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 考试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1. 什么是区域?
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可大可小。视研究的问题与规划的目的决定一个区域的范围与所要探讨的区域问题。
2、经济区域
从研究经济活动出发,对地理空间的范围划定。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经常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全国国土,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3、经济区域形成的原因
(1)自然禀赋差异即要素分布的非均衡性。
(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3)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4)创新能力的集中性。
(5)产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4、区域经济学
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5、区域开发
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区域开发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主观行为。
6、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
(1)如何组织区域内经济发展。
(2)研究区际关系,经济分工与协作。
(3)区域经济政策。
7 、区位理论的初期研究
区域经济学这门学科的母体是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主要发源在20世纪初的德国。区位理论是微观经济理论。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运输区位论。
8、农业区位论
杜能认为,影响农业布局,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差地租,即特定农场(或地块)距离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远近。在证明这些论点的过程
中,杜能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农业圈层理论,即农业区位论。
其理论的假设为:(1)假定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孤立于世界之外,四周为荒地的孤立国。其中心有一个大城市,这个城市是唯一的,必须供应全境一切工业产品,而城市的食品则完全依赖四周的土地;(2)假设孤立国内各地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完全相同;(3)假设孤立国内各地交通条件完全一致,唯一的交通工具是马车,运费同运输距离成正比;(4)农业生产以取得最大现金收益为目的,农产品价格、劳动者工资和利息固定不变。
从这些假定出发,杜能认为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P),而利润是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与运费(T)这三个因素决定的。
数学表达式为: P=V-(E+T)
尽管杜能理论还存在一些缺陷,如忽视了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没有研究其它产业的布局,但其贡献是不朽的。他因第一个研究区位问题而被尊为区位论,也就是产业布局学的鼻祖。
9、工业区位论
19世纪末,德国工业的大发展,要求人们将工厂布局在生产成本最低点。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工业布局问题。韦伯在研究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建立了工业区位论,韦伯理论的基本框架是:研究运费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再研究劳动费与聚集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工业寻求最优区位三阶段
(1)第一阶段,暂定劳动费与聚集效益因子都不起作用,孤立地研究在只有运费因子单独起作用的情况下,工业最合理的布局模式;(2)第二阶段,研究在加进了劳动费因子的作用时,上述工业布局模式将发生何种变形;韦伯认为工厂的设立会从最低运费的地点移至劳动力费用最低的地点。
(3)第三阶段,研究当加进聚集效益因子的作用时,这一工业布局模式又会相应地发生何种变形。
10、运输区位论
区位论的研究十分重视运输因素,但运输因素本身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美国学者胡佛提出运输成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线路运营费用;二是站场费用。
胡佛指出:(1)若企业用一种原料生产一种产品,在一个市场出售,且在原料与市场之间有直达运输线,则企业布局在交通线的起点或终点最佳,因为在中间设厂将增加站场费用。这是大城市工业集中的重要原因之一;(2)如果原料地和市场之间无直达运输线,原料又是地方失重原料,则港口或其它转运点是最小运输成本区位。
11、现代区域经济学产生
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区域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是美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艾萨德教授。把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区位决策引入到一般化的经济学当中,探讨在平衡状态下空间经济的一
般形态,并进而探讨空间经济的相互依存问题。艾萨德对区域经济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将纯理论的推导带入到对空间上的区域的各发展阶段的经济分布及其空间结构的研究,并设计出区域分析和应用的模型。这些模型为区域经济学进入主流经济学奠定了基础。
12、埃德加.胡佛提出了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
(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包含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自然资源的位置确定之后,或者不能被移动,如土地、森林、矿山、草原等,或者很难移动,如水资源等。社会经济资源当中最主要是人力资源、资本和技术,他们的流动虽然是正常的,但必须付出相应的流动成本。所以,任何一个地区都具有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经济的必要。
(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由于集中和规模经济的存在,不可能将生产要素进行彻底的分割,并将其均衡地分布在所有的地区。必须考虑到规模经济和聚集的要求,在条件好的地方,集中布局各类产业。聚集区的形成又带来人口的增加,从而形成城市,成为地区的经济中心。
(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所谓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是指由于距离因素的影响,产品与服务的移动,必须支付相应的运输成本,否则就不可能流动。而为了减少距离成本,产品与服务生产的地方化就十分必要。
第二章区域人口、资源环境
1、人口资源环境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
社会、经济、自然三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子系统共同构成一个庞大的复合生态系统。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构成了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它决定着复合生态系统的运行机构和发展规律。
2、复合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矛盾
(1)人类生活对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的相对稳定性的要求与当前自然生态环境急剧变化的矛盾。
(2)人类改变自然环境的快速性与自然环境恢复和调节的缓慢性之间的矛盾。
(3)地球上蕴藏的矿产和地下水资源等的有限性与人类的需要及开采能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4)地球的体积是有限的,物质的生产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人口的发展如无计划是无限的。
3、自然资源的定义、特点
自然资源是由人们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自然资源是社会生产的基础性物质。
自然资源的特点:稀缺性、可替代性、区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