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资料(最新)
中国古代文论选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先秦1、《尚书、尧典》《尚书》也称《书》或《书经》就是战国以前流传下来得关于上古历史与部分追述古代事迹得著作得汇编。
《尧典》就是我国古代文论得最早记录。
以下几点值得注意:一、舜命夔用乐教胄子,使她们“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阐明了文艺得教育作用。
二、从“诗言志”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讲述了诗歌与音乐结合得具体情况。
“诗”就是“乐”得歌词。
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都源于节奏这一命脉。
由于诗歌本来就是与音乐、舞蹈相结合得,因而使得语言具有音乐性,我国古典诗歌一般都有与谐得节奏与韵律,表现出音乐美,这就是一个很好得传统。
三、诗言志,概括了诗歌抒情达意得基本特点。
(朱自清:诗言志就是我国历代诗论得开山纲领) “志”基本义指人们得主观方面,包括我们所说得思想感情在内。
历代文人把“志”解释为合乎礼教规范得思想,而以“情”为与政教对立得“私情”,遂产生了我国文学批评中“言志”与“缘情”得对立。
所谓“诗言志”并不就是忽视反映现实,而就是要求诗人在有了对现实得真情实感得前提下以抒情得笔触,反映激动过她得现实。
2、《论语》《论语》就是一部语录体得儒家经典。
记录了孔子及其门人得言行,就是研究孔子生活、思想得重要资料。
孔子,名丘,字中尼。
在世界观上,强调“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但对鬼神宗教迷信又采取存疑得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
在政治上,她提出“正名”、“复礼”得主张,意在恢复、维护贵族等级秩序,但又大力宣传“仁”得学说。
孔子得文艺思想:一、内容与形式:主张内容与形式得完美结合。
用“思无邪”概括《诗经》得全部作品,说明她重视内容,并把“仁”瞧成“礼”与“乐”得本质。
“辞达而已矣”说明她既注重内容,又不忽视形式。
由此可见,孔子兼重内容与形式,她不以内容代替形式,也不以形式偏废内容。
这在文艺批评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得高度。
二、文艺得社会作用:兴观群怨。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说明诗与乐可以培养人们得品德;“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说明她认为诗歌可以提高人们从事政治、外交等实际工作能力;“可以兴”说明诗歌可以感动人、鼓舞人,具有艺术感染力作用;“可以观”说明诗歌可以“考见得失”,“观风俗之盛衰”,具有认识作用;“可以群”说明诗歌可以交流思想感情,使人们相互切磋,达到团结得目得;“可以怨”说明诗歌可以“怨刺上政”,对政治发表批评意见;“事父”、“事君”,则就是孔子从她得政治立场出发,说明诗歌要为礼教服务;“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明诗歌还能给人以自然科学方面得知识。
《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必背)
《古代文论》期末参考资料(必背)一、孔子的“兴观群怨”答案一:(1)此说是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
《论语•阳货》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功能而说的。
(2)这种说法是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括论述,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
(3)“兴”从作者而言,是指受外物触动而引发内在之情和创作之念;就读者而言,是指诗歌具有艺术感染力。
“观”从作者来说,就是要反映现实的真实;从读者来说,是要通过作品来认识社会的真实风貌。
“群”指诗歌具有团结群众和教育群众的作用。
“怨”既指怨刺上政,也包含一般的哀怨和讽谕和男女之间的情怨。
(4)孔子此说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对后世批评家论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
答案二:《论语·阳货》记载道:“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孔子对文学作品的美学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等乃至后来知识学习方面,都做了充分的肯定。
他的“兴观群怨”说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1)“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朱熹解释为“感发意志”,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诗歌的这种美学作用,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
(2)“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而孔子所说“观”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作用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
观世与观志是读诗的两个重要方面。
他要求文艺能比较具体、比较确切的反映现实的真实状况,体现了孔子文艺思想中的现实主义特特征。
(3)“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
《论语·集解》引孔安国云:“群居相切磋。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是“和而不流”。
最新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总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中文本科《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举例(一):(庄子的)“虚静”说[提出]“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
“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的“坐忘”就是“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内涵]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
[影响]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提出]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内涵]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愤,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人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感情,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影响]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提出]这是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出来的,篇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内涵]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具有高尚道德品质而形成的一种崇高的精神气质蕴涵),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古代文论复习要点梳理
古代文论复习要点梳理先秦1、《尚书》诗言志2、儒家文学观孔子《论语》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文学的社会功用:兴观群怨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之关系论雅乐与郑声孟子《孟子》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观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知言养气说荀子《乐论》“天行有常”的自然观对荀子文学思想的影响明道、言志、抒情相结合的文学观对文艺和政治关系的系统阐述3、道家文学观老子《道德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无乐之乐解衣般礴言意之表虚静、物化、得意忘言的艺术创作论两汉1、司马迁文论对《离骚》的重要评论“发愤著书”说实录精神2、《毛诗大序》“发乎情,止乎礼义”讽谏说六义说情志统一说3、扬雄文论对屈原作品的评价:“过以浮”“蹈云天”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辞赋观4、班固文论对屈原作品的评论对《诗经》及汉乐府诗的评论5、王充《论衡》对谶纬神学思想的批判真善美相统一的文学观6、王逸《楚辞章句》称《离骚》为“经”对屈原及其作品的高度评价魏晋南北期1、曹丕《典论论文》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文非一体,鲜能备善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文以气为主对文章价值的崇高评价: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对前人文学批评态度的意见:文人相轻,暗于自见2、陆机《文赋》文学创作中艺术构思的重要性各类文体的特征及其艺术风格对文学创作中作品结构和布局方面的分析文学作品艺术美的五条标准:应、和、悲、雅、艳3、沈约《宋书谢灵运传》对晋宋以前文学发展进行了简单梳理,承认“变”的历史必然性、合理性4、刘勰《文心雕龙》对文学本质的看法:《原道》篇文学创作论:论文学创作的构思:《神思》篇论文学形象的艺术特征:《隐秀》篇论文学的风格:《体性》篇、《定势》篇、《才略》篇论文学作品的风骨美:《情采》篇、《风骨》篇论文学作品的写作技巧:《总术》篇、《情采》篇、《附会》篇、《熔裁》篇文学文体论:《明诗》至《书记》共20篇,论述了共34种不同的文体文学发展论:通变文学批评论:六观(位体、置辞、通变、奇正、事义、宫商)5、钱嫌《诗品》以“直寻”为核心的文艺美学思想:诗歌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感情诗歌的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风骨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对历代五言诗人的评价:风、骚传统(体系)准确把握诗人创作特点,作出全面、公允的评价6、萧统《文选序》沉思瀚藻7、萧绎《金楼子立言》阐述自己关于“文”的认识古之学者有二,今之学者有四:儒、学、文、笔8、颜之推《颜氏家训》调和南北文风“理致”“气调”“天才”“兴会”看重作家的人品,讲究道德修养隋唐五代1、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风骨论兴寄论2、王昌龄诗论风格上:格律说意境上:“三境”“三格”说3、李白诗论自然清新的诗歌主张以“清算”为核心的诗歌艺术美理想4、股瑞诗论以“兴象”为中心的文艺思想:诗歌应当有风骨诗歌应具备“神来、气来、情来”之妙诗歌构思要新颖、奇特、巧妙,并且具备自然的声律之美5、杜甫诗论文学应当揭露当权统治者的弊政,描写百姓的疾苦,以达到民请命为目的诗歌艺术美理想是肯定清新秀丽,而又更重壮阔豪迈6、皎然诗论境中含情,情由境发诗歌“取境”有难、易之分诗境与禅境合一7、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文章之蕴境生于象外8、韩愈诗文论文以明道“气盛言宜”论为陈言之务去“不平则鸣”论9、柳宗元文论文有二道观批判地对待古文重视作家的自身修养10、白居易诗论诗歌创作要有为而作,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诗歌创作要起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积极社会作用美刺观提倡“直笔”“实录”11、司空图诗论思与境偕韵味说四外说宋金元1、欧阳修诗文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诗穷而后工说诗歌意境理论2、苏轼诗文论论艺术创作中“知”与“能”的关系论艺术构思中“虚静”“物化”和“妙观逸想”论形象塑造的“随物赋形”和“传神”论“无法之法”论平淡的艺术意境3、黄庭坚诗文论肯定诗歌“刺世嫉邪”的怨刺作用夺胎换骨,点铁成金诗歌创作要有精博的学问为基础讲究严密的法度4、李清照《论词》勿“破碎”要有“铺叙”讲“故实”要求词的格调高雅、典重5、吕本中诗论“活法”“悟入”6、张戒《岁寒堂诗话》意味说去词去意8、朱臬诗文论文道一体论诗志合一论三变说“兴”与“涵咏”9、严羽诗论论“别材”“别趣”论“妙悟”论“以盛唐为法”10、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主张写诗必须要有真情实感崇尚清新自然之美崇尚雄浑、刚健的风骨之美11、张炎《词源》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提出了“清空”的审美要求提出了“意趣”的审美要求明代1、李梦阳诗论诗文之辨唐宋之辨2、谢榛诗论情、景体、志、气、韵四要素感兴3、王世贞诗文论诗文的核心是意:意的形成:自外而内,外界事物触发自内而外,作家感情借外物宣泄意的传达:法才气与格调相统一4、李贽文论童心说:天下之至文,未有出于童心焉者也以自然为美的创作思想:化工、传神5、袁宏道诗文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提倡文学创作的“真文学的可贵之处在于因时因事而“变”强调文学作品之“趣”讲究文学创作之“奇”求古人真诗清代1、金圣叹小说理论区分圣人作书与古人作书比较《史记》与《水浒传》重视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塑造2、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戒讽刺、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减头绪、戒荒唐、审虚实词采第二:贵显浅、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重视戏剧的宾白语言:声务铿锵、语求肖似、词别繁减、字分南北、文贵洁净、意取尖新、少用方言、时防漏孔关于科浑语言的原则:戒淫亵、忌俗恶、重关系、贵自然戏剧的“格局”:非常重视开场、冲场,要求开场数语应“包括通篇”,而冲场则须“蕴酿全部”。
中国历代文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国历代文论复习资料一、背诵并默写1、《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2、《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未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3、《文心·深思》: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
4、《戏为六绝句》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未及前贤更勿疑,逮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5、《与元九书》: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二、填空1、“诗言志”最早出现于【尚书·尧典】,朱自清称之为我国古代文论的“开山之纲领”2、孔子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3、墨子立言著文的标准【言有三表】为原则,即:本、原、用。
4、荀子认为“辩”可以分为【小人之辨,士君子之辨,圣人之辨】5、毛诗序将音乐分为【治世之音,乱世之音,亡国之音】6、毛诗序认为《诗经》的功能【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7、《太史公自序》主要提出的文学观点【发愤著书】8、《楚辞章句序》的作者王逸认为《离骚》对屈原的作用是【上以讽谏,下以自慰】他批判班固,因为班固认为屈原是“露才扬己,华而不实”。
9、“建安七子”最早出自于曹丕的【《典论·论文》】10、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11、《文心·时序》的文学观【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或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学随时代而发展。
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论形成的文化背景:文论是思想史的分支。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性,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
以文教化→文治文化;六经为理论依托。
礼乐制度,文官政治,政治理想,文德1、儒家文化:六经的作用;教化论、载道论(原道、弘道、载道);人格主义2、道、释两家主要影响文论中的“意境论”2、道家文化;超功利的艺术人格;言外之意自然真美;佛教文化;身外之真;妙悟;境界思维方式:1、以己度物的类比式思维;人与物;天与人;人与文;人与文论;物我同一的整体性思维和情景交融;直寻妙悟的直觉式思维“不是分析的而是直觉的”(刘若愚)“是意识性的而非思辨性的”(彭亚非)理论形态:散见于经史子书诗话、词话3、书信序跋4、小说(含戏剧)评点5、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剧、经传训估、艺人谚语中的文论6、专门性的论著7、诗选和批注8、诗纪事及词纪事老庄观点: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有无相生,致虚守静。
庄子:朴素为美,法天贵真,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虚而待物,唯道集虚道的三大特点:本源、无、自然(P38)自然真美——审美标准言不尽意——文学表达的可能性与程度虚静——创作心理状态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辨者不善。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
书不过语。
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
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天道》)“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外物》)言――意――道,言不尽意,意外有道。
致虚极,守静笃”(《老子》)“涤除玄览”(《老子》)“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天道》)所谓“虚静”,就是要求主体排除一切杂念,弃绝一切感知,进入与“道”合一的精神境界,从内心深处把握天下万物的根本规律。
中国诗学的开山纲领:帝(舜)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资料1.《尚书》是关于我国上古历史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舜典》记载了中国早期的文学理论。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诗言志。
朱自清认为这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纲领”,对后来的文学理论有着长久的影响。
二是诗的教育作用。
《尚书》是我国现存的较早的古籍。
诗言志是早期的诗歌理论。
其中的名句: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2.《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亦称《诗》、《诗三百》。
儒家学派把它奉为经典。
编成于春秋时代,共305篇,全部是周初至春秋中的合乐歌词,。
全书根据乐调分为风、雅、颂,以四言为主,其中不少的作品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
讽刺是诗歌的主要的职能。
司马迁说:《诗三百》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刘勰说: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
3.《论语》是用语录体写的最早的一部儒家“经典”,其原有《鲁论》、《齐论》、《古论》三种,现存《鲁论》二十篇。
孔子儒家想学派的创始人。
他特别强调文与道德的关系,提出“有德者必有言”的看法。
他把《诗三百》归结为“无邪”。
将全部作品说成为都符合他所宣扬的“仁”、“礼”等的要求。
孔子也很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
他说:诗可以兴(文学作品有感染力量,能感发意志),可以观(读者可以考见得失,观风俗之盛衰),可以群(群居相切磋,互相启发,互相砥砺),可以怨(怨刺上政,以促使政治改善)。
孔子论诗乐很重视中和之美。
所谓的中和之美是他的中庸之道在文艺思想上的反应,对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民间乐曲采取轻视、排斥的态度,说“郑声淫”主张“放郑声”而对于《韶》、《武》古乐则推崇之至。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而彬彬,然后而君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4.墨子,鲁国人,墨家的创始者,生活于战国初叶。
墨子文学思想的要点是“尚用”与“尚质”,为了使文学发挥对政治的作用,他主张“言有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是指言必有据,以古代圣王言行为准则,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是说立言要从实际出发,以老百姓的实际体验为依据,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之利强调立言著书要考虑客观上对于政治的实际的效果。
最新版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最新版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第一章:先秦1、《尚书.尧典》是上古流传下来的书,中国古代最早的文论资料。
“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志”本义指志向,但笼统的说它指人们的主观方面,包括思想感情在内。
所谓“诗言志”是要求诗人在在有了对现实的真情实感的前提下以抒情的笔触,反映激动过他的现实。
2、“思无邪”出自《》,是孔子对《诗经》内容的概括,所谓“思无邪”就是“思无邪”,具体的说就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不淫”、“不伤”即是要求“约之以礼”,做到“中和”。
孔子强调文学形式和内容并重的观点是:“文质彬彬”。
“辞达而已矣”是孔子对文学语言提出的标准。
3、“兴、观、群、怨”体现了孔子很重视文艺的社会作用。
“可以兴”,说明诗歌可以感动人、鼓舞人,具有艺术感染作用;“可以观”,说明诗歌可以“考见得失”,“观风俗之盛衰”,具有认识作用;“可以群”,说明诗歌可以交流思想感情,使人们互相切磋,达到团结的目的;艺术文学可以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可以怨”,说明诗歌可以“怨刺上政”,对时事政治发表批评意见。
4、“兴、观、群、怨”出自《论语阳货》。
5、孔子的“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 "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 )6、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韶》乐是( "尽美矣,又尽善也" )7、墨子反对艺术(歌舞)提倡非乐。
主张文学的实用依据是是“”,“何为三表?”――古者圣王之事,二: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三: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名之利”(意思是:要求根据古代圣王的实践经验,参酌当时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在“刑政”的实践中去检验,看它是否符号国家百姓人民的利益)。
“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立言”之法。
他所说的“言”指广义的“文学”与“言谈”。
8、墨子的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子的文艺思想,集中体现在《非乐》篇中。
9、荀子曾在《解弊》中批评10、墨子的“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古代文论知识点总结
一、《毛诗序》的文学观1、情志融合说——文学创作的本质“情志”伴随情感的理性认识,第一次提出诗歌具有抒情特征。
《毛诗序》融合了先秦以来的“情志说”提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毛诗序》倡导情理兼容。
情激活了志,使原先积淀在作者心中的、带有必然性的“志”,变成偶然性的、个体性的情,志入于情,情蕴含着志,这样的诗歌既能传达政教内容,又能打动人心,从而使政教内容为天下人所接受。
2、教化说——文学的社会功能作者认为从诗与乐中可以看出政治得失与社会心理走向:“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毛诗序》看到了诗歌与音乐由于以情为动力,故而其感动人心、教化百姓最具价值,它强调从调协父子、夫妇等人际关系出发,进行移风易俗,美化社会,实行儒家理想中的王道之治。
这样,文艺之美就与政治教化紧密结合在一起了。
3、美刺说——文学的社会功能《毛诗序》在解说“六义”时提出了美刺的观点,释颂为“美盛德之形容”;释风为“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依据《毛诗》及注释者的理解,美与刺有许多是通过比兴手法而得到展现的。
但讽谏必须掌握好尺度,不能过分。
“温柔敦厚,诗教也。
”形成温和含蓄的抒情特征。
二、司马迁文论1、发愤著书说①阐述了社会生活、个人经历是文学创作的原动力。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和《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强调个体写作的决定因素,可以说是开魏晋文论自觉意识的先河。
②苦难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悲愤痛苦的情感往往使作者能够体会到生活与宇宙中最深刻的意蕴,这种建立在体验之上的思索,往往构成了作品情理交融的魅力,也是艺术特有的魅力。
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二、名词解释1、“发愤著书”: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
意思是说: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写强烈情感与深广忧思的产物。
实际上要求作家直面惨淡的人生,抒写对现实的不平与忧愤,把著书立说、文学创作当作实现人生理想和自我情感表现的重要途径。
体现了对现实强烈的批判精神。
以历史经验为基础,本之于屈原,续加司马迁本人的切身体验,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
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以意逆志:是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
“意”是指诗人自己的见解,“志”是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
用自己的见解去揣测诗人的意旨,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
3、“知人论世”:是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
孟子要表达的意思是“交友之道”,与古人为友,须读懂他的作品,而欲理解作品,必须了解其作者,而欲了解其作者,又须站在其所处的时代的角度来立论,并且试图以平等的态度与古人交流对话,向古人学习美好的品德,以使自己的品德更高尚,这也是孟子所强调的“尚友”的根本。
4、知言养气:这是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出来的,孟子认为作者首先应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这里的“养气”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
“知言”是指对别人言辞的一种判断力。
“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
就特别强调作家要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
5、《毛诗序》:《毛诗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论,相传是汉人毛苌所撰,它是综合了汉代学者关于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儒家文论的若干理论原则,如诗歌的本质、诗歌的社会作用和诗歌的体裁以及表现手法等。
6、言不尽意:这是庄子在《天道》、《秋水》中提出的关于言、意、道关系的看法.。
庄子认为,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
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先秦文论1、诗言志:《尚书·尧典》所提到的一个文论范畴,《尧典》中讲:“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言志的意思是说:诗歌史用来抒发人的情志的。
这一观点正确的揭示了诗歌的性质作用,对中国诗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思无邪:出自论语:“《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意思是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文学倾向要雅正、纯正。
这个观念反应了孔子对文艺作品内容的基本要求,儒学文艺观念的核心。
3、尽善尽美:出自《论语》:“子谓《韶》,尽善矣,又尽美也”是关于文艺作品内容形式的要求,要求文艺作品做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这一观念正确揭示了文艺作品文质之间的关系,符合文学创作的规律。
4、中和之美:出自《论语》:“《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美学范畴,是儒家文论的核心和支柱,它要求文艺创作要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过,会理性的节制人的情感,要含蓄的表达个人的思想情感,要去否去泰,防止过犹不及。
5、兴观群怨:出自《论语》“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是孔子对文艺社会作用的认识。
意识是有启发鼓舞的作用,有认识社会现实的作用,有互相感化互相提高的教育作用,有讽刺不良政治的作用。
此外,诗还有道德教化的作用和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的作用。
6、知人论世:要正确理解一个人的创作特点,真正掌握作品的内涵,第一要知人,第二要论事,知人就是了解这个人的思想,生活经历,成长过程和审美趣味。
论事就是要理解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生活环境,这是一种文艺批评,涉及到文学批评的社会学方面。
是中国文艺批评方法论中的金绳宝X7、以意逆志:意,推导,追求的意思,志,作品中的深层含义。
不管哪种解释方法,都强调不能因为拘泥个别词句而误解了诗的原意,而要通观全诗,以作者之志,推求作品含义。
8、知言养气:知言是指能够辨别言辞的本质,能够辨别那些片面的,不公正的和闪烁其词的语言并指出其实质。
养气是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孟子强调要用儒家的道德去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代表先秦儒家对完美人格的追求。
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第二节
讽喻教化
“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
诗歌自上而下的教化 《关雎》“后妃之德” 诗歌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反映了 汉代封建统治者对文艺的要求。
第三节 六义说
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的
写作方法。(后人观点) “六义”说作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 表现的特点规律之概括,作为古代 诗歌密切系现实的优良传统的总结, 广泛影响着后世的诗歌创作和批评。
《大宗师》“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
入也。” 《齐物论》 与天地“并生”,与万 物“为一” 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在任自 然而无为的精神遨游中实现个体身 心存在对现实的超越。
第二节《庄子》对古代文艺 思想的影响 浪漫· 奇崛 “以谬悠之说,荒唐之
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傥,不 以觭见之也。以天下为沉浊,不可 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 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 来。”
接上
2· 3
“和”即是适中、恰如其分。 孔子以“中庸”为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 即折中、调和。
3· 道德修养
君子——文质彬彬
“质”指人的内在品质;“文” 指人表现于外的礼仪风采。 孔子主张文质并重,即内容与形 式的和谐统一,这一原则无疑相通 于他中和的文学理论。
总结
第三节 汉代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
汉代对屈原其人其文的评价,是文论史上最早的作家作品 评论,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一、司马迁《史记· 屈原传》 1、肯定了屈原的写作动机。揭示屈原创作《离骚》“盖自 怨生”,指出其“怨”由“爱”生,即“爱——谤—— 逐——怨——骚——谏”的心理情感过程,对屈原的“怨 悱”之情持肯定态度。 2、继承了淮南王刘安的观点,高度评价了《离骚》的思 想内容及艺术成就。首先,说《离骚》兼《风》、《雅》 之长。其次,对《离骚》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或托古 刺今,或以小喻大,或因迩及远)作了高度评价。最终指 出它“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不朽价值。
古代文论,考试资料,
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古代文论复习资料古代文论复习资料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承载着古人智慧的结晶,为我们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一些重要的古代文论,以增进我们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一、文言文与白话文的辨析古代文论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就是文言文与白话文的辨析。
文言文是古代文学的主要表达方式,它以古代官方语言为基础,注重修辞和韵律,具有独特的古典美。
而白话文则是近代文学的主要表达方式,它以现代汉语为基础,注重语言的自然和通俗,更贴近人们的生活。
在辨析文言文与白话文时,我们需要注意两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复杂,使用大量的古代词汇和病句,需要通过学习才能理解和运用。
而白话文则更为简洁明了,使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词汇,更易于理解和运用。
二、修辞手法的运用修辞手法在古代文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古代文论中,有许多关于修辞手法的论述,如夸张、比喻、拟人、排比等。
夸张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夸大事物的特点来达到强调的效果。
比如《红楼梦》中的“一笑倾城,再笑倾国”,通过夸张的表达方式,使人们对这个人物产生强烈的印象。
比喻是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好地表达和理解。
比如《西游记》中的“如来佛祖手持金箍棒,威震四方”,通过将如来佛祖与金箍棒进行比喻,使人们对如来佛祖的威严和力量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点和行为,以便更好地表达和理解。
比如《论语》中的“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通过将君子和小人进行拟人,使人们对君子和小人的品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排比是将同类事物并列起来,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比如《史记》中的“夫以无知而知,以不言而言,以不动而动,天下莫能与之争美”,通过排比的方式,使人们对这个人物的能力和魅力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三、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古代文论中还涉及到古代文学的审美观。
审美观是人们对美的认知和追求,它在古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第一、先秦时期:(一)先秦“诗言志”的提出最早见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朱自清在他的《〈诗言志辨〉序》中,认为这是中国历代诗论“开山的纲领”。
关于“诗言志”之“志”,“五四”以后在解释中一直存在着分歧。
朱自清认为“志”属志向怀抱,“诗言志”,即诗是抒发作者的志向怀抱的(朱自清《诗言志辨》);周作人则认为“诗言志”就是“言情”(周作人《中国新文学源流》);闻一多则通过对金文、甲骨文中“志”的本意,以及先秦古籍中“志”的用法的大量考证,指出早期的“志”包括着3种含意:①记事的,如《诗经》中的商《颂》及周《颂》;②记诵的;③由于早期的诗原于歌谣,因此“志”也即抒情的。
即“诗言志”之“志”,包括“志”(记诵)、“事”(记事)、“情”(抒情)三重含义(《闻一多全集?甲集?歌与诗》)。
一般出填空或者问答题,问答主要是联系后世来说。
(二)孔子《论语》是先秦文论重点。
主要应该掌握:1.确立了文学批评的标准,提出“思无邪”说;“思无邪”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但是注意,对于“思无邪”的解释,各家不一,一般不会出题。
2.论文学的社会作用,提出了“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其实质是对诗歌(包括乐、舞)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为孔子所提出。
《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古代文论
古代文论: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0.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11.“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12.《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秦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15.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张,他也是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
16.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陆机的“诗缘情”之说,渊源于屈原的思想。
17.儒学在汉武帝时代成为钦定的官学。
18.汉代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派,今文经学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属官学;古文经学则为在野的私学。
东汉郑玄兼取今、古文经学,结束了今、古文经学之争。
19.司马迁对文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此说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
20.两汉文论的主导是儒家文论。
21.《毛诗序》是我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诗学论文。
它是汉代学者综合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
22.两汉文论主要是在对《诗经》、屈赋、汉赋和《史记》的的专题研究中展开的。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古代文学的创作理论、审美观念以及文学批评等方面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一些重要的古代文论观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一、文言文的独特之处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表达方式,其独特之处在于其严谨、简练的语言风格。
古代文论家强调文言文的“典雅”和“正直”,认为其应该遵循一定的规范和准则。
例如,王守仁在《人间词话》中指出:“文者,言之端也,言者,志之表也。
”他认为文言文的目的是通过准确的言辞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二、古代文学的主题与意义古代文学的主题广泛而深刻,涉及到人生、道德、政治等方方面面。
在《史记》中,司马迁提出了“纪实”和“论述”两种不同的史书写方式。
他认为,通过史书的记载,人们可以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同时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关人性和社会发展的启示。
三、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念中国古代文论家对于文学的审美观念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们注重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深度,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内涵”和“外貌”两个方面的美。
例如,杜牧在《文赋》中提到:“文有内涵,文有外貌,文有深浅,文有大小。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既有内在的情感和思想,又要注重形式和艺术表达。
四、古代文学批评的方法与观点古代文学批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重要的有“词章”和“风雅”两种。
词章是指对文学作品的结构和组织进行批评,注重作品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而风雅则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和美感,强调作品的诗意和音韵。
例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章法者,文之体也;风雅者,文之骨也。
”他认为,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既有良好的结构,又要具备艺术上的美感。
五、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与传承中国古代文论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论家的观点和理论为后来的文学批评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例如,清代文学家纪晓岚在《石头记评点》中对《红楼梦》进行了深入的批评和分析,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方法。
《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参考
中国古代文论笔录第一章中国文学理论责怪的萌和产生——先秦时代一、孔子1.诗言志《尚书·尧典》中提出的关于社会功用的见解,“诗言志,歌永言” 。
就是说诗是人的心灵的表现。
由此确立了中国文艺的民族特色,与西方文艺存在着本质的差异。
2.“思无邪”《论语 ?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责怪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建议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开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亲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建议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易,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强烈,应该成到宛转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3.尽善尽美孔子论雅乐与正声时说过《韶》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 ,又主张“放郑声”,由于“郑声淫” ,又说“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
其主要见解即是建议雅乐,反对郑声。
要求文学作品“尽善尽美” 、雅正中和,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色。
4.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是孔子论《关雎》的话,意思就是快乐而但是分,忧虑而不悲伤,就是建议一种中和之美,要“诗无邪”,从音乐上讲,就是建议一种中正平易的乐曲,从文学作品上讲,就是不能够够过于强烈,应宛转曲折,不要过于直露。
5.举止文雅这是孔子在《论语·雍也》中的见解: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此后君子。
就是要求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要圆满一致,文采和朴实要搭配适合。
这一理论在中国文学理论责怪史的发展中向来起主导作用。
6.辞达“辞达”就主要应是指文学作品能用正确的语言表达作品的内容,不用要徒事与内容没关的文饰。
但其实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能够说明孔子认为必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
二、孟子1.知言养气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琼州学院06中文本2 王李雄一、名词解释1、诗穷而后工:“诗穷而后工”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提出来的,是说诗人在受到困险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方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
它涉及到文学创作的两个问题:一是诗人穷而“自放”,能与外界事物建立起比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求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更为曲折入微却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
这是对前人(司马迁、锺嵘、韩愈)思想的深入发展。
2、萧散简远说:是苏轼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一文中提出的观点。
苏轼认为在文学创作中,完美的艺术形式往往会带来表达的拘窘,圆熟的韵律中潜藏着“天工与清新”的失落,因而,他倡导司空图的主张,强调诗歌贵于天成与自然,强调诗味的醇美,主张“纤秾”与“简古”相统一,二者互相渗透,紧密融合,以求得诗歌“寄至味于淡泊”的境界,体现一种淡远而深邃的美。
3、词别是一家:李清照对当时有些人认为诗与词无本质区别,词即长短句之诗的观点持不同看法,著《论词》一篇。
主张严格区分词和诗的界限,反对以诗的粗疏的格律来破坏词之音乐美,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
她认为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诗、词声律要求简单粗疏,而词的音律、乐律要求严格。
如果说诗要求语言的节奏美,则词不仅要求语言的节奏美,而且要求歌唱时的音乐美。
认为在创作词时只有具备“高雅、浑成、协乐、典重、铺叙、故实”这些审美要求,才能称之为词。
她的这一观点可能比较偏激保守,但也确实道出了诗与词的一些不同之处,给词的创作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
、4、诗有别材诗有别趣:宋诗缺少唐诗那种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往往“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 严羽以“妙悟”和“兴趣”为其理论基础,对此进行了批评,他在《沧浪诗话》中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提出了诗有“别材、别趣”之说。
所谓“别材”,就是诗人有体现在“妙悟”上的特别才能,他以韩愈、孟浩然相比较,说明妙悟这样“别材”不同于学力。
韩愈学问高出孟浩然,但严羽却认为其诗远逊于孟,这就是“诗有别材,非关书也”的注释。
所谓“别趣”,是就诗的审美特征讲的,这里的“趣”便是“兴趣”,便是“尚意兴而理在其中”,便是“兴致”,是一种理趣,而不是宋诗里充斥着的议论、道理、性理。
& “妙悟”说:妙悟是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
在佛教禅宗里,妙悟本指主体对世界本体“空”的一种把握。
就诗而论,“妙悟即真”当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的一种直觉。
而“悟有浅深”,每位诗人并不是都能在自己的创作中完美地遵循这种艺术规律,因而造成了各人各派诗歌的审美价值的不同,亦即形成了诸家体制的高下之分。
& “兴趣”说: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提到的“兴趣”,实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即指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
“兴趣”的“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与钟嵘所说的“滋味”、司空图的“韵味”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都概括出诗歌艺术的感性直观的特点及其所引起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
5、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
认为这些诗人与黄庭坚是一脉相承的。
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
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
6、清空质实:是张炎《词源》的主要理论观点之一,指出“词要清空,不要质实。
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
”提出了“清空”的审美要求。
张炎所说的“清空”,主要是指意境作品的特殊风格。
即想象要丰富,神奇幻妙;所撷取或自造的词之意象要空灵透脱,而忌凡俗;由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象结构整体,构架要疏散空灵,不能筑造得太密太实。
这样的词作表现出来的风貌就会自然清新、玲珑剔透,使人读之,神观飞越,产生丰富的审美联想。
(这种理论在词论史上是颇为新鲜的,也是他着力进行阐发的思想。
张炎的词论是宋元时期最高水平的词学理论,为词论的独立发展开拓了道路,对后代有很大影响。
)& “意趣”说:张炎认为,所谓“意趣”,是和“清空”关系很密切的,指上乘词作中所蕴涵着的丰富的审美情趣,它是词作者所赋予作品的,同时也是鉴赏者参与之下才能实现的。
实际上,他所说的“意趣”,就是指词中的意境美。
张炎继承并发展了诗学领域中率先提出的意境理论,这也是张炎在词学领域中的主要理论贡献。
《词源》基本内容:(1)《词源》主要总结了宋代婉约词派的理论,作于作者晚年,分上下两卷。
上卷论乐律,下卷论欣赏与作法。
(2)他提出三个评词标准:一是雅正,重在词的艺术体制;二是意趣高远,重在构思立意的高尚格调;三是清空,要求作词重意境创造,空灵而不呆滞。
(3)对于词律,他认为初学者不必严守,循序渐进即可。
(4)张炎对宋代许多词人作了品评,他的理论和批评对宋以后词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7、明前七子:指在明代中期出现的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复古流派,成员还有何景阳、王九思、边贡、康海。
他们以复古自命,师法秦汉,重视古人诗文法度格调和时政题材,诗作与反映人民生活相联系,其弊病在于过多重视古人诗文法度格调以至于束缚了创作手脚。
他们主要活动在弘治、正德年间,至嘉靖初则逐渐偃旗息鼓。
他们的文学复古在某种意义上具有重寻文学出路的意味,但是复古的实质在于借助复古手以欲达到变革的目的。
8、明后七子:嘉靖中期,出现的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文学复古流派。
成员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复古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承接李梦阳等前七子的主张,但在学古过程中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在格调说中重感情色彩,其弊病也在于过分注重对古体的揣度模拟,以至于难脱蹈袭的窠臼。
9、临川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
也称“玉茗堂派”。
其领袖人物是汤显祖。
因汤显祖是临川人而得名,是“至情派”剧作家风格的融聚。
汤显祖的思想与李贽、徐渭、三袁同属反对传统礼教、批判程朱理学的进步思潮,他的戏曲理论强调创作不应受形式、格律的拘束,强调作家的才情,倡导以自我为中心的神情合至论,特别重视个人的感情作用。
创作上重视发挥作家的想象, 语言上讲究“机神情趣”,既要本色,又要有文采。
“临川四梦”就是这些理论的实践。
汤显祖强调“曲意”,主张“意趣说”,强调要把曲的精神、曲的灵魂、曲的内在美放在戏剧创作的首位。
反对吴江作家“按字模声”、“宁协律而不工”的主张。
10、吴江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
因其领袖人物是吴江人沈璟而得名。
向来认为属于此派的曲家有顾大典、吕天成、冯梦龙等。
沈璟戏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
沈璟的理论和吴江派诸作家的实践,对于扭转明初骈俪派形成的脱离舞台实际、崇尚案头剧的不良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沈璟过分强调音韵格律,主张宁肯“不工”,也要“协律”。
他提倡戏曲语言要“本色”,但由于他把“本色”狭窄地理解为只是采用“俗言俚语”也产生了弊病。
11、童心说:是晚明时期李贽在《童心说》中提出来的。
“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
所谓“童心”,即童子之心,不含一丝一毫虚假的真心,是不受“道理”“闻见”(指儒家的正统思想教条)熏染的心。
他认为童心是一切作品创作的源泉,最是评价一切作品价值的首要甚至唯一的标准。
从这种观点出发,他给予《西厢记》、《水浒传》等戏曲、小说以很高的评价,认为是“古今至文”。
理论核心:张扬人的个性和自然情欲,抒发人的离经叛道的情感意绪,所以以“异端”自居。
缺点:忽视社会实践,过分追求诗文创作的新、奇、怪对人的七情六欲好做一览无余的展示作品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
& 李贽:1、提倡“童心”与“迩言” 2、强调“自然”与“发愤” 3、重视戏曲小说。
12、公安派:晚明文学领域中出现了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以袁宏道的影响最为突出。
因为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
此派提倡“性灵说”,提出在诗歌创作上“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拟古蹈袭,着眼于作家自己的创造,注重信手而成、随意而出的写作态度,提出了一系列体现晚明文学新价值观的理论主张。
13、唐宋派:嘉靖年间,文坛中出现的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在当时有着一定的影响。
该文学派别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在总体上主要推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
曾巩等唐宋古文名家,在创作主张上注重文以明道的做法。
14、竟陵派:晚明文学领域中,继公安派之后,崛起的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在文坛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因锺、谭均是湖北竟陵人,故称竟陵派。
该派受到公安派的影响,提出重“诗情”,重“性灵”,提倡学古要学习古人的精神,以开导今人心窍,积储文学底蕴。
15、神韵说:是由康熙诗坛著名诗人王士禛提出了的诗歌理论,主张以“神韵”论诗,以“不得一字,尽得风流”和“羚羊挂角,无计可求”为最高境界,指出所谓神韵,是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以此为宗旨,对清幽淡远、不可凑泊而富有诗情画意的诗特别推崇,如唐代王维、孟浩然的诗。
16、格调说:乾嘉诗坛中,由沈德潜提出的诗歌理论说。
他以儒家诗教为本,论诗倡导格调说,尊唐抑宋,使诗歌“去淫烂以归雅正”,起到“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的教化作用,鼓吹“温柔敦厚,斯为极则”,要求诗歌创作“归于中正和平”。
他以唐人为楷式,以古诗为源头,选辑《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等,树立学习范本,使“格调说”影响颇大。
17、肌理说:乾嘉诗坛中,由翁方纲提出的诗歌理论说。
他论诗提倡肌理说,主张“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
“肌理”二字源于杜甫《丽人行》“肌理细腻骨肉匀”之句,用来论诗,包括义理与文理。
义理为“言有物”,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与学问;文理为“言有序”,指诗律、结构、章句等作诗之法。
18、性灵说: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
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
一般把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序小修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抒发真情实感,提倡“灵机”和“风趣”,是针对当时文艺上反对复古模拟的风气而发的。
(1)袁枚主张尊重人的自然本性。
符合自然本性就是真,真可以不合正统道德,它是最高的价值标准。
性灵说就是要表现真人的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