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液)固相反应动力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2/3 k t 1 R (1 R) 3
21
3.问题分析
(1)内扩散控制时的主要特征: 气(液)/固反应在固相为单一
球形的致密颗粒,反应剂浓度不变、反应前后颗粒直径不变的情况
2 下,当属内扩散控制,则 1 R (1 R ) 2 / 3 与反应时间t成直线 3
关系,直线通过原点。 表观活化能小,8~30kJ· mol-1
33
步骤4:可溶性生成物(D)通过固膜的扩散 设可溶性生成物(D)在固膜中的浓度梯度为 常数,则D通过固膜的扩散速度为:
v( D ) 4
' C C( D ) S ' ( D)S D2 2

C (D)S——可溶性生成物(D)在矿物粒表 面的浓度; D2——可溶性生成物(D)在固膜内扩散 系数。
As Cs Dg
5.2 反应速率的概念是什么?
化学反应速率是单位时间内,单
位反应混合物体积(或单位质量催 化剂,或单位面积反应界面)中反 应物的反应量或生成物的生成量 。 化学反应速率与相互作用反应物 质的性质,压力p,温度T及各反 应组分的浓度c等因素有关。
5
一定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化
C0
Co:反应剂的整体浓度
r0
·
·
r
E A
r1
Cs:矿粒表面反应剂浓度
C’s:反应区反应剂浓度 内扩散控制时
2
Cs 0
2.方程式的推导 (1)简化条件:a. 致密单一、球形颗粒;b. 反应剂浓度C0不变; c. 反应过程中未反应核减小、产物层增大、但颗粒大小不变。
19
2.方程式的推导
(1)简化条件:a. 致密单一、球形颗粒;b. 反应剂浓度C0不变; c. 反应过程中未反应核减小、产物层增大、但颗粒大小不变。
25
图13-1 气(液)—固反应模型示意图
26
27
二、完整的气(液)固反应步骤
(1) 反应物 B(g,l)由流体相中通过边界层向反应固体 产物E(s)表面的扩散——外扩散; (2) 反应物 B(g,l) 通过固体生成物 E(s) 向反应界面的 扩散——内扩散; (3) 反应物 B(g,l) 在反应界面上与固体 A 发生化学反 应——界面化学反应; (4) 生成物D由反应界面通过固体产物层向外扩散; (5) 生成物D(g,l)通过边界层向外扩散。 ● 气 ( 液) 固相反应由上述各步骤连续进行的,总 的反应速度取决于最慢的步骤。
2
2. 多相反应是什么意思?
化学反应从相态上分为均相反应和非均相反应。 均相反应由于反应在同一个相态中进行,反应速
率只与反应的温度和组分的浓度有关。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非均相反应包括气一固,液一固,气一液,液一 液,气一液一固等,由于反应组分来自不同的相态, 反应通常在相界面上进行,因此反应速率不仅与温 度及组分的浓度有关,还与相界面的大小,特点, 相间的质量、热量、动量传递过程有关。
(2)推导过程思路:
对反应
aA( s ) bB( g ,l ) eE( s ) dD( g ,l ) 而言,由于内扩散控制
dm J 单位时间B的扩散量 故:单位时间A的反应量 dt dm dr1 2 4r1 dt dt
根据菲克第一定律求出在Cs = C0时
r0 r1 J 4 D2 C0 r0 r1
31
D1
步骤2:浸出剂通过固体产物层的扩散 设浸出剂在固膜中的浓度梯度为常数,则浸出剂 通过固体产物层的扩散速度为:
' CS CS dC v2 D2 D2 2 dr
D2
—— 浸出剂在固膜中的扩散系数;
dC/dr—— 浸出剂在固膜中的浓度梯度;
CS —— 浸出剂在反应界面上的浓度。

的速度是不相等的。 总的反应速度将取决于最慢的一个环节,这一环节 称为限制性环节。
在火法冶金中,气流速度较快,常常高于形成边界

层的临界流速,因而外扩散通常不是限制性环节。 在火法冶金的高温和常压下,吸附速度也较快,通 常也不是限制性环节。
12
限制性环节主要是内扩散和结晶-化学变化两阶段。

当温度较高、化学反应速度快、颗粒较大获反应 后期反应产物层较厚,反应产物较致密,内扩散 速度慢,则内扩散成为限制性环节,也叫做扩散 控制或反应处于扩散区。
当温度较低、粒度较小、反应初期、反应产物疏
松时,内扩散速度快,结晶化学反应成为限制性环 节,也叫做动力学控制或反应处于动力学区。
各项条件介于两者之间时,内扩散速度和结晶化
假设为球体:
微分可得:
(式13-9)
将式13-8、式13-9代入式13-7,并整理得: kC n 设C为常数,C=C0积分,整理得: dr dt
r0 r kC

n 0

t
(式13-10)
14
r0 r
n kC0

t
(式13-10)
通过几何运算求出r,r0与反应分数R的关系:
r r0 (1 R)1/ 3
28
◆ 界面化学反应的基本步骤:
i) 扩散到A表面的B被A吸附 ii) 固相A转变为固相E
A + B = A· B A· B = E· D
iii) D在固体E上解吸
E· D=E+D
步骤i)、iii)称为吸附阶段;步骤ii)通称结晶化学反应阶段。 ◆ 结晶化学反应的自催化特征(图13-2)。
◇ 诱导期——反应只在固体表面上某些活性点进行,由于新相晶
1-2/3R-(1-R)2/3 0
t
22
实例:黄铜矿的硫酸高铁浸出过程:
反应 2Fe2(SO4)3(aq) + CuFeS2(s) = CuSO4(aq) +5FeSO4(aq) + 2S(s)
R
R
时间/h
23
(2)适用范围:
a. 致密单一、球形颗粒; b. 反应剂浓度C0不变; c. 反应过程中未反应核减小、产物层增大、但颗粒大小不变。
3
3. 多相反应的类型有哪些?
多相反应的类型很多,包括气-固反应,液-固反应, 液-液反应、液-气反应等,在火法冶金中,主要是气固 反应。
4. 气-固反应的类型

As Bg Cs Dg
完整的气固反应类型:
As Bg Cs Dg As Bg Cs, g
4

不完整的气固反应类型:
第十三章 气(液)/固相反应动力学
13.1 气(液)/固相反应 动力学基础 13.2 化学反应控制 13.3 外扩散控制
13.4 内扩散控制
13.5 混合控制
1
13.1 气(液)/固相反应动力学基础
13.1.1 区域化学反应速率 变化特征 13.1.2 反应总动力学方程 式及控制步骤
13.1.3 影响气(液)/固相 反应的因素
20
两式相等,解方程得
1 2 1 2 1 r13 t r1 r0 2 6 3 r0 D2Co
根据(式13-11) r = r0(1-R)1/3
(式13-18)
将r1,r0转化为反应分数R,得
2 D2Co 2 t 1 R (1 R) 2 r0 3
简化
2 3
1 (1 R)
1/ Fp
k't
三维尺寸不等时Fp 的取值介于 2和3之间
16
1 (1 R)
(2)化学反应控制的主要特征为:
1/ Fp
k't
对单一致密球体在C0为常数的条件下,化学反应控制时,1-(1-R)1/3 与 t 成直线关系,直线通过原点。 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较大,为30~85kJ· mol-1 实例:白钨矿的苏打分解: CaWO4(s)+Na2CO3(aq) = CaCO3(s) + Na2WO4(aq)
学反应速度近于相等,这时为综合控制。
13
13.2 化学反应控制
1.动力学方程的推导: 设单一致密固体颗粒,表面各处化学活性相同,反应速率:
dm v kAC n dt 4 3 2 A 4r m r 3
dm dr 4r 2 dt dt
(式13-7) (式13-8)
E B RT
lnk
实例: Na2CO3(aq) + CaWO4(s) = Na2WO4(aq) + CaCO3(s)
E= 69.9kJ· mol-1
1/T×103/K-1
18
13.3 内扩散控制
1.模型
Cs
Cs
aA( s ) bB( g ,l ) eE( s ) dD( g ,l )
◆ 完整的气(液)—固反应通式:
aA(s) + bB(g, l) = eE(s) + dD(g, l) ◆ 收缩未反应核模型(图13-1) ◇ 反应物A为致密的固体; ◇ A(s)的外层生成一层产物E(s),E(s)表面有一边界层; ◇ 最外面为反应物B和生成物D的气流或液流。 ◇ 化学反应由固体表面向内逐渐进行,反应物和产物之间 有明显的界面; ◇ 随着反应的进行,产物层厚度逐渐增加,而未反应的反 应物核心逐渐缩小。 ◆ 区域化学反应 沿固体内部相界面附近区域发展的化学反应
(3)应用:
2 D2Co 2 t 1 R (1 R) 2 r0 3
2 3
2 D2C0 a. t 2 r0
项↑,则R↑,故提高反应率的途径为:减
少原料粒度ro,加大溶液浓度,提高温度以加大扩散系数;
b. 求扩散活化能D2。
24
13.1.1 区域化学反应速率变化特征 一、收缩未反应核模型
代入(式13-10)得:
(式13-11)
1 (1 R)
合并常数
1/ 3
kC t r0
n 0
(式13-12a)
1 (1 R)
1/ 3
k't
(式13-12b)
15
2.问题分析
(1)方程式
1 (1 R)
1/ 3
k't
的适用范围
任何真理都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
从推导过程的“假设”知其适用范围为: 反应固相为单一、致密球体,其各方向上的化学性质一致; 反应剂浓度C0保持不变。 对非球体:
或改写成:
v2
' CS CS
2
(式13-2)
D2
32
步骤3:界面化学反应
假设正、逆反应均为一级反应,则界面化学反应 的速率可表示为:
' v3 kCS kC(' D) S
' CS (k / k ) C(' D ) S v3 (式13-3) 1 k
或:
k+、k——分别为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度常数; C(D)S——可溶性生成物(D)在反应区的浓度。
1-(1-R)1/3

t
1-(1-R)1/3
t
17
(3)应用
a. 指明提高反应率的途径
n kC 0 式中 t 项↑则(1- R)1/3↓ r0
1 (1 R)1/ 3
R↑
kC0n t r0
故 时间t↑、C0↑、r0↓、提高温度使k↑,都有利于提高R
b. 利用不同温度下k值求反应的表观活化能 根据Arrhenius公式: ln k
A B
E D
步骤4:生成物D通过E(s)向边界层扩散; 步骤5:生成物D通过边界层向外扩散,外扩散。 控制步骤:外扩散控制 内扩散控制 化学反应 控制 任务:找出控制性步骤,有针对地性强化 方法:查明诸控制过程的规律性,与实际对照。
7
气-固反应模型
Me MeO
8
9
10
11
反应的限制性环节
气固反应是由前述各环节连续完成的,然而各环节
13.1.2 反应总动力学方程式及控制步骤
一、反应总动力学方程式
步骤1:浸出剂在水溶液中的扩散 设扩散边界层内浸出剂的浓度梯度为常数,则 通过边界层的扩散速度为:
v1 D1 C0 C S
1
或:
v1
C0 C S
1
(式13-1)
D1——浸出剂在水溶液中的扩散系数; 1——扩散边界层的有效厚度。
学反应速率便是组分浓度的函 数,这种函数关系式称为动力 学方程。 大多数化学反应的动力学方程 需由实验测定。通常关联为反 应组分浓度的幂指数函数式。
6
13.1 气(液)/固多相反应过程的机理(收缩核模型)
aA( s ) bB( g ,l ) eE( s ) dD( g ,l )
步骤1:B(g,l)向E(s)表面扩散,外扩散; 步骤2:B(g,l)通过E(s)向反应界面的扩散,内扩 散; 步骤3:B在反应界面上与A发生化学反应;
核生成较困难,反应速度增加很缓慢;
◇ 加速期——新相晶核较大量生成以后,在晶核上继续生长较容
易;由于晶体不断长大,表面积相应增加 反应速度随着时 间而加速;
◇ 减速期——反应后期,相界面合拢,进一步的反应导致反应面
积缩小,反应速度逐渐变慢。
29
图13-2 自动催化反应的速度变化曲线和示意图
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