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组织动力学

合集下载

第八章 组织转变动力学与显微组织1

第八章 组织转变动力学与显微组织1

熔体中的能量起伏问题
系统的能量分布有起伏, 系统的能量分布有起伏,呈正 态分布形式。 形式。 形式 能量起伏的含义: : 在瞬时各微观体积的能量不同 某一微观体积不同瞬间的能量 分布不同。 分布不同。 在高能微区形核( 在高能微区形核(ΔGV的绝对值 很大) 可以全部补偿表面能。 很大),可以全部补偿表面能。
三、非均匀形核 1.液相中的非均匀形核 1.液相中的非均匀形核
液态金属过冷后, 液态金属过冷后,主要的形核障碍是晶核的 液—固相界面使系统自由能升高。 固相界面使系统自由能升高。 如果晶核依附于已存在的界面上形成时, 如果晶核依附于已存在的界面上形成时,就 有可能使界面能降低,从而使形核功降低。 有可能使界面能降低,从而使形核功降低。
五、基体/析出物的内界面 基体/ 共格界面
共格相界面存在着一定的晶格畸变 晶格畸变, 共格相界面存在着一定的晶格畸变,只是这 种畸变不大,还不足以破坏其共格的形式。 种畸变不大,还不足以破坏其共格的形式。
半共格界面
在界面上形成一系列刃型位错, 在界面上形成一系列刃型位错,以补偿界面上原子间的 不匹配性,使界面上的畸变和弹性应变能降至最低。 不匹配性,使界面上的畸变和弹性应变能降至最低。
物态之间的相变
熔化) 固相 → 液相 (熔化) 升华) 固相 → 气相 (升华) 凝固) 液相 → 固相 (凝固) 蒸发) 液相 → 气相 (蒸发) 凝聚) 气相 → 液相 (凝聚) 凝聚) 气相 → 固相 (凝聚) 此外还有:液相A 液相B 此外还有:液相A→液相B 固相A 固相B 固相A→固相B
∆G=4/3πr3∆GV+ ∆Gs π
只有在一定过冷度下、在高能区、 具有大于r 只有在一定过冷度下 、 在高能区 、 具有大于 r* 的近 程排列的原子集团可以形成固相的稳定核心, 程排列的原子集团可以形成固相的稳定核心,使系 统吉布斯自由能降低,满足△G<O的热力学条件 的热力学条件。 统吉布斯自由能降低,满足△G<O的热力学条件。

《组织行为学》第16版(斯蒂芬·罗宾斯)第10章 理解工作团队

《组织行为学》第16版(斯蒂芬·罗宾斯)第10章 理解工作团队
– 采用团队方式之前,先评估是否个体工作更有效 – 评估群体成员是否相互依赖。如果群体成员的任务是相互依赖的——即整体的成功取决于每个成员的成
功,而且每个成员的成功还取决于其他成员的成功。那么,采取团队方式是必要的。
14
10.7 本章小结
15
10.8 对管理者的启示
• 有效的团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充足的资源、有效的领导、信任的氛围、反映团队贡献 的绩效评估和奖励体系;团队成员具备技术技能、解决问题和制定决策的技能、人际技 能和合适的个人特质,尤其是责任心和开放性。
团队有效性
外界条件 • 充足的资源 • 领导和结构 • 信任的氛围
• 绩效评估与奖励体系
9
团队构成
• 成员的能力 • 成员的人格 • 角色的分配 • 多样性 • 团队规模 • 灵活性 • 成员的偏好
工作设计
• 自主权 • 技能多样性 • 任务统一性 • 任务重要性
团队有效性模型
过程变量
• 共同的目标 • 具体目标 • 团队效能 • 冲突水平 • 社会惰化
– 为实现特定目标而组合到一起并形成互动和相互依赖关系的两个或更多个体。 – 成员进行互动主要是为了共享信息和制定决策,帮助每个成员更好地完成自己的职责。 – 工作群体并不一定要求成员共同完成集体任务。 – 工作群体的绩效水平主要是每个群体成员的个人贡献之和。
• 【工作团队】(work team)
– 通过成员的共同努力能够产生积极的协同作用。 – 团队成员的努力会导致团队绩效远远大于个体绩效之和。
• 【心智模型】(mental models)
– 有效团队共享准确的心智模型——成员对团队内部环境的关键因素有着同样的心理描述。
• 冲突水平
• 社会惰化

组织动力学实务(1)

组织动力学实务(1)

總經理 B部門
C部門
组织动力学实务(1)
1.7 整合式結構
董事長 總經理
財務部
事務機器 事業部
電子材料 電子產品
事業部
事業部
人事部
组织动力学实务(1)
範例2
2-1.命令系統統一的原則
尊重責任 確定職務
组织动力学实务(1)
2-2.• 3.主管作決策的時間、品質
组织动力学实务(1)
症狀四:組織成員依賴性高, 冗員多
• 結果: 事事有賴『協調人』、『助理
人』、『以無職務為職務』的人。
组织动力学实务(1)
其他症狀
• 1、管理層次太多 • 2、管理幅度太大 • 3、幕僚權利太大
组织动力学实务(1)
2.組織機能合理化三原則
组织动力学实务(1)
❖原則一、系統化
组织动力学实务(1)
4-2-3 薪資全距分佈圖(350分點)
• 《假設績分350分點的職位,擁有六位在職者,其薪 資分佈狀況如下:•1.職位底薪是該職位評分給付 •2.薪資全距以底薪上下20%為範疇
A$2600 B$2400 C$2200 D$2000 E$1600 F$1400
高於薪資全距可能係資深 薪資全距最高薪資$2400
组织动力学实务(1)
症狀二:過多從屬關係
• 結果: 1.以至於經常要聽從兩個以上的命令。 2.造成經常要開會協調或協調困難。
组织动力学实务(1)
症狀三:有責無權或有權無責
• 結果: 1.沒有充分授權事事難成又要負 責成效,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 吃草。 2.又有些人具備特別的權力,可 以命令組織內的人做他希望的事, 但是他卻不必為結果負責。
董事長 總經理
營業 技術 人事

勒温的团体动力学

勒温的团体动力学

勒温的团体动力学勒温的团体动力学是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发端于本世纪40年代,成为整个社会科学界所关注的中心,虽然它作为一种自觉的运动至70年代已趋于低潮,但它的内在活力,它的理论、方法和心理观,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

一、团体动力学的产生库尔特·勒温在1939年发表的“社会空间实验”一文中首次使用了“团体动力学”这个概念,借以标明他要对团体中各种潜在动力的交互作用,团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团体成员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等去作一种本质性的探索。

1945年勒温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办了“团体动力学研究中心”,团体动力学作为一种专业和学科得以建立。

在其后的二十年间,团体动力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其影响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关于团体动力学的定义从历史的角度来反观团体动力学,它本身具有三个层次的意义。

①属于一种意识形态,即关于团体应如何组织和管理的方法和态度。

在这种意义上,团体动力学十分强调民主领导的重要性,强调成员参与决策以及团体内合作气氛的意义。

②关于一套管理技术,如角色表现,团体过程中的观察和反馈等。

在这种意义上,团体动力学被广泛应用于人际交往培训,领导干部培训,以及工厂、企业、学校和政府部门的管理。

③一种对团体本质的心理学研究,旨在探索团体发展的规律,团体的内在动力,团体与个体、其他团体以及整个社会的关系等。

这第三种意义是团体动力学的真正的心理学的意义,也是勒温及大部分团体动力学家一致赞同的对团体动力学的定义。

它并不依赖于前两种意义,事实上,为意识形态和管理实践提供一个更好的科学基础,正是团体动力学的基本目标之一,但科学地理解团体生活的本质,却是团体动力学的根本目的。

(二>团体动力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如欲理解或改进人类的行为,改进人类的生活,那么必然要对团体及团体的本质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因为人生活在家庭、学校、工厂、机关以及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社会组织之内,也就是无时不处于一种团体生活之中。

团队动力学的管理理论(ppt版)

团队动力学的管理理论(ppt版)
响内聚力的一些团体性质,如团体的目标(mùbiāo)、 方案、组织形式和社会地位等; 其二是团体成员的动机,它包括团体成员 追求交往、认同和平安的需要,以及他想从作 为团体成员中获得某种利益的愿望。
第十二页,共一百零一页。
共识 三 (ɡònɡ shí)
一个团体的内聚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 该团体的存在与开展,直接影响其团体成员 的士气,直接影响该团体的生产(shēngchǎn)效率和 生产 力。 (shēngchǎn)
第三页,共一百零一页。
理论 产生背景 (lǐlùn)
1 20世纪30年代(niándài)前后,美国的工业生产迅速开展,这是以富尔敦、爱迪生等人创造创造的具体应用为标志的。 2 由于经济萧条,使得美国的一些社会问题日益锋利,包括移民问题、民族问题、青少年犯罪和儿
童教育等问题。
3 人们开始对心理咨询、科学管理和儿童教育等产生了普遍信任,科学研究可以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这一观念 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本出发点。
第十页,共一百零一页。
共识 一 (ɡònɡ shí)
团体内聚力是吸引、组织与影响团体成 员的最本质的因素。
它是团体的“精神〞,它是一种使其成员 甘心归属的动力(dònglì)和气氛。
第十一页,共一百零一页。
共识 二 (ɡònɡ shí)
团体内聚力本身有两个重要的因素: 其一是团体的吸引力,在这方面应考虑影
〔3〕.艺术欣赏。 通过音乐、美术和舞蹈等艺术美的欣赏,
陶冶学生的情操、情趣,以起到心理(xīnlǐ)教 育、伦理道德教育的作用。
第十九页,共一百零一页。
认知 法 (rèn zhī)
〔4〕.联想活动。
教师可通过学生(xué sheng)的联想活动,来

导论组织动力学

导论组织动力学
• 坚实的概念框架——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围
绕着对理论的研究探索和对管理实务的认识 两者展开。
• 实务性——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开始接受其研 究成果和理论。
13
1.5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和管理学
何时开始有管理?
从原始意义上说,自人类社会一出现, 就有了管理问题:
—部落内,人与人之间形成一定的等级或从属关 系,人与物之间产生一定的分配关系;部落之 间构成群体关系。在这时出现了最早的原始管 理,这是使部落(组织)有序、有效地生存的 必要方式。
29
1.7.2 行为主义理论
• 行为主义先驱伊凡·巴甫洛夫(Ivan Pavlov)和 约翰·华生(John B. Watson)强调考查可观察的 行为,而不是难以捉摸的意识。
• 使用经典条件作用实验构建人类行为的刺激反应(S-R)解释。
—既然一个刺激可引起一个反应,那么考察刺激S 的性质、影响作用,就可以了解和控制行为反应 R。
组织的特性 社会系统 互惠利益 道德
35
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或 不同条件下,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看 法。
36
3、基本主张 • 人力资源观点 • 权变观点 • 结果取向观点 • 系统观点
37
3.1 人力资源法(支持法) 人力资源法实际上就是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认为人是所有组织和社会的核心资源。这种 方法致力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力图使组织中 的人更有能力、更有创造性也更有满足感。
• 行为是其对应的环境结果的函数:
B= ƒ(RB)
31
1.7.3 社会认知理论
• 认知观点被批评为是心灵主义的 • 行为主义观点被批评为是决定论的 • Albert 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行为由

组织理论组织设计课件1导论

组织理论组织设计课件1导论

有效管理幅度
合理确定管理幅度,确保管理者 能够有效管理和指导下属。
组织设计的要素与过程
组织结构
包括组织层级、部门设置、职位安排 等。
运行制度
包括工作流程、决策机制、激励机制 等。
组织设计的要素与过程
人员配置
根据组织目标和业务需求,合理配置 人力资源。
组织文化
建立符合组织特点的文化氛围,提高 员工归属感和凝聚力。
古典组织理论
以法约尔和韦伯为代表,强调组织的科层制和权 威结构,关注组织的效率和稳定性。
行为科学组织理论
以人际关系学派和行为科学学派为代表,强调组 织中人的因素和行为关系,关注员工的动机、满 意度和参与。
系统与权变组织理论
以系统学派和权变学派为代表,强调组织是一个 开放系统,关注组织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适 应性。
职能型组织结构
总结词
专业分工、协同合作、资源共享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VS
详细描述
职能型组织结构以专业分工为基础,将相 似职能归并到同一部门,各部门之间协同 合作,实现资源共享。这种结构有利于提 高工作效率和专业水平。
事业部型组织结构
总结词
分权管理、独立经营、自主决策
详细描述
事业部型组织结构是一种分权管理的组织形式,各事业部独立经营、自主决策, 总公司对各事业部进行指导和监督。这种结构有利于激发各事业部的积极性和创 新能力。
组织设计的基本概念
组织设计的定义与原则
分工与协作
目标一致性
确保组织结构和运行制度与组织 目标保持一致,促进实现组织愿 景和战略。
合理分工,明确职责,促进部门 间协作,形成高效的工作流程。
统一指挥与权力制衡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管理学名家及其理论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管理学名家及其理论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管理学名家及其理论教师资格证是衡量一个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指标,而教育管理学则是研究教育组织和管理的学科。

教师资格证与教育管理学的结合,旨在培养具备优秀教育管理能力的教师。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几位教育管理学的名家及其理论,以帮助教师资格证考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教育管理学。

一、弗雷德里克·温斯罗弗雷德里克·温斯罗是美国教育管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理论主张了学校和管理之间的特殊关系。

温斯罗认为,教育管理应该以学校的目标和价值为基础,通过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来实现这些目标。

他提出的学校管理理论注重领导力的培养和发展,强调学校的组织结构和教育管理者的角色。

二、劳伦斯·利尔劳伦斯·利尔是美国教育管理学的著名学者,他的研究主题包括组织动力学和教育政策。

利尔提出了名为“联邦教育框架”的理论,认为教育管理者应该通过建立合作关系和共享决策权来促进教育组织的发展。

他的理论强调了教育管理者的领导和沟通能力,以及对教育政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尔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尔是加拿大教育管理学的代表性人物,他提出了著名的“X理论”和“Y理论”。

按照麦格雷戈尔的观点,教育管理者应该根据员工的动机和行为水平,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他的理论强调员工的激励和参与,认为通过给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和责任,可以达到更好的组织绩效。

四、彼得·德鲁克彼得·德鲁克是管理学的泰斗级人物,他的理论对教育管理学也有一定的启示。

德鲁克提出了“管理的五项任务”和“有效的管理者”的概念,这对教育管理者的角色定位和能力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德鲁克的理论强调管理者应该关注组织的目标和价值,注重与员工的互动和激励,推动组织的发展与创新。

五、詹姆斯·马奎尔詹姆斯·马奎尔是教育管理学领域的知名学者,他的研究涉及教育管理的多个方面。

马奎尔关注教育管理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强调管理者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领导力。

本尼斯:组织动力学与领导力理论

本尼斯:组织动力学与领导力理论

本尼斯:组织动力学与领导力理论作者:罗斯玛丽·斯图尔特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2013年第43期沃伦·本尼斯是一位著名的领导力理论专家。

他率先采用实验方法对小型组织进行了研究,特别是T小组(T groups)的研究。

其后,他开始研究组织设计、社会变革的种类及组织对此应当如何适应等问题。

他研究的第二个阶段一直在大学担任行政领导职务,以此实践自己所创建的理论。

返回学术领域以后,他关注的重点放在了领导特性,以及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领导在组织中的关键作用,但这种观点受到了一些人的指责,认为他老调重弹,将领导力理论研究中过时的“特性决定论”又重新提了出来。

小型组织动力学与组织发展本尼斯早期作品是建立在对小型组织实验研究的基础上。

1955年,在美国缅因州贝瑟尔的国家训练实验室,他开始参与T小组的研究。

据他描述,当时他带领着一支“狂热的、群心振奋的”小组进行工作。

T小组也叫做敏感性训练小组,其特点是人们通过增强敏感意识和更好地理解与他人关系来学习彼此之间如何相互影响。

有一段时间,这是一种很流行的人际关系训练形式,但后来遭到了很多批评。

在关于T小组的著作中,本尼斯主要关注的是小组的组织构成而不是个人的发展。

他对小组具体的发展阶段非常感兴趣, 1956年,他与赫伯特·谢巴德合写了一篇影响非常广泛的论文,即“小组发展理论”,描述了小组发展中独立与相互依赖、权力与感情、权威与亲密等这些关键问题。

他们指出,大多数组织与社会都规定了成员之间的亲密程度与权力的分配,但在T 小组中,这些东西实际上是不确定的。

他们对于小组发展阶段和训练者角色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

T小组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当成员返回旧的组织中时,他所接受的开放式技能在有些情况下难以得到旧组织的认同。

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促使本尼斯和其他人对组织发展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他们希望通过研究帮助组织形成一种文化,以促使其成员更加开放和相互信任。

《组织行为学》组织的概念与特征

《组织行为学》组织的概念与特征

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
• 芝加哥学派指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首先在芝加 哥大学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政治思想。
• 1人性论方面的片面假设:认为人天性好逸 恶劳,强调奖励和惩罚
• 2生理学角度的效率研究:注重人的体能同 劳动生产率的相互关系
• 3科学性原理的普遍采用:力图将科学原则 贯穿于组织的设计之中
• 4制度化方法的广泛实施:强调组织管理的 严密的规章制度的建设
(二)形成阶段
• 霍桑实验
• 第一阶段的试验:工作条件的优劣与工作效率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 • 第二阶段:影响工作效率的主要因素不是金钱和物质,而是社会的和
理性系统的界定
• 目标具体化、形式化 • 组织为技术和功能理性所支配,理性是为了达成
预定目标而以某种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系列行为逻 辑。 • 1组织是有意图的寻求达成相对具体目标的集合体。 • 2组织是形式化程度较高的集合体。 • 主要流派:泰勒的科学管理、法约尔的管理理论、 韦伯的科层制理论、西蒙的管理行为理论
• 结构:对于工作如何进行分工、分组和协调合作的体系与 模式。
• 参与者—社会行动者:组织的构成者与推动者。
• 目标:组织所达到的目的。
• 1价值目标 • 2总目标 • 3职能目标 • 4工作目标
• 技术:构成组织的硬件设备。
• 环境:组织赖以存在的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包括自然 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层次。自然环境指的是大气和水的纯 净指数、污染指数、地理位置等,社会环境指的是犯罪率 的高低、教育普及程度、法律规范程度等)
四、何谓组织行为学:关于人和组织的动力学
• 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 behavior,OB) 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 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 有效性。

领导力与团队动力学的研究

领导力与团队动力学的研究

领导力与团队动力学的研究领导力与团队动力学是组织行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团队的绩效、凝聚力和适应性。

领导力是指个人在团队中施加影响的能力,旨在引导团队成员朝着共同目标努力。

团队动力学则是指团队内部互动的模式,包括沟通、协作、冲突解决等,影响着团队的整体表现。

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团队的功能和效果。

领导力的发展与不同类型的团队关系密切。

有效的领导者能够识别团队成员的技能与潜能,并在此基础上激励他们,提高工作动力。

领导风格(如变革型、交易型、服务型领导等)也对团队的整体运行产生深远影响。

变革型领导通常通过愿景感召、激励与支持,促进团队的创新与变革。

而交易型领导则更注重明确的目标和激励措施,对团队成员执行力的提升有着直接效果。

团队动力学的核心在于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

这种互动建立在沟通基础之上,良好的沟通可以增进理解,降低误解与冲突。

当团队成员间存在信任关系时,挑战和反馈的交换就会变得自然,团队因此能够在协作中不断提高。

反之,沟通不畅可能导致信息孤岛,降低团队的工作效率,甚至引发成员间的冲突。

在团队动态中,角色分配和团队结构也起着关键作用。

每位成员在团队中的角色应与其自身技能及目标相匹配,适当的角色分配有助于发挥个人特长并增强团队效率。

团队结构涉及成员之间的关系与沟通方式,合理的结构能够促进信息流通和资源共享,增强团队的适应性和创新能力。

对于团队的领导者来说,理解并管理团队动力学至关重要。

领导者需要观察团队互动,识别潜在问题。

例如,团队内部的冲突如果无法得到妥善解决,可能会影响士气和生产效率。

有效的冲突解决策略包括倾听各方意见,寻找共同点,以及共同制定解决方案。

这不仅能化解矛盾,还能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心理安全感是最近广泛讨论的概念,指的是团队成员感到可以自由表达想法和建议而不怕受到负面评价的氛围。

拥有高心理安全感的团队通常更加创新,因为成员敢于提出异议和分享新颖的观点。

因此,推动团队文化的建设至关重要,建立积极宽容的氛围能使团队成员在面对挑战时更加勇于探索。

【fred·luthans权变理论】

【fred·luthans权变理论】

弗雷德·卢桑斯(Fred Luthans):美国尼勃拉斯加大学的教授,他在1973年发表了《权变管理理论:走出丛林的道路》的文章,1976年他又出版了《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说》。

系统地介绍了权变管理理论,提出了用权变理论可以统一各种管理理论的观点。

弗雷德·卢桑斯是权变管理理论体系的建立者。

个人简历Fred Luthans弗雷德·卢桑斯(Fred Luthans)博士,国际著名管理学家,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Nebraska)的杰出教授,盖洛普(Gallup)公司首席科学家。

弗雷德·卢桑斯曾担任美国管理学会(National Academy of Management)主席,1997年荣获美国管理学会杰出教育家大奖,2000年入选美国管理学会名人廊,在美国管理学会的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量位居前5名。

弗雷德·卢桑斯担任三本著名期刊的主编,包括《世界商业》(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组织动力学》(Organizational Dynamics),《领导力和组织研究》(Journal of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 Studies)等。

著有《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第10版),《国际管理》(International Management,第6版),其中文版均已在中国大陆问世。

思想学派《世界商业》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卢桑斯是权变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一、卢桑斯把过去的管理理论划分为4种学说:过程学说、计量学说、行为学说和系统学说。

当过程、计量、行为。

系统4种学说结合在一起时,就产生了“不同于部分总和的某种东西”,这就是管理的“权变学说”。

二、权变关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数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

他把权变关系看作是一种“如果一那么”的函数关系。

组织行为学导论 雷博名

组织行为学导论 雷博名

1、我們為什麼要學習?為什麼要成長?面對多元的社會,訊息萬變的知識時代,如果不學習,將會無法掌握學習脈動,無法激勵自我的潛能,如此一來,個人的能力及才能都將停滯不動的,終究會因無法應付新時代而在工作上產生挫折及無力感;因此有學習就會成長,有成長就有生命力,是故活到老學到老,一位老者會因其學習旺盛而如年青人,一位年青人會因其不想學習而顯老態,所以,要永保青春美麗,就要不斷學習及成長!2、組織是什麼?由兩個以上個體組成,具有共同目標的人,經由一定程序所組成的團體;或說朝向某個共同目標,彼此互相依賴的一群人。

3、為何要學習組織行為?「組織行為」即為組織中會影響成員之行為的原因,而我們學習這門科目後,可藉由了解、猜測以及影響在組織配下其它人的行為,所以學習組織行為可增進我們對學理的了解,並相對的來與實物做印證,進而發揮我們的力量,來改變組織,增進組織的效能。

4、組織行為的新趨勢?目前新趨勢有全球化、勞動力轉變、新興的僱用關係、資訊科技、工作團隊及企業倫理等等。

因此,適用於一個文化的組織行為做法,很有可能可運用於其它文化中,再者女性勞動力激增、派遣工作成為新的僱用關係等等。

討論題綱一、何謂價值領導?請闡述其意義,並提供例子說明。

價值領導乃奠基於明確的價值觀與領導概念。

它主張,一家沒有員工、顧客、投資人以及社群參與的公司,肯定無法生存。

此外,價值領導裡的「價值」二字,則意謂著存在於公司與其他群體之間的自然關係。

也就是說,假如公司能與其他群體形成並維繫良好的關係,這些關係便會產生價值。

而且,良好關係內的諸多細節更可改善公司與員工、顧客以及社群之間的互動。

例如,新思科技(Synopsys)、高盛證券(Goldman Sachs)、美國MBNA銀行、嬌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西南航空以及微軟等公司領導人為例,闡述這七大信念。

它們以超過35%的速度成長、獲利超過109%,為股東創造的利益較同業多出五倍。

《团队动力学培训》课件

《团队动力学培训》课件

3
作用:使团队成员更加投入工作,为共同的目标 努力奋斗。
领导力在团队中的作用
01
领导力三:沟通能力
02
描述:领导者需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清晰、准确地传达
自己的意图和期望。
作用:确保团队成员之间的信息流通顺畅,减少误解和冲突。
03
建立有效的团队沟通
沟通一
明确沟通目标
描述
在沟通之前,明确沟通的目标和期望结果,确保 沟通有的放矢。
角色一:项目经理 职责:负责项目的整体规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特点:具备战略眼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潜力。
团队成员的角色与职责
角色二:团队成员 职责:负责具体任务的执行,包括计划、执行、监控和收尾。
特点: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高效地完成分配的任务。
团队成员的角色与职责
角色三:团队顾问 职责: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协助解决团队遇到的问题。
认可与鼓励
及时认可和鼓励团队成员的努力和 成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归属感 。
个人发展与提升
关注团队成员的个人发展,提供培 训和晋升机会,激发他们的潜力。
04
团队发展阶段与挑战
形成期:建立团队关系与目标
建立信任
通过相互介绍和分享,促进团队 成员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明确目标
讨论和确定团队共同的目标,确 保每个成员都清楚自己的任务和
职责。
制定计划
根据团队目标,制定可行的工作 计划和时间表。
风暴期:处理冲突与建立共识
识别冲突
及时发现和解决团队内部存在的冲突和分歧。
有效沟通
鼓励开放、坦诚的沟通,让每个成员都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达成共识
通过讨论和协商,达成团队内部的共识和决策。

肿瘤干细胞演化模型的内容

肿瘤干细胞演化模型的内容

肿瘤干细胞演化模型的内容
肿瘤干细胞演化模型是一种用于描述肿瘤发展和进化过程的理论模型。

它基于肿瘤干细胞的概念,认为肿瘤发生和进展是由一小部分干细胞驱动的。

以下是肿瘤干细胞演化模型的一些主要内容:
1. 肿瘤干细胞:肿瘤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细胞,它们具有较强的增殖和再生能力,能够维持和驱动肿瘤的生长。

2. 组织层次结构:肿瘤组织由不同类型的细胞组成,包括肿瘤干细胞、肿瘤细胞和肿瘤微环境中的其他细胞。

不同类型的细胞通过相互作用和信号分子的调控形成组织层次结构。

3. 组织动力学:肿瘤组织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包括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和凋亡等过程。

肿瘤干细胞通过不断自我更新和分化为肿瘤细胞,推动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4. 遗传变异:肿瘤干细胞演化模型考虑了肿瘤细胞的遗传变异和突变积累。

这些遗传变异可以导致肿瘤细胞的异质性,包括不同亚克隆的形成和不同细胞系的出现。

5. 选择压力:肿瘤组织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选择压力。

一些肿瘤细胞具有更强的生存和繁殖能力,能够逃避免疫系统的杀伤和抗癌药物的治疗,从而获得生长优势。

通过建立肿瘤干细胞演化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肿瘤的发展机制和
进化过程。

这有助于揭示肿瘤的异质性、耐药性和复发性等特点,为肿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液态生物组织的动力学行为研究

液态生物组织的动力学行为研究

液态生物组织的动力学行为研究液态生物组织,作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动力学行为研究可以为医学和生物学等领域提供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理解。

在液态生物组织的动力学行为研究中,研究人员通常会关注其流体力学特性、变形能力和运动行为等多个方面。

1.流体力学特性液态生物组织作为流体,其流体特性是其动力学行为研究中的重要方面。

通过研究液态生物组织的流体力学特性,可以了解其滞流性、黏度和阻力等物理量。

同时,还可以了解液态生物组织的流动方式、流速变化和流体运动对其内部结构的影响等。

在研究液态生物组织的流体力学特性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流体力学模拟和实验测量。

流体力学模拟通常通过计算机模拟来研究液态生物组织的流体力学特性,可以在实验前精确预测其运动行为。

实验测量则通过直接对液态生物组织的流体运动进行实际测量,来获取其流体力学特性数据。

2.变形能力液态生物组织在活体状态下,通常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

这种变形能力在液态生物组织的动力学行为研究中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研究液态生物组织的变形能力,可以了解其弹性和塑性特性、组织刚度和铰链角度等结构性质。

在研究液态生物组织的变形能力时,也可以用到多种方法。

例如,可以通过应变计、纳米压力计、光学显微镜等设备对液态生物组织进行变形测试。

此外,还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等方法进一步分析液态生物组织的变形行为,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内部结构和材料性质。

3.运动行为液态生物组织的运动行为也是其动力学行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研究液态生物组织的运动行为,可以了解其运动对生命活动的影响,以及液态组织的自我修复和再生等能力。

在实验研究中,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等设备观察液态生物组织的运动行为,并通过计算机模拟等方法进一步分析其运动轨迹、速度、加速度等运动参数。

此外,还可以将液态生物组织与微机械系统相结合,以实现其在微观尺度上的运动和控制。

总体而言,液态生物组织的动力学行为研究涉及多个方面,需要采用各种方法进行综合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5
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或
不同条件下,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看
法。
36
3、基本主张
人力资源观点 权变观点 结果取向观点 系统观点
37
3.1 人力资源法(支持法) 人力资源法实际上就是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认为人是所有组织和社会的核心资源。这种 方法致力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力图使组织中 的人更有能力、更有创造性也更有满足感。
大多数组织的目标都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人力和社会的投入和产出也同样重要:
如果较好的组织行为可以导致员工更大的满足感,那 么这种行为就具有一定的人力产出。 如果某项员工发展计划的“副产品”是更好的社会成 员,那么它的社会效果就是很好的。
40
3.4 系统法 将组织视为一个系统。组织内部有多个关键 变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构 成了一个复杂的关系网。 管理者在采取某项行动之前,必须超越与该 事件直接相关的狭窄圈子,将组织看成一个 大的系统来考察行动的影响。 Holistic组织行为学看待人与组织的关系时, 从完整的人、完整的群体、完整的组织和整 个社会的角度出发,以“没有边界的观点” 看待人,以便尽可能全面考察所有与人的行 为相关的因素。
技 术的使 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 的工作 关系 (?)。
凡事有收益就要付出成本——技术使人类能 力得以延伸,但也时时限制着人类(?)。
11
4)环境
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影响到组 织中的人及其行为 社会变迁推动组织管理必须有相应的调 适
12
1.4 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特点
跨学科性——集中有关行为的知识:心理学、 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 坚实的概念框架——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围 绕着对理论的研究探索和对管理实务的认识 两者展开。 实务性——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开始接受其研 究成果和理论。
3
1、组织行为学概说
4
1.1 定义 一门研究人——个体和群体——在组织中 的行为并加以应用的学科
—致力于寻找能够提高组织效率和员工满意感的工 作方式。
提供了一整套研究工具,可以对组织的各个层 次展开研究。
5
1.2、目标 1)描述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 2)解释人们为什么会有这些行为。 3)预测员工未来的行为 4)控制员工的行为(至少是部分控制),并进 一步创造出员工的某些行为。
28
1.7.1 认知理论
行为由何而来,受何影响: 赋予人更多的“信誉”,强调人类行为的积 极、自由的一面。 运用诸如期望、需求、诱因、认知等概念, 说明影响行为的因素。 认知先于行为,涉及人的思维、知觉、问题 解决、信息加工。 诸如认知地图等概念可被用作为图片或视觉 辅助手段,帮助理解一个人认识活动。
9
2)结构
结构决定了组织中人与人的关系和每个人的角色。 为了实现组织目标,组织内部往往有不同的工作 角色;这种正式的结构可以把这些不同岗位上的 人的工作有效地协同起来。 但同时,结构和结构中的关系,也为组织带来了 诸如合作、协调、决策的困难
10பைடு நூலகம்
3)技术
技术赋予人类工作并改善工作绩效的资源。
23
美国数学家巴贝奇(Charles Babbage)1832 年著《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在亚当· 斯密 的基础上系统研究有关专业化的问题。认为:
—劳动分工可以缩短掌握操作所需的时间,节约变 换工序所浪费的时间,而且简单操作的重复有利 于迅速熟练化和产生技巧,还可以促进工具和专 用设备的发展。
—工资和奖金的衡量应以工人的专业技能为依据。
—为了争取工人的合作,必须提供新的刺激。 —要在管理人员和工人之间寻求新的和谐的关系。
24
1.6.2 外在原因 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成型: 提高决策可靠性和工作效率 加强竞争力 巩固垄断地位 调节劳资矛盾 聘请大批心理学家研究生产的科学管理,研究 人际关系、团体组织及领导行为。这些研究构 成了后来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18
1.5.4 组织与管理的概念
组织(organization)是指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个体以一定方式有意识地联系在一起,为
达到共同的目标而按一定规则从事活动的群体 或社会单位。
19
管理(management)是让别人同自己一
起工作,并通过别人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实质就是使别人为组织目标而工作。
B= ƒ(RB)
31
1.7.3 社会认知理论
认知观点被批评为是心灵主义的 行为主义观点被批评为是决定论的 Albert 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行为由 认知、行为与环境决定因素之间的持续的交 互作用所决定。 班都拉又进一步发展出更为全面完善的社会 认知理论(SCT),为OB提供了理论基础。
1
组织行为学
王垒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2
第一章
关于人和组织的动力学
应对激烈竞争及急剧环境变化的最佳方法是, 将组织建立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理论之上。
在参与企业经营方式的重大变革的同时,在文 化上、结构上、情绪上应对各种混乱无序,已经成为 最热门的领导者技能。
32
1.7.3 社会认知理论
组织参与者 现实的认知表征帮 助指引组织行为 参与者在一定程度上依赖 认知支持而控制他们自己 的行为并管理相应的环境 线索和结果
组织行为
大多数复杂行为是通过直接观 察和模仿周围环境中的其他人 而获得的
组织环境
33
2、有关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
34
人和组织的特性 人的特性 个体差异 动机行为 知觉 人的整体性 渴望参与 个体价值观 组织的特性 社会系统 互惠利益 道德
13
1.5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和管理学 何时开始有管理? 从原始意义上说,自人类社会一出现, 就有了管理问题:
—部落内,人与人之间形成一定的等级或从属关 系,人与物之间产生一定的分配关系;部落之 间构成群体关系。在这时出现了最早的原始管 理,这是使部落(组织)有序、有效地生存的 必要方式。
14
15.1 古代的管理思想 对管理者职能较早的理论性概括:大约 公元前400年,苏格拉底提出了管理的一般性 原则.
5)改善人类生活工作质量
6
1.3 组织动力
组织的性质受一系列组织动力的影响。所
有这些动力可以被分为四类:
人 结构 技术 组织运作的环境
7
1)人
人是构成组织内部社会系统的基本元素,包 括人的个体和群体。——需要牢记,是组织 为人服务,而不是反之。
今天的组织,劳动力具有空前的多样性—— 管理者需要具有适应并接受不同个性、特点、 潮流的能力。
近代社会出现了: 新的生产关系 科技迅猛发展 开始了大机器生产,诞生了真正的工厂 新型城市逐渐形成 ——管理和管理学思想摆脱了幼稚的萌芽状态, 逐渐发展、成熟。
17
这期间有关管理的论述和理论有:
亚当· 斯密(Adam Smith)提出分工理论,出现了专门 的管理阶层。 克劳斯维茨(Carl von Clausewitz)提出了制定计划 的科学性和量化的概念。 巴贝奇(C.Babbage)著书阐述了有关厂址选择、市 场预测、动作时间研究、合理化建议。 古典管理:强调制度管理,提高工效。 行为科学理论:主张提高员工满意程度来激励士气, 提高工效。 管理科学理论:用数学模型与程序来表示计划、组 织、控制和决策。 系统管理学派主张以系统论进行管理,包括运用控 制论、信息论。
30
1.7.2 行为主义理论
现代行为主义奠基者斯金纳(B.F.Skinner)通过 操作条件作用实验发现,一个反应的结果会 比引发反应的刺激更好地解释行为,因而强 调反应-刺激(R-S)关系的重要性。 有机体必须操作环境(因此而得名操作条件 作用operant conditioning),以便获得所期望 的结果。现在的刺激并不引起操作条件作用 中的行为;它的作用只是引发行为的线索。 行为是其对应的环境结果的函数:
25
1.6.3 内在原因 科学心理学在20世纪初迅速发展; 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后,心理学在工业中广泛 应用
26
OB与其他领域的关系
OT (组织理论) OD (组织发展) 宏观 OB (组织行为学) HRM (人力资源管理) 微观
理论的 应用的
27
1.7 理论架构
行为(心理)科学家需要回答和解释:行 为是怎么来的,由什么决定,受哪些因素影响。 认知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
16世纪,意大利学者马基亚维里(Niccolo Machiaveill) 提出了“领导与管理四项原则”.
15
1.5.2 古代管理的杰作 古代著名建筑的建造——庞大的人力、 物力、财力的投入,设计、原材料采集、运输、 施工各方面的协调——需要良好的管理,否则 完成这样宏大的建筑是不可想象的。
16
1.5.3 近现代的管理与思想
20
1.5.6 管理与心理学 ——为什么现代管理中心理学很重要?
现代组织包括两个系统:一个是技术系 统,一个是社会心理系统。其中技术系统接受 技术管理,社会心理系统则需要应用心理管理。
21
1.6 组织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发展
作为完整的系统化学科,组织管理心理学产 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 更悠久的根源是在20年代,同当时的经济、 社会的发展和心理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发 展有密切的关系。
38
3.2 权变法
没有一种方法会在任何情况下都有用,要考 虑方法的应用背景。——处理不同的问题往 往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 世界上不再有什么最好的方法——只有相对 最有效的方法——可以更加充分也更加适当 地应用所有与组织有关的先进理论。
39
3.3 结果取向法
所有的组织都追求某种结果(产出):
22
1.6.1 早期萌芽 早期古典管理理论代表人物学者亚当· 斯 密创立劳动价值论,提出分工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