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环境课件——生物环境
合集下载
作物栽培环境课件——生态环境
作物栽培环境
三、生态系统的功能
4、生态系统信息流的人工控制 (1)光信息的人工控制 (2)化学信息的人工控制 (3)声信息的人工控制 (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平衡 (1)生态平衡的概念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
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这种稳定是一 种动态的平衡。 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以及 非生物成分所组成的一个功能系统。 (2)生态平衡的内容 生态平衡包括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功能的稳定、能量与 物质输入输出的平衡。 (3)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 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很多,可以归纳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
动的起点和生物成员取食方式的差异,食物链可分成三 种: ① 捕食食物链或牧食作物链 如草→蝗虫→蛇→鹰,藻 类→甲壳类→小鱼→大鱼。 ② 腐食食物链又称碎屑食物链 如动植物残体→蚯蚓→ 线虫→节肢动物;海洋中的有机碎屑→浮游动物→鱼类 等。 ③ 寄生食物链 如哺乳动物→跳蚤→原生动物→细菌→ 病毒。
作物栽培环境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1.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类强烈干预下的开放系 统 自然生态系统所生产的物质绝大部分都留 在系统内(如一片原始森林),
2.农业生态系统往往表现出较高的经济价值, 即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3.农业生态系统抗逆性较差、稳定性较差,系 统的稳定性和持续生产对人工调节与控制有着 较大的依赖性。
作物栽培环境
三、生态系统的功能
2.生态失调
(1)生态失调的概念
当外来干扰超越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使之不能恢复到 原初状态即称为生态失调或生态平衡破坏。
生态系统存在着一个稳定性阈值。生态系统稳定性阈值, 取决于生态系统的成熟程度。生态系统越成熟,其种类 组成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稳定性也越大,即阈值越 高。反之,一个简单人工生态系统的阈值则低。
作物生产与环境.ppt
• 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对作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因 子,如光、温、水、气、热、肥等。 对作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并非都是生存因子。
二、生态因子与作物的生活
(一)生态因子对作物的基本作用 1.提供作物生活所必需的能量与物质来源; 2.环境及其周期性变化,提供作物完成生长发育
进程的信息和条件; 3.环境胁迫危及作物正常生活乃至死亡; 4.环境的多种因素可能引起作物的遗传变异改变
• 除自然环境外,还包括人工环境,如各种温室、 覆盖物、人工气候室、辅助光源及灌溉设施等。 人工环境可克服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创造出 更适于作物生活、发挥作物产量潜力的条件。
一、作物生长环境与生态因子
(三)作物环境因素 • 气候因子:光、温、水、气、热、风,气候四季
变化等; • 土壤因子:质地、结构、矿质元素、化学性质等; • 地理因子:海拔、纬度、坡向等; • 生物因子: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有害和有益因
作物产量潜力模型估算
光合生产潜力:在外界环境条件和作物群体结构、 长势及农业技术措施都适宜的情况下,仅由作物光 合效率决定的可能最高产量。 光温生产潜力:在一定的光、温条件下,其他环境 因素(水分、CO2、养分等)和作物群体因素处于 最适宜状态,作物利用当地的光、温资源的潜在生 产力。 气候生产潜力:充分和合理利用当地的光、热、水 气候资源,而其他条件(如土壤、养分、CO2)处 于最适宜状况时单位面积土地上可能获得的最高生 物学产量或经济产量。
(一)环境 广义而言,环境是指某一主体周围一切事物的 总和。 对作物而言,环境是指某作物体或作物群体以 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作物体或群 体生活、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引 环图 Fig.1发各种境外 部信体号影因响植 物的内 相生长子及发影 响育
二、生态因子与作物的生活
(一)生态因子对作物的基本作用 1.提供作物生活所必需的能量与物质来源; 2.环境及其周期性变化,提供作物完成生长发育
进程的信息和条件; 3.环境胁迫危及作物正常生活乃至死亡; 4.环境的多种因素可能引起作物的遗传变异改变
• 除自然环境外,还包括人工环境,如各种温室、 覆盖物、人工气候室、辅助光源及灌溉设施等。 人工环境可克服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创造出 更适于作物生活、发挥作物产量潜力的条件。
一、作物生长环境与生态因子
(三)作物环境因素 • 气候因子:光、温、水、气、热、风,气候四季
变化等; • 土壤因子:质地、结构、矿质元素、化学性质等; • 地理因子:海拔、纬度、坡向等; • 生物因子: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有害和有益因
作物产量潜力模型估算
光合生产潜力:在外界环境条件和作物群体结构、 长势及农业技术措施都适宜的情况下,仅由作物光 合效率决定的可能最高产量。 光温生产潜力:在一定的光、温条件下,其他环境 因素(水分、CO2、养分等)和作物群体因素处于 最适宜状态,作物利用当地的光、温资源的潜在生 产力。 气候生产潜力:充分和合理利用当地的光、热、水 气候资源,而其他条件(如土壤、养分、CO2)处 于最适宜状况时单位面积土地上可能获得的最高生 物学产量或经济产量。
(一)环境 广义而言,环境是指某一主体周围一切事物的 总和。 对作物而言,环境是指某作物体或作物群体以 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作物体或群 体生活、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引 环图 Fig.1发各种境外 部信体号影因响植 物的内 相生长子及发影 响育
《作物生产与环境》PPT课件
干旱的危害
代谢作用 紊 乱。气孔关闭,蒸发量降低,呼吸增强,光合减弱,物质合成 减少。酶促反应破坏,植物凋亡。
细胞变形,原生质受害。 体温上升使原生质凝聚变性,引起死亡。
作物抗旱
强:糜(黍、稷 )、谷子、高粱等 中:甘薯、小麦 弱:棉花、甜菜 抗性作物特点:(1)原生质黏性和弹性较大(2)根系较深,叶片上细胞小,气
以小麦为例 冬性 0~3 ℃ 35d
半冬性 0~7 ℃ 1 5~35d
春性 0~12 ℃ 5~15d
地温与作物根系生长:10~15 ℃范围内,气
部分生
温越高,地上
长越快。
低温有利于根系生长,
积温有两种: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 冬土豆冬季下限温3.0℃,某日10 ℃时,因
作物与温度
温度的节律性变化与作物生产(机理有待阐明) 耐寒作物与喜温作物 作物的“播性”与春化处理 作物的温度三基点 积温与有效积温 极端温度的影响
温度三基点
温度与干物生产
光合作用Q10=1(14~17℃之间) 呼吸作用Q10=2 因此P/R比随气温升高而下降 Peng等最近研究,全球气温变暖时,夜温升高明显,夜温每升高1 ℃,水稻
环境因素不同的阶段性 不同生育阶段对不同环境因子的影响度不同。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直接:干热风、低温 间接:坡向、地形等
光照强度影响
与生长:促进器官分化、形态按比例建成,顶端趋光性; 与发育:特别与花芽分化量有关; 与光合作用:补偿点、饱和点。
光强的光合作用曲线及其意义
日照长度对植物开花诱导的作用
作物生产与气象要素的宏观关系
最主要因素不是光照,而是气温和水分!
作物的土壤环境
1、土壤质地:3类9级 2、土壤水分:
作物与环境的关系概述(PPT94页)
气候因素
土壤因素
地形因素
生物因素
人为因素
光能、 温度、 空气、 水分等
土壤的有
机和无机 物质的物 理、化学 性质以及 土壤生物 和微生物 等。
如地势、 地貌、 海拔高 度、坡 度、坡 向等
动物、 植物、 微生 物的 影响
主要 指栽 培措 施
(二)、环境(生态)因子的对作物作用的特点
特点
1.环境因素相互联系的综合作用 2、主要因素 3、环境因素的不可代替性和可调性 4、环境因素作用的阶段性
1、光照强度与作物生长
光照强度对作物生长及形态建成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光 是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 质是作物进行生长的物质基础。细胞的增大和分化,作物 体积的增长、重量的增加都与光照强度有密切的关系。 光还能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 ;植物体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也与一定 的光照强度有关。例如,作物种植过密,株内行间光照就 不足,由于植株顶端的趋光性,茎秆的节间会过分拉长, 这样一来,不但影响分蘖或分枝,而且影响群体内绿色器 官的光合作用,导致茎秆细弱而倒伏,造成减产。
作 物 与 环 境 的关系 概述(PPT94页 )培 训 课件培 训讲义 培训ppt教 程管 理课件 教程ppt
作 物 与 环 境 的关系 概述(PPT94页 )培 训 课件培 训讲义 培训ppt教 程管 理课件 教程ppt 作 物 与 环 境 的关系 概述(PPT94页 )培 训 课件培 训讲义 培训ppt教 程管 理课件 教程ppt
作 物 与 环 境 的关系 概述(PPT94页 )培 训 课件培 训讲义 培训ppt教 程管 理课件 教程ppt
作 物 与 环 境 的关系 概述(PPT94页 )培 训 课件培 训讲义 培训ppt教 程管 理课件 教程ppt
《作物栽培学小麦》课件
中国是小麦种植面积最大的国 家之一,主要分布在华北、东 北和西北地区。
小麦的分类和品种
01
小麦可根据籽粒大小、皮色、粒 形等特征进行分类,主要分为普 通小麦、硬粒小麦、黑麦和蓝粒 小麦等。
02
中国小麦品种繁多,根据不同地 区和种植环境,可分为冬小麦和 春小麦两大类,每类又有多种不 同的品种。
小麦的种植环境
小麦也是酿造啤酒的主要原料 之一,为啤酒提供特有的香味
和口感。
小麦的营养价值和食用方法
营养价值
小麦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B族和矿物质等,具有很高的 营养价值。
食用方法
小麦粉主要用于制作各种面食,如馒头、包子、饺子、面条等,也可用于烘焙食 品,如面包、蛋糕等。
小麦在饲料和工业上的应用Leabharlann 病虫害识别化学防治
了解小麦常见病虫害的症状和危害特 点,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
在必要时,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 的农药进行防治,严格按照使用说明 操作,避免造成药害和残留超标。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进行防 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环境 和生态。
04 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小麦的产量构成和影响因素
05 小麦的加工和利用
小麦的加工技术和产品
01
02
03
04
面粉加工
小麦通过磨粉机研磨成面粉, 根据细度和用途不同,可生产
出不同等级的面粉。
面包制作
面粉是制作面包的主要原料, 通过添加酵母、水和糖等,经
过发酵和烘烤制成面包。
面条制作
小麦粉加水搅拌成面团,经过 擀面、切条等工序制成各种面
条。
小麦啤酒
总结词
小麦的产量构成主要包括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 其中单位面积穗数是最主要的因素。影响因素包括种植密度 、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等。
农业生物环境工程之--植物环境工程与设施园艺 PPT课件
生物环境工程与设施农业
21
1.生育阶段的变温管理
在生育前期,偏高温度有助长叶面积的扩展。叶面积扩 展速度越快,物质再生产也就越旺盛。
生育中后期,叶面积指数已达相当程度,采用适当的偏 低温度,可增加净光合产物的积累和贮藏。
2.昼夜间的变温管理
3.采暖与保温
一般有热水采暖、热风采暖和电热采暖几种采暖方式。
4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设施农业面积得到快速增长。 1981年为10.8万亩(0.72万公顷) 2003年达(720万公顷)22年增长了1000倍 2)设施园艺的类型增多
除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外,一批由我国自行设计、制 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温室设施拔地而起,较国外产 品价格降低30-40%,节能30~45%,设施农业工程技术 配套逐步完善,同时,也使我国温室类型逐步齐全。
生物环境工程与设施农业
26
2.塑料大棚
以塑料薄膜为覆盖材料的 不加温单拱屋面结构温室。
特点:
(1)主要用于春提前、秋 延后作物的栽培,冬季叶菜 类作物(南方);
(2)跨度6-12m,长度30-6 0m,脊高1.8-3.0m;
(3)适宜于南方地区,北 方春秋季节的设施栽培。
生物环境工程与设施农业
27
生物环境工程与设施农业
8
3.我国各类设施农业栽培面积约占世界设施栽培面 积的70%。据测算,我国设施农业栽培吸纳劳动力8 000多万人,加上产前、产后共吸纳劳动力近1亿人。 设施农业栽培已成为我国具有较大比较优势的劳动 密集型产业。
4.农业设施生产行业发展迅速,近5年间,具有一定 生产规模的大型温室生产厂家已达50余家,温室 制造业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
世界上设施农业搞得最好的国家是荷兰、日本、法国、 西班牙、以色列、美国、韩国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落结构:指生物在环境中分布及其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
作用形成的结构,也称为群落的格局。
1、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它主要由植物的
第
生活型所决定。群落的分层主要与光、温、营养、水分等有关。
二 节
群落的水平结构,也称群落的水平格局,是指由于环境条件在 不同地点上的不均匀性和生物自身特性的差异,群落内的水平方 向上分化形成并分布不同的生物组合的现象,
(二) 种群增长型
1、指数增长型
2、阻滞增长型
作物栽培环境
三、种群调节
种群调节:指种群自身及其所处环境对种群数量的 影响,使种群数量表现有的一定动态变化和稳定性。 1、种内调节 调节机制包括三个方面。 ①行为调节 ②生理调节 ③遗传调节 2、种间牵制 3、环境影响
作物栽培环境
四、农业生物种群
一定区域内,群落随时间而变化,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 一种类型的生态过程。 2、群落演替的类型
第 二 节
群 落
3、群落演替的特征
作物栽培环境
四、群落内的种间关系
(一) 负相互作用
1、种间竞争
竞争作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干涉型,如动物之间发 生的格斗;另一种称为资源利用型,如生长在一起的稗 草与水稻植株之间对阳光、水、土壤养分的竞争。
(4)频度 3、物种的多样性
生物的多样性:地球上所有生物体和生态环境的丰富性和变异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
样性四个水平。 物种多样性可以种的数目和种的均匀度来衡量。 物种多样性有明显的梯度分布格局。
作物栽培环境
三、群落的组成、结构和演替
(二) 群落的结构
作物栽培环境
(二) 生活型
不同种生物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 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 择后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的物种类 群,称为生活型。
植物的生活型主要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划分。根据 休眠芽所处的位置高低和保护的方式,把高等植物划 分为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下芽 植物及一年生植物5大生活型。
农业生物群落往往仅具有少数几个层次或单一种 植的作物,不能实现对光、热、养分及空间的 充分利用,尤其是作物生长前期,资源浪费现 象严重。
(四) 群落的年周期变化更加明显 农业生物群落中的物种继承了自然群落昼夜节律
和生物钟,其日周期变化与自然群落并无明显 差异。 (五) 营养结构简单
作物栽培环境
一、生物对环境的依赖
群
3、互利共生 又称互惠共生或专性共生,是原始合作的 进一步发展,指两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
落 依赖、相互依存、互惠互利,且达到了彼此不能离开的
程度。
作物栽培环境
五、农业生物群落的特点
(一) 种类构成简单 就农业生物群落的种类构成而言,由于人为因素的
影响,构成群落的生物种类较少,物种单一。 过分的单一化往往导致:① 环境资源的衰退性变
3、偏害作用 相互作用的两个种群,一个种群受抵制而 对另一个种群无影响,这样的种间关系就叫偏害作用。
作物栽培环境
四、群落内的种间关系
(二) 正相互作用
第 1、偏利共生 是一种最简单的正相互作用,它是指对一
二 个种群有利,而对另一个种群无影响的种间关系。
节
2、原始合作 原始合作也称为原始协同,是指两个种群 生活在一起,各有所得,但二者并不存在依赖关系。
2、数量特征
作物栽培环境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一种群个体的数量。
粗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全部)中的种群个体数(或 生物量);
生态密度则是指单位栖息空间内种群的个体数量 (或生物量)。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的百 分比或各年龄级的相对比率。 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出生个体数与种群 个体总数的比值,常用单位时间内产生新个体 的数量表示。 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死亡个体数与种群 个体的比值。
境
土壤是生物的主要生态因子。
生物对气体、营养等也都有着一定的要求。
作物栽培环境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一) 生态型 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
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 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 型类群,称为生态型
植物的生态型可分为: 1.气候生态型 2.土壤生态型 3 .生物生态型
在不同的气候生态区域,生活型的类别组成是不 同的。
第 理论上讲可能有两种结果:
二 ① 一个物种完全排挤另一个物种。
节 ② 种间竞争的结果也可能出现所谓的生态分离现象,即
竞争结果使两个种群占有不同的空间(地理上的分隔)、
群 落
捕食不同的食物(食性特化),或出现其他生态习性上 的分隔(如活动时间的分离)等,使两个种群之间形成 平衡。
2、捕食与寄生 捕食和寄生都是一个种群对另一个种群 的生长和存活产生负效应的种间关系。
第
三 节
生物长期系统发育和长期生态适应的结果,形成了生 物对相应环境及其生态因子的依赖和需求。
光是所有生物赖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
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
生 光。
物
温度是生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任何生物的
与 生长发育都要求有一定的温度条件。
环
水是所有生命的基本要素,也是最重要的环境物质。
(一) 农业生物种群的分类
1、农业目标生物 2、有益生物 3、有害生物 ① 捕食(采食)性有害生物。 ② 竞争性有害生物。 ③ 寄生性有害生物。 ④ 致病微生物。 4、中间生物 (二) 农业目标生物的基本特征
1、种群密度大、种群内个体分布均匀 2、个体间差异小、基因型单一 3、人工选育、种群进化快 4、个体繁殖性能受到严格的人为控制 5、种群波动大
作物栽培环境
一、群落的概念
群落是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 所组成的集合体。
群落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的种类组成和一定的种
间相互关系,并在环境条件相似的不同地段可以重复出
第
现。
二 节
二、群落和基本特征
1、物种的多样性
群 2、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 落 3、优势现象
4、物种的相对数量
5、营养结构
2、群落的时间结构 群落的时间结构是由环境因素的时
群 落
间节律所引起的群落各物种在时间结构上相应的周期变 化,也称为群落的时间格局。 3、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1)生物因素
(2)空间异质性
(3)干扰
(4)人类活动
作物栽培环境
三、群落的组成、结构和演替
(三) 群落的演替 1、群落演替的概念 群落演替又称生态演替,是指在
化。② 农业生态系统丧失其有效的自然调节机制, (二) 水平结构复杂 ①不同的人口密度形成不同的水平结构。如人口稠密地区,
粮食作物比重大而经济作用比重较小。 ②不同的经济条件形成不同的水平结构。 ③水平结构与居民点的关系。 ④劳动者素养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水平结构。 ⑤其他因素的影响。
作物栽培环境
(三)垂直结构层次较少
作物栽培环境
生物环境
第一节 种群 第二节 群落 第三节 生物与环境
作物栽培环境
一、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一)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或有机
第 体)的集合体。 一 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即物种是以种群形式出现而 节 不是以个体形式出现。
种 群
(二)种群的基本特征 1、空间分布特征
作物栽培环境
三、群落的组成、结构和演替
(一) 群落的物种组成
1、物种组成的性质分析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 质最重要的因素,也反映了不同群落典型的基本特征。 不同的群落有着不同的物种组成。
(1)优势种、常见种和稀有种
第 (2)关键种 二 (3)冗余种 节 2、物种组成的数量特征
(1)密度
群 (2)多度 落 (3)盖度
作物栽培环境
二、种群的增长率
(一) 种群增长率
1、内禀增长率
内禀增长率(rm)是指种群在无限制的环境条件下的瞬 时增长率,即种群的最大增长率,也称为生物潜能或生 殖潜能,它为物种固有、由遗传特性所决定。唯有在人 为提供最有利的条件下才能近似地测到种群的内禀增长 率。
2、自然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r)是指自然条件下的种群增长率。自然环 境条件在不断地变化着,条件有利时的r值可能是正值, 条件不利时则可能是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