种语言的转换,口译工作者也并不是简单的语言的“传话筒”。

日英翻译的名家小松达也先生曾经这样说:“口译工作是包含了许多要素在内的综合性的表演,其中语言本身最多占了30%左右的分量,除了语言之外,还有翻译技巧、知识、自信、音质等要素。

”日语口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整理―理解―表达―转化”的过程,可分为交替传译、同声传译、和耳语传译三种形式,其中交替传译最为常用,而且对日语口译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要求很高。

我们国家高等教育中的日语口译教学在如何培养出素质较高、综合性较强的日语口译工作者方面,还需要不断的探讨与研究。

早期我们外语教育曾一时出现过“哑巴外语”,这说明口译教学未能达到目的。

日语口译实训报告总结

日语口译实训报告总结

一、实训背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日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外语,其口译能力在商务、外交、文化交流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我校日语专业学生的口译水平,学校特开设了日语口译实训课程。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口译技巧,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二、实训内容1. 实训课程设置本次实训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口译理论:介绍口译的基本概念、原则、技巧等。

(2)口译实践:通过模拟场景,让学生进行中译日和日译中的口译练习。

(3)案例分析:分析优秀口译案例,总结经验教训。

(4)口译技巧训练:针对口译过程中的难点,进行专项训练。

2. 实训方法(1)课堂讲解:教师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口译理论和方法。

(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口译心得。

(3)模拟练习:教师设置模拟场景,让学生进行口译练习。

(4)课后作业: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相关练习。

三、实训成果1. 理论知识掌握通过本次实训,学生对口译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口译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2. 实践能力提升在模拟练习和课后作业中,学生的口译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能够熟练应对各种场景。

3. 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在小组讨论和模拟练习中,学生学会了如何与队友沟通、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4. 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通过口译实训,学生更加关注中日两国文化差异,提高了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实训心得1. 口译技巧的重要性口译技巧是口译成功的关键。

在实训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技巧的重要性:(1)准确理解原文:只有准确理解原文,才能保证翻译的准确性。

(2)快速反应:口译过程中,反应速度至关重要。

(3)组织语言:在口译过程中,要善于组织语言,使翻译流畅、自然。

(4)掌握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中日两国文化差异,有助于提高口译质量。

2. 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口译实训中,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只有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支持,才能共同完成任务。

3.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口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

略论外语教学法与日语教学

略论外语教学法与日语教学

An Approach to Teaching Methods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Japanese Teaching 作者: 王颀
作者机构: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436
出版物刊名: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85-90页
主题词: 外语教学法 日语教学法 日语教学 交际教学法研究
摘要:"日本语教授法",大多是受了外语教学法,特别是英语教学法的影响而产生.随着中国国内学习日语人数的增加,目语教学法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但系统介绍日语教学法的著作和相关论文却不多.对外语教学法的发展历史作一个简略的回顾,并就各种教学法在当今日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论述,对推动中国日语教学研究很有必要.。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课程设计创新研究——以“日语口译理论与实践”为例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课程设计创新研究——以“日语口译理论与实践”为例

摘要课程思政是我党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提出的符合我国实情的一大重要教育理念,它要求教师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让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但是,课程思政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而是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到各类课程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因此,课程思政的实施,离不开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的课程设计。

该文以课程思政和课程设计的辩证关系为切入点,以高校日语专业主干课程“日语口译理论与实践”为例,系统探讨了基于课程思政的课程设计,为课程设计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课程思政;课程设计;日语教学A Study of Course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aking “Theory and Practice of Japanese Interpretating ”as an Example //YAO BowenAbstrac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new era,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edu‐cational idea put forward by our Party,which is in line with the reality of our country.It requires teachers to make good use of classroom teaching as the main channel,so that all kinds of courses can go together,to create a synergy.However,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not a specific course,but an organic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from various courses to achieve educational effect in a subtle way.Therefore,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pur‐poseful,planned and structured course design.Taking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ourse design as a starting point,and taking the main cours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Japanese Inter‐pretating”as an example,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the course design based on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which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the innovation of course design.Key words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ourse design;Japanese teaching1引言“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日语笔译》精品课建设初探

《日语笔译》精品课建设初探

《日语笔译》精品课建设初探
王月婷
【期刊名称】《教育界》
【年(卷),期】2017(000)006
【摘要】《日语笔译》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运用能力、实践能力等,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从而促进学生的翻译水平不断提高,帮助学生在工作中胜任翻译工作,成为高技术、高素质的新型外语人才.因此文章将对《日语笔译》的精品课程建设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帮助学生不断提高日语笔译能力.
【总页数】2页(P63-64)
【作者】王月婷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高职日语口笔译项目课程改革实践初探
2.《日语笔译》精品课建设初探
3.大学日语写作精品课建设初探
4.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英语笔译》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基于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英语专业精品课建设
5.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英语笔译》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基于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英语专业精品课建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翻译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 rs 2006No .1[收稿日期]2005-05-17[作者简介]王 颀(1964-),女,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外语教学论、比较文化论。

口译理论与日语口译教学实践初探王 颀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444)[摘要]随着日语专业口径的不断扩大,教学内容不断扩充,口译课已成为专业必修课。

口译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己成为培养高水平口译人才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对此作初步分析,并探讨日语口译教学中的可行性。

[关键词]口译理论;口译教学;日语[中图分类号]H 05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9358(2006)01-0042-04 日语本科教学也开始进入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换时期。

在不断扩大量的同时,保持教学质量、构建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今改革日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日语口译教学也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本文将在概括阐述口译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口译教学的可能性。

一、口译的历史 口译的历史可以说同人类历史一样古老,当人类开始语言交流时,不同国家之间的人们就学会了用手势、肢体语言,或者是双方都能心领神会的特殊记号进行沟通。

之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变化,彼此间用语言交流的机会日趋增加,于是就产生了对口译的需求。

据总部设在日内瓦的A .I .I .C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Interpreter de Conference )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有关人员介绍,历史记载,14世纪口译开始出现,当时正值奥斯曼帝国企图征服亚洲。

为了扩大其领土,统治者们逐渐意识到语言沟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正是出于这种强烈的现实需要,因此才产生了口译这一专业性较强的行业。

随着世界各国间交流的不断增加,口译的桥梁作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回顾中日两国源远流长的交流史,也可以发现口译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早在隋唐时代,中日间就有了贸易往来。

特别是日本进入江户时代,为了与进入长崎港的中国商船沟通,急需精通唐话的人才,当时日本出现了汉语热,担任汉语教学的教师当时被称为“唐通事”。

“唐通事”据说也担任中日贸易的口译,同时从事贸易业务。

但口译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是进入20世纪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如国际会议以及国际条约的签订,都需要国与国之间的沟通,因此,口译受到了世人的关注。

综上所述,口译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特殊职业。

贸易往来,商业谈判以及近代开始出现的各类会议口译都是以交替传译(以下简称交传)Consecutive Interpreter 的形式展开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联合国成立了,同时建立了会议译员协会。

国际会议要求高效省时,促使口译形式从单一的交传,发展成交传、同声传译(以下简称同传Simultaneous Interpreter )并存的局面。

形式的变化,也对译者在技能要求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便应运而生了培养口译员的专业训练。

同传1945年第一次出现在德国纽伦堡的军事法庭上,之后又以同样的形式出现在东京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另外,在各种国际会议上也开始出现同传。

国际会议通常采用三种以上语言进行同传。

我国改革开放后,与国际社会的合作日益增多,上世纪80年代起先是出现中英同传,后来又有了中法,中日,中韩,中俄等的同传。

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已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相对来说,同传的发展历史也比我国早,目前我国高校的口译教学很大程度上参照了欧美、日本的应用语言学以及社会语言学的理论。

二、口译理论与口译教学 笔译可以通过对译文的反复推敲,不断完善。

但口译由于受时间等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应有不同要求,口译首先注重译文达意、通顺、准确,这些看似容易,但要达到precision ,articulation ,speed 却存在一定难度。

口译过程既不是单纯地把A 语言置换成B 语言,也不是简单的语言再生过程,而是一·42·种高度紧张,短时间内需要分析、归纳的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我们可以把口译理解为是“再生———整理———表达———理解———译出”的过程。

口译从类型上可分为,陪同口译、导游口译、广播口译、会议口译,另外,从形式上可分为交传、同传、耳传等。

其中,交传和同传是两种在国际会议中使用较多的口译方式,交传的使用范围更广,除了一般会议外,还常见于研讨会、商谈、陪同、视察、小规模会议、政府首脑会谈等。

因此,交传的使用范围极广,社会需求也很高。

教育部在外语教学改革中已多次提出必须注重听说等外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但是至今为止我国的外语教学主要是围绕应试教育展开的,其产生的结果是出现大量的“哑巴外语”,能应付考试,却不会实际运用。

这样的人才显然是不能适应现代高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上海市为了加快紧缺人才的培养,建立了一整套紧缺人才培训工程,英语中高级口译和日语口译,是其中两大外语项目,近年来考生不断增加,因此作为从事外语教学的专业人员,我认为对口译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众所周知,外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译的五大技能。

可以说,“译”又是总结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综合运用的一种特殊能力。

一般在完成外语基础学习阶段后,便进入较高水准的专业训练,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的进展,社会对各类口译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特别是会议的交替传译(以下简称交传)和同声传译(以下简称同传)人才奇缺。

这一点从每年上海地区报考英语中高级口译和日语口译资格证书人数的不断上升中已得到印证,当前可以说形成了一种千军万马奔“口译”的局面。

那末,如何把外语的各项技能贯穿在口译教学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呢?下面从如何培养高素质口译人才的观点,来阐述口译教学中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的培养。

三、口译教学实践 口译教学一般在本科教学后阶段的高年级阶段实施,即在学生已完成基础阶段的听、说、读、写相关课程后才开始的。

因此,也可以说口译教学是对本科教学前阶段的低年级基础教学成果的检验。

同时口译课程也是一门集听、说、读、写于一体的综合性较强的复合型课程。

下面分别从口译课对听力教学、口语教学、阅读教学以及书写(速记、概括)教学的要求,来论述如何提高口译教学的质量。

一般对口译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必须具备基础能力(综合能力),语言能力即表达能力,口译能力(包括理解能力和记忆力)。

所谓基础能力,主要指一般常识(即能理解包括报纸,电视在内的相关内容),知识面广,信息量大(能经常阅读各领域的书籍,报刊,杂志),自主学习能力(具有收集资料,展开调查的能力),体力好(口译的工作量通常很大,是否能坚持做下来),保持良好的心态(具有挑战未知领域的精神,遭遇挫折也不气馁),处理好人际关系(言行举止等),演讲能力(话语吸引听众,条理清晰),掌握所学语言的国家概况知识(包括该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民俗风情,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禁忌等)。

语言表达能力主要应具有以下几方面。

语言能力,这里的语言能力指双语能力,即母语与外语。

在语言输入方面(I N PUT),指听力,口译是通过听力把声音符号化,进而实现符号的思想化的过程,因此,口译人员不仅应具有将语音转化为语言的能力,还应具有理解语言意思的综合语法知识,其中,丰富的词汇量和语意,语法,语用,句子的前后关系,知识面等都是关键因素。

另外,在语言输出(OUT PUT)过程,是将语言表达通过口译实现从思想向符号的转换。

语言表达方面,词汇越丰富口译过程中对单词的选择余地就越大,具有可以用几种表达方式来表达一种意思的口译能力。

不仅如此,还应具有对何种场合应采用何种表达方式的语言应用的灵敏度。

另外,同时也要具备文章的组织能力,这需要扎实的语法功底。

口译能力是以上两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口译能力主要要求两种能力,一是理解能力,二是记忆力。

通常,理解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否忠实发言人的原意,不拘泥于逐个翻译单词的内容,而是掌握整个句子或段落的大意,善于逻辑分析,按照信息的重要程度进行整理,准确理解发言人的讲话意图,把握各段落间的连贯性。

记忆力是口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能力,包括短时间记忆,能否将所听内容准确无误地速记,听完一段发言后,是否能完全理解整段的发言内容。

口译教学应根据上述对口译人才培养提出的各项要求,从听、说、读、写、译这几方面展开技能训练。

听是说的基础,听力是口译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技能。

因此,首先在听力方面,根据交传和同传的不同特点应在课堂中加强听力训练。

在综合低年级听力教学的基础上,针对高年级口译教学的特点,采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素材进一步提高口译所需的·43·听力能力。

具体可考虑口译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领域的内容。

如,国际关系,文化教育,保健卫生,经济合作,金融保险,旅游,高新技术等,通过反复听日语原文内容,使学生掌握以上各个领域的知识及相关信息。

课堂教学中可以从日本电台或电视节目中选取有关内容反复让学生练习听力,也可以直接采用会议资料作为听力材料,了解某领域的最新动向,从而提高学生的听力。

总之,通过反复多听,逐渐了解日语的特点,在听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语感,而且能进一步了解日语的语句结构,为口译打下良好的基础。

有了听力基础,下一步便是开口练习说。

多数学生对开口说外语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来自对说好外语没有充足的自信,朗读一般被认为是开口学说外语的必要训练,大声朗读外语不仅能增强自信,而且只要手头有外语书籍,马上就可以开始练习。

大声朗读同时也对大脑产生极大的刺激,帮助记忆,较之小声朗读更容易发现错误。

朗读练习越多就越能掌握外语的语感,通过朗读记忆,逐渐使教科书的内容变为自身的东西,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同时也能通过朗读掌握发音、语法、句型等,为开口说外语,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朗读练习中同时注重培养多读,快读,熟读。

多读尽量做到广泛选题阅读,朗读、默读都可以,目的是增加外语的输入量(I N PUT)。

进入高年级阶段,尽管已学了两年,一些非零起点的学生则学的时间更长,但有时说出的句子中,单词使用不恰当,语法错误明显,此类现象经常出现,这主要还是由于缺乏语感所致。

只有多读才能弥补上述不足。

其次快读练习对口译训练也十分必要,开始时一般速度朗读,随着熟练程度增加,朗读速度努力做到接近播音员的速度。

据说,日本电视台的新闻报道,播音员每分钟大约400字, NHK早晨7点档的早新闻主持人是每分钟390字,曾担任民间的朝日电视台的著名新闻节目主持人久米宏每分钟达到了560字,当然这样的速度属于非常快的,平时的练习可参照NH K播音员的速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