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二语文期末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二语文期末考试题
高二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持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持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
加以使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
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
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
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
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
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
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
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
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
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
者统一的诗作虽然很多,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
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持续求变的
一种特性。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持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
了四言。
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
由体。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表现出
不同的风貌。
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
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
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
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
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
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
使用的重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
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
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二、古代诗文阅读(19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宗字诸君,南阳鲁阳人也。王莽时,为县阳泉乡佐。会莽败,义兵起,宗乃率阳泉民三四百人起兵略地,西至长安,更始以宗为偏将军。宗见更始政乱,因将家属客安邑。
及大司徒邓禹西征,定河东,宗诣禹自归。禹闻宗素多权谋,乃表为
偏将军。禹军到栒邑,赤眉大众且至,禹以栒邑不足守,欲引师进就
坚城,而众人多畏贼追,惮为后拒。禹乃书诸将名于竹,署其前后,
乱着笥中,令各探之。宗独不肯探,曰:“死生有命,张宗岂辞难就
逸乎!”禹叹息谓曰:“将军有亲弱在营,奈何不顾?”宗曰愚闻一卒毕力百人不当万夫致死能够横行宗今拥兵数千以承大威何遽其必败乎遂留为后拒诸营既引兵,宗方勒厉军士,坚垒壁,以死当之。禹到前县,议曰:“以张将军之觽,当百万之师,犹以小雪投沸汤,虽欲戮力,其埶不全也。”乃遣步骑二千人反还迎宗。宗引兵始发,而赤眉卒至,宗与战,却之,乃得归营,于是诸将服其勇。及还到长安,宗夜将锐士入城袭赤眉,中矛贯胛,又转攻诸营保,为流矢所激,皆几至于死。
及邓禹征还,光武以宗为京辅都尉,将突骑与征西大将军冯异共击关中诸营保,破之,迁河南都尉。建武六年,都尉官省,拜太中大夫。八年,颍川桑中盗贼群起,宗将兵击定之。后青、冀盗贼屯聚山泽,宗以谒者督诸郡兵讨平之。十六年,琅邪、北海盗贼复起,宗督二郡兵讨之,乃设方略,明购赏,皆悉破散,于是沛、楚、东海、临淮群贼惧其威武,相捕斩者数千人,青、徐震栗。后迁琅邪相,其政好严猛,敢杀伐。永平二年,卒于官。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 因将家属客安邑将:带领
B. 宗诣禹自归诣:到、往
C. 署其前后署:安排
D. 为流矢所激激:袭击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准确的一项是()(3分)
A. 宗曰/愚闻/一卒毕力/百人不当万夫/致死能够横行/宗今拥兵数千/以承大威/何遽其必败乎/遂留为后拒/
B. 宗曰/愚闻一卒毕力/百人不当/万夫致死/能够横行/宗今拥兵数千以承/大威何遽/其必败乎/遂留为后拒/
C. 宗曰/愚闻一卒毕力百人/不当万夫致死/能够横行/宗今拥兵数千/以承大威/何遽其必败乎/遂留为后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