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5c70c57fab069dc51220153.png)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
2、体会文章意境。
3、理解作者的人生追求。
学习重点:1、体会文章意境。
2、理解作者的人生追求。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的人生追求。
学习过程:一、导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共同穿越到1600年前的东晋时期,去欣赏被北宋大文豪欧阳修誉为“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辞》一篇耳”这一陶渊明的代表作,让我们一起追随前人的脚步,去认识一下陶渊明,去领悟一下他究竟有什么样的人格魅力吧。
二、作者简介实际上,说起陶渊明,首先我们马上会会脱口而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不戚戚于贫贱,不济济于富贵”……但我们也要知道他还写过这样的句子:“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立志“大济于苍生”……这是两种陶渊明,一种是“仕”的陶渊明,一种是“隐”的陶渊明。
“仕”的陶渊明大概是这个样子PPT,“隐”的陶渊明大概就是这个样子PPT,悠然的望着南山呢?那么,陶渊明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那在《归去来兮辞》中,我们更多的是看到的他“仕”的一面,还是“隐”的一面呢?在“仕”与“隐”之间,陶渊明是否做了一个非常清晰明了、毫不犹豫的选择呢?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
“仕”的理由,“隐”的思考(死亡)学完本文之后我们再来探讨这一问题?三、解题俗话说“看人先看了,读文先读题”,题目意思?猜读法:归因、归况、归感?四、诵读诗歌1、配乐,学生代表朗读。
2、学生自由的诵读。
五、文本研读1、陶渊明为什么归去?请从第一段找出答案。
(板书:归去之因)2、归去之后的生活怎样呢?从2、3段来看,用一个字,概括一下:闲/乐。
(板书:归去之况:乐)3、归去之后又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思考呢?内容在第四段。
“感悟”(板书:归去之悟——乐天知命)六、体会意境、小组合作1、从2段或3段任选一句诗或几句诗,将诗句的内容设想成一幅图画,用形象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画面,展现陶渊明归去之后的生活情趣。
2、有感情诵读你喜欢的句子,然后进行描述。
高中语文_《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9eca1a4910ef12d2af9e7cc.png)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文章大意。
2、了解陶渊明隐居生活的真貌。
3、探索到陶渊明隐居生活的真谛。
重难点:探索到陶渊明隐居生活的真谛。
一、导入同学们,诗人白居易曾写过这样一句诗来形容陶渊明,“垢尘不污玉,灵凤不啄膻。
呜呼陶靖节,生彼晋宋间。
”晋宋乱世,这衔着美玉的灵凤最终栖身何处了呢?江西九江庐山的山水田园间。
陶渊明归隐后写出了很多著名的诗篇,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归去来兮辞》。
欧阳修盛赞:“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归去来兮辞,去探索陶渊明隐逸生活的真貌与真谛。
一起读课文,(一生领读)提前嘱咐好课代表领读事宜。
二、课文主体内容分析。
作为告别官场隐居田园的宣言书,《归》为我们解密了陶渊明隐居后的真实生活和感悟。
陶先生隐居后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隐逸真貌概括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相关句子,把它画出来,一会找同学起来读。
(学生读,老师概括)1、自斟自饮2、眄庭怡颜3、倚窗寄傲4、园中散步5、策杖流憩6、矫首遐观7、抚松盘桓 8、闲话家常 9、弹琴读书10、寻访山水 11、植杖耘耔12、东皋舒啸13、清流赋诗我们如果过上这样的生活是不是也可以成为“隐逸之帝”或“隐逸之后”什么的?故事导入:(从前,庙里有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
小和尚发现凡是有人来请教祖师解惑,祖师每次都是举起大拇指在人面前晃晃,然后来请教的人都恍然大悟,但小和尚不懂为什么。
有次,祖师外出讲学,有位失意的人来向祖师请教,打听到祖师不在,就作罢。
小和尚喊住他,告诉他他也可以帮他解惑。
小和尚学着像祖师在那人面前举起大拇指的样子晃晃。
那人也像之前的人一下就懂了。
小和尚觉得疑惑。
祖师回来小和尚把事情告诉祖师。
祖师问小和尚他怎么做的,问他明不明白,小和尚摇头,祖师拿起刀,割掉小和尚的大拇指,小和尚一痛,明白了。
)你们明白了吗?只学皮毛,不学内在,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有两个成语说的就是这类隐士:终南捷径弹冠相庆隐居是为了求名求官(PPT展示)。
高中语文_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d9f2e636bec0975f565e2d1.png)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一、《归去来兮辞》是作者要脱离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可以看成是陶潜的思想总纲。
领悟了本文,有助于正确理解陶潜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积淀一定的人文关怀。
二、《归去来兮辞》是魏晋文学的重要篇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引起许多文人学士的共鸣,具有超时代意义。
其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今仍有不可磨灭的借鉴意义。
【学生分析】一、学生在初中时曾经学过陶潜的《桃花源记》,对其人其事及其思想情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可以此作为突破口。
二、学生已初步具备思辩的能力,都有主动探究的天性,都潜藏着“自我实现的创造力”(马斯洛),可以据此作为解读本文的钥匙。
三、学生对古代文化名人的精神世界有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也有与他人平等交流的渴望,本教材的内容安排能在教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这一心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利用辞的体例和押韵的特点朗读并背诵全文,培养学生的古诗文的语感能力。
2.在诵读中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并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3.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五读法:在五读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每一读要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2.对话法:创设问题情境和良好氛围,进行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
3.探究法:对照序言、文本和注释资料,对本文的写作时间进行浅层次的探究式学习。
三、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以一种“同情的理解”态度对待陶潜在本文中的情感取向。
2.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本文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感受陶潜的人文精神,进而砥砺自我人生修养。
3.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奠定精神的底子。
【教学重点】1.诵读诗歌的要领、方法引导及其能力培养。
2.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
高中归去来兮辞教案
![高中归去来兮辞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5258bec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6a.png)
高中《归去来兮辞》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归去来兮辞》。
(2)理解《归去来兮辞》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主题思想。
(3)分析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归去来兮辞》。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归去来兮辞》的原文及翻译。
2. 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3. 作者的创作背景及诗歌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3. 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课件。
2. 《归去来兮辞》原文及翻译。
3. 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陶渊明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归园田居》等作品,激发对《归去来兮辞》的兴趣。
2. 朗读感悟(1)学生齐读《归去来兮辞》。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诗的节奏、韵律。
3. 翻译理解(1)学生自主翻译诗句,遇到问题互相讨论。
(2)教师讲解诗句的含义,解答学生疑问。
4. 品词析句(1)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桃花源”、“江南水乡”等。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如对家乡的思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
5.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表现手法有哪些?(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6.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2)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7.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归去来兮辞》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底蕴。
8.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归去来兮辞》。
9. 板书设计《归去来兮辞》陶渊明热爱家乡向往美好生活表现手法:意象、抒情等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1)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描写家乡的古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登高》等。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f026f6b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71.png)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归去来兮辞》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抒情性或叙事性的古代散文,旨在让学生领略古人的情趣和志向。
这篇辞赋是陶渊明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语言朴素,辞意畅达,匠心独运而又通脱自然,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人生选择,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陶渊明的诗歌,对他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辞这种文体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辞的文体特点,掌握本文的抒情线索和结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韵律和节奏,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文意。
(2)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文章的主旨。
高中语文_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40d85f13b3567ec102d8af1.png)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第2课时)【课前准备】:请同学们拿出课本、笔记本、古代汉语词典等学习用品,准备上课!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背诵课文第一段及第二段重点语句!【知识回顾】:名句填写•(1),知来者之可追。
•(2)实迷途其未远,。
•(3)问征夫以前路,。
•(4),鸟倦飞而知还。
【导入】同学们,经过我们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又一次回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对摆脱束缚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喜欢,下面,请我们继续随着作者的笔端,继续了解陶渊明的田园情结。
【学习目标】•1、掌握三、四段重点字词意义及用法,疏通文意。
•2、背诵并默写部分句子。
【学习指导一】:•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注意易错字音、断句等,并标出易读错字词!•3分钟后检测,看哪位同学朗读的准确、流畅!【朗读比赛】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及时发现朗读中出现的字音、断句等问题,等朗读结束后及时更正!【教师指点】第3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
“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4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梳理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及韵脚,尝试背诵。
【学习指导二】:请同学们借助课下注释、古汉词典等,疏通文意,并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子。
4分钟后检测,看哪个小组理解的更为准确、翻译的更为流畅。
温馨提示:请大家关注课文上下文的联系!【学生】1、学生独立学习,疏通课文第三、四段课文的文意标注出存在的疑难点。
2、小组合作探究,通过交流碰撞,最大程度解决自主学习所遗留疑难问题。
高中语文高三语文上册《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高三语文上册《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b311db1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00.png)
4.情感教育:强调陶渊明归隐精神在当代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检验学生对《归去来兮辞》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课文翻译:请学生将《归去来兮辞》全文进行翻译,特别是重点句子、段落,要求语言通顺、表达清晰,以锻炼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6.课后拓展,巩固提高
课后布置相关作业,包括课文翻译、分析文章结构、撰写心得体会等,巩固课堂所学。同时,鼓励学生课外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了解陶渊明的思想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7.评价反馈,促进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给予及时的反馈。通过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c.你认为陶渊明的归隐生活有何意义?
2.各小组代表发言:在各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让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本课文的见解。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给予鼓励性评价,同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
1.填空题:设计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的填空题,检验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情况。
2.翻译题: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3.分析题: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总结归纳
1.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课文主题思想、作者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知识点。
2.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收集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背景引入:上课伊始,我将以陶渊明的人生经历为背景,讲述他辞官归隐的故事,引发学生对陶渊明人格魅力的思考。同时,通过对比陶渊明与其他古代文人的不同命运,激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高中语文_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4d550a5763231126edb11cd.png)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解决字词疑难,归纳掌握重点文言知识。
2、了解“辞”的文体特点,利用辞的体例特点朗读诗文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反复诵读和合作交流的方式探究作者内在的情感,理解作者欢乐背后的复杂、矛盾心理。
提高研究文本、提炼归纳、诗文诵读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德育目标1、体味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2、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取舍观、价值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心”。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者欢乐背后的复杂、矛盾心理及探究其复杂、矛盾的原因。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小组交流、个人展示**学生课前预习和准备(一)、翻译小序及正文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序文及正文,有疑惑的圈画,课上交流释疑。
(二)、古今异义1、悦亲戚之情话古义:__________2、悦亲戚之情话古义:________3、将有事于西畴古义:______4、幼稚盈室古义:________5、尝从人事古义:________6、于是怅然慷慨古义: ________(三)、词类活用(1)携幼入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眄庭柯以怡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园日涉以成趣:__________________(4)策扶老以流憩:__________________(5)时矫首而遐观:__________________(6)悦亲戚之情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乐琴书以消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乐琴书以消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或棹孤舟:____________________(10)审容膝之易安____________________(四)、特殊句式(1)寓形宇内复几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有事于西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复驾言兮焉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既自以心为形役: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背诵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课堂教学导入:古代的文人学者包括诗人词人等,很多都当过官,比如李白、杜甫、苏轼等,但是让他们流芳百世的却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官职,而是因为他们的诗文、他们的理想、他们的追求、他们的品格。
高中语文_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b1e4b3c48d7c1c708a145d0.png)
教学设想激发学生诵读兴趣,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所以,本文教学拟将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合作探究,采用对话法和探究法以完成教学任务。
对话是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流,是动态过程,是生成的课堂!这样不仅实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且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挖掘,也改变文言文传统教学中人文性缺失的事实。
教学设计归去来兮辞一、导入:提起陶渊明,我记起了近代文学家、史学家刘大白先生的一段话:他不是英雄,也不是豪杰,他不是圣人,也不是贤者,他不是高人,也不是名士……那么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为什么在漫长的历史中,那些英雄豪杰已湮没在历史长河,而那些所谓的高人名士也往往是昙花一现,我们内心敬仰的圣人贤者有距离我们太遥远,只有陶渊明,他站在那里,面容清晰,姿态鲜活,好像我们的老朋友一般,让我们既心生仰慕,又倍感亲切。
那么他的魅力在哪里呢?大家回想初中所学内容,能不能用一两句话来概括一下你心目中的陶渊明。
学生各抒己见……今天我们来学习《归去来兮辞》,看能不能从中收获一种新的认识,对他有一种新的理解。
二、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学习目标:品读赏析语言,体悟作者情感问题引导:回顾序文,找出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用原文语句回答)学生回答……小结:原文说“因事顺心”,辞官符合了他的心愿。
设想如果有什么事满足了你的心愿,你的心情如何。
——喜、乐三、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作者的喜悦之情,体会内心之乐(齐读)2、个性朗读引导:大家读得很有节奏感,但情感还不够充沛,有感情的朗读不能仅是笼统的说说,那位同学分享一下自己朗读体会(读出其中味)四、再读文本,看看作者的内心之乐具体体现在哪些内容上。
引导:譬如第一段“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是写作者回家路上,可以概括为“归乡之乐”。
如果以这种方式来命名的话,你能否概括出下文还有那些乐事。
板书:归田——乐(归乡之乐、田园之乐、闲居之乐、劳作之乐、山水之乐)五、品读语言,从每段中中勾画出最能体现作者“内心之乐“的句子加以赏析引导:如何赏析语言,初中了解过,不系统,老师提供一些赏析角度,举例分析。
高中语文_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b1e4b3c48d7c1c708a145d0.png)
教学设想激发学生诵读兴趣,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所以,本文教学拟将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合作探究,采用对话法和探究法以完成教学任务。
对话是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流,是动态过程,是生成的课堂!这样不仅实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且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挖掘,也改变文言文传统教学中人文性缺失的事实。
教学设计归去来兮辞一、导入:提起陶渊明,我记起了近代文学家、史学家刘大白先生的一段话:他不是英雄,也不是豪杰,他不是圣人,也不是贤者,他不是高人,也不是名士……那么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为什么在漫长的历史中,那些英雄豪杰已湮没在历史长河,而那些所谓的高人名士也往往是昙花一现,我们内心敬仰的圣人贤者有距离我们太遥远,只有陶渊明,他站在那里,面容清晰,姿态鲜活,好像我们的老朋友一般,让我们既心生仰慕,又倍感亲切。
那么他的魅力在哪里呢?大家回想初中所学内容,能不能用一两句话来概括一下你心目中的陶渊明。
学生各抒己见……今天我们来学习《归去来兮辞》,看能不能从中收获一种新的认识,对他有一种新的理解。
二、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学习目标:品读赏析语言,体悟作者情感问题引导:回顾序文,找出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用原文语句回答)学生回答……小结:原文说“因事顺心”,辞官符合了他的心愿。
设想如果有什么事满足了你的心愿,你的心情如何。
——喜、乐三、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作者的喜悦之情,体会内心之乐(齐读)2、个性朗读引导:大家读得很有节奏感,但情感还不够充沛,有感情的朗读不能仅是笼统的说说,那位同学分享一下自己朗读体会(读出其中味)四、再读文本,看看作者的内心之乐具体体现在哪些内容上。
引导:譬如第一段“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是写作者回家路上,可以概括为“归乡之乐”。
如果以这种方式来命名的话,你能否概括出下文还有那些乐事。
板书:归田——乐(归乡之乐、田园之乐、闲居之乐、劳作之乐、山水之乐)五、品读语言,从每段中中勾画出最能体现作者“内心之乐“的句子加以赏析引导:如何赏析语言,初中了解过,不系统,老师提供一些赏析角度,举例分析。
高中语文_《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5947b83d15abe23482f4d6a.png)
八、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相互交流疏通字词,并翻译课文,老师补充强调重点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
(3)词类活用策扶老以流憩 策,名词用作动词,拄着。
园日涉以成趣 日,名词用作状语,每日。
(4)固定句式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载……载……,一边……一边……。
参考译文:刚刚看见了自家的房子,一边高兴,一边奔跑。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深知住在小屋里反而容易安适。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拄着手杖或漫步或悠闲地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日光渐暗太阳将快要下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四、老师泛读课文,学生注意:
1听语顿处,划分节拍;
2注意倾听语气语调的升降,并标注出来;
3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
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
第二段用三韵,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
4思考:1)本段讲了什么内容?(作者辞官的原因,回家途中的欣喜之情。)
2)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是什么?(“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陶渊明和中国传统的读书人一样热爱自己的国家,立志报国,但是官场的争斗、现实的黑暗又是他深恶痛绝的。徘徊犹豫了很久之后,他最终还是决定归隐田园,回归自己的本性,过自由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解决字词疑难,归纳掌握重点文言知识。
2、了解“辞”的文体特点,利用辞的体例特点朗读诗文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反复诵读和合作交流的方式探究作者内在的情感,理解作者欢乐背后的复杂、矛盾心理。
提高研究文本、提炼归纳、诗文诵读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德育目标1、体味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2、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取舍观、价值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心”。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者欢乐背后的复杂、矛盾心理及探究其复杂、矛盾的原因。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小组交流、个人展示**学生课前预习和准备(一)、翻译小序及正文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序文及正文,有疑惑的圈画,课上交流释疑。
(二)、古今异义1、悦亲戚之情话古义:__________2、悦亲戚之情话古义:________3、将有事于西畴古义:______4、幼稚盈室古义:________5、尝从人事古义:________6、于是怅然慷慨古义: ________(三)、词类活用(1)携幼入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眄庭柯以怡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园日涉以成趣:__________________(4)策扶老以流憩:__________________(5)时矫首而遐观:__________________(6)悦亲戚之情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乐琴书以消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乐琴书以消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或棹孤舟:____________________(10)审容膝之易安____________________(四)、特殊句式(1)寓形宇内复几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有事于西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复驾言兮焉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既自以心为形役: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背诵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课堂教学导入:古代的文人学者包括诗人词人等,很多都当过官,比如李白、杜甫、苏轼等,但是让他们流芳百世的却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官职,而是因为他们的诗文、他们的理想、他们的追求、他们的品格。
虽然我们从未谋面却在心里感到无比熟悉、无比亲切的陶渊明就是其中的一位,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他这篇备受欧阳修推崇的《归去来兮辞》。
一、处理学生的疑难问题二、检查自读情况审容膝之易安__________策扶老以流憩__________乐琴书以消忧__________眄庭柯以怡颜__________悦亲戚之情话__________于是怅然慷慨__________悦亲戚之情话________复驾言兮焉求__________既自以心为形役__________三、美文美读1、辞是战国后期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也称楚辞。
它有如下的体裁特点:(1)两句为一组,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
(2)以四、六字句为主,间以其它句式。
一般四字句按两拍读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六字句按三拍读如: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2、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
----袁宏道3、自由读,听录音,展示读四、知情境分组来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及场景的变化。
路家游感(板书)五、悟诗情1、从诗中找出表达快乐的句子,体会其快乐的原因。
(学生自主学习并展示)2、教师多媒体概括归纳:陶渊明之乐归途之乐,抵家之乐天伦之乐,闲居之乐田园之乐,山水之乐。
3、探究乐的缘由(因事顺心板书)六、思深意1、体会陶渊明之悲(1)、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不容于世的孤独)(2)、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岁暮年衰)(3)、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人生无常)(4)、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命运不能把控)2、拓展引导:《杂诗》节选3、探究悲的缘由(退而求次板书)七、抒己见问题设置:如果你是陶渊明,你会怎么做?八、思维拓展如果为了在官场上取得一席之地,逐渐学会奉承求荣,逐渐丧失自我,失去骨头,那才真是看似进取,实则堕落。
陶渊明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
是一个不阿谀奉承、不谄媚求荣、始终保持着独立思考精神和独立人格的鲜活的生命,是一颗不慕荣利、不受世俗羁绊,敢于追求本真与自我的率真的灵魂。
----于丹九、教师寄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心人格的独立,心灵的自由十、作业布置1、从诗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断,加入自己的想象,改写成散文。
(300字左右)2、背诵全诗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和出发点。
学生之前已经学过陶潜的《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等作品,对其思想已有所了解。
再加上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已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因而摒弃字字落实、句句疏通、以教师串讲为主的传统上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入材料、分析文本,注重由语言之路径、入文学之堂奥。
高中学生已初步具备思辩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
如果仅仅像之前学的陶渊明的作品一样,抓住表达作者回归田园的喜悦心情及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又未免太流于表面了,挖掘作者文中流露出的彷徨、失落、无奈的感情,并体味其内在原因才是在教学上推进一步,而不是原地打转,这也符合高二学生的认知水平。
当然,学生深思考、深探究的前提还是应该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对诗文进行疏通,对其中的文言知识进行积累,由言入文。
效果分析1、学生的思维往深处漫溯。
整个课堂内容很充实,学生积极思考,由于问题设置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即使是同一个问题也是逐步加深的,比如探究陶渊明之悲就不仅要琢磨悲的句子,还要深入体会个别字眼的深层含义,更要通过拓展延伸来理解悲的原因,环环相扣,逐步延伸,所以学生的思考力会有一定的提升和进步。
2、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无论是课前的预习还是课上问题设置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学习。
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小组交流亦或是课堂展示等等,学生确实是课堂的主体、主人。
老师心中有学生,不是讲了什么,而是学生获得了什么,充分让学生动起来。
3、诵读呈螺旋式进步。
新课标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并在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归去来兮辞》作为诗歌式的文言文,诵读是必须的。
开始的读是读对字音,疏通文字障碍,然后是理解文体“辞”的基础上的读准节拍和停顿,接着是听录音的基础上展示读,最后是理解乐和悲两种感情基础上的深入读。
由读出形式到读出深意读出情感,不断触摸作者的心灵。
教材分析《归去来兮辞》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要求学生悉心体会,注意领略其中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能熟读成诵、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
这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
《归去来兮辞》是魏晋文学的重要篇章,备受推崇,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通过本次课的学习,既可以对古代诗歌、文言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诗歌散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归去来兮辞》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归隐之初的一篇述志作品,是作者要脱离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可以看成是陶潜的思想总纲。
包括“辞”和“序”两部分,序文集中地叙述了作者就职彭泽和辞官归田的原因。
文章描写了诗人得以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引起许多文人学士的共鸣,具有超时代的意义。
但如果仅仅认为文章只表达作者回归田园的喜悦心情及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又未免太流于表面了,挖掘作者文中流露出的彷徨、失落、无奈的感情,并体味其内在原因才是重中之重,难上之难,因此我把理解作者欢乐背后复杂、矛盾的心理及探究其复杂、矛盾的原因确定为教学重难点。
评测练习三、课前预习自测题(一)、翻译小序及正文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序文及正文,有疑惑的圈画,课上交流释疑。
(二)、古今异义1、悦亲戚之情话古义:__________2、悦亲戚之情话古义:________3、将有事于西畴古义:______4、幼稚盈室古义:________5、尝从人事古义:________6、于是怅然慷慨古义:________(三)、词类活用(1)携幼入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眄庭柯以怡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园日涉以成趣:__________________(4)策扶老以流憩:__________________(5)时矫首而遐观:__________________(6)悦亲戚之情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乐琴书以消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乐琴书以消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或棹孤舟:____________________(10)审容膝之易安____________________(四)、特殊句式(1)寓形宇内复几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有事于西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复驾言兮焉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既自以心为形役: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背诵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二、课堂检查自读情况审容膝之易安__________策扶老以流憩__________乐琴书以消忧__________眄庭柯以怡颜__________悦亲戚之情话__________于是怅然慷慨__________悦亲戚之情话________复驾言兮焉求__________既自以心为形役________三、课下作业布置1、从诗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断,加入自己的想象,改写成散文。
(300字左右)2、背诵全诗3、比较阅读《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分析表达情感的异同。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