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就业难得原因及政策,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合集下载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现今社会,大学生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问题,下面是分享的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供大家参考!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率已逐步替代了劳动生产率,生产知识的经济与用知识生产的经济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就业方式。

“知识就是力量”已被转化了的知识才是力量所替代,知识的时效性在快速缩短,5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30年,9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10年,2003年统计,大学生所学知识能用3年。

我国入世后,这种趋势愈加明显。

大学以基础设施和师资为依托,以大学精神为共同愿景,在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中培养专业人才。

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

在对近2000多名已毕业的大学生调查,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沉旧,要想在所学专业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通过上网、到书店、去企业、进图书馆、听讲座来补充新知识。

据国内一所较为知名大学计算机和外语两个专业学生抽样调查反映,部分教师的实际知识占有量不如应届的学生。

计算机专业学生讲,摩尔定律9个月一个周期,不到社会上学习,毕业后所学知识多数都过时了。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反映,在校学习多数精力都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

上大学学什么,读大学读什么,多数大学生都没思考过这个较为深层的问题。

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体力,工业经济时代就业靠技能,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知识转化率的高低,大学生在市场中与各群体人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岗位,核心竞争力是学得多、学得快、转化率高。

当代大学生要学会鉴别知识(哪些是基础知识,哪些是应用知识,哪些是当今世界前沿知识),敢于抛弃知识(筛掉过时知识、垃圾知识),善于转化知识(把握知识点,形成量到质的转变),用智慧统帅知识才能在现实社会中靠自己的实力生活,用自己的能力原因一高校扩招影响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浅析及对策探讨(含5篇)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浅析及对策探讨(含5篇)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浅析及对策探讨(含5篇)第一篇: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浅析及对策探讨题目: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浅析及对策探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有效地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已成为社会、学校、学生及家庭共同关注的焦点。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既有宏观方面就业环境的影响,也有高等教育结构以及毕业生个人和用人单位等多方面的原因。

1.高校毕业生的增加速度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相适应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由毕业生的供给与市场的需求决定的,并与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及产业升级的速度紧密相关。

高校毕业生的增加速度,远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

尽管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大众化,但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所宣扬的多为高等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能动作用,诸如扩大内需、缓解社会就业矛盾,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教育要求等等,很少触及到大众化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互动关系,以致社会、学校和个体均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准备不足。

2.社会对劳动力需求速度与社会劳动力增长速度不相适应作为就业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毕业生市场,无疑受到所处社会经济结构和劳动力供需关系的影响。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采取一种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致使新增的众多企业和经济项目对劳动力的吸纳需求相对下降,造成了“高增长、高投资、低就业”现象。

1980~1989年,1991~1995年和1996~2000年,中国GDP平均增长率分别为9.3 %、12 %和 8.3 % ,就业增长率分别为 310 %、1.2 %和 0.9 % ,就业增长弹性系数分别为0.332、0.1和0.1,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与此同时,我国社会所需就业的劳动力却迅速增加。

“十五” 期间,每年城镇平均新增劳动力 290 万人,加上现有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等,每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人员达 2 200 多万,按GDP 每年增长 7%~8% ,每年新增就业岗位 700万到 800 万,年度就业岗位缺口为1400-1500万人,再加上农村还有1.5亿的富余劳动力,整体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及改进措施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及改进措施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及改进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大学生的数量也与日俱增。

与此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数百万大学生面临就业的压力,而就业率却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

那么,为什么大学生会面临如此严重的就业难题?又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改善这一现状呢?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1. 教育体制的问题要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就必须从教育体制方面下手。

当前的教育体制以及教育教学手段,与社会需求和实际就业形势存在较大脱节。

传统的教育制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却相对不足。

这使得很多大学生在面临实际求职时,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

2. 就业观念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还在于个人就业观念的问题。

许多大学生对就业的准备和规划往往不够充分和成熟,他们过于理想化,并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市场需求,也缺乏在职场中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素养。

3. 就业市场的竞争激烈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也变得愈发紧密。

许多行业和领域都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实际能力,而新毕业的大学生在这些方面往往处于劣势地位。

二、改进措施1. 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实践能力培养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这一现状。

教育部门需要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场需求。

2. 完善职业规划教育,促进就业观念转变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

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课程或组织就业指导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各行各业的就业形势、薪资待遇以及个人职业发展方向,促使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就业观念和职业规划,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的就业挑战。

3. 提供更多实习机会,增加就业经验政府和企业也应该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就业经验和机会。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在努力促使经济回暖的同时,进行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并逐步开始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型;而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未来和中坚力量,大学生就业成为了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及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就业难是多年来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将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一外部因素1.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据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60万,比2010年增加了29万;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80万,再创历史新高;我国已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需要安置就业2400万人1;同时,据专家估计,我国隐性失业人员约有3000万,农村还有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2;另外,目前全球金融危机余波影响仍在持续,国外经济复苏缓慢甚至停滞,市场劳动力需求增长速度减缓,因此大学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2.产业结构发生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进行调整、升级,某些行业已逐步向非洲等地区转移,全球的金融危机更进一步加速了产业结构的变更;以珠三角为例,目前正利用金融危机进行“腾笼换鸟”,准备从制造型产业向服务型产业过渡;这一调整,必将导致原来产业的技术人才相对过剩,原技术结构不能适应新产业的要求;这也将加重转型期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3.用人单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发生了改变;上世纪末出现的一场全球的新技术革命,改变了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和速度;这种变革从根本上影响社会职业结构和就业方式的变化3,同时也使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从重学历向重能力素质、重职业道德转变;传统的学历概念已经逐步淡化,高学历低能力必将被淘汰出局;职业核心竞争力相对较弱的大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着巨大挑战;4.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滞后;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专业设置都“跟着市场走”,缺少扎实的市场调研基础,缺乏前瞻性;多数高校受困于资金问题,无法持续紧跟企业即将使用或正在使用的仪器设备购进实训器材,造成专业教学和实训环节滞后于用人单位的需求,甚至出现脱节;例如,某高校曾出现这样的情况见表1,学生胜任岗位所需的周期过长,用人单位对该类毕业生失去信心;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目前高校的素质教育更多的是依托学生校园文化活动,高校的学生素质教育培育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核心竞争力是学生立足社会之本,因此,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也是影响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二内在因素1.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大学生就业观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目前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几大误区:一是“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二是“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三是“创业不如就业”;四是“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等;就业观念直接影响了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决策和行为,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2.大学生就业定位不准,期望值高;在较好环境中长大的80、90后学生存在着较强的优越感,就业时往往定位不准、期望值过高;本文分别抽取普通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样本进行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对就业定位不准,就业期望值过高见表2;3.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较低;核心能力包括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创业等方面;480、90后的学生具有较好的创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但是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这一代学生的职业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自我管理及解决问题能力却凸显不足;如今,用人单位将员工的综合素质置于首位;因此,从用人单位的要求看,目前大学生还缺乏核心竞争力;4.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存在不良的就业心理;据调查,在求职过程中,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存在各种不良的就业心理,常见的有:攀比心理,自卑与自负并存的心理,“骑驴寻马”的心理,以及依赖他人或学校的心理;不良的就业心理如果没有及时的调节调整,对大学生求职就业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一全员参与,广开就业渠道高校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全员参与,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广开就业渠道;1.“请进来”;通过邀请用人单位到校园举行大型供需见面会和校园专场招聘,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岗位;例如某高校近几年邀请了与该校开设专业相关行业的企业到学校进行供需见面,为该校当年的应届毕业生提高了充足的就业岗位,解决了多数学生的就业问题见表3;2.“走出去”;高校拓宽就业市场要积极地“走出去”;高校“走出去”的目标主要针对相应的行业协会或政府组织,以及当地的人事劳动部门;通过“走出去”与这些组织建立良好的关系,并通过他们将高校的毕业生信息向行业用人单位传播,在扩大学校知名度的同时拓宽就业市场;3.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宽高校就业市场;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往届毕业生的作用,充分挖掘校友、专业委员会成员、实习基地成员等社会资源,积极拓展新市场,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服务,为毕业生就业开辟新的路径;例如,面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山大学等高校的校长便在学校的校庆庆典大会上呼吁校友支持学校就业工作,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共同解决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包括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结构、改革教学环节、强化校企合作及加强师资建设等方面;深化高校的教学改革,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所具备的素质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为大学生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1.密切关注市场情况,及时调整专业结构;高校有着良好的资讯来源,能及时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掌握国家产业结构情况,并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例如目前,广东高校可深刻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纲要,根据纲要摸清产业的发展方向,密切关注人才市场的变化趋势,及时做好专业调整,力求将“市场需要,高校培养”转变为“高校培养,市场需要”; 2.深化专业教学环节的改革,加强校企合作;高校应加强与行业及用人单位合作,通过建立“产学研基地”“实践基地”“订单式培养”等多种合作方式,让用人单位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中来,共同培养学生,使大学生最大限度的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缩短职业适应期;例如某高职院校“通信监理”专业采用了“订单式”培养模式,企业全程参与教学,从2007年至今,每年该专业的毕业生80%以上直接到合作公司就业上岗;3.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高校在引进人才时,可进行结构调整,除了招收在专业理论上有所建树的人才外,还可从企业一线引进行业的能工巧匠,让他们担任学生的实训教师,完善高校师资队伍,提升整体人才培养能力;三做好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工作,重点帮扶就业困难学生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择业观的重要载体,高校可围绕“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就业辅导系列活动为延伸”展开课程教学;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令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在学生就业观念和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可以通过班会和座谈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分析、心态调整,做好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引导工作,帮助毕业生克服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灰心丧气、萎靡不振等思想,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我调整、合理定位,鼓励毕业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面对现实,主动出击;对于就业困难的弱势群体,高校可以通过个性化辅导、“一对一”就业推荐等多种方式进行重点帮扶,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提高就业困难弱势群体的就业成功率;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则通过发放求职补贴和重点推荐就业单位进行帮扶;四加强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宣传力度,多渠道解决就业难题近年国家和各省市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组织了多种专项活动,如三支一扶、到村任职、西部计划、毕业生入伍预征等等,高校面向在校学生广泛宣传就业政策,包括鼓励有困难的毕业参加预征入伍;鼓励毕业生通过小额贷款进行创业;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中小企业去等等;引导毕业生通过积极参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各种项目,实现就业;三、小结目前,大学生就业工作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及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就业困难已成为社会的焦点;近年来,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工作倍加关注,高校教职工特别是就业工作人员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进行了较深刻的调查和分析,同时研究了多种对策与措施,努力开拓高校就业工作新局面,促进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王衡.试论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成因与高校的应对策略.思想纵横,200810:98-101.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中国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6:45.3李卫光.职业和能力培养与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职业教育,200811:15-16.4武洪明,许湘岳.职业沟通教程.人民出版社,2011:3.。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描述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描述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描述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总是埋怨找不到工作,社会的专场招聘会、学校的校园招聘会、网上招聘会,多种途径都尝试了,但是令学生们自己满意的工作却是寥寥无几,或者根本找不到。

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在应聘过程中很顺利,但是在实习期间或者鉴定合约的时候往往出错,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我国大学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时期,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资源。

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方案和措施的实施将直接关系到我国今后一段时间的经济发展和国家稳定。

因此,笔者在本文中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进行正确归因,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是因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才市场供需结构性失衡导致就业难。

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转型时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相适应,形成大学毕业生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①大量新增劳动力的出现,必然给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了竞争压力。

大学生就业困难加大的这几年,正好赶上我国总体就业矛盾加剧的几年,不断涌出的新生劳动力就业和原本的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相互交织,就业人数一时总体提升,市场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

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字表明:虽然2021年城镇安排就业人数已经突破记录高达1000万人,但是依然存在1400万人处于失业状态,2021年国家提供了就业岗位总数大概有1200万左右,但与此同时社会新增就业人口达到了2400万人,这样比较下来,劳动力供给远远大于岗位需求,大学生虽然学历较高,但就业经验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适合他们的岗位也就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形势。

②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

由于东西部地区经济差异的扩大,一方面毕业生想去的单位和地区不要毕业生或者无经验就业人员,还有就是大学毕业生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贫困山区和乡镇却是招不到应届大学毕业生,出现岗位无人问津的现象。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精选文档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精选文档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一?p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一)人口基数大,劳动力供给量大一直以来,人口基数大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加上建国初期,我国失误的人口增长政策,使我国的人口供给量出现“奔腾式”增长,在20年的时间内,人口总数增加了41383万人。

虽然后来把计划生育定为我们的基本国策,也并非意味着我国人口问题的解决,也不等于人口压力的减轻。

人口总量大,是形成我国巨大的劳动力供给的重要基础。

据预测,我国在未来2010年和2015年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13.62亿和14.13亿。

国家发改委联合其他部门共同发布的《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显示,2006年以后,劳动力供大于求压力进一步加大。

(二)经济战略制约就业发展从理论上讲,对于许多市场经济国家而言,失业通常是比增长更重要的目标。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为有效解决占世界总人口的1/5的中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保持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是非常必要的。

但在这些理性目标的支持下,长期以来评价政府业绩的标准往往是GDP的增长速度。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将“增长速度优先”作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宏观调控目标。

(三)高等教育模式不适应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急功近利由于历史的惯性等原因,大多数高等学校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等诸多方面仍沿袭有当年计划经济时代的浓重色彩,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盲目招生、盲目设置专业,这从根本上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实现程度。

自从国家采取高校扩招的政策以来,很多高校只注重自身利益和短期效应,盲目扩充专业,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忽视了自身的实际情况,忽略了社会用人的需求,导致师资和实验设备条件严重不足,教学实验设施严重滞后于扩招规模和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需要,使人才素质的提高和拓展严重受限,大学生就业缺乏竞争力。

(四)高校进行就业指导人员短缺、形式单一、内容有局限性许多高校虽然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就业指导的手段、工具比较匮乏,只有少数高校能够通过有效的职业测评工具为学生进行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同时就业指导的课时数少,就业指导教师短缺,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文 / 李 辉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1.大学生对自身就业定位不准大学生之所以就业困难,大部分原因在于眼高手低、自我认识不清。

面对众多的就业机会,大学生找不到自己理想的职业。

大多数毕业生都有一种焦急、无奈和迷惘的心态。

虽然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都会花时间、精力主动寻求就业机会,但是,在求职的整个过程中会遇到这种情况:在校期间屡次面试失败,甚至在离校毕业后面对诸多选择,权衡利弊,还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岗位。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往往与其自身能力和素质没有多大关系,主要是其面对用人单位的需求以及岗位感觉无所适从,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找不到与自身职业发展相匹配的单位。

对自身认识的不足,主要是前期没有做好职业规划。

由此可见,没有一个合理的定位、没有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不但会导致毕业生择业的盲从和失败,更重要的是将影响到个人今后事业的发展和人生前途。

所以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和规划,无论对于应届毕业生还是在校的大学生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

2. 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脱节现象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培养主要问题集中在专业、课程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不足。

首先,一部分高校专业设置太过片面,造成了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其次,课程的设置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与日新月就业EMPLOYMENT编辑 李黄珍82OCCUPATION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就业EMPLOYMENT编辑 李黄珍异的社会发展脱节,体现在教材和教学模式上的落伍。

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各方面能力都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有较大距离,不能很好地匹配岗位,也就造成了就业困难。

最后,目前高校的职业指导课程不系统,也不科学;同时还存在着形式单一,以及有效时间不足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就业的成功率。

3.劳动岗位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大学毕业生要面临与失业人员、农业转非农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等大批人员的激烈竞争,这些人员抢占了很大一部分就业岗位。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作文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作文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作文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毕业生的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1. 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

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909万人,创历史新高。

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导致就业市场竞争加剧,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 就业市场供需矛盾虽然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但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仍然存在。

一方面,一些行业和地区的就业机会有限,难以满足大量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另一方面,部分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期望过高,不愿意从事基层或低收入的工作,导致就业难。

3. 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足。

4. 毕业生就业观念和就业准备不足一些大学生在就业观念上存在问题,对就业市场的现实情况认识不足,对自身能力和市场需求缺乏了解。

此外,一些大学生在就业准备方面也存在不足,如缺乏实践经验、求职技巧不足等。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1. 优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2. 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准备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树立多元化、多渠道的就业观念,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同时,积极参加实习、社会实践等,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

3. 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政府、高校和社会应共同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求职技巧等方面的帮助。

同时,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类就业培训和招聘会,拓宽就业渠道。

4. 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政府、高校和社会应共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解析与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解析与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解析与对策摘要: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就业岗位短缺、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高等教育结构和质量与人才市场需求错位、社会机制性障碍、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等。

要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需要多方面共同做出努力,学生个人要调整就业观念与期望值,学校要增强专业的适应性与学生的就业能力,做好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工作,社会要广开就业渠道。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对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为社会各领域培养了大量高层次人才,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高等教育的结构规模与社会岗位结构和需求之间开始出现了失衡与错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逐渐显现并日益突出。

资料显示,2009年以前积累下的大学生未就业人数已超过700万,加上今年的近600万高校毕业生,待就业大学生达1300万之众。

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本来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就业不仅涉及千家万户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已经和正在对中国高等教育乃至整个社会产生强烈影响,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也成为了今年“两会”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1.就业岗位短缺,供需矛盾突出是根本原因近年来,在校生和毕业生人数连年增加。

2007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有495万,2008年达到532万,2009年预计达到600万, 毕业生人数的年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同时每年有近100万待就业毕业生累加到下一年。

与之相对应的是,在社会每年提供的约1000万个就业岗位中,除去对应的城镇劳动力转移、部队转业人员安置和社会闲置人员再就业等岗位,只有不到30%,即不到300万个岗位需求大学毕业生。

由此可见,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已无法满足大学生毕业生的需求,大部分应届毕业生无法实现当年就业,供需矛盾突出。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等学校招生规模以及在校生规模持续不断地增加,导致大学毕业生人数也逐年膨胀。

2003-2009年全国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从212万增至610万,预计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会达630余万人。

若再包括往届尚未实现就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将会大大增加。

这些方面都会使得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更加的严峻。

一、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一)大学生就业人数激增和就业市场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引起了劳动队伍的变化,一共有四方面的劳动人员不断地涌向劳动力市场。

一是因为高等院校扩大招生带来的高校学生毕业人数激增。

从2003年到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7年间增长30多倍。

且高校毕业生的增幅高于社会需求增幅,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之间的矛盾逐渐突出;二是下岗工人数量因为产业结构调整而不断增加;三是农民进城打工队伍蜂拥而至;四是近年“海归”人数也不断地增加。

这样使得如此多的打工队伍涌向我国的就业市场,这客观上增加了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加剧了就业岗位少而就业需求不断增加之间的矛盾。

(二)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造成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假象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量的毕业生失业,一些人认为这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培养的大学生太多的缘故。

事实上,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5%,而发达国家已达到1/3。

为此,我国的高等教育毕业生过剩只是相对过剩。

我国高校毕业生几乎挤在大城市、大企业以及大公司。

而那些中小企业,偏远地区以及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则是高校毕业生稀疏且人才十分缺乏。

(三)高校指导工作和高校学生自身需求间的矛盾据调查表明,我国高校部分毕业生不但尚未了解形象设计、面试技巧、求职途径以及信息收集和整理等方面技能,还不了解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涵、模式以及方法,对求职技巧的缺乏将会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成功率。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成因与对策[精选五篇]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成因与对策[精选五篇]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成因与对策[精选五篇]第一篇: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成因与对策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成因与对策摘要: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趋严重,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文章从现阶段大学生就业形势入手,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最后,从大学生、高校、企业、政府等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一、前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致使高校毕业生总量不断增大,而大学生就业率却与大学毕业生人数每年递增呈现相反趋势,“就业难”问题目渐被人们所关注,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冲击及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致使企业需求下滑,大学生就业机会减少。

据有关数据统计[1],2009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创纪录的610万人,就业现状严峻;而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2011年即将毕业的学生人数则继续上涨到660万,虽然经济形势有所复苏,但是就业现状依然不容乐观,截止2011年4月,仅北京地区仍有20余万毕业生仍然没有找到工作。

尽管政府每年提供900万的就业机会,但是面对如此庞大的毕业生就业数据,大学毕业生就业仍是前途渺茫。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一)主观原因1、职业目标不明确,对社会、对企业不了解,盲目跟风考证很多大学生这样总结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茫然地上课下课,寒假暑假,一学期接着一学期,周而复始,很快大学生活结束了。

临近毕业,在大四最后一学期,学校才安排实习,实习单位还得自己去找。

而班里大部分同学工作都没着落,马上就要走向社会,大家既茫然又害怕,专业没学好,又没有社会经验,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参加人才招聘会就像去“赶集”,没目标、没准备,全凭碰运气。

由于对社会、对企业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不少学生在校期间盲目跟风考证。

报考计算机等级证书、秘书证、导游证、公共关系证⋯⋯等各色证书,以为有了证就代表能力增强。

大学生就业难题与解决方案

大学生就业难题与解决方案

大学生就业难题与解决方案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出校门,面临着广阔的就业市场。

然而,就业难题却成为了许多大学生面临的头号困扰,导致许多毕业生毫无头绪,甚至陷入困境。

本文将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以应对此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1.就业市场需求较少当前,互联网、金融、房地产等行业是我国就业市场上最为火热的领域,但是这些领域都要求求职者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而大学生毕业时通常没有太多实践经验,导致他们很难在市场上找到技能匹配的工作。

2.大学生自身条件不足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清,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甚至对自己的专业都不是很熟悉。

此外,有些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沟通能力不强、自信心不足等问题也是大学生就业的难点。

3.工作经验要求较高许多企业都要求应聘者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而这对于大学生来说,成为一个充满挑战的问题。

由于大学生毕业时没有实际经验,他们很难在市场上获得很好的工作机会,也难以获得高薪的职业机会。

二、解决方案1.提升大学生就业技能在实际就业过程中,除了专业知识外,市场上还要求一些其它技能,比如沟通能力、应对困难的心态等。

大学生应该在校期间提前学习并提升这些技能,以便给自己的求职机会提供更充分的保障。

2.搭建更多实践平台大学生需要更多的实践机会,以便在大学毕业之后具有更好的实际经验。

学校和企业可以合作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比如实习、兼职等,以便让大学生学习实践技能,更加适应实际就业环境。

3.推广创业教育对于有创业愿望的学生,学校应该推广创业教育,加强教育学生如何创立新事物的方法,培养其实际操作技能和创业心态,以便更好地适应市场和将来就业。

4.打破行业门槛限制企业和学校应该打破行业领域的门槛,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并为他们提供更加优质的工作理论和知识技能等教育资源,以便他们更好地适应市场和就业发展。

5.改变就业观念对于学生而言,一些学生总认为我们就该去找一份高薪的工作,或者去做一些文艺行业的工作,但他们往往没有早合入社会,往往还没有真正的理解一个职业发展的条件。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学⽣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学⽣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随着⼤学毕业⽣⼈数的增加,⼤学⽣就业难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下⾯是⼩编为⼤家整理的⼤学⽣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欢迎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学⽣毕业⽣⼈数增长很快,⼤学⽣就业形势⾮常严峻,⼤学毕业⽣的就业问题已经逐渐成为 摘要:近年来我国⼤学⽣毕业⽣⼈数增长很快,⼤学⽣就业形势⾮常严峻,⼤学毕业⽣的就业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个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如何解决⼤学⽣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每⼀名⼤学⽣的前途,更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要解决这⼀问题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

关键词:⼤学毕业⽣;就业现状;就业政策 关键词:⼤学毕业⽣;就业现状;就业政策⼀、当前⼤学⽣就业困难的现状 ⼀、当前⼤学⽣就业困难的现状 1.⼀些长线专业就业⽐较难。

我国的⾼校⽬前的⼀些长线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讯⼯程、汽车⼯程、⾦融学、国际贸易、法律和临床医学等专业毕业⽣数量较⼤,⽽社会对这些专业的需求量并没有明显的增加,出现了供⼤于求的状况,毕业⽣就业⽐较困难。

2.⼀般普通院校的毕业⽣就业⽐较难。

⽬前,在我国出现了⼀种⽤⼈的怪圈,各个⽤⼈单位普遍把眼光盯在985或211⼤学的毕业⽣⾝上,造成⼀些⾮重点院校毕业⽣就业难。

3.⾼学历毕业⽣⽐专科和职业⾼中的毕业⽣就业难。

⽬前,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些企业迫切需要⼀些动⼿能⼒⽐较强的毕业⽣,所以就造成了博⼠⽣和硕⼠⽣就业⽐本科⽣难、本科⽣⽐专科⽣难的现象,⽽我国的⾼校却都热衷于升本、创硕、招博,直接造成了毕业⽣就业⽐较困难的局⾯。

4.⾼校毕业⽣就业体制造成毕业⽣就业难。

⽬前我国的⾼校毕业⽣就业体制弊病很多,在⼤学⽣就业过程中,不是靠能⼒⽽是靠“关系”⼏乎是⼈所共知的现象,谁的关系过硬谁就在就业中可以化解种种不利因素,⽽那些普通⽼百姓的孩⼦就业就⽐较困难了。

5.⼥⼤学⽣⽐男⼤学⽣就业⽐较难。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与解决建议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与解决建议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与解决建议在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困难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但能够顺利找到满意工作的比例却不尽如人意。

这一现象不仅给大学生个人带来了困扰和压力,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困难呢?又有哪些可行的解决建议呢?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1、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数量增加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使得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攀升。

就业市场的需求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从而导致就业竞争愈发激烈。

僧多粥少的局面使得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

2、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未能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些专业的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而一些新兴行业和领域所需的专业人才,高校的培养却相对不足。

3、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一些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导致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

此外,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沟通能力差、团队协作能力弱、心理素质不过硬等问题,这些都影响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4、就业观念存在偏差不少大学生在就业时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过于追求高薪资、好福利、大城市的工作,对基层和中小企业的就业机会不屑一顾。

同时,一些大学生对职业发展的期望过高,缺乏从基层做起、逐步积累经验的耐心和决心。

5、经济形势和产业结构调整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部分行业面临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一些传统行业的就业岗位减少,而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人才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这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6、就业信息不对称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相对有限,而企业发布招聘信息的方式也不够精准和有效,导致就业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存在偏差和延误。

很多大学生因为没有及时获取到合适的招聘信息而错失就业机会。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对策分析三篇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对策分析三篇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对策分析三篇下面职场的我就给大家共享的关于高校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缘由对策分析,欢迎阅读!高校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成因及对策分析篇一本文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了高校生就业难问题以及成因,提出了化解高校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对策,一是高校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力量以适应社会需求;二是高校应当优化专业设置,加强对同学综合素养力量的培育;三是政府要加大统筹高校生就业政策宣扬和优待政策落实的力度。

2022年毕业季立刻到来,新一批毕业生即将迈入社会,在他们迈入社会之前,首要的就是解决就业问题。

当前,高校生毕业人数呈不断递增态势,但是,数量浩大的毕业生军却不得不接受一个高毕业率低就业率的事实。

2022年,中国高校生毕业人数为212万人,而2022年则达到了680万人,十年时间,毕业人数猛增。

2022年毕业生就业率为70%,而到2022年,毕业生就业率却降到了令人咋舌的55.7%,如此巨大的差别让人不禁汗颜。

2022年毕业期将至,即将有699万毕业生走出校内,开头面临就业压力。

伴随着毕业生如潮水般地涌向就业市场,而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则是呈现一个缓慢增长趋势,毕业生与就业岗位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现象。

一、高校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成因分析高校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成因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缘由:客观方面主要是结构性冲突突出,结构性冲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区域经济进展不平衡与大批毕业生涌入经济发达地区的冲突。

在我国,沿海城市及北京、上海等地经济进展快速,这些城市企业多,机会多,薪酬高,文化氛围浓,成为毕业生首选的抱负就业地。

依据我们的调查,选择到上海、北京和以深圳为代表的沿海地区就业者高达65%以上,而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条件较艰苦的地区人才奇缺,大城市的一些边远郊区、县、乡镇一级的民营企业、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也远未饱和。

地域经济进展不平衡导致的人才"扎堆'现象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缘由之一。

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为何中国大学生就业难?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以下是几个可能的原因:
1. 就业市场供求失衡:大量大学生毕业进入就业市场导致就业
市场供求失衡,就有些行业就会出现过剩,而有些行业却供不应求,导致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大。

2. 就业歧视现象发生:社会歧视的情况,一些企业喜欢招聘毕
业生有经验的工人而并没有为新的毕业生开放空缺的职位。

3. 学生专业与市场不适应:由于大学选择专业时没有准确地了
解各个专业未来的职业前景,因此很多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市场对接
不良导致就业困难。

4. 缺乏“软实力”:许多学生只注重硬科技的学习,缺乏社交
能力和沟通能力。

5. 行业和企业正在开发人工智能、机器人和自动化技术,新技
术会取代许多传统职业,导致许多人失业或无法找到工作机会。

对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 加强学习实践,提高学生的“软实力”,如社交能力和沟通
能力。

2. 大学可以开拓更多与市场需求相关的专业,给学生提供更多
的工作机会。

3. 大学可以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
领域和市场应用。

4. 鼓励学生多进行自主创业,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减少与其他学生的就业竞争。

5. 促进技能培训,引导学生掌握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的趋势,增加学生的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和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和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和对策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现象。

本文从社会、用人单位、生及高校等方面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分别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1.1受当前经济形势的影响随着受性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世界经济的影响,增长减速,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概括起来,当前经济形势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很多企业被逼迫停产、缩减员工、停止招聘等都影响到就业人数,打破了经济增长与高校招生规模和就业人数长期建立起来的平衡,而且,城镇新增就业人数逐年增加,许多企业用工需求明显缩小,甚至关停导致新增岗位减少;第二,在我国经济开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的增长过分依赖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严重缺乏,特别是能够大量吸纳劳动力的第三产业开展滞后;第三,我国经济开展呈现经济开展区域不平衡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递开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同时也拉大了地区差距,如沿海与内地经济开展的差距、东,中,西部经济开展的差距、省区之间经济开展的差距、南北之间经济开展的差距、城乡之间经济开展的差距。

这使毕业生扎堆低往经济兴旺的地区去就业,而经济的地区那么就业人员匮乏;第三,社会失业人员比例小断加大,这给大局部欠缺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带来更剧烈的竞争压力。

1.2高校扩招使得毕业人数增长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自1999年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xx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骤增,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

我国在校生数量和毕业生数量连年增加。

xx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xx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到达559万,xx年突破五百万关卡达610万,xx年,更是到达了631,而xx年将再创新高到达700万之多,加上之前待就业、因参加两项方案等需再就业、回国的先就业人员,xx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面临着比之前更为严峻的就业压力。

简析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解决对策

简析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解决对策

简析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解决对策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数量呈跃进式增长态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重大而现实的社会热点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对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由市场、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等方面的因素造成。

1.1 市场需求因素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毕业生人数在逐年增加。

2002年至2009年期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45万人增长到610万,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了630万,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今年约有1000万的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

与之相对的是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中国实体经济遭受严重冲击,就业岗位流失严重,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通过对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及就业率统计表明,扩招近十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呈大幅上升的趋势,就业率呈下降趋势,总体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由于大学毕业生所学专业、综合素质及就业取向等因素,与市场实际需求产生严重的错位,就业市场普遍存在“有人没事干,有事没有干”现象。

以我市为例,根据市人才市场的用工需求分析,随着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新型工业化迅速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但目前我市重点发展的机械、制造、电子、纺织等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常出现“招工难”现象,而文史类、法律类、管理类专业人才又出现“求职难”状态,我市就业市场的需求与专业人才的供给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矛盾。

1.2 高校教育因素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出现了错位,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突出表现在:一是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专业趋同现象严重,社会急需的专业毕业生供应不足,而需要较少甚至是“夕阳”产业的毕业生又供应过剩,造成供求结构失衡;二是技能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力度不够,大学毕业生应当具备的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未能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得到有效保障。

浅谈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与对策

浅谈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与对策

浅谈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与对策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与就业市场的竞争加剧,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这其中,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是每一个大学生都会面临的问题。

本文将从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方面进行探讨。

1.人口基数太大。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大量的毕业生涌入市场导致就业市场短缺,特别是那些专业受欢迎度不高的学生。

2.就业市场结构不合理。

由于各个行业和企业的需求不同,导致就业市场出现了很大的结构性失衡,一些行业和领域的就业机会十分有限,而一些热门岗位的竞争性非常激烈,使得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

3.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

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企业更看重应聘者的职业素质和实际能力,然而很多大学生在实践能力、职业技能、沟通交际等方面存在短板。

4.错失就业机会。

很多大学生并不了解就业机会,缺乏职业规划和求职技能,或者因为自身条件不匹配或不符合企业需求而无法获得就业机会。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所带来的问题1.脱离社会和现实。

如果毕业生无法顺利就业,那么就可能面临失业、无法自给自足等问题,难以融入社会。

2.经济压力过重。

如果毕业生不能及时实现就业,就可能会面临生活费用、还贷、家庭开支等经济困难,无法承受生活所必需的消费压力。

3.学业上的影响。

就业困难可能会影响到毕业生在以后的学业中,使得毕业生对自己的专业产生质疑,影响到毕业生的未来发展方向。

三、解决对策1.提高职业素质和实践技能。

毕业生应该学会从实践中学习,注重职业培训,增强职业实践技能,提升职业水平。

例如,可以加入社团、参加企业实践、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班等。

2.加强就业信息的获取。

毕业生可通过专业相关的就业信息网站、熟人介绍、企业校园招聘会、社会招聘会等途径,了解招聘信息和岗位需求。

3. 精准求职。

毕业生需通过多方面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求职方向,发挥自己的优势,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伴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扩招和就业市场化,中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题。

本文将以事实说话,从原因入手,找寻解决的对策。

大学以基础设施和师资为依托,以大学精神为共同愿景,在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中培养专业人才。

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

在对近2000多名已毕业的大学生调查,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沉旧,要想在所学专业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通过上网、到书店、去企业、进图书馆、听讲座来补充新知识。

据国内一所较为知名大学计算机和外语两个专业学生抽样调查反映,部分教师的实际知识占有量不如应届的学生。

计算机专业学生讲,摩尔定律9个月一个周期,不到社会上学习,毕业后所学知识多数都过时了。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反映,在校学习多数精力都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

上大学学什么,读大学读什么,多数大学生都没思考过这个较为深层的问题。

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体力,工业经济时代就业靠技能,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知识转化率的高低,大学生在市场中与各群体人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岗位,核心竞争力是学得多、学得快、转化率高。

当代大学生要学会鉴别知识(哪些是基础知识,哪些是应用知识,哪些是当今世界前沿知识),敢于抛弃知识(筛掉过时知识、垃圾知识),善于转化知识(把握知识点,形成量到质的转变),用智慧统帅知识才能在现实社会中靠自己的实力生活,用自己的能力。

原因一高校扩招影响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

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

仅就广东省而言,2004年高校毕业生为13.2万人,2005年为16.5万人,今年广东省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首次突破20万人,加上来广东淘金的外省院校毕业生,预计今年在省内求职谋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30万人。

再来看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2年37万,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今年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未知数。

原因二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

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

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原因三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记者采访发现,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

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

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

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

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原因四高校专业设置错位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

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

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原因五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

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

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原因六学生仍然期望过高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

此外,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

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原因七学生缺乏求职技巧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

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

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原因八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原因九文科教育质量低下由于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是十分隔膜,这也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就业。

大学扩招过程中间,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是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1、考证存在盲目性:企业问卷调查显示,企业在选择看重哪种证书选项时全部都选为零,可见企业对证书的信赖度并没有大学生想象的那么高。

原因是,如今证书种类繁多,加上近年来各种培训机构层出不穷。

其中又以短期培训和针对应试的居多,企业面对这支日益壮大的考证大军产生疑虑持证人是否真的具有相应能力?因此相比证书,企业更看重个人素质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2、先就业后择业渐流行:就业态度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

3、对企业不够了解:大多数大学生并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公司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等,有一部分学生对以后自己即将在一个什么样的平台上迈出人生第一步只有模糊的概念,甚至根本没有目标。

4、对薪酬的期望更加现实:学生对于薪酬的看法更加现实了,高校学生期望月薪1000-4000元的占总人数的68%左右,其中2000-3000元为更多学生接受;2000-4000元的期望人数居多;1000-2000元及4000元以上的期望人数较少。

5、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相比于过去,今天的大学生就业观念已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和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人才市场的逐渐完善、选择多元化的趋势相吻合。

很多大学本科在校生对于以后的就业有模糊的打算,还有一些没有做任何的打算,而真正有明确规划的人却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6、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不全面,甚至存在明显的缺陷,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管理经验,对行业缺少深度认识,对市场和营销缺少深入了解。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在《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4》一书中指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

与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约有2.7亿人口,大学近4000所,若要达到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20000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0000所大学才够。

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

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

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

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

在2003年北京团委组织的一次针对毕业生的调查中表明,大学生们对薪水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00元,认为2000-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1%。

三是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

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国忠指出: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

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

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

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

北京某高校的调查表明,未找到接收单位的毕业生中,准备考研究生、博士生者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40.8%。

同时,大学毕业生未签约就已就业的大有人在,他们很可能未列入已就业统计。

原因可能是单位借口试用不愿签约;从事临时性工作;毕业生自主创业未能列入签约统计。

曾湘泉由此得出结论,真正就业困难的人在未签约中仅占少数。

因此,从测量的角度来看,现行的初次就业率指标和数据所反映出来的走低,事实上夸大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

第一,主动不就业者,如想继续深造的人,属于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员,不能算做失业;第二,非签约就业即隐性就业,事实上也是就业。

两者一减一加,结果是:目前对大学生的名义就业率的统计低于实际的初次就业率,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被夸大。

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形势下必然发生碰撞,但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前教育部学生司司长认为:就业压力加大,我国高等教育从国家整体需要看,我们目前的大学毕业生肯定不是多了。

解决问题的一方面,需要学生认识到整体趋势,自觉调整就业期望,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

作为福建新大陆科技集团董事长,王晶代表也希望毕业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求学期间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同时,也不要认为到基层、到企业就没有出路,你看成功的企业家,有哪一个不是从最底层做起?对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被夸大这一观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王向前有些不同看法。

他认为:大学生要高价,主动失业的现象在前几年比较多,但目前已经发生变化。

王向前认为,要客观地看待大学生要高价的问题。

他表示,由于大学毕业生多了,用人单位选择的余地大了,因而变得非常挑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