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普洱学院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既要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辑要一、史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互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5)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二、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创立梁启超是史学史学科的倡导者和奠基人。
1922 年写成《中国历史研究法》,有《过去之中国史学界》一章,概括论述了中国古代史学从起源到清代二千年来的发展轨迹,是近现代最早系统论述中国史学史的专文。
1926—1927 年,撰成《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倡导研究史学史,有《史学史的做法》一节专讲怎样作史学史,探讨了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等问题,三、原始的历史意识在对待自然和人类自身关系上,产生两种思想:一种是相信人力可以征服自然;一种是对自然的迷信。
两种思想经常搅混在一起,从整体上看又显示出崇拜自然神的倾向。
衡量英雄人物的主要标准,看其能否献身公共利益。
重视生产斗争知识。
正在形成中的历史观点:朴素唯物主义色彩的自然观崇拜自然神的总倾向四、中国最早的历史典册——《书》和《诗》(一)《尚书》意即上古的史书,最早只称《书》,后称“尚书”,后失传。
汉文帝时伏生所传《尚书》用西汉当时文字写下,所以称《今文尚书》,共 28 篇。
孔壁所得比伏生传《今文尚书》多16 篇,全用蝌蚪文书写,称《古文尚书》。
《尚书》是我国萌芽时期的重要成就,虽然还不是成熟的史著,但却奠定了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尤其在体例和编纂方法上。
每篇有一个标题,题下记一个完整的人或事,孕育着我国编年体的开端。
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以记言为主发展了金文记载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念。
(二)《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只称“诗”或“诗三百”。
汉武帝后,被立于学官,奉为儒家经典,尊为《诗经》。
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 多年间的诗歌305 篇。
亦“诗”亦“史”,是研究殷周社会最有价值的史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综合修订版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综合修订版中国史学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和现代历史学的发展脉络以及各个学派思想的演变和贡献的学科。
通过对过去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可以为我们掌握中国史学史的重要内容和发展历程提供全面的资料。
本文将从史学概述、古代史学、近现代史学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修订,以期给读者提供一份准确、简要且易于理解的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一、史学概述中国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但作为一门系统化的学科,其起步较晚。
古代史学主要表现为纪传体、编年体和史论体等形式,而近现代史学则更加注重批判性和科学性。
20世纪以来,中国史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多个重要的学派,如经院史学、科技史学、社会史学等。
二、古代史学古代史学的发展有赖于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学派的贡献。
例如,孔子提出了"治史之道,必读鲁论"的观点,注重通过史事和史料来洞悉历史的变迁。
司马迁编纂的《史记》是古代史学中的重要里程碑,它以编年体、纪传体和论述体相结合的方式,成为了后来中国史学的典范。
另外,汉代的班固、魏晋的范晔等人也对古代史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近现代史学近现代史学的发展与中国的社会现状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在清朝末年,中国学者逐渐接触到西方的史学思想和方法,并开始对中国的历史进行系统的研究。
清末维新运动和五四运动对于近现代史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中国学者开始重视历史学的科学性和批判性。
近现代重要的史学家如梁启超、胡适和陈寅恪等,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新学派、新史学等,都为中国史学的现代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史学研究方法中国史学的发展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
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包括文字史料、考古发掘出的实物、民间传说等。
史学家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史料,来还原历史的真相。
此外,史学研究还可以借助其他学科,如统计学、地理学和人类学等,以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和影响。
五、当代中国史学的发展中国史学在当代继续发展壮大,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史学研究成果。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通宵整理版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通宵整理版中国史学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学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的学科。
它通过对历代史学家和史学著作的研究和整理,探寻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和方法的演进,以及历史观念的变化。
本文将系统梳理中国史学史的主要内容,助您复习期末考试。
一、古代史学的兴起与发展古代中国的史学起源于传统的纪传体,以《春秋》和《史记》为代表。
《春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主要记录了周代诸侯国的政治事件。
《史记》则是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史书,不仅记载了历史事件,还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和解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的更迭,汉代出现了大量以编年体为主的史书。
常见的如《汉书》、《后汉书》等,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史学体系。
此时期的史学注重实证和批评思维,注重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
二、封建时代的历史学随着封建社会的形成,历史学又出现了新的发展阶段。
此时的历史学主要以编年体为主,依然注重历史事件的记录。
例如,唐代的《旧唐书》、宋代的《宋史》等。
宋代以后,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代表的编年体史书成为主流。
《资治通鉴》综合使用纪传体和编年体两种形式,不仅记录了政治事件,还思考了历史的规律和原因。
三、近代史学与现代史学研究方法近代中国的史学由于受到西方历史学的影响,开始引入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
例如,明代的李贽提出的历史原始均衡说,强调历史发展的不可预测性;清代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人提出的格物致知思想,主张通过实证研究来认识历史。
进入近现代,中国史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清末的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使传统历史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冲击。
中国的史学开始引入西方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例如考古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呈现出多样化的研究方向。
四、现代中国的史学研究20世纪初,中国的史学思潮经历了多次变革。
初期,许多学者主张发扬学派和注重个人研究,例如梁启超等人提出的实证主义史学;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历史学开始注重人文精神和批判思维,例如胡适等人强调历史的人文性。
1949年后,中国的史学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历史研究受到政治的影响,注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通宵整理版
【范围一】1、赵翼《廿二史札记》【最重要】《廿二史札记》为清代史学家赵翼的名著(清代三大史学名著之一)。
为作者读史之笔记。
采用以史证史的方法,对历代正史(实涉及二十四部正史)作整体考察,对史著和历史现象、史实、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
其书注重经世致用,旨在探究“治乱兴衰”。
内容充实,条理清晰,题目大多标新立异,有考有论,非一般读书笔记所能比拟。
《廿二史札记》又名《二十二史札记》,清代赵翼(1727年─1814年)著,三十六卷,补遗一卷,总计条目约六百余条,内容以研究历代正史为主,其中涉及《旧唐书》及《旧五代史》,虽书言二十二史,但实涉及二十四部正史。
与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并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赵翼辞官致仕,闲居无事,读书写书自娱,用笔记形式把资料记录,日积月累而成《二十二史札记》,编目按二十四史之先后分卷,每卷以类相从,并各立标题,共为609题,题目大多标新立异,一针见血,如〈东汉诸帝多不永年〉、〈武后纳谏知人〉、〈明初文人多不仕〉的专题,又谓“《三国志》多回护”、“《宋史》事最详”,于乾隆六十年出版。
梁启超以为赵翼“用归纳法比较研究,以观盛衰治乱之原。
”评价:李慈铭评价此书“周密详慎,卓然可传”。
《廿二史札记》共36卷,补遗1卷,系对《史记》、《汉书》直至《明史》等历代正史进行考证之作。
因《唐书》、《五代史》均为新旧两部,故书名虽称“二十二史”,实际涉及到的为二十四部,即今天常说的“二十四史”。
赵翼考证的主要方法,如同他自己所说:“多就正史纪、传、表、志中参互勘校,其有抵牾处,自见辄摘出,以俟博雅君子订正焉”(《廿二史札记小引》)。
在书中,赵翼分析了各朝正史编纂得失,评判诸史之优劣;考辨订正各史史实的谬误,阐明诸事之真相,反映了他的考史造诣。
他考史的重点,不只停留在对史书文字的校订,更侧重于对史书内容异同和得失的考订。
他考史的资料来源,大多为正史,兼或引证杂乘稗史。
(完整word版)中国史学史考试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中国史学史考试复习资料中国史学史考试1、《竹书纪年》是战国后期魏国人所撰写的一部编年史,是现今所知中国史学上最早的具有通史雏形性质的作品。
作为魏襄王随葬品入土,西晋初年出土。
原称《纪年》、《古书纪年》、《汲冢纪年》。
它记事起自夏商周,止于战国后期,宗周、春秋、战国部分独记晋国,三家分晋后独记魏国。
它开编年体记事通史的先河。
2、《战国策》是战国人的作品,大约在战国末年成编,后经西汉刘向整理、编次,厘为33篇。
它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辩士的活动及他们的策谋权变,也记载一些军国大事和社会情况。
它以记言为主,写辞令善铺成,写人物多显示精神和思想变化。
3、孔子的史学贡献孔子所修《春秋》是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也是现存的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之后,战国时期出现了多种私人历史撰述。
《春秋》原则:据鲁、亲周。
孟子曰:孔子成《春秋》而乱成贼子惧。
史学贡献:1、私人修史的开创者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人物、时间、地点、事件)3、属辞比事(历史编撰法)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子不语怪力乱神,敬而远之)缺点:1、内容过于简单2、主观性太强(曲笔)4、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以历史学家著称的第一人,他所作的《史记》原称《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130篇,52多字,其中本纪12篇(五帝一篇,夏商周各一篇,秦一篇,始皇一篇,项羽一篇,汉五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
《史记》总的要求是: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学成就:1、创立了完备的纪传史体2、广泛搜集史料,全面总结历史(全面搜集文字材料,采自政府文书档案,实地调查考古)3、为历史文学提供了一个范例通古今之变的辩证观点:1、根据历史变化提倡了阶段分析法,对于时代越近,变化越大的史事,记载越详细。
2、重视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革3、提倡历史变化的又一法则“见盛观衰”5、班固与《汉书》班固是我国东汉大史学家,他所作《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100篇,其中十二世大事为纲领,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1、简述远古传说的史学价值。
远古传说不仅反映了当时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 而且保存了一定的真实的历史内容; 经 过后人整理加工用文字记载下来的远古传说成为历史学家们探索、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历史风貌的重要资料; 远古传说中反映的人对于自然、 社会、神和人及其互相关系的原始意识, 影响了后世文明时代史学家的历史观点的发展 .2、简述宗周、春秋时期国史的主要特点。
(找书)① 取证于史,以佐政见② 内容广泛,包括了中国古代社会历史观的基本范畴 ③ “天人”关系上的神人并举而又重民轻神 ④ 历史兴亡上的道德决定论3、简述《春秋》的编纂体例和社会思想,如何评价《春秋》?编纂体例:编年体史书 社会思想:尊王道重人事(核心是遵周礼) 特点: ① 以编年记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② 属辞比事而不乱,约其文辞而指博 ”。
重视文辞,慎字酌句,善于用较少的文字表达出较多的历史情况和论断 ③ 尊王道重人事 缺陷:① 记事简略,缺乏对史事具体过程和情节的记述。
每条最多者四十余字,最少者仅一字。
②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 为贤者讳,不是依据事实而是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 中曲笔的先例。
评价: 《春秋》的主要成就和特点: 第一, 第二, 第三,第四, 存在的问题: 第一,具有明显的复古保守思想。
第二,春秋为后世“曲笔”写史开了先例。
第三,文字简约,语焉不详。
简述《春秋》的史学价值《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著作;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带有鲜明政治目的的写作的 史书,称为“春秋笔法”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由私人独力编撰而成的史书,开创了我国私 人修史的先例;《春秋》重视近现代史思想成为中国史学的一个传统。
《春秋》 记载了许多宝 贵的自然科学内容。
4、请谈谈《左传》、《国语》的编纂特点和思想倾向。
《左传》:编纂特点P17孔子既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例,又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最新精华】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汇总
【最全备考】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汇总绪论:1、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史实)>各种通史、专史和断代史(记录和编撰)>史学理论、史学史(研究)2、史学评论标准:道德伦理(忠、孝、义等)和“大一统”标准(正统论、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等)。
3、历史和史学(1)历史:一是指客观的历史发展过程;一是指历史的记载。
(2)史学:指的是一门学问,以人类客观的活的历史为对象,利用各种史料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规律的科学。
4、历史史料学:史学研究的基础包括:(1)文字:各种书籍<主体>(2)实物:遗址、遗物(3)口头资料: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5、参考书目及史学观点:(1)现代史学体系由梁启超创立,提出:史官与史家,史学的形成和发展,史学发展的趋势(2)刘节《中国史学史稿》:应以历史编纂学为主、历史哲学为辅(3)仓修良,魏得良《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该书偏重明清时期,注重体裁的演变、著作的产生以及范围的扩大,并且研究思想、流派、传注等问题;观点:A.汉魏六朝以人物传记为中心B.唐宋元时期主通“明变”C.明清时期具有启蒙色彩D.后著有传记史学、义理史学、考据史学(4)谢保成《中国史学史》:功用趋于政治化、思想日益伦理化、皇家修史制度化、修史种类丰富化(5)(台)王汎森《中国近代的史家与史学》:观点:近代史学的三次革命A.梁启超《新史学》,什么是历史?B.胡适,傅斯年等,如何研究历史?(思想均受到西方思想影响)C.马克思主义史学,解读史学的方法(用阶级的方法)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研究著作:1947年,金毓黼,《中国史学史》第一章、先秦:传统史学的产生一、中国传统史学的产生1、起源:(1)时代背景:远古时代的史学因素:神话和传说(2)基本条件:文字的发明(记载载体)、历法的产生(确定时间)(3)成文史料:史学的形成,记事方式的来源是殷代卜辞与周代彝铭。
2、史官的设置与历史的记载:“惟殷先人,有典有册。
”(1)远古时代的史官职责:创造文字、制订历法、观测天象、记载人事、提供咨询(2)殷商甲骨文:甲骨卜辞(3)西周:礼器、祭器、炊具,金文、铭文、钟鼎文(4)春秋:国史、家史3、史书体裁(外表)与体例(内部):A.体裁:多为编年体和纪传体B.体例:包括a.内容构成b.断限(事件记载起始和结束的时间)c.篇目次序d.语言(言、事的写法)e.注释(各书不一)。
(完整word版)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综合修订版)
中国史学史一、名词解释:(1)《世本》: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战国末年。
有《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记》、《世家》、《传》、《氏姓》、《居》、《作》、《谥法》等。
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的系统;《王侯谱》、《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记录当时所有的姓氏;《居》讲建都情况;《作》记录一些事物的发明情况及其历史;《谥法》记谥号的含义。
其中《世家》、《传》等对《史记》体例的形成具有启迪的作用。
(2)《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
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
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
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3)“三礼”:即儒家经典中的《周礼》、《仪礼》、《礼记》:其中《周礼》又名《周官》,是有关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的汇编。
一方面反映了西周现实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头脑中理想的政治制度。
《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流传下来的十七篇仪节单,其中有包括《士婚礼》、《士丧礼》、《士冠礼》等,反映了当时的典礼活动、伦理关系、吉凶婚丧等社会生活。
《礼记》主要是论述礼的作用和意义。
(4)荀悦:字仲豫,东汉颖川人。
汉献帝时任黄门侍郎、秘书监。
献帝以《汉书》“文烦难省”,建安初年命荀悦按编年体改编《汉书》,前后三年,成《汉纪》30卷。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荀悦以《汉书》中的本纪为纲,将其书中传、志、表的内容加以概括,按时间的顺序,散放于帝纪各年之下。
将80万字的《汉书》精简为18万字的《汉纪》,为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范。
(5)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
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
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
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乃命裴松之作注。
云南省考研历史学复习资料中国古代史重要事件整理
云南省考研历史学复习资料中国古代史重要事件整理云南省考研历史学复习资料——中国古代史重要事件整理导言:中国古代历史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门学科,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对于考研历史学的学生来说,全面了解中国古代史的重要事件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史中的一些重要事件进行整理,以供考研复习参考。
一、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前后)夏朝是从传说中的大禹治理洪水开始,到夏王朝灭亡的一段历史。
夏朝是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朝代,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点。
夏朝建立了中国最早的王室政权,确立了世袭制和宗法制度,并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法典《夏禹治水》。
夏朝社会经济发展,农耕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兴盛,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
二、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凿史料记载的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奴隶制王朝。
商朝的政治中心是殷墟(今河南安阳),其文明达到了繁荣和辉煌的程度。
商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世袭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采用了“王天下”和“天子”的观念,发展了礼制和宗教信仰。
三、周朝(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分为两个时期:西周和东周。
周朝时期,中央政权逐渐衰弱,分封制度逐渐形成,贵族势力逐渐壮大。
其中,西周建立了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分封制度,并发展了礼乐制度。
东周时期的春秋战国时代,国家疆域的分裂和贤臣良将相继涌现,国际交往逐渐频繁。
此时的中国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哲学家和著名的战争,如孔子、老子、庄子等。
四、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朝代之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的秦朝,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和文字,推行统一的货币和计量制度,修筑万里长城,并修编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笼统的历史著作《史记》。
秦朝采取了集权制并实行严格的法家统治,对后世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1.编年体:是我国最早的史书编纂体裁之一。
孔子删定的《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它已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把事件有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上下连贯,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过程。
这种体例经过《左传》作者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2.纪传体:是以记载历史人物事迹为主的史体。
创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该书以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事迹和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以表的形式谱列年爵;以书的形式记历代典章制度;以世家的形式记载诸侯公卿的事迹;以列传的形式记社会各阶层人氏的事迹。
以后历代正史均沿用这种史体!3.《通典》: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所著。
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
该书所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也涉及到历代的典章制度。
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等九门,对每一种制度,都能综惯古今,溯源明流。
该书为编写制度通史开创了先例4.《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包含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记述了上起黄帝、下讫汉武帝三千多年间的诸多方面的历史,其内容丰富,堪称为一部体大思精的百科全书。
《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让历代学习。
其记录的时间、范围广泛,事迹全面,人物丰富,涉及典籍面广,在史料搜集取舍上,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司马迁编写《史记》时,尊重史实,秉笔直书,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重视用社会经济生活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这些进步思想对史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5.《史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
作者刘知几,是我国古代社会杰出的史学家。
《史通》共20卷,对唐代以前的史学著作和史学家做了系统的总结,并提出了刘知几个人的修史主张。
著名的“三长论”和“直笔论”。
认为一个优秀的史学家必须具有才、学、识三长,而以识最重要,对于写史,刘知几主张“直笔”,要做到“不掩恶,不应美”,“不避强御”,“无所阿容”,反对迎合权势或从个人恩怨出发歪曲史实。
这些卓越的见解,对后世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历史--《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历史--《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历史《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1一、填空1.《尚书》是反映我国______时期历史的古典文献。
2.编年体史著以______为中心记述历史。
3.司马迁提倡“究天人之际,________ ,成一家之言”的历史编撰思想。
4.《三国志》是由____撰写的史学著作。
5.《通典》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记载______的史著。
二、单选1. 《尚书》的体例不包括______。
A.典B.训C.书D.命2. “春秋三传”不包括以下的_____。
A.《左传》B.《公羊传》C.《谷梁传》D.《吕氏春秋》3. 《史记》的体裁是_____。
A.纪传体B.综合体C.编年体D.典制体4.我国传统史学的基本成型阶段大致在_____。
A.秦汉B. 魏晋南北朝C.隋唐五代D.宋元5. 下列不属于刘知几提出的“史才三长”的是_____。
A史德 B.史学 C.史才 D.史识三.名词解释1.《左传》2. “前四史”3. 《史记》四、简答1.简述先秦时期史学发展的成就。
2.简述具有代表性的纪传体史著。
3.简述刘知几的史学贡献。
五、论述根据个人体会,试论如何继承、弘扬中国传统史学精神遗产。
参考答案一、填空1.夏商周2.时间3.通古今之变4.陈寿5.典章制度二、单选1.C2.D3.A4.A5.A三、名词解释1.《左传》《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解释《春秋》而作,详细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等诸侯国的历史,是中国传统叙事史著的杰出代表。
2.“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3.《史记》《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位列二十四史之首,由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全书有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记载了从黄帝时代至汉武帝时期3000多年的历史。
四、简答1.简述先秦时期史学发展的成就。
诞生了记言体史著,如《尚书》。
诞生了编年体史著,如《春秋》《左传》。
诞生了国别体史著,如《国语》。
诞生了以史为鉴的史学思想。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春秋三传:解释和补注《春秋》的三部历史著作,《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的合称,又简称《三传》。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相传作者为左丘明,难以考证。
《公羊传》又称《春秋公羊传》或《公羊春秋》,作者是齐人公羊高,《谷梁传》又名《春秋谷梁传》或《谷梁春秋》,作者是鲁人谷梁赤,《三传》中《左转》的成就最高,《公羊传》和《谷梁传》侧重阐发《春秋》经义,叙事较少,以议论为主。
二书文学价值不能与《左传》并论,但在经学史、思想史、学术史上都有深远影响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
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
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
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乾嘉学派兴起的原因和内容及其评价因该学派源于清初,在乾隆中叶至嘉庆前期达到鼎盛阶段,衰落于道光,故称之为乾嘉学派。
自汉以来,考据一直为历代学者用作整理历史文献的一种技能和方法。
清乾嘉学派是以考据为治学内容和研究范围的。
这一学派尊崇和提倡汉代对经学的注释,采用汉代儒生训诂考订的治学方法,同时继承了汉儒质朴学风。
评价:乾嘉学派因产生于封建专制时代,并为封建统治者所提倡,当然体现了封建统治者的意旨,渗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内容。
但乾嘉学派作为历史遗留下来的封建社会的文化遗产,从总体上看,它毕竟是封建时代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封建文化,他们治学的内容多是封建典籍,他们研究考证的问题,也几乎全是书面上的东西,缺乏新鲜。
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虽有可取之处,但从根本上说,他们使用的方法仍属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存在片面、狭隘、抽象的弱点。
刘知几与<史通>::《史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总结.doc
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绪论史学史:即历史学的历史,涵盖了其发展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内容。
如重要不同时代的史学侧重点及其表达的思想、著作或著名史学家、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史学著作、史学理论、史学思想等等。
第一章先秦时期1、传说:.传说是神话演变而来具有一定历史性的故事的名称。
有关某人、某事或某地的一整套传闻。
纯地方性传说中的人类及历史价值。
在文字尚未发明的时代,人们要对历史做纪录只能利用口耳相传的方式,此即为传说的由来。
因此传说通常不可靠,所描述的事件发生年代远在文字发明前的遥远过去。
中国的神话传说是最悠久的了。
目前未解无法解释之谜只能靠时间有待考证。
2、文字出现前人们的交流和记录手段(1) 八卦或是画卦。
黄帝时出现(2) 结绳记事。
神农氏时出现(3) 壁画。
远古时期出现(4) 物语。
远古时期出现不足:模糊不精确,易失传,需专人记诵。
3、传说的历史研究价值(1) 传说不仅反映了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而且或多或少保存了一些真实的历史内容。
(2) 当人们创造出文字后,传说经过后人加工、整理并记录下来,成为史学家探索和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历史面貌的重要资料。
(3) 远古传说反映出来的氏族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社会、人和神及其相互关系的原始认识,曾在相当长的年代里影响着文明时代史学家的历史观点的发展和史学面貌。
4、卜辞组成:卜辞,殷人占卜,常将占卜人姓名,占卜所问之事及占卜日眷、结果等刻在所用龟甲或兽骨上,间或亦刻有少量与占卜有关的记事,这类纪录文字通称为卜辞。
由叙辞、命辞、占辞、验辞组成。
名词解释: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
19世纪末年以来,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先后出土了十余万片刻有文字的占卜甲骨,绝大部分是商朝后期(约公元前14 至前11世纪)王室的遗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在陕西等地发现了几批西周时代的甲骨卜辞,但数量比殷墟卜辞少得多。
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痕迹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屮国考古的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Z—。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参考题:一。
名词解释1、史学史“史学史"概念就是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其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明确提出。
史学史就是研究史学发展规律得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就是对历史学得起源、发展至形成为一门科学得基本过程与规律予以探讨与总结。
其研究对象为:(1)研究关于史学得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得特点;(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3)研究史学与社会得关系;(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互学术文化领域得关系;(5)研究史学发展得规律性等.其成果就是为历史研究起指导作用,而中国史学发达则就是为中国史学得发展提供了有力得条件。
2。
《春秋》《春秋》就是孔子根据《鲁春秋》与参考其它史书编纂而成.“(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
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历史。
其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
主要记载各国间得朝聘、盟会、战争、灾异以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得事迹。
孔子作春秋得史学贡献在于:(1)具历史著作之雏形。
《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得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得大事,有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具有发端得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得具体内容《春秋》初步将“义、事、文"三个要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从中可以瞧出史书得特点与价值,对后世史书得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春秋》属辞比事而不乱。
”(《礼记·经解》)(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就是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得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系牵连在一起。
(5)不足首先,记事太简单,一部包括242年历史得著作总共一万六千多字,可以说就是只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其次,“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得先例.3。
司马彪(243年—306年),字绍统,河内温人,西晋史学家、文学家。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中国史学史,简称“史学”,是研究中国历史的学科。
它不仅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是中国哲学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的研究,例如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社会等。
以下是史学的主要发展历程和代表人物:1. 先秦时期的史学先秦时期的史学主要是记录历史事件的典籍和纪传体史书。
代表作有 史记》、 尚书》、 春秋》等。
其中, 史记》是古代中国最早的正史,被誉为中国史学的宝库和典范,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汉代的史学汉代的史学以编纂正史为主要特点。
代表作有 汉书》、 后汉书》、 续汉书》等,它们通过纪传体的叙述方式,详实地记录了汉代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变迁。
3. 魏晋南北朝的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主要流派是史论派和志怪派。
其中,史论派主要研究史书的编纂方法和规范,代表性作品有 史通》、 太史公世家》等;志怪派则主要研究神怪、异闻等非正史的志书,代表作有 南怀瑾集》等。
4. 唐代的史学唐代以来,史学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史料的搜集和整理。
代表作有 旧唐书》、 新唐书》、 资治通鉴》等。
其中, 资治通鉴》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部巨著,许多史学家都把它看作是中国史学的终极目标。
5. 宋代的史学宋代的史学主要特点是注重政治史的研究。
代表作有 宋史》、 续资治通鉴》等。
其中, 宋史》是中国史学的又一部经典之作。
6. 明清时期的史学明清时期的史学主要特点是注重士大夫文化和思想的研究。
代表作有 明史》、 清史稿》等。
其中, 清史稿》是中国史学的最后一部正史,也是中国史学的集大成之作。
以上就是中国史学史的主要发展历程和代表人物。
通过对中国史学史的复习,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和史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和价值观。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判断题1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这是殷周时期的史官名称。
正确2孔子修的《春秋》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私人撰述的历史著作,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正确3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
正确4商鞅认为历史发展由简单到复杂说,韩非认为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时期说,这些均表明历史进化论的史观。
正确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主要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个部分。
正确6从纵的方面记述了从黄帝到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从横的方面记载从中原、西至西亚,北到大漠,南到越南,东到大海这一广阔地域,各民族及地方政权活动。
这是《史记》的主要内容范围。
正确7《汉书》的作者严格来说指的是班固、班昭、马续。
正确8《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而组成,共100篇,80万余言。
正确9班固所创立的断代史,完全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突出了帝王的地位和作用。
以后各朝代的正史,基本上沿袭了《汉书》的编纂方法。
正确10《汉书》的十志是在《史记》“八书”基础上扩充发展而来,记事内容比“八书”更丰富而完备。
对后世书志体、典制史书的编撰有直接影响。
正确11在史书中专为少数民族立传和记载邻国历史,始于司马迁的《史记》,而班固出色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并有所发展。
正确12董仲叙的《天人三策》;贾谊的《治安策》;晃错的《教太疏》、《言兵事疏》;公孙宏的《贤良策》;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通过《汉书》保存下来的。
正确13《汉书》把人性分为“上智”、“中人”、“下愚”,这种评价人物的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正确14关于纪传体体裁得到巩固的史实,可以这样说,前有《史记》,中有《汉书》,后有《东观汉记》。
正确15荀悦将《汉书》改为编年体,命名曰《汉纪》,首创断代的编年史。
错误。
命名《汉纪》的是汉献帝(PPT专题二P31)16《华阳国志》是东晋时期的地方史著作。
正确17关于魏晋南北朝史学多途发展的原因,可以这样说,皇朝政权对史学的重视,史官制度的新发展,储备史料,建立起传授历史知识的学馆,私家撰史盛行等,均是重要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编年体:是我国最早的史书编纂体裁之一。
孔子删定的《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它已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把事件有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上下连贯,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过程。
这种体例经过《左传》作者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2、纪传体:是以记载历史人物事迹为主的史体。
创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该书以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事迹和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以表的形式谱列年爵;以书的形式记历代典章制度;以世家的形式记载诸侯公卿的事迹;以列传的形式记社会各阶层人氏的事迹。
以后历代正史均沿用这种史体。
3、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南宋袁枢在编撰《通鉴纪事本末》过程中创立的。
该书的编纂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读《通鉴》的困难,详明历史事件的始末。
袁枢将《通鉴》分年叙述之事统一集中起来,分为239个标题,不动一字的加以抄录。
每事各详起讫、自为首尾,详细记载事件的来龙去脉。
4、史记五体:指的是《史记》的五种体例,由司马迁首创,分别是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书八篇,表十篇,列传七十篇。
其中,本纪是以朝代先后为序记载的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各朝代或皇帝的历史,世家是世代相传的诸侯王的历史,书是专门的分类史,表是以表格形式记载的以年月为纲以事件为纬的历史重大事件,列传是除本纪和世家以外的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传记,五种体例互相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5、唐八史:唐以前,史书大都是私家著作。
唐建立后,提倡设馆官修史书,令宰相监修。
唐代先后修撰的正史有八部,习称“唐八史”,即《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六部以及李延寿私人编修但获得政府批准而列为正史的《南史》和《北史》。
6、“史才三长论”:是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几提出的著名史学观点。
所谓“史才三长”,包括:史才、史学、史识。
所谓“史才”,是指写史的能力;“史学”是指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史识”是指对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断能力。
他认为,作为史官,三者不可缺一,三者中间以“史识”最为重要。
7、古教四考:是陈垣关于中国古代四种外来宗教的四篇考证性专论文章。
它们分别是《元也里可温教考》(1917年)、《开封一赐乐业教考》(1919年)、《火祆教入中国考》(1922年)、《摩尼教入中国考》(1922年),由于它们题材相关、体例相近,特别是以其独特的视角、丰富的资料、精详的考据、填补空缺的创举,为民国学术界开拓出一片新的学术领地——古代宗教史研究、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因此,后世一般合称之为“古教四考”。
8、二重证据法:1925年,由王国维提倡,“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
”意思是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量印证,以考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
9、《三史凡例》帝纪:三国各史书法,准史记、西汉书、新唐书。
各国称号等事,准南、北史。
志:各史所载,取其重者作志。
表:表与志同。
列传:后妃,宗室,外戚,群臣,杂传。
人臣有大功者,虽父子各传。
餘以类相从,或数人共一传。
三国所书事有与本朝相关涉者,当稟。
金、宋死节之臣,皆合立传,不须避忌。
其餘该载不尽,从总裁官与修史官临文详议。
疑事传疑,信事传信,准春秋。
10、《通典》: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所著。
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
该书所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也涉及到代宗以后的变革)历代的典章制度。
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等九门,对每一种制度,都能综惯古今,溯源明流。
该书为编写制度通史开创了先例。
11、《华阳国志》:东晋常璩所著,共12卷。
卷1至卷4,主要记载巴、蜀、汉中、南中的历史,详述各地的山川、交通、风土、特产、民俗、文化等;卷5至卷7记叙公孙述、刘焉、刘璋、刘备、刘禅事迹;卷8记载晋平蜀以后的蜀事。
卷9记李氏成汉政权的历史;卷10至卷11,记载西汉以来贤人的生平事迹。
卷12为本书的序言。
是一部著名的地方史志。
12、《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
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2年的史事。
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13、《通鉴纪事本末》是汉民族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
由南宋袁枢所撰,凡四十二卷。
始于〈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之征淮南〉,共1300多年。
文字全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原文,只是撰写方式改易。
取《通鉴》所记之事,区别门目,分类编排。
专以记事为中心,每一事详书始末,并自为标题,共记239事,另附录66事。
开“纪事本末体”之先河。
为了方便阅读,分为战国至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四部分。
14、《日知录》:明末清初顾炎武所著的读书笔记。
他自著此书的目的在于“明道”、“救世”为宗旨。
书中论述涉及到经义、政事、世风、科举、礼制等,内容非常广泛。
此书资料丰富,每论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考证。
是一部包含其学术思想、政治见解等内容的重要著作,书中表现了他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
15、《明儒学案》:清黄宗羲撰。
是我国第一部学术思想史专著。
本书将搜集到的有关明朝三百年学术流派的材料进行分类排比,将200多个学者分成19个学案。
每介绍一个流派,先叙述它的渊源流别,概括要旨,然后列举该派的代表人物,各立小传,略叙一生经历,摘录重要言论,提示学术思想特点,而加以评论。
是研究明朝学术思想的一部最重要的史著。
16、顾炎武: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尊称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史学家。
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
《日知录》是其代表作。
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学风的终结,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
他还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
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主张。
17、章学诚:字实斋,浙江绍兴人。
生活于“乾嘉盛世”,出身于中小地主家庭。
乾隆七年中进士,任湖北应城知县,以疑狱失轻免官。
后以为人幕僚、讲学、编志为生。
一生穷困潦倒。
其代表作为《文史通义》,是一部纵论文史,品评古今学术的著作。
书中阐发了“六经皆史”的观点。
主张史家要有“史德”,要求史家“善恶褒贬,务求公正”。
提倡编写通史,主张将史籍区分为撰述和记注两类。
主张把国史建筑在方志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撰修方志的主张和意见。
二、简答题1、简述历史,史学和史学史的关系(课本p1)2、简述中国史学史主要的研究范围(课本p3)3、中国古代史学产生应该具备哪些基本条件?(1)文字的发明(2)历法的产生(3)历史意识的产生4、秦汉史学的基本特征(课本p37)秦汉时期是我国正史的创立和新史学的产生时期,史学在大一统和先秦史学积累条件下有了划时代的发展。
在史学方面的巨大成就有通史、皇朝史、学术史、风俗史、历史评论、起居注等等,在内容和撰述形式上也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作为中国史学奠基作的通史巨著《史记》和作为正史格局形成标志的断代史巨著《汉书》的出现,把反映中华民族历史面貌和反映皇朝历史面貌结合起来,形成庞大的史学规模。
5、简单归纳先秦时期的历史观念1、体例以国别、编年为主,其它史体尚在萌芽之中2、官修、私修史书同时存在3、“直笔”、“曲笔”现象并存4、经史难分、史文难辨5、历史观念的丰富6、对史学功能有了初步认识。
先秦史学对后世史学具有“发凡起例”的奠基之功,无论在编撰体例、史书笔法和历史观方面,都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由于社会客观因素的制约,先秦史学在体例、体裁、内容、范围、语言、文字等诸方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从总体上看,先秦史学尚处萌芽创始阶段。
6、列出十部成书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正式的作者和书名(13部)7、简述杜佑《通典》的编撰特点①以制度分门立目,他每件事情都按所归属的门类做到以类归从,是第三种重要史学体裁。
②讲求汇通。
③重视论议,包括两方面内容:前人对历代典章制度的评论和自己对所做事实的评论。
8、简要叙述虞世南《帝王略伦》的编辑形式、内容与见解《帝王略伦》是一部记帝王之事略、论帝王之贤愚的著作。
是以问答体的通俗形式,比较系统的阐述了关于君主的认识。
对中唐以后的通史撰写和历史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提出关于“人君之量”的见解:不只是君主的个人品德问题,还包含君主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以及以这样的远见卓识而制定的种种措施和这些措施所产生的社会效果:第二,肯定一些君主的历史作用,往往反映出他的卓越史识:第三,着意于成败得失的总结。
9、简述《蒙古秘史》的内容、编次及史学价值此书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比较全面的记载蒙古族的起源发展,社会生活,军事征服活动,也在不同程度上记载蒙古族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面貌的历史著作。
全书12卷,分为正集10卷、续集2卷。
记事起于成吉思汗第二十二代远祖,迄于窝阔台12年,约500年的史事。
编次:卷一主要记载蒙古族的起源和成吉思汗家族世系及蒙古族的社会情况;卷二至卷十一,记载成吉思汗的活动功业;卷十二,记载窝阔台事迹。
史学价值:第一、它全面反映了13世纪中叶以前蒙古族的历史进程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北方民族关系的变化。
第二、《蒙古秘史》是一部以写战争见长的历史著作,蒙古族的发展、强盛,是跟成吉思汗的一系列军事征服活动相联系的,这也正是他们处的历史阶段所决定的。
第三、《蒙古秘史》在表述上有非常突出的特点,即史事与诗歌的结合。
这在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中是极少见的。
10、 五代宋辽夏金元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繁荣的表现11、 简述顾颉刚在近代历史考证学方面的成就一是创立“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二是揭示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是由神话传说层累地造成的;三是打破民族出于一元与地域向来一统的传统说法;四是考订古书著作时代,为研究古史传说的演变打好基础。
12、 分别列出十通的成书时代、作者、书名1 《通典》 唐·杜佑2 《通志》 宋·郑樵3 《文献通考》 元·马端临4 《续通典》 清·嵇j ī璜huáng 、刘墉yōng等5 《续通志》 清·嵇璜、刘墉等6 《续文献通考》 清·张廷玉7 《清朝通典》 清·嵇璜、刘墉等8 《清朝通志》 清·嵇璜、刘墉等9 《清朝文献通考》 清·张廷玉10 《清朝续文献通考》 近代·刘锦藻13、 列举十部中国历史上有关少数民族地区或民族历史的史著常璩《华阳国志》崔鸿《十六国春秋》 魏收的《魏书》,挚虞《畿服志》 顾野王《舆地志》周处《风土记》,盛弘之《荆州记》,谯周《三巴记》,常宽《蜀记》,裴矩《西域图志》李德裕《异域归忠传》,高少逸《四夷朝贡录》,韦齐休《云南行记》李德裕《西南备边录》窦滂《云南别录》《云南行记》徐云虔《南诏录》卢携《云南事状》达奚洪《云南风俗录》樊绰《蛮书》14、编年体:是我国最早的史书编纂体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