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弹力》教学设计【优秀9篇】

《弹力》教学设计【优秀9篇】

《弹力》教学设计【优秀9篇】弹力篇一一、说教材(一)教材的特点分析形变与弹力的知识跟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

特点之二是:先研究比较常见的各种形变,后研究与形变有关的弹力,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特点之三是:基础概念多,演示实验多,再加上学生的探究实验,故容量较大,需仔细安排,做到时间分配合理,条理清晰。

(二)教学目标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形变、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⑴知道什么是弹力,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

⑴知道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都是弹力,会确定它们的方向。

⑴知道形变与弹力的关系,掌握胡克定律。

2.过程与方法观察演示实验,把看到的现象与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经历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把亲自探究出的规律与平时对弹力的认识相结合,体会物理规律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由于大量的力学现象中都要对弹力的产生条件及其方向进行判断,并且要明确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产生弹力及方向如何?而且弹簧所产生的弹力贯穿知识的前后,因此我把重点内容确定为:⑴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其方向的判断。

⑴探究弹簧弹力的规律。

●由于学生对微小形变难于确定而且对其是否产生弹力及其方向不好判断,因此我把探究微小形变的方法作为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教法:物理教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观察──分析──猜想──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理念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总结出本节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形变与弹力》教案01

《形变与弹力》教案01


①、在探究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通过生活中的弹力认识物理规律的价值
教学
内容
精析
重点
①、知道常见的形变,理解物体的弹性,弄清弹力的发生、作用点和方向;体验通过实验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领悟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归纳法.
难点
①、通过研究形变来探究弹力的发生、作用点和方向,使学生在理解形变与弹力知识的同时领悟其研究方法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有效的引导学生进展考虑、质疑和做好微小形变显示的实验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演示实验8:桌面的微小形变效应。
演示实验9:弯曲的锯条将小球弹出.
演示实验10:压缩弹簧将与之相毗邻的物理小车推出.
演示实验11:伸长着的橡皮筋将与之相连的物理小车拉过来.
演示实验12:改变着的橡筋条使与之相系的螺旋桨转动
多媒体逐一把刚刚前面四个实验模拟出来,并分析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间的关系
前边我们定性地研究了弹力的大小,下面定量地研究弹簧的弹力跟哪些因素有关。
演示实验4:抓住海棉的两端,把海棉扭曲;
演示实验5:铁丝被弯成直角状;
演示实验6:用手把橡皮泥捏扁;
上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否普遍存在?并根据刚刚的演示实验对形变进展分类。
请学生再观察,观察物体形状的微小变化,并利用多媒体讲解观察的方法——把微小效应“放大〞的实验方法。
演示实验7:玻璃瓶的微小形变效应。
教材处
理与教
学方法
①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实际运动的事例和相应的考虑、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探究性学习。②充分利用课间模拟运动,在把条件理想化;③重组教材,突出重点,精选例题,以便培养学生判断分析问题的才能。



实验: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时)

实验: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时)

(2)某同学做“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的实验,他 先把弹簧水平放置在桌面上使其自然伸长,用直尺测出弹簧的原 长 L0,再把弹簧竖直悬挂起来,挂上钩码后测出弹簧伸长后的 长度 L,把 L-L0 作为弹簧的伸长量 x,由于弹簧自身重力的影 响,最后画出的图线可能是选项图中的________。
[解析] (1)弹簧的长度不等于弹簧的伸长量,伸长量等于弹簧 的长度减去弹簧的原长,故 A 错误;在悬挂钩码时,在不超出量程 的前提下可以任意增加钩码的个数,故 B 错误;用悬挂钩码的方法 给弹簧施加拉力,应保证弹簧位于竖直位置,使钩码所受的重力等 于弹簧的弹力,要待钩码静止时再读数,故 C 正确;弹簧所受拉力 与伸长量之比是劲度系数,由弹簧决定,同一弹簧的劲度系数是不 变的,不同的弹簧的劲度系数不同,故 D 错误。
解析:(1)根据实验步骤可知,实验中应先组装器材,即 C、B, 然后进行实验,即 D,最后进行数据处理,即 A、E、F。所以 实验的先后顺序为 C、B、D、A、E、F。
(2) 由 胡 克 定 律
F = kx , 得 劲 度 系 数 为 : k


F Δx

4 6×10-2
N/m≈66.7 N/m,k 乙=ΔFx′′=4×810-2 N/m=200 N/m。
2.弹簧的长度可用刻度尺直接测出;形变量可由弹簧伸长后的 长度减去弹簧的原长求得。
3.建立直角坐标系,以纵坐标表示弹力大小 F,以横坐标表示 弹簧的形变量 x,在坐标系中描出实验所测得的各组数据(x, F)对应的点,用平滑的曲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根据实验所 得的图线,即可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间的关系。
弹簧附近竖直固定刻度尺 D.依次在弹簧下端挂上 1 个、2 个、3 个、4 个、…钩码,当

教学设计-弹力

教学设计-弹力

3.2弹力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知道依据撤去外力后形变能否恢复原状,可以将形变分为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

弹力产生的方向,总是指向物体形变恢复原状的方向。

2.科学思维通过机械放大、光学放大的方法观察到微小形变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弹力方向特点的探究,引导学生将观察实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思维的逻辑性。

3.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型变量之间的关系,经历“猜想和假设”“设定实验制定方案”等环节,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对微小形变放大方法和弹力与形变大小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

设计巧妙的实验方案,让学生领略到科学思维的魅力。

教学重点弹力的产生条件和弹力方向的判断;实验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的关系教学难点弹力方向的判断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视频引入】播放邓超在《奔跑吧兄弟》节目里的蹦极视频。

提出问题:邓超为什么到达最低点后能继续向上运动?那么什么是弹力?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二)新课教学1.形变【小组活动】挤压橡皮泥、弯曲钢尺、拉伸弹簧,感受这些物体发生的变化总结共同点和不同点。

形变的概念:在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形状或体积发生的改变。

物体形变的分类:一种是撤去外力时能恢复原状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另一种是撤去外力时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塑性形变。

(板书)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也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弹性限度。

任何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都有弹性限度。

再如,撑杆跳杆发生的形变是弹性形变,汽车被撞后汽车外壳发生的形变是塑性形变。

抽学生回答:你们还能举出其他生活中物体发生形变的例子吗?【提问】弹簧和橡皮泥很软,在外力作用下都很容易发生比较明显的形变。

如果换成比较坚硬的物体,比如用力按玻璃瓶,玻璃瓶有没有发生形变?用力压桌子,桌子有没有发生形变?如何判断?【演示】教师向学生提供观察微小形变装置,按玻璃瓶和按压桌面。

课堂教学设计:探究弹簧弹力与弹性形变的关系10

课堂教学设计:探究弹簧弹力与弹性形变的关系10

课题:探究弹簧弹力与弹性形变的关系一、任务分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探究弹簧弹力和弹性形变的关系》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三章第二节中一个探究性实验,是学生了解弹簧弹力大小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很好的机会。

“弹力”是第三章“力与相互作用”这一章中介绍的第二种性质的力,是学生学习摩擦力的基础,而本章又是力的基础知识,是静力学和动力学所必需的预备知识,本章的内容与初中学过的力学知识联系密切,是初中知识的扩展与深化。

2、学习本节所需要的基础知识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本节课前,学生需要知道是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一般有无弹力的判断,明确了弹力的方向,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本节课我们就进一步了解弹力大小与形变量的关系,对弹簧弹力的大小与其形变量的关系做定量的研究。

3、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较扎实,学生实验能力较强,科学缜密的实验素养正逐步形成。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胡克定律2、过程和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弹簧弹力和弹簧形变量的关系,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合作探究,增强团队意识,体验成功的愉悦(2)通过DIS实验,感受信息技术的便捷、直观三、重点难点1、重点: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弹性形变的关系2、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四、教学资源1、实验器材:拉伸弹簧、压缩弹簧、自制铁架台、带定滑轮的长木板、钩码、槽码、华茂数据采集及处理器2、课件:PPT课件(相关图片和视频)3、多媒体硬件: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机、投影仪、实物展台等)五、设计思路1、本设计的依据和理由根据课改强调的“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课上努力做到知识能力并举,过程方法并重,情感价值观浸润。

在学习过程中丰富学生的体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应用等。

在参与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并在点滴的积累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自己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弹力教学设计

弹力教学设计

弹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弹力的定义,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

能够正确判断弹力的方向。

理解胡克定律,会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经历探究弹力大小与形变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的严谨性和乐趣,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

弹力方向的判断。

胡克定律的应用。

2、教学难点微小形变产生弹力的分析。

弹力方向的判断。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用具弹簧、橡皮筋、直尺、钩码、铁架台、微小形变演示仪等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具有弹性的物体,如弹簧、橡皮筋、皮球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的共同特点。

提问学生:当我们对这些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它们会发生什么变化?撤去力后又会怎样?2、新课教学弹力的定义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出弹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强调弹性形变的概念:物体在受力时会发生形变,撤去力后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弹力产生的条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弹力的产生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引导学生得出弹力产生的两个条件:①物体相互接触;②发生弹性形变。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物体在接触但不发生形变、发生形变但不接触以及既接触又发生形变的情况下是否产生弹力,加深学生对弹力产生条件的理解。

弹力的方向以常见的物体为例,如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悬挂着的电灯等,分析它们受到的弹力方向。

总结弹力方向的一般规律: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发生形变的方向相反,且垂直于接触面。

对于绳子、弹簧等物体产生的弹力方向,通过具体的实验和图示进行详细讲解。

胡克定律提出问题: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的程度有什么关系?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弹簧弹力的大小与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

名师教学设计《弹力》完整教学教案

名师教学设计《弹力》完整教学教案

《弹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目标
1.知道弹性形变与弹力;知道弹力的产生条件;
2.能够判断弹力的有无;能够判断常见几种弹力的方向。

3.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更好理解弹力与弹性形变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实例,了解形变,从而探究弹力产生的条件。

2、通过实验“微小形变的放大”让学生体会此方法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弹力的产生条件,常见弹力的方向判断。

三、教学难点:弹力的方向的判定。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环节1:新课导入
通过举例,比如蹦蹦床、拉弓,运动员跳水等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弹力,探究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方向如何判断借此引入本节新课一一《弹力》。

环节2:新课讲授
1.弹性形变和弹力
通过橡皮泥和弹簧的实验对比,让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两个实验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学生观察可以发现弹簧和橡皮泥的形状都发生了变化。

由此引出形变的概念。

1。

形变与弹力教案(形变部分)

形变与弹力教案(形变部分)

形变与弹力教案(形变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形变的定义和特点,掌握不同类型的形变(如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

2. 理解弹力的概念,掌握弹力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弹力解释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观察和测量,掌握形变与弹力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形变的定义和特点2. 不同类型的形变(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3. 弹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4. 形变与弹力之间的关系5. 实验操作:观察和测量形变与弹力之间的关系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形变的定义、特点和不同类型的形变。

2.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掌握形变与弹力之间的关系。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运用弹力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一个弹簧,让学生思考弹簧的形变与弹力之间的关系。

2. 讲解:讲解形变的定义、特点和不同类型的形变。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测量形变与弹力之间的关系。

4. 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形变与弹力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内容1. 弹性模量的概念和计算2. 弹性系数和胡克定律3. 材料的弹性特性与应用4. 形变与弹力的非线性关系5. 实验操作:测量不同材料的弹性模量七、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弹性模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测量不同材料的弹性模量,理解材料的弹性特性。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弹性模量在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

八、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不同材料的样品,让学生思考材料的弹性特性。

2. 讲解:讲解弹性模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材料的弹性模量。

4. 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材料的弹性特性与应用。

九、教学内容1. 塑性形变与塑性变形2. 塑性模量的概念和计算3. 材料的塑性特性与应用4. 形变与弹力的塑性关系5. 实验操作:观察材料的塑性变形现象十、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塑性形变与塑性变形的概念。

初中物理弹力的变化教案

初中物理弹力的变化教案

初中物理弹力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弹力的概念,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并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对弹力的感知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对弹力与形变程度关系的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在实验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自制弹簧测力计。

(2)弹力与形变程度关系的实验探究。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弹簧、纸条、刻度尺、木板等。

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线等。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1)日常生活中,举例说明弹力的现象,如拉弹簧、压尺子等。

(2)提问: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2. 新课教学(1)弹力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弹力产生条件:物体必须发生弹性形变。

(3)弹簧测力计原理:弹簧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拉力成正比。

3. 实验探究(1)实验一:弹力与形变程度的关系① 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形变程度下的弹力。

② 记录数据,分析弹力与形变程度的关系。

(2)实验二:自制弹簧测力计① 让学生根据弹簧测力计的原理,自制一个简易的弹簧测力计。

② 验证自制测力计的准确性。

4. 总结与拓展(1)总结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2)提问: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3)拓展:探究弹力的方向。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使学生了解了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在实验探究环节,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了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高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高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篇1在学生学习了弹力后,知道弹力是一种最基本的性质力,是摩擦力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弹力同时也是物体受力分析中最重要的一种力。

弹力来源于形变:“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系,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形变消失,弹力就随着消失”(高一物理必修)。

但弹力与形变究竟有何关系,人教版高中物理课本只给出了定性的关系,原因是弹力与形变关系比较复杂。

为了降低难度,减小知识的跨越台阶,课程设置为探究性学习,且只研究弹力与弹簧伸长形变的定量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新颖,形式比较生动,有讲解,有实验,有板演,有讨论,有归纳,有练习,可以上成一堂比较典型的探究性实验教学课。

我们改变课堂视角,在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中作了一些探索,让学生重走科学家的探索之路,体味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1、加深弹力和形变关系的理解,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2、通过实验得到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3、学习本课题所用的科学方法;4、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5、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体验成功的愉悦。

弹簧的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

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实验法、谈话法。

教师准备:(弹簧秤、钩码、直尺、铁架台)12套、CAI课件、多媒体展台。

学生准备:三角板、笔、草稿纸。

物理多媒体实验室。

1课时。

师:[多媒体展示]1、什么是弹力?弹力的方向如何?举例说明。

2、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3、什么叫形变及弹性形变?生:回忆并作答。

师:根据学生回答纠正总结,并用多媒体展示答案。

1、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例如: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受到桌面对书的弹力,弹力的方向垂直桌面指向书;而桌面受到的弹力方向垂直桌面向下。

挂在电线下面的电灯,受到电线对电灯的弹力,弹力的方向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2、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两物体相互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

3、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当物体发生形变时,如果撤消外力,物体又能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弹性形变。

弹力教学设计

弹力教学设计

《弹力》教学设计——第三章相互作用授课人:袁晶晶《弹力》教学设计形变与弹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

特点之二是:先研究比较常见的各种形变,后研究与形变有关的弹力,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特点之三是:基础概念多,演示实验多,再加上学生的探究实验,故容量较大,需仔细安排,做到时间分配合理,条理清晰。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形变及形变的分类。

2、知道弹力的定义及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3、明确弹力的方向以及几种常见弹力的方向:拉力,压力,支持力。

4、了解胡克定律并能灵活应用。

过程与方法1、从生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出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在探究形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形变与弹性之间的关系后,使学生了解探究弹力的实际意义,学会探究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

3、通过观察微小变化的实例,初步接触“微小放大的思想”。

4、通过演示,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胡克定律,进一步研究弹力的大小。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实验中,培养其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尊重事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2、积极参与观察和实验,认真讨论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

二.【教学重点】弹力概念的建立、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方向的确定,胡克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接触的物体是否发生形变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弹簧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引入新课PPT相关图片:撑杆跳运动、拉弓射箭等情景。

让学生试着回答以上动作的完成有什么共同特点新课教学一.弹性形变和弹力通过课件展示撑杆运动、拉弓射箭等的图片,引导同学们观察动作的完成,总结什么是形变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状或体积改变。

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拉圆珠笔的弹簧和橡皮筋,也可观察动画拉动弹簧使其带动小车运动,观察形变。

[讨论与交流]我用力推墙或压桌面,那么墙和桌面也会发生形变吗?动画模拟微小形变实验:①按压桌面②挤压墨水瓶。

探究弹簧弹力和形变量的关系 高中物理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

探究弹簧弹力和形变量的关系 高中物理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

《探究弹簧弹力和形变量的关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探究弹簧弹力和形变量的关系》是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必修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三章第一节中一个探究性实验,弹力是高中力学的基础内容和重要内容,是高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

为了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教学中将“弹力与弹簧形变量的关系”安排为学生的实验探究,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由学生得出胡克定律【学生分析】通过初中物理的学习,学生对弹力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但对如何求弹力的大小和方向还不明确,本节课我们就进一步了解弹力大小与形变量的关系,对弹簧弹力的大小与其形变量的关系做定量的研究。

帮助学生理解胡克定律。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加深弹力和形变关系的理解;2、了解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正比关系;3、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弹簧形变量的关系的过程中体会物理学中一般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以及基本过程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教学重点】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弹簧形变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法、类比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弹簧秤、钩码、直尺、铁架台)15套、PPT课件、多媒体展台。

学生准备:三角板、笔、草稿纸。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胡克定律: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F kx=其中x—伸长(或缩短)的长度k—为劲度系数,跟弹簧的粗细、材料、长度等因素有关,这个量反映了弹簧本身的特性,与k和x无关。

【教学反思】“探究弹簧弹力和形变量的关系”能帮助学生理解胡克定律,而且给学生展示了一个探究实验的完整探究过程: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数据和解决问题。

在本节探究课中为学生创设情境,将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性思考,注重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我探索的过程,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第一节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高中课标要求解读:课标要求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

所以,教师在知识授受的同时,鼓励学生用调查方法知道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所用的弹簧形状及使用目的,也可以利用胡克定律动手制作简易测力计。

同时渗透体验显示微小形变的方法。

帮助学生掌握设计实验、收集数据、数据处理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教学设计的思路:根据本节教材知识内容学生较为熟悉、易学易懂的特点,我们可将教学重心放在对物理学研究方法的传授上,使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分析与归纳。

基于此,本教案根据教材要求,设置了以“实验与观察——分析与归纳——总结与结论”为认知程序,引导学生既研究物理规律,又掌握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它们的方问。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4、针对实际问题确定弹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学生判断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

5、掌握利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力法。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根据弹力产牛的条件分析弹力方向的能力。

2、体验显示微小形变的方法。

3、帮助学生掌握设计实验、收集数据、数据处理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内容中的知识要点: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的方向、胡克定律及应用。

重、难点分析:1、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的方向。

2、胡克定律及应用。

3、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的判断。

4、弹力方问的确定。

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引入:教师活动:展现小时候常玩的用橡皮筋“射子弹”游戏,让学生感受弹力的作用,并设计问题:(1)为什么这纸团能够发射出去?(2)弹力是怎样产生的?(3)在生活中发生形变的物体是否有弹力的产生?学生活动:亲身感受推、拉、提、压、举等相互作用,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分析。

4 实验二 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4 实验二 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实验二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一、实验目的1.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2.学会利用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探究物理规律.二、实验器材弹簧、毫米刻度尺、铁架台、钩码若干、坐标纸.三、实验原理1.如图所示,在弹簧下端悬挂钩码时,弹簧会伸长,平衡时,弹簧产生的弹力与所挂钩码的重力大小相等.2.弹簧的长度可用刻度尺直接测出,弹簧的伸长量可以由拉长后的长度减去弹簧原来的长度进行计算.这样就可以研究弹簧的弹力和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了.四、数据处理1.以弹力F(大小等于所挂钩码的重力)为纵坐标,以弹簧的伸长量x为横坐标,用描点法作图,连接各点得出弹力F随弹簧伸长量x变化的图线.2.以弹簧的伸长量为自变量,写出图线所代表的函数表达式,并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五、误差分析1.弹簧所受拉力大小的不稳定易造成误差.使弹簧的一端固定,通过在另一端悬挂钩码来产生对弹簧的拉力,可以提高实验的准确度.2.弹簧长度的测量是本实验的主要误差来源.测量时尽量精确地测量弹簧的长度.3.描点、作图不准确也会造成误差.六、注意事项1.所挂钩码不要过重,以免弹簧被过分拉伸,超出它的弹性限度.2.每次所挂钩码的质量差尽量大一些,从而使坐标纸上描的点尽可能稀,这样作出的图线更精确.3.测量弹簧的原长时要让它自然下垂.测弹簧长度时,一定要在弹簧竖直悬挂且处于平衡状态时测量,以减小误差.4.测量有关长度时,应区别弹簧原长l0、实际总长l及伸长量x三者之间的不同,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5.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时,两轴上单位长度所代表的量大小要适当,不可过大,也不可过小.6.描点画线时,所描的点不一定都落在同一条曲线上,但应注意一定要使各点均匀分布在曲线的两侧.描出的线不应是折线,而应是平滑的曲线.7.记录数据时要注意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对应关系及单位.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典题例析】(2020·广东茂名信宜中学模拟) 如图甲所示,用铁架台、弹簧和多个已知质量且质量相等的钩码探究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1)为完成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乙是弹簧弹力F与弹簧伸长量x的F-x图线,由此可求出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N/m.图线不过原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为完成该实验,设计的实验步骤如下:A.以弹簧伸长量为横坐标,以弹力为纵坐标,描出各组(x,F)对应的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B.记下弹簧不挂钩码时其下端的刻度尺上的刻度l0;C.将铁架台固定于桌子上,并将弹簧的一端系于横梁上,在弹簧附近竖直固定一把刻度尺;D.依次在弹簧下端挂上1个、2个、3个、4个…钩码,并分别记下钩码静止时弹簧下端所对应的刻度,并记录在表格内,然后取下钩码;E.以弹簧伸长量为自变量,写出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式:首先尝试写成一次函数,如果不行,则考虑二次函数;F.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G.整理仪器.请将以上步骤按操作的先后顺序排列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实验需要测弹簧的长度、形变量,故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刻度尺.(2)为了测量弹簧的形变量,实验中还应测量弹簧原长、弹簧所受外力与对应的伸长量(或与对应的长度).(3)图线的斜率表示弹簧的劲度系数,则k =7(4-0.5)×10-2N/m =200 N/m ;图线不过原点说明没有力时有形变量,故说明弹簧有自身的重力存在.(4)实验中要先组装器材,即CB ,再进行实验,即D ,然后数据处理,分析解释表达式,最后整理仪器,即AEFG .所以先后顺序为CBDAEFG.[答案] (1)刻度尺 (2)弹簧原长、弹簧所受外力与对应的伸长量(或与对应的长度) (3)200 弹簧自身重力 (4)CBDAEFG弹簧的劲度系数与弹簧的材质、弹簧丝的粗细、单位长度内的匝数及弹簧的原长等因素有关,为了探究弹簧劲度系数与弹簧原长的关系,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1)实验器材:刻度尺、原长约30 cm 的轻弹簧一根、质量适当且相同的钩码5个、剪刀一把(用来剪断弹簧),除以上器材外,还需要的器材是________.(2)简要实验步骤如下,请完成相应填空:a .将轻弹簧A 悬挂在铁架台上,用刻度尺测量弹簧的原长L 0;b .在弹簧的下端挂上钩码,记下钩码的个数n (n 分别取1、2、3、4、5),并待钩码静止时测出________,计算出弹簧的伸长量x ;c .改变钩码个数,重复实验步骤b ;d .将另一根与A 完全相同的弹簧剪成长度不同的两段B 和C ,测出B 和C 的原长之比为2∶1,分别用B 和C 代替A 重复实验步骤a 、b 、c.(3)根据实验测量的数据,以所挂钩码个数n 为横坐标,以弹簧伸长量x 为纵坐标,得到上述A 、B 、C 三个弹簧的x -n 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可得出的实验结论为_________,图线A 的上部发生弯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弹簧和刻度尺都要固定在铁架台上.(2)实验中一定要待钩码静止时,测出弹簧长度,进而算出其伸长量.(3)令单个钩码重力为G ,由题图知,当弹力一定(均为4G )时,A 、B 、C 三根弹簧的劲度系数之比为2∶3∶6,而A 、B 、C 三根弹簧的原长之比为L 0∶23L 0∶13L 0=3∶2∶1,所以弹簧劲度系数与弹簧原长成反比,图线A的上部发生弯曲的原因是弹簧弹力超过其弹性限度,胡克定律不再成立.答案:(1)铁架台(2)弹簧的长度(3)劲度系数与弹簧原长成反比弹簧弹力超过其弹性限度实验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典题例析】(2018·高考全国卷Ⅰ)如图(a),一弹簧上端固定在支架顶端,下端悬挂一托盘;一标尺由游标和主尺构成,主尺竖直固定在弹簧左边;托盘上方固定有一能与游标刻度线准确对齐的装置,简化为图中的指针.现要测量图(a)中弹簧的劲度系数,当托盘内没有砝码时,移动游标,使其零刻度线对准指针,此时标尺读数为1.950 cm;当托盘内放有质量为0.100 kg的砝码时,移动游标,再次使其零刻度线对准指针,标尺示数如图(b)所示,其读数为________cm.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9.80 m/s2,此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N/m(保留3位有效数字).[解析]实验所用的游标卡尺最小分度为0.05 mm,游标卡尺上游标第15条刻度线与主尺刻度线对齐,根据游标卡尺的读数规则,题图(b)所示的游标卡尺读数为3.7 cm+15×0.05 mm=3.7 cm+0.075 cm=3.775 cm.托盘中放有质量为m=0.100 kg的砝码时,弹簧受到的拉力F=mg=0.100×9.8 N=0.980 N,弹簧伸长量为x=3.775 cm-1.950 cm=1.825 cm,根据=53.7 N/m.胡克定律F=kx,解得此弹簧的劲度系数k=Fx[答案] 3.77553.7(2020·安徽淮北一中模拟)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并测量弹簧的劲度系数”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所用的每个钩码的重力相当于对弹簧提供了向右恒定的拉力,实验时先测出不挂钩码时弹簧的自然长度,再将5个钩码逐个挂在绳子的下端,每次测量相应的弹簧的总长度.(1)某同学通过以上实验测量后把6组实验数据的点描在坐标系图乙中,请作出F -L 图线.(2)由此图线可得出弹簧的原长L 0=________cm ,劲度系数k =________N/m.(3)试根据该同学以上的实验情况,帮助他设计一个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不必填写其实验测得的具体数据).(4)该同学实验时,把弹簧水平放置与弹簧悬挂放置相比较优点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缺点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F -L 图线如图所示.(2)图象的横截距表示弹力为零时的弹簧的长度,此时弹簧的长度为原长,所以弹簧的原长L 0=5 cm ,图象的斜率表示弹簧的劲度系数,故有k =ΔF Δx =1.60.08N/m =20 N/m.(3)根据该同学以上的实验情况,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为:钩码个数 0 1 2 3 4 5 弹力F /N 弹簧长度L /(×10-2 m)(4)优点在于可以避免弹簧自身重力对实验的影响,缺点在于弹簧与桌面及绳子与滑轮间存在的摩擦会造成实验误差.答案:(1)如解析图所示 (2)5 20 (3)见解析(4)可以避免弹簧自身重力对实验的影响 弹簧与桌面及绳子与滑轮间存在的摩擦会造成实验误差创新实验创新实验一般是在教材实验原理的基础上设计新情景进行考查,因此,要在教材实验的基础上注重迁移创新能力的培养,善于用教材中实验的原理、方法和技巧处理新问题.高考考情演变装置 时代化求解 智能化(1)弹力的获得:弹簧竖直悬挂,重物的重力作为弹簧的拉力,存在弹簧自重的影响→弹簧水平使用,重物的重力作为弹簧的拉力,消除了弹簧自身的影响. (2)图象的获得:由坐标纸作图得F -x 图象→由传感器和计算机输入数据直接得F -x 图象【典题例析】图甲为某同学用力传感器去探究弹簧的弹力和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情景.用力传感器竖直向下拉上端固定于铁架台的轻质弹簧,读出不同拉力下的标尺刻度x 及拉力大小F (从电脑中直接读出).所得数据记录在下列表格中:拉力大小F /N 0.45 0.69 0.93 1.14 1.44 1.69 标尺刻度x /cm57.0258.0159.0060.0061.0362.00(1)从图乙读出刻度尺上的刻度值为________cm.(2)根据所测数据,在图丙坐标纸上作出F 与x 的关系图象.(3)由图象求出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N/m ,弹簧的原长为________cm.(均保留3位有效数字)[解析] (1)由图可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0.1 cm ,故读数为63.60 cm.(2)根据表中数据利用描点法得出对应的图象如图所示.(3)由胡克定律可知,图象的斜率表示劲度系数,则可知k =ΔF Δx =1.7-0.20.62-0.56N/m =25.0N/m;图象与横坐标的交点为弹簧的原长,则可知原长为55.4 cm.[答案](1)63.60(2)见解析(3)25.055.4(2020·云南昆明模拟)在探究弹簧的弹力与伸长量之间关系的实验中,所用装置如图甲所示,将轻弹簧的一端固定,另一端与力传感器连接,其伸长量通过刻度尺测得,某同学的实验数据列于下表中:伸长量x/ (×10-2 m) 2.00 4.00 6.008.0010.00弹力F/N 1.50 2.93 4.55 5.987.50(1)以x为横坐标、F为纵坐标,在图乙的坐标纸上描绘出能正确反映这一弹簧的弹力与伸长量之间关系的图线.(2)由图线求得这一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保留3位有效数字)解析:(1)描点作图,如图.(2)根据解析(1)中图象,该直线为过原点的一条倾斜直线,即弹力与伸长量成正比,图=75.0 N/m.象的斜率表示弹簧的劲度系数,k=ΔFΔx答案:(1)见解析图(2)75.0 N/m1.某物理学习小组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来研究橡皮筋的劲度系数(遵循胡克定律且实验中弹力始终未超过弹性限度),将一张白纸固定在竖直放置的木板上,原长为L0的橡皮筋的上端固定在O点,下端挂一重物.用与白纸平行的水平力(由拉力传感器显示其大小)作用于N 点,静止时记录下N点的位置a,请回答:(1)若拉力传感器显示的拉力大小为F ,用刻度尺测量橡皮筋ON 的长为L 及N 点与O 点的水平距离为x ,则橡皮筋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用所测物理量表示).(2)若换用另一个原长相同的橡皮筋,重复上述过程,记录静止时N 点的位置b ,发现O 、a 、b 三点刚好在同一直线上,其位置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A .第二次拉力传感器显示的拉力示数较大B .两次拉力传感器显示的拉力示数相同C .第二次所用的橡皮筋的劲度系数小D .第二次所用的橡皮筋的劲度系数大解析:(1)设橡皮筋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θ,重物重力为G ,结点N 在竖直拉力(重物重力G )、橡皮筋拉力T 和水平拉力F 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满足图示关系,则sin θ=FT ,而sin θ=x L ,T =k (L -L 0),联立得k =FL x (L -L 0). (2)由受力图知F =G tan θ,两次中G 、θ均相同,所以两次拉力传感器显示的拉力示数相同,A 错,B 对;同理,两次橡皮筋的拉力也相同,而橡皮筋的原长相同,第二次的伸长量大,由胡克定律知第二次所用的橡皮筋的劲度系数小,C 对,D 错.答案:(1)FL x (L -L 0)(2)BC2.为了探究弹簧弹力F 和弹簧伸长量x 的关系,李强同学选了甲、乙两根规格不同的弹簧进行测试,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出如图所示的图象.(1)从图象上看,该同学没能完全按实验要求做,使图象上端成为曲线,图象上端成为曲线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两根弹簧的劲度系数分别为:甲弹簧为______ N/m ,乙弹簧为________ N/m.若要制作一个精确度相对较高的弹簧测力计,应选弹簧________(选填“甲”或“乙”).解析:(1)在弹性限度范围内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超过弹簧的弹性限度范围,则此规律不成立,所以题给的图象上端成为曲线,是因为形变量超过弹簧的弹性限度.(2)甲、乙两根弹簧的劲度系数分别为: k 甲=F 甲Δx 甲=46×10-2 N/m ≈66.7 N/m k 乙=F 乙Δx 乙=84×10-2 N/m =200 N/m 要制作一个精确程度较高的弹簧测力计,应选用一定的外力作用时形变量大的弹簧,故选甲弹簧.答案:(1)形变量超过弹簧的弹性限度 (2)66.7 200 甲3.(2020·江西上饶高三模拟)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时,某同学先按图(a)对弹簧甲进行探究,然后把弹簧甲和弹簧乙并联起来按图(b)进行探究.在弹性限度内,将质量为m =50 g 的钩码逐个挂在弹簧下端,分别测得图(a)、图(b)中弹簧的长度L 1、L 2如表所示.钩码个数 1 2 3 4 L 1/cm 30.00 31.04 32.02 33.02 L 2/cm29.3329.6529.9730.30取重力加速度,由表中数据________(填“能”或“不能”)计算出弹簧乙的劲度系数.解析:分析图(a)中,钩码数量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为每增加一个钩码,弹簧长度伸长约1 cm ,所以弹簧劲度系数k 1=ΔF Δl =mg Δl =0.50 N 0.01 m =50 N/m.分析图(b)中可得,每增加一个钩码,弹簧伸长约0.32 cm ,即k 1×0.003 2+k 2×0.003 2=mg ,根据弹簧甲的劲度系数可以求出弹簧乙的劲度系数.答案:50 能4.某实验小组探究弹簧的劲度系数k 与其长度(圈数)的关系.实验装置如图(a)所示,一均匀长弹簧竖直悬挂,7个指针P 0、P 1、P 2、P 3、P 4、P 5、P 6分别固定在弹簧上距悬点0、10、20、30、40、50、60圈处;通过旁边竖直放置的刻度尺,可以读出指针的位置,P 0指向0刻度.设弹簧下端未挂钩码时,各指针的位置记为x 0;挂有质量为0.100 kg 的钩码时,各指针的位置记为x .测量结果及部分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n 为弹簧的圈数,取重力加速度为9.80 m/s 2).已知实验所用弹簧总圈数为60,整个弹簧的自由长度为11.88 cm.P 1 P 2 P 3 P 4 P 5 P 6 x 0(cm) 2.04 4.06 6.06 8.05 10.03 12.01 x (cm) 2.64 5.26 7.81 10.30 12.93 15.41 n 10 20 30 40 50 60 k (N/m) 163 ① 56.0 43.6 33.8 28.8 1k(m/N) 0.006 1②0.017 90.022 90.029 60.034 7(1)将表中数据补充完整:①________,②________.(2)以n 为横坐标,1k 为纵坐标,在图(b)给出的坐标纸上画出1k-n 图象.(3)图(b)中画出的直线可近似认为通过原点.若从实验中所用的弹簧截取圈数为n 的一段弹簧,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 与其圈数n 的关系的表达式为k =________N/m ;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 与其自由长度l 0(单位为m)的关系的表达式为k =________N/m.解析:(1)①k =mg Δx 2=0.100×9.80 N (5.26-4.06)×10-2 m≈81.7 N/m. ②1k =181.7m/N ≈0.012 2 m/N. (2)描点法,画一条直线,让大部分的点都落在直线上,或均匀分布在直线两侧.(3)设直线的斜率为a ,则有1k =an ,即k =1a ·1n,通过计算斜率即可求得;弹簧共60圈,则有n =60l 00.118 8,把其代入k =1a ·1n中可求得. 答案:(1)①81.7 ②0.012 2 (2)如图所示(3)1.75×103n ⎝⎛⎭⎫1.67×103n ~1.83×103n 均正确 3.47l 0⎝⎛⎭⎫3.31l 0~3.62l 0均正确。

初中八年级物理《弹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八年级物理《弹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八年级物理《弹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形变与弹力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知道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定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乐于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参与观察、实验、探究等科学实践活动
3、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1:实验: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教学设计1:实验: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实验: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实验目标1.通过探究弹力与形变的关系以及数据的准确记录,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探究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2.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求知欲。

3.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作用.在体验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

实验教学问题1.要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弹簧的弹力、形变量)问题2.如何测量?弹簧弹力F的确定:弹簧下端悬挂钩码,静止的钩码处于平衡状态,弹力大小与所挂钩码的重力大小相等。

弹簧的伸长量x的确定:弹簧的原长l0与挂上钩码后弹簧的长度l可以用刻度尺测出,弹簧的伸长量x=l-l0。

问题3.如何设计实验?实验器材:弹簧、刻度尺、钩码、铁架台、铅笔、坐标纸①按如图所示安装实验装置,记下弹簧下端不挂钩码时弹簧的长度l0。

②在弹簧下端悬挂一个钩码,平衡时记下弹簧的总长度,并记下钩码的重力。

③增加钩码的个数,重复上述实验过程,将数据填入表格。

以F表示弹力,l表示弹簧的总长度,x=l-l0表示弹簧的伸长量。

次数1234567F/N0l/cmx/cm 0问题4.如何得到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①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以弹簧的弹力F为纵轴,以弹簧的伸长量x为横轴,根据测量数据在坐标纸上描点,作出F-x图像。

②以弹簧的伸长量为自变量,写出图像所代表的函数.首先尝试一次函数,如果不行则考虑二次函数。

③得出弹簧弹力和形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

问题5:实验时要注意哪些问题?①尽量选轻质弹簧以减小弹簧自身重力带来的影响.②实验中弹簧下端挂的钩码不要太多,避免超出弹簧的弹性限度.③测量长度时,应区别弹簧原长l0、实际长度l及形变量x三者之间的不同,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了减小弹簧自身重力带来的影响,测弹簧原长时应让弹簧在不挂钩码时保持自由下垂状态,而不是平放在水平面上处于自然伸长状态.④记录数据时要注意弹力及形变量的对应关系及单位.⑤描点作图时,应使尽量多的点落在画出的线上,可允许少数点均匀分布于线两侧,偏离太大的点应舍去,描出的线不应是折线,而应是平滑的曲线或直线.典例精析例1.一个实验小组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中:(1)甲同学在做该实验时,通过处理数据得到了图甲所示的F-x图象,其中F为弹簧弹力,x 为弹簧伸长量.请通过图甲,分析并计算,该弹簧的弹性系数k=______N/m.当指针如图乙所示,弹簧秤的示数F=______N。

《弹力》的课程教学设计

《弹力》的课程教学设计

《弹⼒》的课程教学设计《弹⼒》的课程教学设计 篇⼀:《弹⼒》说课稿 ⼀、教材分析: 弹⼒的概念是⼒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在初中学⽣对它已有初步认识,在⾼中要⽣进⼀步深化对它的理解。

本节课将通过研究形变来探究弹⼒的产⽣及产⽣条件、作⽤点和⽅向以及⼤⼩,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知道常见的形变,了解物体的弹性,弄清弹⼒的发⽣、作⽤点和⽅向,还要让学⽣经历对问题的探究过程,领悟从特殊到⼀般的研究⽅法――归纳法。

⼆、学情分析: 学⽣⽬前对形变和弹⼒有⼀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知道⽀持⼒、压⼒都是弹⼒,但是不能够概括产⽣的原因。

理性思维还没有达到⼀定的层次,要想理解弹⼒这⼀抽象概念还有⼀定困难。

因此我采取引导、启发的教学⽅式。

三、教学⽬标: 按教学⼤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标 知识技能 1.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

2.知道弹⼒产⽣的原因和条件。

3.知道压⼒、⽀持⼒、绳的拉⼒都是弹⼒,会分析弹⼒的⽅向,能正确画出弹⼒的⽰意图。

4.通过实验探究弹⼒和弹簧形变量的关系,理解胡克定律,了解科学研究⽅法。

5。

了解弹⼒在⽣产和⽣活中的应⽤,体会物理与⽣产和⽣活息息相关。

过程与⽅法 1。

从⽣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出发,培养学⽣的观察能⼒。

2。

在探究形变的过程中,引导学⽣进⼀步探索形变与弹性之间的关系后,使学⽣了解探究弹⼒的实际意义,学会探究物理规律的⼀般⽅法。

3。

通过观察微⼩变化的实例,初步接触“放⼤的⽅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实验中,培养其观察、分析、归纳能⼒,尊重事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2。

积极参与观察和实验,认真讨论体验探索⾃然规律的艰⾟和喜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弹⼒产⽣的条件及弹⼒⽅向的确定。

胡克定律的理解及应⽤。

教学难点:接触的物体是否存在弹⼒及弹⼒⽅向的确定。

关于弹簧弹⼒的多解问题。

突破⽅法:利⽤多媒体课件,通过观察、分析,加深对形变的认识,通过学⽣亲⼿实验, 体会弹⼒的产⽣,师⽣共同讨论得出弹⼒的概念。

实验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

实验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

人教版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1节教学设计第3章相互作用——力第1节重力与弹力第2课时目录一、实验目标二、必备知识三、情景探究四、学习效果第3章相互作用——力第1节重力与弹力第2课时实验: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一、实验目标1.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2.学会利用列表法、图像法、函数法处理实验数据。

3.学会根据Fx、Fl图像求出弹簧的劲度系数。

二、必备知识1. 实验原理:弹簧受到拉力作用会伸长,平衡时弹簧的弹力和外力大小相等;弹簧的伸长量越大,弹力也就越大。

2. 实验器材:铁架台、弹簧、钩码、刻度尺、坐标纸3. 实验步骤(1)安装实验器材(如图所示)。

(2)测量弹簧的伸长量(或总长)及所受的拉力(或挂钩的质量),列表作出记录,要尽可能多测几组数据。

(3)根据所测数据在坐标纸上描点,以弹力F为纵坐标,以弹簧的伸长量x为横坐标。

(4)按照在图中所绘点的分布与走向,尝试作出一条平滑的曲线(包括直线),所画的点不一定正好在这条曲线上,但要注意使曲线两侧的点数大致相同。

(5)以弹簧的伸长量为自变量,写出曲线所代表的函数的解析式,首先尝试一次函数,如果不行再考虑二次函数。

4. 数据处理(1)列表法:将测得的F,x填入设计好的表格中,可以发现弹力F与弹簧伸长量x的比值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是相等的。

(2)图像法:以弹簧伸长量x为横坐标,弹力F为纵坐标,描出F,x各组数据相应的点,作出的拟合曲线是一条过坐标原点的直线。

(3)函数法:弹力F与弹簧伸长量x满足F=kx的关系。

5. 注意事项(1)不要超过弹性限度:实验中弹簧下端挂的钩码不要太多,以免弹簧被过度拉伸,超过弹簧的弹性限度。

(2)尽量多测几组数据:要使用轻质弹簧,且要尽量多测几组数据。

(3)观察所描点的走向:本实验是探究性实验,实验前并不知道其规律,所以描点以后所作的曲线是试探性的,只是在分析了点的分布和走向以后才决定用直线来连接这些点。

(4)统一单位:记录数据时要注意弹力及弹簧伸长量的对应关系及单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这节课主要是在唤起学生关于弹力知识的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对弹力的概念进行系统的讨论,为进一步理解后面章节的力的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分析:弹力的知识学生在初中的科学课中学习过,但基本上都是感性认识,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经过高中前面两章内容的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有了相应的提高,可以在此基础上深入的分析物体的形变以及探究弹力的产生过程,而且学生对微小形变的演示也是非常有兴趣的。

他们渴望了解探究微小形变的科学方法,也希望自己动手实验探究弹力的大小。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初步认识形变的种类,知道任何物体都可以发生形变。

2.了解弹性与弹性限度的概念,并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会识别。

3、知道弹力的产生,弹力的方向,理解胡克定律。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

2、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探究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蹦极、跳床等游戏过程的再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物体微小形变的演示,刺激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学处理问题的巧妙方法,体会物理学之美。

教学重点:
1、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形变之间的关系。

2、科学探究方法的养成。

教学难点:
科学探究方法的养成。

教具:玻璃瓶橡皮条细棉线弹簧铁架台钩码直尺
教学设计:
本课从学生比较熟悉的蹦床游戏的动画开始,引入形变和弹力的概念,进一步提出问题,弹力和形变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呢?(引入新课)
为了探究弹力和形变的关系,所以首先要了解常见的形变、弹性和弹性限度的概念,从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弹簧入手,先分析弹力的方向,由弹簧过渡到到细绳,再推广到任意
的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间的弹力的方向的讨论;讨论弹力的大小依然是以弹簧为例来进行,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教学过程
引入:
请学生观察蹦床的动画。

(提示学生观察人落下来时弹簧蹦床形状的变化,以及人的运动过程,)
观察到的现象:弹簧蹦床的形状发生变化,人被弹起很高。

与学生共同分析:人被弹起来,是因为弹簧蹦床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向下弯曲,从而对人有向上的力,而且弹簧蹦床的形状变化越大,人被弹起的越高,也就是弹簧蹦床对人的作用力越大。

总结:象弹簧蹦床一样,所有的物体的形状或多或少的都可以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叫做形变。

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和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从弹力的概念中可以得到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并且发生形变。

引入:那么,弹力和形变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内容:第一节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讲解正课
首先我们就要认识几种常见的形变。

一、认识性变
演示:多媒体演示压缩、拉伸、弯曲和扭曲形变。

(由压缩和拉伸形变过渡到扭曲和弯曲形变:拉伸和压缩形变是物体径向方向上的形变,那么横向方向上呢?对,有扭曲和弯曲形变)
过渡:从刚才的观察的图片中我们发现,象弹簧、海绵、撑杆的形变都是非常明显的,很容易观察,是不是所有物体的形变都是这么容易观察呢?比如我手中的玻璃瓶子,用力按压时它会发生形变吗?(学生回答:有或没有)你能看到吗?同学们用的书桌,你用力按压,它会发生形变吗?看到了吗?从理论上分析这些物体是发生了形变,只是这些形变量很小,难以直接观察,接下来同学们就思考一下,怎样才能显示出桌面或瓶子的微小形变呢?
(物理学中采用了将微小的量放大的科学方法。


请学生回答,可以怎样观察玻璃瓶子的微小形变。

演示玻璃瓶子的形变。

(学生阐明方法后,把实验器材交给他,请他演示给其他同学看,并说出观察和体会。


过渡:我们刚刚观察了玻璃瓶子的形变,而桌面的形变,是采用光路放大的方法实现的。

演示:多媒体演示光放大的方法显示桌面的微小形变。

(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接收屏上光斑位置的变化)
过渡:同学们观察到,重锤放上来,桌面发生形变,拿开重锤,桌面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是物体所具有的一种性质,也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内容。

二、弹性和弹性限度
1、弹性和弹性形变
所有的物体在受到外力后,都会发生形变,撤去外力的作用后的物体,若要恢复原来的形状,就说明这类物体具有弹性。

演示:弹簧的弹性形变(在铁架台上的弹簧上挂上钩码,分析弹簧的恢复趋势;撤去钩码,弹簧恢复原状)
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的物体,若外力撤去后,能够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样的形变就叫做弹性形变。

过渡——演示:挂在弹簧上的钩码能不能无限制的增多呢?(学生回答:不能)显然是不能,如果太多,弹簧就会被拉坏了,恢复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情况叫做超过了物体的弹性限度。

2、弹性限度
过渡:这根弹簧,挂上钩码,会被拉长,而它对钩码会产生拉力,通常我们所说的拉力、压力、支持力和推力等都是弹力。

弹力是力的一种,只要是力,就是矢量,也就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所以接下来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来探究弹力。

三、探究弹力
(首先讨论弹力的方向)
1、弹力的方向
小实验:把弹簧交给学生,让学生压缩或拉伸弹簧,并说出弹力的方向。

引导:弹簧发生的是压缩或拉伸形变,而弹力的方向与形变的方向刚好相反。

总结:弹簧弹力的方向:与弹簧的形变的方向相反。

小实验:学生动手做橡皮条或细绳的拉伸实验,并说出弹力的方向。

总结:细绳的弹力的方向:沿绳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过渡:弹簧和细绳是物理学中两种特殊的模型,那么一般的情况,也就是相互接触的物体,它们的弹力的方向呢?
演示:多媒体演示球和接触面所受到的弹力的方向。

分析:
支持力:支持力是地面或墙面对球的作用力,原因是地面或墙面发生了形变,形变的方向与它们的接触面垂直,而地面或墙面由于要恢复原状,就会对和它接触的球产生力——支持力的作用,所以该力的方向与接触面垂直,指向球。

(请学生分析压力的产生过程。


总结:垂直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

过渡:下面我们就用刚才学习的知识分析一些实际的问题。

小练习:
1、分析书和桌面之间弹力的方向。

2分析如图所示的球所受的弹力。

我们刚刚分析了弹力的方向,下面就来探究弹力的大小。

不同的物体发生形变时所产生的弹力的大小要视具体情况确定,一般而言是比较复杂的。

人们通过对各种不同的物体发生形变时所产生的弹力的情况的研究,发现弹簧弹力的大小与弹簧的形变量之间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下面我们就来探究弹簧的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

2、弹力的大小
(先让学生思考两分钟,然后找一名学生讲解探究思路;依据探究的过程,分析实验的过程中要记录的数据,确定记录的表格并通过电脑给出表格;请两名学生做演示实验,教师在电脑上记录学生得到的数据,三人配合,完成实验。


与学生共同分析得出记录数据的表格:
实验次数 1 2 3 4 5 物体的重力G/N
弹力的大小F/N
弹簧的长度l/cm
弹簧的伸长量x/cm
探究注意事项:弹簧下面加挂的钩码的重量不能太大,以免弹簧的伸长超出它的弹性限度。

共同分析:分析学生得到的数据(第一组数据的偏差比较大),概括出每增加一个钩码,弹簧的伸长量是相同的,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或不考虑坏数据的影响),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

精确的实验表明
结论: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
F
kx
k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是N/m,不同的弹簧劲度系数是不同的。

这个规律最早是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的,所以又叫做胡克定律。

说明:胡克定律通常用于只计算弹簧弹力的大小,其它情况中弹力的大小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是先了解了几种不同形式的形变,在此基础上给出弹性和弹性限度的概念,重点讨论了弹力的方向,探究了弹簧弹力的大小与弹簧的形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到了胡克定律。

而本节课有关放大物体形变的方法和探究弹簧弹力的方法,更是我们要仔细体会的科学方法。

五、作业
1、画出图中木杆AB所受到的弹力。

2、在探究弹簧的弹力的大小与弹簧的形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实验中,第一组数据的偏差比较大,原因可能是做实验的误差导致,也有可能是弹簧本身的重力的影响,怎样验证哪种猜想是正确的,请讨论探究的思路,并设计探究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