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结课论文
中国通史论文
中国通史结课论文秦殇经济管理学院人资08—2王文杰080684206指导老师:朱洪强2009年5月28日星期四秦殇摘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始皇一统天下,居功至伟,可以说他不仅开创了一个国家,更开创了一段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
但其暴政却终结了他的万世梦想。
个人对其评价不高,认为是一个君主该做能做的事,归结于一点,人才才是秦王朝建立的基点。
关键词:统一功绩暴政评价人才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古风》组诗的第三首。
全诗共有24句,全面评价了秦始皇的功过。
其伟大历史功绩在于统一全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封建国家;但是他奢靡浪费,严刑峻法,残暴无道。
诗中谴责了秦始皇,最后落得家破国亡的结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东方的齐国后,统一的秦帝国终于屹立在地球东方。
而建立一整套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就是必然,因为秦一统天下本是大势所趋;而且,在文化上也有所准备,战国法家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理论。
法家代表人物中,李斯等人早已为嬴政网罗其中,统一后为秦始皇重用作相。
秦始皇把法家理论用以实践,中央设三公负责政治、军事和监察;地方设郡县制,听命于中央,并由皇帝任免。
这样,全国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
秦朝首尾仅十五年,秦始皇在帝位十二年,做成了许多有利于统一的重大事业。
(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始皇听取李斯等人的建议,废分封,行郡县。
分天下三十六郡,而后南征百越,曾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
郡守县令由朝廷任命,随时可以调动,于是,全国的官员任命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也保证了皇帝行政权的垄断地位。
(2)书同文,车同轨。
“田畴异亩(亩大小不同),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这就是战国时期封建割据的情状。
秦统一后,李斯订文字,推行小篆,而后改用秦隶。
(3)确定官方文化。
字春秋时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是百家争鸣的局面,虽对文化的繁荣有不可估量的益处,但对于统治阶级而言,难免会混乱统治。
国史通论期末论文
10对外汉语二班徐加 1021210是非千载鱼玄机窗外早已是一片雷雨的天地,点燃许久未用的蜡烛,映入眼帘的是无限温暖的柔软。
随手翻开一本弃置很久的诗集,一行一句,如泣如诉。
我看到的是这个女子一世的凄风苦雨。
史书上,只寥寥数字,似乎就是她的一生了。
作为女诗人,她少负盛名,至今,仍有不少诗作流传于世。
而终其一生,她的情路,却满是泥泞。
误终生者,唯情而已。
她与温庭筠,因诗结缘。
温庭筠因了她的诗名前来寻访,旋即了解她凄苦的身世,经常接济她们母女。
彼时,她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温庭筠与她亦师亦友,保持着应有的距离,可她哪里又能管住少女的思慕与爱恋?他离开长安的两年,她写《冬夜寄温飞卿》,聊表思念;两年后,他终于回来,却极力撮合她与他人。
两年时间,他任由她心里的那份感情自生自灭。
独自欢喜独自愁,这是只属于她一个人的地久天长……此时,关于爱情,她已经学到了很多,不牵手也可以漫步风霜雨雪……从此,将他放在心底,不再触碰。
我宁愿相信,不是不相爱,只是她想要的是相濡以沫,而他愿意给的是相忘于江湖。
第二个介入她生命的,是进士李亿。
她终是嫁了他,婚后他们共同编织了一段温暖和美好,这段时光,成全了她夭折的关于幸福的梦想。
她想,终其一生,她想要的亦不过如此。
而快乐的时光往往最是短暂,史书记载,李亿的原配妻子裴氏善妒,将鱼幼薇暴打一顿之后,命李亿将她休弃。
之后,他将她安置在咸宜观中,改法号为玄机。
彼时她还愿意去相信爱情,相信人性。
她想,不能相见也要朝思暮念。
直到几年后,李亿携一家老小赴扬州任职,彻底将她弃之不顾。
她心痛,她不甘,她要活出真我,这一次不为他人……不久,咸宜观贴出这样一行字:“鱼玄机诗文候教”。
从此,那些王孙公子不知踏破了她多少门槛,她与他们终日吟诗饮酒,遇到中意的就留宿观中,期间,她亦有不少作品问世。
我始终不愿称她为“娼妓”,也许只有那些残破的秦砖汉瓦,断壁残垣才能有幸目睹并见证第一历史。
历史是容不得偏见的,我亦相信,会有一天,人们会了解,她终究不过是个痴情偏又倔强的小女子,想把自己救赎。
中国通史结课论文
帝国为何能轻易叩开清朝的大门摘要:鸦片战争爆发,帝国以胜利者的姿态走了进来。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等等一切的一切,都该拿什么拯救你,清朝!腐朽的大门一推就开。
关键词:不得人心,封建制度的落后,引狼入室1840年六月,由四十八艘舰船和四千余名官兵组成的英国远征军封锁了广州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
然后中国的大门被打开了,无数的掠夺者进来了。
尽管无数的中国人民的鲜血在此将江水都染红了,清朝卑微谄媚的求和,依然没能阻止英军掠夺的步伐。
实际上,清朝在让英国人尝到了一点甜头之后,再让他们放弃,那是白日做梦。
这样的行为无异于肉包子打狗。
相反,这只是个开始。
1860年十月五日,绕安定门,德胜门,进犯圆明园,并将圆明园洗劫一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火烧圆明园”事件。
而在此事件中,我们的政府都做了什么。
皇帝灰溜溜的躲了起来,大臣们面对着帝国的枪眼都转开了眼睛,然后更多更重的赋税压在了无权无势的老百姓身上。
面对外来的侵略,我们政府不组织抵抗,全民抗敌,却更多的是压榨自己手无缚鸡之力的老百姓。
这样的行为就是在逼着百姓造反。
老百姓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
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断了百姓的出路。
实际上,从鸦片战争到1850年间,全国各族的人民的反清起义超过了一百次。
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激励人心的义和团运动,这些只是其中的一二。
帝国为何能轻易叩开我们的大门?原因从清朝后期统治者的所作所为中便不难找出。
虽然原因有很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清朝气数已尽。
“天下贪官,甚于强盗,衙门污吏,何异虎狼”,民之财尽矣,民之苦极矣。
已经民心尽失的清朝如何来抵抗帝国的侵略,如何以风烛残年的残败之躯来对抗帝国如野兽般猛烈地攻击。
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
这个道理流传了千百年,清朝作为中华民族最后一个封建统治王朝会不清楚它的含义的吗?历朝历代的安邦定国,都少不了文治武功,尤其对于原本就有“尚武”的意识传统的清朝,并且也是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开疆辟土的朝代,则更会重视国家的军事力量。
中国通史 结课论文
《中国通史》结课论文试分析郑和之后,再无郑和之原因学院:班级:学号:姓名:手机:指导教师:2013年12月试分析郑和之后,再无郑和之原因摘要:明成祖时期,郑和的七下西洋无疑是历史上的一大壮举。
郑和七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
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那么,如此举世闻名的壮举为何没有继续下去?为何郑和之后,再无郑和?接下来,本文将从郑和的身世、七下西洋之原因、郑和之后,再无郑和之原因和郑和七下西洋的意义,这几个方面来论述此问题。
关键词:郑和七下西洋原因意义个人观点主要内容:一、郑和郑和,洪武四年(1371)出生,原名马三宝,云南人,自小聪明好学,对航海有浓厚的兴趣。
为什么郑和从小便热爱航海呢?这是因为郑和是一名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他的祖父和父亲都信奉伊斯兰教,而所有的伊斯兰教徒心底都有着一个最大的愿望——去圣城麦加朝圣。
也正是这一原因,郑和从幼年开始便努力锻炼身体,学习与航海有关的知识。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郑和以后会七下西洋的命运。
二、七下西洋之原因明成祖朱棣安排郑和下西洋有着深层次的目的。
主要有以下两个目的:其一、寻找建文帝。
朱棣于公元1399年7月发动靖难之役,并在公元1402年,攻入南京,从而称帝。
但在攻入南京后,建文帝却不知所踪,这无疑成为了朱棣的一大心病。
随后,朱棣虽宣布建文帝死于大火,但他自己并不相信。
于是,朱棣派遣大量的密探在国境内秘密搜索建文帝下落,但均未找到。
国境内找不到,朱棣便想到了出海,于是这便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其二、威服四海,胸怀远人。
这大概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的老传统,但凡强盛朝代,必定会有这一举动,如汉朝时候贯通东西的丝绸之路,唐朝时众多发展中国家及不发达国家留学生来到我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都是这一传统的表现。
三、郑和之后,再无郑和郑和七下西洋使中国航海事业得到很大发展,但明王朝统治阶级并没有在此基础上继续拓展航海事业,相反不但终止了下西洋的活动,停止再造出海大舟,而且实行更严历的海禁政策,使中国的航海事业从此由兴转衰。
中国通史期末论文
中国通史期末论文清代文学艺术浅析考生姓名:张永军考生学号: 1162001455842考点:甘肃电大定西分校摘要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古代文学史上最后一个重要的阶段。
诗、词、散文、小说、戏曲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并带有自身独有的特色。
本文就其文学发展的不同特点,从顺治、康熙时期,雍正、乾隆时期和嘉庆、道光时期三个具有代表性的阶段进行论述,论述了清代文学艺术的发展情况。
关键字:清朝散文小说戏曲诗歌目录摘要 (2)一、顺治、康熙时期的文学 (4)二、雍正、乾隆时期的文学 (6)三、嘉庆、道光时期的文学 (7)参考文献 (8)清代文学艺术浅析清朝(公元1636年~1911年,一说1616年建立,1644年起为全国性政权),又称大清,简称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
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古代文学史上最后一个重要的阶段。
诗、词、散文、小说、戏曲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按照其发展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顺治、康熙时期的文学清朝统治者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镇压了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消灭了南明政权,残酷地屠杀反抗的汉人。
为了巩固统治,清王朝对于知识分子,严禁结社,大兴文字狱。
表面上,内阁六部,满汉官员分设复职,实际上,权力掌握于满族议政王大臣之手,最后裁决于皇帝,形成带有种族歧视的封建专制。
国内地主阶级的剥削制度依然存在,初期又有朝廷亲贵与旗兵的大规模掠夺汉人土地的“圈地”行动。
这一切,形成了统治者和汉族及各族人民之间的尖锐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但同时,清朝统治者又采取一些缓和矛盾和怀柔笼络的措施,如经济上免除明末加收的“三饷”;奖励垦荒,屡次豁免灾区的多年赋税;康熙亲政以后,下令禁止“圈地”;改进明朝的“一条鞭”地丁税收制度,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使农民减轻负担。
在政治、文化上,继续推行科举考试,另开博学鸿词科,以功名利禄笼络知识分子,提倡程、朱理学,宣扬纲常名教,以削弱人们的反抗意识。
中国通史结课论文
浅谈大唐太子李建成和玄武门事变摘要:只要爱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历史都是胜利者所编写的,失败者往往的不到公正的评价。
虽然隔代修史的真实性比较高,但往往年代相距太远,修史者又根据前朝所修之史作为其修史的基本,所以很多历史事件的真相是永远不可能知道的。
史书中,李建成的形象极差,皆因是个失败者,是胜王败寇的中国史学金律在作怪,现在来看,建成对唐的功绩也是不可抹杀的。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一生中最为重大的转折点,它将李世民一举推上了大唐帝国的权力巅峰,同时也将他推上了一个彪炳千秋的历史制高点。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个骨肉相残的悲剧事件无疑也使他背上了一个沉重的道德包袱——终其一生,李世民也未能真正摆脱玄武门之变留下的心理阴影。
关键字:李建成玄武门李世民李渊正文:李建成是大唐第一位太子,也是被历史扭曲了多年的真太子。
大唐创业之初,他立下了赫赫战功,却被几个混蛋史官一笔勾销。
他礼贤下士,温文尔雅,常能提出治国良策,却被几个无耻的御用文人忽略不计。
他一直得父皇赏识,被朝野上下爱戴,却因居安而不思危,终被他的弟弟所残杀。
于历史贡献,我们不敢断言他登基后会比李世民做得更好,但绝不会太差。
可于仁义道德上,我们敢下定论较之于李世民的矫揉造作、阴险毒辣,李建成会更磊落光明、仁者无敌。
诸多人认为李世民是明君,只是出于他对历史之贡献。
可历史除了这些,还有更重要的。
真正的王道,不掺半点虚伪的仁德,李世民永远缺少这些,而李建成天生就具备。
不然,他也不会有君子之心而血洒玄武门。
作为李渊的长子,李建成在唐帝国未成时所立功勋是卓著的。
隋朝末年的政局不稳和社会上风传的“李氏当为天下”的谶语让太原留守李渊在踌躇满志的同时也惊恐不已。
他早有反意,但他的准备还不充分。
隋文帝已经对朝中几位姓李的大臣起了疑心,并且逼反了李密。
作为太原留守的李渊自然也逃不过去,他很怕被隋文帝杀死。
于是,称病不去京城就成了他那时经常玩的把戏之一。
他先让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别于河东和晋阳密结各路英雄,收罗人才以备起兵。
中国通史论文
陈平——汉初第四杰摘要:汉初三杰,在我国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而陈平,世人却鲜有耳闻,大多只是隐隐约约记得电影《鸿门宴》中有都尉助沛公逃走,自称陈平。
可是我要说的陈平是其智不下张良,其治不下萧何的陈平,至于领兵打仗,虽不如韩信,但韩信却因他被抓。
陈平一个笑傲秦末汉初的智者,实现梦想的美男子。
简介:陈平(前3世纪?-前178年),西汉阳武户牖乡(今河南省兰考县)人,以谋略见长。
在楚汉相争时,初在项羽手下做谋士。
早期被项羽重用,因得罪亚父范增,逃归汉王刘邦帐下。
曾多次出计策助刘邦。
西汉建立后,任右丞相,后迁左丞相,曾先后受封户牖侯,曲逆侯(今河北顺平东),死后谥献侯。
“反间计”、“离间计”,均出自其手。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一真才实学,其志在天陈平年轻的时候,虽相貌英俊,但好逸恶劳,不善持家,只喜读书交友,是个游手好闲之徒,令全县人不耻!但他是一个胸有大志的人,他曾分肉于乡里,乡亲夸他分得好,他说:“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由此可见,陈平胸有大志。
两个人看出了陈平的与众不同。
《史记》两段文字中说:“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
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
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
平为人长美色。
人或谓陈平曰:“贫何食而肥若是?”其嫂嫉平之不视家生产,曰:“亦食糠覈耳。
有叔如此,不如无有。
”伯闻之,逐其妇而弃之。
”“及平长,可娶妻,富人莫肯与者,贫者平亦耻之。
久之,户牖富人有张负,张负女孙五嫁而夫辄死,人莫敢娶。
平欲得之。
邑中有丧,平贫,侍丧,以先往后罢为助。
张负既见之丧所,独视伟平,平亦以故后去。
负随平至其家,家乃负郭穷巷,以弊席为门,然门外多有长者车辙。
张负归,谓其子仲曰:“吾欲以女孙予陈平。
”张仲曰:“平贫不事事,一县中尽笑其所为,独柰何予女乎?”负曰:“人固有好美如陈平而长贫贱者乎?”卒与女。
为平贫,乃假贷币以聘,予酒肉之资以内妇。
负诫其孙曰:“毋以贫故,事人不谨。
中国通史论文
“李约瑟难题”浅析摘要:“李约瑟难题”是在中西科学技术史比较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著名问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从中国古代科学发展入手,以中国古代的数学发展为例,阐述了其重视实用技术,轻视理论研究的自身缺陷。
在此基础上儒家文化尤其是程朱理学的消极影响也局限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使中国古代科学成就止步不前。
价值中国古代科学信息交流的匮乏,使得知识技术无法积累,更加无法高度提炼出理论。
这三个方面在众多因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希望以史为鉴,中国现代科学可以创造新的辉煌。
关键字:“李约瑟难题”中国古代科学儒家文化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在考察科学技术演化时,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公元8世纪以前中国社会比西方社会更有利于科学的发展,而到18世纪以后却阻止了科学的发展呢?为什么现代科学的勃兴发生在欧洲而不发生在东亚的文明中?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这一难题自提出以来,就受到了学术界广大学者的关注,众多学者对该问题都做出了解释,分别从社会建制、经济、文化背景、科学能力等角度进行了探讨。
在我看来,这样一个难题,虽然是经济基础,文化环境,历史背景,宗教制度,政治等等众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在参考了这些百家之言后,我认为以下3个因素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1、自身存在的缺陷:重视实用技术,轻视理论研究。
中国古代科学往往只是经验的总结以及对现象的描述,以至于有人说中国古代有的是技术,而没有科学;或者说,中国古代缺乏科学意义上的科学,致使中国古代科学呈现出逻辑性差、理论结构松散等弱点。
中国古代科学体系大致是遵循着思想家顾炎武所提出的“经世致用”的观念展开,既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
这典型地反映出古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极深的实用色彩。
以中国古代的数学发展为例,中国最古老的数学典籍《九章算术》开数学发展之先河,而16世纪以前的中国数学书籍大都是应用问题解法的集成,原则上均遵循《九章算术》的著述体例。
中国通史论文
伟大的中国历史,孕育坚定的民族信心——中国近现代史论题关键词:经济,政治,文化。
引言高中生活结束之后对历史的学习就已经很少了。
这学期通过中国通史这门课程再次亲密接触伟大,丰富的中国历史,感慨良多。
借此论文表达自己对于课堂学习感受,对中国历史在此方面的认识。
主要内容:通过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论证辩题。
中国通史的学习使我再一次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绚丽多姿。
每次走进历史的殿堂,那些鲜活的历史人物,那震撼人心的古战场以及那些闪烁着智慧之光的历史典籍……就都在眼前清晰可见。
不得不说,中国历史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它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在中国历史中,经济一直奔流在历史长河最前方,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进入封建经济形态。
凭借强大的经济力量雄踞世界首位。
就如太阳从东方升起一样,中国也成为世界东方的经济强国。
在漫长的千年岁月中,一直领先着世界各国,成为大家的模范。
万国朝拜,八方学习,何其壮哉。
强盛的经济也必将创造伟大的政治文明。
纵观世纪历史,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前进观点。
当世界诸国还在奴隶社会的时候,中国早已经跨入了封建社会。
在漫长的封建时代里中国的政治文明是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
不断完善的封建制度体系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强大的封建政治帝国。
日本留学唐朝才有了大化改新,元朝时期,建立了很跨欧亚的大帝国。
到了今天,我们还是走在前面,我们为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中国共产党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新中国政治是我们中国伟大政治史的一部分,是在继承之上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人民没有理由不自信,中国的政治也必将进一步向前迈进。
谈及中国的文化就更让人自豪起来了。
唯一一个几千年来文化发展没有中断过的国家。
中国的文化如汪洋大海般壮阔,即使是它的一湾碧波也足以让人受益无穷。
让人惊讶的不只是在时间与数量方面,他独特的吸引力还表现在丰富性。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广阔的大地上,各民族编织着自己的文化,也广泛地进行交流和融合,语言,文子,建筑,教育,诗文……都在世界文化的天空大放异彩。
中国通史结课论文
中国通史结课论文封建制度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学院:园林学院班级:风园07-2班姓名:***学号:*********指导教师:***09年5月封建制度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摘要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中,科学技术的成就可谓是硕果累累,领先西方人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尤其是罗盘、火药、印刷术,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无疑是一颗十分耀眼的明星。
可到了近代,我国的科学技术缺停滞不前甚至大幅的输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对近代科技的衰落进行分析得出:15世纪以后,中国的封建制度逐渐走向没落,而没落的封建制度就是直接导致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关键词古代科技近代科技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科举制度正文回顾近代几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我们不难发现科学技术不仅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同时还依赖于社会、经济等其它因素的发展。
而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成功和失败的经历在这几百年里反复重演。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通过这学期中国通史课程的学习,我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过程及成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也促使我对近代科技衰落的原因进行了反思和探究。
经过思考,我有了一些认识,希望在这篇论文中加以阐述。
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国古代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形成几个文化发展的高潮:商时期有独特风格的青铜制造艺术及先进的历法;秦汉时期,中国文明开始源源不断走向西方,走向世界,包括丝绸,冶炼铸造,水利技术等都远播到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隋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几乎在所有领域都有突出成就.隋唐朝时期的中外交流空前繁盛,世界学者公认当时的"中华文化圈"既影响了亚洲文明的发展,也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宋元文化是在隋唐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的,印刷术,指南针及火药技术的对外传播, 我国古代文化达到了高度繁荣的程度。
中国通史结课论文——分析中国古代盛世和衰败的原因
中国通史结课论文论文题目分析中国古代盛世和衰败的原因学院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分析中国古代盛世和衰败的原因摘要:中国历史上三次盛世特征,社会总体上比较安定,经济发展,国家富足,国力领先于世界;消除了内忧外患,军力国势强盛,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周边没有相抗衡的力量;文化繁荣,对周边地区有巨大的影响力;兴盛的局面持续时间较长。
盛世“盛极而衰”的内在根源,社会意志消退和睿智的领袖后继乏人;忧患意识丧失,歌舞升平,忽视潜在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妄自尊大,固步自封,看不到世界潮流的浩浩荡荡。
关键词:经济繁荣科技发达内忧外患文化繁荣安于现状固步自封妄自尊大我很幸运这学期选择了《中国通史》这门课,朱老师讲课幽默而赋有哲理,这些深深的吸引力我,通过学习这门课,我才真正明白,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又是怎样形成当今的样子,这背后是什么力量主宰着中国的历史命运。
朱老师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真让人佩服,如赫连勃勃的魏晋南北史、萧让的的唐史、招福的女性史,汉史、宋史、明清史等等,还有人物传记、制度经济分析等,听来来无不畅快淋漓,让人大开眼见。
其中我对中国古代盛世和衰败的原因颇感兴趣。
下面就中国古代因何而盛,因何而衰,做一下剖析: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其中两千多年都是在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下度过的,这之间,自然有盛世也有乱世,这是必要的一种循环过程,也就是“先儒们所谓的“一治一乱”。
但是,跳出这种治乱兴衰的外在框架,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盛世还是乱世,其封建社会的本质并无改变。
盛世,在一定意义上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内政外交均有建树的状况。
内政方面可表现为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思想活跃、文化昌盛等形式;外交方面可变现为军事强大、贸易繁荣、影响力大等形式。
中国历史上三次盛世中国历史上三次盛世的具体情况有很大差异,但总体上看,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其共同特征。
一、社会总体上比较安定,经济发展,国家富足,国力领先于世界。
这三个朝代建立之初,都承大乱之后,人口丧亡,经济凋敝。
中国通史结课论文——郑和下西洋
中国通史结课论文试分析郑和下西洋与对外交流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试分析郑和下西洋与对外交流摘要:本文通过对郑和下西洋的简介,历史意义分析,总结本事件对当今国际间相互合作与交流所留下的宝贵经验。
面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如何利用好经济全球化这把双刃剑,在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中,我们由史鉴今,在对过去的总结中提出解决新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郑和下西洋交流文化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
作为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对外交流,其历史与现实意义在当今世界仍然对后人产生深远影响。
作为一个云南人,我们从小听着英雄的故事长大,也为这位家乡的英雄而深感自豪。
本人对郑和下西洋整个历史事件经过多方面了解与分析,获得一些经验总结,希望能对当今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一、寻踪探古:郑和与郑和下西洋概况郑和(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德八年1433年),原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回族。
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
郑和刚正不阿,为人正直,乐善好施,加之其对外界事物强烈的好奇心等性格特点,也成为他日后航海事业起步的重要因素。
从1405年一直到1433年,郑和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阿拉伯国家)、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伊斯兰教圣地),并有可能到过今天的澳大利亚。
由于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全部的开支都依赖明朝强大的国力来支撑,没有对中国带来什么经济实惠,于是,明朝全盛时期过后,再也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来支持这项庞大的工程了,下西洋随之停止。
郑和七次下西洋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使之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对外交流,为中国古代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做出突出贡献。
中国通史论文
一个女子的 权倾天下 是非荣辱参考文献:《史记》之《吕太后本纪》、《高祖本纪》、《外戚世家》 《史记集解》 作者裴骃吕后名雉,字娥姁(x ū,音虚),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野心家。
这篇本纪成功地,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野心家。
这篇本纪成功地 塑造了吕后残忍刻毒、权欲薰心的乱政后妃的形象,同时又塑造了一个有气魄、有毅力,对维持汉初局势稳定有过一定贡献的女强人形象。
此篇本纪中详细地记述了吕后篡权及其覆灭的过程:从吕后在刘邦死后培植吕氏势力、残害刘邦宠姬和诸子的狠辣行径,到周勃、的过程:从吕后在刘邦死后培植吕氏势力、残害刘邦宠姬和诸子的狠辣行径,到周勃、陈平陈平等元老大臣联合刘氏宗室诛灭诸吕的惊险斗争,再到诛吕功臣们商议迎立刘恒即位的情况。
作者多处运用简洁的笔法生动地刻画了吕后处心积虑培植吕氏势力的种种表现:惠帝死后,“太后哭,泣不下”;丞相陈平请拜吕台(y í,音怡)、吕产、吕禄为将,掌握南北军军权,诸吕入宫,居中用事,则“太后悦,其哭乃哀”。
同样是哭,稍事勾勒,就产生了深刻形象的效果。
又如写吕后欲王吕氏而“风大臣”的欲盖弥彰、“取美人子名之”的弄巧成拙、废帝更立时的装腔作势,都描绘得活灵活现。
但同时又在不动声色出,记录了吕后的另一方面,即她在治国中的功绩,文中她共有三次大赦天下,一次在孝惠帝死后吕后初掌权时(“吕氏权由此起。
乃大赦天下。
九月辛丑,葬。
太子即位为帝,谒高庙”);一次在立吕产为王时(“六年十月,太后曰吕王嘉居处骄恣,废之,以肃王台弟吕产为吕王。
夏,赦天下”);还有一次在吕后死时(“辛巳,高后崩,遗诏赐诸侯王各千金,将相列侯郎吏皆以秩赐金。
大赦天下。
”)抛去对历史客观冰冷的旁观之态,在人物们翻云覆雨玩弄权术的故事背后,亦是一个个真实的曾经有血有肉的人,吕后功过是非,众口不一,她的狠毒让人不寒而栗,但追寻着一切的根源,她何以形成这种残忍的性情呢?还要看她把持大权前经历了什么?切的根源,她何以形成这种残忍的性情呢?还要看她把持大权前经历了什么? 必然要从刘邦说起。
中国通史结课论文
中国通史结课论文我眼中的秦始皇学院:外语学院班级:日语11姓名:王柏村学号:110924101指导教师:朱洪强2012年6月6日我眼中的秦始皇摘要:秦始皇统一中国功盖千秋为何反留下骂名关键词:秦始皇功绩偏见原因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可谓是众说纷纭,但总有人一提到秦始皇就将其与暴君相联系。
然而事实却非如此,在我看来,尽管他有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做法与想法,但那些并不能成为否定他,称他为暴君的理由。
始皇之功绩世人有目共睹。
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自公元前230至221年,先后灭了六国,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得中国的政治制度在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先进于西方、从而在经济文化上也发达于西方。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确立了中央的权威和集权。
除了政治体制的改革,秦始皇还广泛统一了其他各种制度,包括全国的水陆交通建制(车同轨)、全国的文字(书同文)、全国的度量衡制度(度同衡)和全国的币制(钱同币)。
他还试图统一全国的思想(焚书坑儒),但由于手段过于暴力而没有完成(统一思想要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才而得以初步完成)。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
“修驿道,设郡县”,这是中国能够采用郡县制这种先进制度,而非类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个必要条件。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并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韩非,。
战争时期,秦始皇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
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全国统一的法律。
在经济上,秦始皇重视农业,重视土地的政策。
他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大力扶植封建农业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中国通史论文
我的社会思想萌芽——关于中国女性古代社会地位问题的思考【摘要】:人类历史源远流长,男女两性的平等与不平等随着各种社会制度的转变而不断发生变化。
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在不同的时代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历程及表现。
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公社,由于生产水平的提高,女性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到了封建社会,形成了男尊女卑的观念,女性的地位越是低下。
本文从女性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教育地位、婚姻家庭地位,健康地位来阐述封建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
【关键词】:中国,古代,女性,社会地位,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教育地位,婚姻家庭地位,健康地位【正文】:人类历史源远流长,男女两性的平等与不平等随着各种社会制度的转变而不断发生变化。
女性的社会地位、权力问题几千年来一直颇具争议,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在不同的时代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历程及表现。
(一)中国古代女性社会地位的发展历程及表现整个原始社会包括两大阶段,一个是从猿人到古人的原始群居生活阶段,另一个是新人出现以后从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公社到原始社会解体这一阶段。
在猿人到古人的原始群居生活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习惯于群居生活,通过集体的活动,行为和力量,互相协作,获得共同的生活资料,共同接受一定的教育,不断强化这个阶段的原始的群体组织。
在这一阶段,男女并肩劳动,男性打猎、捕鱼、防御野兽,女性采集果实、缝衣备食。
两性之间的分工非常自然,男女在地位方面并没有很大差别,人们在思想观念上也没有贵贱之分,人们是平等的,依靠着群体的力量生活。
到了第二个阶段,社会生产力有所提高,氏族社会出现,人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社会群体,过着原始共产制的生活。
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于第一阶段而言虽然有所提高,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低下的。
原始社会充满了恐惧与威胁,人们经常因为各种原因死亡,导致人口数量锐减,而人口数量对于一个氏族的生存尤为重要。
于是人们一方面想办法让自己活下去,另一方面则把希望寄托于生出更多的孩子来,这使女性受到人们的崇拜。
中国通史论文
中国通史——张居正改革的成败年级: 09级院系:安全与环境工程系专业:工程测量技术班级: 2班姓名:王文斌学号: 07080902034张居正改革的成败一、是非荣辱集于一身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并不乏有起自平民而荣登宝座的皇帝,刘邦、朱元璋都以开国的一代君主享名青史,但却少有出身寒微而力挽狂澜的宰相,张居正就是罕见的一位。
他从秀才、举人、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从平民中崛起,在明朝万历王朝初年当了十年首辅,协助十岁的小皇帝,推行改革,把衰败、混乱的明王朝,治理得国富民安,人们赞扬他是“起衰振隳”的“救时宰相”,“救时”,是很高的称誉,这不仅表明他在王朝颓败之际是一位临危制变的大政治家,更以威振一世的非常举措彪炳史册。
他的赫赫功绩,堪与商鞅、王安石并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中期与后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
改革发生在明朝后期万历元年至十年(1573--1582),张居正出任首辅的十年期间。
这是国家多事之秋,但究其所处的16世纪这一特定的时代,已不仅是一姓王朝的衰败,而是整个封建制度走向没落。
在王朝末年力图振兴颓势而鞠躬尽瘁的政治家有之,但在封建社会末世,以回天之力使衰老的体制再现活力的唯有张居正得到成功,16世纪末的中国历史,给了他与历代改革不同的背景和机缘。
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体制从秦汉以来到明末,已经延续了一千六百多年。
它本身不仅有创立和完善的过程,而且在不断地加强和削弱的反复震荡中发展。
多少次农民起义,打翻了一个又一个王朝,一次又一次造成封建统治的瘫痪,封建专制主义体制仍然沿袭下来,发育起来,愈到封建社会后期,愈益强化。
发展到明朝,政治上的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度,连宰相的权力都收归皇帝所有,因此后世都把明朝视为封建专制主义极度发展的一个王朝。
然而就在这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王朝的末年,衰败的景象远远超过汉末、唐末和宋末,这样一种极度强化和极度弱化的势态,共生在同一王朝的始末,是历代王朝从未有的境遇。
这一强弱相间相随的的现象,反映封建专制主义体制本身蕴有不可克服的矛盾,标志封建专制制度已经百病丛生,沉疴临绝,不进则亡。
《中国通史》史前社会小论文
《中国通史》史前社会小论文中国通史第二卷-远古时代出现的乱葬坑,死者身首异处或肢体残乱,当是酷刑的牺牲者。
如果我们能把这两方面的材料很好地结合起来,特别是把这一阶段的考古工作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就会更好地把我国的远古历史同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更好地衔接起来,把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如何产生私有制和阶级,最后出现国家的具体进程及其特点阐释得更加清楚。
那时我们将有理由说我们所作的确实称得上是恩格斯《起源》一书的中国续篇!苏秉琦1991 年4 月于北京题记本卷论述中国远古时代的历史,是由苏秉琦教授主编,张忠培教授、严文明教授共同撰写的。
李伊萍、朱延平、朱永刚、许永杰、赵辉、戴向明、吴贤龙、刘雪英等同志也都参与了与本卷撰写有关的一些工作。
苏秉琦教授,生于1909 年10 月,河北高阳人,中国考古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从1952年至1982 年主持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工作。
自1934 年起,先后主持和指导陕西宝鸡斗鸡台、西安郊区、洛阳中州路、陕西华县、河北邯郸及洛阳王湾等遗址大规模考古发掘与调查工作,著《斗鸡台沟东区墓葬》、《斗鸡台沟东区墓葬图说》、《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及主持编写《洛阳中州路(西工段)》等书,并著《谈“晋文化”考古》、《辽百古文化古城古国——论当前考古工作重点和大课题》及《中华文明的新曙光》等论文数十篇。
他在培养了好几代+古学者的同时,并以考古类型学理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论和文明起源、形成及走向帝国道路等科学理论,推动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张忠培教授,生于1934 年8 月,长沙市人,中国考古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吉林大学教授,故宫博物院院长。
1972—1987 年,主持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工作。
自1958 年起,先后主持或参与主持陕西华县及渭南、吉林省吉林市郊及白城地区、年蒙古哲盟、楚纪南城、河北蔚县及易县和晋中地区的大规模考古调查、试掘及发掘工作,著《元君庙仰韶墓地》、《中国北方考古文集》等书,和《华县、渭南古代遗址调查与试掘》、《中国考古学的现代与未来》、《当代+古学问题答问》、《关于马家窑文化的几个问题》等论文数十篇,对中国北方考古学文化谱系、史前社会制度的变迁和考古学基本理论及方法,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索。
中国通史结课论文
中国通史结课论文引言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通过学习中国的通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文化传承以及对世界的影响。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起源开始,逐步到近现代的社会变革,全面介绍中国通史。
第一章:古代封建社会的起源与演变1.1 夏、商、西周与东周时期在这一小节中,我们将介绍夏、商、西周与东周时期的中国社会,包括政治制度的构建、经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等级的形成。
1.2 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小节将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局势和诸侯国之间的争斗,同时也介绍了孔子的思想和儒家文化的兴起。
1.3 秦汉时期在这一节中,我们将介绍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兴盛,重点关注秦始皇的政治改革和汉武帝的扩张政策。
第二章: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1 儒家文化与道家思想这一小节将介绍儒家文化与道家思想的兴起和影响,包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道家的自然观念。
2.2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在这一节中,我们将讨论佛教如何从印度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发展壮大,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2.3 科技与文学的繁荣这一小节将介绍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学繁荣时期,包括四大发明的兴起和文人墨客的活跃。
第三章: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与抗争3.1 清朝的衰落与列强入侵在这一小节中,我们将介绍清朝的衰落和列强入侵中国的历史背景,探讨清朝政府的腐败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运动。
3.2 辛亥革命与中国民主革命的兴起这一小节将重点介绍辛亥革命及中国民主革命的兴起,包括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并探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3 共产主义与新中国的建立在这一节中,我们将介绍中国共产党的兴起和领导者毛泽东的思想,以及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
结论通过本文对中国通史的全面介绍,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变迁,以及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中国通史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还能够给我们提供历史启示,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通史结课论文
试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受限与文
化思维间的关系
学院:工学院
班级:自动化10-1
姓名:徐庆
学号:101044113
指导教师:朱洪强
2012年6月1日
试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受限与文
化思维间的关系
摘要:
中国古代拥有令人骄傲的科技成就,在多领域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
但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深入,西方诞生了近代科学,从而渐渐赶超了中国科技。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现象?究其根源,是中国长久以来的传统文化和由封建制度带来的思维禁锢造成的。
“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传统的过于推崇让中国古人失去了创新的勇气和动力,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和重农抑商的意识也没有为古代科技的发展提供合适的空间和土壤。
为了吸取教训,我们必须从文化、制度、思维、意识上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民主、敢于创新的学术氛围,从科学技术上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封建制度思维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拥有灿烂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整个人类发展过程中,贡献出他们的智慧和劳动,对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先秦到明代,中国的科技创新水平一直遥遥领先于世界前列。
无论是科技创新产品的数量还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力,都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但随着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诞生,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方的科技水平渐渐超越了中国,并且将中国置于一个十分落后的位置上。
当然,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
为何中国古代科技没有从量变走向质变?为何西方科技却可以通过短短的几百年就完成了对我国的超越?现在我国应该怎样去做才能振兴我国的科技水平,重新走到领先世界的位置上去?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先去回顾一下中国古代的科技在各行各业取得的成就。
在天文学方面,《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石氏星表》;东汉时期的张衡发明了用于测量天体坐标的水运浑象仪,发明了测量地震方位的地动仪;唐代的僧一行创制了“黄道游仪”,在世界上首次发现恒星位置的变化,他还主持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这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次;元代时期的郭守敬,主持全国天文测量和大地测量工作,测定了准确的黄道与赤道的交角值。
在数学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十进制值来计数的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算筹计数法;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在5世纪后期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这一成果在世界上领先了一千年;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在农学方面,西汉农书《汜胜之书》、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代王祯的《农书》、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农学著作,充分研究和总结了农学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先进性,为后世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古代中医方面,《黄帝内经》奠定了我国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张仲景编著的《伤寒杂病论》,详细论述了望、闻、问、切四诊法,奠定中医临床治疗学的理论基础;东汉名医华佗发明了麻沸散、五禽戏,对后代中医发展作用显著;明代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药学的最高成就[1]。
同时,一提到我国古代的科技,就不得不说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这对人类历史贡献最为显著的四大发明,对后来文化、知识的传承,欧洲航海技术的提升,现代战争技术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既然我国古代科技取得了如此显著的成绩,为何没有产生近代科学,没有将这种鼎盛的势头延续下去呢?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的特点:第一点,中国古代科技偏重于实用理性,这与古希腊抽象理性的科学特质形成鲜明的对比。
中国古人很少思考那些与物质生产发展无关的抽象问题,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数学、农学、医学均是如此。
就拿天文学来说,中国古代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就是因为古代中国历代皇帝认为天象与其统治命运休戚相关,因为历法的准确与否,被视为检验各代王朝是否顺应天意的标准;第二点,中国古代科技中经验积累,中国古代科学家通常采取“见见闻闻”、“虚访勤求”、“博采众方”、“询诸老成”的研究途径,他们的研究方法常常局限于对个别经验事实的总结和归纳,极少通过自己的模拟实验总结、量化分析得出结论[2];第三点,中国古代科技推崇整体观照,重视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结构、功能和联系,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中医强调把人放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整体中去剖析病症,严格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的、有明确针对性的疗法,始终将患者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来整体观察、辩证论治。
但在我看来,这些只是造成问题的直接原因。
若要究其根源,跟其他问题一样,根本上还是人的思想造成的。
如果将思想推而广之到整个民族,那便是文化与社会制度。
所以,造成我国古代科技发展受限的根本原因是民族的文化以及受制度影响的民族思维。
首先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去分析,中国传统哲学的指导思想是“天人合一”,人们不仅把自然与人平等看待,而且认为自然现象与人世间现象能够相互感应。
我曾经听说过这样一种说法,说科学的科学是哲学,当中国的古典哲学将自然与自我、物质与意识融为一体的时候,很自然地消除了自然科学诞生的可能性。
中国人一直讲究“天人合一”,力求认识与自然的完美和谐统一[3],因此难免会缺乏创新的动力与勇气。
因此我们就可以假设一下,即使中国古人发现了一些关于自然的新的奥秘,但由于思想的禁锢,不愿接受这一违反所谓的“自然法则”的客观存在,很有可能这一发现就会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不仅如此,中国还有这样一个文化传统:尊敬祖先、尊重师长。
在中国人看来,祖先为我们创造了一切,祖先总结出的经验与哲理总能够让后代人获益,并且把它当做真理去看待。
换句话说,中国古人面对先人的经典,是以一种传承的态度去研究的,“以传解经”是中国古人学习的主流思路[4]。
但我们很清楚,科学就是在不断批判不断树立新理论的过程中进步和发展的,过度地推崇经典只会令我们的思想更加禁锢和保守,让传统的东西变得更加传统。
因此,缺乏敢于否定经典的勇气也是我国古代缺乏创新源泉的根本原因之一。
而谈到中国古人的思维,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在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制度。
这以制度在复员辽阔的华夏大地持续如此长久的时间,必定有统治者在思想、思维等各个方面的保障,而就是这种保障,造成了中国古人在思想上的极度僵化、禁锢,在如此环境之下,哪有创新可言?更不用说科学理论的形成了。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环境属于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这样的专制统治需要实用性的科技工艺,从而扼杀了独立的思想以及科学体系。
同时,在古代的中国,一切活动都要以服务和巩固皇帝的统治为核心,一切与耕战有关的技艺将会受到极大的重视,而其他一切和政事无关的事情都会受到忽略,在当时的中国毫无地位可言。
当然了,像中国古代这种强调实用技术的环境也是孕育不出来近代科学的。
同时,重农抑商、以农为本的治国策略已经深入人心。
在古代,商人沦为社会的底层,这就导致了整个社会从意识上抑制了商业的发展。
但通过对比西方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知道,正是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商品流通大大增加,才促使了工业革命的产生,进而极大地提高了西方科技水平的发展。
没有商品互通,就没有提高生产力的需求,就没有整个社会对于科技发展的重视,因此重农抑商的思维态度,从意识上大大抑制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因此,造成我国古代科技没有质变形成近代科学的根本原因还是封建统治下的无节制的思想和思维的禁锢。
而为了吸取这一教训,我们就必须从根本上重视科学技术,形成一种
民主、敢于创新的学术氛围,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用到最能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和提高生产力的方向上去。
相信我国随着观念的改变以及制度的改善,科技水平赶超西方早晚会实现的,我们大学生需要做的就是不断积累,勇于创新,在自己擅长的专业和领域上努力钻研,努力探索,为我国科技的复兴乃至整个民族的复兴奉献属于青年人的热血与热情!
参考文献:
[1]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简史
[2] 论中国古代科学的特质
[3] 历史上阻碍中国科技发展因素之透视
[4] 中国古代和古希腊科学技术模式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