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资料(最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

琼州学院06中文本2 王李雄

一、名词解释

1、诗穷而后工:“诗穷而后工”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提出来的,是说诗人在受到困险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方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它涉及到文学创作的两个问题:一是诗人穷而“自放”,能与外界事物建立起比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求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更为曲折入微却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这是对前人(司马迁、锺嵘、韩愈)思想的深入发展。

2、萧散简远说:是苏轼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一文中提出的观点。苏轼认为在文学创作中,完美的艺术形式往往会带来表达的拘窘,圆熟的韵律中潜藏着“天工与清新”的失落,因而,他倡导司空图的主张,强调诗歌贵于天成与自然,强调诗味的醇美,主张“纤秾”与“简古”相统一,二者互相渗透,紧密融合,以求得诗歌“寄至味于淡泊”的境界,体现一种淡远而深邃的美。

3、词别是一家:李清照对当时有些人认为诗与词无本质区别,词即长短句之诗的观点持不同看法,著《论词》一篇。主张严格区分词和诗的界限,反对以诗的粗疏的格律来破坏词之音乐美,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她认为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诗、词声律要求简单粗疏,而词的音律、乐律要求严格。如果说诗要求语言的节奏美,则词不仅要求语言的节奏美,而且要求歌唱时的音乐美。认为在创作词时只有具备“高雅、浑成、协乐、典重、铺叙、故实”这些审美要求,才能称之为词。她的这一观点可能比较偏激保守,但也确实道出了诗与词的一些不同之处,给词的创作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

4、诗有别材诗有别趣:宋诗缺少唐诗那种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往往“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 严羽以“妙悟”和“兴趣”为其理论基础,对此进行了批评,他在《沧浪诗话》中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提出了诗有“别材、别趣”之说。所谓“别材”,就是诗人有体现在“妙悟”上的特别才能,他以韩愈、孟浩然相比较,说明妙悟这样“别材”不同于学力。韩愈学问高出孟浩然,但严羽却认为其诗远逊于孟,这就是“诗有别材,非关书也”的注释。所谓“别趣”,是就诗的审美特征讲的,这里的“趣”便是“兴趣”,便是“尚意兴而理在其中”,便是“兴致”,是一种理趣,而不是宋诗里充斥着的议论、道理、性理。& “妙悟”说:妙悟是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在佛教禅宗里,妙悟本指主体对世界本体“空”的一种把握。就诗而论,“妙悟即真”当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的一种直觉。而“悟有浅深”,每位诗人并不是都能在自己的创作中完美地遵循这种艺术规律,因而造成了各人各派诗歌的审美价值的不同,亦即形成了诸家体制的高下之分。

& “兴趣”说: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提到的“兴趣”,实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即指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兴趣”的“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与钟嵘所说的“滋味”、司空图的“韵味”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都概括出诗歌艺术的感性直观的特点及其所引起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

5、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认为这些诗人与黄庭坚是一脉相承的。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

6、清空质实:是张炎《词源》的主要理论观点之一,指出“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提出了“清空”的审美要求。张炎所说的“清空”,主要是指意境作品的特殊风格。即想象要丰富,神奇幻妙;所撷取或自造的词之意象要空灵透脱,而忌凡俗;由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象结构整体,构架要疏散空灵,不能筑造得太密太实。这样的词作表现出来的风貌就会自然清新、玲珑剔透,使人读之,神观飞越,产生丰富的审美联想。(这种理论在词论史上是颇为新鲜的,也是他着力进行阐发的思想。张炎的词论是宋元时期最高水平的词学理论,为词论的独立发展开拓了道路,对后代有很大影响。)

& “意趣”说:张炎认为,所谓“意趣”,是和“清空”关系很密切的,指上乘词作中所蕴涵着的丰富的审美情趣,它是词作者所赋予作品的,同时也是鉴赏者参与之下才能实现的。实际上,他所说的“意趣”,就是指词中的意境美。张炎继承并发展了诗学领域中率先提出的意境理论,这也是张炎在词学领域中的主要理论贡献。

《词源》基本内容:

(1)《词源》主要总结了宋代婉约词派的理论,作于作者晚年,分上下两卷。上卷论乐律,下卷论欣赏与作法。

(2)他提出三个评词标准:一是雅正,重在词的艺术体制;二是意趣高远,重在构思立意的高尚格调;三是清空,要求作词重意境创造,空灵而不呆滞。

(3)对于词律,他认为初学者不必严守,循序渐进即可。

(4)张炎对宋代许多词人作了品评,他的理论和批评对宋以后词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7、明前七子:指在明代中期出现的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复古流派,成员还有何景阳、王九思、边贡、康海。他们以复古自命,师法秦汉,重视古人诗文法度格调和时政题材,诗作与反映人民生活相联系,其弊病在于过多重视古人诗文法度格调以至于束缚了创作手脚。他们主要活动在弘治、正德年间,至嘉靖初则逐渐偃旗息鼓。他们的文学复古在某种意义上具有重寻文学出路的意味,但是复古的实质在于借助复古手以欲达到变革的目的。

8、明后七子:嘉靖中期,出现的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文学复古流派。成员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复古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承接李梦阳等前七子的主张,但在学古过程中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在格调说中重感情色彩,其弊病也在于过分注重对古体的揣度模拟,以至于难脱蹈袭的窠臼。

9、临川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也称“玉茗堂派”。其领袖人物是汤显祖。因汤显祖是临川人而得名,是“至情派”剧作家风格的融聚。汤显祖的思想与李贽、徐渭、三袁同属反对传统礼教、批判程朱理学的进步思潮,他的戏曲理论强调创作不应受形式、格律的拘束,强调作家的才情,倡导以自我为中心的神情合至论,特别重视个人的感情作用。创作上重视发挥作家的想象, 语言上讲究“机神情趣”,既要本色,又要有文采。“临川四梦”就是这些理论的实践。汤显祖强调“曲意”,主张“意趣说”,强调要把曲的精神、曲的灵魂、曲的内在美放在戏剧创作的首位。反对吴江作家“按字模声”、“宁协律而不工”的主张。

10、吴江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因其领袖人物是吴江人沈璟而得名。向来认为属于此派的曲家有顾大典、吕天成、冯梦龙等。沈璟戏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沈璟的理论和吴江派诸作家的实践,对于扭转明初骈俪派形成的脱离舞台实际、崇尚案头剧的不良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沈璟过分强调音韵格律,主张宁肯“不工”,也要“协律”。他提倡戏曲语言要“本色”,但由于他把“本色”狭窄地理解为只是采用“俗言俚语”也产生了弊病。

11、童心说:是晚明时期李贽在《童心说》中提出来的。“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所谓“童心”,即童子之心,不含一丝一毫虚假的真心,是不受“道理”“闻见”(指儒家的正统思想教条)熏染的心。他认为童心是一切作品创作的源泉,最是评价一切作品价值的首要甚至唯一的标准。从这种观点出发,他给予《西厢记》、《水浒传》等戏曲、小说以很高的评价,认为是“古今至文”。理论核心:张扬人的个性和自然情欲,抒发人的离经叛道的情感意绪,所以以“异端”自居。缺点:忽视社会实践,过分追求诗文创作的新、奇、怪对人的七情六欲好做一览无余的展示作品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 李贽:1、提倡“童心”与“迩言” 2、强调“自然”与“发愤” 3、重视戏曲小说。

12、公安派:晚明文学领域中出现了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以袁宏道的影响最为突出。因为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此派提倡“性灵说”,提出在诗歌创作上“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拟古蹈袭,着眼于作家自己的创造,注重信手而成、随意而出的写作态度,提出了一系列体现晚明文学新价值观的理论主张。

13、唐宋派:嘉靖年间,文坛中出现的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在当时有着一定的影响。该文学派别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在总体上主要推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唐宋古文名家,在创作主张上注重文以明道的做法。

14、竟陵派:晚明文学领域中,继公安派之后,崛起的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在文坛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锺、谭均是湖北竟陵人,故称竟陵派。该派受到公安派的影响,提出重“诗情”,重“性灵”,提倡学古要学习古人的精神,以开导今人心窍,积储文学底蕴。

15、神韵说:是由康熙诗坛著名诗人王士禛提出了的诗歌理论,主张以“神韵”论诗,以“不得一字,尽得风流”和“羚羊挂角,无计可求”为最高境界,指出所谓神韵,是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以此为宗旨,对清幽淡远、不可凑泊而富有诗情画意的诗特别推崇,如唐代王维、孟浩然的诗。

16、格调说:乾嘉诗坛中,由沈德潜提出的诗歌理论说。他以儒家诗教为本,论诗倡导格调说,尊唐抑宋,使诗歌“去淫烂以归雅正”,起到“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的教化作用,鼓吹“温柔敦厚,斯为极则”,要求诗歌创作“归于中正和平”。他以唐人为楷式,以古诗为源头,选辑《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