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输液——用药安全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液管理之护士的查对与观察

一、静脉输液发展史

静脉输液技术的发展经历了近500年的波折,在20世纪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成为最常用、最直接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之一。1628年,英国医生哈维提出关于血液循环的理论,为后人开展静脉输液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被称之为现代静脉输液治疗的鼻祖。1656年,英国医生克里斯朵夫和罗伯特用羽毛管针头,把药物注入狗的静脉,为历史上首例注入血流的行为。1831年苏格兰发生了霍乱流行,在这次流行中,托马斯教授实验性地给一个病人输入了盐水溶液,该患者当时"奄奄一息,任何东西也不会刺痛他,实际上,他已经消瘦得不成样子,我恐怕还没准备好用具,他就会断了气"。但托马斯的治疗成功了,病人最后康复并活了下来。托马斯教授和他的助手把大量煮开的盐水输注给霍乱病患者,最终发现,不治疗的病人死亡率大于50%,接受治疗的病人大部分得救,从此以后,静脉输注这种用药方法在临床上广泛的流传开来。

为了扩大与提高治疗效果和提高静脉输注给药安全性,静脉输液无论从输注内容和输注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形式上分,静脉输液经历了三代:开放式、半开放式、全密闭式。

第一代: 开放式第二代:半开放式第三代:全密闭式20世纪50年代之前,全开放式静脉输液系统一直广泛应用于临床,这种由广口玻璃瓶和天然橡胶材质制造的输液管路所组成的系统。第二代静脉输液产品属于半开放式输液系统,它是由玻璃或硬塑料容器与带有滤膜的一次性输液管路构成的。改进了输液管路,减少了污染机会,溶液的生产变得集中,工业化程度高,质量和安全性得到很大提高。

第三代静脉输液系统又名全密闭静脉输液系统,它是将输液容器替换为塑料材质的软袋,在重力滴注过程中软袋受外界大气压力会逐渐扁瘪,不必用进气针使袋内外气体相连,同时软袋一次成型,进针和加药阀均为双层结构,避免了溶液与外界或橡胶的直接接触,因而具有非常优越的防止污染的作用。

而静脉输液的穿刺工具也不断地进步发展:

50年代,一次性物品诞生。1957年,发明一次性头皮针。在此前,输液工具为羽毛卷片,动物静脉,动物膀胱,塑料橡胶制品及注射器针头。

60年代是静脉输液治疗迅速发展的里程碑。----静脉输注液体超过

200多种、静脉输液给药方式多样化、静脉输液工具需要改进。1964年,美国BD公司发明了第一代静脉留置针。

70年代开始精尖技术在临床应用。----如移动式输液装置,输液泵,自控麻醉泵等。静脉输液作为一个专业学科得到认可。1972年,美国成立静脉输液学会。

80年代:医疗中心的成立。--中国开始应用静脉留置针。静脉输液工具材料更安全。

90年代:静脉输液工具更先进。医疗体制改革,中国开始在病房应用静脉留置针输液。1999年12月,中国静脉输液学会在北京成立。

二、输液中不安全因素

1940年以前,静脉输液只是危重疾病的一种额外治疗手段,仅有医生操作,护士只协助做相关物品准备工作。40年代以后,静脉输液技术迅速发展,护理责任范围得以扩展。在今天,静脉输液已成为医学护理中治疗与支持的重要手段。据统计约90-95%的住院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治疗。随着疾病谱的复杂,出现了医嘱给药形式多、输液穿刺方式多、输液留置时间长。由于每天输液患者多,护士忙于输液,以求尽快完成任务。在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普遍存在不安全因素,如:人员因素、输液用具、药物、输液泵使用、管道维护、输液相关性感染等等,患者的输液风险客观存在。其中因管理流程不当及操作者责任心不强查对、观察不到位而导致输错药、输入不合格液体等用药错误,不但给病人增加不必要的痛苦,还会增加医疗费用,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在医院加强静脉输液用药安全管理,规范操作流程,提高

护士查对和观察的能力,确保病人输液安全,有效地达到治疗目的,防止医疗纠纷,消除不安全隐患是十分必要的。

三、加强静脉输液备药、用药、用药后三个阶段中查对和观察的管理

静脉输液治疗流程中药物的领取、摆药、配置、应用、更换液体等步骤均存在安全隐患,这些步骤参与的护士比较多,如某一环节的查对没把好关则容易出错,因此,让护士能够准确把握每个环节查对的重点,掌握正确的查对方法,才能保证输液的安全。

(一)备药阶段

1 、医嘱的查对执行:这个环节查对的重点是医嘱的正确执行。

A药物在使用前必须由2人以上核对医嘱,确认医嘱无误后才能执行,医嘱查对者、执行者签全名。护士1人值夜班时须经认真查对医嘱2遍或与医生共同查对后方可执行。

执行医嘱后需打印好输液瓶签、输液卡、输液执行单,尽量减少手抄医嘱,因为在主班手抄医嘱中,会出现床号、姓名不对称的现象,如果在处理后,双人核对不严格,导致用药错误。人负责摆补液体及用药。

B口头医嘱执行管理办法

C每日医嘱的查对及每周医嘱大查对的执行。要杜绝错误执行的医嘱在周查对时才能发现。举例:医生停医嘱后未在微机中操作,护士未核对出,打印出治疗单、液体瓶签、在无医嘱状态下为患者继续输液。

2 、药液准备过程:这个环节的重点是查对药物的准确性和检查药物质量

执行3次查对2次签字:准备液体及药物、加药前查对、加药后查对,并前后两步执行者要签全名。

2.1 准备液体及药物

液体质量检查

A 软包装溶液检查方法一挤二照三倒转四复照:一挤:双手用力挤压软包装,检查有无渗液,如发现有渗液,说明软包装已有裂缝,溶液已污染,不能使用;二照:对光照看溶液的质量:认真观察溶液有无沉淀、絮状物、霉点等;三倒转:将溶液上下倒转后再检查有无漂浮物或絮状物;四复照:再一次对光照看溶液,检查其质量。如检查溶液时发现有异常马上更换并上报护理部处理。

B 瓶装溶液检查方法与软包装溶液检查法类似。方法:一拧二摇三照四倒转:一拧:用母指、食指、中指三个手指轻轻地拧瓶塞,检查其松紧情况,如不能拧动或轻微动视为正常,如轻轻一拧其活动度很大,则提示该溶液不能使用;二摇:轻轻地摇动瓶身;三照、四倒转与软包装溶液检查方法相同。备药阶段的药品质量检查是第一关,也是重要的一关,如果这次的查对能够落实到位,那就可以杜绝不合格液体流入病房。我们在临床也发现许多瓶装液体不需加药,如氨基酸、加替沙星等,如果查对不严,在为患者应用后才发现瓶身有裂缝,即使是及时更换,仍会使患者产生不信任、不满情绪,主要是担心会危害身体健康,会不会有后期不良影响。

药物质量检查

双人核对,查对内容:名称、剂量、(这两项要与输液卡双向核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