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国外的园林建筑艺术概述
简述中西方园林建筑文化的异同
简述中西方园林建筑文化的异同引言:在中西方园林中,由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不同,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着人們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产生不同的社会文化形态,继而影响着园林以及园林建筑的风格。
1、中西方园林建筑相同点中西方都将美妙的园林看成是人间天堂。
中国有句名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如果说杭州是自然风光占去一半的位置的话,那么苏州则大半是人工化的园林了。
私家园林已体现了“天堂”的意味,那么皇家园林就更不用说了。
这与西方的观念是相似的。
因为在英文中“天堂”这个词来自古希腊文的Paradeisos,而这个词又来自于古波斯Pairidaeza,意为“豪华的花园”。
“豪华的花园”等于“天堂”,这种观念几乎全人类都是相同的。
同时中西方都将园林看作是权力的象征和政治的情感寄托。
中国园林起源于灵囿和园圃;西方园林的源头是圣林、园圃和乐园。
园囿是各自私家园林的原型。
灵囿和圣林则用于“通神明”或是“敬上帝”均与早期宗教活动有一定关系。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造园活动都经历了古代的功能园艺—观赏园艺—合宜园艺三个不同的时期。
中西园林所用材料都不外乎石头、山水和花草树木等物质要素。
中西园林艺术在园林艺术的服务对象上,它主要服务于特权阶级,成为一种奢侈品。
中西方园林同属世界园林的一部分,同是人类伟大的文化遗产,是智慧和勇气的结晶。
2、中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中国哲学讲究事物的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
而西方哲学主张客观世界的独立性,主客观分离,相反而不相成。
中国园林如同中国画写意多于工笔,中国人讲究和谐,在造园中也讲究含蕴、深沉、虚幻,尤其是虚实互生,成为中国园林一大特色。
西方园林方正严谨,直道轴线,一览无遗,遵循的是柏拉图及先验哲学和形而上学的美学思想,认为只有具体的图形才是美的,更大程度上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成就,人工雕琢过的自然散发着另一种美,一种被人类理想化了的美。
这种美表现的直白,很显露。
中国哲学传统主流是人与自然和谐,例如造园的要旨就是“借景”。
国内外古典园林艺术审美特色剖析.docx
中西方园林艺术由于中西文化的结构、形态,或是文化形成的哲学基础、思想观念的不同而形成了两大不同的类型。
人们习惯于将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称为东方古典园林,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古典园林。
中国园林建筑与西方园林建筑相比,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审美追求等方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情调和审美意识,产生了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差异。
1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中国古典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建筑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
中国园林是中国建筑中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种类型,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珍品。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非常突出的审美特征,是一种蕴含着非常丰富和谐而又具有自然韵致的景观体系。
中国古典园林还被赋予了深致的精神内涵,中国文化中的人格精神、哲学思想、宇宙观念等等都可以通过园林这个艺术方式而予以表现。
追求诗画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理念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自从文人参与园林设计以来,追求诗的涵义和画的构图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征。
谢灵运、王维、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曾自己经营园林。
历代诗词歌赋中咏唱园林景物的佳句多不胜数。
画家造园者更多,特别是明清时期,名园几乎全由画家布局;清朝许多皇家园林都由画师设计。
园林的品题多采自著名的诗作,因而增加了它们的内涵力量;依画本设计布局使得园林的空间构图既富有自然趣味,也符合形式美的法度。
注重审美经验,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审美主体的能动性是造园艺术家的不懈追求。
园林毕竟是人造的景物,不可能将自然美完全逼真地再现出来,其中的诗情画意,多半是人的审美经验的发挥,即所谓借景生情,情景交融。
观赏者的文化素养越高,对园林美的领会越深。
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见《世说新语》;明计成《园冶》论假山说有真为假,做假成真,都是强调在园林审美活动中主客观的密切关系。
为达到调动审美主体能动性的目的,造园艺术家往往特别注重利用两种手法一是叠山理水。
中西方古园林建筑差异
中西方古园林建筑差异建筑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有人称之为凝固的音乐,石头的史书。
她积淀着人类的历史,尤其是文化史,体现了各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人们习惯于。
将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称为东方古典园林,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古典园林。
中国园林建筑与西方园林建筑相比,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情调和审美意识,产生了东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
一,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建筑差异1,建造艺术理念的差异中西方古典园林主要是突出自然风景。
以山、水地貌为基础,植被做装点。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由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征。
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提炼,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浓缩的自然。
它既有“静观”又有“动观”,从总体到局部包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
在中国园林里,不规则的平面中自然的山水是景观构图的主体,而形式各异的各类建筑如亭、榭却为观赏和营造文化品味而设,植物配合着山水自由布置,道路回环曲折,达到一种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与美的理想水乳交融的境界,既“可望可行”,又“可游可居”,处处有建筑,却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
大观园是以景区作为绿化单元来设置林木的。
通过对林木的合理选择和搭配,来渲染、烘托景区的主题。
例如:稻香村所要表现的是一座典型的农庄,故在村前安排了农村常见的桑,榆、槿、柘;在村后又安排了千百株杏树,把“清明时节雨纷纷”一诗中的诗情画意引入景区,强化了稻香村的乡土气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西方古典园林,以“强迫自然去接受均称的法则”为指导思想,以几何体形的美学原则为基础,崇尚开放,通过人工美以表现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显示人为的力量。
布局反映了当时的封建统治意识,满足其追求排场或举行盛大宴会、舞会的需要。
因此建筑也就统率着花园,花园从属于建筑。
如维也纳美泉宫整个宫殿是巴洛克风格的,但是其中有44个房间是洛可可风格的。
中国与国外的园林建筑艺术
中国与国外的园林建筑艺术园林建筑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展示形式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园林建筑艺术从一开始的单一形式,逐渐融合了外来文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影响了海内外的园林建筑艺术。
本文将从中国与国外的园林建筑艺术的相互影响和发展历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与国外园林建筑艺术的相互影响1. 中国对国外的影响中国作为园林建筑艺术的发源地之一,在早期对日本、韩国、越南等邻近国家有很大的影响。
在东亚地区,园林建筑艺术表现出来的共性,源自于中国文化的传统,这种共性在东亚地区的传统园林、皇家园林以及私人庭院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此外,在欧洲文化方面,中国孔子、老子、庄子等思想对欧洲哲学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最明显的便是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所提出的实证主义思想,以及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所建立的英式花园和版画及素描风格,其中包含了大量中国文化的元素。
2. 国外对中国的影响随着交通、信息等技术的发展,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中国的园林建筑艺术从海内发展到海外。
而国外的园林建筑艺术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现代建筑比利时设计师劳荣冈的日本电气大厦,年代可能并不算久远,但却给世界建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中国的四大名园——苏州拙政园、扬州个园、杭州西湖和北京颐和园等地,都展示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艺术与国外风格的融合,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多样性。
二、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1. 古代园林建筑中国古代园林建筑是中国园林建筑的源头,其历史悠久、风格多样。
敦煌石窟的塔林、悬空寺、斗拱、石桥,以及甘肃敦煌的莫高窟等,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古代的园林建筑表现出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其精神内涵和人文气息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世。
2. 宋代园林建筑宋代是中国园林建筑快速发展的时期,苏州园林等地的园林建筑特别是苏州拙政园、虎丘、留园、狮子林、网师园、退思堂等,都是宋代园林建筑的代表作品。
中西方古典园林各历史时期概况特点及代表园林
中西方古典园林各历史时期概况特点及代表园林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
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
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
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
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
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
汉起称苑。
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
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苑”,梁孝王的“东苑”(又称梁园、菟园、睢园),宣帝的“乐游园”等,都是这一时期的著名苑囿。
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苑囿亭阁,元人李容瑾的汉苑图轴中,可以看出汉时的造园已经有很高水平,而且规模很大。
枚乘的《菟园赋》,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班固的《西都赋》,司马迁的《史记》,以及《西京杂记》、典籍录《三辅黄图》等史书和文献,对于上述的囿苑,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
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
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等。
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如“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等。
同时在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书籍《园冶》。
它们在创作思想上,仍然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
中外园林艺术
中外园林艺术如果你到过被誉为“东方威尼斯”的江南苏州,欣赏过那“甲江南”的苏州园林,就一定会被那清丽的典雅的园景所陶醉;如果你到过曾是九朝国都的北京城,看过故宫、北海、颐和园等辉煌的皇家苑囿,也会被那恢宏的气势,壮丽的屋宇和楼堂所倾倒;如果你曾信步“深山藏古刹”的宗教圣地,那金碧辉煌的殿堂,山明水秀的风景,定使你心旷神怡,超凡脱俗。
这些风格迥异,令你流连忘返的人间仙境,就是园林。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珍宝。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础上,铺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其中透视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特别是诗、词、绘画的思想境界。
中国园林的四大基本要素:1.建筑:中国园林建筑的特点是建筑散布于园林之中,具有双重作用。
除了满足居住休息游乐等需要之外,与山池、花木共同组成园景的构图中心,创造了丰富变化的空间环境和建筑艺术。
亭、台、楼阁、榭、墙、窗等。
如中国园林中的长廊、粉墙、花窗、假山等往往将单一的有限空间巧妙地组合成多种广袤深邃的景观,特别是大量运用的框景、漏景和对景等手法,使动态、序列景观贯穿于全园;最典型的莫过于苏州古典园林中花窗、门洞形式的运用,象花窗的形式约有 216 种之多,仅沧浪亭一园就有 108 种。
2.山石:中国园林讲究无园不山,无山不石。
早期利用天然山石,而后注重人工山石叠山技艺。
其形象是取材于大自然中的真山,堆石为山,叠石为峰,垒土为岛。
西方园林主要依靠选择天然石材,进行人工改造,或者加工成建筑石材,或者打造成栩栩如生的雕塑等。
3.水体:园林无水则枯,得水则活。
中国山水园中的理水手法和意境,无不来源水体于自然风景中的江湖、溪涧、瀑布,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西方园林中的人工水景以各种水喷、涌泉、滴灌为特色。
4.植物:指根、茎、叶、花、果、种子的形态、色泽、气味等方面有一定欣赏价植物值的植物,又称观赏植物。
园林中的树木花草,既是构成园林的重要因素,也是组成园景的重要部分,是组成园景的重要题材。
园林建筑种类
园林建筑种类1.皇家园林建筑:皇家园林建筑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园林建筑,通常由君主或贵族创建和享用。
这些园林建筑的设计和布局往往极具独特性,并结合了自然景观与人工造景。
奢华的建筑、精心修剪的花草树木和宏伟的水景是皇家园林建筑的特点。
2.传统园林建筑:传统园林建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建筑形式,以细腻、精巧和自然为特点。
这些园林建筑通常由多个亭台楼阁、花园和水池组成,并借助假山、廊亭、走廊等元素营造出独特的景观。
传统园林建筑追求与自然融合,强调空间的变化和层次感。
3.日本庭园建筑:日本庭园建筑是日本传统的园林设计形式,强调自然元素和极简主义。
这些园林建筑常常包括灵感源于自然的石头、砂子、树木以及水池。
日本庭园建筑注重平衡和和谐的设计,通过石庭、小径和池塘等元素,创造出宽敞而宁静的环境。
4.法式花园建筑:法式花园建筑以法国宫廷花园为代表,特点是对称、几何和秩序。
这些园林建筑通常使用几何形状的花坛、修剪整齐的树木、喷泉和花草来创造优雅的氛围。
法式花园建筑注重规划和对称,追求对称性和几何形状的和谐。
5.英式庭园建筑:英式庭园建筑以英国乡村庄园为代表,诞生于18世纪。
这些园林建筑追求自然和随意的美感,通过大面积的草地、湖泊、树木和灌木、小径和花坛来展现。
英式庭园建筑强调景观的秩序和宁静,注重园林空间的变化。
6.现代园林建筑:现代园林建筑以20世纪后期至今的设计为主,注重创新和实用性。
这些园林建筑使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追求独特与美感的结合,并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现代园林建筑通常包括现代建筑、花坛、雕塑、水景以及创新的景观设计等元素。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园林建筑种类,每种园林建筑都有其独特的风格与特点。
园林建筑在不同文化和地域下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和表达方式,为人们创造了美丽与宁静的环境。
国外的中式建筑一览
中国的园林和建筑艺术中国的园林和建筑艺术,曾于17世纪左右在欧洲刮起“中国热”的旋风,当时在欧洲各国建造了不少中国风格的园林和建筑。
1980年后,中国的造园艺术再次被介绍到西方世界。
不同时期的两次“中国热”成为中西建筑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中国建筑17至18世纪在欧洲文化史上有一个词语颇为引人注意,这就是chinoiserie(中国风)。
当时中国的瓷器、壁纸、刺绣、服装、家具、建筑等风靡了以英国和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
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中国的园林,它深刻影响了欧洲的造园艺术,使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短短几十年间,欧洲大陆上兴建了不少中式建筑。
古典中国18世纪的欧洲花园多为庄园府邸的附属花园,供主人游览观赏之用,多数为私家,如瑞典的“中国宫”,法国的“红楼”。
瑞典“中国宫”瑞典“中国宫”位于斯德哥尔摩市郊的皇后岛上。
由于王后乌尔利卡非常喜爱中国文化,1753年,国王腓特烈一世在离王宫不远的地方专门为她修建了中国式楼阁。
这是一座中国式宫殿与法国洛可可式建筑的融合体,整个建筑呈弓形,宫顶仿中国宫殿装饰并刻意雕龙,但无琉璃瓦。
法国红楼法国红楼位于巴黎富人区蒙梭公园附近一座赭红色的中式楼房,这是巴黎城内极少出现与城市整体风格不一致的建筑。
建造者卢芹斋,是19世纪末来到法国的中国人。
这座中式建筑,最初使命原本是装载中国古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建筑本身已经成为进入巴黎文化遗产之列的古董。
18世纪欧洲的中国园林,在很大程度上融合了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的特色。
由于部分花园是从古典式改建而来,还在局部保留了古典主义的手法,东西合璧的做法比较多见。
总的来说,这时的欧洲中国园林,多数是在局部模仿,手法比较简单。
自然风致园相对中国传统园林而言,处理过于粗糙,类似荒野的景色,缺乏中国园林的精心布置。
图画式园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些中国建筑,不过模仿得不太地道。
比如德国慕尼黑英国公园里的“中国塔”。
慕尼黑英国公园里的“中国塔”(Chinesischer Turm)这是德国人按照自己对中国木塔的想象建成的塔,美名曰“中国塔”。
中西方园林赏析ppt课件
1
园林概述 中国古典园林的组成要素 中西名园对比欣赏
2
第三节 中西名园对比欣赏
✓中国名园 ✓西方名园 ✓中西方名园对比鉴赏
3
一、中 国 名 园
列
入
世
界
遗
颐和园
产
的
中
国
名
园 拙政园
避暑山庄
4
留园
(一)颐和园
❖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其亭台、长廊、殿
3940几何图案式人工美自然山水式意境美西方哲学思想体系中国古典思想哲学体系黑格尔哲学思想表现人对自然的控制与改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精神41几何图案式人工美自然山水式意境美西方哲学思想体系中国古典思想哲学体系黑格尔哲学思想表现人对自然的控制与改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精神代表园林
37
最经典的皇家园林:
法国凡尔赛宫
38
“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
造景是规则式园林,整个园 林及各景区景点皆表现出人 为控制下的几何图案美。39
视频欣赏:法国凡尔赛宫
40
三、中西方名园对比鉴赏
几何图案式
人工美 自然山水式
意境美
西方哲学思想体系 中国古典思想哲学体系
黑格尔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25
又称热河行宫或承德离宫,几乎占了承德市区 的一半,比北京的颐和园大了将近一倍。 耗时 87年建成,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
特色:山中有园、园中有山,山区占了整个园 林面积的4/5.
整个避暑山庄可分为宫廷区和苑区
宫廷区是皇帝理政的要地,包括“正宫”、 “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已毁) 四组建筑。
中西方园林艺术的比较
一、中西方园林历史传统的异同(一)中国园林发源于商、周时期,最早的形式是囿,囿是将一定的天然地域加以圈围,并在其中放养动物,以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之用的场所,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自然地貌,审美与实用结合在一起。
中式园林从“原始”状态脱胎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工园林,园林从生产生活走向艺术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此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阶级对抗尖锐,政局复杂多变,使得一些文人士大夫阶级的自信心遭到崩溃,理想幻火,并逐渐确立了以自然、适意、淡泊为特征的人生折学与生活情趣,追求的是一种文人所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朴实无华的气质。
他们选择了“隐居”,在山水花鸟的大自然中获得慰籍,但又不肯放弃城市的繁华生活,所以在自己居住的深宅大院内建立自然山水花园,以实现理想的“隐居”,寄情于山水,隐身于山林,复归大自然。
正是此种崇尚自然的社会风尚,使艺术家产生了表现大自然优美的情感动力,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势必在文艺作品上打上深刻的烙印,从而影响到园林艺术的创作。
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可说皆为文人,思想活跃,敏诗善文,擅画能歌,在文学和绘画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
其所造园无不出之同一意识,以雅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诗、画、书法、音律、园林等艺术形式有机融为一体。
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孔稚圭到唐宋时期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等人,他们既是文学家、艺术家,又是园林创作者或风景开发者。
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
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经营的辋川别业,充满了诗情画意。
而元、明、清的园林创作大师如倪云林、计成、石涛、张涟、李渔等人都集诗、画、园林诸方面高度文艺修养于一身,发展了园林作的传统,力创新意,做出了很大贡献。
所以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布局、建筑及小品的安排,以及花木栽植,每每借用山水画论。
而风景主题的意境构思,题对楹联等又常常受到风景田园诗文的启发。
中西方园林构景要素对比分析
中西方园林构景要素对比分析园林构景是指通过景观元素的布置和搭配,展现出园林的风格与特色。
中西方园林是世界上两个主要的园林文化体系,它们在园林构景要素上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和特点。
本文将对中西方园林构景要素进行对比分析,以展现它们的异同点和互补之处。
一、植物元素中式园林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植物元素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式园林常见的植物包括松柏、梅兰竹菊等,它们常通过修剪塑造出独特的造型,并与园林的其他构景要素相结合,形成完整的景观。
而西式园林注重植物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常见的植物有玫瑰、牡丹等花卉以及各种乔木灌木。
西式园林中的植物种类更加丰富,既有花卉的绚丽色彩,也有乔木灌木的繁茂绿意,给人一种活力、自由和舒适的感觉。
二、水景元素水是中西方园林中常见的构景要素之一。
中式园林常见的水景形式有池塘、湖泊和流水等,以及将园林与水体相结合的亭台楼阁。
水在中式园林中起到了连接各个景点的作用,使整个园林呈现出一种静谧、恬淡的氛围。
而西式园林对水景的运用更多样化,常见的有喷泉、小溪以及人工湖等。
喷泉作为一种艺术装饰元素,经常出现在西式园林中,通过水的喷射和音效的配合,为园林增添了一份独特的动感和活力。
三、人工构筑物中式园林中的人工构筑物主要是园林建筑,如亭、塔、廊、桥等。
这些建筑物通常以传统的工艺和建筑风格为特点,以实木结构、飞檐翘角、雕花等细节表现出中式园林独特的韵味。
而西式园林中的人工构筑物则更加注重装饰和艺术性,常见的有雕塑、雕刻、柱廊等。
这些人工构筑物以精细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造型设计,展示出西方园林独有的艺术气息。
四、布局手法中式园林注重错落有致的空间布局,追求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园林中的各个景点往往通过曲径通幽、远近有序的布局方式相连接,使人在其中感受到自然、宁静和祥和。
而西式园林则更加倾向于规整的布局手法,强调几何形状和对称性。
西式园林中的各个景点通常以直线或弧线相连,给人视觉上的整齐、均衡之感。
总结起来,中西方园林的构景要素在植物、水景、人工构筑物和布局手法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园林景观设计——中西方传统园林设计风格解析
中西方传统园林设计风格解析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过程中,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为目的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
在悠久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中西方的园林因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文化传统而形成了迥异的风格。
一、不同的自然观中西方对待自然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西方人善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积极进取,他们在与自然的抗争中获得快感和乐趣,并且认为这是一种文明的进步;而中国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因此,不同的自然观在造园艺术上地体现出风格迥异的特点。
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
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
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布局对称、规则、严谨,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
西方园林注重外在几何秩序的形式美感,同时,更注重外在几何秩序的功能性,以人为本,例如很早就有了功能明确的剧场、庭架、迷园、泳池等户外娱乐场所,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人服务的观点。
二、中国传统园林设计风格分析(一)皇家园林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建设,历时近百年,在北京西北郊建成了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畅春园、圆明园共计五座皇家园林,统称为“三山五园”。
与这几座大园同时建造的还有一批专门赐给皇子、皇亲的小型赐园,例如圆明园附近的熙春园、勺园、朗润园等,使北京西北郊出现了一个迄今世界上最庞大的皇家园林区,它们表现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最高成就。
这些皇家园林其特点主要有:1、规模大。
2、帝王苑囿的建筑布局与形式除宫室部分较工整严谨外,其他多较活泼,随意布局建筑式样多变,与地形结合紧密,建筑体量比较小巧素雅,常不用斗拱,但同私家园林相比,又显得堂皇壮丽。
苑中的中心建筑,为了与空间相称,体量尺度都很高大。
3、帝王苑囿主要依靠堆土来形成山丘涧壑的地形起伏,再适当点缀山石,形成真山与假山相结合的方式。
中外古典园林艺术赏析
中外古典园林艺术中国古代园林,或称中国传统园林或古典园林。
它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而又多采多姿,极具艺术魅力,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
在中国古代各建筑类型中它可算得上是艺术的极品。
在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了它深深的履痕,也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灿夺目的东方文明之珠。
中国古代园林对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讲究表现自然。
松柏高耸入云,柳枝婀娜垂岸,桃花数里盛开,乃至于树枝弯曲自如,花朵迎面扑香,其形与神,其意与境都十分重在表现自然。
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
18世纪英国宫廷建筑师威廉姆·钱伯斯说:“中国花园的实际设计原则,在于创造各种各样的景,以适应理智的或感情的享受的各种各样的目的。
”这句话指明了中国古典园林就是以抒情言志为其艺术内容,用山水石头花木、亭台楼阁的艺术形式来加以表现的,此之为追求意境。
而意境的组织则能使游览者感受到造园者的思想,更好的理解造园者的主观情思。
中国古典建筑之所以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主要是因为她在建筑的各个方面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她追求含蓄的艺术风格,强调自然山水的意境,突出图腾崇拜和封建礼教,在体现中国传统思想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就是要让观赏者在游园时,通过景语的媒介作用,获得体验与感受,并结合自身的经历和认知,同观赏对象进行心灵的悟对与交流,由情景交融达到身心愉悦乃至精神上的升华。
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
东汉梁冀模仿伊洛二峡,在园中累土构石为山,从而开拓了从对神仙世界向往,转向对自然山水的模仿,标志着造园艺术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起点。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美学思想概述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美学思想一、飞动之美中国古代工匠喜欢把生气勃勃的动物形象用到艺术上去。
这比起希腊来,就很不同。
希腊建筑上的雕刻,多半用植物叶子构成花纹图案。
中国古代雕刻却用龙、虎、鸟、蛇这一类生动的动物形象,至于植物花纹,要到唐代以后才逐渐兴盛起来。
在汉代,不但舞蹈、杂技等艺术十分兴旺,就是绘画、雕刻,也无一不呈现一种飞舞的状态。
图案画常常用云彩、雷纹和翻腾的龙构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壮的动物,还要加上两个能飞的翅膀。
充分反映了汉民族在当时的前进的活力。
这种飞动之美,也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文选?中有一些描写当时建筑的文章,描写当时城市宫殿建筑的华美,看来似乎只是夸张,只是梦想。
其实不然。
我们现在从地下坟墓中开掘出来实物材料,那些颜色华美的古代建筑的点缀品,说明?文选?中的那些描写,是有现实根据的,离开现实并不是那么远的。
现在我们看?文选?中一篇王文考作的?鲁灵光殿赋?。
这篇赋告诉我们,这座宫殿内部的装饰,不但有碧绿的莲蓬和水草等装饰,尤其有许多飞动的动物形象:有飞腾的龙,有愤怒的奔兽,有红颜色的鸟雀,有张着翅膀的凤凰,有转来转去的蛇,有伸着颈子的白鹿,有伏在那里的小兔子,有抓着椽在互相追逐的猿猴,还有一个黑颜色的熊,背着一个东西,蹲在那里,吐着舌头。
不但有动物,还有人:一群胡人,带着愁苦的样子,眼神憔悴,面对面跪在屋架的某一个危险的地方。
上面那么有神仙、玉女,“忽瞟眇以响象,假设鬼神之仿佛。
〞在作了这样的描写之后,作者总结道:“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胶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
〞这简直可以说是谢赫六法的先声了。
不但建筑内部的装饰,就是整个建筑形象,也着重表现一种动态,中国建筑特有的“飞檐〞,就是起这种作用。
根据?诗经?的记载,周宣王的建筑已经像一只野鸡伸翅在飞(?斯干?),可见中国的建筑很早就趋向于飞动之美了。
二、空间的美感之一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比较
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比较张文洁B110301230世界上古典园林造园方式由于中西文化的结构、形态,或是文化形成的哲学基础、思想观念的不同大致分为中国古典园林跟西方古典园林两大类。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哲学追求纯粹的自然之美,融入诗画之美,感悟深厚意境。
西方古典园林造园哲学则强调“秩序和控制”,注重人工改造,追求几何规则之美。
一.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共性由于客观历史条件、文化传统、民族审美心理等方面的差异,致使中西方不仅在园林艺术和园林美学思想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其表现形式上也各不相同,但是就其本质而言却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
虽然中西园林属于不同的园林体系,但它们同属于与建筑和绘画艺术相关联的艺术门类,因此,在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中西方古典园林都是通过典型形象来反映现实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并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影响人们的情绪、陶冶人们的情操。
因而,中西方园林都具有世界园林文化之共性。
1.中西方园林艺术都是人们精神文化的具体体现。
将人类的哲学思想、精神情趣、情感意识融入园林的各个方面。
2.中西方园林艺术都是有生命的物质空间,从园林的构成来看,中西园林艺术均通过建筑、山水、花草、树木等物质要素来表现。
3.中西方园林文化都是与功能相结合的科学文化。
中西方园林在考虑文化艺术性的同时,均将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甚至是实用价值等多方面的要求放在重要的位置,做到文化艺术性与功能性的高度统一。
4.中西方园林文化都具有综合性。
一方面体现在具有空间的多维性,另一方面又体现在具有极强的兼容性。
各门艺术彼此渗透、融会贯通形成一个能够统辖全局的综合艺术。
二.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差异比较园林艺术与其它艺术一样,中西方亦具有各自的特征和风格。
中国园林是再现自然的“山水式”园林,崇尚自然、追求意境和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是一种既摹绘自然又超越自然的园林文化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来源于道家学说,强调“师法自然”,讲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西方园林差异
中西方园林差异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而西方则因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
中、西方园林在不同的哲学、美学思想支配下,不管是形式还是风格差别十分鲜明。
历史渊源:中国的园林,在发源之初就是将一定的天然地域加以范围,放养动物,以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之用,这就是作为中国古代园林始祖的囿—朴素的天然景象和野生的动植物,无需再尽人为之能事。
可见,中国园林一开始就洋溢着纯粹供自己观赏娱乐的草莽自然气息。
西方园林之所以作规则式布置,追根穷源其最初大都出于农事耕作的需要。
如法国的花园就起源于果园菜地—一块长方形的平地,被灌溉水渠划成方格,果树、蔬菜、花卉等整整齐齐种在这些格子形的畦里,在此基础上,种上灌木或绿篱,形成朴素简单的花园,即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胚胎。
美学思想:人工美与自然美。
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布局多采用规则形式以与建筑协调,以恢宏的气势,开阔的的视线,严谨均衡的构图,丰富的花坛、雕像、喷泉等装饰,体现一种庄重典雅、雍容华贵的气势,并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
中国园林则属于山水风景式园林范畴,是以非规则式园林为基本特征,园林建筑与山水环境有机融合,涵蕴讲情画意的写意山水园林。
以“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原则吸引着大家的眼球,既不求轴线对称,已没有什么规则可循,只如同一幅水墨画,山环水抱,曲折蜿蜒。
庭廊:中国园林中,亭和廊都是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中有独特风格和气韵的小品,它们既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又作为点缀,廊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有顶的通道,包括回廊和游廊,基本功能为遮阳、防雨和供人小憩。
廊是形成中国古代建筑外形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殿堂檐下的廊,作为室内外的过渡空间,是构成建筑物造型上虚实变化和韵律感的重要手段。
围合庭院的回廊,对庭院空间的格局、体量的美化起重要作用,并能造成庄重、活泼、开敞、深沉、闭塞、连通等不同效果。
世界园林风格赏析
世界园林风格赏析导语:园林是人类对自然景观的艺术创作,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园林风格各具特色。
本文将带您赏析世界各地的园林风格,领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园林之美。
一、中国园林风格中国园林以山水为主题,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典型的中国园林如苏州园林、圆明园等,追求“小而精”的设计理念,通过错落有致的建筑、曲水流觞的景观和精致的园林细节,展现出中国园林独特的韵味。
二、日本园林风格日本园林以极简主义和禅宗哲学为核心,强调“空”和“静”。
日本的庭院园林常常布局紧凑,以小巧精致的景观元素和精心修剪的植物为主要特点。
典型的日本园林如京都的岚山、东京的皇居东御苑等,给人以深深的静谧之感。
三、法国园林风格法国园林注重对称和几何形状的运用,强调对自然的改造和艺术的表现。
凡尔赛宫的花园是法国园林的代表作,它的特点是庞大而宏伟,通过几何造型的花坛、喷泉和雕塑,展现出法国园林的奢华与典雅。
四、英国园林风格英国园林以自然与野趣为主题,强调景观的自然流动和随意性。
典型的英国园林如伦敦的肯辛顿花园、巴斯的摄政公园等,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觉。
英国园林常常融入湖泊、树林和草地,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五、意大利园林风格意大利园林追求美与实用的结合,注重对空间的利用和对建筑的装饰。
意大利的维拉园林是典型的意大利园林,它结合了建筑和植物,通过雕塑、喷泉和水槽等元素营造出宏伟壮丽的景观。
六、美国园林风格美国园林多样性丰富,各地的园林风格迥异。
例如,纽约的中央公园以其广袤的绿地和湖泊吸引着众多游客;旧金山的金门公园以其壮丽的海景和悬崖峭壁而闻名。
美国园林注重公共空间的利用和环境保护,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七、其他园林风格除了以上几个国家的园林风格,世界上还有许多其他独特的园林风格。
例如,泰国的皇家花园以其金碧辉煌的建筑和浓郁的热带植物而闻名;摩洛哥的马拉喀什花园以其色彩斑斓的花卉和喷泉为特色。
这些园林风格都反映了当地文化和自然环境的特点。
结语:世界园林风格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审美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与国外的园林建筑艺术一、飞动之美中国古代工匠喜欢把生气勃勃的动物形象用到艺术上去。
这比起希腊来,就很不同。
希腊建筑上的雕刻,多半用植物叶子构成花纹图案。
中国古代雕刻却用龙、虎、鸟、蛇这一类生动的动物形象,至于植物花纹,要到唐代以后才逐渐兴盛起来。
在汉代,不但舞蹈、杂技等艺术十分发达,就是绘画、雕刻,也无一不呈现一种飞舞的状态。
图案画常常用云彩、雷纹和翻腾的龙构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壮的动物,还要加上两个能飞的翅膀。
充分反映了汉民族在当时的前进的活力。
这种飞动之美,也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文选》中有一些描写当时建筑的文章,描写当时城市宫殿建筑的华丽,看来似乎只是夸张,只是幻想。
其实不然。
我们现在从地下坟墓中发掘出来实物材料,那些颜色华美的古代建筑的点缀品,说明《文选》中的那些描写,是有现实根据的,离开现实并不是那么远的。
现在我们看《文选》中一篇王文考作的《鲁灵光殿赋》。
这篇赋告诉我们,这座宫殿内部的装饰,不但有碧绿的莲蓬和水草等装饰,尤其有许多飞动的动物形象:有飞腾的龙,有愤怒的奔兽,有红颜色的鸟雀,有张着翅膀的凤凰,有转来转去的蛇,有伸着颈子的白鹿,有伏在那里的小兔子,有抓着椽在互相追逐的猿猴,还有一个黑颜色的熊,背着一个东西,蹲在那里,吐着舌头。
不但有动物,还有人:一群胡人,带着愁苦的样子,眼神憔悴,面对面跪在屋架的某一个危险的地方。
上面则有神仙、玉女,“忽瞟眇以响象,若鬼神之仿佛。
”在作了这样的描写之后,作者总结道:“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胶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
”这简直可以说是谢赫六法的先声了。
不但建筑内部的装饰,就是整个建筑形象,也着重表现一种动态,中国建筑特有的“飞檐”,就是起这种作用。
根据《诗经》的记载,周宣王的建筑已经像一只野鸡伸翅在飞(《斯干》),可见中国的建筑很早就趋向于飞动之美了。
二、空间的美感之一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老子就曾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室之用是由于室中之空间。
而“无”在老子又即是“道”,即是生命的节奏。
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
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
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例如,郑板桥这样描写一个院落:“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
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
彼千金万金造园亭,或游宦四方,终其身不能归享。
而吾辈欲游名山大川,又一时不得即往,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对此画,构此境,何难敛之则退藏于密,亦复放之可弥六合也。
”(《板桥题画竹石》)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小天井,给了郑板桥这位画家多少丰富的感受!空间随着心中意境可敛可放,是流动变化的,是虚灵的。
宋代的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
”(《林泉高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
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
“望”最重要。
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
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引导我们“游”,而且引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
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
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
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李渔所谓“尺幅窗,无心画”)。
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
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
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
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
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又和外边联系起来了。
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间美。
这首诗好比是一幅静物画,可以当作塞尚(Cyzanne)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画来欣赏。
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
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
这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
左思《三都赋》:“八极可围于寸眸,万物可齐于一朝。
”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
”就是这个意思。
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
“画中游”,并不是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而是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
所以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这里表现着美感的民族特点。
古希腊人对于庙宇四围的自然风景似乎还没有发现。
他们多半把建筑本身孤立起来欣赏。
古代中国人就不同。
他们总要通过建筑物,通过门窗,接触外面的大自然界。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
诗人从一个小房间通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也就是从一门一窗体会到无限的空间、时间。
像“山川俯绣户,日月近雕梁。
”(杜甫)“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
”(李白)都是小中见大,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丰富了美的感受。
外国的教堂无论多么雄伟,也总是有局限的。
但我们看天坛的那个祭天的台,这个台面对着的不是屋顶,而是一片虚空的天穹,也就是以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
这是和西方很不相同的。
三、空间的美感之二为了丰富对于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就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等。
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
总之,为了丰富对景。
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是“借景”。
苏州留园的冠云楼可以远借虎丘山景,拙政园在靠墙处堆一假山,上建“两宜亭”,把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突破围墙的局限,这也是“借景”。
颐和园的长廊,把一片风景隔成两个,一边是近于自然的广大湖山,一边是近于人工的楼台亭阁,游人可以两边眺望,丰富了美的印象,这是“分景”。
《红楼梦》小说里大观园运用园门、假山、墙垣等等,造成园中的曲折多变,境界层层深入,像音乐中不同的音符一样,使游人产生不同的情调,这也是“分景”。
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自成院落,另辟一个空间,另是一种趣味。
这种大园林中的小园林,叫做“隔景”。
对着窗子挂一面大镜,把窗外大空间的景致照人镜中,成为一幅发光的“油画”。
“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人镜中”(王维诗句)。
“帆影都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叶令仪诗句)。
这就是所谓“镜借”了。
“镜借”是凭镜借景,使景映镜中,化实为虚(苏州怡园的面壁亭处境偏仄,乃悬一大镜,把对面假山和螺髻亭收入境内,扩大了境界)。
园中凿池映景,亦此意。
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意境。
中国园林艺术在这方面有特殊的表现,它是理解中华民族的美感特点的一项重要的领域。
概括说来,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浮生六记》)。
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中国古代园林的艺术特色一、造园艺术,师法自然师法自然,在造园艺术上包含两层内容。
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
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
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
如假山峰峦是由许多小的石料拼叠合成,叠砌时要仿天然岩石的纹脉,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
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状。
花木布置应是疏密相间,形态天然。
乔灌木也错杂相间,追求天然野趣。
二、分隔空间,融于自然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其中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空间。
分隔空间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
为此,必须处理好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因与借、真与假、有限与无限、有法与无法等种种关系。
如此,则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开来。
比如漏窗的运用,使空间流通、视觉流畅,因而隔而不绝,在空间上起互相渗透的作用。
在漏窗内看,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美学价值;透过漏窗,竹树迷离摇曳,亭台楼阁时隐时现,远空蓝天白云飞游,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
三、园林建筑,顺应自然中国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
人工的山,石纹、石洞、石阶、石峰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
人工的水,岸边曲折自如,水中波纹层层递进,也都显示自然的风光。
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
四、树木花卉,表现自然与西方系统园林不同,中国古代园林对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讲究表现自然。
松柏高耸入云,柳枝婀娜垂岸,桃花数里盛开,乃至于树枝弯曲自如,花朵迎面扑香,其形与神,其意与境都十分重在表现自然。
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中国园林,名之为“文人园”。
它是饶有书卷气的园林艺术。
北京香山饭店,是贝聿铭先生的匠心。
因为建筑与园林结合得好,人们称之为有“书卷气的高雅建筑”,我则首先誉之为“雅洁明净,得清新之致”,两者意思是相同的。
足证历代谈中国园林总离不了中国诗文。
而画呢?也是以南宗的文人画为蓝本。
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归根到底脱不开诗文一事。
这就是中国造园的主导思想。
南北朝以后,士大夫寄情山水,啸傲烟霞,避嚣烦,寄情赏,既见之于行动,又出之以诗文。
园林之筑,应时而生。
续以隋唐、两宋、元、直至明清,皆一脉相承。
白居易之筑堂庐山,名文传诵。
李格非之记洛阳名园,华藻吐纳。
故园之筑出于文思。
园之存,赖文以传。
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园实文,文实园,两者无二致也。
造园看主人。
即园林水平高低,反映了园主之文化水平。
自来文人画家颇多名园,因立意构思出于诗文。
除了园主本身之外,造园必有清客。
所谓清客,其类不一,有文人、画家、笛师、曲师、山师等等。
他们相互讨论,相机献谋,为主人共商造园。
不但如此,在建成以后,文酒之会,畅聚名流,赋诗品园,还有所拆改。
明末张南垣,为王时敏造“乐郊园”,改作者再四。
于此可得名园之成,非成于一次也。
尤其在晚明更为突出。
我曾经说过那时的诗文、书画、戏曲,同是一种思想感情,用不同形式表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