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概况

合集下载

猪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猪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猪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猪弓形虫病是一种由弓形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人和动物都可能感染。

猪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以及防治措施对于疾病的控制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猪弓形虫病,希望能对相关人士有所帮助。

一、流行病学1.主要传播途径猪弓形虫病主要通过食物、饮水和接触感染源传播。

猪是猪弓形虫的主要宿主,而异型弓形虫囊内子猪腔虫一次性排便后,其粪便中的囊子对人和其他哺乳动物都有感染力。

包囊也可能存在于猪肉中,从而通过食用猪肉的方式感染。

2.易感人群猪弓形虫病无论男女老少都可能感染,但儿童、孕妇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更容易感染。

特别是孕妇感染猪弓形虫后,会对胎儿造成严重伤害,甚至导致流产或先天性畸形。

3.分布地区猪弓形虫病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分布,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农村地区更为普遍。

据统计数据显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是猪弓形虫病的高发地区。

二、临床症状1.急性期症状猪弓形虫病在急性期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乏力、肌肉疼痛等,严重时还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

2.慢性期症状猪弓形虫病的慢性期症状一般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和眼病。

包括情绪不稳、疲劳、头晕、失眠等神经系统症状,以及视力模糊、眼球疼痛、眼球运动不灵活等眼病症状。

3.先天性症状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感染了猪弓形虫,胎儿可能出现严重的先天性畸形,包括视力障碍、智力发育不全、肌肉无力等。

三、防治措施1.加强环境卫生措施定期清理猪舍和周围环境,及时清除猪粪,避免侵染人和其他动物。

餐具、饮水容器等用具也需要定期清洁消毒,避免猪弓形虫囊子的侵染。

2.加强猪育种管理在猪的饲养和管理过程中,要加强猪的检疫和隔离管理,避免感染源的传播。

并且加强猪的免疫力,及时进行疫苗接种,减少猪的感染率。

3.合理饮食和烹饪在日常饮食中,要注意选择新鲜的猪肉,避免食用未烹煮熟的猪肉,特别是生猪肝等器官。

对于已感染的猪肉,应进行彻底煮熟,避免通过食物感染猪弓形虫。

弓形虫病的研究进展

弓形虫病的研究进展

率, 但费时 、 费力 , 基层难 以推广。过氧化物酶免疫
组 化 法 适 用 于 未 固定 或 用 福 尔 马林 固定 的 石 蜡 组 织切 片 , 具 有 良好 的敏感 性 和 特 异性 。酶联 免 疫 吸 附试 验 ( E L I S A) 方 法 也可 用 于检 测 弓形 虫 病循 环 抗
验… 。 国内李爽等建立了原位 P C R方法 , 检测石蜡
标 本 中 的 弓形 虫 D N A E ” 】 , 为 弓形虫 的分 子 检测 提 供 了 一 种 新 的 可行 方 法 。刘 世 国 等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了 实 时 定 量
吸频数 、 共济失调 、 皮肤溃疡 、 衰竭等 。在高热病牛
痹, 最后 横 卧不 起 , 经l ~2 h死亡 。 犬: 犬 感 染 弓形 虫 后 出 现发 热 、 肌 肉麻 痹 、 昏睡
弓形虫早期感染的检测。郑兰艳等建立 了弓形虫循
环 抗原 免疫 一 P C R检测 技 术 ,结果 表 明该技 术 特 异
性强 、 敏感度高 , 特别适合于弓形虫病的早期诊断 、
生流产或死胎 。体温升高到 4 0 . 5 ~ 4 2  ̄ C, 精神委顿 ,
食 欲减 退 或废 绝 , 渴 欲 增 加 。随 着 病 情 发 展 , 在 耳 翼、 鼻端 、 下肢 、 股 内侧 、 下 腹 部 等 处 出现 紫 红 斑 或
原( C A g ) , 特别适合免疫受损者的诊 断。
的末 梢血 液 中可 查见 弓形 虫速 殖 子 。
P C R方法 , 结果显示有较高的敏感性I I 4 l 。 陈俏梅等根 据P 3 0 基 因序列 , 建立巢式 P C R t ] , 可用于实验动物
鹿: 临床表现为绝食 , 不饮水 , 濒死期体温升高 至4 l ( ℃, 大小便失禁 , 后期大便干燥 , 走路摇摆或麻

弓形虫病疾病研究报告

弓形虫病疾病研究报告

弓形虫病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弓形体病所属部位:全身就诊科室:儿科,传染科病症体征:斑丘疹,肌痛,反应迟钝,高热,头痛,关节疼痛,斜视疾病介绍:弓形虫病是怎么回事?弓形虫病又称弓形体病,是由刚地弓形虫所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在人体多为隐性感染,弓形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发病者临床表现复杂,其症状和体征又缺乏特异性,易造成误诊,主要侵犯眼,脑,心,肝,淋巴结等,孕妇受染后,病原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直接影响胎儿发育,致畸严重,其危险性较未感染孕妇大10倍,影响优生,成为人类先天性感染中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已引起广泛重视,本病与艾滋病的关系亦密切症状体征:弓形虫病有什么症状?以下就是弓形虫病的症状介绍:多数是无症状的带虫者,仅少数人发病。

临床表现复杂。

一般分为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两类,均以隐性感染为多见。

临床症状多由新近急性感染或潜在病灶活化所致。

1、先天性弓形虫病多由孕妇于妊娠期感染急性弓形虫病(常无症状)所致。

孕妇感染有无症状与胎儿感染的危险性先天相互关系。

前瞻性研究表明先天性感染的发生率和严重性与孕妇受染时间的早晚有关:妊娠早期感染弓形虫病的孕妇,如不接受治疗则可引起10%~25%先天性感染而导致自然流产、死胎、早产和新生儿严重感染;妊娠中期与后期感染的孕妇分别可引起30%~50%(其中72~79%可无症状)和60~65%(内89%~100%可无症状)的胎儿感染。

受染孕妇如能接受治疗,则可使先天性感染的发生率降低60%左右。

先天性弓形虫病的临床表现不一。

多数婴儿出生时可无症状,其中部分于出生后数月或数年发生视网膜脉络膜炎、斜视、失明、癫痫、精神运动或智力迟钝等。

出生时即有症状者梋下列不同组合的临床表现:视网膜脉络膜炎;脑积水或小并没有畸形或无脑儿、颅内钙化,伴脊柱裂、脑脊膜膨出、兔唇腭裂;肾上腺缺如、双多囊肾;联体畸胎等;抽搐、精神运动障碍;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发热、黄疸、皮疹等。

2、后天获得性弓形虫病病情轻重不一,从亚临床性至暴发性感染不等。

猪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猪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猪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猪弓形虫病是一种由弓形虫引起的寄生虫病,是一种主要通过食用受感染的肉而感染人的疾病。

该病主要分布于全球各地,特别是在欧美、东南亚和南美洲等地。

本文主要介绍猪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一、流行病学猪弓形虫病主要通过食用受感染的猪肉而感染人,同时也可以通过接触病畜、被污染的食物和水以及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

狗、猫、鼠等动物也可以是弓形虫的中间宿主。

二、临床症状猪弓形虫病在人体内的潜伏期一般为1至3周,其后症状主要包括:1.发热:多数患者在发病后2至4周内出现低热,热度多在37.5℃至38.5℃。

2.淋巴结肿大:患者多出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淋巴结肿大,多数呈压痛。

3.全身不适:多数患者在早期出现乏力、头晕、头痛、抖动、食欲不振等症状。

4.肝脾肿大:约三分之一的患者出现肝、脾肿大。

5.眼部症状:约10%的患者眼部出现症状,如视力模糊、视力下降、眼底病变等。

6.其他症状:还有些患者还可能出现肌痛、胃肠道不适、肺炎等。

三、防治措施1.生猪防治:猪弓形虫病的感染率和弓形虫囊虫的疏松率与猪群感染水平密切相关。

在生猪防治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生猪防疫工作,摧毁弓形虫的传染源。

(2)改善饲养条件,提高猪的免疫力。

(3)在饲料和自来水中添加消毒杀菌剂,提高防护能力。

2.人类防治:在人类防治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人们在食用猪肉前要经过充分烹饪。

(2)饮用清洁卫生的水源,避免接触被污染的水源。

(3)勤洗手,保持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4)对于既往接触过某些高危动物(比如狗、猫、鼠等)的人群,应定期进行检查。

总之,加强预防和科学防治是控制猪弓形虫病的重要措施,更好地保障人类的健康。

猪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猪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猪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猪弓形虫病是一种由弓形虫寄生在猪体内引起的传染病,由于猪弓形虫能够寄生在人体内并引起严重的症状,所以猪弓形虫病也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

猪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十分重要,对于控制和预防这种传染病至关重要。

一、流行病学猪弓形虫病主要是通过摄入被感染的肉类或接触感染物体传播的。

而在猪弓形虫区域内很多猪只对人体传染,人感染的主要途径就是接触寄生在猪体内的弓形虫囊,这往往是由于人在处理生猪肉时未注意个人卫生或未对生猪肉进行充分的烹调而引起的。

在预防猪弓形虫病的流行上要及时洗手,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生活环境卫生,猪的饲养场、屠宰场也需要进行必要的清洁工作。

二、临床症状猪弓形虫病在人体内寄生会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疲劳、食欲下降、呕吐、腹泻等。

在严重的情况下,猪弓形虫病还可能引起神经系统症状,如脑炎、精神错乱、意识障碍等。

对于孕妇来说,感染猪弓形虫可能导致胎儿感染,引发先天性弓形虫病,危害胎儿的健康。

三、防治措施1.饮食卫生饮食卫生是预防猪弓形虫病的关键。

在食用猪肉之前,要对猪肉进行充分的烹饪,煮熟炒熟,以杀死寄生在肉类中的猪弓形虫囊。

在处理生猪肉时,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直接接触生猪肉,及时洗手,保持干净卫生。

2.严格检疫为了防止猪弓形虫病在猪群中的传播,饲养场和养殖户需要对进场的新生猪进行严格的检疫,排除感染猪弓形虫的猪只。

饲养场需要做好统一养殖管理,对猪只的饲料、生活环境和卫生条件进行监控和管理,确保猪只的健康。

3.普及健康知识对于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普及健康知识也是预防猪弓形虫病的重要手段。

生产者需要了解猪弓形虫病的病原学特点,掌握猪弓形虫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保障猪只的健康。

消费者需要了解猪肉是感染猪弓形虫的主要食源,养成良好的食品安全习惯,避免食用生猪肉或未充分烹饪的猪肉,从而降低感染猪弓形虫的风险。

4.加强卫生管理为了预防猪弓形虫病的传播,生产者和养殖户需要加强猪只的卫生管理,保持饲养场的清洁和整洁。

猪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猪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猪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作者:佟晓宇来源:《现代畜牧科技》2019年第04期摘要:猪弓形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是由于感染刚地弓形虫而导致。

动物感染后会表现出高热、呼吸困难、繁殖障碍、神经症状等临床症状,且具有发病急、快速死亡等特点。

人类感染后会导致生殖障碍,还可引发眼炎或者脑炎等。

由于该病容易出现误诊、误治,耽误治疗,使猪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严重损害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应加以重视。

关键词:猪;弓形虫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药物治疗;饲养管理中图分类号:S858.28 ; ;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9)04-0102-021 流行病学1.1 病原及其生活史猪弓形虫病是由刚地弓形虫(简称弓形虫)引起的,其是球虫目、弓形虫科、弓形虫属。

虫体整个生活史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滋养期、包囊期、裂殖期、配子体和卵囊期。

其中前两期是无性生殖期,主要在中间宿主和终末宿主体内出现;后三期是有性生殖期,只在终末宿主体内出现。

宿主细胞外游离的滋养体一般呈月牙形或者弓形,而细胞内寄生的滋养体往往呈梭形。

滋养体的一端钝圆,而另一端锐尖,核处于虫体的中央或者稍偏于钝圆端。

宿主感染滋养体后主要引起急性发病,在腹水中往往能够发现正处于繁殖阶段的虫体,且形态各不相同,有些呈卵圆形、圆形、柠檬状,有些为正在出芽的不规则形状等。

有时宿主细胞的包浆内寄生的多个滋养体会在一个囊内聚集,将其称为假囊。

囊内存在几个、几十个或者数百个速殖体。

慢性动物由于机体具有较强的免疫力,大多数滋养体核假囊会被消灭,只有少量虫体寄生于眼、骨骼和脑内。

这些虫体可分泌产生一些物质构成包囊,里面存在呈椭圆形或者圆形的虫体,一般将囊内的虫体称为慢殖体。

包囊能够长时间寄生于宿主体内,往往长达几个月或者几年,甚至终生都在宿主体内寄生。

1.2 易感动物年老的母猪往往发生隐性感染,尽管本身不会表现出症状,但会经由胎盘感染导致流产、产出死胎或者弱仔;如果没有发生胎盘感染,可产出健康仔猪,但在吮食母乳后也会感染发病。

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

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

几所有哺乳类动物和一些禽类均可作为弓形虫的储存宿主,其在流行病学上所起作用不同,以猫的重要性最大,其次为猪、羊、狗、鼠等。

急性期病人的尿、粪、唾液和痰内虽可以弓形虫,但因其不能在外界久存,故除孕妇可经胎盘传染给胎儿外,病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甚小。

(二)遗传途径①先天性弓形虫病系通过胎盘传染,孕妇在妊娠期初次受染,无论为显性或陷性,均可传染胎儿。

但一般仅传染1次。

②后天获得性弓形虫病主要经口感染:食入被猫粪中感染性卵囊污染的食物和水,或未煮熟的含有包囊和假包囊的肉、蛋或未消毒的奶等均可受染。

猫、狗等痰和唾液中的弓形虫可通过逗玩、被舔等密切接触、经粘膜及损务的皮肤进入人体。

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尸解受伤亦可受染。

此外,尚可通过输血及器官移植传播。

(三)易感人群动物饲养员、屠宰声工作人员以及医务人员等较易感染。

新感染的孕妇,其胎儿感染率较高。

免疫功能低下者如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肿瘤、器官移植和艾滋病等患者易感染弓形虫病,且多呈显性感染。

(四)流行情况弓形虫病分布遍及全球,动物和人的感染均极普遍。

根据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国内弓形虫在家畜中流行很普遍:血甭阳性率以猫(15.16%~73%)为最高,余依次为猪、犬、羊、牛、马列等;至于人的感染情况,据国内大多数地区的调查、估计血清阳性性率约为5%~15%,平均8.5%,远低于某些西方国家,可能与生活和饮食习惯有关。

(医学教育网搜集)。

宠物弓形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宠物弓形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3、做好日常饲养管理,保持宠物生活环境的卫生和整洁。定期清洗宠物用具、 消毒饲养环境等措施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4、提倡科学喂养,避免与野生动物接触,减少感染来源。同时,鼓励进行室 内饲养,减少宠物与外界环境的接触仍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本研究仅针对某 地区进行调查,结果可能不能代表其他地区的情况。其次,本研究主要宠物弓 形虫病的感染情况和相关因素,未能深入探讨其发病机制和预防措施等方面的 问题。因此,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如果宠物感染了弓形虫,需要及时治疗。治疗药物主要有磺胺类药物、乙胺嘧 啶和螺旋霉素等。在选择药品时,要选择对弓形虫敏感的药物,并按照医生的 建议确定剂量和使用时间。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宠物的病情变化,如出现不 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除了治疗,预防也是关键。为了降低感染风险,宠物主人应尽量减少带宠物去 草地、沙地等弓形虫容易传播的地方。定期给宠物驱虫,增强宠物的免疫力, 避免接触其他患病宠物。此外,孕妇在怀孕期间应尽量避免接触宠物粪便,并 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确保自己和胎儿的健康。
1、扩大样本范围,对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宠物进行调查,以获得更全面的 流行病学资料。
2、加强病因学研究,探讨宠物弓形虫病的发病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更 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3、开展干预性研究,比较不同预防措施的效果,为制定弓形虫病的防治策略 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内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饲养宠物。然而,养宠物也带来 了一些潜在的健康风险,其中之一就是宠物弓形虫的感染。本次演示将详细介 绍宠物弓形虫的感染及其防控方法,以帮助宠物主人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宠物。
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方法,对某地区2000名宠物主人的宠物弓形 虫病感染情况进行调查。问卷调查涉及宠物种类、年龄、性别、饲养环境及驱 虫情况等。血清学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中弓形虫抗体。对收集到 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多因素回归分析等。

妇科患者弓形虫感染情况调查分析

妇科患者弓形虫感染情况调查分析

关键词:弓形虫;感染;影响因素;调查分析;预防弓形虫(ToxoplasmaGondii)是细胞内寄生虫,寄生于细胞内,随血液流动,到达全身各部位,对机体的大脑、心脏、眼底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1]。

弓形虫是一种人畜共患性疾病,其主要是一种机会性致病原虫,可侵害机体的呼吸系统、心脏等多个器官或系统,引起流产、胎儿畸形、甚至死胎等等[2,3]。

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其感染后多为无症状带虫状态,为对于免疫功能受损和先天感染者来说,其将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防治弓形虫病具有着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本次研究为了了解本市当地医院妇科就诊患者弓形虫感染情况,对2017年4月至2019年9月在永康市中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907例患者进行了弓形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其为当地指定相关防治对策上可以提高一定的科学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调查对象本次研究选择2017年4月至2019年9月在永康市中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907例患者,患者年龄16~59岁,平均年龄(35.9±4.7)岁。

患者均自愿接受检查,并签订相关知情通告书。

1.2检查方法患者晨起后采集静脉续血5ml,利用离心机离心5min,3000r/min,取其血,-20℃保存,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弓形虫IgG抗体(珠海海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提供),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其中在检测LgG抗体中,A值阳性对照≥0.5,A值阴性对照≤0.1,A 值临界对照值在0.12~0.35之间,证实本次实验成立,否则实验无效。

1.3实验室结果判定对于结果的判定主要依据实验测试的样品中的A值,其中样品A值≥临界对照A值平均值,则判为弓形虫IgG抗体阳性,提示弓形虫感染。

本次实验的操作和结果的判定均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

1.4统计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组间差异,计量资料采用(x±s)检验,若P<0.05,则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弓形虫病的研究进展_

弓形虫病的研究进展_

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是由细胞内原生寄生虫———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寄生于多种动物和人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人和动物的感染率均很高。

我国居民的感染率为0.1%~47.3%,有9万名新生儿受弓形虫的损害。

猪暴发弓形虫病时,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高达60%以上,其它家畜如牛、羊、马、犬、兔和实验动物等均能感染弓形虫病。

在我国2008年新修订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目录》中将弓形虫病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OIE将其列为B类多种动物共患传染病。

一、病原刚地弓形虫隶属于原生动物门(Prozotoa)、孢子虫纲(Sporozoa)、真球虫目(Eucoccidiorida)、艾美耳亚目(Suborder Eimeriina)、弓形虫科(Toxoplasmati-dae)、弓形虫属(Toxoplasma)。

弓形虫只有单一虫种,但同一虫株对不同宿主的敏感性、致病性差异性较大,有滋养体、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5种主要形态,需要两个宿主,经历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个过程。

前2种虫体形态主要存在于中间宿主体内,后3种虫体形态主要出现在终末宿主体内。

弓形虫基因组大小约80Mb,含有11条染色体。

基因组在很大程度上是保守的,但在SAGl、SAG2、SAG3、SAG5和Bl等基因位点上的多态性导致弓形虫表型有很大的区别。

SAGl基因序列全长为1634bp,包含1个开放性阅读框架(Open Reading Frame,ORF),单拷贝,无内含子,编码的P30蛋白在虫体入侵宿主细胞及其毒力方面具有重要性,并具有高度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性,为主要表面抗原,常用于疫苗的研制和感染的分子诊断。

SAG1的ORF 包括前端的信号肽、中间的功能区和后端的疏水区,编码336个氨基酸序列,分子量约30kD,占速殖子总蛋白质量的3%~5%,在原核生物大肠杆菌中所表达的融合蛋白为包涵体,无生物活性[1],而去掉前端的信号肽和后端疏水区后则为可溶性表达[2,3]。

猪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检疫及防治措施

猪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检疫及防治措施

X u m u s h o u y i猪弓形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生猪养殖中猪只感染刚地弓形虫,不仅会在短期内出现大规模死亡,还会对人类造成健康威胁,引起人流产和胎儿先天性畸形。

猪弓形虫病的防治重在预防,杜绝刚地弓形虫的感染是降低猪弓形虫病对生猪养殖和人类健康威胁的关键所在。

本文主要围绕猪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检疫工作、防治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可以为提高我国生猪养殖安全性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一、刚地弓形虫刚地弓形虫是猪弓形虫病的病原,猪并非这种寄生虫的最终宿主,人也并非最终宿主,猫才是。

刚地弓形虫在猪、人等中间宿主体内多以速殖子和缓殖子的形式存在,在猫这个终末宿主体内以裂殖体、裂殖子、卵囊等形式存在。

刚地弓形虫的速殖子呈弓形或梭型,可在宿主的细胞内、组织液内发现其存在;缓殖子位于包囊内,包囊多在组织中存在,尤其是脑组织。

这也是猪感染刚地弓形虫后容易急性死亡的原因,死亡率可高达60%以上。

二、猪弓形虫病流行病学刚地弓形虫的存在范围十分广阔,全球各地、国内各地均有刚地弓形虫感染的病例。

且刚地弓形虫的感染对象十分丰富,哺乳类、爬行类、鸟类、鱼类都是这种寄生虫的易感群体。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猪主要通过两种形式感染刚地弓形虫,一种是接触了患有猪弓形虫病个体的唾液、尿液、粪便等分泌物,或这些分泌物污染后的饲料、水体、垫草等,另一种是误食了含有刚地弓形虫的食物。

由于生猪养殖过程中,猪只之间的生活距离较近,圈舍内环境难以完全保证清洁无污染,因此,刚地弓形虫比较容易在猪群内形成短期大面积感染。

根据调查可知,温暖潮湿地区的弓形虫病感染率较寒冷干燥地区更高,家畜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从概率上来看夏秋季节更高,我国猪弓形虫病发病集中在5~ 10月。

三、猪弓形虫病临床症状猪弓形虫病感染后的表现差异较大,有部分生猪感染刚地弓形虫后并无临床症状,只是成为隐形携带个体,携带时间短至数月、长至终生均有可能;也有部分生猪感染刚地弓形虫后的3~7d内表现出临床发病症状,症状主要集中在呼吸、消化、神经三大系统,以仔猪发病最为明显和严重。

猪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猪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猪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猪弓形虫病是由弓形虫寄生于猪体内引起的寄生虫病,是人畜共患病,具有潜在的公共卫生意义。

病原体可通过口腔、鼻腔、消化道等途径侵入猪体内,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本文将对猪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进行探讨。

一、流行病学猪弓形虫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特别是在亚洲和非洲地区,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

中国也是猪弓形虫病的高发地区之一。

猪是该病的重要传染源,感染率高达50%以上。

猪弓形虫主要通过食用生熟不清的猪肉、血液或者引起猪病的组织(如胆囊等)而感染到人体内,将其传染给人。

二、临床症状猪弓形虫病感染后,人体可能表现出多种不同的症状,其中以全身病症和神经精神症状为主。

1.全身病症猪弓形虫病的早期症状常常跟感冒类似,包括发热、头痛、乏力和肌肉酸痛等。

此外还可能出现关节痛、腹泻、腹痛等症状。

如果感染者同时还患有其他慢性疾病,猪弓形虫病的症状会更加显著。

2.神经精神症状当猪弓形虫随着血液进入脑部时,可能引起脑炎和脑膜炎等症状,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异常。

这些症状可能包括头痛、嗜睡、脑膜刺激征(颈部僵硬、腰背部疼痛等)、抽搐、昏迷和精神障碍等。

三、防治措施猪弓形虫病的预防和控制主要包括以下措施:1.加强环境卫生猪弓形虫寄生于环境中多种动物内,最终传播给人类。

保持厨房和食品加工区的清洁卫生,必须采取必要措施控制老鼠和其他有害动物,以减少人畜共患病的发生率。

2.注意饮食卫生猪弓形虫感染来源于猪肉、生熟水产品、蛤蜊等。

应避免食用生肉及切口时熟煮不彻底的猪肉,避免野生水鸟居住、恣意死亡、非法交易引起的食物不安全及其传染病等问题。

3.落实家畜控制管理措施肝胆管炎、肺病及其他伤寒类病疫苗在国内市场已广泛应用,每个省市建立了疫苗免疫计划。

各牧场、养猪场及屠宰场应在动物批量免疫的同时,确保大型畜流通盘活,实现现代化精益养殖。

避免家畜生病、交叉感染或传染给人类。

4.医疗卫生控制对于患有病症的个体,应及时提供适当医疗和处理,按病情给予合理用药。

弓形虫与弓形虫病研究近况 (1)

弓形虫与弓形虫病研究近况 (1)

因此,重视和加强攻形虫与弓形虫病的研究只能有,不能无,
利在当代,功在春秋。
讲座提纲-P.18
三.人类感染弓形虫病的途径和方式:
1. 传染源:包括所有的哺乳类动物和多种鸟类。现已证实有:14 种家畜、家禽;46种野生动物;7种鸟类;5种爬行两栖动物等 都有自然感染。
人类主要由动物传播。其中猫、猪、绵羊等是重要传染源。 它们的自然感染率分别为5-60%、54.1%和25%。 猫粪中弓形虫卵囊数目达1000万个 ,排出的卵囊,在外界存
自然界的这一些节肢动物可作为弓形虫卵囊的机械携带者。
当它们污染食物时可传播本病。
讲座提纲-P.25
D.经输血或器官移植传播------弓形虫病在动物或人类均可发生 弓形虫血症。可波及各脏器造成全身性感染。因此输血或器官 移植可能成为传播本病的另一重要途径。 E.经空气飞沫或尘埃传播------实验动物的鼻腔分泌物中,可分 离到弓形虫。在病人的唾液、痰、鼻黏膜及牙槽等处也分离到
麻雀
讲座提纲-P.3
法国学者 Nicolle
1908年,法国学者 Nicolle 从北非 突尼斯-刚地梳趾鼠(Ctenactylus gondii)的肝、脾单核细胞中发现了一 种类似利什曼原虫的寄生物,当时被 称为“刚地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 gondii). 后来认为不同于利什曼,而是一 种独立的寄生虫。由于该虫滋养体
讲座提纲-P.22
一些食草类的牛、羊,既不吃肉,与猫也很少有直接关系,但
感染率很高。到1969年基本弄清弓形虫生活史后才知道,本病传播
途径主要是吃了猫粪污染的含弓形虫卵囊或包囊的食品导致弓形 虫病的发生。 传播方式: A.经消化道传播-------猫粪中排出的卵囊污染手或食物(包括未煮 熟的猪、牛、羊肉、蛋、未消毒的牛奶)经口感染。

猪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猪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猪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1. 引言1.1 猪弓形虫病概述猪弓形虫病,是由弓形虫寄生在猪体内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弓形虫是一种单细胞原生动物,能够寄生在各种动物和人体内,引起不同程度的疾病。

猪是弓形虫的重要中间宿主之一,人类可以通过食用感染了弓形虫囊蚴的猪肉而感染病原体。

猪弓形虫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由于猪弓形虫不易被察觉,并且人类感染后症状轻微,因此这种病在人群中的传播比较隐蔽,容易被忽视。

猪弓形虫病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威胁不容忽视,严重感染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甚至死亡。

及早了解猪弓形虫病的特点、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以及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通过加强对猪弓形虫病的认识和预防控制,可以有效地减少疾病的传播,保障人类健康。

2. 正文2.1 病原学特点猪弓形虫病的病原学特点主要是由弓形虫寄生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也称为囊状弓形虫病。

弓形虫属原生动物,其囊状体在猪体内寄生并繁殖,形成弓形虫囊液,会对猪的健康产生影响。

弓形虫的生命史十分复杂,包括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个阶段。

在宿主体内,弓形虫通过丝状体定殖在宿主的肌肉组织中,形成囊状体,并在囊状体内进行有性生殖。

宿主猪摄入感染囊状体的组织后,弓形虫会释放出丝状体,在肠道内进行无性生殖,产生配子囊,经过分裂形成配子,最终形成新的囊状体。

弓形虫的这种复杂的寄生生命周期使得病原学特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容易在猪群中传播并造成疫情。

了解弓形虫的生物学特点对于预防和控制猪弓形虫病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弓形虫的生命周期特点,可以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遏制猪弓形虫病的传播,保障猪群健康。

2.2 流行病学猪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该病在人群中的传播规律和影响因素。

猪弓形虫病主要通过摄入感染猪肉或猪肉制品中的囊四虫囊进行传播,因此与食用生猪肉或未熟猪肉制品有关。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猪弓形虫病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发生,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农村地区更为普遍。

猪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猪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猪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猪弓形虫病是一种由弓形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可导致人和动物的疾病。

本文将介绍猪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以及防治措施。

1. 弓形虫感染途径猪弓形虫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猪和狗等家畜动物,可通过粪便、肉类、乳汁和接触感染等途径传染给人类。

弓形虫感染的主要途径有三种:口腔摄入、肠道摄入和水源摄入。

2. 病原学特点弓形虫属于原生动物,有两种生活方式:裂殖和配子生殖。

它们在人和动物的肠道内繁殖,释放大量孢囊,经呼吸道、口腔、消化道等部位被摄入体内,在人和动物内部繁殖。

猪弓形虫病源广泛,全球性分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寄生虫感染病之一。

中国的广东、广西、云南等地是该病的高发区。

疫情多在夏秋季节,高温多雨、卫生条件差、农村环境污染等因素易造成该病流行。

目前没有疫苗可用,只能依靠卫生教育、环境卫生改善以及肉品加工质量的提高等措施进行防治。

猪弓形虫病症状多样,轻重不一,包括以下表现:1. 腹泻:因弓形虫侵袭小肠黏膜引起小肠炎症,导致腹泻。

2. 腹痛:弓形虫侵入肠壁及周围组织引起的炎症反应可引起腹部疼痛。

3. 发热:弓形虫感染后,人体免疫力发生变化,易导致发热。

4. 皮肤过敏:在急性感染期或两次感染时,皮肤出现斑点或荨麻疹等过敏反应。

5. 神经系统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脑膜炎、脑炎或瘫痪等神经系统症状。

为了预防猪弓形虫病的发生,应采取以下措施:1. 养猪场卫生管理:要定期进行卫生清洁,猪圈内的粪便和饮用水都要及时处理,减少病原微生物污染。

2. 人员卫生教育:定期对养殖场及周边居民进行有关弓形虫病的预防知识宣传,提高大众对该病的认识。

3. 加强食品安全管理:要定期检查各类肉类食品的卫生状况,加强卫生监督,保证猪肉加工的卫生质量。

4. 临床治疗:对于已经感染猪弓形虫病的患者,临床应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物等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总之,猪弓形虫病是一种潜在的疾病,其传染途径和发病症状多样,防治措施的采取对于预防疾病的流行发生非常重要。

猪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猪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猪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猪弓形虫病是由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它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猪被认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传播宿主。

流行病学:
猪弓形虫病的传播途径包括经口感染(食用被感染的肉类或污染的食物和水)和经胎盘感染(从母体传给胎儿)。

感染的猪和其组织(尤其是心、肌肉和脑组织)都可以是传播病原体的来源。

临床症状:
大多数感染弓形虫的猪只有轻微的症状或无症状,但弱化的免疫系统和孕妇都可能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在猪的临床症状中,最常见的是呼吸道疾病、发热和腹泻。

其他症状包括厌食、病态体重下降、泪溢、鼻涕增多、皮肤病变等。

防治措施:
1. 预防感染:可采取以下措施预防猪感染猪弓形虫病毒:
- 饲养环境卫生:保持圈舍、饮水设施的清洁和消毒,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 保证饲料安全:避免喂食受弓形虫污染的饲料,特别是生肉和未熟食物。

- 控制鼠类和昆虫:防止鼠类和昆虫进入猪圈,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 猪只隔离:将已经感染弓形虫的猪只隔离,减少传播风险。

2. 早期诊断和治疗:及早发现感染的猪只,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阻断病原体的传播和疾病的发展。

3. 合理使用抗生素:对于感染弓形虫的猪只,可以适当使用抗生素治疗并预防继发性感染。

预防和控制猪弓形虫病的关键是加强猪场的卫生管理、做好饲养环境的清洁消毒,杜绝病原体的传播途径;早期诊断和治疗感染的猪只,以保护猪群的健康。

加强公众的健康教育,提高人们对猪弓形虫病的认识,避免食用受污染的猪肉或未经煮熟的肉类制品,对减少疾病的传播也有重要作用。

十堰地区高校老年人群弓形虫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十堰地区高校老年人群弓形虫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十堰地区高校老年人群弓形虫血清流行病学研究朱敬;朱名胜;卫荣华【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oxoplasmagondii( T. Gondii) infection among the aged population of high schools in Shiyan area for providing a scientific basis for establishing the strategy of the disease control. Methods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JSA) was used to detect the level of anti-T. Gondii antibody in sera from 698 old population in high schools of Shiyan area. The infection rate was statistically analyzed by x2~test. 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 of anti-T. Gondii was 9. 17% (64/ 698),9.37% (38/407) for male and 8.93% (26/291) for female (P>0.05). The positive rate was 12.58% (41/326) in population with frequently contacting cat and dog and 6. 18% (23/372) for population with no frequent contact (P <0.01). Conclusion There is a higher infection rate of Toxoplasma gondii in elderly population in colleges of Shiyan. Feeding pets and bad eating habits are important factors for Toxoplasma gondii infection. Effective measures,such as health education,early examination and treatment,and improvement of environment, should be made to control the infection of T. Gondii, and the surveillance on the certain popul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t the same time.%目的调查十堰地区高校老年人群弓形虫感染的现状动态,为制定科学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方法采集十堰地区3所高校698名离退休职工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弓形虫抗体,检测结果通过X2检验进行组间感染率差异分析. 结果十堰地区高校老年人群弓形虫抗体阳性率为9.17% (64/698).男性阳性率为9.37%(38/407),女性阳性率为8.93%( 26/2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饲养宠物者阳性率为12.58%(41/326),不养宠物者阳性率为6.18%(23/372),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十堰地区高校老年人群弓形虫感染率较高,喂养宠物及不良饮食习惯是弓形虫感染的重要因素,应采取健康教育,早期检查及治疗等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并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监测.【期刊名称】《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43)003【总页数】2页(P198-199)【关键词】弓形虫;老年人;血清流行病学【作者】朱敬;朱名胜;卫荣华【作者单位】湖北医药学院生物学教研室, 十堰442000;湖北医药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湖北医药学院生物学教研室, 十堰44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82弓形虫病是由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在全世界五大洲的各个地区均有分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gondii)是寄生于人类和许多动物组织细胞内的原虫,可侵犯脊椎动物的多种细胞,并在细胞内繁殖,最后破坏宿主细胞,释放出虫体导致一系列的病理变化[1]。

弓形虫病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疾病,已呈全球性流行,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引起医学界和兽医界的普遍重视[2]。

有一些病例感染是无症状的。

在一些健康人群和动物中弓形体血清抗体阳性率相当高,平均为25%~50%。

急性弓形体病例则主要见于免疫缺陷的病人,据报道,50%爱滋病(AIDS)病人都患有本病[3]。

本文主要对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的最新研究和发展进行综述。

1流行因素1.1地区分布本病是一种世界性流行的人畜共患病,没有严格的地区分布,但在一些卫生条件差的农村,本病的感染率比城市显著较高。

Kawarabayashi(81-1360)在巴西卫生条件差的农村调查,阳性率48.08%,城市26.14%;Frenkel(82-704)发现哥斯达黎加城市阳性率比农村高,因城市养猫数量比农村高10~250倍,猫的感染率亦高。

一些作者报告气候潮湿地区比干旱地区人的感染率高,认为可能与卵囊在湿润土壤存活时间长,利于传播有关[4]。

1.2传播途径弓形虫病按其传播途径可分为先天性弓形虫病和获得性弓形虫病。

所谓先天性弓形虫病是指孕妇在妊娠期弓形体隐性感染或隐性感染时弓形体通过胎盘屏障或羊水进入胎儿胃肠道而感染的,胎儿的发育可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甚至死亡。

获得性弓形体病多通过消化道感染或经损伤的皮肤、粘膜感染,输血或器官移植也可传播[5]。

1.2.1人—人。

主要是垂直传播,受弓形体感染的孕妇经胎盘传给胎儿。

由于胎膜能保护胚胎,弓形体直接侵入胚胎不易,可通过母体血液循环而感染,感染时间在母体急性感染的原虫血症期。

其他感染途径有通过隐性感染母体子宫内膜中包囊传播,阴道分泌物中的虫体在分娩时感染新生儿,弓形虫随羊水进入胎儿胃肠道引起感染等。

引起先天性弓形虫感染的先决条件是孕妇先有原发感染[5]。

1.2.2动物—动物。

被认为是终宿主猫传播给中间宿主猪、绵羊、山羊等的过程。

主要有三种途径:①动物食物和饮水中污染了猫粪便中孢子化卵囊;②动物食用受弓形虫组织包囊污染的肌肉和脏器;③先天性感染,动物在交配妊娠分娩过程中的水平和垂直传播。

1.2.3动物—人。

饲养宠物的人与猫接触的机会较多,尤其是孕妇与猫的直接接触,猫粪便中弓形虫卵囊对人类的饮水、肉食品、蔬菜及土壤等的污染,人食用含有弓形体组织包囊的未经煮熟的肉食品和动物内脏,用未经处理的山羊奶喂婴儿也是弓形虫传播人类的重要途径,儿童在动物园中与动物的接触提供了弓形虫的传播机会[4]。

1.3贮存宿主弓形虫的中间宿主非常广泛。

人、畜、禽以及许多野生动物对弓形虫都有易感性。

一般认为,猫科动物是终宿主,人类及其他哺乳类动物均易感[6]。

实验动物中以小白鼠、地鼠最敏感。

一般认为猫是弓形虫的最终宿主。

根据一篇关于弓形虫病动物宿主的调查显示,在调查的10种动物中均发现感染(表1)[2]。

Frenkel认为鸡的感染率最高[2],感染年龄小,与吞吃土壤中卵囊有关,蚯蚓则利于卵囊在土壤中散播。

1.4季节分布一般来说弓形虫的流行没有严格的季节性,但秋冬季和早春发病率最高,可能与动物机体的抵抗力因寒冷、运输、妊娠而降低有关[4]。

1.5人群分布一般无差异性,各种年龄阶段的人均可感染。

研究表明,免疫缺陷患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弓形虫感染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目前美国约有3%~20%的爱滋病患者死于弓形虫病[1]。

1.5.1性别。

一般无差异,Arene(87-425)调查尼日尔河三角洲居民,抗体阳性率女性64.8%,男性53.0%;Khadre(88-国家、地区试验方法感染率∥%报告者(年份-序号)猫其他动物约旦IHA180Morsy(81-170)哥斯达黎加-37~47.5小鼠3.5Fremkel(82-704)大鼠12.5麻雀16.0小鸡54.0蚯蚓25.0尼日利亚IHA牛3.0Aganga(82-1035)羊4.5~9.0猪6.79~9.02沙特阿拉伯IHA15.0狗3.0Hossain(86-3309)黎巴嫩IFA78.1-Deeb(86-2639)毛里塔尼亚IFA-羊24.0Monjou(84-1075)尼日尔河三角洲DT94.2鼠100.0Arene(86-165)(86-2640)表1各地动物弓形体血清学调查结果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概况许青华(安徽省滁州市畜牧兽医站,安徽滁州239000)摘要弓形虫病是主要的人畜共患疾病,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已受到全球医学界和兽医界的高度重视。

从流行因素和防治措施两个方面综述了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的最新研究和发展。

关键词弓形虫;流行病学;防治《现代农业科技》2006年9月动物科学1471431)报告利比亚男性51.6%,女性43.3%[2]。

1.5.2年龄。

随着年龄增长抗体阳性率增高,但新生儿组与成人近似。

Jamra巴西圣保罗1岁以内阳性率53.3%,1~3岁均阳性,3~4岁13.3%,14~15岁达43.3%[2]。

2防治措施学者们对防止弓形虫传播和蔓延进行了许多研究,主要是疫苗防治和其他环境治理措施。

2.1疫苗接种2.1.1猫(终宿主)的疫苗接种。

防止猫排放卵囊是控制刚地弓形虫的关键。

猫感染刚地弓形虫主要是从动物肌肉摄入组织包囊,猫排放卵囊通常在初次感染后1~2周内,然后就获得对重复排放的免疫;但最近的研究证实(Dabey,1995),这种免疫并不是终生的,猫能重复排放卵囊,要获得对卵囊排放的免疫力就必须摄入活的缓殖子。

因为非肠道途径获得任何阶段刚地弓形虫都不能诱导对排放卵囊的保护性免疫力。

最新研究用于猫的疫苗已问世,它是刚地弓形虫的变异株T-263株活的缓殖子,口服接种T-263缓殖子后,球虫期生长在有性期阶段受到阻碍,因为只产生一个配子体,卵囊则不会产生。

Frenkel等1991年的实验证实84%猫接种了T-263缓殖子,在攻击后都不排放卵囊。

这种疫苗必须冷冻保存,在室温几个小时之后缓殖子便不能存活,疫苗诱导猫体内的免疫持续时间尚未有肯定研究结果,野生猫的免疫接种将是主要难题之一,特别在农村广泛地域[1]。

2.1.2家畜(中间宿主)的疫苗接种。

一是减少绵羊和山羊经胎盘感染而引起的流产;二是减少人类因摄入受弓形虫感染的肉食品的危险性。

为此而研究弓形虫的非持久性疫苗株。

速殖子S-48株已在欧洲和新西兰问世,这种非持久性疫苗在绵羊组织内不能持久,可减少感染刚地弓形虫野外株而引起的胎儿损失,但不能防止胎儿感染。

母羊接种S-48株后至少可保持18个月的免疫力,产下羔羊先天性刚地弓形虫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该疫苗由流产的绵羊胎儿中分离的弓形虫制成。

自1958年以来,经小鼠每周两次腹膜内传代,完整保留在速殖子阶段。

S-48株刚地弓形虫速殖子失去在猫体内形成卵囊的能力。

用手感的小鼠腹膜渗液中的S-48活速殖子在绵羊肌肉接种,每次接种106或104个弓形虫速殖子。

另一株RH株为猪组织内的非持久株,能诱导抗刚地弓形虫的免疫力(Dabey,1994)。

RH的一株变异株ts-4株是最近开发、用于中间宿主的疫苗,它在33℃比在37℃更易培育,ts-4株是非致病性的,甚至对哺乳猪也是如此(Lindsay等1993,Pinckney等1994),这些刚地弓形虫非持久株(S-48、RH、ts-4)都不会诱导猫体内排放卵囊,但有些活的致病性速殖子,能杀死高易感宿主,如澳大利亚袋鼠[1]。

2.2物理方法主要目的是杀死肉类中的刚地弓形虫。

肉类中的组织包囊可通过烹煮、冷冻和γ-射线杀灭。

从试验结果来看,温度在67℃或-12℃时,刚地弓形虫失去活性,家用冰箱冷冻1d,其组织包囊不能存活,但微波处理因为加热不均,不能杀死所有弓形虫,以0.5KGY铯137照射剂量能杀死虫体[1]。

2.3环境污染治理猫是刚地弓形虫的终宿主,是能排放卵囊的唯一宿主,在向人类和其他中间宿主传播刚地弓形虫中起关键作用。

猫经粪便排放弓形虫卵囊。

卵囊在不利环境中能存活18个月,对大部分消毒剂有较强抵抗力。

人和其他动物的初次感染是摄入受卵囊污染的食物、水和含弓形虫包囊的动物组织。

因此,首先要控制猫的感染,对养猫要采取一定的监测措施。

研究者们从猪饲料及猪舍土壤中分离到刚地弓形虫,证实猪场内猫和啮齿类动物的活动是造成猪场弓形虫污染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对猪场综合性防疫管理。

血清学调查表明,大型现代化养猪系统是使刚地弓形虫传播减少的有效措施。

喝未经处理的山羊奶是人弓形虫病患病率增加,故对山羊奶应进行巴氏消毒。

婴儿对弓形虫更为易感,因婴儿肠道内蛋白水解酶浓度比成人低,刚地弓形虫在婴儿体内存活时间比成人体内长。

喝牛奶得弓形虫病机会少,但也要进行巴氏消毒或煮沸,并可避免其他病原体。

2.4化学治疗目前治疗弓形虫病主要有磺胺类制剂或抗生素类药物及其联合疗法,如磺胺甲吡嗪(SMPZ)+甲氧苄胺嘧啶(TMP)39mg/kg;复方磺胺甲氧吡嗪注射液50mg/kg,肌肉注射每天1次。

但不同国家有各自的方案,美国传统联合应用乙胺嘧啶及磺胺嘧啶,英国则多用螺旋霉素大环内酯抗生素,具有口服吸收好、组织中浓度高、体外排泄缓慢等优点。

强力霉素(doxycycline)和二甲胺四环素(thinocycline)都具有明显抗弓形虫作用。

甲氧嘌呤类药物如三甲氧嘌呤(TMTX)和吡哆嘌呤(PIRI)对弓形虫的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的抑制作用;比甲氧共胺嘧啶(TMP)强40~1000倍。

此外氯氟卞腺嘌呤(arprinnocid)和氯苯胍(robenidine)也是DHFR抑制剂,对组织培养和动物体内弓形虫有高度抑制作用,可影响虫体性能,抑制虫体穿透宿主的能力和在细胞内增殖。

近年来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2(IF-2、r干扰素(IFN-r)等免疫治疗也实验应用于抗弓形虫病,免疫治疗与化疗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但研究表明,最终控制严重弓形虫感染,还是要依靠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

J.P.Dubey指出,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药物能完全杀死人类和动物组织中的刚地弓形虫包囊[1]。

(收稿日期:2006-06-24)3参考文献[1]李秉鸿.弓形虫流行病学及防疫措施研究进展[J].广西畜牧兽医杂志,1997,13(3):55-56.[2]李连信.弓形体病研究进展[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0,6(5):45-46.[3]魏德琼,涂育发,叶玉美.云南省人畜弓形体病流行病学特点[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87,3(5):43-45.[4]李国清.兽医寄生虫学[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卢慎.我国51例弓形体病临床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89,5(3):36-37.[6]李宝良.阎惠平.国外弓形虫研究的最新进展[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87,3(4):39-40.动物科学《现代农业科技》2006年9月1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