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7 屈原(节选)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7311030722192e4536f68c.png)
17屈原(节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
2.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丰富想象的特点,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引导学生塑造健全高尚的人格。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教学难点1.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丰富想象的特点,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相信大家都知道端午节吧?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等,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端午节就变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
今天,我们就走进课文《屈原》,来了解一下这个著名爱国诗人的故事。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原名郭开贞,文学家、诗人、剧作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1921年,第一本新诗集)、历史剧《屈原》《虎符》《南冠草》《王昭君》等。
2.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发动“皖南事变”。
作者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创作了历史剧《屈原》,展示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这部剧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3.知识链接戏剧文学:概念:“戏剧文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戏剧文学专指话剧剧本;广义的戏剧文学指话剧剧本、歌剧剧本、戏曲剧本。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7《屈原》(节选)教师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7《屈原》(节选)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e949cfb3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39.png)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7《屈原》(节选)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屈原》(节选)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节选自《屈原》一书的片段,通过对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了对屈原的生平介绍、作品分析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等。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但对于屈原这位历史人物和他的作品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理解他的作品,并从中感受到他的爱国情怀。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我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屈原》(节选),使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理解他的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屈原》(节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屈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家利益奋斗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屈原》(节选),使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2.教学难点:理解屈原作品中的深刻思想内涵,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阅读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作品背景。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讲解:详细讲解《屈原》(节选)的内容,包括屈原的生平事迹、作品主题、思想内涵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阅读与讨论: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并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87431743323968011c929d.png)
17屈原(节选)郭沫若◇教材分析◇本篇节选是屈原在自尊的灵魂遭受最深凌辱、生命危在旦夕之际叩问天地表达自身理想的宣言书。
“独白”以诗意化的语言赋予自然雷电以神力,让雷电化作手中的倚天长剑,去劈开黑暗,去焚毁这黑暗中的一切。
本文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屈原厌恶污浊的现实官场,坚持清白、渴望光明、热爱祖国、坚持正义的理想与追求。
它以史为题材,以剧为形式,以诗为灵魂,表现了抗战时期人民的抗战要求和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剧本知识,培养学生对各种文艺表现形式的兴趣。
2.反复吟诵,体味戏剧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中蕴含的强烈感情。
3.体会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让学生在“听读、诵读、赏读”的回环反复的阅读过程中,体味、理解文章内容。
2.点拨法:采取点拨指导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各个意象的象征含义。
3.合作探究法:通过分组交流、讨论活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受,理解课文,走近人物,体会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屈原抨击黑暗、热爱祖国、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理解作品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2)理解文中各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2.难点: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升华文章主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两千多年前,一位伟大的诗人向世界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在这疑问中铭刻着他对身处危机中的国家的深深忧虑。
1942年,祖国同样面临内忧外患,另一位诗人郭沫若借话剧《屈原》也抒发了一首有关风、雷、电的慷慨激昂之歌。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悲壮的诗歌就是要感受这些先辈的爱国情感,并用我们的声音再现那个时代的悲壮场景。
二、预习检测(一)疏通字词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国殇.(shāng)诡谲.(jué)伫.立(zhù)瘦削.(xuē) 收揽.(lǎn) 睥睨..(pìnì)稽.首(qǐ) 鞠躬..(jūɡōnɡ)2.理解重要词语的词义。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教案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e1d78e4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85.png)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屈原》
二、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理解、欣赏屈原的传奇故事,并能够运用知识思考屈原的精神。
2. 根据文本内容,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
1. 正确理解、欣赏屈原的传奇故事,并能够运用知识思考屈原的精神。
2. 根据文本内容,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四、教学难点:
1. 学生理解屈原的传奇故事,并能够运用知识思考屈原的精神。
2. 学生能够根据文本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培养阅读习惯。
五、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屈原》的课本,以及相关的辅导材料。
2. 学生准备本课所需要的文具,如笔、本子等。
六、教学过程:
第一步: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入新课(5分钟)
1. 教师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简要介绍《屈原》的内容。
2. 引出新课,让学生了解屈原的传奇故事,并对屈原的精神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步:让学生自主阅读(20分钟)
1. 教师介绍本课的内容,让学生自主阅读。
2. 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自主理解屈原的传奇故事,并能够运用知识思考屈原的精神。
第三步:学生讨论总结(15分钟)。
《屈原(节选)》精品说课稿(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屈原(节选)》精品说课稿(部编版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3bac3863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d2.png)
《屈原(节选)》精品说课稿(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一. 教材分析《屈原》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屈原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以屈原的生平为线索,通过描绘屈原的品德、才华和遭遇,展现了屈原忧国忧民、坚持真理的精神风貌。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屈原的生平事迹,感受到屈原的爱国情怀,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于古代历史和文化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可能会遇到一些生僻字词和句式,这对学生的阅读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此外,学生对于屈原的生平事迹和爱国精神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僻字词的含义和用法;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理解课文中所展现的屈原的爱国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坚持真理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品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僻字词的含义和用法;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理解课文中所展现的屈原的爱国精神。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体会作品的文学价值;联系屈原的生平遭遇,理解课文中所展现的屈原的坚持真理、忧国忧民的精神风貌。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课文、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屈原的生平事迹和相关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采用图表、图片等形式,直观地展示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展现的屈原的爱国精神。
17.屈原(节选) 优秀教案
![17.屈原(节选) 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304622ab84ae45c3b358c5c.png)
17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感知人物形象。
2.体会文章炽热的语言及雷霆万钧的气势。
3.掌握“象征”的写作手法,并灵活运用。
4.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1.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感知人物形象。
2.掌握“象征”的写作手法,并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炽热的语言及雷霆万钧的气势。
【课文导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愿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壮大这种文化精神的原点和指南,而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则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精神命脉。
屈原是荆楚大地上的一位爱国诗人,他身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思想值得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传承。
【课堂环节导航】一、出示目标1.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感知人物形象。
2.体会文章炽热的语言及雷霆万钧的气势。
3.掌握“象征”的写作手法,并灵活运用。
4.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其作品想象大胆奇特,感情炽烈豪放,具有浪漫主义的显著特色。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等。
2.背景透视: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写于 1942 年 1 月,时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反动派又消极抗日,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大肆捕杀爱国抗战的军民,“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
于是,针对政治现实,郭沫若创作了《屈原》, 用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抒发人民的愤慨。
作者曾说:“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
”剧中,郭沫若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和邪恶,爱国和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屈原(节选)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屈原(节选)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5529734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f1.png)
此外,我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教学和分组讨论的教学手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屈原的文学魅力,分组讨论则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合作能力。这些教学手段的使用,使学生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屈原相关的视频资料,如屈原的生平介绍、古代楚辞朗诵等,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提高学习兴趣。
(2)网络教学平台:利用教学软件,发布预习任务、课后作业等,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3)在线讨论区:设立在线讨论区,让学生在课下针对课文内容展开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然而,我也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我在讲解重点难点时,有时过于强调理论,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感受和理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际理解和感受,通过举例和比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重点题型整理
1.请简述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答案: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的诗人和政治家。他曾任楚国的三闾大夫,因主张改革政治,遭到贵族排挤,被贬为三闾大夫。屈原在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转向文学创作,创作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是《离骚》。《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屈原的爱国情怀和理想追求,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请阐述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品德修养。
答案: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品德修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17课《屈原》(节选)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7课《屈原》(节选)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a15bdb43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cf.png)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屈原(节选)》单元 5 学科语文年级九学习目标1、了解话剧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话和独白的作用;2、有感情地朗读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3、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4、了解什么是舞台说明,概括其重要作用5、积累读读写写词语重点1、了解话剧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话和独白的作用;2、有感情地朗读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3、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4、了解什么是舞台说明,概括其重要作用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2、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板书课题廷激趣讲授新课展示目标:1、了解话剧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话和独白的作用;2、有感情地朗读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3、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4、了解什么是舞台说明,概括其重要作用5、积累读读写写词语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在现代文学史上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与历史剧作家。
他是鲁迅在20世纪初热切呼唤、终于出现的摩罗诗人,又是新中国的预言诗人。
1921年出版诗集《女神》,读笔记明确目标体现与时候的需要与诗人创作个性的统一。
另有作品集《星空》、《前茅》、《恢复》;不说三部曲《歧路》、《炼狱》、《十字架》;剧本《卓文君》、《王昭君》、《虎符》、《高渐离》、《蔡文姬》、《屈原》等。
郭沫若不仅是历史剧作家,而且是史剧创作的理论家,他有许多精辟见解,如主张“史学家是发掘历史的精神,史剧家是发展历史精神,历史研究要‘实事求是’,史剧创作则要‘失事求似’。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五单元《17屈原》教学设计 教案(1)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五单元《17屈原》教学设计 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35901840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a4.png)
17.《屈原》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2.品味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文章炽热的语言及雷霆万钧的气势。
3.学习屈原爱国爱民的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重难点:1.朗读课文,体会作品雄浑的气势和深厚的抒情意味。
2.联系背景资料,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假如说两千年前的屈原是因为没遇上名君,不忍看自身的同胞生灵涂炭,而选择了壮烈的纵身一跃,那两千年后,他假如看到悲剧重演,看到外族的铁蹄踏碎了我们的半壁河山,看到炎黄子孙却在国难当头发动政变,把枪口对准那些誓死保国的同胞,他心中该涌起怎样的万丈狂澜?今天我们就走近屈原,去聆听爱国者的心声。
二、介绍屈原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
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
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三、根据课后的资料了解《屈原》的基本剧情。
四、了解写作背景《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
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剧作意义:它大大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日的斗争意志,有力抨击了蒋介石集团的统治,在当时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轰动了整个山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这个剧作最后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五、分析课文,感知人物。
1.文中出现哪些主要人物?谁先出场?他们对话的内容是什么?他们是怎样的人?对话内容:靳尚和郑詹尹秉承南后的意旨密谋害死屈原。
靳尚:高高在上,阴险、恶毒。
郑詹尹:阴险、狡诈,对靳尚毕㳟毕敬,指名分角色表演靳尚和郑詹伊对话的内容(节选)并点评。
部编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屈原节选》《天下第一楼》《枣儿》优秀教案
![部编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屈原节选》《天下第一楼》《枣儿》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371ea958fb770bf68a5503.png)
部编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优秀教案17 屈原(节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郭沫若及其创作情况。
2.认识鲜明的人物形象,把握屈原的性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屈原深沉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剧中的戏剧冲突所反映的社会矛盾,认识屈原鲜明的人物形象。
难点赏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分角色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力求从读、演、评三个方面培养戏剧欣赏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课前准备】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历史剧《屈原》,注意与课文有关的情节内容。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历史剧的相关知识。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基本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作者简介】郭沫若 (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
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
【文本链接】1.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
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
楚国被攻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2.《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郭沫若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屈原(节选)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屈原(节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8eed62804d2b160b4ec0e1.png)
17屈原(节选)知识与技能1.了解郭沫若及其创作情况。
2.认识鲜明的人物形象,把握屈原的性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屈原深沉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重点理解剧中的戏剧冲突所反映的社会矛盾,认识屈原鲜明的人物形象。
难点赏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分角色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力求从读、演、评三个方面培养戏剧欣赏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历史剧《屈原》,注意与课文有关的情节内容。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历史剧的相关知识。
1课时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郭沫若 (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
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
1.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
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
楚国被攻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2.《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郭沫若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1.分角色朗读,感知剧本内容。
2.《屈原》全剧分五幕,虽然只写屈原一天的生活经历,却具有高度的历史概括性。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第17课《屈原(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7课《屈原(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52fcd1b5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07.png)
屈原(节选)教学目标1.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2.能够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3.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4.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及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2.能够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难点: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研讨法教具准备课文朗读录音和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设计:[预习导学]1、上网或查资料了解戏剧知识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
(1)戏剧种类:根据内容性质分为:悲剧喜剧正剧根据表现手段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哑剧根据结构形式分为:独幕剧、多幕剧根据演出场合分为:舞台剧、街头剧、广播剧、电视剧根据作品反映的时代分为:现代剧、历史剧(2)剧本的内容:剧本通常包括两部分: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白(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舞台说明,就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舞台背景)以及对剧中人物形象特征、形体动作及内心活动的描述,对场景、气氛的说明等(舞台提示)。
(3)戏剧的特点: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生活斗争,激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反应,达到熏陶教育的目的。
第一、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的原则。
第二、剧本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第三、剧本主要靠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性格。
2、上网或查资料了解郭沫若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曾任全国文联主席。
“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邓小平)。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b17cb93a76e58fafbb00379.png)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话剧剧本中对话或独白的作用。
2. 有感情地朗诵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
3. 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话剧剧本中对话或独白的作用。
2. 有感情地朗诵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
三、教学难点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四、教学课时:1 课时五、教学方法:情境体验法第五单元单元整体架构人文主题: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任务一“阅读与思考”由《屈原》《天下第一楼》《枣儿》3个剧本构成。
戏剧内容的主旨往往是揭示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现实生活的简单记录。
通过这些典范的剧本阅读,要对剧本所反映的社会状况有充分的感受和了解。
在任务二、任务三的表演和评议中,学会甄别、选择、合作、发现和解决问题。
从更广阔的语文生活中提升语文素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了解剧本的形式特点,把握剧本中的戏剧冲突,理解人物形象,品味戏剧台词,思考剧本所反映的社会主题。
通过剧本(选段),掌握剧本阅读的基本方法。
通过任务二和任务三,了解戏剧排演的相关知识,参与到排练演出实践中,对戏剧演出和欣赏有自己的心得,并能发表评论。
《屈原》解析人文主题:理解郭沫若借屈原的时代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的写作意图。
语文要素:了解话剧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话或独白的作用。
有感情地朗读屈原的独白,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语言:大家好!今天我们通过九下课本第五单元任务一郭沫若的戏剧《屈原》(节选)中屈原的独白,赏析屈原形象的丰富性与深刻性。
屈原是政治家、诗人、忠君爱国的贤臣,他的形象早已深入万千国人的内心。
郭沫若笔下的屈原,有何独特性呢?让我们一同品赏独白,走近屈原。
教师语言:我们来看看传统意义上的屈原形象【课件展示】背景资料有学者曾将屈原的形象概括为:一个怀芷吐芳、洁身自好、品格高洁的雅士;一个忠心耿耿、心念君主、钟爱国家的贤臣;一个屡遭贬谪、漂泊孤寂、怨气横生的迁客。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c4f4f6f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b8.png)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的内容2.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教学重点:1. 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的内容2.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教学难点:1.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教学准备:1. 课文《屈原(节选)》的教材和教辅资料2. 多媒体设备3. 学生课前阅读任务完成情况的调查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屈原的简要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作品与人生经历的关系。
请学生们有序地阅读《屈原(节选)》,并在阅读过程中标注关键词、难点及脉络。
Step 3: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和理解。
同时,教师可在小组之间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提醒学生注意其中语言、情感和艺术特点。
Step 4:展示讨论结果(10分钟)随机抽取一个小组进行展示,并让其他小组进行评论和补充。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们的讨论内容进行点评和引导,加深学生对屈原思想和艺术特点的理解。
Step 5:思考题讨论(5分钟)通过思考题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屈原《离骚》的艺术特点和传达的主要思想,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Step 6:辅导阅读(5分钟)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和理解困难,对课文进行适当解读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中较为复杂的词语、句子和艺术手法,并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
Step 7:总结归纳(5分钟)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和思考,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概括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并向学生们提供评价意见和鉴赏思路。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屈原《离骚》的阅读心得或写一篇短文介绍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同时,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前预习下一篇课文。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屈原(节选)》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屈原(节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c4ab133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f3.png)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屈原(节选)》教案【教材说明】本课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命题人为“屈原(节选)”。
本课文是《离骚》中的节选,作者是屈原,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学生应该注意作者的形象描述和言辞奇妙的特点,了解《离骚》的艺术形态和文学价值,同时要把握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学习屈原所写的《离骚》的艺术形态。
2. 感受诗歌中抒发的思想感情,领会屈原使用的表现手法。
二、能力目标1. 提高学生对文学表达的敏感性和欣赏能力。
2. 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理解能力。
三、情感目标1. 让学生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传统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进一步热爱中华文化。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准备】1. 讲台、黑板、粉笔。
2. 课本、相关辅助材料。
3. PPT投影仪,相关PPT。
4.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 向学生介绍屈原的背景以及《离骚》的艺术特点,使学生对本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通过观看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为何而生?PPT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了解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第二步:讲解1. 讲解《屈原》的著作背景、内容。
2. 由浅入深讲解屈原的思想情感在诗中的表达和艺术特点。
3. 在讲解的同时,用PPT呈现相关内容,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中的情感和表现技巧。
第三步:分析1. 指导学生通过分析屈原的诗歌,了解其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2. 分析屈原表现手法,重点分析诗中运用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领会其表达的思想。
3. 利用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步:演练1. 提供相应的教学素材,通过读诗、写诗、欣赏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技巧。
2. 分组演练:分组进行小组演讲,每组分别选取一个小节进行阐释,可以通过图表或者其他形式展示出诗中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理解能力。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第五单元17 屈原(节选)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第五单元17 屈原(节选)](https://img.taocdn.com/s3/m/800b5b34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85.png)
(素养)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郭沫若(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
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郭 鼎堂等,四川乐山人。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与郁 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部诗 集《女神》。1924年后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倡导革 命文学。192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积极 从事抗日救亡运动。这一时期著有《屈原》《虎符》《棠 棣之花》《甲申三百年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 续从事文艺创作。有《郭沫若全集》行世。
精读细研
3.找出第二部分中作者提到的人物,他们象征了什么?
东皇太一
土偶木梗 东君、大司命、 少司命 湘君、湘夫人
人世间昏庸腐朽的当权者和官僚统治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欺骗民众的反动势力的帮凶。
那些悲观论者。
精读细研
4.主人公屈原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 感情?
精读细研
1.靳尚出场后用了一连串的问句,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①刚才我叫人送了一通南后的密 令来,你收到了吗? ②罪人怎样处置了? ③你打算什么时候动手? ④(惊异)什么?
咄咄逼人、 急于害死屈原
精读细研
2.郑詹尹为什么对毒死屈原有些迟疑? 郑詹尹是邪恶的化身,他卑鄙、狡诈、胆怯。他是朝廷
中奸臣的帮凶,毫无正义感。他对毒死屈原有疑问,不是同情 屈原,而是怕“惹出乱子”,舍不得他的东皇太一庙。但当靳 尚说到不按南后的意旨办事的话,南后可以大义灭亲,处死他 时,他便下定了毒死屈原的决心。
知识备查
戏剧基本常识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7屈原》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7屈原》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e1aa34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46.png)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7屈原》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17屈原》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作品。
本节课通过学习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和《九歌》,使学生了解屈原的文学成就,感受屈原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离骚》的部分内容,对屈原有一定的了解。
但九年级学生的思维逐渐转向理性,对于屈原的文学价值和爱国精神需要更深入的挖掘。
同时,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
2.学习并掌握《离骚》和《九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
2.掌握《离骚》和《九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对文言文进行准确的断句和朗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包括屈原的生平事迹、作品介绍等。
2.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屈原的生平事迹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八年级学习的《离骚》部分内容,激发学生对屈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离骚》和《九歌》的原文,要求学生朗读并注意停顿和语气。
然后,教师对课文进行逐句翻译,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离骚》或《九歌》中的一段进行翻译和解读。
教师对每组的翻译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练习题,要求学生回答屈原的生平事迹、作品特点等方面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讲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爱国精神对当代的启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4b229a81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21.png)
部编版语文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修订版)教材分析:《屈原》(节选)是部编本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活动•探究单元中的第一篇话剧作品,对剧本的阅读属于活动•探究之任务一“阅读与思考”,任务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戏剧文本的特点,掌握戏剧阅读策略,把握戏剧主旨,并为完成任务二“准备与排练”,任务三“演出与评议”做铺垫。
《屈原》(节选)是整部剧第五幕第二场,主要情节是屈原身陷囹圄,靳尚和郑詹尹阴谋毒害屈原,屈原眼见国土沦丧,一腔悲愤之情喷涌而出。
将自己与疾风、怒雷、闪电这些宇宙伟大的自然力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表达了追求光明,批判一切污秽,毁灭一切黑暗力量的情感。
屈原的光辉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共鸣。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而本文尤其是第二部分独白,实际上已经是一首激情澎湃的诗,气势雄伟,情感饱满,抒情意味浓厚,读来令人振奋,很适合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来引导学生理解剧本内涵,体会人物心理和情感。
教学目标:1、朗读,概括文章内容;2、采用分角色朗读、范读、配乐读、齐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语言魅力,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3、在读中品味屈原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1、采用分角色朗读,概括文章第一部分内容;2、通过范读、配乐读、自由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屈原形象。
教学难点:1、通过对象征手法的学习体会语言魅力;2、在读中品味屈原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方法:朗读批注合作探究分享交流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展示屈原图片并解说: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他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在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被奸佞小人排挤,不被朝廷重用,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丧,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
2、背景链接:《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此时正值抗日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展现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7课、18课、19课教案(共21页)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7课、18课、19课教案(共21页)](https://img.taocdn.com/s3/m/b6a6fd1fb4daa58da0114ab0.png)
第二部分:屈原内心独白——雷电颂。 三、合作探究 (三) 样理解? 【交流点拨】郑詹尹是邪恶的化身,他卑鄙、 狡诈、 胆怯。 他是朝廷中奸臣的帮凶,他毫无正义 感,开始对毒死屈原有疑问 ,不是同情屈原 ,而是 怕“惹出乱子”,舍不得他的东皇太一庙。一旦靳 尚说到不按南后的意旨办事,她可以大义灭亲,处 死他这个南后的父亲时 ,他便下定了毒死屈原的 决心。 2. “雷电颂” 部分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交流点拨】 “雷电颂” 一部分运用了拟人兼 呼告的修辞手法。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 ” 既是拟人,又是反复,又是呼告,感情更强烈,有力 地表现出对风的热切期待和对黑暗势力的痛恨; “你们风,你们雷 ,你们电 ,你们在这黑暗中咆哮 着的,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 ,你们都是诗 ,都是音 乐,都是跳舞。 ”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 呀! ”这些句子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表现出屈 原对风、雷、电这些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 的变革力量的热切期盼。 其次,运用了排比、 夸张 的修辞手法,让屈原凭借暴风、 怒雷、 闪电的翅膀, 展开美妙的幻想,飞向光明的境地,使屈原更加神 采飞扬,光彩夺目。 精读课文 生成能力 深入理解
民忧心如焚,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于是在东皇太 纳 总 结 能 一庙爆发了激荡寰宇、回旋大地的“雷电颂” , 力。 这感情激越、 气势磅礴的抒情独白,是他用生命的 血肉熔铸的诗。 “雷电颂” 宣泄了屈原要摧毁旧世 界的澎湃激情,也集中地表现了屈原一生的思想 和性格。 2.拓展延伸 请列举几例你知道的屈原的作品。 【交流点拨】 《离骚》 《九章》 《九歌》 《天问》 。
教案序号: 法的运用。
课题:17、屈原(节选)
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中物象的象征义,掌握多种修辞手 2.通过分析文中物象的象征义,理解文章所表现的主题。 3.理解作者借古喻今的写法,感受屈原的爱国忧民情感及 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7 屈原(节选)》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7 屈原(节选)》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36ffb66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0a.png)
17 屈原(节选)一、说教材《屈原》(节选)是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文章体裁是戏剧,剧本形式是多幕剧,主要情节是南后把屈原关在庙中,并派靳尚秘密下令,让郑詹尹毒死他。
屈原带着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感,写出了震撼人心的《雷电颂》,主要形式是用对话和屈原的内心独白为主,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充分表达情感,增强语句气势,表现了屈原痛恨黑暗、追求光明、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作者想借屈原受陷后的抒情独白,表达对黑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二、说目标新课标要求7—9学段的学生对戏剧只需大概了解,而戏剧主要的就是理清文中尖锐的矛盾冲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戏剧动人的舞台魅力,并分析其人物形象。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作者作品及屈原的事迹。
2.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戏剧知识。
3.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剧本炽热的语言及雷霆万钧的气势,并体会人物形象。
主要让学生通过对经典片段的诵读,初步感受戏剧语言特点,在诵读中对人物形象有大致的感知。
三、说教法(一)朗读法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初步体会戏剧语言特点。
(二)构图法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学生直观了解戏剧常识。
四、说重难点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戏剧知识。
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剧本语言特点。
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导入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文学功底,由屈原《离骚》中的这句话导入,自然而然引出文章主人公。
(二)屈原简介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了节约时间,我制作了屈原简介的微视频,对屈原有一个简单的介绍。
(三)戏剧常识我们学习的文学形式有诗歌、散文、小说,唯一没有接触的是戏剧,我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戏剧做简单介绍,这样显得醒目。
同时也给学生贯穿了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的方法。
(四)作者作者郭沫若,我们以前学习过他的《天上的街市》,所以学生大部分都知道,只需强调记忆即可。
(五)活动活动环节共设计了三个,活动一,初读课文,要求扫除生字词障碍;活动二,诵读经典台词,首先播放《屈原》精彩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然后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屈原》精彩片段相关段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7 屈原(节选)教案
17屈原(节选)
上课素材
素材积累
屈原(约前340—前278),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属湖北宜昌)。
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本文中物象的象征义,掌握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文中物象的象征义,理解文章所表现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借古喻今的写法,感受屈原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点拨法、朗读法、质疑法。
录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楚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端午节时,民间有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片)这是为了纪念谁呢?(学生答:屈原)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屈原(节选)》。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2)背景链接
《屈原》是一部历史剧,创作于1942年。
该剧借古喻今,矛头直指国民党反动派,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卖国投降政策,激励了人民的爱国斗志。
2.生难字词
(1)字音
诡谲.(jué)瘦削.(xuē)睥睨
..(pì nì)
污秽.(huì) 犀.利(xī) 雷霆.(tínɡ)
虐.待(nüè) 哗.众取宠(huá)
(2)词义
【播弄】摆布;挑拨。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行礼时,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阴惨】阴暗悲惨。
文中形容黑暗的旧世界。
【拜手】古代男子跪拜礼的一种。
跪下后,两手拱合,俯头至手与心平,而不至地,故称“拜手”。
【哗众取宠】以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靳尚与郑詹尹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屈原内心独白——雷电颂。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郑詹尹为什么对毒死屈原有些迟疑,应怎样理解?
【交流点拨】郑詹尹是邪恶的化身,他卑鄙、狡诈、胆怯。
他是朝廷中奸臣的帮凶,他毫无正义感,开始对毒死屈原有疑问,不是同情屈原,而是怕“惹出乱子”,舍不得他的东皇太一庙。
一旦靳尚说到不按南后的意旨办事,她可以大义灭亲,处死他这个南后的父亲时,他便下定了毒死屈原的决心。
2.“雷电颂”部分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交流点拨】“雷电颂”一部分运用了拟人兼呼告的修辞手法。
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既是拟人,又是反复,又是呼告,感情更强烈,有力地表现出对风的热切期待和对黑暗势力的痛恨;“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在这黑暗中咆哮着的,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这些句子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表现出屈原对风、雷、电这些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的热切期盼。
其次,运用了排比、夸张的修辞手法,让屈原凭借暴风、怒雷、闪电的翅膀,展开美妙的幻想,飞向光明的境地,使屈原更加神采飞扬,光彩夺目。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
“东皇太一”等神鬼像象征了什么?屈原是如何揭露其本质并与之进行斗争的?
【交流点拨】东皇太一等众神象征人世间昏庸、腐朽、暴戾、怯懦的当权者。
屈原指出它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它们“完全是一片假”,“只有晓得播弄人”,是象征奸诈暴虐又外强中干的怪力乱神。
屈原对这些象征着黑暗势力当权者的众神进行了愤怒的诅咒,高呼着要把所有的“土偶木梗”连同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烧毁!烧毁!”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的愤懑,也表达了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课文一开始,就展示了矛盾双方的针锋相对的较量。
楚国卖国集团在妥协投降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屈原遭受的迫害越来越深,他对祖国、对人民忧心如焚,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于是在东皇太一庙爆发了激荡寰宇、回旋大地的“雷电颂”,这感情激越、气势磅礴的抒情独白,是他用生命的血肉熔铸的诗。
“雷电颂”宣泄了屈原要摧毁旧世界的澎湃激情,也集中地表现了屈原一生的思想和性格。
2.拓展延伸
请列举几例你知道的屈原的作品。
【交流点拨】《离骚》《九章》《九歌》《天问》。
3.布置作业
(1)课后阅读《屈原》全剧。
(2)完成《名师测控》本节内容。
屈原(节选)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根据对选文的定位,我在知识梳理部分所教的内容是作者简介、背景链接、生难字词;在整体感知部分教的是通过诵读让学生把握文本的语言特点,文章思想情感;在文本内容的具体研读阶段教的是翻译课文和归纳知识;
在研究课文内容教的是本文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能够找出文中物象并说明它们的寓意。
以前对于本文的教学可以说是没有思路的,但是对选文有了一个准确的定位后,渐渐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有了一些认识。
尽管对于内容的处理有“定篇”的要求,也有“例文”的要求,但是我认为是进了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