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突破】2020高考地理环境问题答题思路集锦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环境污染问题的解答思路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环境污染问题的解答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4d425be1a1c7aa00b52acb6e.png)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环境污染问题的解答思路一、知识讲解1.环境污染原因的分析思路(1)不同环境污染的形成原因各不相同,要结合其特点进行具体分析。
例如:赤潮产生的原因:①沿海地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和过度海水养殖,造成海水富营养化,促使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②适宜的水温、盐度等环境有利于赤潮生物的繁殖;③水体交换不良的港湾和沿岸海域容易发生赤潮。
(2)同一环境污染问题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带来的危害也不相同。
下面以我国南北地区的酸雨危害为例进行比较:针对造成污染问题的成因采取相应措施:不同的污染问题成因不同,采取的措施也应不同,只有针对造成污染问题的具体原因,才能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
环境污染的成因有多种,但其本质原因是污染物的浓度与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而造成的,因此环境污染的整治应重点从降低污染物的浓度、减少污染物的数量两方面着手。
此外,再好的措施也需要人来实施,因此需要政府、公众的参与。
如图所示: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域特点因地制宜辅以针对性的措施。
二、经典高考试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锯泥是石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石粉与水的混合物。
我国北方某石材生产基地每年产生大量锯泥,其堆放占用了大片土地。
石粉质地细、难处置,大风时易漫天飞扬,雨天则随雨水流入河道。
近年来,某企业在该基地利用锯泥生产加气砖,加气砖质量轻,保温效果好,是一种新型建筑材料。
下图为锯泥产生过程及利用示意图。
从资源、环境的角度分析该企业利用锯泥生产加气砖的积极意义。
(10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石材加工过程中废弃物的利用对资源和环境的积极意义。
答题过程中要注意整合材料信息。
石粉本身属于废弃物,因此用其生产加气砖实现了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材料中提到“堆放占用了大片土地、大风时漫天飞扬,雨天则流入河道”,因此用锯泥生产加气砖可以减少占用土地,减轻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加气砖质量轻,保温效果好”,因此可以节省能源。
答案实现废弃物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占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加气砖保温效果好,节省能源;减轻空气污染;减轻水污染。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答题思路与详细归纳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答题思路与详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d37dcf3f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49.png)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答题思路与详细归纳第一部分:<环境保护>答题思路一.土地退化的防治1、土地退化的原因(1)自然原因:气候异常;全球变暖(2)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乱砍乱伐;水资源的不合利用;工矿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破坏;污染2、土地退化的表现——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土壤质量下降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北方地区:不合理的灌溉引起的盐渍化,土壤侵蚀南方地区:土壤侵蚀,污染造成的土地质量下降为主青藏地区:寒漠化二、森林的保护1、森林的价值(1)森林的生态价值:①调节气候;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③吸收噪声,吸烟除尘,释放氧气,净化空气;④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⑤保护农田;⑥美化环境(2)森林的经济价值:①制作家具;②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③森林中还有多种药材;④重要的建筑材料等2、不同地区的森林所起的作用不同(1)三北防护林——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2)沿海防护林——防御台风、海啸、海浪侵袭,改善沿海生态环境(3)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山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4)平原农田防护林——防风沙、防盐碱(5)城市绿地——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吸收噪声,美化环境,调节气候(6)红树林——保护海岸,维护生物多样性3、森林破坏的后果:生态失调,环境恶化,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全球气温升高,物种灭绝4、森林破坏的原因:①过度的焚耕开垦;②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③商业性采伐;④采矿、水利、公路建设,城镇建设;⑤农业时代的毁林开荒,滥砍滥伐;⑥战争,森林火灾5、我国森林保护措施(1)加强法治,严禁滥砍滥伐(2)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建自然保护区(3)计划采伐,采育结合(4)植树造林,积极营造人工林(5)鼓励保护性开发,改变山区经济结构(6)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四、湿地的保护1、湿地的价值(1)生态价值------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2)经济价值------提供丰富动植物产品,提供水资源,提供矿物资源、能源、水运(3)社会价值------观光与旅游,教育与科研2、湿地减少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沉积物充满湖泊、沼泽;②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2)人为原因:①土壤侵蚀,导致泥沙大量沉积②围湖围海造田,导致湖泊和海滨滩涂面积缩小③环境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④引水灌溉、河流的改向,导致水量减少⑤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湿地植被破坏,湖泊、海岸生态系统退化3、我国湖泊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过度引水灌溉和盲目围湖造田产生的影响:将使湖泊水体调节气候、调蓄水量、美化环境、动植物的栖息地等功能丧失。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类试题的解题技巧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类试题的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03c790c6336c1eb91b375d3d.png)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类试题的解题技巧一、知识讲解1.类型、表现与分布:首先从题目所给材料中判断出环境问题是什么,属于哪种类型、分布等。
每类环境问题都有不同的表现、分布等特征。
弄清类型,便容易与自己已有的有关环境问题的知识结构相联系;2.成因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着重分析人为原因,多数是人类不合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造成的,但也不要忽略自然原因;3.后果与危害: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是什么,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哪些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4.解决措施:从可持续发展的方面回答,一方面减少人类自身对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提倡对资源节约利用、持续利用和循环利用。
二、例题分析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诗经》记载,西周时期库布齐草原上出现了朔方古城。
目前库布齐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建国初期库布齐沙漠每年向黄河推进数十米、泥沙进入黄河1.6亿吨。
从l988年开始库布齐沙漠实施沙棘生态建设工程,采用“农户+基地+龙头企业”的林沙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沙棘产业,实现了生态生计兼顾、治沙致富共赢。
这种“库布齐模式”获得了联合国大奖。
沙棘喜光,抗严寒、风沙,耐干旱和高温,根系发达,对土壤适应性强。
沙棘果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沙棘叶富含蛋白质。
下图示意库布齐沙漠位置及区域降水分布。
(1)分析库布齐沙漠的形成原因。
(2)说明库布齐沙漠对黄河的影响。
(3)分析沙棘成为库布齐沙漠治理首选树种的原因。
(4)说明“库布齐模式”对我国一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启示。
【答案】(1)位于西北内陆,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气候干旱;靠近冬季风发源地,冬春季节风力强劲;临近阴山洪积扇,靠近黄河,松散物多,沙源丰富。
人口增长,人类活动不当,植被破坏严重。
(2)风力和流水作用将泥沙带入黄河,该河段水流较平稳使得泥沙沉积、河床抬升,堵塞河道。
(风力作用将沙尘进入黄河,含沙量增加,泥沙沉积导致河床抬升;暴雨冲刷泥沙进入黄河,阻塞河道)(3)沙棘环境适应性强,易于存活,适合干旱地区栽种;沙棘根系发达,能够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沙棘的果实、叶子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
2020新编高考地理最全答题模式
![2020新编高考地理最全答题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5a3f9c9daa00b52acec7ca4f.png)
新编高考地理最全答题模式一、生态问题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4土壤次生盐碱化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
最新整理高三地理高考地理生态环境专题简答题解题思路.docx
![最新整理高三地理高考地理生态环境专题简答题解题思路.docx](https://img.taocdn.com/s3/m/dcfd02f5a26925c52cc5bfce.png)
最新整理高三地理教案高考地理生态环境专题简答题解题思路高考地理简答题解题思路---生态环境专题面临的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有被淹没的危险。
⑵火地岛(新西兰南北二岛)面临的环境问题:臭氧层被破坏,臭氧层空洞扩大,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加。
⑶赤潮问题: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春夏温暖季节,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
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工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大海,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
易发生赤潮的区域: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
易发生赤潮的时间: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带来危害:①海水富营养化,浮游生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②危害人体健康,③影响海洋旅游业。
⑷全球变暖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①引起海平面上升,对沿海低地国家及地区构成直接威胁;②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⑸酸雨带来的影响:①酸雨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③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④危及人体健康。
⑹减少酸雨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⑺水土流失问题: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措施:①压缩农业用地,建设稳产高产农田;②扩大林、草种植面积;③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适当压缩牲畜的数量,提高牲畜质量;④开矿时有计划地存放表土,并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⑤小流域综合治理。
高考地理综合题小专题答题模式(答题模式+高考真题+强化训练):分析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高考地理综合题小专题答题模式(答题模式+高考真题+强化训练):分析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dc605916a45177232f60a2ce.png)
分析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答题模式】1、总体答题思路①提高环保意识,主动减排、低排;②被动约束:法律、法规、制度、机制、奖惩、监管、检测等;③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方式;④依靠技术:依靠技术进步,低排、治污;⑤调整结构:严控高污染、高能耗;⑥加强合作:全球性环境问题,国际合作;⑦提高自净:绿化、疏通等,提高环境的自净能力。
2.具体某类污染的分析思路:⑴治理水污染措施的一般思路①建立健全水污染防治法规,加强环境管理执法力度;(管理措施)②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管理措施)③推行循环经济,减少污染物排放;(工业)④建设污水处理厂,实现污染源达标排放;(管理措施--工业、原因)⑤提高废水处理技术水平;(技术措施)⑥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工程措施--原因)⑦清除河床(或湖底淤泥);(原因)⑧科学合理施肥,控制水体畜禽养殖规模。
(农业措施--原因)⑨植树造林,净化水质。
(生物措施)(2)治理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措施①物尽其用,减少垃圾;②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垃圾;③垃圾分类,回收利用;④发展技术,提高垃圾处理水平;(3)分析治理大气污染措施的一般思路①建立健全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加强环境管理与保护;②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③推行循环经济(工业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④严格执行企业、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提高排放标准治理力度,⑤全面规划,合理工业布局,控制和治理工业、生活和机动车污染;⑥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有效利用率(开发清洁能源,洁净煤技术、节能技术);⑦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高考真题一】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百年来,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1910年为苏州河,1928年改至黄浦江中、下游,1978年改至黄浦江中、上游,2010年改至长江青草沙(见下图)。
(1)分析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变化的原因。
(2)提出保护城市水源地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第(1)题,从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变化可以看出有两个特点:一是水源地远离上海市,二是水源地的水量是变大的。
高考地理大题答题套路(2020版)
![高考地理大题答题套路(2020版)](https://img.taocdn.com/s3/m/e235a6ea168884868762d6c5.png)
2020年高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思路归纳☆如何描述地形特征: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2.地势起伏状况3.(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4.(剖面图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征☆影响气温的因素: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影响降水的因素: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3.结冰期:有无、长短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1.长度2.流向3.流域面积大小4.落差大小(水能)5.河道曲直情况6.支流多少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eg.我国青藏高原>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eg.我国西北地区>4.空气密度☆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1.降水(当地气候特征情况;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eg.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2.气温(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0℃等温线的海拔的高低)☆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1纬度:.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3.热量(即阳坡、阴坡):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1.地形(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b.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c.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2.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3.河流(供水、运输功能)4.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因素」1.交通条件2.政治因素3.军事因素4.宗教因素5.科技因素6.旅游因素☆商业中心、商业网点形成的区位因素:1.便利的交通条件(设立原则:交通最优<环路或市区边缘,公路沿线>)2.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稳定的商品来源3.广阔的市场或经济腹地(设立原则:市场最优)☆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自然方面」1.地形(a.平坦:对选择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运)2.地质(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渗漏;b.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3.气候(a.公路、铁路: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b.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社会经济方面」1.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环境问题类考试试题的一般分析思路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环境问题类考试试题的一般分析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b449753577232f60ddcca180.png)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环境问题类试题的一般分析思路一、典题示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所生产的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
据调查,1998年山西省有1 800余家小焦化企业。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山西省逐步关停这些小焦化企业,至2014年已形成4个千万吨级焦化园区和14个500万吨级焦化园区,极大地改变了该产业污染严重的状况。
如图示意1994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
(1)分析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
(2)指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
(3)推测山西省建立大型焦化产业园区后,在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对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
[解析]第(1)题,从20世纪90年代山西煤炭工业的特点入手,分析其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
材料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煤炭工业的特点为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围绕该角度分析污染严重的原因即可。
第(2)题,结合20世纪90年代山西煤炭工业的特点分析其煤炭运输特点,进而分析运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3)题,本问为措施类设问,可从两个角度组织答案:一是分析解决该类问题的共性措施;二是针对具体问题找具体措施。
[答案](1)(企业规模小、数量众多,)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生产过程中)能耗大,废弃物排放量大,污染点多面大。
(2)(企业分散,单厂原料和产品的量较少,采用公路运输,在运输过程中,)所用汽车(卡车)数量多,尾气排放量大,原料和产品装卸、运输过程中存在煤炭散落、煤粉飘浮等问题。
(3)生产过程:(由于规模大,实力强,)可以采用清洁技术和设备,(减少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采用控制排放或回收再利用等技术和设备,(减少废弃物排放量,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
运输过程:(由于生产集中,)可以修建铁路专用线,采用封闭运输。
二、方法讲解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1.分析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首先应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入手,判断出该环境问题是什么,是属于生态破坏还是环境污染,从而结合有关的知识分析判断该环境问题的特征以及在其他区域的分布等。
2020地理综合题答题模板(环境问题、灾害类答题模板)
![2020地理综合题答题模板(环境问题、灾害类答题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8548e9d4dd3383c4bb4cd2a1.png)
①使河湖酸化,危害水生生物;
④湖泊变沼泽
②使土壤酸化,危害土壤生态,农作物减产;
措施:
③腐蚀树叶,毁坏森林;
①生产、生活污水达标排放
④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损坏
②建污水处理厂,提高污水净化率
⑤危害人体健康
③合理发展水产养殖业
措施:
④建立完善的水体监控体系,及时发现并采取防范措施
②自净差:水量少、流速慢、水域较封闭,交换更新慢
②工矿(南方有色金属冶炼)、交通、家庭燃烧化石燃料排放酸性气体
③水温高,光照强
③地形封闭,风弱,对流弱,逆温,污染物难以扩散
危害:
④降雨多,酸性气体溶于水
①水质变坏
⑤南方土壤呈酸性,缺少对空气中酸性物质的中和
②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
危害:
③水域生态环境变差
④释放有害物质直接或间接危害人体健康
3、可吸入颗粒物污染(雾霾)的成因和治理 原因:
措施: ①坚持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从源头控制固体废弃物排放
①污染源:汽车尾气、工业排放、建筑扬尘、垃圾焚烧、冬季燃煤供暖、节日燃放烟花爆竹、火山 ②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喷发、荒漠化等
③完善立法监督,加强管理
①科学排灌(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井灌井排;喷灌、滴管技术)
⑤物:提供物质资源,提供生存空间(栖息地),提供食物,维护生物多样性
②引淡淋盐
⑥灾:减轻洪灾,城市防洪排涝
③农田覆盖
原因:
④种植耐盐碱作物
①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变暖,气候干化
9、矿产资源(化石燃料)开发与利用面临的环境问题
②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泊
环境问题:
③破坏植被、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泥沙淤积
2020高考地理之解题技巧专项突破专题2-1 地理过程类(解析版)
![2020高考地理之解题技巧专项突破专题2-1 地理过程类(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26df0f042e3f5727a4e96234.png)
专题2.1 地理过程类【设问形式】“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说明天气系统的影响过程”等。
【考查方式】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强调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间变化特征。
过程性分析型综合题考查方向主要为:①有限时段内的依时行为。
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尽可能详尽地记录地理现象的依时行为,从中发现地理事实变化规律,以便推测该时段之前或之后的变化状况;②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理行为进行模拟和预测;③研究地理过程与地理分布之间的耦合关系,从而把地理学的规律统一于时间与空间的共同基础之上。
一般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图文材料为载体,根据材料和地理原理分析得出主要地理过程。
1.自然地理部分(1)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等。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高低的变化、空气的水平运动、等压面的弯曲变化及热力环流的典型案例(如山谷风、城市风、海陆风等)的形成过程。
(3)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全球主要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及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高纬环流圈的形成过程等。
(4)常见的天气系统或气象灾害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气旋(或低压)、反气旋(或高压)、冷锋、暖锋、台风、寒潮、洪涝、干旱及旱灾、锋面气旋等常见天气系统或气象灾害的形成过程。
(5)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主要包括岩浆转化为岩浆岩、地表岩石转化为沉积岩、所有岩石转化为变质岩、所有岩石转化为岩浆等。
(6)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主要包括风、海浪、流水、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及形成的地貌(如沙丘、冲积平原、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地上河等)的过程。
(7)水循环的过程:主要包括水循环(如海陆间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等)中的蒸发、水汽输送、降水等环节的过程,河流的春汛、夏汛、凌汛的形成过程等。
最简单实用的2020年高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思路
![最简单实用的2020年高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4bea34d9172ded630b1cb665.png)
1.农业特点:农业结构(农林牧副渔)、农业地域类型、生产规模、科技水平、机械化程度、商品率等
农业地域类型:种植业(热带雨林迁移农业、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热带种植园农业);
畜牧业(游牧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混合农业。
2.工业特点:工业结构、主要部门、工业产值等
3.交通特点:重点掌握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
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带
加强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加强地质灾害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实施一些预防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植树造林等)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火山喷发
岩浆沿地表薄弱地带喷出地表
与地震带分布相似,都在板块交界处,印尼最多
滑坡
植被类型:植被种类及形态特征受制于地理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在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等环境下,
其类型和特征差异巨大,一般规律:从赤道向两极,植被类型为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亚热带常
绿阔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温带落叶林-亚寒带针叶林-寒带苔原-冰原。
植被形态特征:热带雨林—种类丰富、枝叶茂密、主干高大、滴水叶尖、板状根等;热带草原—稀树草原,树干粗大如瓶,可储存水分,如非洲的猴面包树、南美的纺锤树;热带荒漠—植物稀少、耐旱;如枣椰树、仙人掌;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根系发达,叶子细小、厚实、坚硬,有蜡质光泽可反射太阳光等,如橄榄树;温带荒漠中,骆驼刺叶子退化,叶小而硬,根系发达,地下部分往往是地上的几倍甚至是数十倍。苔原—低等植物,以苔藓、地衣为主等等
③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丰沛;
④河流流量大、汛期长,水位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珠江水系横贯东西,上游水能丰富,中下游水
2020高考地理常见简答题答题思路(一)(二)
![2020高考地理常见简答题答题思路(一)(二)](https://img.taocdn.com/s3/m/e4f560e9763231126fdb1119.png)
2020高考地理常见简答题答题思路(一)1. 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⑴水库大坝建设选择在河流峡谷处,原因:①地处峡谷处,利于筑坝; ②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⑵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某地的理由: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施工容易.⑶确定某地为盆地,判断理由:河流向中部汇集,表明地势中间低,四周高.⑷引水工程选择某地,原因:该地地势较高,河水可顺地势自流.⑸选择某地为梯田,理由:该地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在此开垦梯田,既扩大耕地面积,又利于水土保持,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⑹登山选择某线路,原因:该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较小,爬坡容易.2. 海洋资源小专题:⑴渔业资源集中分布在温带沿海大陆架海域,原因:①大陆架水域,海水较浅,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盛;②寒暖流交汇或冬季冷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③入海河流带来丰富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充足,易形成大渔场.⑵海底矿产资源分布规律:①近岸带的滨海砂矿: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②大陆架浅海海底: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③海盆:深海锰结核(主要集中于北太平洋)3. 盐度和洋流小专题:⑴盐度最高的是红海,原因:①地处副热带海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②周围是热带沙漠地区,缺少大河注入.③海域封闭,阻碍和外界较低盐度海区的交流⑵盐度最低的是波罗的海,原因:①地处较高纬度,气温低,蒸发弱。
②周围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有淡水注入.③海域封闭,阻碍和外界较低盐度海区的交流⑶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的原因:①东部: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缺少河流注入.②西部:有河流注入,起稀释作用. 巴尔喀什湖中部窄,不利于两边水体交换,造成两侧盐度差异较大。
⑷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水平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⑸判断某洋流性质为寒(暖)流,判断理由是:温度方面:洋流流经海区温度较同纬度其他海区低(高),方向方面:洋流的流向和等温线弯曲的方向一致。
【专题突破】高考地理环境问题答题思路集锦
![【专题突破】高考地理环境问题答题思路集锦](https://img.taocdn.com/s3/m/f3ee3b850242a8956aece43a.png)
【专题突破】2020高考地理环境问题答题思路集锦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治理措施等;循环经济的区位条件、生产特点和影响等。
试题信息多以坐标图、区域图和文字材料等形式呈现,选择题、非选择题中都可能出现,如2017年全国卷Ⅱ第36(2)(3)(4)题就是以山西省焦化产业为背景,考查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及治理措施。
主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和治理对策如下表所示:【方法总结】环境问题的解答思路(1)分析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先应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材料入手,判断该环境问题是属于生态破坏还是环境污染,再结合有关知识分析该环境问题的特征以及分布等。
例如题中涉及的大气污染属于环境污染。
(2)分析成因:一般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
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对资源和能源的不合理利用而产生环境问题,因此人为原因是分析的重点。
例如题中分析乌兰巴托市空气质量差的原因,要考虑自然和人为原因,而人为原因是分析重点。
(3)分析后果与危害:主要是指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回答问题时要准确全面地进行表述。
(4)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建议:一般可分为政策、法规性的措施,工程、技术类的措施,宣传、教育类的措施等,应根据具体问题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表述。
高考地理中的重要的几种环境问题一、温室效应问题1.产生原理:C O2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使大气温度增高。
2.产生原因①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排泄大量的C O2。
②森林被大量砍伐,植物吸收的C O2减少,使大气中C O2的含量增多。
3.对全球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地区被淹。
①海水因温度升高而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②极地增温强烈,部分极冰融化。
⑵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①干旱地区将变得更干旱②温带耕作业发达的地区,因气温升高,蒸发加强,气候会变得更干旱、退化成草原。
2020高考重点考点高中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集锦
![2020高考重点考点高中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集锦](https://img.taocdn.com/s3/m/31b69659d0d233d4b14e69f6.png)
高中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集锦一、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因素(如重庆市年日照时数仅1200 多小时)1 .昼长;2 .地势(地势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时间长);3 .天气气候状况。
二、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即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因素)1 .太阳高度(即纬度);2.天气状况;3.地势;4 .空气密度。
如为什么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强?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②晴天多;③地势高;④空气稀薄,大气洁净。
三、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1 .纬度;2.地形、地势;3.下垫面性质(海陆位置、植被状况、洋流等);4 .天气状况。
四、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1.纬度:低纬小,高纬大;2 .下垫面性质: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有植被的小于裸地;3 .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气候的海洋性越强、气温年较差越小(最热月气温在2 或8 月);气候的大陆性越强、年较差越大(最热月气温在1 或7 月,且秋温大于春温)。
五、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1 、纬度或太阳辐射:低纬区大于高纬区2 、季节变化:夏季大于冬季3 、下垫面:海小于陆、林地小于沙地、同一位置地势越高气温日较差越小六、河流的治理措施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七、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人为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植被破坏、围湖造田、占用破坏河道)。
例如,长江洪灾的原因:(一)自然原因:1 .水系特征:(1)流域广,支流多;(2)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3)中下游多为平原,(荆江段)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 .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 .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2020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环境保护
![2020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环境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2ea3686eaa00b52acec7ca13.png)
降 水季节变 化 大且多暴 雨
土 地 荒 西北、华北、 过度樵采、过度放
降水少、 气候
漠化
东北地区
牧、过度开垦等
干旱
主要防治措施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 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 林区经济结构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 饲养畜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 止围垦、退田还湖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 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 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改 坡为梯
此外, 还
需要政府、公众的参与。
4
4
2020年最新
( 2)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①大气污染主要有由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引起的酸雨、可吸入颗粒物污染、
②水污染主要有赤潮 (水体富营养化) 、重金属污染、海洋石油污染等。 生物所需的氮、
磷等营养元素大量进入水体引起的水质恶化现象为水体富营养化;
各类重金属 ( 汞、镉、铅、
从而减少
汽车尾气排放量、减轻大气污染。
三、( 2019·新课标全国卷Ⅲ) 4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农用大棚长期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 随着使用年限增长, 我国北方不少大棚内土壤次 生盐渍化逐渐显现, 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究其原因主要有: 灌溉水含盐量高;过量施用化 肥等。
问:提出治理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合理建议。
2. 环境污染及防治
[ 透析考向 ] 主要考查工业、 农业生产活动中造成的环境污染, 并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一般以综合 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要注意进行思维建模,并培养解读材料的能力和规范表达的能力。
[ 学法指导 ]
( 1)思维建模:环境污染问题的成因、危害、措施分析思路
①先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材料入手, 判断环境污染的类型,并从中找出主要的
【2020】最新高考地理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3环境保护
![【2020】最新高考地理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3环境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c342251f804d2b160b4ec0ae.png)
动物的生存;石油氧
化分解会消耗水中溶
解氧,间接危害生物
生存;破坏海滨风
景,影响海滨美学价
值
例3、[20xx·山东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锯泥是石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石粉与水的混合物。
我国北方某石材生产基地每年产生大量锯泥,其堆放占用了大片土地。
石粉质地细、难处置,大风时易漫天飞扬,雨天则随雨水流入河道。
近年来,某企业在该基地利用锯泥生产加气砖,加气砖质量轻、保温效果好,是一种新型建筑材料。
图为锯泥产生过程及利用示意图。
从资源、环境的角度分析该企业利用锯泥生产加气砖的积极意义。
【答案】实现废弃物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占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加气砖保温效果好,节省能源;减轻空气污染;减轻水污染。
土地资源,同时也缓解了大气污染和河道淤积问题。
加气砖保温效果好,有利于节省能源。
【变式探究】
(20xx·课标卷Ⅰ,44,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部分沿海地区人们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在陆上修建高位养虾池(见下图)。
高位虾池底部铺设隔水层,引海水养虾,养虾过程中要投饵料、换海水,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洋。
引水、蓄水、排水过程都有渗漏。
分析高位虾池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生态环境问题类考试试题解题思路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生态环境问题类考试试题解题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a6afae60998fcc22bdd10d12.png)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生态环境问题类试题解题思路一、知识讲解近几年的高考对环境问题的考查,通常是结合最新的时事材料或研究成果,探究当前困扰人类的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措施。
角度一常见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其答题思路为:角度二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分析,其答题思路为:1.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思维模板问题表现—危害—产生原因—治理措施—产生效益2.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的答题术语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上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
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
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
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
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
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
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
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殖。
(1)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
(14分)(2)请你对巴音布鲁克天鹅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建议。
(10分)解析第(1)题,湿地的形成条件与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可从地形、气候、水文及有无冻土等方面分析。
第(2)题,针对材料中反映的问题,结合西北内陆的地理环境特征,采取相应的对策,如保护湿地、合理放牧、恢复天然植被、加强管理等。
答案(1)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
(2)合理放牧,防止草场退化,恢复天然植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湿地,严禁人类活动对天鹅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三、跟踪训练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
在生态保护工程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生态环境问题和防治措施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生态环境问题和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39fa8790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ee.png)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生态环境问题和防治措施2020 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一、知识讲解1.森林的生态效益及毁林的危害森林具有强大的生态效益,能为人类提供各种生态服务,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无疑会影响和破坏森林的生态功能,带来生态灾难。
2.草地退化及其防治(1)草地退化的原因①自然原因: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和干旱频繁发生等。
②人为原因:是最主要原因,包括超载放牧、盲目开垦、规划利用管理不当、滥采滥挖等,在我国,鼠害和虫害也是重要原因。
(2)草地退化的危害:载畜量下降,草地生态环境恶化,使当地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
(3)保护草地措施①主要措施: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经济结构、加强经济发展。
②我国保护牧场的措施:3.湿地干涸及其恢复(1)湿地的功能: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2)湿地减少的原因:湿地的减少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主要原因,具体如下图所示:(3)保护湿地:签署《湿地公约》,恢复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
4.物种灭绝及保护(1)灭绝的原因①自然原因: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②人为原因: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的灭绝。
(2)保护措施①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②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适当环境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
③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动物精子库等,以保护遗传资源。
④国家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
二、经典高考试题1.某区域内湿地呈斑块状分布,下表中的数据反映该区域湿地的变化。
年份湿地斑块数目(块)湿地总面积(hm2) 湿地比率(%)19762 25188 89342.9919863 72139 63919.1720051 97319 2309.30阅读材料,分析该区域不同时段湿地变化的特点,说明湿地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解析湿地变化特点从表中可直接读出;湿地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对水源、气候、植被、土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最简单实用的2020年高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思路
![最简单实用的2020年高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3d4ad95c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06.png)
最简单实用的2020年高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思路高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思路(简略版)以下介绍是常规题的思维建模,即答题的方向和思路。
由于每道主观题的切入点和考查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在具体回答时,需要把模板与图文信息、所学知识以及生活常识有机结合,切忌生搬硬套。
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应用。
面对所有主观题,必须:审清题意——构建模式——提取信息——规范表达(即条理清晰、主次分明、前因后果、自然人文、逻辑严谨……)。
一、特征描述类区域地理特征包括:位置和范围、自然特征(地气水土生+资源)、人文特征(人口、农工交城商旅)地理特征就是要抓住某事物的突出表现用简洁语言概括即可。
具体描述时,其详略看分值而定。
㈠自然地理特征:1.位置特征:绝对位置---半球+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海陆+相邻位置2.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及分布概况;地势高低及起伏大小;典型地形区或特殊地貌;海岸线等。
所谓地形区就是××高原或××平原等;典型地貌:如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雅丹地貌、冰川地貌等3.气候特征:一般包括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
如:终年高温多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等。
需详细分析时,气候特征应包括: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等。
光照(晴天日数,光照时间)、热量(年均温、年较差、极值等)、降水(年降水量及季节分配等)。
气候分布描述: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如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4.河流特征:①.河流类型:内流河、外流河②. 水文特征:“两量两期两水一凌”(即水量大小及水位季节变化、含沙量大小;汛期长短、冰期有无及长短;水运或水能;有无凌汛。
)凌汛(冰坝阻塞水流的现象)形成条件:河流冬季结冰且由低纬流向高纬。
(多分布在中高纬地区的冬春季节,如黄河、东北地区部分河流,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等)③. 水系特征:水系形态;干流流向、流程、流域面积(简记“三流”);支流数量及分布状况;河网密度;河道弯曲状态;落差大小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突破】2020高考地理环境问题答题思路集锦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治理措施等;循环经济的区位条件、生产特点和影响等。
试题信息多以坐标图、区域图和文字材料等形式呈现,选择题、非选择题中都可能出现,如2017年全国卷Ⅱ第36(2)(3)(4)题就是以山西省焦化产业为背景,考查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及治理措施。
主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和治理对策如下表所示:【方法总结】环境问题的解答思路(1)分析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先应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材料入手,判断该环境问题是属于生态破坏还是环境污染,再结合有关知识分析该环境问题的特征以及分布等。
例如题中涉及的大气污染属于环境污染。
(2)分析成因:一般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
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对资源和能源的不合理利用而产生环境问题,因此人为原因是分析的重点。
例如题中分析乌兰巴托市空气质量差的原因,要考虑自然和人为原因,而人为原因是分析重点。
(3)分析后果与危害:主要是指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回答问题时要准确全面地进行表述。
(4)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建议:一般可分为政策、法规性的措施,工程、技术类的措施,宣传、教育类的措施等,应根据具体问题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表述。
高考地理中的重要的几种环境问题一、温室效应问题1.产生原理:C O2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使大气温度增高。
2.产生原因①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排泄大量的C O2。
②森林被大量砍伐,植物吸收的C O2减少,使大气中C O2的含量增多。
3.对全球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地区被淹。
①海水因温度升高而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②极地增温强烈,部分极冰融化。
⑵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①干旱地区将变得更干旱②温带耕作业发达的地区,因气温升高,蒸发加强,气候会变得更干旱、退化成草原。
③亚寒带某些地区,因气温升高,热量条件有所改善,适应温带作物生长。
4.解决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②植树造林、保护植被;③推广使用绿色能源。
5.全球变暖给中国沿海地区带来许多环境问题①加剧了风暴潮灾害;②加大了洪涝威胁;③减弱了港口功能;④引发海水入侵;⑤引发土壤盐碱化;⑥海岸侵蚀加剧;⑦沿海湿地损失和动物的迁徒;⑧沿海城市市政排污工程排污能力降低。
二、臭氧层空洞1.产生原理:氯氟烃等气体在低空不易分解,上升到平流层,破坏臭氧,使臭氧层变薄或出现空洞。
氯氟烃等气体主要源于北半球,通过大气环流输送到南极上空,对南极上空臭氧层造成严重破坏。
2.臭氧层破坏对地球环境和生物的影响: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一方面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
3.措施:减少并逐渐禁止氯氟烃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
三、酸雨(酸雨、酸雾、酸雪)十几年来,由于硫氧化合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日渐增多,酸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现在中国已成为仅次于欧洲和北美的第三大酸雨区。
1.形成条件:大量硫氧化物(S O2)和氮氧化物(N O X)和湿润的气候。
2.主要原因: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排放S O2、N O X;有色冶金工业大量排放S O2。
3.危害: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及死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
4.解决措施①减少矿物燃料的消费量;②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等有害气体的排放;③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回收S O2气体制成硫酸(发展洁净煤技术和洁净燃烧技术)。
5.十几年来,我国酸雨危害为什么越来越突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业迅猛发展,由于现代工业起步较晚及追求经济效益的片面性,再加上治污经验不足等原因,环境污染严重;西方国家利用科技优势,在投资的同时,也把污染转嫁到我国。
四、赤潮问题1.概念:赤潮是一种海洋生态灾害,指的是一些在海洋中浮游生活的赤潮生物(主要是浮游植物或原生动物)在短时间内暴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且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水色不一定是红色)。
联合国已将赤潮列为世界三大近海污染问题之一。
2.赤潮爆发的主要原因①丰富的营养物质;②强烈的阳光;③较高的水温;④停滞的海水。
3.赤潮爆发对海洋水产业的不利影响①藻类过度繁殖容易导致海水缺氧,致使鱼类死亡、或其它鱼类的食物死亡,鱼类因缺少食物而死亡;②产生毒素、毒死鱼类;③阻塞鳃腺,造成器官性损伤;④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影响浮游植物和食物链。
4.我国最易爆发赤潮的海域是珠江口、长江口、渤海。
五、沙尘暴1.概念:什么是扬沙、沙尘暴与浮尘呢?大多在冷空气过境时出现,北方在春季容易出现。
所不同的是扬沙天气风较大,影响的能见度在1公里到10公里之间;而沙尘暴风很大,能见度小于1公里。
而浮尘是由于远地或本地产生沙尘暴或扬沙后,尘沙等细粒浮游空中而形成,俗称“落黄沙”。
出现时远方物体呈土黄色,太阳呈苍白色或淡黄色,能见度小于10公里,大致出现在冷空气过境前后。
2.形成原因⑴气温高、降水少、大风多是形成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原因沙尘暴的形成及其大小,直接取决于风力、气温、降水及与其相关的土壤表层状况。
气温高、降雨少、大风多是形成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原因,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也是重要原因。
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春天气温常常偏高,使土壤解冻的时间比往年提前,加速了土壤水分的蒸发。
而北方地区冬春降水稀少,地表土壤干燥、疏松,植被还未形成,难以抑制沙尘天气的产生。
与此同时,全球性气候变暖、厄尔尼诺现象等气候异常,造成冷空气活动异常频繁,多大风天气,为沙尘天气的形成提供了动力。
⑵生态环境是形成沙尘暴的重要原因我国西北和华北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为破坏活动造成土地沙化不断扩展,为沙尘天气提供了重要土沙物质。
此外,在北方城市建设中在建工地很多,由于缺乏工地表土保护设施,表土裸露,旋风刮来,极易扬尘,也是加剧沙尘天气的一个重要原因。
3.危害:①造成环境质量下降;②使农作物受灾;③造成人畜伤亡。
中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大气污染中国大气环境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
2011年中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高达1857万吨,烟尘1159万吨,工业粉尘1175万吨,大气污染仍然十分严重。
中国大多数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超过中国规定的标准。
水污染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
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然而,人们在科学进步的同时,依然在浪费水资源。
垃圾处理中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 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
塑料包装物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中国各地。
土地沙化中国国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
中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
土地沙化造成了内蒙古一些地区的居民被迫迁移他乡。
水土流失中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中国一年的化肥使用量)。
自1949年以来,中国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总量达4000万亩,这对中国的农业是极大损失。
旱灾水灾20世纪50年代中国年均受旱灾的农田为 1.2亿亩,90年代上升为 3.8亿亩。
1972年黄河发生第一次断流,1985年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天数达227天。
有关专家经调查推测:未来15年内中国将持续干旱,而长江流域的水灾发生频率却明显增加,500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的大洪水为53次,但近50年来,每三年就出现一次大涝,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
人类现在的科技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但人却忘记了,人与生态文明相互共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爱绿,护绿,增绿,让大家共同来创造美好的绿色。
【例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乌兰巴托是世界上冬季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冬季寒冷漫长,供暖期长。
据统计,乌兰巴托市半数以上居民冬季主要靠烧煤甚至塑料和橡胶胎来取暖。
乌兰巴托市每年要从韩国和日本进口大量几乎报废的二手车,这些二手车尾气排放量严重超标。
乌兰巴托市周边有山,市内基本无风。
材料二下图示意乌兰巴托市冬季某一天的大气污染情况。
(1)分析乌兰巴托城市空气质量的地区差异,并指出该市主要污染物来源。
(2)分析该市空气质量差的原因。
(3)请你结合该国实际情况,提出防治大气污染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1)读图可知,该市北部污染明显大于南部。
据材料分析可知,该市污染源主要有燃煤、焚烧垃圾和尾气排放。
(2)从污染源、地形和气候三方面分析空气质量差的原因。
读图可知,该市南北两侧是山脉,该市地处谷地或盆地中,空气流通不畅。
地处内陆,冬季寒冷干燥,空气中杂质多。
人口集中,经济落后,半数以上居民冬季取暖靠烧煤甚至塑料和橡胶轮胎,污染气体排放量大。
根据材料,城市多二手车,且二手车尾气不能达标排放等。
(3)从控制污染源(集中供暖、尾气达标排放)、立法和宣传教育等方面提出合理化的措施。
根据材料中燃烧煤甚至塑料和橡胶轮胎取暖的状况,应采取的措施是集中供暖。
根据汽车尾气问题,应控制二手车进口,严管车辆尾气达标排放;植树种草,改善生态。
立法和宣传教育方面,可加强环保宣传,加快行政立法和加大执法力度。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答案】(1)该市北部污染明显大于南部主要污染源:燃烧煤炭、汽车尾气、焚烧垃圾。
(2)地处谷地(盆地),空气流通不畅;冬季寒冷干燥;人口集中,经济落后,居民冬季取暖主要用煤炭;多二手车且二手车尾气不能达标排放等。
(3)集中供暖,控制二手车进口,严管车辆尾气达标排放;植树种草,改善生态;加强环保宣传,提高环保意识;加快行政立法和加大执法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