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完小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完小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与成因
(一)研究背景
1、问题的提出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深入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课堂教学的面貌焕然一新。然而,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却出现了相对严重的态势。这实在令人费解,迫人深究。尤其在我们师资薄弱的农村完小,老师在推行新课程理念与实践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我们尚处在摸索阶段,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还处于浅层次上,还没能将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高度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而我们农村完小外来务工子女较多,他们来自祖国的大江南北,在语言、生活习惯、性格、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特别是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2、研究的必要性
开展“农村完小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成因与对策研究”研究,是我们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整体需要,也是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在我们农村完小,由于教师的编制紧张,导致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研究时间少,其次农村教师的新教育理念来的相对比较慢,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等原因的影响,对新课程、新理念存在理解上的片面性,使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教师控制为主,学生参与率低、课堂目标不能很好达成、教学质量低的现象。所以如何把新课程的理念内化为教师的观念、外化为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是我们当前农村小学整体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3、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无疑对数学教师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课改强调变革学习方式、提倡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虽然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但如果“探究学习”活动组织不好,就会造成能力强的学生愿意去探究,而学习有困难的学
生没有真正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他们往往会成为课堂学习的旁观者,若教师对此类现象关注不够,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就会成为“学困生”,并有可能在班级中产生两极分化的现象。所以,我们开展新课程实施中两极分化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对推进新课程改革、构筑和谐师生关系意义重大。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1、学生个性的差异。由于学生的知识层次不同,探索实际上是给优秀生创造了思维空间,学困生只是一种形式的参与,实际收效并不大,成了合作学习的观望者。
2、认知差异。教师在课堂上不科学实施分层教学,课后也没能及时辅导,学生困生与学优生距离也将越拉越大。
3、教学评价差异。在应试教育时期,由于教学评价单一,大家习惯于用考试分数这个标准去衡量所有学生的发展,有的只用一张试卷来检测同一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就明显地拉开距离,优生和学困生就因一张试卷而产生了。
4、家庭教育的差异。农村、外来民工家长自身素质不高,目前,有为数不少的家长,缺乏基本责任感,不能给予孩子最起码的家庭学习氛围。还有的父母在家庭教育管理上或娇宠过分放任自流,或严厉有余,使这类学生的文化求知的价值和人生价值观取向发生偏离。家庭教育的失策,给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也给学校教育增添了障碍。过早地使一些孩子丧失了学习努力的目标和学习钻研的兴趣,以至于小小年纪就成为了老师、学生、家长眼中的“差生”。(三)本课题的成因研究
(1)学生基础不同
由于民工子女家长工作很不稳定,今天在这里工作,明天换一个工厂,他们的孩子也跟着家长“搬家”。而小学生的适应能力比较差,往往他们刚刚适应了,又得“搬家”了,又得去重新适应一个新的环境。有些本地的家长却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早早的开始关注自己孩子还没学的东西,希望孩子能嬴在起跑线上。而有些民工子女旷学一年的都有。由此可见,学生出现的两极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的起点不一样,由此带来的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也就不一样。优秀的学生越学越有信心,越有兴趣,他们体验着优秀
成绩给自己带来的成功感。而恰恰相反,一开始就落后的学生越来越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困难,越来越缺乏信心,他们之间的差距就越来越大了。再则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差异。有的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思考,善于理解、消化一些问题,能对不懂的问题提出疑问。在数学课堂上,这些同学能积极的思考、理解,大胆开口,勇于实践。而另一些同学则沉默少言、懒于实践。
(2)教材的原因
过去的教材,因为有具体的大纲作指导,教师只是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范围都被限制在大纲规定的圈子中,加上主要是以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主,学生学习的内容、思维的方式都受不同形式的限制,所以学生表现在学习上的差距显得不是太大。而在新课程形势下,由于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学习的变化,课堂充满了一种民主的、和谐的气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互助,把课堂推向了一种全新的境界。《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于是我们的课堂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的热闹起来了,教师闪到一边,学生动手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各得其所,不亦乐乎。“课堂教学民主”成了束缚教师手脚的绳索,对学生的评价只剩下了表扬和夸赞。对新课程理念的片面理解,导致了实践操作层面的偏差,客观上造成了“抓大放小”或“抓小放大”,形成了两极分化的土壤。
(3)教学的原因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目标是“就低不就高”。教师认为学困生掌握了,整个班级的学生也就掌握了。课改强调变革学习方式、提倡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虽然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但如果“探究学习”活动组织不好,就会造成能力强的学生愿意去探究,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没有真正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他们往往会成为课堂学习的旁观者,一节课可能刚刚探索出规律,有的学生还没弄明白就下课了。所以我觉得顾汝沅先生的一句话是正确的:如果我们在新知识的教学中,过多地进行问题教学和探究学习,那么学生接受的知识就不是系统的,而是零散的、不全面的、就会给他们的学习造成困难,进而这又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这样,孩子就可能从二三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