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周南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桃花源记》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第一、二学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1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第一、二学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1

《桃花源记》(第一、二学时)课题: 《桃花源记》(第一、二学时) 课型预习交流课学习目标:1、能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并正确、流畅地诵读直至背诵。

2、能在自己预习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收获机疑惑。

学习重点:能正确、流畅地诵读。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本文作者,又名,字,(朝代)诗人。

2、我搜集到的有关作者资料:3、学习文言文,一定要练好诵读这个基本功,要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

朗读课文,做到读音正确。

1)、新认识的生字:2)、难以把握的字音:4、文言文的朗读需要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做到停顿恰当,语调合理。

(提示:先理解字面上的意思,除看注释、查字典以逐句解读而外,还要注意上下文的贯通。

能贯通文意,才算真正懂得了字面上的意思。

)1)、查字典、工具书弄明白的字、词、句:2)、不理解的字、词、句:3)、停顿有困惑的句子:5、低声快读,反复读,直至读熟、会背。

6、文言文的探究式学习有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

表,指的是字面上的意思。

里,指的是文章的思想内容。

这是广义的,不限于归纳主旨,还要把重要句段的内容乃至“微言大义”的字眼和“言外之意”都包括在内。

必要是还应探究写法上的某些特点,以加深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请你在读懂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所得及疑惑。

1)、我的收获:2)、我的疑惑:二、对子组互查,互帮,小组交流。

三、达标测评:1、诵读展示2、《语文问题解决导学方案》p138-139“自测提升”的“基础巩固”部分。

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21. 桃花源记【学习目标】1、认读生字,能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3、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

【知识链接】4、了解“记”这种文体。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来记载事物,有的作者还会在记载事物的同时,发表一些议论和感慨。

《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都是非常有名的“记”,《湖心亭看雪》虽不以“记”名篇,实际上也是一篇“记”。

2、了解作者。

见《同步》83页第一课时【自主学习】一、课前预习。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将翻译有困难的文言文写在下面,小组集中后在课堂上提出。

二、了解本课文言文知识。

1、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义。

(结合课后第四题)(1)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此处为;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美:古义,;今义,味好,香浓。

(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义,;今义,不满不充分。

(6)诣太守,说如此..。

如此:古义,;今义,这样。

3、一词多义。

(把已经了解的词语画上记号)舍:①便舍船,从口入(放弃、舍弃,动词)②屋舍俨然(房屋,名词)③退避三舍(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志:①处处志之(作标记,动词)②寻向所志(作的标记,名词)③《三国志》(记事的书或文章,名词)寻:①寻向所志 (寻找,动词)②未果,寻病终(随即、不久,副词)③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寻常,形容词)其:①复前行,欲穷其林(其:这、那)②既出,得其船(其:他,代渔人)乃:①见渔人,乃大惊(乃:就,于是)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乃:竟,竟然)并: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并:全部)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并:一起,一同)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为: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对,向)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给)4、文言句式。

八年级上21课《桃花源记》导学案

八年级上21课《桃花源记》导学案

21课《桃花源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翻译全文
2熟读成诵
3了解陶渊明的理想和追求
走近桃源
多媒体展示桃花源诗及图片导入。

自主学习(独学)
1搜集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听读课文,找出重点字词注音并释义
3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情感)
合作探究(群学)
4齐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
5随机抽出重点语句,指名学生翻译并纠错(要求字词句对应翻译,保留原文风格)
6桃花源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 _”;桃花源乐在“____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奇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直以来引发了人们的无数想象和向往。

那么同学们有没有自己理想中的桃源呢?请以《我梦想中的桃花源》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想象丰富,层次清晰)课堂检测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及郡下()刘子骥()诣太守()与外人间隔()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及一词多义现象。

3、找出文中的四字成语
4、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A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
D 对比
5、划出文中表现环境优美宁静的语句;桃园人生活安乐幸福的语句;及民风淳朴的语句。

6、背诵全文
7、《桃花源记》并不是真的存在,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虚拟这样一个桃源呢?它又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方法指导:
学习文言文要多记多背多积累,相信勤能补拙!。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桃花源记》导学案2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桃花源记》导学案2 新人教版

21、桃花源记陶渊明(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2)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分析】学习重点: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学习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使用说明】1、通过阅读课本,查阅资料,独立完成自主学习。

2、新课交流合作、展示、总结本节知识,完成检测题。

【知识链接】线索,指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路、脉络等。

1、一般叙事的线索有以下几种: ①以事情发展顺序为线索。

②以时间顺序为线索。

③以地点变换的顺序作线索。

④以具体的事物为线索。

⑤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⑥以事物特点的几个方面为线索。

2、如何找到线索:①首先了解文章的体裁和内容,是写人叙事写景的记叙文,还是抒情散文,表现手法是不是借物喻人,借物抒情。

②注意文章的标题,有的文章标题直接揭示文章的线索,特别是标题是物的。

③有时文章中的某个词或某个事物从头至尾反复出现。

④有时候用议论或抒情来显示线索。

⑤有的文章同时具备两条线索,明线和暗线。

【自主学习】认真研读课文,回答问题。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进行叙述的?2、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又是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哪些句子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在文中划出有关句子)3、★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4、★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合作探究】1、★★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含哪些内容?3、★本文叙述的故事“奇”在什么地方?【课堂小结】1、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个故事,适当加进自己的想象。

第21课《桃花源记》导学案

   第21课《桃花源记》导学案

第21课《桃花源记》第一课时导学案第_____单元第_____课时授课人________时间_______签字________ 教与学目标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熟读并背诵全文。

3.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一、自主学习:(一)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

2.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1)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品味,进入意境,想像画面。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5.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

二、合作探究:(一)、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注意积累材料中的一些文言字词。

要求:小组内合作,归纳本课的文言知识点(1).古今异义词:1、鲜美古义:今义:2、交通古义:今义:3、妻子古义:今义:4、绝境古义:今义:5、无论古义:今义6、不足古义:今义;(2).一词多义舍: 便舍船()屋舍俨然()寻: 寻向所志()寻病终()志: 处处志之()寻向所志()(3)通假字便邀还家通,。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不足为外人道也。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翻译。

(三)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适当的强调与补充,并作以检测。

在此之后可以让学生复述课文。

教师提醒学生:(1)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并插进一些话,使整个故事连贯起来。

(2)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像,合理补充一些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选两个学生复述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四)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桃花源记》导学案(无答案) 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桃花源记》导学案(无答案) 新

第21课《桃花源记》【自研课导学】(晚自习20分钟)自读自悟:阅读《桃花源记》20分钟内完成如下任务:资料准备:了解陶渊明及生平。

自主积累:积累文言字词。

自我感悟:感受作者的政治理想和美好情趣。

【晨读课导学】1 自由朗读课文下方注解2遍。

2分钟2 自由朗读《桃花源记》,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7分钟3 导生(课代表)检查各组朗读情况。

【展示课导学】课题:1《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课时:3课时课型:预展课·学习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2、背诵全文;3.理解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课堂元素导学流程自研自探环节合作探究环节展示提升·质疑评价环节总结归纳环节自学指导程序、要求、时间互动程序内容、形式、时间展示方案方案、建议、时间随堂笔记成果记录、知识生成、规律总结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内容:走进文本,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学法:1、诵读课文,边读边圈点勾画。

2、了解陶渊明和记的文体。

3、通过阅读,找出你看到的桃花源的美。

4、融入课文,思考桃花源里的人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完成随堂笔记一、二、三)预时8分钟交流与分享A,两人小对子:对子间互相背诵。

预时4分钟挑战与冲刺B.四人互助组:组长主持交流:深入探讨,交流自己不懂的文言字词,并相互帮助解决。

预时8分钟准备与预展C、八人共同体:1、抽签决定各组的展示方案。

2、大组长参照展示方案,分派展示任务,同时进行组内预展。

大组长带领成员将形成的展示方案进行板书规划。

预时5分钟展示单元一:行文脉络:方案建议:1、速读课文,找出文章线索。

2、理清作者的思路,概括各层层意。

3、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展示。

展示单元二:语言品析会建议:1、板书本组选出的重要文言字词,带领大家读一读,背一背。

2、设计有关语句作用的研讨会,可以邀请其他组的同学一起参加研讨。

3、可结合课后练习三、四。

展示单元三:说说为什么最后人们无法找到桃花源一、陶渊明是(朝代)文学家,名,字,号,世称,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导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导学案新人教版

2一、《桃花源记》学习目标一、积存一些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二、初步学会利用注解来读懂文言语句的意思。

3、了解作者理想中的社会和“世外桃源”的真切含义学习进程:第一课时前置作业一、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梳通课文,完成以下各题。

一、读一读、写一写、练一练。

huò( )然 yǎn()然 qiān( )mò( ) yì( )太守bīn( )纷垂tiáo( ) 叹wǎn( ) 刘子jì( ) 语()云便要()还家二、对照注释,说明以下词语。

为业:夹岸:杂:异:穷:平旷:属:悉:怡然自乐:所从来:咸:问讯:先世:邑人:不复出焉:距离:皆:语云:不足:既:诣:遣:欣然:课堂探讨3、古今词义辨析鲜美:古义()今义()交通:古义()今义()妻子:古义()今义()绝境:古义()今义()不管:古义()今义()如此:古义()今义()缘:古义()今义()延:古义()今义()津:古义()今义()4、一词多义辨析舍:便舍.船()屋舍.俨然()寻:寻.向所志()寻.病终()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向:寻向.所志()耽耽相向.()5、了解作者6、翻译以下句子①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③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穿着,悉如外人。

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⑦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世隔。

⑧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不管魏晋。

⑨这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⑩其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当堂检测背诵课文,提出学习中存在的疑问,以便在下堂中有针对性地学习。

温馨提示:将你以为子难以明白得词语或有疑问的语句作上批注。

擅长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第二课时一、小组交流预习情形,并选代表展现预习功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第2课时)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第2课时)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 21 课桃花源记第二课时知识回首( 1)渔人“从口入” ,看到了桃源的美景,既有自然情形,又有生活美景。

(用原文回答)自然情形:生活情形:( 2)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应了桃花源如何的社会民风?(3)桃花源美在哪处 ?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桃花源人幸福在哪处 ? 联合文中描绘概括。

合作研究(1)桃源人为何“不复出”?(2)村人“皆叹惋” ,是为何?(3)渔人既然“到处志之” ,但“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能否矛盾?作者这样写意图安在?( 4)本文以渔人行迹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能否剩余?( 5)联合作者的经历及当时的创作背景,谈一谈理解作者为何要虚假一个不存在的“世外桃源” 。

当堂检测(一)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打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绚丽,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忧如如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爽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此中来往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解说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②俨然: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②林尽水源: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1234、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A比喻B夸张C借代D对照5、第 2 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绘?6、这段文字侧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 21 桃花源记导学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1 桃花源记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五单元文化的魅力21 桃花源记精彩开篇词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

洞内宽敞明亮,洞中有天。

东晋末年,长期隐居农村的陶渊明来到这里后,有感于农村现实,忽发奇想,虚构了一个美丽神奇的传奇故事——世外桃源。

在桃源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真的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吗?桃源人是人还是仙?今天,我们就去拜访一下这个世外桃源吧!学习目标1.掌握省略句以及“皆、咸”“具、俱、并”等文言虚词,认识“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古今异义的词。

2.学习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的记叙的方法。

3.了解陶渊明的志趣、品质和思想情感,培养高尚的道德观。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疏通文意识桃源一、新课导入提到“酒”和“月亮”我们总能想起一代诗仙李白;提到民生、颠沛和草堂我们又能忆起诗圣杜甫;那么当提到隐士、菊和田园,我们又能想到谁呢?(陶渊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传世名作《桃花源记》。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文中生字词。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阡陌..交通(qiān mò)无人问津.(jīn)间.隔(jiàn)诣.太守(yì) 刘子骥.(jì)此中人语.云(yù)(点拨:注意多音字“间”“语”的读音。

)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①缘.溪行(古义:沿,沿着;今义:缘故、缘分。

)②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鲜美。

)③说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④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⑤率妻子..(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桃花源记》导学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桃花源记》导学案 新人教版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

2. 朗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3.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课文思路,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4.感知世外桃源的生活。

二、重点、难点1. 朗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课文思路,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学法指导文言文的学习,应注重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增强文言语感。

还要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四、问题导引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个叫“世外桃源”的神秘世界,这个世界有怎样的景致?其中的人为什么会来到这里?他们是怎样生活的?读了课文,相信大家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五、自主学习1.了解作者,填空。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派第一人。

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

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

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

他不满当时土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从此,“躬耕自资”,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2.初读课文,解决读音。

垂髫(tiáo)豁然(huò)俨然(yǎn)怡然(y í)邑人(yì)骥(jì)阡陌(qiān mò)诣太守(y ì)3.朗读课文,借助注释,逐段逐句疏通文意。

完成以下3个小题。

例:(1)通假字解释。

①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通“俱”,全部,详细)(2)一词多义解释。

舍:①便舍船 (放弃、舍弃,动词) ②屋舍俨然 (房屋,名词)寻:①寻向所志(寻找,动词) ②未果,寻病终(不久,副词)其:①欲穷其林(这、那)②得其船(他,代渔人)乃:①乃大惊(就,于是)②乃不知有汉(竟,竟然)志:①处处志之(作标记,动词) ②寻向所志(标记、记号,名词)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3)翻译下面几个句子。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导学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导学案 新人教版

桃花源记【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1)了解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伟大诗人。

后人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开创了文学上的“田园诗派”。

(2)背景: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3)解题:《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小序,诗和序的内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对诗的说明,用客观记叙的方法,有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

一、诵读课文1、读一读给下列字的注音: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黄发垂髫()黄发垂髫()及郡下()诣太守()与外人间隔()刘子骥()便要()还家邑()人诣()太守2、学生自读课文(二读)要求:自由朗读,放开声音,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要读出节奏。

3、全班齐读课文(三读),尝试背诵课文。

二、掌握以下重点的字词句意思。

(1).古今异义词:鲜美古义:今义:交通古义:今义:妻子古义:今义:绝境古义:今义:无论古义:今义:不足古义:今义:(2).一词多义舍:便舍船()屋舍俨然()寻:寻向所志()寻病终()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3)通假字便邀还家通,。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二课时根据故事的线索,可把本文分成几个层次?思考每层写了什么内容?第一部分(第1段):写第二部分(第2~3段):写第三部分(第4段):写第四部分(第5段):写二.合作探究 . 展示反馈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林?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渔人在桃花源中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三、归纳总结 . 训练检1 小结。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第21课《桃花源记》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第21课《桃花源记》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注意文章的古今异义现象,背诵并翻译全文。

2.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3.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感情。

【重点难点】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注意文章的古今异义现象,背诵并翻译全文。

2.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政治非常黑暗,封建剥削压迫十分残酷,加上连年内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在动乱不安中,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

2.关于背景。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yà),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

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

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

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他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2.关于文体。

“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桃花源记》(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桃花源记》(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2、展示点评: 要求:在翻译文段时,先指出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然后翻译整句,并为同学答疑解惑。
赠送文档,欢迎留存!
教师资格证面试答辩攻略
想要顺利拿到教师资格证, 笔试是考生面临的第一道入门关 卡,而面试则是考生面临的决胜关卡。 教师资格证的面试考试一 般采取结构化面试和情境模拟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抽题备课、 试 讲、答辩等方式进行。考生按照有关规定随机抽取备课题目,进 行备课,时间20分钟,接受面试,时间20分钟。考官根据考生 面试过程中的表现, 进行综合性评分。 答辩这部分虽然所占的比 例没有说课或试讲的分值大, 但是对于考生来说可谓是相当重要 的,甚至会对考生的成绩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谈谈 教师招聘考试中面试问答的常见内容及注意的问题。 首先是教育知识。 这类题目内容是在问答题中比较常见的。主要考察考生对教育 基础理论和教育基本理念的熟悉程度。 这类题目中经常会涉及笔 试中的教育基础理论的问题, 但是问题的侧重点更加注重教学及 教学的理念,考生们要引起关注。在这些题目中,近年来比较热 的新课程改革理念成为很多地区青睐的问题角度之一。 对于新课 程改革,考生需要知道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理念就是: 一切为了学 生的发展。在答题的过程中,要更多的顾及到学生的主体地位, 将教师放在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上。 这类题目的复习要求考生 在考完教育基础理论后还不能完全丢掉教育理论, 还要立足于教 学实践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深加工,以便完整的应对此类题目。 接下来,就是学科专业类这类题目可谓是每次必考的题目。
桃花源记
课题
桃花源记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一课时
当堂检测
1.先解释加点的词语然后翻译整句
(1)渔人甚异之:(2)欲穷其林:
(3)林尽水源:(4)仿佛若有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

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3、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

【学习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朗读课文,掌握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词语,掌握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主要任务:分析课文,探究主题。

第三课时主要任务:背诵课文,巩固练习,归纳整理。

第一课时课前导学:1、查词典,掌握成语世外桃源的含义。

2、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3、预习时至少读课文3遍,必须大声朗读,不能默读。

一、检查预习的情况1、写出成语“世外桃源”的含义。

2、交流查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3、指定学生分段读课文,要求认真欣赏并作出适当的朗读评价。

二、自主学习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写在下面:2、一词多义:复前行()不复出焉()乃大惊()乃不知有汉()便舍船()屋舍俨然()寻向所志()寻病终()处处志之()寻向所志()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3、一义多词:悉如外人——具答之——咸来问讯——皆叹惋缘溪行——便扶向路便要还家——延至其家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三、合作探究学习1、学生参照注释,逐字逐句精读,尽量自己读通。

注意朗读的节奏。

2、掌握下面的古今异义词:芳草鲜美:古义:今义:阡陌交通古义:今义:率妻子邑人古义:今义:来此绝境古义:今义;无论魏晋古义:今义: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今义:遂与外人间隔古义:今义:见太守,说如此古义:今义:屋舍俨然古义:今义:缘溪行古义:今义:3、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写在下面(至少6个):4、理清课文的结构线索:(1)本文以什么作为叙事线索?(2)本文主要记叙的是什么内容?(3)写出渔人的行踪:四、课后思考:桃花源实在是一个美好的世界,如果你也是在无意中进入了这样一个美好的世界,你会怎么样呢?把你的想法写在下面。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当堂小测,抽查重点词句的解释和翻译。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思考: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几个词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三、合作探究:(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1、桃花源美在何处?讨论归纳:找出相应的语句:2、老师总结:(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讨论归纳:(三)感受桃花源的幸福1、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讨论归纳:(1)(2)(3)2、老师小结:四、主题探究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五、深入探究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为什么?2、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这个桃花源?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3、有人说陶渊明写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六、老师小结陶渊明因生活在战乱频繁的环境里,因而构想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这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第三课时一、指导背诵:首先要理清渔人的行踪,请先闭上眼睛想一想渔人的行踪,然后分段分层背诵。

二、巩固练习(一)阅读课文第二、三段,回答问题。

用语段中原句回答A 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B 村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他们:C 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D “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E “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2)村人皆叹惋的原因是()A 为渔人费了很大周折才到这里而叹惋。

B 为自己住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

C 为外界的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D 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意思是什么?(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什么样的心理?(7)从这两段中找出两个成语:(二)、课文中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的句子是:,文中突出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是:文中突出“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是:(三)根据下列提示,写出写出的成语,并用成语造句。

(1)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成语:造句:(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成语:造句:(四)思考:(1)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2)、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3)、联系现在的社会现实谈谈你学了本文之后的体会。

(五)拓展练习见《名师测控》60至61页补充资料:一、关于作者及其本文的写作背景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

东晋时著名的文学家,田园诗创始人。

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

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代表作有《归田园居》《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等。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

这时陶渊明归隐田园已经十六年了。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l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作了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

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

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

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

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苏者聪,《<桃花源记>浅析》)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桃源仙境?这要从他的时代和思想说起。

东晋末年,陶渊明家乡江州(今江西九江)一带,由于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刘毅传》)。

及至晋宋易代,人民逃亡情形更为严重。

《宋书·荆州蛮传》说:“宋民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因“蛮无徭役,强者又不供官税”。

这些史实便是虚构桃源仙境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

从思想来说,陶渊明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并又追慕阮籍无君无臣、无富无贵的社会理想,接受过鲍敬言的无君论思想,素怀高洁,久幕淳风,眷爱丘山,厌恶官场,曾以羲皇上人自谓,幻想做无怀氏、葛天氏之民。

这些思想意识积聚起来便成为其虚构仙境的思想根源。

《晋书》本传说陶渊明自以为曾祖为晋世宰辅而“耻复屈身后代”,故何文焕说他是以“避宋之怀”写桃源人避秦之事,也可作为剖析其创作动机的参考。

二、关于《桃花源记并诗》的影响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

王勃之于滕王阁,李白之于敬亭山,崔颢之于黄鹤楼,柳宗元之于永州,范仲淹之于岳阳楼,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苏轼之于黄冈赤壁,莫不如此。

但他们写的都是实景,而桃源仙境却是虚构出来的。

以一篇诗文虚构一个仙境而令游人神魂颠倒,在中外都是少有的。

武陵桃源,原是鲜为人知的荒僻之地,自陶渊明作《桃花源记并诗》以后,始为文人墨客所重,梁陈之际已有诗人涉足山溪,探寻灵秘。

至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桃花源忽名声大噪,甚至引起朝廷的关注。

天宝七年,诏令“三十户蠲免税赋,永充洒扫,守备山林”。

此后,游者日众,成为人皆慕趋的风景胜地,吟咏之作也历代赓续不绝。

一千多年来,在中国诗人心中,桃源仙境始终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具有永恒的魅力。

尽管唐代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子虚乌有,可是古代诗人宁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总是怀着虔诚的心理和美好的愿望去寻求那梦中的温馨。

他们“不疑灵境难闻见”,只怪自己“尘心未尽思乡县”(王维《桃源行》),“尘心如垢洗不去”(刘禹锡《桃源行》)。

也许,愈是神秘愈能叩动诗人的心扉,所以尽管“仙家一出寻无踪”,“只见桃花不见人”,不得不带着“恨满桃花一溪水”的惆怅离去,也还是魂牵梦绕,津津乐道,难以忘情。

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乌托邦的社会学说,而是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