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的清官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代的“清官”现象
谈到清官,大家就会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的确,在我们眼中,清官就是官员中的先进,官员中的模范、榜样。我们对清官如此敬仰,那也是寄托着我们一种情思,希望如今的社会,能多一点为民解忧的清官。
清官,顾名思义,即清廉之官。在正史中,“清官”一般以“廉吏”、“良吏”称之。清官是封建政权及其最高统治者皇帝的忠臣,是“德治”和“仁政”的真正实行者,是封建伦理道德和纲常名教的卫道士。清官,包含清正、廉明,所谓“清”,意味着操守上的清白,比如屈原的“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至于廉,首先有品行方正的意思,此外,还有廉洁、不贪的意思,比如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由于清与廉意思相近,所以人们干脆把清与廉合并使用,当然还可以分而用之,不管是清官、廉官或者是清吏、廉吏,其意味是相同的,首先是操守上的清白,然后附会出品行方正、大公无私、清苦朴素、不贪污、不图享受等诸多美德在内的意蕴。
“清官”现象乃至清官文化的产生,首先与封建统治者关心官吏廉政问题有密切关系。因为廉政问题关系到朝代的兴亡盛衰,关系到政权巩固,社会安定。官吏作为最高统治者与普通老百姓的桥梁,其品质、工作效率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皇帝至百姓的这条道路的畅通与否。所以,中国古代各朝代有政治远见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官吏的廉洁问题,把廉洁作为官吏必须遵守的重要道德规范,在吏治中遵循“以廉为本”的思想。历史上,治吏有名的统治者,可能我们从诸多渠道,如历史书、历史电视剧中得知,要数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和清代的康熙大帝。
有明一代,更是重刑重典地反贪,政府考察官吏时,首要内容便是官吏的守廉状况,朱元璋更是苦口婆心地给官吏们做政治思想工作,要求大家保持晚节。到了清朝,政府初建,百废待兴,政府更需要清官了,英明的康熙皇上煞费苦心地给众官们树立清官典型,期求众多官吏们能以这些典型为榜样,做到“廉以立志”、“廉以律己”。可纵观整个历史,我们看到的现象则是——统治者愈反对贪污,贪污愈是层出不穷,统治者愈提倡清廉,可清廉却是那么的稀有。可是,人毕竟有高有低,总会出现个先进典型。后来人,还在这诸多清官中,根据他们的清廉指数,评出个中国古代十大清官,有春秋时期魏国人西门豹,西汉时期赵广汉、黄霸,唐朝的徐有功,狄仁杰,北宋的陈希亮、包拯,明代的况钟、海瑞,清代的汤斌。这里面大多数人,我们都不太熟悉,比较熟悉的是狄仁杰,包拯、海瑞。现在我们可以简单地来了解一下。
狄仁杰 (公元630-700 ),字怀英,唐朝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 唐室砥柱" 。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 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连荷兰也有人以此为题材,编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
包拯 (公元999-1062 ),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他最有名的是做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所以后人称他为包待制、包龙图、包学士。他在开封任知府虽仅一年多的时间,但死后,开封百姓却在开封府署旁边建了一座包公祠,以纪念和供奉他。包拯一生清廉简朴,从不讲究排场,即使做了大官,穿着仍与布衣时一样;对贪污深恶痛绝,他一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顿吏治,打击贪污,深受百姓欢迎,离任时当地精制一好砚相送,他都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他一生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对皇
亲国戚、宦官权贵的不法行为,一律极力主张绳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狱,是包拯生前与死后深为百姓所赞扬和称颂的主要内容。包拯在当时和后世都享有盛名,特别在死后,作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体裁的文艺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带有神奇色彩。随着国际上文化交流的进展,包拯这个历史人物和艺术形象还赢得了世界的声誉。虽然史料中的包拯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悬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统治者的赏识,也受到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下层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作为清官确实是非常典型的。
海瑞 (公元1514-1587 ),字汝贤,海南琼山县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转折时期。表面一片升平,其时危机四伏。海瑞年青时,便对社会问题表现了极大的关注。在户部供职时,出于对国家财力的忧虑,为进谏迷信道教、一心求仙而纵容各地大兴土木修建庙坛道观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着必死决心毅然上疏。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后人称为《治安疏》。可是他却因此而下狱,后得以获救,官复原职。他为匡正时弊,严肃法纪,主持制定了贪污满“八十贯绞”等严刑。他铁面无私,对一直有恩于他的老丞相徐阶也毫不留情,将徐家仗势多占的40 万亩良田退还原主,将欺压良民的徐阶的两个儿子及20 多个家人依律问罪。纵观海瑞为官,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多次冒死进谏,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但他严于执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抚流亡,注意发展生产,兴修水利,限制大地主无止境的盘剥,改革落后的风俗习惯,等,得到了百姓的广泛拥护,其行为具有不可否认的历史进步作用。
从三个著名的清官的介绍中,不难看出,清官已经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已经扩展到文化层面,形成清官文化。清官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所形成和积淀的一种文化现象。概括来讲,其文化形态有三:一是真实的、有文献记载的“清官”人物;二是文艺作品中的“清官”题材和艺术形象;三是以“清官”人物和形象为对象的各种文化遗存和文化活动,包括纪念祠庙、故址、祭祀活动等等。清官文化之所以能流传几千年,是与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紧密相关的。狭隘的利益观念和备受压迫的社会地位,使其更加期望圣人、明君、清官的出现,为他们消灾解难,“为民作主”。这样就形成了我国封建社会中以明君、清官为其主要内容的清官文化。
作为清官文化中的主要因素——清官必须具有的几个特质,首先一点,那就是廉洁自律,清贫寡欲。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代的清官都无一例外具有廉洁自律、清贫寡欲的特征,可以说,廉是清官最为显著的身份标记,“两袖清风”成为为官清廉的形象比喻。海瑞在浙江淳安当知县,自己种菜,没有钱吃肉,有一次为老母过生日,只买了两斤肉。可以说,廉洁,极度的廉洁和清贫,一种无法过正常生活的清贫,支撑了清官文化的内涵。其次,清官敢于牺牲,不畏权贵,威武不屈。比如历史上记载以及民间流传的有关包拯、海瑞刚正不阿的清廉故事,清官,居官,不以权谋私,不贪污受贿。立于公堂,能够对官场上形形色色的丑恶现象作斗争,不同流合污,不畏强暴,不徇私枉法,刚正不阿,力主公道,平反冤狱,为政宽惠。此外,清官都爱民如子,甚得民心,而且特别善于替弱势群体做主,为百姓带来幸福,受到老百姓的拥戴。正是这些清官的出现,使得百姓在黑暗之际看到了希望。而百姓也将他们看作是自己的救星,生存的希望,社会上流行着热情讴歌、赞颂清官的氛围。因此,从主观愿望上百姓盼望清官的出现,指望他们为民作主。最后,清官奉公爱民,也应廉于社会。统治者掌握政权,必然要制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政策,推行于社会。那些革奢倡俭,节缩开支等行为,应该说是廉的特征在社会上的广泛表现,即廉政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积极意义。
从这些所谓的清官特质,我们不难得出一些基本结论。做清官好,做清官难。清官作为封建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其长久存在是非常难的。我想就这一问题说明几点。
首先,要想出清官,必须能够得到最高统治者的大力推动,也就是说,有作为的君主才能这样作。那么清官究竟在统治者心中占据什么位置呢?有作为的君主都是外儒内法,即中国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