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权历史反思

合集下载

浅谈对中国海权问题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海权问题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海权问题的认识百余年前,国父中山先生曾面对浩瀚东海,发出“伤心问东亚海权”的喟叹:“惟今后之太平洋问题,则实关乎我中华民族之生存,中华国家之命运者也。

”百年之后的今天,面对南海问题层出不穷,台湾、钓鱼岛问题悬而未决,甚至连渤海湾都频遭骚扰的局面,我们也不禁感叹,如今日益强大的中国却在海权问题上动作迟缓了。

在世界上的所有大国之中,中国的周边环境和形势可谓是最为复杂的。

作为一个背靠大陆,濒临海洋的国家,中国不仅陆上领土屡遭侵扰,还要面对来自海上的种种威胁。

近代中国沦为西方殖民地百年,其防线就是从海上被攻破的。

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更是警示后人,如果仅仅恪守“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被动、短视的观念,中国难以同其他世界大国抗衡。

中国海上军事力量的发展必须站在国家控制和利用海洋的高度作出全盘规划。

发展海权是中国由陆上强国向地区大国过渡的必经之路。

近年来,中国不仅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发展稳定,并且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力量不可小觑。

在“一超多强”的现实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下,中国要想成为其中的“一强”,就必须实现由陆上强国向地区大国的转变。

在亚洲,日本、中国、印度都有可能成为未来亚洲话语权的掌控者。

中国要想成为地区大国,就必须掌控自己的周边地带———海上邻国是其中关键一环。

以上是从中国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

就眼前利益来说,中国发展外向型经济也“面临着远海可能发生的威胁与挑战”。

由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控制的马六甲海峡,是中国海上交通的生命线;东盟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海外市场。

因此,中国对外经济的发展,若想不受制于人,也离不开强有力的海上力量的保障。

从外部压力来看,首先是东海内的主权问题悬而未决以及南海诸岛同东盟相关国家的领海争端使中国颇为困扰。

一方面中国海洋国土的缓冲空间日益被压缩、被蚕食;另一方面“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倡议被无视,国家资源在不断流失。

其次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岛链式的重重封锁。

《中国海权》读后感1000字

《中国海权》读后感1000字

《中国海权》读后感1000字庄子说:河伯乘洪水来到大海,汪洋兴叹,这是感叹其茫茫与广阔;古代神话,精卫填海,是无奈于海洋的无情。

中国人,从黄土高坡走下来,一直要面对大海。

孔夫子尚且有志:“乘桴浮于海,”而今人呢?海权是什么?“海权,说到底,就是海洋空间行动自由权。

”张世平(《中国海权》作者)如是说。

大一的第一个端午,一本《中国海权》陪我度过,使我增长了见识,认清了方向。

海洋地球科学是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海洋占有丰富的资源,为人类提供,并将应当长期地提供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生产资料和生活条件,海洋是人类社会生产的重要领域,海洋事业方兴未艾。

东亚地区之所以需要海权,简言之,是和平崛起的可能需要,是维护世界和平统一的需要,也是巨大贡献为世界人民做更多贡献的需要。

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曾说过:“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

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捧得南洋,华夏危矣。

”美国战略家A。

T马汉在其《海权论》中说:“谁享有优势的海军,谁就能控制海洋,夺取制海权。

”沃尔特。

雷利(英国)说:“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贸易,即控制了世界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

”约翰。

肯尼迪说:“控制海洋意味着安全管理;控制海洋意味着和平;控制海洋意味着胜利。

”中国需要海洋,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需要,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可能需要。

中国需要海洋,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制海权就是地球科学海洋利益的根本保证。

海权的获得有多种方法,战争胁迫是基本手段。

荷兰“海上马车夫”,西班牙“无敌舰队”,“日不落帝国”舰队,日本“联合舰队”等都曾是获取海权的主要就工具,但战争胁迫不是长久之计,要维护国家海权,还是要靠本国综合国力尤其是强大的向心力海上力量来掌控。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中国拥有海权的最高觉悟境界。

中国海权是一个漫长国际上的建设实践过程,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

身为国防生,期望我们有责任有信心成为建设中国海权的接班人。

浅谈中国海权引起的反思

浅谈中国海权引起的反思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期末考试论文论文名称浅谈中国海权引起的反思年级学院工程技术学院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学号姓名任课教师完成时间成绩浅谈中国海权引起的反思内容摘要:当我们陶醉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时候,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南海和东海的海权主张和有效管辖问题,是不断困扰中国的重要问题。

这些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我们就称不上真正的强大;如果这些问题,我们处理不当、信心不足,即使比现在强大,我们仍然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中国的海权问题不仅仅是个军事问题,也是个外交和政治问题。

中国的海权问题,应该怎么解决、什么时候解决?海权对于对于中国来说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关键词:中国海权利益完整正文部分:“海权”一词,从美国海军理论家马汉出版《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后便风靡全世界,马汉也一跃成为世界最著名的“海权”理论家。

而在中国,“海权”是什么?中国有“海权”吗?100多年的民族屈辱和领土被瓜分与“海权”有什么关系?中国过去没有“海权”,今天有“海权”吗?面对着中国东部这一片浩瀚的海洋,孙中山先生曾发出了“伤心问东亚海权”的感叹,并警示后人:“惟今后之太平洋问题,则实关于我中华民族之生存,中华国家之命运者也”。

为了建立中国的“海权”,毛泽东缔造了人民海军,并发出了“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的号召。

当前中国的海上安全形势比较严峻,中国海洋国土受侵犯的情况日益严重,海洋权益和资源不断受到外国侵占。

为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大力解决中国海权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中国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以及走向海洋强国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

中国要统一祖国,要解决海洋边界争端,就必须发展海军。

中国人究竟要不要“海权”,中国人究竟能不能说“海权”,中国“海权”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海权”?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的确是一个敏感而沉重的话题。

中国的海权问题的主张和管辖,是让我们保持清醒最有效的良药和最有意义的指标。

中国近现代海洋史收获和感想

中国近现代海洋史收获和感想

中国近现代海洋史收获和感想近现代中国海洋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鸦片战争,这个时期标志着中国渐渐成为殖民地。

近现代海洋史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很多重要事件和变革,这些事件影响了中国海洋政策的发展以及中国的海上能力。

本文将探讨这些事件和变革,以及它们对中国历史和海洋文化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及其后果鸦片战争发生于1839年至1842年,这个战争是英国和中国之间的一场暴力冲突,英国在其中取得了胜利。

根据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向英国支付大量的赔款,香港也被英国“租借”长达99年。

这样的贸易不平等条约导致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流失,也使中国开始了其海洋文化的崩溃。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逐渐觉醒,开始建立海军以及加强其海上防御力量。

改良派与保守派在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被迫接受西方的现代化理念和技术。

然而,这并未得到所有中国人的认可。

中国引入西方技术的决策被视为改良和现代化的必要步骤,但无论如何,这并不是所有中国人所欢迎的。

保守派认为中国应该坚持传统的价值观,拒绝西方的现代化。

相反,他们认为中国应该努力维护其独立和主权。

改良派则认为现代化是必要的,他们认为中国应该尽可能地引进西方技术,并在海洋上建立现代化的防御力量。

这些观点的碰撞导致了两个不同的海洋政策:一方面,中国致力于建立近代化海军,而另一方面,中国政府也投资了大量资金增强其海岸线的防守。

建立近代化海军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致力于建立现代化海军。

在1895年的甲午海战中,中国海军惨败于日本,这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这也激励了中国开始重新考虑其海洋政策,开始全力发展现代化海军并增强其海上防御力量。

中国的第一艘现代化军舰是“定远号”,它在1881年下水。

此后,中国陆续为其海军引进了其他先进技术以及舰艇。

20世纪初,中国在海军装备和舰队规模方面已经超过其他大多数亚洲国家,但中国的海军能力仍然无法与世界主要海军相媲美。

在20世纪的头几十年里,潜艇、水雷、鱼雷和水面艇成为了现代化海军的标准装备。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读后感想-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读后感想-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读后感想_
海权历史是国家间的斗争史, 因此要紧是战争史。

马汉认为, 国家的繁荣、进展与安全都与海权具有密切的关系, 海权不仅能够决定海上与陆上战争的胜负, 而且能够决定历史的进程。

他还指出, 海权的强弱取决于地理位置、自然结构、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特点、政府性质6方面的因素。

欧洲国家受海权论的影响, 建立了强大的海军, 在17世纪进入了疯狂的对外扩张。

中国的北洋舰队也是应运而生, 然而却输得一塌糊涂, 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中, 不难发现, 想要成为海权霸主, 还需要三个条件。

第一是, 开明的民主政府比独裁的专制政府更能够制定完善的海军。

英国17世纪已经建成了君主立宪制, 君主的权利被大大限制, 政府开明, 因而成为了当时的海上霸主;而之后的中国, 即便意识到了海权的重要性, 但是当时的中国仍然处于封建势力的禁锢中, 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中一次便飞灰湮灭。

第二, 海上强国比海陆双强的国家在海战中有更大的优势可言, 能够联合更多的盟友, 充分保障自己的国际贸易优势并给对方的海上贸易以毁灭的打击。

第三, 海权的存废不存在于海军的强大或者者海上贸易的兴旺, 而是两者的结合体, 强大的海军保障了海上贸易的兴旺, 而海上贸易的兴旺又给耗费巨大的海军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与进展的动力。

这三点是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这
书给我的思考。

清代海权思想及海军职能的分析与反思

清代海权思想及海军职能的分析与反思
侮辱! 近代海 军的职能发展 l充当“ 、 警察” 身份 清政 府创办近 代海军始 于 l世纪6 年代 9 0 初, 创办之 初的首要职 能并非 为了抵御 外侮 其 而是为了镇 压太平 天国农民。 近代海军 跟传统 水揭竿而起 的农民。 在
囝 育理 管
清代海权思想及海军职能的分析与反思
谷 文武 南京政治学院军队政治理论教育二系八队
摘要 . - 清代柞为中嗣传统水师向近代 海翠 _ 转变 的重要过渡期 其海权思想及海军职能发 生了 重要的变化与发展。 其发展过程反映 了 近 比, 清朝 水师的职能 表现 出很大 的萎缩 性, 与 世界上其他 国家相 比, 清朝 水师的职能则表现 出很大的单一性 。 显然 , 很 这种与时 代发展要 求的滞后性必将导致清朝传统水师的灭亡。 鸦 片战争英 舰 的炮 声为清朝 传 统水 师敲 响了丧 钟。 =、 奋力前行的晚清 近代海军 鸦片战 争的 实质是资本 主 义以 新式 的坚 船利炮和残 暴的毒品贸易向古老的中国进行冲 击, 以图叩开紧闭的 大门, 把中国卷入市场。 然 而清朝统治者似乎没有从中得到多大的教训 , 只 当是蛮 夷 小 国凭 着奇巧 利 器, 侥幸获 胜 罢 了。 86 16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 间, 15年 80 清朝 水师更是不堪一 击, 几乎没有发挥任何抵御 英 法联军入侵的 作用 , 于是 一场 浩浩荡荡 的洋务 运动把中国近 代海 军的建设正式 推上了历史的 舞台。 海权意识的觉醒 及海 防思 想的制约限制 与鸦 片战争爆 发前 清朝 陈腐 的海防 思想 相比 ,9 纪6 年代后的海 防思 想有了很大的 1世 0 进步。 统治阶 级开始认识到海洋 不再是 防御的 “ 天堑” 传统 的 “ , 重海 轻陆” 全战略思想逐 安 步转变为 “ 海防、 塞防 并重” 福 州船政 局创始 。 人任职两 广总督 的左 宗棠提 出 “ 东则海 防, 西 则 塞防, 两者并重 ” 北 洋海 军的 创建者一 一 。 洋 务派首领 李鸿 章把 海军 建 设与国家安 全紧 密联系在一起, 认为 “ 我若早一 日备予海军, 敌 即早 E l 消弭衅 端” 这 种 “ 。 海防并重” 的思想无 疑是 “ 重陆轻 海” 想的一 大进 步, 思 但是 其对 海权 的认 识依然 固囿于 海防思想之 中, 受到传 统海 防思 想的制约限制 。 清政府始 终只是把海 军 建 设看成 是 保卫本土海 岸线 及港 口 塞 的 要 辅助 力量。 在洋务派大张旗 鼓地推行海 军近代 化 的同时, 本也开 始迈出海军崛 起的步伐 。 日 中国的闭关长达一百二十 多年 , 日本的锁 国长 达 二百二十 年, 较之 中国多出整整一 个世纪 。 正 是这样的 一个岛国在加 强海 防, 建立海 军, 救 亡 图存 的过 程 中深 刻认识 到海 权所 带来 的 巨大 利益 , 倾全国之力大整军备, 由最初的 “ 防 卫性 战略 ” 一变而 成为 “ 攻击性 战略 ” 图使 企 其 成为东 亚的霸 主。 中国近代海 军这个 一度 而 成为 亚洲最 为强大 的舰 队 由于 海防思 想 的束 缚 及海权意 识的匮乏, 因缺乏内在动力而无 终 法避 免失败的 命运 。 84 19年 的中 日甲 19 年 85 午战争毁灭 了清代近代海 军的菁华 , 务的喧 洋 嚣最终归于沉 寂。 中国不仅受到船坚炮利 的西 方列强的侵 略, 更受到 同样 起点的 日本岛国的

论中国海权的读书报告

论中国海权的读书报告

《论中国海权》读后感约翰,肯尼迪说:“控制海洋意味着安全;控制海洋意味着和平;控制海洋意味着胜利。

海权支配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

获得了强大海权的国家,不但拥有利用海洋、控制海洋的巨大能力,它还能凭借这一能力,争夺海上霸权,主宰全人类的命运。

没有海权,我们就不能享有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的有保障的权利。

读完《论中国海权》,不禁联想起晚清时期的闭关锁国,那时对于海权观念,晚清时代的中国人迟迟未能觉醒,对海洋国土、海洋资源、海上交通线、海上贸易的竞争完全处于懵懂状态,几乎一无所求。

淡薄的海洋观念以及对海洋权益的漠视把清廷国防战略的制定引向了歧途,而且对我国维护海洋权力和利益的事业造成了长期的、消极的影响。

而西方则全然相反,在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一系列国家伴随着其征服海洋的壮举,实现了其大国崛起的道路。

最先崛起的是殖民先锋葡萄牙和西班牙,紧接着是荷兰、法国和英国。

英国在18世纪中期确立了自己的海上霸权,被称“日不落帝国”,率先进行并完成了工业革命,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肆意地侵略中国的领土和主权。

这是中国深刻的历史教训。

《论中国海权》告诉我们,中国海上力量发展迫在眉睫,没有海权意识,就等于没有海上力量,就等于没有未来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意识。

海军关乎中国的海权,海权关乎中国的未来发展。

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中国就肯定没有伟大的未来。

没有海权的大国,其发展是没有前途的。

特别是在全球化加速发展及国际军事格局深刻变化的今天,国家利益超越有形的领土边界向浩瀚的海上延伸,国家海上安全的保障骤然显得如此紧迫的情况下,更要唤醒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保障国家的海上安全,捍卫中国利益!但是中国的海权并非霸权。

中国提高海权力量不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维护海防的同时为国家和平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如今,中国已经是一个世界性大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巨大,中国需要经营好海洋战略,而这个海洋战略就不只是维护海权这么简单,是要走出大洋深处,走向世界,在世界范围内争取中国的最大利益。

最新-近代中国海权问题的历史反思 精品

最新-近代中国海权问题的历史反思 精品

近代中国海权问题的历史反思2000年3月26日许华21世纪是被世界各国公认的海洋世纪。

在新世纪即将来临之际,回顾并反思一个多世纪以来,海洋与中国历史发展命运之间的密切关系,十分必要。

海上军事斗争在近代中国的重要地位1840年,英国舰队从海上敲开了中国国门,由此拉开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20年后,英法联军再次用坚船利炮突破中国的海上藩篱,然后驱兵北京城。

1884年,法国舰队肆行于东南沿海,福建水师惨遭败绩。

10年后的甲午战争,更是上演了一幕历史大悲剧,中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几年后,八国联军的炮舰又迫成《辛丑条约》。

此后的中国,更是国门洞开,有海无防;外国军舰在中国的领海和内河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地。

据不完全统计,自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间,西方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84次,入侵舰艇达1860多艘次,入侵兵力达47万人。

中国由一个完全独立的封建主权国家逐步沦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深渊。

回顾不幸的近代历史,我们不难看到外敌的不断入侵、特别是来自海上的外敌不断的入侵,成为中华民族历史灾难的直接根源。

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更是一部列强从海上侵略中国并频频得手的历史。

中国近代在海洋方向的奋力抗争鸦片战争后,一些有识之士对海洋方向的严重危机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并陆续提出了应对之策。

林则徐堪称为清朝高级官员中睁眼向洋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特别重视学习和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及装备,大胆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方略。

思想家魏源接受林则徐的委托,编撰出一百卷的伟大著作《海国图志》;提出了建设海军海防的一系列主张,开中国近代海防思想之先河,成为杰出的海防。

《海权时代与中国海洋战略》心得体会

《海权时代与中国海洋战略》心得体会

《海权时代与中国海洋战略》心得体会海洋不仅对地球生态有着重大影响,而且对人类社会也产生着深刻影响。

自古以来,海洋作为渔盐之源便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

近代以来,随着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和现代深海采矿业的兴起,海洋又成为继大陆之后,人类新的资源希望所在。

而海洋作为航运通道在贸易发达的现代世界更是承担着主要的运输职能。

同时,海洋作为战略屏障,对一国的安全也有极大的战略意义。

因此,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对海洋的争夺将成为世界政治斗争的中心议题之一。

我将从两个所了解的方面来探讨海洋对中国的重要意义:一、海洋带来的巨大经济、战略价值1、海洋的经济资源价值我们常说自己地大物博,物产丰饶,但中国是一个资源大国,更是一个人口大国,就像温家宝总理所说的,不管一个多么巨大的数字,除以13 亿,都会变得微不足道。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中国对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有限的陆地资源根本无法长期承受过度的开发。

2003 年以来,“拉闸限电”、“电荒”、“煤荒”、“油荒”这些久违的字眼频频出现在中国的大众媒体上。

抛开媒体的炒作因素,中国的资源紧张确实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因此,我们必须将目光转向海洋,开发海洋,向海洋要资源是我们摆脱目前资源困境的重大选择。

2、海洋的战略通道价值相对于海洋的巨大经济资源价值,海洋作为战略通道的价值为世人所认识的时间更为久远。

马汉海权论中所强调的制海权主要是通过控制海洋通道为其全球贸易提供安全保障,从而实现国家强盛。

确实,作为海陆空三种运输方式,海运的量最大,成本最低,而且航路四通八达。

有专家推算,陆地运输成本是海运的五倍,空运成本则是海运的五十倍。

从国际上来看,海洋是国际贸易的“蓝色动脉”,每年国际贸易运输80%以上由海运承担。

美国60%以上,日本99.6%,西欧45%的石油进口经由海上运输。

二、中国海权和海洋战略的特征中国的海权应是一种新型的,综合的海权观,主要是指中国在海洋研究、开发、利用等经济方面的能力和影力,以及控制与自己主权利益相关的一定海域的能力,当然,我们也不回避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适当发展自己的海上军事力量。

关于中国解决海权问题的思考

关于中国解决海权问题的思考

关于中国解决海权问题的思考摘要: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政治经济以及科技军事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与此同时中国的海洋权益却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挑战:台湾问题、钓鱼岛列屿问题、东海大陆架问题以及南海诸岛问题构成了中国最为棘手的几个海权问题;中国与周边海上邻国面临着极为复杂和艰巨的海上划界冲突,目前中国除与越南完成了北部湾划界外,其他不少海上疆界仍处于争议之中;中国的海洋意识、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法律、海洋管理、海上军事力量等与海权强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对新增加的海洋国土——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管理与保护还无法适应海洋世纪竞争的需要;中国海上周边国家的海上军事力量发展迅速,特别是一些海权大国对中国维护和发展海权的正义主张和行动处处从中作梗,使中国海上安全面临着严重威胁。

因此,中国海权问题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海权问题研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

关键词:中国的海权维护完整利益一、关于中国海权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一)关于中国海权概念。

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中国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叶自成认为中国海权是指中国研究、开发、利用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海洋的能力和影响力或中国拥有与自己的海洋空间利益相适应的能力和影响力。

强调中国特色的“海权”应是一个综合概念,是海洋实力、海洋权益和海洋权力三要素的有机统一。

其中,海洋实力是前提,海洋权益是目的,海洋权力是手段。

中国海权是中国利用军事和非军事手段维护海洋权利,收回海洋权益,并不失时机地拓展海洋权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二)关于中国海权特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教授张文木提出中国海权是有限海权,其特点是它不出主权和国际海洋法确定的中国海洋权利范围,海军发展不出自卫范围。

换言之,即是国家统一进程与国家海权的实现进程一致;特殊的地缘政治条件决定了中国海权属有限海权;叶自成指出中国海权的发展不以制海权的控制为目的,不以使用武力来争夺海上资源为目的,也不以使用海上军事力量强迫他国接受中国的意志为目的,而以维护中国合法、合理的海洋中的国家利益为目的。

中国海权问题的思考

中国海权问题的思考

中国海权问题的思考21世纪海权的世纪,谁在海上拥有主动权谁就在世界竞争中拥有主动权。

我是坚信的。

海权对于我国的崛起至关重要。

如果我们在海权上丧失了主动性,我国的明天是有近忧与远祸的。

国际关于海洋的博弈日渐剧烈。

中国该何去何从?海洋总面积3.62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的71%,是21世纪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财富和重要空间。

而中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但是在300万里中国控制的只有一半,海洋资源严重被邻国掠夺。

特别是东海和南海的问题尤为严重。

东海的主要问题是与日本关于经济专属区划界的争端到油气之争,甚至引起了主权危机。

其代表就是钓鱼岛事件。

关于南海问题更加严重,大量的岛屿被侵占。

特别是南沙群岛。

只有9个控制中国手中,有45个在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的控制之下。

他们大量开采南海的油气资源,占据较好的岛屿。

而我国,资源没有开,岛屿也没有占优势的。

而且菲律宾又提出了对黄岩岛的主权。

黄岩岛距中沙环礁约160 海里。

这无疑是更大的危机,表明南海争议有向北扩大的趋势。

占据我国海岛的国家,一方面加紧开发油气资源,另一方面在这些岛屿上修建永久性设施,加强了军事力量。

显然他们打算是要永久性占领。

而我国政府所倡导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但是现状并未向政府想要的方向发展。

甚至是出现了“我退敌进”的形势。

政府倡导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前提是主权是在我的,开发是共同的。

但是实际是那些国家在大肆的开发中国南海的油气资源。

他们表现异常积极,而我国则表现迟钝。

对于南海的开发近两年才开始。

那些国家现在竟然进一步要求主权了。

因此“我退敌进”的形势是南海形势的真实写照。

而所谓“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中国提出的,开发的是别人,搁置主权的是我们自己。

海权是着中国21世纪能否进一步崛起的关键因素。

而我国的海军在守卫我国辽阔的海疆上面,显得有些不堪重托。

甚至可以说是在步步退让。

这是令我最纳闷的地方。

要是说我们是爱好和平,可爱好和平没有求步步退让啊。

“海权”的过去与未来——“海权”思想在南海争端中的主张与实践之反思

“海权”的过去与未来——“海权”思想在南海争端中的主张与实践之反思

秦琳(海南大学法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摘要:“海权”的概念在20世纪初经由美国的军事家、历史学家马汉系统提出以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影响。

清末以来,面对西方列强对我国的侵略,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的主权尊严,寻求救亡图存之道,有志之士开始将“海权”理论介绍到国内。

其中的一些有益主张被运用到我国近代的海防实践中,为后来我国处理海上争端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与历史镜鉴。

时值南海争端问题不断升温的今天,将目光回溯到百年前的海防理论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或于当下有所助益。

关键词:海权;南海争端;海洋意识中图分类号:D8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036-03一、“海权”思想的缘起以及我国的继受与发展(一)“海权”思想的提出西方对于海洋的探索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西塞罗曾畅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这是早期人类对海洋文明探索的寄语。

到了19世纪中后期,西方资本主义逐渐向帝国主义过渡,纷纷开拓海外殖民地,美国著名的军事家、历史学家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在这一时期提出了“海权论”,对帝国主义的经济发展以及海上殖民扩张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马汉的“海权论”思想集中体现在其所著论述中,①在美国不断展开对外殖民扩张的背景之下,马汉通过研究欧洲历史的发展,加之其自身的海军经历,提出了美国在争霸过程中所应采取的海上战略定位与部署,系统地分析了影响“海权”的六项因素,并从经济贸易的角度入手,分析海上运输与国家海防之间的互补关系,奠定了“海权论”的理论基础。

(二)“海权”思想的引入与发展1.清末“海权”思想我国在鸦片战争之前一直都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清朝更是实行“闭关锁国”的海防政策,直到鸦片战争的惨败,风雨飘摇的清廷被迫打开了国门。

然而,西方列强的侵略令国内的有识之士开始寻求救亡图存之道,清王朝内部的洋务派从引进西方技术的层面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但终究于甲午中日海战的惨败而告终。

有关对海权的思考

有关对海权的思考

有关对海权的思考作者:XX 班级:XX 学号:XX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海权”概念是美国著名的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创立的,他认为,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

在马汉眼中,“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从古至今,无论是雅典、迦太基、威尼斯、还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亦或者是英国、日本、美国,他们的强盛都是从海洋开始的。

“强于世界者必先盛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败于海洋”已成为社会共识。

可见,海权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因此,我国要想真正的崛起必须夺回应有的海洋权力。

海洋中有丰富的食品、矿产、能源、药物和水产资源,对今后世界经济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

研究未来学的科学家把21世纪作为海洋经济世纪。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拥有世界”,我们应充分利用海洋资源造福人类。

开发“蓝色国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跨世纪课题。

“海权时代”其实是通过一次次对“陆权”的挑战才确立的。

而“海权”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胜利发生在拿破仑时代。

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可能是当时世界的“陆上霸主”,所以英法之战无异于海陆之战。

这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一八○五年十月的特拉法尔加角海战。

霍雷肖·纳尔逊将军指挥的二十七艘英国战舰在特拉法尔加角用一句“英国期望各人恪尽职守”击败了P.C.J.B.S.维尔纳夫将军指挥的由三十三艘战舰组成的西法联合舰队。

马汉先生用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概括了这场战争“在特拉法尔加角海战中的失败者并非法国舰队司令维尔纳夫,而是拿破仑;获胜的不单是纳尔逊,而是被挽救的英国。

”不错的,这句话背后是暗示以法国为代表的陆上霸权败给以英国为代表的新兴海上霸权。

这标志着“海权时代”的发展和前进,也标志着“陆权时代”即将结束。

海权论中国篇观后感

海权论中国篇观后感

海权论中国篇观后感看了这海权论中国篇,真的是让我心里头那点小宇宙都被点燃了呢。

以前就知道海权挺重要的,但看完这个之后,才深刻地意识到这对于咱们中国那可是有着超级巨大的意义。

你想啊,咱们中国有那么老长的海岸线,就像一条巨龙趴在海边似的。

从历史上看,咱们古代航海也很牛,郑和下西洋那阵仗,那大船一艘艘的,到哪儿都是倍儿有面子。

可是后来呢,海权这块儿有点没跟上趟儿。

现在可不一样啦。

在这个片子里看到中国的各种海洋发展,那叫一个带劲。

咱们的海军舰艇一艘艘下水,像下饺子似的,什么驱逐舰、护卫舰的,都特别厉害。

这些舰艇就像海上的一个个小城堡,保卫着咱们的海洋权益。

而且海洋可不只是打仗保卫用的,还是个大宝藏呢。

咱中国在海洋资源开发上也是越做越好。

那些石油啊、天然气啊,在海里头藏着呢,就等着咱们去发掘。

还有渔业,咱们渔民在海上打渔,那也是在利用海洋资源。

不过有时候也有些小麻烦,像别的国家的一些渔船啥的来咱们海域捣乱,这时候就得靠咱们强大的海权力量来把他们赶走,就像主人赶跑那些乱闯院子的人一样。

在海上贸易这一块,那更是不得了。

中国的商船在海上到处跑,把咱们的货物运到世界各地,又把世界各地的好东西带回来。

海上的航线就像一条条血管,把中国和世界连接起来。

要是没有强大的海权,这些血管被人掐断了可咋整?还有那些海岛,就像是海上的小珍珠。

咱们中国的海岛不仅漂亮,而且还非常重要。

它们是海洋国土的一部分,在上面可以建一些监测站、港口啥的。

看到咱们在海岛建设上的努力,就觉得这是在把这些小珍珠一颗颗地镶嵌得更牢固呢。

咱也要看到挑战。

世界上有些国家对咱们的海洋发展那是有点眼红嫉妒恨。

就像有些调皮捣蛋的小孩,看别人有好玩具就想抢。

但是咱不怕,因为咱们有自己的计划,有强大的实力,还有坚定的决心。

看了海权论中国篇,我就感觉咱们中国在海洋上就像一艘正在破浪前行的巨轮,虽然前面可能还有风浪,但方向是明确的,未来肯定是一片光明的海洋世界在等着咱们呢。

(完整word版)论中国海权读后感

(完整word版)论中国海权读后感

(完整word版)论中国海权读后感读《论中国海权》有感本书主要讲解了,世界上控制海权的历史以及影响,并阐述了当今中国控制海权的重要性,以及控制海权将要遇到的挑战与机遇。

下面是对读完该书后的有感。

在历史上,中国一直都是重视陆权的国家,却轻视海权。

了中国在清末之前,是一直没有海军的,只有水军一说。

轻视海权的在历史上的充分体现就是,清末的闭关锁国,以及对明代海禁政策的延续。

直到鸦片战争被炮火打开国门,中国才刚刚意识到,海权还是有点重要的。

所以洋务派的洋务运动,中国成立了海军。

可是却又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其原因竟然是守港保船,这不就体现了中国的陆权思想根深蒂固吗?为什么中国一直都是重陆轻海的国家?原因很明显,首先历史上,中国是农业社会,土地是经济基础,是立国之本。

所以控制土地,一直都是历史上中国战略目的的出发点之一。

而重视海权的国家,他们的经济来源多来自海外贸易,所以需要通过控制海权来保护自己的海外贸易所攫取的利益。

但历史上中国的海外贸易极其匮乏,所以不是主要的经济来源,也直接导致了历代统治者轻视海权。

而在军事上,从甲午中日海战后,中国的不论什么政权的海军都较为弱小.民国成立后到抗战期间,海军甚至还在用清末北洋舰队的老船。

经济上的不需要,军事上的不重视。

直接导致了中国历史上轻视海权的情况.而在现代以及当代,海权意识可谓是十分的重要。

从经济上来说,改革开放后,中国海外贸易是处于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若没有能控制海权,那么其所带来的利益都将会减少,甚至会危害国家的经济安全。

举个例子,中国许多的石油是从中东阿拉伯购买而来的,而这些重要资源的运输,是需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而令人深思的是,马六甲海峡现在处于美军控制之下,若是一旦中美开战,美军封锁马六甲海峡,那中国在石油资源方面会直接处于一种被动情况。

还有南海的资源,如果没有控制其海权,那资源也会落入其他国家手中.从政治上来说,中国现在正处于迫切加强海权控制情况.首先就是因为台湾问题.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军封锁台湾海峡,是导致大陆与台湾断交以及各自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读后感想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读后感想

第十一章1779-1782年在欧洲海域进行的海战读后想法:在这次海战中,英国保卫了直布罗陀,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当时英军的守备部队总共有7000人,而他们的对手是3.3万人,英军战斗力看起来远不及西班牙·法国联军,然而英军能取得胜利与英军他们具有坚定的目的,勇往直前的精神,和熟练的航海技术是密不可分的。

同时,联军的优柔寡断松散无力必然导致他们的失败。

战争是多变的,难以预料的,瞬息万变的。

战争的胜与败并不能仅仅依据交战双方的军事实力,与诸多因素有关。

其中人是决定性因素,虽然现代战争的形式是信息化战争,但战争终究是人与人的战争,人的行为影响着战争的形势的发展。

就像英军在战争的表现一样,当战争来临时,每一位成员必须团结起来,有坚韧的意志,将自己掌握的技术与能力运用起来,尽一切去赢得战争的胜利。

从这场海战的战后影响,可以看出海权对一个国家的意义是多么的重要,它将直接的影响着国家的综合国力与发展,国际上的地位。

因此我们必须清楚的意识到海权重要的意义,并足够的去重视他。

当时美国作为新崛起的国家, 正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 在保守的孤立主义和向海外积极进取之间犹豫仿徨, 马汉的著作使得美国朝野上下一致认识到一支强大的海军对于美国保持强大的经济发展势头和海外商业利益有着决定性作用。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 美国强大的海军护航保证了美军生力军向欧洲战的输送两次形成对劲敌德国的东西夹击的战略态势, 从而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场, 美国海军取得了中途岛海战的决定性胜利, 从而决定了日本惨败的命运。

今天某些美国人认为 应该感谢马汉, 是他在一百多年前为美国的繁荣强大指明了方向今天, 历史的秘密已在不知不觉中在中国展开。

自20世纪80 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内向型经济”己经快速向“外向型经济”转换,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海外贸易经济在国家经济结构中占重大比例。

粮食、石油等关系国计民生的物资己依赖进口, 有点类似工业革命时的英国和世纪末的美国。

我国海权意识的演进的思考

我国海权意识的演进的思考

我国海权意识的演进研究近日黄岩岛局势紧张,菲律宾妄图通过讲黄岩岛问题国际化来抢夺我国的黄岩岛。

这是荒谬可耻的,自古以来,黄岩岛属于中国,即使美国扬言要保护菲律宾,我们的政府不会惧怕,我们的军队不会害怕,我们中国人民更加不会让步。

我们的海权意识,在这个时候,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一,什么是海权意识。

所谓海权,就是海域国土主权及国家海洋权益、维护蓝色国土安全等权利的简称。

海权问题,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刻不容缓的大问题。

中国从陆权到海权的过渡是历史必然。

现代海权意识是在工业文明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企图通过控制海洋而达到控制世界的一种政治心态。

海权意识产生经过了三个阶段:形成阶段,从15世纪至18世纪中期,过度阶段从18世纪下半期至“二战”结束,完成阶段从二战到现在。

二,海权意识为什么会薄弱。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传统的农耕文化让中国人在心中对土地产生了巨大的依赖心理,而忽视了海洋。

中国的传统农耕文化形成时间早且延续时间长,农业生产力没有进步,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自闭狭隘的小农生产意识。

这种小农生产意识经过长期的积淀,在经济上产生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对外界的好奇心被扼杀,国人缺少创新精神,致使中国在几千年中生产力发展缓慢。

在缺少好奇心这种情况下,国人就没有欧洲人那种探险欲望,滋生一种虚荣心。

当西方各国拼命革新生产力,不断完善自然科学理论的同时,中国却在“天朝圣国”的迷梦中遨游,这虚伪的光环遮挡了国人的眼睛。

在人类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中国选择了一条不同的发展道路。

当西方的炮舰打开中国国门时,我们才猛的惊醒过来,悲哀的是惊醒过来的也是一些少数人。

西方侵略愈来愈烈,而普通民众愈来愈麻木,这时,我国基本已无海权意识可言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落后。

面对这样一个帝国主义留下的烂摊子,发展是何等的艰难。

但是值得自豪的是,在近半个多世纪发展过程中,中国在共产党的指引和人民的奋斗下,各项产业飞速发展,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巨大改善。

海权与大国兴衰的历史反思

海权与大国兴衰的历史反思

海权与大国兴衰的历史反思——刘中民教授在复旦大学的讲演国内外之所以围绕中国海权发展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观点,从国际方面看,体现了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如何判断中国海权发展及其影响的战略困惑;从国内方面看,反映了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陆权国家向海权国家转型中所出现的战略迷茫。

因此,科学规划和安排海权发展战略的确已经成为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世界海权兴衰交替5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控制和利用海洋一直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然而其追求海权的历史命运则截然不同。

同样的海权追求导致了国运盛衰久暂的天壤之别,其根源无疑值得进行深刻的反思。

讲演者小传刘中民1968年生,河北省迁西县人。

1991年和1994年于河北师范大学获法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1年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河北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任教,现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东政治、国际政治理论、中国外交。

发表学术论文和译文100余篇;著有《世界海洋政治与中国海洋发展战略》、《挑战与回应:中东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教关系评析》、《当代中东伊斯兰复兴运动研究》、《民族主义与当代国际政治》(合著)、《国际海洋政治专题研究》(合著)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等课题多项。

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

近年来,随着中国海洋安全环境的日趋复杂,中国的海军力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积极应国际社会的要求实现了海军首次走出国门赴亚丁湾巡航。

当前国际和国内社会,围绕中国海权发展动向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均产生了激烈的争议,“中国海权威胁论”大有甚嚣尘上之势。

以美国为例,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中美海上冲突论”,断言海上冲突将成为“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的重要形式。

新世纪以来,美国学者罗伯特·罗斯先提出“中美陆权-海权平衡论”,暗示作为传统陆权国家的中国只有不去挑战美国海权,东亚才能维持一种奇妙的“和平地理学”;2009年他又提出“中国海军民族主义论”,断言以“发展航母”、“扩充海军”为手段,以“洗刷近代耻辱”、“收复失地”、“突破岛链封锁”为目标的“中国海军民族主义”,将导致“美中之间代价巨大的关系紧张”。

从甲午战争中反思中国海权的形成与发展

从甲午战争中反思中国海权的形成与发展

学术研讨Academic research■ 孙仙红 刘俊玲 李海立从甲午战争中反思中国海权的形成与发展1“海权”形成的不同时期“海权”是一词是伴随着人们对海洋认识的不断深化而逐渐完善的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和利用也有着不同的形式和目标,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海权”的内涵逐渐被人们所理解和关注。

1.1“海权”诞生前的孕育时期这一时期,是人们对海洋单纯的获取生存资料的原始阶段,海洋成为了人们满足基本生活的生命宝库。

这种逐水而居的生活,是在“海权时代”到来以前非常漫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是人类近距离感知和利用海洋,把海洋作为人类基本生存活动空间的重要历史时期。

1.2“海权时代”的到来随着人类征服欲望的加深,到了十五世纪“海洋”开始被人们重视,15世纪开展的世界大航海运动,其直接结果就是开阔了欧洲人的视野,使他们认识到欧洲只是世界一个很小很小的地方,只要借用海洋这块跳板,就可以征服世界、控制世界,并从世界各地掠夺大量的财富。

这期间,一个叫哥伦布的葡萄牙年轻人率领着由三艘帆船组成的船队开始了史无前例的远洋航行,而这次航行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北美洲巴哈马群岛这块“新大陆”的发现,不仅拓展了欧亚非的陆上面积,更重要的是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海洋时代,在之后的好多年里,一批一批的杰出航海家更为这个时代做出了美丽的注脚,自此,人们开始认识到海洋是一个能拓展地理空间,是沟通洲际航行的大通道。

1.3“海权”的深入发展时期19世纪后半期,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促使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在更新过程中,人们利用科学技术对海洋的开发利用程度也在日渐加深,海洋已不能完全阻隔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地球逐渐被人们形容成为“地球村”,海洋把世界各国紧密的链接成一体,世界各个国家都在不同程度的分享着海洋这一“资源宝库”带来的利益,从而使海洋日益成为所有近代国家发展的生命线。

19世纪末,当美国的工业发展速度急剧提高时,它的产品总量加大,国内资本严重过剩,开拓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是其当务之急,美国是选择向海外开拓还是孤立于新大陆之外这是一个关乎美国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加之传统的政治势力和国民根深蒂固的“孤立主义”意识也是它选择海外发展的不小阻力,但是马汉的传世之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3—1783》的发表,让美国坚定了选择了走出去的发展方向,它代表了美国社会对海权的呼声,并把美国带到了辽阔的海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期末考试论文论文名称近代中国海权问题的历史反思年级 2008 级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工商管理学号 ********姓名蔡金浚任课教师徐永健完成时间 2011年4月15日成绩关于海洋开发与海洋安全现实的思考论文摘要:21世纪是被世界各国公认的海洋世纪。

在新世纪即将来临之际,回顾并反思一个多世纪以来,海洋与中国历史发展命运之间的密切关系,十分必要。

论文关键词:海上军事斗争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形势下,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发展海洋经济。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海洋开发热潮中,围绕着海洋权益和安全的斗争呈现出群雄逐鹿态势。

我国的海洋权益和安全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促进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和提升海洋安全力量,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正确的海洋发展战略。

21世纪是被世界各国公认的海洋世纪。

在新世纪即将来临之际,回顾并反思一个多世纪以来,海洋与中国历史发展命运之间的密切关系,十分必要。

一、海上军事斗争在近代中国的重要地位1840年,英国舰队从海上敲开了中国国门,由此拉开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20年后,英法联军再次用坚船利炮突破中国的海上藩篱,然后驱兵北京城。

1884年,法国舰队肆行于东南沿海,福建水师惨遭败绩。

10年后的甲午战争,更是上演了一幕历史大悲剧,中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几年后,八国联军的炮舰又迫成《辛丑条约》。

此后的中国,更是国门洞开,有海无防;外国军舰在中国的领海和内河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地。

据不完全统计,自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间,西方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84次,入侵舰艇达1860多艘次,入侵兵力达47万人。

中国由一个完全独立的封建主权国家逐步沦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深渊。

回顾不幸的近代历史,我们不难看到:外敌的不断入侵、特别是来自海上的外敌不断的入侵,成为中华民族历史灾难的直接根源。

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更是一部列强从海上侵略中国并频频得手的历史。

二、中国近代在海洋方向的奋力抗争鸦片战争后,一些有识之士对海洋方向的严重危机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并陆续提出了应对之策。

林则徐堪称为清朝高级官员中睁眼向洋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特别重视学习和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及装备,大胆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方略。

思想家魏源接受林则徐的委托,编撰出一百卷的伟大著作《海国图志》;提出了建设海军海防的一系列主张,开中国近代海防思想之先河,成为杰出的海防思想启蒙家。

魏源指出,抵御强敌入侵的上策是要“严修武备”,尤其要严修海上武备,因为入侵之敌主要来自海上。

他指出:“夷之长技,一战舰,二火炮,三养兵练兵之法”,主张必须老老实实向西方国家学习;并再三强调:“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

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再次落败。

清朝有更多的高层人士看到了英法联军海军舰队的巨大优势,于是创建强大海军以御外侮,被列入清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由于中国缺乏工业及其造舰制炮的技术和人才,咸丰皇帝决定向西方购买一支舰队。

于是便有了一支挂洋旗的“阿思本舰队”,朝野舆论一片哗然;清政府不得不遣散了这支不伦不类的舰队。

在此次付出昂贵的“学费”之后,中国人充分领略了海权在握的西方列强的狼子野心。

19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的“洋务运动”在封建顽固守旧势力的重重环视下,紧锣密鼓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一大批军工企业应运而生。

1866年,在左宗棠再三请求下,清政府终于在这一年批准创办了福州船政局。

这是中国近代海军海防事业的第一个也是极其宝贵的造舰育才大基地。

但清朝高层内部的思想并未能真正统一,因此海军海防事业不得不在泥泞路上艰难跋涉。

1874年,日本出兵侵犯台湾。

此事虽以和谈告终而未开启中日战端,却在中国朝野引起强烈震动并在清廷内部引发了一场“海防大讨论”。

其中,李鸿章的《筹议海防折》最令人瞩目,充分陈述了海军海防问题在当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此后,李鸿章又急切进言呼吁购买铁甲巨舰。

但腐败的清政府却不以为然,没有大办海军。

1884年8月,中法马江一役,福建水师全军覆灭。

战端甫定,光绪皇帝就颁布了“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的上谕。

随即海军衙门宣告成立,海军成为国家经制军种之一,近代中国海军海防事业进入了一个发展时期。

1888年秋,阵容强大的北洋海军正式组建成军。

这是近代中国海军海防事业发展的顶点。

三、中国近代海军发展迟滞的原因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典型的“海军制胜”战争。

隔海相望的地理态势,加之启战的日方围绕制海权所制定的作战计划,都决定了海军舰队在这场战争中至关重要的地位。

战争结果是中国又一次惨遭彻底的败局。

在战争中,北洋舰队可谓是“兵强马壮”,官兵作战英勇。

但不幸的是,它却初受挫于丰岛、再遭创于黄海、最终全军覆灭于威海卫军港,从而彻底铸成中国的败局。

中国建立了一支在亚洲乃至世界都令人刮目相看的海军舰队,为什么还是逃脱不了失败的悲惨命运呢?一言以蔽之,中国发展近代海军,从来就不是海权意识的产物,从来就没有与发展海权相联系。

孙中山先生曾对此问题作了精辟的总结。

1912年12月,中华民国第一任海军总司令黄钟瑛病逝。

有感于当时仍然严峻的海防形势,孙中山先生在其亲笔题写的挽联中发出了“伤心问东亚海权”的时代浩叹。

的确,孙中山先生精准地看到中国屡遭外敌欺凌的症结所在——海权。

中国无海权则国家无兴盛,甲午战争为之提供了最令人信服也最惨痛的历史教训。

历史进入19世纪以后,世界各国,尤其是沿海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都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国家的兴衰荣辱也无可选择地与海军联系在一起。

为贸易而向海外拓殖,为拓殖而拼命发展海军;海洋和海军实际上已成为西方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国家战略问题。

拥有漫长海岸线的中国,发展近代海军并未能真正看清楚这一不可抗拒的时代大潮,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一种本能反应,仅仅是一种企图重新关上国门的较低层面的军事防御对策。

因此,中国发展海军的整个过程始终呈现出一种“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被动、消极和短视的状态。

因此在1888年北洋舰队组建成军之后,清政府认为海军已经发展到“用之自守尚有余”,便停止了海军发展步伐,甚至将有限的经费挪用于修缮皇家园林。

低层面的思维,使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陷入三个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

矛盾之一:中国发展近代海军缺乏经济之“源”。

从18世纪到鸦片战争的百年间,清政府的年财政收入大致徘徊在不足四千万两白银的水平上,其中仅田赋一项就占到75—80%之高。

百年经济发展的停滞实际上已等于负增长,加之鸦片贸易造成了巨额逆差,使清政府长期处于财政拮据、入不敷出的窘境。

因此在鸦片战争期间,钦差大臣林则徐等人所进行的海防振兴事业,极少得到清政府在经费上的支持,全靠自行筹集款项。

其来源一是历年洋商捐资的留成;二是动员商人临时捐资;三是向广东省大小官员和民间摊派。

林则徐当时深感“筹措经费,实为首务”;其实,他当时的举措仅是很小规模的,但已感到经费上的头痛了。

及至李鸿章具体主持海军发展的年代,矛盾就更尖锐了。

此时,西方列强在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完成之后,蒸汽机被普遍采用,海军装备朝着大型铁甲舰方向发展,其经费也与日俱增。

1861年,中国购买“阿思本舰队”只需花费白银150万两;而20年后仅购买一艘7300吨级的铁甲舰,其费用就高达182.4万两。

清政府向德国订造“定远”、“镇远”和“济远”三舰共需银400万两。

这笔经费就是临时多方筹措的。

由于经费有限,清政府不得不集中力量先行发展北洋海军。

由此可见,一个封建落后国家,在当时是很难搞好海军建设和发展的。

矛盾之二:中国发展近代海军没有政治之“本”。

实际上,在大力发展近代海军的强烈军事需求的刺激下,“洋务运动”已逐渐引进了大机器工业,采用了新的科学技术,培养了近代海军所必备的专门人才,使工业、科技、教育都加快了近代化的前进步伐。

但封建王朝没能认清形势而抓住时机,进而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封建王朝在政治上的腐朽和落伍。

当不改变生产关系已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之需要时,清王朝宁愿限制生产力的发展也不许其越出封建生产关系雷池之一步。

它千方百计地“禁海”,限制对外贸易,重农抑商,顽固抵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竭力维护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

在这种情形下,中国虽一度“强兵”在先,但听任“富国”滞后,终不能达到真正的“强兵”;于是,中国海军衰败,海上藩篱尽失,国家日益沉沦,其“自强”、“求富”的整个近代化事业亦终成泡影。

矛盾之三:中国发展近代海军仅仅用之于“防”。

清政府在发展海军时全然没有高瞻远瞩的国家发展战略,从来就未从国家需要控制和利用海洋的高度,去作发展海军的通盘筹划。

这必然制约着海军的军事战略,因为服务于闭关自守的国家政治目标时,海军只被用于守卫海防,保住疆土;而不需要争夺海权,不需要具备远洋进攻的能力和信心,也不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战略战术。

中国近代海军的起步并不迟于日本,当时完全具有与日本同等的在亚洲崛起的历史机遇。

可惜的是,中国的封建统治者没有海权意识,没有为争夺海权而发展海军的意识,而是企图将一个产生并服务于资本主义的近代新军种纳入封建主义的陈腐轨道,企图用代表和体现着资本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坚船利炮去维护濒临死亡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

不论19世纪下半叶中日两国的执政者们对海权的重大战略价值是否有共同的认知,但他们在海军战略方面的实践,已最终充分证实和检验出海权的重大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海权这一把无情的时代利剑,决定了近代中日两国截然不同的历史命运。

参考文献[1]曹文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海洋政治[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2]陆忠伟.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评估[M].时事出版社,2005.[3]杨毅.国际战略形势分析[M].时事出版社,2006.[4]唐晋.大国的崛起[M].人民出版社,2006.[5]张文木.经济全球化与制海权[N].光明日报,2007-05-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