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第四版课后答案(第3章)
离散数学概论习题答案第3章
第二部分集合、矩阵、关系和函数集合论是处理集合,函数和关系的数学理论。
集合包括最基本的数学概念,例如集合,元素和成员关系。
在大多数现代数学公式中,集合论提供了一种描述数学对象的语言。
集合可用来表示数及其运算,还可表示和处理非数值计算,如数据间关系的描述等。
集合论,逻辑和一阶逻辑构成了数学公理化的基础。
同时,函数和关系是基于集合的映射,它们是满足某些属性的特殊集合。
接下来,我们将在两个单独的章节中介绍它们。
集和矩阵将在第3章中介绍,而关系和函数将在第4章中介绍。
第三章集合和矩阵3.1 集合3.1.1 集合概念集合没有确定的概念。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的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也简称集。
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集合。
例如,N代表是自然数集合,Z代表是整数集合,R代表是实数集合。
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集合内元素。
若元素a是集合A的一个元素,则表示为a A∈,读作元素a属于集合A;若元素a不是集合A的一个元素,则表示为a A∉,读作a不属于集合A。
集合分为有限集合和无限集合两种,下面给出定义。
表示集合方法有列举法和描述法两种方式,下面分别介绍。
1. 列举法当集合是有限集合时,可以列出集合的所有元素,用逗号隔开各元素,并用花括号把所有元素括起来。
这种表述方式为列举法。
例如:S1={a, b, c, d, e, f},S2={a, b, b, c, d, e, f},S3={ d, e, a, b, c, f}上述三个集合S1、S2和S3是相同集合,尽管有重复元素。
且集合元素之间没有次序关系。
一个集合可以作为另个集合的元素。
例如,S1={a, b,{ c, d, e, f }}集合S1包含元素a, b和{ c, d, e, f }。
因为{ c, d, e, f }是集合S1中的元素,故可记为:{}∈。
,,,c d e f A以上给出的集合实例都是有限集合。
当集合是无限集合时,无法列出集合的所有元素,可先列出一部分元素,若剩余元素与已给出元素存在一定规律,那剩余元素的一般形式很明显可用省略号表示。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三章)
b)R1-R2;
c)R12;
d) r(R1-R2)(即R1-R2的自反闭包)。
解a)(A×A)-R1不是A上等价关系。例如:
A={a,b},R1={<a,a>,<b,b>}
A×A={<a,a>,<a,b>,<b,a>,<b,b>}
(A×A)-R1={<a,b>,<b,a>}
所以(A×A)-R1不是A上等价关系。
c)若R1是A上等价关系,则
<a,a>∈R1<a,a>∈R1○R1
所以R12是A上自反的。
若<a,b>∈R12则存在c,使得<a, c>∈R1∧<c,b>∈R1。因R1对称,故有
<b, c>∈R1∧<c,a>∈R1<b, a>∈R12
即R12是对称的。
若<a,b>∈R12∧<b, c>∈R12,则有
若c<0,则a<0u<0au>0
所以(a+bi)R(u+vi),即R在C*上是传递的。
关系R的等价类,就是复数平面上第一、四象限上的点,或第二、三象限上的点,因为在这两种情况下,任意两个点(a,b),(c,d),其横坐标乘积ac>0。
3-10.9设Π和Π是非空集合A上的划分,并设R和R分别为由Π和Π诱导的等价关系,那么Π细分Π的充要条件是RR。
证明:若Π细分Π。由假设aRb,则在Π中有某个块S,使得a,b∈S,因Π细分Π,故在Π中,必有某个块S,使SS,即a,b∈S,于是有aRb,即RR。
反之,若RR,令S为H的一个分块,且a∈S,则S=[a]R={x|xRa}
但对每一个x,若xRa,因RR,故xRa,因此{x|xRa}{x|xRa}即[a]R[a]R
<<x,y>,<u,v>>∈R∧<<u,v>,<w,s>>∈R
离散数学习题解答(第四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由表 1.3 可知(5)为非重言式的可满足式。 主析取范式法
( p q ) ( q p ) ( p q ) ( q p )
5
( p q ) (q p ) ( p q ) q p
p q
(p 1) (1 q ) (p (q q ) ((p p ) q ) ( p q ) ( p q ) ( p q ) ( p q ) ( p q ) ( p q ) ( p q )
这正说明合取联结词在使用时是很灵活的。在符号化时,应该注意,不要将联结 词部分放入简单命题中。例如,在(2)中,不能这样写简单命题:p:小王不但 聪明,q:小王而且用功。在(4)中不能这样写:p:他一边吃饭, q :他一边 看电视。 2° 后 4 个复合命题中,都使用了蕴含联结词,符号化为蕴含式,在这里, 关键问题是要分清蕴含式的前件和后件。
2
1.5 (1) p q ,其中,p:2 是偶数,q:2 是素数。此命题为真命题。 (2) p q ,其中,p:小王聪明,q:小王用功 (3) p q ,其中,p:天气冷,q:老王来了 (4) p q ,其中,p:他吃饭,q:他看电视 (5) p q ,其中,p:天下大雨,q:他乘公共汽车上班 (6) p q ,其中,p,q 的含义同(5) (7) p q ,其中,p,q 的含义同(5) (8) p q ,其中,p:经一事,q:长一智 分析 1°在前 4 个复合命题中, 都使用了合取联结词, 都符号化为合取式,
(8) , (10)为非重言式的可满足式。 一般说来,可用真值表法、等值演算法、主析取范式(主合取范式)法等判 断公式的类型。 (1)对(1)采用两种方法判断它是重言式。 真值表法 表 1.2 给出了(1)中公式的真值表,由于真值表的最后一列全为 1,所以, (1)为重言式。 p 0 0 0 0 1 1 1 1 等值演算法 q 0 0 1 1 0 0 1 1 r 0 1 0 1 0 1 0 1
(完整版)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三章)
a t a t i m e an dA l lt h i ng si nt h ei r be i ng ar eg oo df o r so me t hi n 3-5.1 列出所有从X={a,b,c}到Y={s}的关系。
解:Z 1={<a,s>}Z 2={<b,s>} Z 3={<c,s>}Z 4={<a,s>,<b,s>} Z 5={<a,s>,<c,s>} Z 6={<b,s>,<c,s>}Z 7={<a,s>,<b,s>,<c,s>}3-5.2 在一个有n 个元素的集合上,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关系。
解 因为在X 中的任何二元关系都是X ×X 的子集,而X ×X=X 2中共有n 2个元素,取0个到n 2个元素,共可组成22n 个子集,即22|)(|n X X =⨯℘。
3-5.3 设A ={6:00,6:30,7:30,…, 9:30,10:30}表示在晚上每隔半小时的九个时刻的集合,设B={3,12,15,17}表示本地四个电视频道的集合,设R 1和R 2是从A 到B 的两个二元关系,对于二无关系R 1,R 2,R 1∪R 2,R 1∩R 2,R 1⊕R 2和R 1-R 2可分别得出怎样的解释。
解:A ×B 表示在晚上九个时刻和四个电视频道所组成的电视节目表。
R 1和R 2分别是A ×B 的两个子集,例如R 1表示音乐节目播出的时间表,R 2是戏曲节日的播出时间表,则R 1∪R 2表示音乐或戏曲节目的播出时间表,R 1∩R 2表示音乐和戏曲一起播出的时间表,R 1⊕R 2表示音乐节目表以及戏曲节目表,但不是音乐和戏曲一起的节日表,R 1-R 2表示不是戏曲时间的音乐节目时间麦。
3-5.4 设L 表示关系“小于或等于”,D 表示‘整除”关系,L 和D 刀均定义于解:L={<1,2>,<1,3>,<1,6>,<2,3>,<2,6>, <3,6>,<1,1>,<2,2>,<3,3>,<6,6>}D={<1,2>,<1,3>,<1,6>,<2,6>,<3,6>,<1,1>,<2,2>,<3,3>,<6,6>} L ∩D={<1,2>,<1,3>,<1,6>,<2,6>,<3,6>,<1,1>,<2,2>,<3,3>,<6,6>}3-5.5对下列每一式,给出A 上的二元关系,试给出关系图:a){<x,y>|0≤x ∧y ≤3},这里A={1,2,3,4};b){<x,y>|2≤x,y ≤7且x 除尽y ,这里A ={n|n ∈N ∧n ≤10}c) {<x,y>|0≤x-y<3},这里A={0,1,2,3,4};d){<x,y>|x,y 是互质的},这里A={2,3,4,5,6}解:a) R={<0,0>,<0,1>,<0,2>,<0,3>, <1,0>,<1,1>,<1,2>,<1,3>, <2,0>,<2,1>,<2,2>,<2,3>, <3,0>,<3,1>,<3,2>,<3,3>,} 其关系图b) R={<2,0>,<2,2>,<2,4>,<2,6>,<3,0>,<3,3>,<3,6>, <4,0>,<4,4>, <5,0>,<5,5>,i m e an dA l lt h in gs in th ei r be i ng ar eg oo df o rsa)若R1和R2是自反的,则R1○R2也是自反的;b)若R1和R2是反自反的,则R1○R2也是反自反的;c)若R1和R2是对称的,则R1○R2也是对称的;d)若R1和R2是传递的,则R1○R2也是传递的。
离散数学第3章答案
习题3.11.(1) {0,1,2,3,4,5,6,7,8,9}(2) {aa , ab , ba , bb }(3) {-1,1}(4) {11,13,17,19,23,29}(5) {1,2,3, (79)(6) {2}2. 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1) 不超过200的自然数的集合;{|N 200}x x x ∈∧≤(2) 被5除余1的正整数的集合;+{|I (N 51)}x x y y x y ∈∧∃∈∧=+(3) 函数y =sin x 的值域;{|R 11}y y y ∈∧-≤≤(4) 72的质因子的集合;{|N |72(N 2|)}x x x y y y x y x ∈∧∧∀∈∧≤<→/(5) 不等式031>-x 的解集; {|R 3}x x x ∈∧>(6) 函数2312+-=x x y 的定义域集. {|R 12}x x x x ∈∧≠∧≠3. 用归纳定义法描述下列集合:(1) 允许有前0的十进制无符号整数的集合;① {0,1,2,3,4,5,6,7,8,9}A ⊆② 如果x A ∈,则{0,1,2,3,4,5,6,7,8,9,0,1,2,3,4,5,6,7,8,9}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A ⊆(2) 不允许有前0的十进制无符号整数的集合;① {1,2,3,4,5,6,7,8,9}A ⊆② 如果x A ∈,则{0,1,2,3,4,5,6,7,8,9}x x x x x x x x x x A ⊆(3) 不允许有前0的二进制无符号偶数的集合;① 1A ∈② 如果x A ∈,则{0,1}x x A ⊆(4) 5的正整数倍的集合.① 5A ∈② 如果x A ∈,则5x A +∈4. 判断下列命题中,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A 是任意集合):(1) ;A ∈∅(2) ;A ⊆∅ (3) };{A A ∈ (4) ;A A ⊆ (5) ;A A ∈ (6) };{A A = (7) }.{∅=∅答:(2),(3),(4)为真,(1),(5),(6),(7)为假。
自考 离散数学教材课后题第三章答案
3.1 习题参考答案1、写出下列集合的的表示式。
a)所有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组成的集合。
A={x|x是所有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组成的集合}晓津答案:A={x| ax+b=0∧a∈R∧b∈R}b) x2-1 在实数域中的因式集。
B={1,(x-1),(x+1)|x∈R}c)直角坐标系中,单位圆内(不包括单位圆周)的点集。
C={x,y| x2+y2<1 }晓津答案:C={a(x,y)|a为直角坐标系中一点且 x2+y2<1 }d)极坐标中,单位圆外(不包括单位圆周)的点集。
D={r,θ| r>1,0<=θ<=360}晓津答案:D={a(r,θ)|a为极坐标系中一点且 r>1,0<=θ<=2π }e)能被5整除的整数集E={ x| x mod 5=0}----------------------------------------------------------------2、判定下列各题的正确与错误。
a) {x}{x};正确b) {x}∈{x};正确晓津观点:本命题错误。
理由:{x}作为一个元素是一个集合,而右边集合中的元素并不是集合。
c) {x}∈{x,{x}};正确d) {x}{x,{x}};正确----------------------------------------------------------------3、设 A={1,2,4},B={1,3,{2}},指出下列各式是否成立。
a) {2}∈A; b) {2}∈B c) {2}Ad) {2}B; e) ∈A f) A解:jhju、晓津和wwbnb 的答案经过综合补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f成立,a,d、e不成立。
理由:a式中,{2}是一个集合,而在A中并无这样的元素。
因此不能说{2}属于A,当然如果说2∈A则是正确的。
对于e式也应作如此理解,空集是一个集合,在A中并无这个集合元素,如f 式则是正确的。
华东师范大学离散数学章炯民课后习题第3章答案
华东师范大学离散数学章炯民课后习题第3章答案第一篇:华东师范大学离散数学章炯民课后习题第3章答案1.下列语句哪些是命题?(1)2是正数吗?(2)x2+x+1=0。
(3)我要上学。
(4)明年2月1日下雨。
(5)如果股票涨了,那么我就赚钱。
解:(1)不是(2)不是(3)不是(4)是(5)是2.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值:(1)若1+1=3,则2+2=4(2)若鸟会飞,则 1+1=3 解:(1)1(2)011.将下列两个命题符号化,并分别用真值表和等值演算的方法证明所得到的那两个命题公式是等值的。
(1)你不会休息所以就不会工作,你没有丰富的知识所以你就不会工作;(2)你会工作所以一定会休息并具有丰富的知识。
解:设p:你会休息,q:你会工作,r:你有丰富的知识。
原命题符号化为(1)(⌝p→⌝q)∧(⌝r→⌝q)(2)q→(p∧r)12.(1)用等值演算的方法证明命题恒等式p→(q→p)=⌝p→(p→⌝q)。
13.构造一个只含命题变量p、q和r的命题公式A,满足:p、q 和r的任意一个赋值是A的成真赋值当且仅当p、q和r中恰有两个为真。
解:(p∧q∧⌝r)∨(p∧⌝q∧r)∨(⌝p∧q∧r)14.通过等值演算求p→(p∧(q→p))的主析取范式和主合取范式。
解:主析取范式:(⌝p∧q)∨(⌝p∧⌝q)∨(p∧⌝q)∨(p∧q)主合取范式不存在15.一教师要从3名学生A、B和C中选派1~2人参加市级科技竞赛,需满足以下条件:(1)若A去,则C同去;(2)若B去,则C不能去;(3)若C不去,则A或B可以去。
问该如何选派?解:为此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有三个方案:仅C去,仅B去,仅A和C去16.证明{⌝,→}是功能完备集。
17.(1)证明p→(q→s),q,p∨⌝r⇒r→s。
证明:① p∨⌝r前提引入② r附加前提引入③ p①②析取三段④ p→(q→s)前提引入⑤ q→s③④假言推理⑥ q前提引入⑦ s⑤⑥假言推理19.构造下列推理的形式证明:“今天下午没有出太阳并且今天比昨天冷。
离散数学第四版课后答案(第3章)
( A B C) ( A B) ((A B) ( A B)) (C ( A B))
= (C ( A B)) C ( A B). 易 见 , C (A B) C, 但 不 一 定 有 C (A B) C.如 令 A B C {1}.时,等式(4)不为真。类假地,等式(5)的左 边经化简后得 (A C) B ,而 (A C) B 不一定恒等于 A-C。 3.17 (1)不为真。(2),(3)和(4)都为真。对于题 (1)举反例如下:令 A {1}, A {1}, B {1,4},C {2}, D {2,3}, 则 A B 且 C B ,但 A C B D ,
这是 S T 的充公必要条件,从而结论为真. 对 于 假 命 题 都 可 以 找 到 反 例 , 如 题 (2) 中 令 S {1,2},T z{1}, M {2}即可;而对于题(5),只要 S 即可. 3.9 (2),(3)和(4)为真,其余为假. 3.10 (1) A {0,1,2}. (2) A {1,2,3,4,5} (3) A {1} (4) A { 0,0 , 0,1 1,0 , 0,2 , 1,1 , 2,0 , 0,3 ,
A B .
(4)易见,当 A=B 成立时,必有 A-B=B-A。反之,由 A-B=B-A 得
( A B) B (B A) B
化简后得 B A ,即 B A,同理,可证出 A B ,从而 得到 A=B。
3.18 由| P(B) | 64 可知|B|=6。又由| P(A B) | 256 知| A B | 8 , 代入包含排斥原理得
{,{1},{2},{1,2}}}.
(4) P( A) {,{{1}},{{1,2}},{{1}},{{1,2}} (5) P( A) {,{1},{1},{2},{1,1},{1,2}{1,2}{1,1,2}. 分析 在做集合运算前先要化简集合,然后再根据题目 要求进行计算.这里的化简指的是元素,谓词表示和集合公 式三种化简. 元素的化简——相同的元素只保留一个,去掉所有冗余 的元素。 谓词表示的化简——去掉冗余的谓词,这在前边的题解 中已经用到。 集合公工的化简——利用简单的集合公式代替相等的 复杂公式。这种化简常涉及到集合间包含或相等关系的判别。 例如,题(4)中的 A {{1,1},{2,1},{1,2,1}}化简后得 A {{1},{1,2}}, 而题(5)中的 A {x | x R x3 2x2 x 2 0} 化 简为 A {1,1,2}。 3.15
离散数学第3-5章习题答案
第三章1、用枚举法写出下列集合。
①英语句子“I am a student”中的英文字母;解:{I,a,m,s,t,u,d,e,n}②大于5小于13的所有偶数;解:{6,,8,10,12}③20的所有因数;解:{1,2,4,5,10,20}④小于20的6的正倍数。
解:{6,12,18}2、用描述法写出下列集合。
①全体奇数;解:S={x|x是奇数}②所有实数集上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组成的集合;解:S={x|x是实数集上一元二次方程的解}③二进制数;解:S={x|x是二进制数}④能被5整除的整数集合。
解:S={x|x是能被5整除的整数}3、求下列集合的基数。
①“proper set”中的英文字母;解:S={p,r,o,e,s,t}所以 cardS=|S|=6②{{1,2},{2,1,1},{2,1,2,1}};解: cardS=|S|=3③{x|x=2或x=3或x=4或x=5};解:cardS=|S|=4④{{1,{2,3}}}。
解:cardS=|S|=14、求下列集合的幂集。
①“power set”中的英文字母;解:S={p,o,w,e,r,s,t}(S)是所有S的子集构成的集合,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②{3,6,9};解:℘(S)={Φ ,{3},{6},{9},{3,6},{3,9},{6,9},{3,6,9}} ③小于20的5的正倍数;解:S={5,10,15} ℘(S)={Φ,{5},{10},{15},{5,10},{5,15},{10,15},{5,10,15}} ④{{1,3}}。
解:℘(S)={Φ,{1,3}}5、设Φ=A ,B=a ,求P(A) ,P(P(A)) ,P(P(P(A))) ,P(B) ,P(P(B)) ,P(P(P(B)))。
解:P(A)={Φ};P(P(A))={Φ,{Φ}};P(P(P(A)))={Φ,{Φ},{{Φ}},{Φ,{Φ}}}P(B)={Φ,a };P(P(B))={Φ,{Φ},{a},{Φ,a}};P(P(P(B)))={Φ,{Φ},{{Φ}},{{a}},{{Φ,a}},{Φ,{Φ}},{Φ,{a}},{Φ,{Φ,a}},{{Φ},{a}},{{Φ},{Φ,a}},{{a},{Φ,a}},{Φ,{Φ},{a}},{Φ,{Φ},{Φ,a}},{Φ,{a},{Φ,a}},{{Φ},{a},{Φ,a}},{{Φ,{Φ},{a},{Φ,a}}}.6、如果集合A 和B 分别满足下列条件,能得出A 和B 之间有什么联系? ①A ∪B=A ; ②A ∩B=A ; ③A -B=A ; ④A ∩B=A -B ; ⑤A -B=B -A ; ⑥A B A =⊕。
离散数学 第3章 命题逻辑的推理理论
例 构造下面推理的证明 2 是素数或合数. 若 2 是素数,则 2 是无理数. 若 2 是无理数,则 4 不是素数. 所以,如果 4 是素数,则 2 是合数. 用附加前提证明法构造证明 (1)设 p:2 是素数,q:2 是合数, r: 2 是无理数,s:4 是素数 (2)形式结构 前提:pq, pr, rs 结论:sq
结论(不正确)是对的 方法四 直接观察出 10 是成假赋值
解(2)答案:推理正确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方法四 真值表法(自己做) 等值演算法(自己做) 主析取范式法(自己做) P 系统中构造证明 ① pr ② rp ③ qr ④ qp (前提引入) (①置换) (前提引入) (③②假言三段论)
(8) 假言三段论规则: AB BC AC (9) 析取三段论规则: AB B A (10) 构造性二难推理规则: AB CD AC BD
(11) 破坏性二难推理规则: AB CD BD AC (12)合取引入规则: A B AB
三、P 中的证明 例 在自然推理系统 P 中构造下面推理的证明: (1)前提:p∨q,q→r,p→s,┐s 结论:r∧(p∨q) (2)前提:┐p∨q, r∨┐q ,r→s 结论:p→s 解 (1)证明: ① p→s 前提引入 ② ┐s 前提引入 ③ ┐p ①②拒取式 ④ p∨q 前提引入 ⑤ q ③④析取三段论 ⑥ q→r 前提引入 ⑦ r ⑤⑥假言推理 ⑧ r∧(p∨q) ⑦④合取 此证明的序列长为 8,最后一步为推理的结论,所以推理正确,r∧(p∨q) 是有效结论。
例
判断下面推理是否正确:
(1)若 a 能被 4 整除,则 a 能被 2 整除;a 能被 4 整除。所以 a 能被 2 整除。 (2)若 a 能被 4 整除,则 a 能被 2 整除;a 能被 2 整除。所以 a 能被 4 整除。 (3)下午马芳或去看电影或去游泳;她没有看电影。所以,她去游泳 了。 (4)若下午气温超过 30℃,则王小燕必去游泳;若她去游泳,她就不 去看电影了。所以王小燕没有去看电影,下午气温必超过了 30℃。
离散数学屈婉玲版课后答案
离散数学屈婉玲版课后答案【篇一:离散数学第四版课后答案】xt>第1章习题解答1.1 除(3),(4),(5),(11)外全是命题,其中,(1),(2),(8),(9),(10),(14),(15)是简单命题,(6),(7),(12),(13)是复合命题。
分析首先应注意到,命题是陈述句,因而不是陈述句的句子都不是命题。
本题中,(3)为疑问句,(5)为感叹句,(11)为祈使句,它们都不是陈述句,所以它们都不是命题。
其次,4)这个句子是陈述句,但它表示的判断结果是不确定。
又因为(1),(2),(8),(9),(10),(14),(15)都是简单的陈述句,因而作为命题,它们都是简单命题。
(6)和(7)各为由联结词“当且仅当”联结起来的复合命题,(12)是由联结词“或”联结的复合命题,而(13)是由联结词“且”联结起来的复合命题。
这里的“且”为“合取”联结词。
在日常生活中,合取联结词有许多表述法,例如,“虽然??,但是??”、“不仅??,而且??”、“一面??,一面??”、“??和??”、“??与??”等。
但要注意,有时“和”或“与”联结的是主语,构成简单命题。
例如,(14)、(15)中的“与”与“和”是联结的主语,这两个命题均为简单命题,而不是复合命题,希望读者在遇到“和”或“与”出现的命题时,要根据命题所陈述的含义加以区分。
1.2 (1)p: 2是无理数,p为真命题。
(2)p:5能被2整除,p为假命题。
(6)p→q。
其中,p:2是素数,q:三角形有三条边。
由于p与q都是真命题,因而p→q为假命题。
(7)p→q,其中,p:雪是黑色的,q:太阳从东方升起。
由于p为假命题,q为真命题,因而p→q为假命题。
(8)p:2000年10月1日天气晴好,今日(1999年2月 13日)我们还不知道p的真假,但p的真值是确定的(客观存在的),只是现在不知道而已。
(9)p:太阳系外的星球上的生物。
它的真值情况而定,是确定的。
离散数学第四版 课后答案
离散数学第四版课后答案第1章习题解答1.1 除(3),(4),(5),(11)外全是命题,其中,(1),(2),(8),(9),(10),(14),(15)是简单命题,(6),(7),(12),(13)是复合命题。
分析首先应注意到,命题是陈述句,因而不是陈述句的句子都不是命题。
本题中,(3)为疑问句,(5)为感叹句,(11)为祈使句,它们都不是陈述句,所以它们都不是命题。
其次,4)这个句子是陈述句,但它表示的判断结果是不确定。
又因为(1),(2),(8),(9),(10),(14),(15)都是简单的陈述句,因而作为命题,它们都是简单命题。
(6)和(7)各为由联结词“当且仅当”联结起来的复合命题,(12)是由联结词“或”联结的复合命题,而(13)是由联结词“且”联结起来的复合命题。
这里的“且”为“合取”联结词。
在日常生活中,合取联结词有许多表述法,例如,“虽然……,但是……”、“不仅……,而且……”、“一面……,一面……”、“……和……”、“……与……”等。
但要注意,有时“和”或“与”联结的是主语,构成简单命题。
例如,(14)、(15)中的“与”与“和”是联结的主语,这两个命题均为简单命题,而不是复合命题,希望读者在遇到“和”或“与”出现的命题时,要根据命题所陈述的含义加以区分。
1.2 (1)p: 2是无理数,p为真命题。
(2)p:5能被2整除,p为假命题。
(6)p→q。
其中,p:2是素数,q:三角形有三条边。
由于p与q都是真命题,因而p→q为假命题。
(7)p→q,其中,p:雪是黑色的,q:太阳从东方升起。
由于p为假命题,q为真命题,因而p→q为假命题。
(8)p:2000年10月1日天气晴好,今日(1999年2月13日)我们还不知道p的真假,但p的真值是确定的(客观存在的),只是现在不知道而已。
(9)p:太阳系外的星球上的生物。
它的真值情况而定,是确定的。
1(10)p:小李在宿舍里. p的真值则具体情况而定,是确定的。
离散数学第三章习题详细答案
3.9解:符号化:p:a是奇数. q:a是偶数. r:a能被2整除前提:(p→¬r),(q→r)结论:(q→¬p)证明:确。
方法2(等值演算法)(p→¬r)∧(q→r)→(q→¬p)⇔(¬p∨¬r)∧(¬q∨r) →(¬q∨¬p)⇔(p∧r) ∨(q∧¬r) ∨¬q∨¬p⇔((p∧r) ∨¬p)∨((q∧¬r) ∨¬q)⇔(r∨¬p) ∨(¬r∨¬q)⇔¬p∨(r∨¬r) ∨¬q⇔ 1即证得该式为重言式,则原结论正确。
方法3(主析取范式法)(p→¬r)∧(q→r)→(q→¬p)⇔(¬p∨¬r)∧(¬q∨r) →(¬q∨¬p)⇔(p∧r) ∨(q∧¬r) ∨¬q∨¬p⇔m0+ m1+ m2+ m3+ m4+ m5+ m6+ m7可知该式为重言式,则结论推理正确。
3.10. 解:符号化:p:a是负数. q:b是负数. r:a、b之积为负前提:r→(p∧¬q) ∨(¬p∧q)结论:¬r→(¬p∧¬q)方法1(真值法)证明:不正确。
方法2(主析取范式法)证明:(r→(p∧¬q) ∨(¬p∧q))→(¬r→(¬p∧¬q))⇔¬ (¬r∨(p∧¬q) ∨(¬p∧q))∨(r∨(¬p∧¬q))⇔r∨(¬p∧¬q)⇔m0+m2+m4+m6+m7只含5个极小项,课件原始不是重言式,因此推理不正确3.11.填充下面推理证明中没有写出的推理规则。
华东师范大学离散数学章炯民课后习题第3章答案
华东师范大学离散数学章炯民课后习题第3章答案1. 下列语句哪些是命题?(1)2是正数吗?(2)x2+x+1=0。
(3)我要上学。
(4)明年2月1日下雨。
(5)如果股票涨了,那么我就赚钱。
解:(1)不是(2)不是(3)不是(4)是(5)是2. 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值:(1)若1+1=3,则2+2=4(2)若鸟会飞,则1+1=3解:(1) 1(2)011. 将下列两个命题符号化,并分别用真值表和等值演算的方法证明所得到的那两个命题公式是等值的。
(1)你不会休息所以就不会工作,你没有丰富的知识所以你就不会工作;(2)你会工作所以一定会休息并具有丰富的知识。
解:设p:你会休息,q:你会工作,r:你有丰富的知识。
原命题符号化为(1)(?p→?q) ∧(?r→?q)(2)q→(p∧r)12.(1)用等值演算的方法证明命题恒等式p→(q→p)=?p→(p→?q)。
13. 构造一个只含命题变量p、q和r的命题公式A,满足:p、q 和r的任意一个赋值是A 的成真赋值当且仅当p、q和r中恰有两个为真。
解:(p∧q∧?r)∨( p∧?q∧r)∨(?p∧q∧r)14. 通过等值演算求p→(p∧(q→p))的主析取范式和主合取范式。
解:主析取范式:(?p∧q)∨(?p∧?q)∨(p∧?q)∨(p∧q )主合取范式不存在15. 一教师要从3名学生A、B和C中选派1~2人参加市级科技竞赛,需满足以下条件:(1)若A去,则C同去;(2)若B去,则C不能去;(3)若C不去,则A或B可以去。
问该如何选派?解:为此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有三个方案:仅C去,仅B去,仅A和C去16. 证明{?,→}是功能完备集。
17. (1)证明p→(q→s),q,p∨?r?r→s。
证明:①p∨?r 前提引入②r 附加前提引入③p ①②析取三段④p→(q→s) 前提引入⑤q→s ③④假言推理⑥q 前提引入⑦s ⑤⑥假言推理19. 构造下列推理的形式证明:“今天下午没有出太阳并且今天比昨天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P( A) {,{{1}},{1},{{1},1}}.
(3) P( A) {,{},{{1}},{{2}},{{1,2}},{{2}},{{2}},{,{1,2}},
{{1},{2}},{{1},{1,2}},{{2},{1,2}},{{2},{1,2}},{,{1},{2}}
{,{1},{2}},{{1},{1,2}},{,{2},{1,2}},{{1},{2}{1,2}} ,
这是 S T 的充公必要条件,从而结论为真. 对 于 假 命 题 都 可 以 找 到 反 例 , 如 题 (2) 中 令 S {1,2},T z{1}, M {2}即可;而对于题(5),只要 S 即可. 3.9 (2),(3)和(4)为真,其余为假. 3.10 (1) A {0,1,2}. (2) A {1,2,3,4,5} (3) A {1} (4) A { 0,0 , 0,1 1,0 , 0,2 , 1,1 , 2,0 , 0,3 ,
{,{1},{2},{1,2}}}.
(4) P( A) {,{{1}},{{1,2}},{{1}},{{1,2}} (5) P( A) {,{1},{1},{2},{1,1},{1,2}{1,2}{1,1,2}. 分析 在做集合运算前先要化简集合,然后再根据题目 要求进行计算.这里的化简指的是元素,谓词表示和集合公 式三种化简. 元素的化简——相同的元素只保留一个,去掉所有冗余 的元素。 谓词表示的化简——去掉冗余的谓词,这在前边的题解 中已经用到。 集合公工的化简——利用简单的集合公式代替相等的 复杂公式。这种化简常涉及到集合间包含或相等关系的判别。 例如,题(4)中的 A {{1,1},{2,1},{1,2,1}}化简后得 A {{1},{1,2}}, 而题(5)中的 A {x | x R x3 2x2 x 2 0} 化 简为 A {1,1,2}。 3.15
A B .
(4)易见,当 A=B 成立时,必有 A-B=B-A。反之,由 A-B=B-A 得
( A B) B (B A) B
化简后得 B A ,即 B A,同理,可证出 A B ,从而 得到 A=B。
3.18 由| P(B) | 64 可知|B|=6。又由| P(A B) | 256 知| A B | 8 , 代入包含排斥原理得
{x | x N x 2};
题(5)中的 A 和 B 都可以化简为{1,2} ;题(6)中的
A {x | x N 2 x 2}, B {1, 1}. 2
而对于题(4),不难看出 A=B=R,是实数集合.
3.13 (1) A B {{a,b}, c, d}, A B {c}.
| S3 | 20, | S2 S3 | 55.
又知| S2 S3 | ,所以,
| S2 || S2 S3 | | S3 | 55 20 35.
然后列出下面的方程:
| S1 | 2 | S2 | 3 | S3 | 140
求得| S1 | 10 .因此,没有买书的人数是 75-(10+35+20)=10.
(A B) C (A B) ~ C ( A ~ C) (B ~ C) ( A C) (B C)
类似地,对题(2)和(3)中的等式分别有
A B(B C) A ~ (B ~ C) A (~ B C) ( A ~ B) ( A C) (A B) A C) A (B C) (A B) (A C) ( A B) ( A ~ C) ((A B) A) ~ C (A B) ~ C (A B) C
A B N {2}
(4)观察到 B A, 故
A B A, A B B, A B A B {x | x R Z x 1}.
(5) 观察到 A B ,故
A B Z {0,1} A B
AB A
A B N {0,1}
3.14 (1) P(A) {,{}}.
1,2 , 2,1 , 3,0 0,4 , 1,3 , 2,3 , 2,2 , 3,1 , 4,0 }
3.11 (1) a c 或 c b (2) 任何 a,b
(3) b c d (4) a b c (5) a c 且 b {} . 3.12 (1),(2)和(6)都是 B A, 而(3),(4),(5)是 A=B. 分析 对于用谓词给定的集合先尽量用列元素的方法 表示,然后进行集合之间包含关系的判别.如果有的集合不 能列元素,也要先对谓词表示尽可能化简着 A B 。 例如,3.1 题(3)和 3.2 题(3)都是这种形式。 3° 通过集合运算差别 B A, 如果 A B A , B A B , B A 三个等式中有任何一个成立,则有 B A.。 4° 通过文氏图观察,如果代表 B 的区域落在代表 A 的 区域内部,则 B A.。这后两种方法将在后面的解答中给出实 例。 3.4 A:②; B:④; C:⑦; D:⑥;E:⑧ 3.5 A:②;B:④; C:⑤; D:⑥; E:⑨ 3.6 A:①;B:⑨; C:④; D:⑦; E:⑧ 3.7 A:④;B:⑨; C:①; D:⑧; E:① 分析 设只买 1 本、2 本及 3 本书的学生集合分别为 S1, S2 和 S3 ,它们之间两两不交,由题意可知,
3.8 (1)和(4)为真,其余为假. 分析 这里可以应用集合运算的方法来差别集合之间
的包含或相等关系.如题(3)中的条件 S T 意味着, S T , 这时不一定有 S=T 成立.而对于题(4),由条件~ SUT E 可推出
S (~ SUT ) S E (S ~ S) (S T ) S (S T) S S T S.
与结论矛盾。 分 析 ( 2 ) 由 于 C D ~ D ~ C, 又 由 A B可 得
A C ~ D B ~ C, 即 A D B C 成立。 (3)由于 A (B A) A B ,故有 B A (B A) B A B A B 。 这 里 用 到 A B的 充 要 条 件 为 B AB或 B AB或
但对于等式(4),左边经变形后得
( A B C) ( A B) ((A B) ( A B)) (C ( A B))
= (C ( A B)) C ( A B). 易 见 , C (A B) C, 但 不 一 定 有 C (A B) C.如 令 A B C {1}.时,等式(4)不为真。类假地,等式(5)的左 边经化简后得 (A C) B ,而 (A C) B 不一定恒等于 A-C。 3.17 (1)不为真。(2),(3)和(4)都为真。对于题 (1)举反例如下:令 A {1}, A {1}, B {1,4},C {2}, D {2,3}, 则 A B 且 C B ,但 A C B D ,
3.16 (1),(2),(3)和(6)为真。(4)和(5)不为 真。
分析 如果给出的是集合恒等式,可以用两种方法验证。 一是分别对等式两边的集合画出文氏图,然后检查两个图中
的阴影区域是否一致。二是利用集合恒等式的代入不断对等 式两边的集合公式进行化简或者变形,直到两边相等或者一 边是另一边的子集为止。例如,题(1)中的等式左边经恒 等变形后可得到等式右边,即
8 3 6 | A B |,
从而有| A B | 1,| A B | 2,| A B | 2 5 7. 3.19 令 S {x | x N 1 x 1000000}.
A {x | x S x 是完全平方数}, B {x | x S x 是完全立方数}, 从而有 | S | 1000000,| A | 1000,| B | 100,| A B | 10. 代入包含排斥 原理得
A B {{a,b}},
A B {{a,b}}, d}.
(2) A B {{a{b}}, c,{c},{a,b},{b}}.
A B {{a,b}, c}, A B {{a,{b}},{c}},
A B {{a{b},{c},{b}}.
(3) A B N, A B {2}, A B {0,1}
| A B || S | (| A | | B |) | A B |
1000000 (1000 100) 10
=998910
离散数学课后答案 第 3 章 习题解答 3.1 A:③; B:④; C:⑤; D:⑦;E:⑧ 3.2 A:③;B:①; C:⑤; D:⑥; E:⑦ 3.3 A:①;B:③; C:⑧; D:⑤; E:⑩ 分析 对于给定的集合或集合公式,比如说是 A 和 B,判 别 B 是否被 A 包含,可以有下述方法: 1° 若 A 和 B 是通过列元素的方式给出的,那么依次检 查 B 中的每个元素是否在 A 中出现,如果都在 A 中出现,则 B A, 否则不是。例如,3.3 题给的答案中有{{1,2}}和{1}, 谁是 S {,{1},{1,2}}的子集呢?前一个集合的元素是{1,2},要 S 中 出 现 , 但 后 一 个 集 合 的 元 素 是 1, 不 在 S 中 出 现 , 因 此,{{1,2}} S. 2° 若 A 和 B 是通过用谓词概括元素性质的主试给出 的,B 中元素的性质为 P,A 中元素的性质为 Q,那么, “如果 P 则 Q”意味着 B A, “只有 P 才 Q”意味着 A B, “除去 P 都不 Q”意味着 A B, “P 且仅 P 则 Q”意味着 A B. 例如,3.1 题(1)是“如果 P 则 Q”的形式,其中“计 算机专业二年级学生”是性质 P,“学《离散数学》课”是性 质;题(2)是“P 且仅 P 则 Q”的形式,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