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3.唐诗五首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徙倚、凝睇、烽火、临洮”等词汇的理解,以及对“对仗、排比”修辞手法的掌握。对于难点部分,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通过实际例句和对比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野望》相关的诗歌意境或艺术特色的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作活动,尝试仿写《野望》中的某一句或某一景,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
(2)诗歌意境领悟:学生对诗歌描绘的边塞风光和诗人情感的领悟可能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实例分析。
举例:分析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可以借助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边塞风光,从而领悟诗歌意境。
(3)艺术特色分析:学生对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意象、氛围”等方面的分析能力较弱。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诗五首-野望》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欣赏自然风光时,有没有过驻足远望,心旷神怡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野望》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这首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其次,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表现得较为内向,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鼓励这些学生,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更加关注他们的表现,给予更多的指导和鼓励,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更加自信地展示自己。
此外,今天的课堂氛围总体较好,学生们能够紧跟教学节奏。但在诗歌创作活动中,部分学生表现得有些吃力。针对这一情况,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诗歌创作技巧的指导,让学生们能够逐步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4)文化背景了解:了解唐代边塞文化,认识作者王维及其创作背景。

13古诗五首八上语文教案

13古诗五首八上语文教案

13古诗五首八上语文教案教案标题:《13古诗五首八上语文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古代诗歌,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2. 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韵律和格律。

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和表达。

教学难点:1. 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和表达。

教学准备:1. 课本《语文八上》2. PowerPoint演示文稿3. 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活动所需的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古代诗歌的话题,与学生讨论他们对古代诗歌的了解和感受。

2. 通过展示一些古代诗歌的图片或摘录,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二、学习古代诗歌(15分钟)1. 介绍古代诗歌的发展背景和特点,包括古代诗歌的题材、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

2. 阅读和分析选取的五首古代诗歌,解读其中的意境、意象和修辞手法。

3. 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三、学习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15分钟)1. 介绍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包括平仄、押韵和诗句的字数要求。

2. 分析选取的五首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特点,让学生感受其中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3. 练习朗读和模仿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四、创作古代风格的诗歌(20分钟)1. 分组让学生合作创作一首古代风格的诗歌,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朗读自己的诗歌,并与全班分享。

五、总结和评价(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总结古代诗歌的特点和技巧。

2. 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和鼓励,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更多的古代诗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2. 组织学生参加古诗词朗诵比赛或创作比赛,展示他们的才华和创造力。

教学资源:1. 《语文八上》教材2. PowerPoint演示文稿3. 选取的五首古代诗歌的文本和解读材料4. 小组合作活动所需的材料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古代诗歌,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提高他们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第13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2024-2025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2024-2025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课标分析:一、课标摘录:本课定位为新授课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针对本节课的相关要求如下: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代诗歌;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二、课标分解:关于“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本课重点字词如“皋”“徙依”“萋萋”“候骑”,均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也即做到读准字音,写对字形,能在文本语境中理解意义,并能在陌生语境中学会运用。

关于“能有感情诵读”指学生能在班里大声朗读,并能解释自己为什么选择这样朗读;关于“理解基本内容”指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能自己独立说出诗歌大意;关于“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欣赏品味”指学生能结合字词,说出字词的妙处;能结合句子说出作者情感,作者使用的表现手法,从而真正理解诗歌。

教材分析:《唐诗五首》为部编八上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这五首唐诗,都是律诗,有五律,有七律。

学习这些诗歌,学生了解诗歌的章法结构,增强语感,获得审美鉴赏力提升和情感的熏陶。

课文中五首诗,都有优美的写景句子,或描绘闲适的田园风光,或描绘大漠雄浑景象,营造出或闲适,或清新,或雄壮的意境。

抒发的情感,有表达古今变迁的慨叹,有对明媚春光的热爱,有对未来的憧憬,积极向上,明朗乐观。

学习本文的几首诗歌,首先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同时,借助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古诗与近体诗的区别了解不多,甚至从未涉及,需要进行介绍。

学生可以借助课下注释和补充的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歌情感。

但体会诗歌意境方面,受学生的感受力与想象力的影响可能会有所不同,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意象,感受意境。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多留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发问和讨论。

对于诗歌中的一些重难点问题,还需教师予以重点引导和点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教案
在实践活动方面,学生们对创作诗句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部分学生创作的诗句在韵律、意境上还不够成熟。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多安排一些类似的创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提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诗句。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唐诗的基本概念、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唐诗韵律、意境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通过多媒体展示、情境创设等方法,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对作者生平背景、文化背景的掌握。
-学生对唐诗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了解不足,影响对诗歌的理解。
-教师需提供相关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提高文化素养。
(4)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分析、比较诗歌时,容易受到固定思维的限制,需要教师引导。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
2.教学难点
(1)对诗句韵律、平仄的理解与运用。
-学生容易混淆平仄、韵脚等概念,需通过实例分析、练习加强理解。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简单的诗句,以加深对韵律、平仄的掌握。
(2)对诗歌意境、情感的理解与把握。
-学生在理解诗句背后的意境、情感时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引导、解释。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唐诗的基本概念。唐诗是唐代文人创作的诗歌,它以其独特的韵律、意境和艺术魅力影响深远。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登鹳雀楼》这首诗。这个案例展示了唐诗如何通过精练的语言描绘壮阔的景象,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表达情感。

第13课《唐诗五首》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3 唐诗五首【教学目标】1.熟练地背诵并默写五首唐诗。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再现画面内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感知诗歌内容,准确地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感知诗歌内容,准确地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再现画面内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野望自主研习原文赏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第一句“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写傍晚在东皋伫望,表现了诗人寂寞彷徨的心情;“徙倚”是徘徊之意,“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晚秋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景与动景,搭配得恰到好处。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牧猎者虽相见却不相识,表明自己甘愿过“采薇而食”的生活。

表明诗人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却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主旨情感《野望》描写了萧瑟、恬静的景色,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

考点训练1.《野望》中描写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的对偶句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3.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3.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3.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使至塞上》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的一首唐诗。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风光的壮丽,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将引导学生感受边塞风光的独特魅力,体会诗人的情感,并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对唐诗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边塞诗这一题材可能较为陌生,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

同时,学生可能对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

此外,学生可能对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有一定的掌握,但仍需进一步深化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能够理解边塞风光的特点,感受诗歌的意境。

3.能够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鉴赏能力。

4.能够了解诗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拓宽知识面。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3.了解诗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文。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边塞风光。

3.讨论法:教师学生讨论,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补充法:教师补充诗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拓宽学生知识面。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展示诗文内容、边塞风光图片和历史背景。

2.准备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边塞风光的图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入边塞诗的意境。

然后简要介绍诗文的历史背景,引出本课《使至塞上》。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诗文,学生跟读。

然后教师逐句讲解诗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文。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如:诗中的边塞风光有什么特点?诗人通过哪些词语表达了自己的情感?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第13课《唐诗五首》(教案)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13课《唐诗五首》(教案)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内容与学情分析
内容分析
《唐诗五首》是选自初唐至中唐的五首律诗,有五言,有七言。《野望》写田园风光,抒发诗人孤独、彷徨之情;《黄鹤楼》写登临之景,抒发诗人吊古伤今、思念家乡之情;《使至塞上》描绘塞外雄浑壮阔的景象,表现对个人荣辱浮沉的达观之情。
本节课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继续反复诵读诗歌,感受律诗的音韵章法之美,进一步引领学生学习和掌握多种品诗方法,通过重点品读写景的诗句,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
内容与学情分析
内容分析
《唐诗五首》是选自初唐至中唐的五首律诗,有五言,有七言。其中《渡荆门送别》摹写诗人辞亲远游所见景象,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钱塘湖春行》点染西湖早春气象,表现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
教学本课,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感受律诗的特点,领略诗歌的不同风格,掌握古诗学习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对古诗的审美能力。
3.小组合作,分享描绘,共享美景美情。
1.再次诵读诗歌,读出情感,感受作者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情感。注意重音和停连。
2、请学生个别展示读
3.诵读中感受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1.读懂一首诗,诗我交融是关键,而学生对如何联想和想象缺乏方法的引领,所以在描绘诗境环节给予学生方法上的指导。
2.请学生选学生回答问题会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紧张感,提高课堂效率。
3.分享环节是为了交流,更是为了点燃其余学生的新思维。
学生只有在诵读中才能一遍遍对诗歌有不一样的体味和发现,所以,诵读是诗歌学习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讲清律诗结构特点,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找到理解诗歌内容的途径和方法。
活动四
学有所用自读诗歌
根据学习《渡荆门送别》的方法自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要求结合注释,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读懂诗意,借助联想和想象读出诗境。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律诗的章法之美。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唐诗五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唐诗五首》是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五首唐诗分别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春望》,杜牧的《赤壁》,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李白的《静夜思》。

这些诗篇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

通过学习这些诗篇,可以使学生领略到唐诗的韵味和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唐诗,对唐诗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唐诗的深度理解和赏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也有待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唐诗,了解诗文的背景,把握诗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唐诗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唐诗,理解诗文的主要内容,把握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和情感,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接近唐诗意境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唐诗。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五首唐诗的内容,了解诗文的背景,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

2.学生准备:预习五首唐诗,了解诗文的作者和背景,尝试理解诗文的内容。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三单元 山川之美 13 唐诗五首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三单元 山川之美 13 唐诗五首

13唐诗五首设计说明此课选入从初唐到中唐的五首律诗,有五言,有七言,大都自然明朗、格调清新。

《野望》写田园风光,抒发了诗人的孤独、彷徨之情。

《黄鹤楼》写登临之景,抒发了诗人吊古伤今、思念家乡之情。

《使至塞上》描绘塞外雄浑壮阔的景象,表达了对个人荣辱浮沉的达观之情。

《渡荆门送别》写诗人辞亲远游所见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钱塘湖春行》点染西湖早春气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

这五首诗的遣词造句、意境格调各有特点,值得认真品味。

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4.品味诗歌的意境之美,背诵诗歌,积累优美的诗句。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的意境和内涵,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默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查找资料,提前了解诗人的身世、思想。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有这样一首诗,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历来为学者所重视,且评价甚高。

王尧衢说:“此诗格调最清,宜取以压卷。

”它就是唐代诗人王绩的《野望》。

有这样一座楼,和江西滕王阁、湖南岳阳楼名列江南三大名楼,它就是湖北黄鹤楼。

崔颢曾作《黄鹤楼》,让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两首唐诗,感触诗人的心语,感受唐诗的魅力。

二、预习任务1.字音字形。

东皋.(gāo)薄.(bó)暮徙.(xǐ)倚驱犊.(dú)崔颢.(hào)千载.(zǎi)萋萋..(qīqī)鹦鹉..(yīng wǔ)2.文学常识。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性情旷达,嗜酒如命。

其《醉乡记》《五斗先生传》《独酌》《醉后》等诗文,均被誉为“酒家之南董”。

第13课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13课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13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律诗,感受其“起承转合”的结构美、和谐的音韵美。

2.背诵并默写古诗,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

3.体会诗歌遣词炼字的特点,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重点难点】1.感受其“起承转合”的结构美、和谐的音韵美。

2.体会诗歌情感,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诗歌主旨。

【课时安排】5课时。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任务:学习《野望》一、导入新课1.话说唐诗中国是诗的国度,而唐代是诗的时代。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唐诗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

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唐诗精神也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

今天,我们将穿越时光的长河,翻开诗的篇章,撷取唐诗中的几颗明珠,一睹唐诗的风采。

2.提问导入提到唐诗,你会想到哪些唐代的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今天咱们要学的这首唐诗不是李白也不是杜甫,甚至从未听说过这位诗人的名字。

他就是王绩。

我们先来看一看对他的这首诗的评价。

王尧衢说:“此诗格调最清,宜取以压卷。

”沈德潜说:“五言律前此失严者多,应以此章为首。

”闻一多说:“此诗得陶诗之神,而摆脱了它的古风形式,应该说是唐代五律的开新之作。

”施蛰存说:“唐代以前,还没有‘律诗’,王绩这一首诗是最早的唐代律诗。

”结合上面的评价思考:编者将王绩的《野望》放在《唐诗五首》的首篇的原因?明确:是唐代五律的开新之作,宜压轴。

小结:诗人王绩和这首诗的意义很了不起,这首诗遣词造句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一洗齐梁以来的雕饰浮艳之气,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河。

二、知识简介1.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初唐诗人。

贞观初年,因病罢归弃官,隐居东皋(今山西万荣),故自号“东皋子”。

他除一度作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

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和陶渊明。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诗句,大家共同欣赏和评价。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将唐诗的写景技巧应用到现代写作中”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唐诗的美学价值,分析其在现代写作中的应用,并启发他们创造出自己的作品。
其次,在分析诗歌意象和情感表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一些抽象的词汇理解不够深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生动形象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情感。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写诗练习环节,学生们表现得有些拘谨。我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诗歌创作还不够自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地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勇敢地尝试诗歌创作。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对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简介及其创作背景的了解;二是《钱塘湖春行》全诗的阅读与解析,包括诗句的朗读、生僻字的认读、词句的理解、意象的把握以及诗歌手法的鉴赏;三是通过分析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掌握唐诗中写景抒情的表达技巧,感受诗人的情感;四是对诗中描绘的钱塘湖早春景象进行想象与描绘,提高学生的审美和表达能力。五是进行课堂讨论与互动,深入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以及现实意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体会。这些成果将被记录下来,供全班参考。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领略了《钱塘湖春行》的文学魅力,还学习了唐诗的写景抒情技巧。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诗歌意境和表达方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并在今后的写作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如果对今天的学习内容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向我提问。

第13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这五首唐诗,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学生能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学生能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4.学生能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提升对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2)掌握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分析诗歌的章法。

(3)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诗句。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诗人情感,把握诗歌的深层内涵。

(2)赏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领会其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独特的魅力感染着无数读者。

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 13 课《唐诗五首》,去领略唐诗的韵味,感受诗人的情怀。

(二)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这五首唐诗,注意字音、节奏。

(1)教师出示重点字音:东皋(gāo)徙倚(xǐ yǐ)犊(dú)萋萋(qī)征蓬(péng)(2)教师强调读音:“皋” 读“gāo”,不读“háo”;“徙” 读“xǐ”,不读“tú”;“倚” 读“yǐ”,不读“qǐ”;“犊” 读“dú”,不读“zhú”;“萋” 读“qī”,不读“xī”;“蓬” 读“péng”,不读“féng”。

(3)学生齐读字音,教师纠正读音。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划分节奏。

(1)教师范读《野望》:“东皋 / 薄暮 / 望,徙倚 / 欲何 / 依。

树树 / 皆 / 秋色,山山/ 唯 / 落晖。

牧人 / 驱犊 / 返,猎马 / 带禽 / 归。

相顾 / 无 / 相识,长歌 / 怀 / 采薇。

”(2)教师范读《黄鹤楼》:“昔人 / 已乘 / 黄鹤去,此地 / 空余 / 黄鹤楼。

黄鹤 / 一去/ 不复返,白云 / 千载 / 空悠悠。

第13课《唐诗五首》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唐诗的基本特点。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瑰宝,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著称。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古代文人的审美追求和智慧结晶。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首具体的唐诗《登鹳雀楼》。这首诗通过描绘壮阔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通过分析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唐诗的意象、意境和韵律之美。
第13课《唐诗五首》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唐诗五首》教案,选自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赏析五首唐诗:《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早发白帝城》、《枫桥夜泊》。
2.了解唐诗的背景知识,包括诗人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
6.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古诗词,激发学生对社会、历史的关注,培养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意境的把握:通过分析五首唐诗的意象、意境,使学生理解并感受到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例如,《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展现了壮阔的自然景象,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诗歌韵律和节奏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唐诗的平仄、对仗等韵律特点,如《望庐山瀑布》中的平仄对仗,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朗读体验让学生们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相互交流,对诗歌的理解更加深入。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对于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把握不够准确,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尽量让自己成为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而不是评判者。我发现这样的角色定位有助于学生更加自由地发表观点,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不过,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同伴,缺乏独立思考。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部编版初中八上语文13唐诗五首(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初中八上语文13唐诗五首(教学设计)教案

13 唐诗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五首诗歌创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艺术风格。

2.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提高分析鉴赏古诗的能力。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主旨。

4.感受诗歌的格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2.教学难点:(1)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五首诗作者及其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掌握律诗的基本特征,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略律诗的韵律美。

2.疏通诗意,字斟句酌地读诗,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代。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唐诗五首》,领略唐诗的风采。

教师引出新课,顺势写出课题:13 唐诗五首(出示课件2)二、课前预习、储备知识1.文学常识预设:律诗(出示课件4)律诗是形成于唐初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通常的律诗规定八句;全诗通押一个韵,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三四两句、五六两句应是对仗句;字的平仄有定规。

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律诗,七个字的叫七言律诗。

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一二句称“首联”(或起联),三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或结联)。

教师指导:(出示课件5)诗歌赏析三部曲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三品:抓住关键,赏析写法。

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读一读生字词。

(出示课件6)教师提示:注意“皋”“燕”“啄”的读音。

野望三、自主学习,知识备查学生查阅这首诗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王维的《使至塞上》诗文本阅读与解析,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对比分析《使至塞上》与其他四首唐诗(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杜甫的《春望》、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和李白的《将进酒》)在题材、情感、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掌握五首诗的文学常识和基本修辞技巧;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注重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使至塞上》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在导入环节,我提出了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希望借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个问题确实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或许我还可以进一步贴近学生的实际经验,让问题更具吸引力。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王维的诗歌有一定的欣赏基础,但对一些修辞手法和意象的深入理解还存在困难。在讲解重点难点时,我尽量用浅显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从学生的互动和回答中,我感觉这种方法还是有效的,但或许我还可以增加更多互动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大漠孤烟直”和“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的重点意象和修辞。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其他四首唐诗来帮助学生理解王维的独特风格。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唐诗意象相关的主题,如“自然景观的描绘”或“边塞诗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王维《使至塞上》的文本阅读与理解:通过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意象和修辞手法,使学生深入领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第13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唐诗五首》整理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选入了初唐至中唐时期的五首律诗,从王绩《野望》到崔颢《黄鹤楼》、王维《使至塞上》、李白《渡荆门送别》到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唐代是诗的时代”,与孩子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不同,他们更偏爱网络小说,更愿意接触“鲜活”的事物,而不是古老的“文物”。

有孩子问:老师,我对唐诗的印象就是从背唐诗三百首开始的,也不知道为什么而背。

还有孩子说:唐诗看上去就很复杂,学起来头疼,最多默写题用用,我们生活里也没用处。

在期中考试之前我们已经完成《唐诗五首》的教学,但期中考试的律诗诗句选择题的正确率仅37.5%,询问选择正确选项的原因,发现掌握律诗知识的一个班只有5位学生。

可见学生的律诗知识学得并不扎实,马上要开始上新的古诗课文,因此我打算就“律诗”主题开展一次小型的律诗整理项目,让学生回顾律诗,温故而知新,自己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学习目标】知识: 1. 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及其作用;2.律诗“转”句常用的手法(对比、精准动词、虚实转换等)及其表达效果;3.律诗的意象与意境。

技能: 1. 能辨别律诗的结构;2.能归纳诗人“转”的方式(起承转合中的一种),理解诗歌情感;3. 能灵活运用律诗结构进行改编写作;4. 能从意象中感受意境之美;【学习过程】一、前置任务:我旅行的时间很长泰戈尔我旅行的时间很长,旅途也是很长的。

天刚破晓,我就驱车起行。

穿遍广漠的世界,在许多星球之上,留下辙痕。

旅客要在每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面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

我的眼睛向空阔处四望,最后才合上眼说:“你原来在这里!”这是晨阳最喜欢的一首现代诗,在学了《唐诗五首》后,他觉得唐诗魅力十足,于是想把此诗改成一首律诗,请你试着为他改编,并为自己的诗写一段推介词。

二、课堂任务任务一要素回顾哪首诗更符合晨阳同学写一首“律诗”的要求呢?学生在发言中回顾已学知识:七言或五言的八句诗,押韵(四、六、八句),颔联颈联对仗……任务二精致结构通过任务让改编的诗变得更精致。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3课《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3课《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歌描绘春天美景的方法和技巧”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钱塘湖春行》的基本内容、意象和韵律特点。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描绘春天美景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阅读和创作中灵活运用。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美感和诗人的情感表达。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们对诗歌的兴趣确实被激发了出来,他们在讨论和创作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此外,小组讨论的环节虽然活跃,但我也观察到一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比较内向或者对主题不够感兴趣。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下次的讨论中,设计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的话题,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
我还注意到,在实践活动中的诗歌创作练习,有些学生的作品虽然意境不错,但在用词和诗句结构上还有待提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诗词的基本规则还不够熟悉。因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古诗词写作技巧的讲解和练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钱塘湖春行》诗歌的基本内容、结构、韵律特点,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举例:分析诗中的典型意象,如“春水初生”、“春林初盛”等,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意象描绘出钱塘湖春天的美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唐诗五首一、教学目标1.背诵五首唐诗,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联系诗人的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意境。

(三)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深厚情思。

二、教学过程野望(一)导入新课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唐诗五首》中的第一首诗《野望》。

(二)如何欣赏诗歌1.通过多诵读,感知诗歌大意,领会语言美。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揣摩诗中感情。

3.发挥联想、想象,体味意境美。

(三)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四)背景探寻王绩入唐之后,仕途失意,渡河还家,游于北山东皋。

这首诗可能是他唐初弃官隐居故乡之时所作。

(五)问题思考1.本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本诗描写了作者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苦闷。

全诗流露出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孤独、抑郁的心境。

2. 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颔联和颈联。

颔联总写秋色,写的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写的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同时也表明了诗人避世退隐的愿望。

(六)小结本诗通过对山野秋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孤独无依、彷徨抑郁的心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

本诗具有诗画交融的写作特色,“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望去,到处都是秋色。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黄鹤楼(一)导入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1.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2.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

只在崔颢的诗下面题写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离去了。

事后他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

如《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

众多古人称崔颢的这首诗是“第一”“千古之奇”。

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回忆以往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本诗今天我们再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崔颢的《黄鹤楼》。

1.听读——划分节奏2.译读——理解内容3.说读——体味情感4.背读——积累词语(三)听读——划分节奏学会朗读1.听读诗文,划分节奏播放课件,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2.学生回答,总结规律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

从体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

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3.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四)译读——理解内容领会意境1.指导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小组合作学习解释诗句。

2.讨论后可以互相译读。

3.教师小结诗句意思。

4.分别请几位学生示范译读这首诗,教师更正,归纳总结。

教师小结:《黄鹤楼》则是揽胜怀古思乡的名篇。

它把神话与现实、古与今、情与景熔为一炉,创造了一个苍茫开旷的诗歌境界。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三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的音乐美。

(五)说读——情感创新运用1.再读诗文,让学生在读中领会诗人的情感。

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个人朗读感受,小组交流:诗人由“黄鹤楼”名字的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体会诗人在诗中体现思乡的情感。

2.既然写思乡之愁,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空荡荡的黄鹤楼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3.哪一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第三联描写繁荣的景致,有什么作用?“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烘托孤寂的思乡之情。

(六)背读——积累词语再悟美文1.个人示范背2.唱诵。

3.回忆、背诵曾学过的与黄鹤楼有关的古诗。

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

(七)拓展练习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理解诗的内涵,提供贾岛的《黄鹤楼》与崔颢的《黄鹤楼》相比较,区分两诗选材角度、所抒情感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更细腻地理解文本。

黄鹤楼贾岛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岸映西州城半出,烟生南浦树将微。

定知羽客无因见,空使含晴对余晖。

使至塞上(一)导入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

少有才华,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被贬。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诗人,他能诗能画,精通音律。

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丽,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

尤其是避世隐居之时,所作的诗歌大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

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

后人称他“诗佛”。

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了解写作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可西节度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并留作军队判官。

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庭。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四)反复诵读,以读促悟1.读一读(1)从诗体上来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①教师范读②学生试读③学生个读④学生齐读2.品一品: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1)本诗中哪个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问边)(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孤寂、激愤、抑郁)赏析: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

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而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自己过了居延这个地方,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天空。

诗人以“蓬”、“雁”自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想到自己被排挤出朝庭之外时——激愤抑郁;看到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时——赞叹敬幕)尾联:诗了到达目的地以后,从兵士那里得知都护正在边防前线准备战事,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敬慕之情。

3.悟一悟: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

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这幅图画具有美。

②美的具体表现:。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

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圆”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吗?“直”和“圆”两字用得逼真、传神。

准确地描写了沙漠广阔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孤寂的感受。

大漠无边,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青烟直上云霄,“直”字荒凉孤独中透出挺拔雄伟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长河”之上,是一轮圆圆的落日,“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五)小结这首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也侧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渡荆门送别(一)导入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领读。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3.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人。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著名作品有《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等,著有《李太白集》。

4.选自《李太白集》。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25岁的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