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学诚及其编纂理论

合集下载

章学诚创新档案学理论之功

章学诚创新档案学理论之功

其 二 是 编 纂 档 案 汇 编 。 纂 档 案 汇 编对 于 文献 典 籍 编 的保 存 和 传 播 具 有 深 远 意 义 ,只 有 对 档 案 史 料 进 行 科
学 研 究 ,加 工 制 作 ,才 能 “ 臭 腐 而 出神 奇 ” “ 子 化 。 夫
未删之 《 书》 诗 ,未 定 之 《 礼 》 《 易 、 春秋 》 皆先 王 之 , 旧典 也 ,然 非 夫 子 之 论 定 ,则 不 可 以传 之 学 音 矣 。 肯 ” 定 了 孑 子 汇 编 档 案 对 后 世 学 者 的 意 义 。 章 学 诚 提 出 查 L 找 和收 集 史 料 应 “ 方 购 备 ,广 泛 网罗 ”⑩ 多 。他 提 出 了 编 纂 原 则 : “ 次 之 书 欲 其 愚 ,为 职 官 故 事 、 案 赎 图 比 胜 之 难 以萃 合 而 行 远 也 ,于 是 有 比次 之 法 ;不 名家 学 , 不 立 识 解 , 以之 整 齐 故 事 , 而 待 后 人 之 裁 定 ,是 则 比 次欲 愚 之 效 也 ” 。 这里 他 特 别 强 调 “ 次 之 书 欲 其 愚 ” @ 比 , 搜 集 整 理 资 料 要 尽 可 能 保 存 它 们 的本 来 面 目 , 编 要 忠 汇

位 卑 秩 下 , 入 官 品 。章 学 诚 将 档 案 史 料 与 古 代 最 为 尊 不 崇 的 六 经 相 提 并论 , 就 极 大 地 提高 了 档 案 史 料 和 档 案 这
工作的地位。
章 学诚提 出了
《 文史 通 义 》 。他 在 总结 承 继 前 人 经 验 的基 础上 , 档 中 对 案 史 料 的作 用 、 围 、 法 与 原 则 等 提 出 许 多 创 新 的观 范 方 点, 至今 仍 具 有 重 要 的 参考 价 值 。

论章学诚的文章学理论及借鉴意义

论章学诚的文章学理论及借鉴意义

论章学诚的文章学理论及借鉴意义周虹(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一、创作宗旨:文以明道,经世致用章学诚的文章及其写作理论主要体现在其代表作《文史通义》和《章氏遗书》中。

“文章”二字在章学诚的著作中几乎随处可见。

章学诚认为,写文章必须首先明确写作目的和宗旨。

他多次在文章中直接使用了“宗旨”一词,这在古代是很了不起的。

他说,古代经典文章“宗旨未尝不一者,其理著于事物,而不托于空言也”。

他批评当时许多作文之士,“自命成家,按其宗旨,不尽无谓”,“求其所以为言者,宗旨茫然也”。

立言宗旨,未见有所发明”,特别是当时的乾嘉考据学完全是“不求宗旨”、脱离实际的无用之学:“自四库馆开,寒士多以校书谋生,而学问之途,乃出一种贪多务博。

而胸无伦次者,于一切撰述,不求宗旨,而务为无理之繁富。

”在《诗话》中,他又批评“诗话论诗,全失宗旨”。

章学诚所反复强调的文章写作“宗旨”,概括起来就是“明道经世”四个字,即文以明道,经世致用。

章学诚所言文章创作要探求的“道”,是存在于具体事物中的变化发展之道。

他专作《原道》上中下三篇文章,反复阐述“道不离器”“义理不可空言”。

在《匡谬》中,他甚至提出了“盈天地间惟万物”的著名唯物论观点。

正是从“道不离器”的哲学思想出发,章学诚提出了振聋发聩的“六经皆史”理论,认为“六经皆先王之政典”,“未尝离事而言理”。

写文章搞创作,就是要探求蕴藏在万事万物之中的“道”,“求其是”,“思其所以然”。

《原道(上)》云:“道者,万事万物之所以然,而非万事万物之当然也。

”《答沈枫墀论学》又云:“文求是而学思其所以然。

”《与史余村简》也说:“文求其是耳。

”《朱陆》则反复强调:“学求其是”“实,学求是”。

章学诚所言文章创作要探求的“道”,更是指与现实密切相关的、“有补于世”、可以“救世扶偏”的具体方略。

《与史余村》指出:“文章经世之业,立言亦期有补于世,否则古人著述已厌其多,岂容更益简编,撑床叠架为哉?”《俗嫌》又说:“文章之用,内不本于学问,外不关乎世教,已失为文之质。

第四节(第四章)章学诚及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

第四节(第四章)章学诚及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

余嘉锡(1883-1955)的《章实斋遗书后》对章 学诚的学术和治学态度严厉的批评: 1、读书未博,立言不能无失。
2、性既健忘,又自视太高。自称“吾于史学盖有 天授”。 3、考证文献则多谬误。 此外,章学诚的文章有时词不达意,废话很多。
文史通义·史德
才、学、识三者,得一不易,而兼三尤难,千 古多文人而少良史,职是故也。昔者刘氏子玄, 盖以是说谓足尽其理矣。虽然,史所贵者义也, 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孟子曰:“其事 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义则夫子自谓窃取 之矣。”非识无以断其文,非才无以善其文, 非学无以练其事,三者固各有所近也,其中固 有似之而非者也。
4、提出“修志十议”。
议职掌、议考证、议征信、议征文、议传 例、议书法、议援引、议裁制、议标题、 议外编。
5、建议在各州县立志科,为专管方志的机 构。
四、对章学诚的评价
梁启超认为章学诚是中国史学集大成者,是世界 上最早讲历史哲学的人。以前世界上认为黑格尔 是第一个讲历史哲学的人,但黑格尔比章学诚晚 生30多年、早死10多年。
• 今观迁所著书,如《封禅》之或于鬼神,《平 准》之算及商贩,孝武之秕政也。后世观于相 如之文,桓宽之论,何尝待史迁而后著哉? 《游侠》、《货殖》诸篇,不能无所感慨,贤 者好奇,亦洵有之。馀皆经纬古今,折衷六艺, 何尝敢于讪上哉?朱子尝言,《离骚》不甚怨 君,后人附会有过。吾则以谓史迁未敢谤主, 读者之心自不平耳。夫以一身坎坷,怨诽及于 君父,且欲以是邀千古之名,此乃愚不安分, 名教中之罪人,天理所诛,又何著述之可传乎? 夫《骚》与《史》,千古之至文也。
所患夫心术者,谓其有君子之心,而所养未 底于粹也。夫有君子之心,而所养未粹, 大贤以下,所不能免也。此而犹患于心术, 自非夫子之《春秋》,不足当也。以此责 人,不亦难乎?是亦不然也。盖欲为良史 者,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 人,虽未能至,苟允知之,亦足以称著述 者之心术矣。而文史之儒,竞言才、学、 识,而不知辨心术以议史德,乌乎可哉?

〖2021年整理〗章学诚及《文史通义》简介

〖2021年整理〗章学诚及《文史通义》简介

章学诚及《文史通义》简介《文史通义》是我国清代一部综论文史、品评古今的学术著作,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同时,它也是章学诚的代表作。

它和刘知几的《史通》一起被视为我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

作者章学诚(1738-1801年),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位杰出的史学评论家。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不仅批判了过去的文学和史学,也提出了编写文史的主张。

他对编纂史书的具体做法,又表现在他所修的诸种地方志之中。

章学诚在这部书中提出了“经世致用”、“六经皆史”、“做史贵知其意”和“史德”等著名断,建立了自己的史学理论体系;同时还在总结前人修志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志属信史”、“三书”、“四体”、“方志辨体”和建议州县“特立志科”等重要观点,建立了方志理论体系,创立了方志学,从而奠定了章学诚在清代史学上的重要地位。

章学诚在《与族孙汝南论学书》一文中回忆他的童年时说:“仆尚为群儿,嬉戏左右,当时闻经史大义,已私心独喜,决疑质问,间有出成人拟议外者。

”这说明章学诚自幼对经学和史学理论就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所发的议论经常令大人吃惊,在这方面显示出良好的资质。

章学诚十五六岁时,随父亲到湖北应城,从馆师学习举子业。

但他对此却很厌烦,于是偷偷说服了妻子,将金银首饰摘下,卖钱换来纸笔,雇来县里的小书吏,连夜抄录春秋内外传,以及东周、战国时的子、史书,然后根据自己的意图,把它们分析开后重新组合,编纂成纪、表、志、传体裁的史书,共100多卷。

可是这些事情还没来得及完成,他便因“馆师所觉,呵责中废”。

可见他在青少年读书时期,主要经历也是用在历史编纂学方面的。

他真正萌生撰写一部史学理论著作的想法,是在他29岁的时候。

章学诚曾说:“尝以二十一家义例不纯,体要多舛,故欲遍察其中得失利病,约为科律,作为数篇,讨论笔削大旨。

”(《与族孙汝南论学书》)章学诚在太学志局的不幸遭遇,是促使他下决心着手撰写《文史通义》的直接原因。

章学诚的史学批评理论及其借鉴意义

章学诚的史学批评理论及其借鉴意义

[ 摘 要 ]章 学诚 的 史 学批 评 理论 内容 丰 富 , 经世 致 用的 史学批 评 目的论 , 注 重 从 到
史 义 , 区分 文 史关 系 , 成一 个 比较 完整 的 史学批评 体 系。他 还提 出 史学编纂 的基 本要 到 形 义和原 则 , 强调 史学 家修 养 和 正确 开展 史 学批 评 的 方 法 , 3 0年 前 , 有 这样 的 关 于 史 在 0 能 学批评 的 完善 意见 , 该说 是很 不容 易的 , 中国 史学批评 史上 的重要 成就 和 高峰 。回顾 应 是 和反 思这 些理论 , 于我 们 当下史 学理 论 和 史 学批 评 的研 究是 有启 示 和借鉴 意 义的 。 对 [ 键 词 ]章 学诚 史 学批 评 关 《 史通 义》 史义 史德 文 [ 中图 分类 号 ]K 9 [ 02 文献 标识 码 ] [ A 文章 编号 ] 0 25 3 ( 0 0 0 — 4 —2 1 0 -3 2 2 1 ) 1 0 11 0
祖, 司马 迁 自述其 撰述 宗 旨是 “ 天人 之际 , 究 通古 今之 变 , 成一 家 之言 。 郑 樵 继 承 了司 马迁 “ ” 通古 今
之变 ” 的通史 家风 , 明确 提 出 了“ 通 ” 一 观 念 , 通 志 ・总 序 》 篇 即说 : 百 川 异趋 , 会 于 海 , 会 这 《 开 “ 必
21 0 0年 第 1期 总 17期 3
史 学 史 研 究
J OURNAL OF HI TORI S OGRAPHY
No. 2 0 1, 01 S ra .1 7 e i lNo 3
章 学 诚 的史 学批 评 理 论 及 其 借 鉴 意义
朱 政 惠 陈 勇
( 东师 范大 学历 史 系, 海 2 0 4 ; 华 上 0 2 1 上海 大 学历 史 系, 上海 2 0 4 ) 0 4 4

章学诚创新谱牒学理论之功

章学诚创新谱牒学理论之功
2 谱 .年
章学诚首次把年谱作为谱牒学 的一部分 。年谱是按年次记载一个人生平事迹的著作, 是


人之史” 由编年传记体发展 而来 , 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 , , 不 它不仅有叙述文字 , 而且有纲
目、 图谱 、 表格等 。历代学者却一直不认 可年谱 为谱牒 。章学诚对年谱 的价值进行 充分 的肯
维普资讯
章学诚创新谱牒 学理论之 功
袁红 军
( 郑州师范 高等专科 学校 图书馆 , 州 河南 4 04 ) 郑 50 4
摘要 : 学诚是清代著名的史学家、 章 思想家, 毕生致 力于讲 学、 著述、 纂修 史志和谱牒。他
结合 自己的史学、 方志学理论 , 对谱牒 学的一些至关重要 的理论 问题 , 包括 史部 支流 、 年谱 、 谱
定 。他说 :考次前人撰著 , “ 因而谱其生平时事与其人之出处进退 , 而知其所 以为言 , 是亦论世 知人之学也。 尤其文人年谱更是如此 ,文人之有年谱 , ” “ 前此所无 , 宋人为之 , 颇觉有补于知人 论世之学 , 不仅区区考一人文集 已也。 人物年谱是一人之史 , ” 可以佐证史料 , 家史 、 “ 国史与
学编纂理论 , 是他的整 个史学理论 、 方志学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其史学理论 、 方 志学理论 在谱学上的体现 。 ”
谱牒 的演化 历程
谱牒是古代记述家族 、 氏族 、 宗族世 系的书籍。“ ” , 谱 者 纪录 、 编排事类 的书文 , 牒 , “ 表之
注也 。 ④ ”
谱牒一词 , 渊源很 早。汉初司马迁写《 史记》 “ ,取之谱牒旧闻” 而作三代世表 。至魏晋 ⑤
编撰《 欧阳氏谱牒》 继而又有苏询为之倡导。理学家张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也大造舆论 , 明谱系” 立宗子 , “ 和“

章学诚史学理论著作《文史通义》内容简介

章学诚史学理论著作《文史通义》内容简介

章学诚史学理论著作《文史通义》内容简介本文导读:图书目的章学诚撰写《文史通义》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阐发史意或史义。

他在《和州志·志隅自叙》一文中说:“郑樵有史识而未有史学,曾巩具史学而不具史法,刘知几得史法而不得史意。

此予《文史通义》所为做也。

”在这里,他通过与以上诸家的比较,明确指出自己撰写《文史通义》一书,就是为了阐发史意。

此外,章学诚还在《文史通义》的许多篇章中谈到了阐发史意的重要性。

例如他在《文史通义·言公》篇中说:“做史贵知其意,非同于掌故,仅求事文之末。

”在《文史通义·史德》篇中说:“史所贵者义也。

”在《中郑》篇中说:“史家著述之道,岂可不求义意所归乎?”等等。

《文史通义》命名来源。

章学诚为何如此强调史意的重要性呢?他认为史学主要包括史事、史文、史义三个部分,其中史义是灵魂,因此最为重要。

他在《文史通义·申郑》篇中说:“孔子做《春秋》,盖曰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其义则孔子自谓有取乎尔。

”据此,章学诚把自己的著作命名为《文史通义》,表明他希望通过对史书和史文的研究达到通晓史义的目的。

思想体现首先,扶持世教,匡正人心。

他在《上尹楚珍阁学书》一文中说:“学诚读书着文,耻为无实空言,所述《通义》,虽以文史标题,而于世教民彝,人心风俗,未尝不三致意,往往推演古今,窃附诗人之义焉。

”学诚在这里说的“世教”,当然是指儒家的仁义道德学说,这正是他的历史局限所在,不过我们还是应当辩证看待这个问题。

章学诚的这一观点,在政治上虽然是消极的,但在学术上却具有进步意义。

其次,扭转僵化的考据学风。

这点前文已有论述。

再次,对考据学以外的其他不良文风进行揭露和抨击。

章学诚在《又与朱少白书》一文中说:“鄙着《通义》之书,诸知己者许其可与论文,不知中多有为之言,不尽为文史计者,关于身世有所枨触,发愤而笔于书,尝谓百年而后,有能许《通义》文辞与老杜歌诗同其沉郁,是仆身后之桓谭也。

章学诚史学理论

章学诚史学理论

章学诚史学理论当今中国,历史学界有两位大师:一位是顾颉刚先生,另一位是章学诚。

说到章学诚的名字,也许还没有几个人知道,但提起《文史通义》,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啊!不错,这就是清朝乾嘉时期的一本好书。

这本书由一千多年前的一位名人编写而成,它汇集了古往今来的各种思想和观点,有些内容极具争议性。

这本书既是对自己思想的全面总结,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的大胆否定。

这里面收录的《文史通义》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文化、礼俗等各方面,且都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并加入了大量的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是他长期积累的思想结晶。

章学诚生活在清代中后期,生于浙江,父亲是一名武官。

因此从小便接触很多军旅生活。

二十岁时,其父派他到河南担任校官,实际上就是监军,负责军队的管理,每天陪着兵将们打仗。

章学诚不甘寂寞,四处奔波,目睹了许多现实中的矛盾与问题,甚至带兵杀了几个人,可见其性格刚烈。

章学诚在做了大概七年监军之后,被调到安徽去办事,他不愿再留下,于是辞去了职务。

之后在家乡度过了一段闲暇时光。

由于家境优渥,家里还开办了“书院”。

章学诚十分喜爱读书,广泛地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渐渐形成了独特的见解。

《汉书》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史学著作,作者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班固。

《汉书》分为西汉、东汉,共一百篇,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

该书完成于公元八十年左右,其记载了从西汉到东汉近两百年间的历史,特别是记录了西汉后期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情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然而,《汉书》里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人物评价过于偏颇。

比如,汉元帝一心只想求神仙、服丹药,荒淫无度;比如汉宣帝,立意改变风俗,恢复井田制,却只使用权谋,不讲德政。

第二,对战争的描写不够详细。

例如刘秀消灭赤眉、绿林的战役,没有将战斗场面叙述得尽善尽美,也没有加上作战双方将领的言行,不够真实可信。

第三,汉代没有留下多少文字材料,《汉书》虽然记载了众多重大历史事件,但仍有大量内容无法考证,这也是《汉书》存在的最大缺陷。

章学诚

章学诚

史 学 观 点
他讣为史学主要包括史亊、史文、史义三个部分,其 中史义是灵魂,因此最为重要。他在《文史通义·申郑》篇 中说:“孔子做《春秋》,盖曰其亊则齐桓晋文,其文则 史,其义则孔子自谓有取乎尔。”据此,章学诚把自己癿 著作命名为《文史通义》,表明他希望通过对史书和史文 癿研究达到通晓史义癿目癿。
扭转僵化的考据学风 反对“桐城派” 癿与讲“义法”,袁枚癿与讲“性 灵”。他在《文德》、《不朱少白论文》中,讣为作文要 “修辞立诚”,要“主敬”,所谓“敬”,就是态度要严 肃;“论古必恕”,就是从亊批评应该设身处地,知人论 世,通情达理。在《文理》中,讣为“是以学文之亊,可 授受者觃矩方囿,其丌可授受者心营意造”。强调“读书 养气之功,博古通经之要,亲师近友之益,取材求助之方” 才是论文癿前提。着重批评了舍本逐末癿“文法论”。在 《史德》中,讣为“气昌而情挚”,才是“天下之至文”。 在《答沈枫墀论学》中,提倡“文贵发明”(亦即是要有创 新),“亦期用世”。在《古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弊》中,反对“丌达时 势”、“画蛇添足”、“优伶演剧”、 “削足适履”等等 丌良文风。这些都具有针砭时弊癿作用。所作癿文章也疏 畅条达,以议论胜。
章学诚癿经世致用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扶持世教,匡正人心 他在《上尹楚珍阁学书》一文中说: “学诚读书著 文,耻为无实空言,所述《通义》,虽以文史标题,而 二世教民录,人心风俗,未尝丌三致意,往往推演古今, 窃附诗人之义焉。”学诚在这里说癿“世教”,当然是 指儒家癿仁义道德学说,这正是他癿历史局限所在,丌 过还是应当辩证看待这个问题。章学诚癿这一观点,在 政治上虽然是消极癿,但在学术上却具有迚步意义。
章学诚的相关名言 1、文辞犹金石也,志识炉锤也。 2、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其专精。 3、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 病

刘知几与章学诚历史编纂学思想的比较

刘知几与章学诚历史编纂学思想的比较

维普资讯

第2 l 期 2卷第 0年0 4 月 0 5
Jn师eiarC o自 范ge学 学e ulM 等 科soe 蒙 高 c校 报 ro n专h’H a z e g f T
V4N ot。 O 5 1 . . c

2 0 0 2

古 代 史籍分为记 言体 ( 尚书》 )记 事 体 ( 春 秋》 ) 《 家 、 ≤ 家 、 编年 体 ( 左 传》 ) 国别 体 ( 国 语》 ) 通 代 纪 体 《 家 、 《 家 、 ( 史记》 )断 代纪 传 体 ( 汉 书》 ) 《 家 、 《 家 六家 , 一 一 考 镜 并
把握从 史籍 分类 入手 , 以探 讨 史书 体 裁体 例 为重点 , 并 由“ 家” 二 体 “ 由“ 体” “ 传体 ” 在 《 六 而“ . 二 而 纪 , 史通》 中 以十 当大 的篇幅详细探讨 丁史 书体裁 和 史书编 纂 , 1 j 尤其
学诚 关 于 古代 史 籍 的划 分
史 书 的 体 裁 和 体 例 是 历 史 编 纂 学 中 两 个 最 基 本 的 概 念 , 知儿 和 章 学 诚 对它 们 的认 识 是 建 立 在 刘 古 代 史 刘 籍 的 划 分 之 上 的 “ 家 二 体 , 刘 知 几 对 古 代 史籍 的 六 是
种 , 一 阐明其 源 流和 史学 价值。“ 家二 体” 含《 ①一 六 ( 杂
述》 基本括 尽了古 代 史籍 , 起 龙说 “ 六 家》 史体 之 ) 浦 《 举

“ 六家 二 体 ” “ 注 撰 述 ” 刘 知 几 、 与 记 : 章
大全, -体》 史家之正用” 。 , 世学者如张孟 <- 定 < - : 。 后
六 : 日《 一 尚书》 , H《 家 二 春秋》 , F 《 传 》 , l 家 三 '左 I 家 四 j

从刘知几到章学诚的档案文献编纂成果概念演进分析

从刘知几到章学诚的档案文献编纂成果概念演进分析

从刘知几到章学诚的档案文献编纂成果概念演进分析作者:蒋卫荣徐玉婷来源:《档案与建设》2021年第07期摘要:文章从一个学科概念的命名及演进角度,梳理了从唐代刘知几“制册章表书”到清代章学诚“比次之书”——对档案文献编纂成果概念或名称的认知从无到有、从具象到抽象的不断深化过程。

档案学界公认章学诚是中国古代档案文献编纂思想的集大成者。

刘知几的档案文献编纂思想是章学诚系统、成熟、完整的档案文献编纂思想必不可少的基础。

随着社会转型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档案馆服务受众由小众向大众转型,当代的档案文献编纂、编研成果必将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刘知几;章学诚;制册章表书;比次之书;长编;文献编纂分类号:270.9From Liu Zhiji to Zhang Xuecheng:Based on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a Disciplinary ConceptJiang Weirong1, Xu Yuting2(1.School of Society of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023; 2.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23)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aming and evolution of a disciplinary concept, this article combs from Liu Zhiji’s "Zhi Ce Zhang Biao Shu" to Zhang Xuecheng’s "Bi Ci Zhi Shu":the recognition of the concept of historical compilations from scratch The deepening process,from figuration to abstraction. The archives scholars acknowledged Zhang Xuecheng as the master of the compil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archives. However,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Liu Zhiji is an indispensable intermediary link for Zhang Xuecheng’s systematic, mature,stereotyped, and relatively complete archival compilation ideas.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audience of archives has changed from a niche to the general public.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chival documentation compilations will certainly present a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trend.Keywords:Liu Zhiji; Zhang Xuecheng; Zhi Ce Zhang Biao Shu; Bi Ci Zhi Shu;Compilations; document compiling; Diversification of compilations唐代劉知几和清代章学诚是我国古代两位著名的史学家。

史学理论

史学理论

历史学理论刘知几刘知几(661-721年)字子玄,彭城人,唐代著名史学家。

武则天时期参与编纂《三教珠英》、起居注及唐史的工作。

中宗时期刘知几颇不得志,因此只好"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并第一次提出了史才、史学、史识“三长”的论点。

刘知几以一家独创之学,对于史馆垄断史学表示抗议。

唐玄宗时官职屡迁,一直兼任史职,先后参与《姓族系录》及唐朝皇帝实录等撰修。

《史通》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撰写的中国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

全书共20卷,分内篇(36篇)和外篇(13篇),各为10卷。

内篇讲历史编纂学;外篇论述史官和史书沿革,评论过去史书的优劣得失。

《史通》是对中国唐初以前史学编纂的概括和总结,标志着中国史学进入到自觉的阶段,是史学发展和史学理论建设的新转折,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刘知几总结的旧官史五病一是史官众多,互相观望;二是史料缺乏,难以编撰;三是权贵干涉,不敢直书;四是监修牵掣,无从下笔;五是缺乏制度,职责不明。

刘知几“史才三长”论所谓“史才三长”,包括:史才、史学、史识。

“史才”,是指掌握文献、写史的能力;“史学”是指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史识”是指对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断能力。

刘知几认为,作为史官,三者不可缺一,以“史识”最为重要。

他把史家素养问题提高到更加自觉的理论高度,在中国史学批评史上有重要的价值。

章学诚章学诚(1738-1801年)字实斋,浙江会稽人,清代著名史学家。

其代表作《文史通义》是一部关于史学评论的专著。

章学诚主张史学要经世致用,反对空谈义理,又反对专务考据,提出六经皆史的看法,打破了重经轻史的传统观念。

他主张史学家要有四长:学、识、才、德。

他将史籍分为两大类:撰述和记注。

另外,他还特别注重方志和通史。

《文史通义》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撰写的一部纵论文史,品评古今学术的著作。

该书阐明了史学的意义,评论了文史著作编纂等方面的得失以及当时的学风流弊、世教民俗。

章学诚“立三书”理论之体现——以乾隆年间两部方志为例

章学诚“立三书”理论之体现——以乾隆年间两部方志为例

章学诚“立三书”理论之体现——以乾隆年间两部方志为例发布时间:2022-04-22T05:28:59.389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1月中作者:彭筱溦[导读] 章学诚是我国著名的清代史学家、思想家,也是一位方志学大师。

他独创的方志“立三书”理论,在我国方志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所参与编修的《湖北通志》与《麻城县志》两部志书成书时间相近,都是实践“立三书”理论的代表作品。

湖北省图书馆彭筱溦 430070[摘要]章学诚是我国著名的清代史学家、思想家,也是一位方志学大师。

他独创的方志“立三书”理论,在我国方志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所参与编修的《湖北通志》与《麻城县志》两部志书成书时间相近,都是实践“立三书”理论的代表作品。

[关键词]章学诚;方志学;湖北通志;麻城县志一、关于章学诚与其方志“立三书”理论章学诚,清浙江会稽人,字实斋,号少巖。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

官国子监典籍。

曾主讲定州、保定、归德各地书院。

少时习闻刘宗周、黄宗羲之学说,熟于明末朝政始末。

后为安徽学政朱筠幕僚,博览其藏书。

主修和州、亳州、永清等志,主编《湖北通志》,于方志之学颇具卓见。

又有《文史通义》《校雠通义》。

曾佐湖广总督毕沅纂《续资治通鉴》,并欲藉毕沅之力搜求遗书,编巨著《史籍考》未果。

后人辑其撰述,编为《章氏遗书》。

乾隆五十七年(1792),通过对编纂方志经验的总结,章学诚撰写了代表其方志理论的核心之作《方志立三书议》。

二、章学诚纂《湖北通志》之介绍《[嘉庆]湖北通志检存稿》四卷、《[嘉庆]湖北通志未定稿》一卷,(清)章学诚纂,民国十一年(1922)吴兴刘氏嘉业堂刻章氏遗书本。

该志系章学诚在清乾隆年间纂修《湖北通志》时所写。

前有章氏《为毕制府撰湖北通志序》[1],述其编纂缘起。

称雍正十一年(1733)迈柱等所修《湖广通志》兼载湖南、湖北两地,湖南已有乾隆二十一年(1756)湖南巡抚陈宏谋等所创修《湖南通志》,湖北仍用雍正志分部之书,尚缺单独一省通志。

章学诚人物素材

章学诚人物素材

章学诚人物素材《章学诚》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章学诚》人物故事小传章学诚(公元1738—1801年)字实斋,清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乾隆进士。

官国子监典籍。

曾先后在定武、莲池、文正等书院任主讲。

后入毕沅幕府,协助编纂《续资治通鉴》。

尤精史学。

所著《文史通义》,与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并称为史学理论名著。

又有《史籍考》,以及多种地方志。

章学诚,字实斋,会稽人。

乾隆四十三年进士,官国子监典籍。

自少读书,不甘为章句之学。

从山阴刘文蔚、童钰游,习闻蕺山、南雷之说①。

熟于明季朝政始末,往往出于正史外,秀水郑炳文称其有良史才。

继游朱筠门,筠藏书甚富,因得纵览群籍,与名流相讨论,学益宏富。

著《文史通义》、《校雠通义》,推原《官礼》而有得于向、歆父子之传。

其于古今学术,辄能条别而得其宗旨,立论多前人所未发。

尝与戴震、汪中同客冯廷丞宁绍台道署,廷丞甚敬礼之。

学诚好辨论,勇于自信。

有《实斋文集》,视唐宋文体,夷然不屑②。

所修和州、亳州、永清县诸志,皆得体要,为世所推。

《清史稿·章学诚传》卷四八五①蕺山:指明末山阴人刘宗周。

曾讲学蕺山,人称蕺山先生。

黄宗羲曾从之受学;南雷:指黄宗羲。

其故乡为南雷里,故称。

②夷然不屑:不屑一顾。

夷,傲慢。

邵先生尝举黄梨洲先生言:“好名乃学者之病,又为不学者之药。

”吾当时颇不以为然。

今知黄氏之言,良有味也。

因忆吾生二十许岁,亦颇好名,彼时只以己之所业,欲得人赞赏耳,尚不至舍己之长,徇人所好以干誉①也。

后见乡曲儇子②,好名有甚,愚者诵拾名数以炫侈博,几于冬月握冰,盛夏拥火,劳苦倍蓰于人。

而究其所得,毫无端绪,已可怜矣。

而名心所激,恐人轧己,猜嫌疑畏,至于草木皆兵,举动乖张似丧心者,一时旧交故友,莫不苦之。

吾于是惕然知戒,以谓好名流弊,乃至于此。

故常为之说曰:“好名之甚,必坏心术。

”又曰:“好名之心,与好利同。

凡好名者,归趣未有不俗者也。

”。

历史编纂的理论自觉

历史编纂的理论自觉

历史编纂的理论自觉作者:陈其泰来源:《人文杂志》2010年第03期内容提要:《史通》和《文史通义》是中国古代史学评论的双璧,共同反映出历史编纂的理论自觉。

刘知幾、章学诚二人都重视总结史学演进的经验和教训,以理论的创新推进著史实践的发展;二人都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都有独到的哲学思想作指导,重“独断”之学,重“别识心裁”。

刘知幾处在断代史正史纂修的高峰期,他承担的主要使命是总结以往、提出著述的范式,他提出的范畴、命题内涵丰富,且颇具体系性。

章学诚则处于正史末流在编纂上陷于困境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开出新路,他洞察当时史识、史学、史才都成为史例的奴隶之严重积弊,又发现晚出的纪事本末体因事命篇的优点正是救治之良方,主张大力改造纪传体,创立新的体裁,其论述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明显的超前性。

关键词:《史通》《文史通义》历史编纂理论论史法论史义“独断”之学“别识心裁”[中图分类号]K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0)03-0120-15《史通》和《文史通义》是前后媲美的古代史学评论名著,是高度发达的中国古代史学在理论思维上的结晶,对于推进中国历史编纂学的发展意义重大。

中华民族具有发达的历史意识,中国有世代相续、绵延数千年的历史记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重视历史记载,是人类智慧达到一定高度的产物,是人类意识的一种飞跃,因为他已认识到总结自身活动、为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经验之必要。

黑格尔曾特别称赞“中国人具有最准确的国史”,他说:“因为‘历史’这样东西需要理智——就是在一种独立的客观的眼光下去观察一个对象,并且了解它和其他对象之间合理的联系的这一种能力。

所以只有那些民族,它们已经达到相当的发展程度,并且能够从这一点出发,个人已经了解他们自己是为本身而存在的,就是有自我意识的时候,那种民族才有‘历史’和一般散文。

”这段话讲的很深刻,一个民族,只有它的智能达到对民族本身的发展能够作一番探讨时,才有“历史”,这时,不但个人获得了是为本身而存在(而不是为“神灵”、“教义”存在)的自我意识,而且,就这个民族全体来说,也才具有认识自己的存在和发展的由来这样一种“自我意识”。

章学诚及其档案文献编纂成就_李永红

章学诚及其档案文献编纂成就_李永红


具者事也, 所凭者文也。”具 备“ 义 、事、文 ” 人之裁定, 是则比次欲愚之效也。”所谓“ 欲
方可称为“ 史学”“。 义”指历史观点“, 事”指 其愚”, 就是要求编者保持档案史料的本来
历史事实“, 文”则是表达的文笔。在章氏看 面目, 原原本本的提供史料, 也 就 是我 们 通 来, 三者以“ 义”为主, 而“ 事”与“ 文 ”不 过是 常所说的忠于原文原则。因为编纂工作的目
事出不虞而失于水火者焉, 有收藏不谨而 传状志述, 必呈其副; 学校师儒, 采取公论, 里涉及了汇编内的档案史料编写注释与备
蚀于湿蠹者焉, 有奸吏舞法而 窜窃 更 改 者 核正而藏于志科可也。所属人士 或 有 经史 考的问题“。 传闻异辞, 记载别出, 不能兼收
焉, 如皆录其要而藏副于志科, 则无数者之 撰著, 诗辞文笔, 论定成编, 必呈其副, 藏于 并录以待作者之抉择, 而私作聪明, 自定去
患矣。”为了防止档案被篡改、散失, 他提出 志科, 兼录部目可也。衙廨城池, 学庙祠宇, 取, 则比次之业难于凭藉者四矣 。”在 一 事
了一些有效管理档案的保管方法。( 1) 建立 堤 堰 桥 梁 , 有 所 修 建 , 必 告 于 科 , 而 呈 其 端 有不同的说法或不同记载的情 况 下 , 编者
贰, 则六典之文, 盖五倍其副贰而存之于掌 举行, 必书一时官秩及诸名姓, 录其所闻所 金石之文, 但征目录, 后人考核, 征信无从,
故, 其他篇籍, 亦当称是, 是则一 官失 其 守 , 见可也。”为了保证史料收集 及 时, 在 志 科 则 比 次 之 业 , 难 于 凭 藉 者 五 矣 ; 专 门 之 书 ,
拓 创 新 , 对 档 案 史 料 的 作 用 、范 围 、方 法 与 言, 要求史家不以主观的偏见 代 替 客观 的 出了编纂 工 作 中的 一 个 致命 的 缺 点— ——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章学诚其人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浙江会稽人。

他是我国杰出的史学理论家和方志学家。

原名为文酕、文镳,字实斋,号少岩。

他是一位学术上的多面手,既是杰出的史学评论家,又是很有影响的目录学家、方志学编纂和理论的奠基者。

章学诚所生活的时代,正是“乾嘉盛世”。

他出身于书香门第,青少年时有很安定的学习环境,有机会学习中国古代各类书籍。

经过二十一史和其他史籍的深入学习,对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自称“乍接于目,便似素所攻习然者”[1],显示了他在史学方面的特殊才能。

自31岁起,因父亲病故,家道中落,不得不以主持书院讲学、为大官们编书、替地方政府修方志来维持家庭生计。

章学诚的方志编纂理论,是他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

章学诚从小就对中国文史有浓厚的兴趣,立志追求学问。

章学诚回忆他的童年时说:“仆尚为群儿,嬉戏左右,当时闻经史大义,已私心独喜,决疑质问,间有出成人拟议外者。

”[2]可见章学诚从儿童时期开始,已经在周围人的耳濡目染之下对经学和史学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并且常常能发出一些令成年人也十分惊讶与佩服的言论,早早便在经学和史学方面显示出良好的资质。

在章学诚长到十五六岁时,他跟随着父亲来到了湖北应城,并从馆师学习举子业。

但他内心深处对于通过科举考试从而进入官场没有兴趣,倒是对于中国史学的相关研究充满乐趣。

虽然经济上并不宽裕,但他私下与妻子商量,并最终说服妻子,将所戴的金银首饰摘下换钱,并换得笔墨纸砚,雇用书吏,抄写春秋内外传,以及东周、战国时的子、史书,并且按照自己的观察与理解,将它们重新整理组合,编纂成纪、表、志、传体裁的史书,一共100多卷。

但是他早期的这些从事史学研究的努力尚未完成,他便因“馆师所觉,呵责中废”。

可见他在青少年读书时期,便有志于此,主要经历也是用在历史编纂学方面的。

26岁肄业国子监。

28岁在京师师从大学士朱筠,因为朱筠的原因,从而有机会看到许多之前难以看到的珍贵书籍,并且得到了与当时许多学术名流交流探讨史学的机会,在这段时间里,章学诚的学业大为长进。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应乡试中举,翌年中进士。

曾援授国子监典籍,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

之后进入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协助编纂《续资治通鉴》等书。

章学诚一生都在致力于史学的编纂工作,主修、参修各类地方史志十余部,并且撰写了大量的志评著作。

在修志的过程中,其史学理论及编纂理论不断成熟,因其提出较为系统的方志学理论而被梁启超称为中国方志学的创始人。

章学诚方志编纂思想的重心有过两次大的转变,从关注方志的艺文著录转向关注如何保存地方掌故,从企图在方志书志部分保存掌故转向方志“志”体与掌故分立。

他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修志义例,提出了方志分立三书的主张。

《方志立三书议》可以说是章学诚所创立的方志学之精义所在,它的提出标志着其方志理论的成熟、修志体例的完备和方志学的建立。

二、章学诚编纂理论章学诚编过不少地方志,著名的有《永清县志》、《和州志》、《亳州志》和《湖北通志》。

他认为地方志的性质就是地方史乘,因此应该用传统的史书的体例来编写。

他主张“凡欲经纪一方之文献,必立三家之学,而始可以通古人之遗意也。

仿纪传正史之体而作志,仿律令典例之体而作掌故,仿文选文苑之体而作文征。

三书相辅而行,缺一不可,合而为一,尤不可也。

”(《方志立三书议》)章学诚在“立三书”之外,还主张附有“丛谈”,收藏三书以外历史所留下的各种材料,如轶事、琐语、异闻等,从而为当世及后代人留下尽可能多的历史档案材料。

他所编修的《湖北通志》,便是“三书”体例编纂的。

根据《湖北通志》的存目,可以大致窥见章学诚方志编纂的体例安排:志:纪、图、表、政略、列传;掌故: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汇编档案资料;文征:奏议、论说、诗、赋等;丛谈:轶事、琐语、异闻等。

在方志体例上,除了上述的大致轮廓外,章学诚从“志属信史”这一观点出发,特置“阙访列传”和“前志列传”,他认为志书不立阙访有十大弊病,如果“折衷群说,稍有失中,后人无由辨正”;“未详不录,后逐阙书”,主张凡是“名流失传,均应分别载入阙访,以待后人参稽”。

他还认为,修志者当续前人之记载,不当毁前人之成书。

主张宜将旧志“卷帙目录,作者姓氏,录入新志艺文考中,以备遗亡”。

所谓“阙访列传”是对疑而难决之事,录以备考,供后人参稽。

旧志往往失传,编修新志的人,又往往指斥旧志,借以标榜,针对这一弊端,章学诚主张为前志编一列传,历叙前代志书的纂修始末,为地方志留一重要史料。

当时另有一派以考据家戴震为首的方志编纂理论。

他们着重考证地理沿革与方位,主张“贵因不贵创,信载籍而不信传闻”。

他们重视史书中的材料,而轻视现实材料,认为搜集到可靠的资料后,只要进行排比,注明出处,编成资料汇辑就可以了。

这种编方志的方法,考据虽精详,对当时一些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却大多遗漏。

针对这种理论,章学诚提出,志书的编纂应“详近略远”、“详今略古”、“据事直书,善否自见”,不应只是排比材料,不言是非得失,“夫修志者,非示观美,即将求其实用也”。

他主张各类志书,应该有各自的范围,通志、府志、州志、县志要各有特色,不能县志合而为府志,府志析而为县志。

章学诚的方志编纂理论,相当精辟也相当全面,是中国编辑史上的一份珍贵遗产。

章学诚的《校雠通义》,实际上是一本关于图书目录编纂理论的专著,其中有不少自己的创新见解。

章学诚撰该书意在“宗刘”(继承刘向、刘歆的校雠事业)、“补郑”(弥补郑樵的不足)和“正俗”(纠正时弊),阐明大义,梳理鉴别学术异同,让人们能够追根溯源。

他十分重视大序、小序和提要,认为这些可以讨论群书之旨,辨明流别。

章学诚主张文献分类应随文献增长变化和学术演变而加以改变,认为中国古代文献分类从“七略”发展成“四部”是大势所趋的事情。

他主张编制目录时不仅要对文献分门别类地加以编排,而且还要全面叙述著述源流。

文献分类不是谁都可以完成的,需要有专深的学问,才能辨别学术源流。

他运用道器说研究分类原则,认为目录应能使求书者“即器而明道”。

在文献著录方面,他大力提倡采用“互著”、“别裁”的方法。

互著即一书可分入两类者,采用参照法;别裁即对一书中的重要篇章进行分析著录。

著录时对于同书异名者,要详加考核,注明缘由。

章学诚将目录学称章学诚及其编纂理论□李英珍Mingrendang'an·18兰台世界2012·6月上旬为校雠学,主张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作为主要任务,而不仅仅是“甲乙著录”或“甲乙纪数”。

根据刘向、刘歆、班固、郑樵以来的传统,今天我们仍把这一学科称为目录学,并将章学诚的理论作为目录的编纂理论来加以探讨。

针对于我国书籍的起源问题,他提出了新的见解:“六经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

”[3]《易》、《书》、《礼》、《乐》、《诗》、《春秋》原先都各有专职的官员掌管,春秋战国之前,只有官方法典,没有私人著述,确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

当然,“官守之分职,即群书之部次”,这种说法未免有些牵强附会,把周代的官职分工说成是图书的自然分类,尚缺乏考古学上的依据。

《校雠通义》对图书目录的编纂,有两点看法颇为重要:第一,他认为,东汉、三国以后,四部分类法产生,目录的编纂形式简单化了,没有叙录,甚至连分类的大小序都没有,即使有,也极其肤浅,失却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

他原本想恢复《七略》的古法来解决这一矛盾,后来感到,四部分类法是符合当前图书实际情况的新方法,这种新的分类法已难以动摇。

在这之后,他主动修正了这一设想,指出:“《七略》之古法终不可复,而四部之体质又不可改,则四部之中,附以辨章流别之义,以见文字之必有源委,亦治书之要法。

”[3]在图书目录中加上考辨学术源流的内容,无疑将提高书稿的学术性,这一建议显然是很正确的。

第二,互著和别裁这两种图书编目的辅助方法,虽然早在西汉已被发现和应用,却从未引起后来目录学家的应有重视。

章学诚在《校雠通义》中特辟两章,专门加以阐述,希望这一先进方法,在目录分类中广泛地应用起来。

他认为碰到“理有互通,书可两用”的情况,应该不嫌重复,采用互著的方法,在两个以上的类目中兼收并载,这样既便于读者查稽,也能保证这一类书目的完整性。

至于裁篇别出的部分,他以为必须具有相对独立性,或与原书本意不很一致的篇章才行。

别裁法对编纂专科目录特别有用,他建议将古籍中有关各专科的篇章,别裁而出,编在专科书目之前,便于后人寻绎它的学术源流。

我国古代对索引的编纂工作不太重视,明清时代虽然也编过几部索引工具书,如明代万历年间张士佩编的《洪武正韵玉键》,崇祯年间傅山编的《两汉书姓名韵》,清代顺治年间蔡烈先编的《本草万方针线》等,但是屈指可数,后继乏人。

章学诚却清楚地看到索引对学术研究的重要性,提出编纂群书综合索引的设想:窃以典籍浩繁,闻见有限,在博雅者且不能悉究无遗,况其下乎?以谓校雠之先,宜尽取四库之藏,中外之籍,择其中之人名、地号、官阶、书目,凡一切有名可治,有数可稽者,略仿《佩文韵府》之例,悉编为韵,乃于本韵之下,注明原书出处,及先后篇第,自一见再见,以至数千百,皆详注之,藏之馆中,以为群书之总类。

至校书之时,遇有疑似之处,即名而求其编韵,因韵而检其本书,参互错综,即可得起至是。

此则渊博之儒穷毕生年力而不可究殚者,今即中才校勘可坐收于几席之间,非校雠之良法欤?[3]章学诚设想的大型综合索引虽然未能实现,但有关索引的基本理论已经比较明确地提了出来。

他还身体力行地主编了两部索引《明史列传人名韵编》和《历代纪元韵览》。

《历代纪元韵览》现在尚存世,现代目录学家钱亚新先生认为,该书“著录的范围,条目的内容,排列的方法,都很合法度”。

清代后期,索引的品种、数量有较快的增加,与章学诚的提倡多少有点关系。

参考文献[1]《文史通义》外篇三,《家书》六.[2]《与族孙汝南论学书》.[3]《校雠通义》.★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一、中国古代女子体育运动的发展情况中国古代女子体育运动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

最早的女子体育运动石球游戏和原始舞蹈早在母系氏族社会就已经出现了。

《吕氏春秋·恃君览》就有着相关的记载,妇女们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不仅要抚养子女、运动各种劳动工具与相关技术,还要教育自己的子女,使之拥有更完善的行为能力与更高的生存技能[1],例如行走、跑步、跳跃、投掷、攀登、打猎、生活等技能。

在这些技能教育的过程中,与体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而然与女子体育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我们不难看出,女子体育运动最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就出现了,在这一时期,女子的社会地位要高于男子,其权利也比较高,女子可以自由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当我国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父权逐渐限制了女子体育运动的进一步发展,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各种纷争与冲突不断,人员伤亡严重,女子在这个时期社会地位下滑很快,男子与女子之间原来的社会地位从此被颠覆,男女之间的社会地位不再平等,女子地位的不断下降最终导致了男尊女卑理念的出现,这种理念在人们心中的植根与蔓延使得古代女子进行体育运动的权利逐渐丧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