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总和计算方法
分层总和法公式推导
分层总和法公式推导一、分层总和法的基本原理。
1. 基本概念。
- 分层总和法是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的一种常用方法。
它的基本思路是将地基土在竖向分成若干薄层,分别计算各薄层的压缩量,然后将各层的压缩量累加起来得到地基的总沉降量。
2. 假设条件。
- 地基土是均质、各向同性的半无限空间弹性体。
- 地基土在附加应力作用下只发生竖向压缩变形,不发生侧向变形(侧限条件)。
二、公式推导。
1. 土的压缩性指标。
- 对于侧限条件下的土样,根据压缩试验得到土的压缩模量E_s的定义式:- E_s=(Δ p)/(frac{Δ e){1 + e_1}},其中Δ p为压力增量,Δ e为孔隙比的变化量,e_1为初始孔隙比。
- 可以变形为Δ e=(Δ p(1 + e_1))/(E_s)。
2. 分层计算压缩量。
- 设第i层土的厚度为h_i,该层土上下层面的附加应力分别为σ_z(i - 1)和σ_z i,平均附加应力¯σ_z i=frac{σ_z(i - 1)+σ_z i}{2}。
- 根据土的压缩性指标,第i层土的孔隙比变化量Δ e_i=frac{¯σ_z i(1 +e_1i)}{E_s i},其中e_1i为第i层土的初始孔隙比,E_s i为第i层土的压缩模量。
- 由于在侧限条件下,第i层土的压缩量Δ s_i与孔隙比变化量Δ e_i有如下关系:Δ s_i=(Δ e_i)/(1 + e_1i)h_i。
- 将Δ e_i=frac{¯σ_z i(1 + e_1i)}{E_s i}代入Δ s_i=(Δ e_i)/(1 + e_1i)h_i可得:- Δ s_i=frac{¯σ_z i}{E_s i}h_i。
3. 计算总沉降量。
- 地基的总沉降量s=∑_i = 1^nΔ s_i=∑_i = 1^nfrac{¯σ_z i}{E_s i}h_i,其中n 为分层的层数。
02-44.2分层总和法计算方法ppt
si
zi
Esi2i 1
p1i ) e1i
hi
si
e1i e2i 1 e1i
hi
(9) 对基底下压缩层范围内,所有各土层计算的压缩量进行求和,
得到基础的最终总沉降量s
s s1 s2 s3
n
sn si i 1
规范推荐计算变形量方法
自重应力σcz,按比例画在基础中心线 的左侧,从天然地面算起;
(4)计算基础底面的附加压力;
p0
F
G A
0d
F G
σcz σz
土力学 Soil Mechanics 廖红建教授主讲
(5)运用角点法,计算基础中心点下地基
中每一分层界面上作用的竖向附加应力σz, 绘制在基础中心线的右侧,从基础底面算起;
4.4.2 分层总和法计算方法 廖红建教授 主讲
分层总和法的计算方法与计算步骤
(1)按比例绘制地基土层和基础的剖
面图;
(2)将地基进行分层,对于不同土性
的土层分界面和地下水位面均作为分
层面;对于相同土性的土层,按每层
厚度为0.4b或1~2m再细分,在每一分
层面处编号;
(3)计算土中每一分层界面上作用的
(6)地基受压层的计算深度zn,按在该深 度水平面上σz=0.2σcz,对软土为σz=0.1σcz来 确定;
(7)对每个分层厚度hi的压缩土层,计算 平均自重应力和平均附加应力
czi ( czi上 czi下 ) / 2 zi ( zi上 zi下 ) / 2 p1 cz p2 p1 z
土力学 Soil Mechanics 廖红建教授主讲
规范推荐的成层土地基最终变形量s的计算公式:
分层总和法公式范文
分层总和法公式范文分层总和法,也称为分层加权平均法(Hierarchical Summation Method, HSM),是一种常用于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方法。
该方法的原理是通过将指标层次化,将各个指标按照权重加总后得到最终评价结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分层总和法的公式以及其应用。
设有n个指标和m个层次,则可以将指标分为m个层次,其中第i个层次包含ni个指标,且满足n1+n2+...+nm=n。
设第i个层次中所有指标的权重之和为wi,第i个指标在第i个层次中的权重为wi,j,则第i个指标的最终权重为:Wi,j = wi,j / wi其中Wi,j为第i个指标的最终权重,wi,j为第i个指标在第i个层次中的权重,wi为第i个层次中所有指标的权重之和。
对于每个指标,计算其最终权重后,可以按照下面的公式计算分层总和法的综合评价值:S = Σ(Wi,j * xi,j)其中S为综合评价值,Wi,j为第i个指标的最终权重,xi,j为第i 个指标的评价值。
使用分层总和法进行综合评价的具体步骤如下:1.确定评价对象:明确需要进行评价的对象,例如其中一种产品、方案或决策选项。
2.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和要求,确定一套合适的评价指标,并将其分层化。
3.设置权重:对每个指标进行权重设置,反映其在综合评价中的重要程度。
可以使用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进行权重的确定。
4.数据收集和标准化:收集每个指标的数据,并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得不同指标之间具有可比性。
5.计算最终权重:根据指标的权重设置,计算出每个指标的最终权重。
6.计算综合评价值:根据指标的最终权重和评价值,利用分层总和法的公式计算出综合评价值。
7.结果分析和决策:根据综合评价值进行结果分析,结合相关背景资料和专家意见,得出最终的评价结果,并做出相应的决策或建议。
总之,分层总和法是一种有效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将指标层次化,将各个指标按照权重加总后得到最终评价结果。
22分层总法和规范法
n
p0
基底附加应力 p0fk p0 0.75 fk
Es
2.5 4.0 7.0 1.4 1.3 1.0 1.1 1.0 0.7 15.0 20.0 0.4 0.4 0.2 0.2
0z(i-1) 0zi
附加应力
Ai Ai p0 (zi i zi 1i 1 ) Es A i Esi fk: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3、对于超固结土,应先求出先期固结压力,分两种情况 计算沉降:
(1)当 szi
(1)当
zi pi szi zi pi
时:
时:
4、有相临荷载作用时,应将相临荷载引起的附加应力叠加到基 础自身引起的附加应力中去; 5、对于基础面积和埋深均较大的情况应分别计算地基的回弹 量(由于开挖卸载)、再压缩量(由于建造基础但加载尚未超 过开挖的土重)和压缩量(基础加载超过开挖的土重).
i
平均附加应力系数
zi
zi
附加应力
si
Ai
E si
n n p0 p0 i i zi - i-1 zi-1 sz i - i-1 i -1 si z E si i 1 i 1 E
si
• 地基总沉降量为
p0 zii - zi-1i-1 s s s s i 1 Esi
e i1 e 2i Si Hi 1 e1 i
p1i czi 查得e1i p2i czi zi 查得e2i
(g) 各层沉降量叠加Si
自重应力
d
p0 zi Hi
附加应力
e e1i e2i czi zi p2i
分层总和法公式推导
分层总和法公式推导一、基本假设。
1. 地基土是均质、各向同性的半无限线性变形体,可按弹性理论计算土中应力。
2. 在压力作用下,地基土不发生侧向变形,即采用侧限条件下的压缩性指标。
(一)土的压缩性指标。
1. 压缩系数。
- 根据土的压缩试验,在侧限条件下,土样的孔隙比e与压力p的关系曲线(e - p曲线)近似为直线段时,其斜率称为压缩系数a。
- 对于某一压力段p_1到p_2,压缩系数a=(e_1 - e_2)/(p_2 - p_1),其中e_1和e_2分别是压力为p_1和p_2时土样的孔隙比。
2. 压缩模量。
- 压缩模量E_s=(1 + e_1)/(a),它表示土在侧限条件下竖向附加应力σ_z与竖向应变varepsilon_z之比,即E_s=(σ_z)/(varepsilon_z)。
(二)计算原理。
1. 首先计算地基中的竖向附加应力σ_z- 对于均布矩形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可根据角点法等方法计算地基中任一点的竖向附加应力。
例如,对于矩形基础底面角点下深度z处的竖向附加应力σ_z =kcp_0,其中p_0是基底附加压力,k_c是附加应力系数,可根据基础的尺寸和深度z查相关表格得到。
2. 然后将地基分层。
- 把地基土在竖向分成若干层,分层厚度h_i一般不宜大于基础宽度的0.4倍,且每层土的性质应尽量相同。
3. 计算每层土的压缩量。
- 对于第i层土,在侧限条件下,根据土的压缩模量E_s(i)的定义,竖向应变varepsilon_z(i)=frac{σ_z(i)}{E_s(i)},其中σ_z(i)是第i层土顶底面附加应力的平均值。
- 第i层土的压缩量Δ s_i=varepsilon_z(i)h_i=frac{σ_z(i)}{E_s(i)}h_i。
- 若已知第i层土的初始孔隙比e_1(i)和压缩系数a_(i),根据E_s(i)=frac{1 + e_1(i)}{a_(i)},则Δ s_i=frac{a_(i)}{1 + e_1(i)}σ_z(i)h_i。
简述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变形最终沉降量的基本步骤
简述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变形最终沉降量的基本步骤
分层总和法是一种常用的计算地基变形最终沉降量的方法,它的基本步骤如下:
1. 地层分层:根据现场勘察和实验数据,将地下土层划分为若干层,并确定每一层的厚度和土层参数。
2. 计算单层沉降:对每个单独的土层,根据弹性理论和排水条件,计算单层的单位面积沉降量。
这个计算通常使用波恩公式或西姆曼公式。
3. 求和累积:将每个单层的单位面积沉降量相加,并根据每一层的面积比例乘以相应的沉降量,得出每层的总沉降量。
4. 累积计算:将每层的总沉降量累积相加,从而得到地基整体的最终沉降量。
5. 验证:通过观测、监测或现场实测等手段,对计算结果进行验证,以确定计算精度和可靠性。
分层总和法是一种简化的计算方法,能够较为精确地估算地基的变形和沉降,但结果的可靠性仍然依赖于对各个土层参数的准确把握和对地层分布的正确判断。
因此,在实际工程中,要结合实地勘察和监测数据,并且不同情况下可能需要采用其他的补充方法进行计算和确认。
工程地质与土力学第9章-分层总和法变形计算步骤可修改文字
s si 37 28 16 11 13 9 114 mm i 1
例▪ 题计算各分层顶面、
已底知面柱处荷的载应为力,基础 ds 2.73
底下面要尺用寸浮为重8*度2m,地质 w 33%
资试地 料用基 如分最d右层终ds s1图总稳所和定1w示法沉 计降算量
Ⅲ 灰色淤泥
z 11.7 0.2 c 58.2
确定压缩 层下限
▪ 确定压缩层深度 zn 6m
▪ 计算压缩层范围 内各分层的平均自 重应力、附加应力
计算各分层的 p1i , p2i
▪ 根据土的压缩曲 线确定地基土受压 前后的孔隙比
e1i , e2i
▪ 计算各分层的
压缩量
si
e1i e2i 1 e1i
hi
si
e1i e2i 1 e1i
hi
▪ 计算压缩层深度范围总变形量
⑶ 计算各分层界面的 自重应力、附加应力, 绘应力分布图。
⑷ 确定地基沉降计算深度
o 1 2 3
4 5 6
两种情况:一般取 z 0.2 c
遇到下卧层是高压
缩性土层
z 0.1 c
⑹ 计算各分层的压缩量
Si
e1i e2i 1 e1i
Hi
∵重复计算多, 列表计算方便
n
⑺ 计算沉降计算深度范围内地 S Si
分层总和法变形计算步骤
⑸⑴关均计资根自算料据重各按地应土比质力层例、和土绘地平的图基均平;有 ⑵附分加层应力;
分层原则 p1i , p2i
▪ 以一第般i取层≤为0例.4b的厚
度▪▪ 或地p(1i取层b为1面~基、2cm底i地宽2下度c水(i)位1) 面 z n
并p从2i 从基p底1i 开 始p编i 号
分层总和法公式
分层总和法公式
分层总和法是一种常用的调查方法,它通过将总体分成若干个层,在每个层次上进行抽样调查,并将每个层次上得到的样本数据汇总起来得到总体的估计值。
该方法的实现需要根据总体数据的属性来选择不同的抽样方法和公式计算总体估计值。
总体估计值=Σ(每层的样本估计值某每层的权重)。
其中,每层的样本估计值是指在每个层次上,根据抽样得到的样本数据而得出的样本均值、总体比率或总体中位数等估计值。
每层的权重是指不同层次上样本数据的权重,通常是总体中各层中样本所代表的比例。
分层总和法的实现需要根据总体数据的属性来选择不同的抽样方法和公式计算总体估计值。
例如,若总体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则应根据季节因素划分成不同的层次来进行抽样调查。
又如,若总体中含有大量异常数据,则应采用中位数估计值而不是均值估计值。
当然,分层总和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若采样误差较大,则总体估计值也存在误差。
又如,若划分层次的方法不合适,则总体估计值也会受到影响。
总之,分层总和法是一种常用的调查方法,应用广泛、灵活性强,通过合理设置样本数据权重,可以有效提高总体估计值的准确性。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根据总体数据的属性来选择不同的抽样方法和计算公式,以保证总体估计值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单向压缩分层总和法的计算步骤
单向压缩分层总和法的计算步骤
1. 将原始图像划分为多个分块(block),每个分块的尺寸为MxM(M为正整数)。
2. 对每个分块进行离散余弦变换(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 DCT)。
DCT将图像从空域转换到频域,得到每个分块的频
域系数。
3. 对DCT得到的频域系数进行量化。
量化是将频域系数近似
为离散的数值,以减少数据的表示量。
可以使用固定的量化矩阵,也可以根据不同频率分量的敏感度进行自适应量化。
4. 压缩分层:将压缩后的频域系数按照一定规则进行分层处理。
通常分为低频分层和高频分层。
低频分层包含较大的系数值,具有图像的主要信息;高频分层包含较小的系数值,包含图像的细节信息。
5. 低频分层的系数进行编码。
可以使用霍夫曼编码等压缩编码方法对低频分层的系数进行压缩表示。
6. 高频分层的系数进行零值压缩。
高频分层的系数通常趋近于零,可以通过保留非零系数的位置信息,并将零值系数舍弃,实现高频分层的压缩表示。
7. 将压缩后的低频分层和高频分层进行反量化,得到反量化后的频域系数。
8. 对反量化后的频域系数进行逆离散余弦变换(Inverse 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 IDCT),将频域系数转换回空域,
得到重建的图像分块。
9. 对重建的图像分块进行重组,得到压缩后的图像。
通过单向压缩分层总和法,可以将图像进行有效的压缩表示,减少数据的存储和传输量,同时保留主要信息和细节信息。
地基沉降计算的分层总和法全文
5-4 地基沉降计算的分层总和法
(3)求各分层面的自重应力(注意:从地面算起) 并绘分布曲线 σs0= γd=20 ×1.5=30kPa σs1= σs0 +γH1=30+20 ×2.5=80kPa σs2= σs1 +γˊH2=80+(21-9.8) ×2.5=108kPa σs3= σs2 +γˊH3=108+(21-9.8) ×2.5=136kPa σs4= σs3 +γˊH4=136+(21-9.8) ×2.5=164kPa σs5= σs4 +γˊH5=164+(21-9.8) ×2.5=192kPa
zi-1
56
zi
第i层
34
△z 第n层
p0
2
1
2
Ai
zi
34
ip0
p0
1 5
Ai-16
2 zi-1
i-1p0
沉降计算深度zn应该满足
n
sn 0.025 si i 1
当确定沉降计算深度下有软弱土层时,尚应向下继续计 算,直至软弱土层中所取规定厚度的计算沉降量也满足上 式,若计算深度范围内存在基岩,zn可取至基岩表面为止
当压力较大时,它们的压缩曲线
都近乎直线,且大致交于C点,而
C点的纵坐标约为0.42eo,eo为试
样的初始孔隙比;
0.42e0
C
5-5 地基沉降计算的e~lgp曲线法
二、现场压缩曲线的推求
(一)室内压缩曲线的特征 (3)扰动愈剧烈,压缩曲线愈 低,曲率愈小;
0.42e0
5-5 地基沉降计算的e~lgp曲线法
物施工时又产生地基土再压缩的情况
回弹再压缩影
分层总和计算方法
施工期沉降计算方法X 形桩复合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也可按下式估算:()1aspk XX sk psR f m m f A β=+- (3.4.3) 式中 f spk ——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m X —— 桩土面积置换率,m X =d 2/2e d ; d —— 桩身等效圆直径(m );d e —— 一根桩分担的处理地基面积的等效圆直径(m ),等边三角形布桩时,d e =1.05s ;正方形布桩时,d e =1.13s ;矩形布桩时,d e =1.1321s s ;s 、s 1、s 2分别为桩间距、纵向间距和横向间距(m ); R a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N );ps A ——桩身截面面积(m 2);β—— 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宜按地区经验取值,如无经验时可取0.75~0.95,天然地基承载力较高时取大值;f sk —— 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kPa ),宜按当地经验取值,如无经验时,可取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3.4.7 X 形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的取值,应按以下要求确定:1 当采用单桩静载荷试验时,应将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除以安全系数2;2 当无单桩载荷试验资料时,对于初步设计估算可按下式估算:1na X sia i P pa p i R u q l q A βξ==+∑ (3.4.5)式中 R a ——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N );u —— 桩身外周长(m );n —— 桩长范围内所划分的土层数;ξP —— 端阻力修正系数,与持力层厚度、土的性质、桩长和桩径等因素有关,可取0.65~0.9,桩端土质硬时取大值;q sia —— 桩第i 层土(岩)的侧阻力特征值(kPa ); q pa —— 桩端阻力特征值(kPa ); l i —— 桩穿越第i 层土的厚度;X β—— 为充盈折减系数;表3.4.1 X 形桩充盈折减系数β备注:未考虑充盈的X 形桩截面设计参数,开弧间,与φ377沉管桩同面积X 形桩外包方形截面边长a =499.556mm ;与φ426沉管桩同面积X 形桩外包方形截面边长a =611.090mm 。
单向分层总和法计算步骤
单向分层总和法计算步骤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单向分层总和法计算步骤。
这玩意儿啊,就像是搭积木,一块一块往上垒,可有意思啦!先来说说这第一步,就像是给房子打地基,得把基础弄扎实咯。
咱得仔细分析要计算的对象,搞清楚它的结构和特点,这就好比你得知道你要搭的积木是个啥形状的。
然后呢,进入第二步啦。
这一步就像是给房子砌墙,得一层一层来。
根据分析的结果,把整个计算过程分成一个个小的层次,就像把墙分成一块一块的砖头。
接下来呀,就是第三步咯。
这第三步就如同给房子装修,得精心细致。
在每个分层里,按照特定的规则和公式进行计算,不能马虎,不然这房子可就不结实啦。
第四步呢,有点像检查房子有没有漏洞。
把每个分层计算的结果汇总起来,看看是不是符合要求,有没有算错的地方。
最后一步啦,相当于给房子来个竣工验收。
要仔细核对最终的结果,确保准确无误。
你看,这单向分层总和法计算步骤不就跟盖房子一样嘛!每一步都很重要,少了哪一步都不行。
就好像盖房子少了一块砖,那房子能结实吗?想象一下,如果第一步没做好,后面的计算不就全乱套啦?那可就像房子地基没打好,摇摇晃晃随时可能倒塌。
要是第二步分层分错了,那不就等于墙砌歪了,这房子还能好看吗?第三步计算出错,就像是装修出了问题,住起来也不舒服呀。
第四步没汇总好,那结果不就不准确啦,就像房子有瑕疵一样。
最后一步没检查好,哎呀,那可麻烦大了,就跟房子没验收合格似的。
所以说呀,单向分层总和法计算步骤可不能小瞧,得认真对待,就像对待盖房子一样用心。
咱得把每一步都走好,这样才能得出准确可靠的结果。
朋友们,记住了吗?这可是很重要的哦!咱可不能在这上面马虎,要把它学好学透,让计算变得轻松又有趣!怎么样,是不是对单向分层总和法计算步骤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啦?那就赶紧去实践实践吧!。
分层总和法变形计算步骤课件
根据各层位移数据,采用适当的数学模型和方法计算各层的变形量。
详细描述
在获取各层位移数据后,需要采用适当的数学模型和方法来计算各层的变形量。常用的数学模型包括 弹性力学模型、有限元模型和离散元模型等。这些模型能够根据位移数据模拟各层的变形过程,并给 出各层的变形量。在选择数学模型时,应根据研究目标和地质条件进行综合考虑。
不超过2米。
计算各层变形量
根据分层总和法的原理 ,计算各层的变形量。
汇总变形量
将各层的变形量进行汇 总,得到整个桥梁的变
形量。
结果分析
01
02
03
变形量分析
通过计算结果,分析桥梁 在施工过程中的变形情况 。
安全性评估
根据变形量的大小,评估 桥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
优化建议
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 性的优化建议,提高桥梁 施工质量和安全性。
汇总变形结果
总结词
将各层的变形量进行汇总,得到整个计 计算出各层变形量后,需要将这些结果 进行汇总,以得到整个计算范围的变形结 果。汇总时需要考虑各层之间的相互影响 和耦合效应,以获得更加准确的结果。汇 总后的变形结果可以为地质灾害预测、工 程设计和施工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缺点
分层依据选择困难
选择合适的分层依据是分层总和法的关键,但实际操作中往往难 以确定最优的分层依据。
对异常值敏感
分层总和法对异常值较为敏感,异常值可能会对计算结果产生较大 影响。
无法处理非线性关系
分层总和法主要适用于处理线性关系的数据,对于非线性关系的数 据处理效果不佳。
改进方向
优化分层依据选择
应用将更加广泛。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优化分层 总和法的算法,提高计算效率
土力学:(分层总和法与规范法)(2010)
总结大量实践经验,提出经验修正系数ψs 是:
软弱地基
——
ψ s
>
1.0
坚实地基
——
ψ s
<
1.0
列表计算沉降量
P1
P2
计算沉降量
Si
=
e1i − e2i 1+ e1i
计算附加应力
水位深3.4m, 水位下土Ysat=18.2KN/m3,a2=0.25MPa-l。计算柱基中点的沉降 量。
σc
L=b=4m
16
解:基底压力
35.2
σ = P + G = 1440 + 20 × 4 × 4 ×1
54.4
A
4×4
67.5
= 110kPa
83.9
基底附加压力 σ 0 = σ − γ ⋅ d = 110 −16×1= 94.0kPa 分层 h≤0.4b=1.6m 计算自重应力
欠固结土
沉积间断
连续沉积固结
新近沉积土层 固结未完成
超固结比
OCR = Pc p1
OCR = 1 OCR > 1 OCR < 1
正常固结土 超固结土 欠固结土
OCR 愈大,土的超固结程度愈高,压缩性愈小。
P117
作图求解前期固结压力的方法 ( 卡萨格兰德法 )
步骤:
1)在e-logP曲线上寻找曲率半径 最小的点C;
hi
∑ S = Si ≈ 53.4mm
Si
=
e1 − e2 1+ e1
分层总和法
分层总和法
1)计算0
P (基础底面平均的附加压力) 当基础在地面以下埋深为d 处,基础底面的平均附加压力0
P 为 d r A G F d r P P P c 0
00-+=-=-=σ P :基础底面的平均接触压力
c
σ:基底处土的自重应力 d :基础埋深
0r :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d h r r i i
∑=0
2)将地基分层,每层0.4b 或1——2米,并编号0,1,~~~~~~n ,0为基底中心。
对每一分层面处计算自重应力c σ和附加应力z σ,并确定计算下限。
例:矩形基底均匀荷载下任意点的竖向附加应力计算用角点法,即
0P c z ασ=
其中c
α由b l 和b z 来确定,l 和b 为矩形的长边和短边;z 为深度。
沉降计算深度的取值根据c z
σσ2.0≤ 3)对每一分层计算自重应力c σ和附加应力z σ的平均值 1
c 2)(P c c =+=下
上σσσ 2)(z 下
上σσσ+=z z
令z P P σ+=12
在e —p 曲线上查出:
11e P −→−;22e P −→− 4)计算每层压缩量 i
i
i
i i h e e e S 1211+-= 5)计算总沉降 i S S ∑=。
分层总和法计算步骤
分层总和法计算步骤
分层总和法是一种层次分析法(AHP)的求解过程。
它的计算步骤如下:
1、建立层次结构。
将问题分解成不同的层次结构,从大范围到小范围逐级划分。
例如,可以将问题划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
2、设定判断矩阵。
在每个层次下,建立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由两两比较各元素的重要性所得,元素之间的重要性用1-9的数字表示。
根据判断矩阵的特性,它是一个对称矩阵,对角线元素为1,上下对称元素相乘之积为1。
3、归一化判断矩阵。
对每个判断矩阵的列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使得每列向量的和等于1。
4、计算权重向量。
根据归一化判断矩阵的每列向量求平均值,得到该层次下各元素的权重。
5、一致性检验。
对每个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通过计算一致性比例(CR)来判断判断矩阵的一致性。
CR的计算公式为CR=(最大特征值-n)/(n-1)*RI,其中n为判断矩阵的阶数,RI为随机一致性指标,根据判断矩阵的阶数查表得到。
若CR小于0.1,则认为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
6、重构目标层次到方案层次。
将目标层次的权重向量与准则层次的权重向量相乘,得到重构的权重向量。
同理,将准则层次的权重向量与方案层次的权重向量相乘,得到最终的权重向量。
7、计算综合得分。
将方案层次的得分乘以其对应的权重值,再对所有方案的得分进行相加,得到每个方案的综合得分。
根据得分的大小排序,确定最优方案。
地基沉降量计算
地基沉降量计算地基变形在其表面形成的垂直变形量称为建筑物的沉降量。
在外荷载作用下地基土层被压缩达到稳定时基础底面的沉降量称为地基最终沉降量。
一、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计算地基的最终沉降量,目前最常用的就是分层总和法。
(一)基本原理该方法只考虑地基的垂向变形,没有考虑侧向变形,地基的变形同室内侧限压缩试验中的情况基本一致,属一维压缩问题。
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可用室内压缩试验确定的参数(e i、E s、a)进行计算,有:变换后得:或式中:S--地基最终沉降量(mm);e--地基受荷前(自重应力作用下)的孔隙比;1e--地基受荷(自重与附加应力作用下)沉降稳定后的孔隙比;2H--土层的厚度。
计算沉降量时,在地基可能受荷变形的压缩层范围内,根据土的特性、应力状态以及地下水位进行分层。
然后按式(4-9)或(4-10)计算各分层的沉降量S。
最后将各分层的沉降量总和起来即为地基的最终沉降量:i(二)计算步骤1)划分土层如图4-7所示,各天然土层界面和地下水位必须作为分层界面;各分层厚度必须满足H i≤(B为基底宽度)。
2)计算基底附加压力p03)计算各分层界面的自重应力σsz和附加应力σz;并绘制应力分布曲线。
4)确定压缩层厚度满足σz=σsz的深度点可作为压缩层的下限;对于软土则应满足σz=σsz;对一般建筑物可按下式计算z n=B。
5)计算各分层加载前后的平均垂直应力p=σsz; p2=σsz+σz16)按各分层的p1和p2在e-p曲线上查取相应的孔隙比或确定a、E s等其它压缩性指标7)根据不同的压缩性指标,选用公式(4-9)、(4-10)计算各分层的沉降量S i8)按公式(4-11)计算总沉降量S。
分层总和法的具体计算过程可参例题4-1。
例题4-1已知柱下单独方形基础,基础底面尺寸为×,埋深2m,作用于基础上(设计地面标高处)的轴向荷载N=1250kN,有关地基勘察资料与基础剖面详见下图。
分层总和法的计算步骤
分层总和法的计算步骤分层总和法是一种用于计算复杂算术问题的方法。
它通过将问题分解为若干个较小的子问题,并逐层求解这些子问题的和来获得最终的结果。
下面将介绍分层总和法的计算步骤。
1. 确定问题的层次结构:首先,我们需要将问题分解为若干个较小的子问题,并确定它们之间的层次关系。
每个子问题可以看作是一个层次的节点,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树状图表示。
树的根节点表示原始问题,而叶子节点表示最终的子问题。
2. 计算每个子问题的总和:从树的叶子节点开始,逐层向上计算每个子问题的总和。
对于每个子问题,我们需要确定它的子节点的总和,并将它们相加得到当前节点的总和。
这个过程可以通过递归的方式来实现。
当计算到根节点时,就得到了原始问题的总和。
3. 计算每个子问题的解:在计算每个子问题的总和时,我们还可以同时计算出每个子问题的解。
这是因为子问题的解通常可以通过其子节点的解来获得。
对于每个子问题,我们可以将其解与子节点的解相加得到当前节点的解。
这个过程也可以通过递归的方式来实现。
4. 合并每个子问题的解:在计算完每个子问题的解后,我们需要将它们合并成原始问题的解。
这可以通过将根节点的解与其子节点的解相加来实现。
最终,我们就可以得到原始问题的解。
5. 检查解的正确性:在得到原始问题的解后,我们需要对解进行检查,确保它的正确性。
这可以通过将解代入原始问题中进行验证来实现。
如果解满足原始问题的条件,那么它就是正确的。
分层总和法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计算方法,特别适用于处理复杂的算术问题。
它可以将原始问题分解为若干个较小的子问题,并通过逐层求解这些子问题的和来获得最终的结果。
同时,分层总和法还可以同时计算出每个子问题的解,并将它们合并成原始问题的解。
这样,我们就可以在获得结果的同时,获得问题的解。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计算的效率,还可以减少计算的复杂度。
因此,分层总和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总结起来,分层总和法是一种通过将问题分解为若干个较小的子问题,并逐层求解这些子问题的和来获得最终结果的计算方法。
计算地基沉降的若干方法比较
计算地基沉降的若干方法比较摘要:从理论上计算地基沉降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分层总和法、弹性理论法和有限元方法。
基于以上三种方法计算地基沉降得到的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它们三种方法的适用条件也不一样。
分层总和法是现阶段国家规范采用的理论计算方法;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得到的地基沉降较弹性理论法和有限元方法偏小,并与工程实测存在较大偏差。
关键词:分层总和法有限元方法弹性理论法1 引言近年来,国内不少建筑学者提出国家规范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以下简称国家规范)计算基础沉降时,常出现计算得到的理论值比实测值大很多的情况。
国家规范是基于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沉降的;因此许多学者提出了其它的计算方法(如有限元方法、弹性理论法),这三种方法计算所得到的沉降会差异很大,通过比较这三种方法各自所得到的结果,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来找到一个较为合理的结果。
2 分层总和法分层总和法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所推荐的地基最终变形量(即基础最终沉降量)计算公式。
分层总和法的中心概念是将将地基压缩层深度范围内划分为若干分层,计算各分层的压缩量,然后求其总和。
分层总和法计算基础最终沉降量是建立在许多假设条件上提出的。
假定1.地基土压缩时不考虑侧向变形,相当于薄压缩土层位于两层坚硬密实土之间或在大面积荷载作用下地基的侧限条件。
假定2以基底中心轴线下分布的地基附加应力计算地基变形,可以弥补采用侧限条件的压缩性指标计算结果偏小的缺点。
假定3.地基土是一个均匀、等向的半无限弹性体。
分层总和法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式中:s——地基最终变形量(mm);s’——按分层总和法计算出的地基变形量(mm);Ψs——沉降计算经验系数,根据地区沉降观测资料及经验确定,无地区经验时可根据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内压缩模量的当量值()、基底附加压力按建筑地基基础规范表5.3.5;n——地基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内所划分的土层数(图5.3.5);p0——相应于作用的准永久组合时基础底面处的附加压力(kPa);Esi——基础底面下第i层土的压缩模量(MPa),应取土的自重压力至土的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之和的压力段计算;zi、zi-1——基础底面至第i层土、第i-1层土底面的距离(m);、——基础底面计算点至第i层土、第i-1层土底面范围内平均附加应力系数,可按本规范附录K采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施工期沉降计算方法
X 形桩复合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也可按下式估算:
()1a
spk X
X sk ps
R f m m f A β=+- (3.4.3) 式中 f spk ——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
m X —— 桩土面积置换率,m X =d 2/2e d ; d —— 桩身等效圆直径(m );
d e —— 一根桩分担的处理地基面积的等效圆直径(m ),等边三角形布桩时,
d e =1.05s ;正方形布桩时,d e =1.13s ;矩形布桩时,d e =1.1321s s ;
s 、s 1、s 2分别为桩间距、纵向间距和横向间距(m );
R a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N );
ps A ——桩身截面面积(m 2);
β—— 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宜按地区经验取值,如无经验时可取0.75~0.95,天
然地基承载力较高时取大值;
f sk —— 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kPa ),宜按当地经验取值,如无经验时,可取
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3.4.7 X 形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的取值,应按以下要求确定:
1 当采用单桩静载荷试验时,应将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除以安全系数2;
2 当无单桩载荷试验资料时,对于初步设计估算可按下式估算:
1
n
a X sia i P pa p i R u q l q A βξ==+∑ (3.4.5)
式中 R a ——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N );
u —— 桩身外周长(m );
n —— 桩长范围内所划分的土层数;
ξP —— 端阻力修正系数,与持力层厚度、土的性质、桩长和桩径等因素有关,可取
0.65~0.9,桩端土质硬时取大值;
q sia —— 桩第i 层土(岩)的侧阻力特征值(kPa ); q pa —— 桩端阻力特征值(kPa ); l i —— 桩穿越第i 层土的厚度;
X β—— 为充盈折减系数;
表3.4.1 X 形桩充盈折减系数
β
备注:X 形桩
外包方形截面边长a =499.556mm ;与φ426沉管桩同面积X 形桩外包方形截面边长a =611.090mm 。
根据Boussinesq 应力解公式,对路堤沉降的计算采用条形基底受竖直均布荷载p 作用时的附加应力公式:
⎥⎦⎤⎢⎣⎡-+--+-+⎪⎭⎫ ⎝⎛--⎪⎭⎫ ⎝⎛=
2222)1()1(1arctan arctan m n m n m
n n m n m n m p z πσ 其中:b
x
m =
,b z n =。
和条形基底受三角形分布荷载p 作用时的附加应力公式:
⎭
⎬⎫⎩⎨⎧-+--⎥⎦⎤⎢⎣⎡⎪⎭⎫ ⎝⎛--⎪⎭⎫ ⎝⎛=
22)1()1(1arctan arctan m n m n n m n m m p z πσ
3.4.7 X 桩复合地基沉降变形包括两部分:复合加固层的沉降变形和下卧层的沉降变形,即:
S=S 1+S 2 (3.4.7-1)
式中 S 1—— X 桩处理深度内的沉降变形;
S 2——下卧层的沉降变形。
1 X 桩处理深度内的沉降变形S 1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
2 的有关规定执行。
()1110
11--=-='=∑i i i i n
i ci
s s a z a z E p S S ψψ (3.4.7-2)
式中:1S '——按分层总和法计算的复合加固层变形量;
s ψ——沉降计算经验系数,根据地区沉降观测资料及经验确
定,无地区经验时可采用表3.4.7的数值。
0p ——对应于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时的基础底面处的附加压
力(kPa );
ci E ——基础底面下第i 层复合土层的压缩模量(MPa );
i z 、1-i z ——基础底面至第i 层土、i-1层土底面的距离( m );
i a 、1-i a ——基础底面计算点至第i 层土、第i-1层土底面范
围内平均附加应力系数,可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取值。
复合土层的分层与天然地基相同,复合土层各分层的压缩模量
ci E 可按下列公式计算确定:
si ci E E ξ= (3.4.7-3)
式中:E si ——基础底面下第i 层天然地基的压缩模量; ξ——基础底面下地基压缩模量提高系数。
ξ值可按下式确定:
ak spk
f f =
ξ (3.4.7-4)
式中: ak f ——基础底面下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
表3.4.7 变形计算经验系数s ψ
s E (MPa)
2.5 4.0 7.0 15.0 20.0 s ψ
1.1
1.0
0.7
0.4
0.2
注:s E 为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内压缩模量的当量值,应该下式计算:
∑
∑=
ci
i i s E A A E (3.4.7-5)
式中: i A ——第i 层土附加应力系数沿土层度的积分值; 2 下卧层的沉降变形采用分层总和法计算,作用在下卧层土体上荷载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计算。
3.4.8 地基变形计算深度应大于复合土层的厚度,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关于地基变形计算深度的有关规定。
工后沉降计算方法
对公路而言,工后沉降是指道路结构层竣工并开放交通后所产生的沉降量。
在公路使用期内不发生较大的沉降量和不均匀沉降,是保证路面结构完整和车辆高速平稳行驶的关键。
为此需要准确的评估地基固结状态和工后沉降是否小于允许值以及合理确定路面层施工时间。
因现浇薄壁管桩为刚性桩,复合地基加固区整体刚性相对较大,在路堤荷载作用下,桩间土的沉降主要发生于路堤填筑阶段并在桩土荷载调整分担过程中很快趋于稳定,工后沉降主要由下卧层的固结变形引起。
目前,固结计算仍然依据太沙基的单向固结理论。
假定渗透和压缩变形只在竖向发生,在线性加载条件下土层的平均固结度为:
⎪⎪⎩
⎪⎪⎨⎧>⎥⎦⎤⎢⎣⎡--⎥⎦⎤⎢⎣⎡---≤⎥⎦⎤
⎢⎣⎡---
=∑∑∞=∞=122
224212242)
()(exp )exp(121)()exp(12m v v v m v v T t T t C H M H T C M M t C H T t H t C M M t C H
T t U (3-12)
若荷载是分级施加,对第i 级荷载可用上式计算,整个加载过程可由上式迭加求之。
对于单向固结,土层的平均固结度也可用下式表示:
S S U t /= (3-13)
式中:t S ——经过时间t 后的地基固结沉降量;
S ——地基的最终固结沉降量;
通过上述公式,可以推算某一固结历时t 的沉降St ,即可推求工后沉降量。
式中:T ——加载历时; t ——加载过程中某一时刻; M=1/2(2m-1)π;
H ——最大渗径长度。
若荷载是分级施加的,对第i 级荷载可用上式计算,整个加载过程可由上式选加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