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诸葛亮的人才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诸葛亮的人才思想
敬镔①
(四川省阆中中学校,四川南充 637400)
从历史的角度看,一个朝代政治的兴废往往与人才选任得当与否密切相关。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诸葛亮非常看重人才的作用,他在分析官渡之战时即明确指出曹操的取胜是“仰亦人谋也”[1](蜀书•诸葛亮传).因此,他在治国的过程中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任用,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自己的人才选用标准和方式,并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的人才思想。这一思想及其实践对蜀汉政权的稳固和延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将对诸葛亮的人才思想做初步探讨,不妥之处,请方家指正。
一、诸葛亮的人才思想
朱元璋说“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诸葛亮不是人主,但他受刘备遗诏辅佐刘禅,“事无巨细,皆专之”[1](蜀书•诸葛亮传),从公元223年到234年十二年的执政时间内,他实质上是起到了“人主”的作用。对于人才的选拔与任用,诸葛亮有自己的标准和方法。
1、诸葛亮重视人才的作用
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认为“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不难看出,人才对于人主的重要作用在于辅佐和劝谏。诸葛亮也十分注重人才的辅佐和劝谏作用,他在给军师长史参军掾属的教义中就明确指出自己“任重才轻,故多阙漏”
[1](蜀书•董和传),希望他们集思广益,勤攻己阙“则亮可少过也”[1](蜀书•董和传),为了鼓励下属给自己提意见,他还公开对善于劝谏的董和等人给予了肯定和表扬。“治国犹如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治国之道,务在举贤”[2](文集。举措),诸葛亮把修身养性与治理国家进行类比,生动形象地指出举贤任能对于国家建设和长治久安的重要性。诸葛亮重视人才的思想既反映出刘备夷陵之战失败后蜀汉政权“无人可用”的危急局面,又与其自身的政治历程、志向操守和汉末及蜀汉的政治形势有密切关系,后文对此将逐一论述。
2、诸葛亮选用人才的标准
对“人才”应该怎样定义,柳宗元说“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3](卷三。《封建论》),诸葛亮在探究汉代兴衰时曾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1](蜀书•诸葛亮传),所以他在人才的
①作者简介:敬镔,男,四川阆中人,四川省阆中中学校。
任用上十分注重“进用贤良,退去贪懦”[2](文集。考黜),即是说诸葛亮认为人才的核心标准应该是“贤能”。他用人讲究“限之以爵”,革除了东汉凭出身世族可袭封爵的制度,他在著作中对人才的标准做了详细的说明:
“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月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2](文集卷四)
对于怎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贤能”,诸葛亮在实际操作中又具体划分为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要“忠”,即忠于汉室,这里主要指忠于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要同他自己一样心存汉室,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1](蜀书•诸葛亮传)为己任。诸葛亮之所以选拔姜维为自己在军事上的接班人,不仅因为他“敏于军事”[1](蜀书•j姜维传),主要还在于姜维“心存汉室”[1](蜀书•姜维传),又如襄阳人廖化,在关羽兵败后被孙权俘虏,但他忠于刘备,于是诈死回到蜀地,刘备封他为宜都太守,后来诸葛亮提拔他为“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1](蜀书•姜维传)正是因为他忠于蜀汉政权。反之,诸葛亮对于对蜀汉政权心存二心的人则坚决予以贬黜,如对廖立、彭羕等人的处理就是如此。
二是要“德”,诸葛亮对于人才在品质方面的要求尤为严格,具体来讲就是要正直可靠,廉洁奉公。诸葛亮推荐刘巴,征辟杜微就是因为他们“天素高亮”
[1](蜀书•刘巴传)、“德行高志”[1](蜀书•杜微传)。郭攸之、费祎、董允等“皆良实,志虑忠纯”
[1](蜀书•诸葛亮传),所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把他们举荐给刘禅,希望刘禅能亲之任之,让他们为国家服务。又如犍为人杨洪以前只是李严手下的功曹,职位低微,诸葛亮发现杨洪“清忠颍亮,优公如家”[1](蜀书•杨洪传),品行良实,于是破格提拔他为蜀郡太守。
三是要“才”,光有良好的品德,没有真实的才干也不行,诸葛亮选拔人才注重实干。刘备攻取成都后,蒋琬只做了广都长这一小官,诸葛亮经过考察,发现蒋琬很有才干,于是向刘备推荐说“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1](蜀书•蒋琬传),后来蒋琬展示了自己的才干,并逐渐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其余如杨戏、向宠、马忠都因为有才能而被诸葛亮提拔成为蜀汉的功臣。
3、诸葛亮选用人才的特点
(1)用人唯贤
在用人的原则上,中国古代有“唯亲”和“唯贤”两种标准。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后世也多有继承,“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这是用人“唯亲”的集中体现。诸葛亮反对这种选拔用人的原则,他认为,只要
是有才干、品行高尚的人都可以而且应当为国家服务,这是他选用人才的第一大特点。
(2)不避亲仇
在“用人唯贤”原则的指导下,诸葛亮“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为蜀汉政权选拔了一大批有用的人才。赤壁之战前后,刘巴曾帮助曹操招降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直接与刘备、诸葛亮对抗,后来又与黄权一起极力劝说刘璋拒绝刘备入川,但诸葛亮因为他们都有匡主之才,于是多次向刘备推荐刘巴和黄权,后来刘巴做了尚书令,黄权位任偏将军。
(3)因才器用
诸葛亮认为“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2](文集•举措),这即是他选用人才的第三个特点:量才录用并且器使其长,简单来讲就是人才得当,即根据人才才能的大小授予其相应的官职,根据人才的长处委派适宜的事务。
刘备去世后,蜀吴联盟破裂,南中又发生叛乱,为了稳定大局,为北伐创造有利条件,诸葛亮决定先重建吴蜀联盟,他深知这是国家大事,必须慎重选拔使者,义阳人邓芝“赏罚明断,善恤卒伍”[1](蜀书•邓芝传),并给诸葛亮建议说“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1](蜀书•邓芝传),诸葛亮看到他处事果敢,又深知吴蜀联盟的重要性,于是派遣他前往修好,后来邓芝圆满的完成了出使任务,孙权在给诸葛亮的信中说“和合二国,唯有邓芝”[1](蜀书•邓芝传),对他给予了褒奖。后来接替邓芝的费祎、宗预也都能“辞顺义笃,据理以答”[1](蜀书•费祎传),吴蜀联盟存在数十年,不可谓没有诸葛亮用人得当的功劳。诸葛亮平定南中后让夷人首领治理自己辖区内的土地和人民,针对众人对他用夷人而不用汉人的疑惑,诸葛亮还说:
“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若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1](蜀书•诸葛亮传)
正是用人得当,南中逐渐有了“汉不侵夷,夷不侵汉”[1](蜀书•诸葛亮传)的安定局面,这不仅为诸葛亮接下来的北伐解除了后顾之忧,也极大的促进了夷汉之间的友好交流与融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4)不限其方
史称诸葛亮“取人不限其方”[2](故事•人才),即不拘一格简拔人才,这是他用人的第四个特点。“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1](蜀书•先主传),诸葛亮“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2](故事•人才),所以“有志之士,无不竞劝”[1](蜀书•先主传)。他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