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季风和我国夏季雨带的关系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时间演变特征及其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
强度 的周期性变化与东部局地 降水存 在一定联系 。
关 键 词 : 象学; 气 气候 变化 ; 副热带西风急流 ; 西风急流强度 ; 西风 急流位 置 ; 周期 ; 夏季 降水
文献标识码 : A 中图分类号 :41 P 6
1 引 言
副 热带 西风 急流 是 大气环 流形 势 的重 要组 成部 分 , 的北 跳 和南 移 过程 是 东 亚大 气 环 流 季节 性 突变 的特 征 它 之一 。东亚 副热 带西 风 急流位 置 的北 跳与 东亚 梅雨 期 的起始 、 海夏 季 风 的爆 发 都有 紧密 联 系 , 的二 次北 跳 是 南 它 大气 环 流季节 性转 换 的重 要标 志 __ 12。夏 季 东 亚 副 热带 西 风 急 流 通 过 大 气 环 流 中 季风 、 热 带 高压 、 低 压 等 J 副 热
文 章 编 号 :17 —7 2 2 1 )60 9 —1 6 114 10 1 0 —5 01
东 亚 副 热 带 西 风 急 流 的 时 间演 变特 征及 其 与 中 国东 部 夏 季 降水 的关 系
张 驰 , 范广 洲 , 周 定 文 , 华 维
(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四川 成都 6 02 ) 12 5
摘要 : 为深入 了解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 与中国天 气系统之间的联系 , 利用 1 6 -2 0 9 1 0 7年美 国国家环境 预报 中 心( A NC P 再 分析月资料和 同期 中国 5 6站的降水资料 , NC R/ E ) 9 运用经 一纬 向急 流轴和 区域平 均两种 定义方 法分 析了西风急流 的时 间演变特征及 其与 中国东部降水 型的关 系 , 果表 明 : 1 两种方 法对西 风急 流东西 、 结 () 南北 位置 转折 时段 的分析很接近 , 分别出现在 2 世 纪 8 0 0年代 和 7 0年代 ; 西风急流强 度 、 对 南北 位置周 期 的表 征也很一致 ,
季风与我国气候灾害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否干旱,决定于东南季风:东南季风,是夏季影响我国东部和日本、朝鲜半岛和俄罗斯远东季风区的主要季风系统。
东南季风产生在副热带高压及其西北边缘,同样具有高温高湿的性质。
受它的影响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和俄远东地区降水集中,天气炎热,形成夏季风影响过程。
东亚夏季风与西南季风一样东南季风也有进退的过程,只是它是随着副热带高压的移动而进退的,5月份东南季风影响华南地区,6月上中旬季风影响范围向北扩展,江南一带和琉球群岛进入雨季,6月下旬到7月上旬推进到长江流域经韩国南部到日本中南部一带,会给这一地区带来持续降水天气,俗称梅雨;7月上中旬东南季风进一步北上,北方和朝鲜半岛大部,日本北部和俄罗斯远东季风区相继进入雨季,8月季风开始南撤,10月份基本随着副高从大陆退出而退出东亚大陆,季风的进退过程与东亚东部夏季雨带的进退过程基本一致。
由于东南季风来自于副热带高压环流,因此当雨季结束其牢牢控制某一地区时,该地区往往会出现高温闷热天气,与副热带高压影响一致,这是与西南季风不同的一个地方。
典型例子:今年的干旱(旱灾)、1998年的特大洪水(涝灾)而上一年的西南干旱,就是西南季风的影响:印度夏季季风为西南季风的典型代表亚洲南部的季风,主要是由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而引起的,但也有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以印度季风为例,冬季行星风带南移,赤道低压移到南半球,亚洲大陆冷高压强大,高压南部的东北风就成为亚洲南部的冬季风。
夏季行星风带北移,赤道低压移到北半球,再加上大陆热力因子的作用,低压中心出现在印度半岛。
而此时正是南半球的冬季,澳大利亚是一个低温高压区,气压梯度由南向北,南来气流跨越赤道后,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形成西南风,这就是南亚的夏季风。
在季风的影响下,南亚也是冬干夏湿,但是它和东亚季风有一个明显差别,即南亚夏季风比冬季风强。
这是因为冬季亚洲南部远离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中心,并有西藏高原的阻挡,再加上印度半岛面积较小,纬度较低,海陆之间的气压梯度较弱,因此冬季风不强。
东亚夏季风环流和雨带的季节内变化
在两次 明显 的次季节突变 ,主要表现 为西太平洋副热带 高压 ( 高)的两 次东 退= 跳 ,第一 次是在 6月中旬 , 副 I 第
二次是在 7月下旬 。由于副高与雨带密切相关 ,雨带在演进过程 中也呈现出两 次明显的突跳 , 分别对应于江淮 流 域至 日本一带梅雨期以及 中国华北 和东北雨 季的开始 。较第一次北跳而言 , 副高的第二次北跳更 为明显。副高的
S To g u a d XU E Fe g U n h a ・ n n
1I t n t n l etrf rC i t n n iome t c n e,Isi t o mop e h s s hn sAcd my o cecs ne ai a ne o l r o C mae d E vrn n i cs nt ue fAt sh HcP y i ,C iee a e f S i e , a S e t c n
高压 ( 澳高)的增强使其东北部 的越赤道气流加强 , 南半球大量冷空气侵入到暖池地 区, 加强 了暖池地区的不稳定
性 以及低层的辐合 , 从而使暖池地区的对流活动增强。但 在夏季前半期 ,暖池对 流活动也可调 制澳高强度与 其东 北部越赤道气流强弱的关系 , 使得二者呈现 出相反 的变化趋势 。南半球冬 季期 间 , 高在 振荡 中减弱 ,这与澳洲 澳 大 陆下垫面温度及上游马高的能量频散有关 , 前者影响澳高的变化趋 势 ( 减弱) 而后者影响澳高的低频振荡 。 , 关键词
东 亚 季 风 环 流 和 雨 带 的 季 节 内变 化 夏
苏 同华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北京 1 0 4 009
薛峰
1 0 2 009
1中国科学 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 , 北京
我国降水量的时间分布规律
我国降水量时间分布规律
一、季节性变化
我国降水量在季节上表现出明显的分布规律。
春季(3月至5月)和夏季(6月至8月)是降水的主要季节,尤其是夏季。
这两个季节受到季风的影响,大量水汽从海洋输送到内陆,导致降水量显著增加。
相比之下,秋季(9月至11月)和冬季(12月至2月)的降水量较少,主要是受到冬季风的影响,水汽输送减少。
二、降水带分布
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也呈现出明显的规律。
从东向西,从南向北,降水量逐渐减少。
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区,年均降水量可达2000毫米以上。
而西北内陆地区则是我国降水量最少的地区,年均降水量仅为几十毫米。
这种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主要是受到地形和季风的影响。
三、梅雨季节
梅雨季节是我国东部地区特有的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每年的6月中旬至7月中旬。
这个时期,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与来自亚洲内
陆的冷空气在我国东部地区交汇,形成持续的阴雨天气。
梅雨季节的降水量约占我国东部地区年降水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四、台风影响
我国位于东亚季风区,每年夏季都会受到台风的影响。
台风带来的大量降水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之一。
台风带来的暴雨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灾害,如洪涝、泥石流等。
因此,防范台风带来的灾害是我国气象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
总的来说,我国降水量的时间分布规律受到季风、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这些规律对于我国的气候预测、水资源管理和灾害防范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雨带移动规律
中国雨带移动规律
中国雨带的移动规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形、气候和季节变化等。
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季节变化:中国雨带在不同季节的移动规律有所不同。
夏季,中国大陆上空形成了一个东南暖湿气流和一个东北干冷气流之间的边界,这就是夏季雨带的形成区域。
冬季,冷空气从北方向南方推进,形成冬季雨带。
2. 地理地形:中国地形复杂多样,从东南沿海到西南高原、青藏高原再到西北沙漠地带,地形和海陆分布不均匀。
因此,雨带在不同地区的移动速度和路径也各不相同。
3. 气候系统:中国位于东亚季风气候的影响下,受到西风急流和季风气流的影响。
这些气候系统会引导雨带的移动方向和路径。
4. 外部环境因素:全球气候变化、厄尔尼诺现象等外部环境因素也会对中国雨带的移动规律产生影响。
例如,全球气温上升可能导致雨带向北移动。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以上因素的复杂交互作用,中国雨带的移动规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年际、季节性变化。
因此,准确预测和判断雨带的移动规律对于气象预报和农业生产非常重要。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年代际变化对我国降水量分布的影响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年代际变化对我国降水量分布的影响摘要利用1983-2011年全国各省市随机挑选出来的气象站点观测的全年日降水资料和同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对我国南北方全年降水与同期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位置的年代际变化进行了分析。
关键字: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中国降水;年代际变化;急流轴引言: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一直以来都是气象学家们所研究的重点,它不仅是大气环流形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影响我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天气、气候异常的重要系统之一。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是一条独立环绕副热带地区的强锋带,终年在东亚上空活动,常常出现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部边缘,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北跳和南退是东亚大气环流季节性突变的重要特征,影响着中国天气的变化。
陶诗言等[1]指出东亚梅雨的开始和结束与6月及7月份亚洲上空南支西风急流的两次北跳过程密切相关。
叶笃正等[2]很早就注意到亚洲地区气候的季节变化与6月及10月大气环流的突变紧密相连,并指出这种突变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北跃或南落。
高由禧[3]及丁一汇等[4]的研究则表明高空急流带所引起的次级环流往往导致其南侧出现明显的降水中心。
Krishnamurti[5]分析了1955年冬季北半球200hPa风速场,得出副热带西风急流是围绕着地球的一个连续带,在这支西风急流中有三个波,但未提及其与天气分布的关系。
Liang 等[6]通过对资料观测和CCM3 模拟资料的对比分析研究了东亚季风降水与对流层急流的联系,认为北部的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与南部的Hadley环流是影响东亚区域季风降水的显著系统。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与亚洲、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天气、气候变化关系如此密切,对于分析其变化特征和及其地面气象要素可以加深对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理解,对东亚区域气候变化在年代尺度上的认识。
尽管人们在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形成机制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由于东亚地区地形复杂,海陆分布不均,特别是青藏高原的影响,许多问题仍待解决,尤其是对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时空变化特征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东亚夏季风南北进退的年代际变化对我国区域降水的影响
享 编 i 4 9 ( ) _ 6 0 章 号: 0 - 6210 0 0 9 04 5 016 8 —
{
.
r
I
,r
。
}
一
东亚夏季风南北进退 的年代 际变化对 我 国区域 降水 的影 响
吕心艳 2 ,张秀 芝 ,陈锦年 4
( .中 国气 象科 学研 究 院 ,北京 10 8 ;2 1 00 1 .国家 气象 中心 ,北京 10 8 ; 0 0 1
中图 分 类 号 :P 2 .. 45 2 4
1 言 引
我 国 处 于典 型 的东 亚 季 风 区 内 ,每年 5 9 —
柔
墨
团 的北 边 缘 ,涂 长 望等 [利 用 湿球 温 度定 义 季 风 6 ]
月大范围降水的分布、 雨带的移动以及发生的旱 前沿; 朱乾根等 刀 l7一1 0 80 P 上 使用 9l 9 年 5 a 8 h
: 00 2 1 订 翘 、 21 0 0 - - 2}0 0
≤ .E £ 盘 I 8 f _ _ 0
. .
. :
,
、j
t
6期
吕心艳等 :东亚 夏季风南北进退 的年代 际变化对 我国区域降水 的影 响
81 6
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实测降水量不仅包括季风降 水还包括非季风降水。另外 ,王安宇等[] o g 、F n
十 + —
Q-Q —
—
( , 2) ຫໍສະໝຸດ 种如吴长刚[]胡豪然等[] H、 2给出了东亚夏季风活 o
动 北部 边缘 发 生 了年 代 际变化 。实 际上 ,东 亚夏 季 风 的活 动随 着 时 间的推 移是 不 断 向北推 进 或 向 南 撤退 ,而且 也会 出现停 滞或 少 动 ,因此 ,它对 于 我 国东部 各 区域 的影 响不尽 相 同 。单 一 的季 风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大气活动中心变化与季风强弱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大气活动中心变化与季风强弱一、专题讲解1.大气活动中心变化与季风强弱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置和强弱是季风强弱变化的主要原因,以东亚季风为例: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强,位置偏北、偏西,夏季风势力强;雨带滞留北方,北方降水多,南方降水少,我国东部出现北涝南旱。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弱,位置偏南、偏东,夏季风势力弱;雨带滞留南方,北方降水少,南方降水多,出现南涝北旱。
冬季亚洲高压势力强,冬季风势力强,冷空气南下,常常给一些地区造成低温冷害。
亚洲高压势力弱,位置偏北,冷空气势力弱,出现暖冬。
冬、夏季气压中心与季风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如下图)(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如下图)3.季风环流的成因(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与季风环流冬季,陆地气温低、气压高,海洋气温高、气压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风向向右偏,南半球风向向左偏。
东亚形成西北季风,南亚形成东北季风。
夏季,陆地气温高、气压低,海洋气温低、气压高,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风向向右偏,南半球风向向左偏。
东亚形成东南季风,南亚形成西南季风。
(2)气压带、风带移动与季风环流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向右偏,形成西南季风。
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向左偏,形成西北季风。
4.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成因并不完全相同,二者特征差异较大,具体如下:二、同步训练1.公元399~412年,僧人法显西行求法,游历三十余国,其旅行见闻《佛国记》是现存最早关于中国与南亚陆海交通的地理文献。
下图为法显求法路线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佛国记》中有“无冬夏之异,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有时节”的记载,其描述的区域是( )A.印度河上游谷地B.帕米尔高原C.斯里兰卡沿海平原 D.塔里木盆地(2)法显从耶婆提国乘船返回中国最适合的时间是( )A.1~5月B.5~9月C.9~12月D.11月~次年3月[思维探究][答案] (1)C (2)B2.北半球海陆分布造成纬向气压带分隔成一系列的高、低气压中心,其位置和强度的异常往往造成各地天气、气候的异常。
东亚夏季风异常与黄淮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
Vol. 47,No. 1Feb. 2019第47卷第1期2019年2月气象科技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东亚夏季风异常与黄淮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郑丽娜张子涵王旭贾小芹(山东省东营市气象局.东营257091)摘要本文选取最适当的夏季风指数确定黄淮地区的强弱夏季风年,并结合近55年该地区夏季日降水资料,讨论 了该地区在强弱夏李风年降水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结果表明:①强夏季风年,该区域东半部降水偏多,西半部降水偏少;弱夏季风年反之。
②1979年之前,该区域降水存在周期3~5年的年际变化.之后周期演变为15年。
③该 区域降水存在低频振荡特征。
在强夏季风年,7-14天周期最显著;在弱夏季风年,10〜18天与25〜30天的周期最显著。
④强夏季风年.黄淮地区有2段雨季,分別出现在7月初与8月中下旬;但在弱夏季风年,主雨季不明显。
⑤强弱年降水的诸多差异,主要归因丁欧亚中高纬度大尺度环流的波列不同及偏南季风的水汽输送差异。
⑥春季海温异常对当年黄淮地区的降水有指示作用。
在拉尼娜年.黄淮地区东部降水偏多.西部降水偏少;在厄尔尼诺年反之。
关键词夏季风异常;黄淮地区;年代际变化;主雨季;低频振荡中图分类号:P463 DOI : 10. 19517/j. 1671-6345. 20180131 文献标识码:A引言黄淮地区位于中国东部,主要包括河南、安徽、 江苏及山东的中南部•流域面积约为43万kn?。
该地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6 - 8月).暖湿气流多来自西南季风与副热带高压外围的东南季风。
随着5 月中旬东亚夏季风在南海地区爆发,雨带随之北上。
5月中下旬雨带出现在华南.称为华南前汛期口;6月中旬雨带北跳至长江中下游一带,这时期的雨季 称为梅雨季〔刊,之后又北移到华北和东北地区十勺,称为华北雨季;。
在不少年份雨带也可在黄 淮地区短暂停滞,形成黄淮雨季;最后是秋雨雨季:X 】。
2003年东亚季风季节内振荡对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影响
位置 、水汽输送 加、中高纬度环流等 …。 。琚 】
建华等 曾提出夏季在 东亚季 风区存在着 明显 的 3 ~ 0天季节 内振荡 ,并表 现为随时间 向北传播 的 O6 “ 季风涌” ,其 在不 同纬度 的量 值可 以很好地描述 当地大尺度 降水 的过程 , 中还 以 19 其 9 8年为例进行 了具体分 析 。在东亚强 季风 涌年 ,3 ~ O天振荡 O6 显著 ,容 易造成长 江中下游地 区多雨 ;在弱季风涌 年 ,则主要是 1~ 0天振荡周期 ,长江 中下游地 区 02 少雨[ 。2 0 年我 国东部夏季 降水较 为特 殊 ,主要 1 剞 O3 的降雨带 维持在长江和黄 河之间 ,造成 淮河流域 出 现严重 的洪涝 ,而华南 和江南则为高温 干旱天气 。 为此 , 我们将通 过分 析 2 0 0 3年夏季东亚季风季节 内
62 4
热
带
气
象
学
报
2 卷 4
振荡( 主要是 3 ~ 0天振荡 ) 06 的传播特征来研究 IO S 对我国东部地 区降水 的影 响。
B tr ot u ew r t h函数滤波器进行 3 — 0 0 6 天带通滤波处理
【9 l1
。
2 资
料
3 东亚季风中 IO的特征分析 S
等主要气象灾 害和天气气候事件 ,其 中全 国平均 年 降水 量较常年偏 多 2 . mm,且呈现北 多南 少的分 26 布格 局 。与常年相 比 ,长江 以南大 部地区及东北 中 部和东部等地 降水偏少 , 黄淮 、江淮等地 降水偏多 ,
主要 多雨 区位于黄河 与长江之 间 ,淮河 流域汛期 出 现 自 19 9 1年 以来 的最大洪水 【 】 2 。为此 ,很多气象 1 学家对我 国 2 0 o 3年 的天气气候 特征进行 了分析总
东亚夏季风与湖北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研究
东亚夏季风与湖北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研究摘要:季风本是一个古老的气候学概念。
一般地说,季风是指近地面层冬夏盛行风向接近相反且气候特征明显不同的现象[1]。
亚洲夏季风是公认的世界上最显著的夏季风系统,它实际上包括南亚(印度)夏季风和东亚夏季风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季风子系统;但是,作为东亚夏季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南海夏季风却是最先(5月中旬)爆发(建立),然后,夏季风才逐渐在东亚其他地区(中国长江流域和日本、中国华北和韩国),以及印度半岛爆发[2]。
关键词:夏季风;夏季降水;关系研究中图分类号:P426.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131162夏季风活动与中国降水的关系问题,一直受到我国气象工作者的极大重视。
目前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强夏季风年,对应的500百帕环流形势使江淮流域及长江中下游容易发生干旱,经常是旱年;弱夏季风年,对应的环流形势有利于江淮流域及长江中下游降水偏多[3]。
例如,1978年和1988年湖北地区为公认的伏秋大旱年,对应的夏季风为偏强年;1980年,1983年和1998年等年份湖北为多雨年,对应的夏季风为偏弱年[4,5]。
表明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与湖北夏季降水异常有密切联系。
湖北地区处于长江中下游,季风进退迟早和强度变化不一,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变率较大,夏季降水异常造成的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对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中,1998年夏季,长江全流域性的大洪水世人瞩目,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6];2001年夏秋之际,湖北省孝感市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罕见的“百日大旱”,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危害[7];2008年7月20日至23日,襄樊市突发历史上罕见强降水过程,暴雨洪水导致严重的洪水灾害和城市内涝,大面积农作物受淹,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极大威胁[8]。
因此,研究东亚季风与湖北夏季降水的关系对于改进和提高季风期降水和旱涝预报,具有特别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东亚夏季风和中国降水的关系
东亚夏季风和中国降水的关系东亚夏季风和中国降水的关系中国夏季降水在很大程度上受东亚季风的影响,但是它们之间的物理机制并不是很清楚。
由于东亚季风由两种不同性质的季风构成,即南海热带季风和东亚副热带季风,所以基于对东亚季风不同的理解,不同学者定义季风指数的出发点不一样,在季风强度和中国降水之间的关系上存在分歧。
本文在总结各种季风指数的基础上,提出从动力学上找出降水和季风因子之间的联系,从方程推导出降水和大气环流的关系,从大气环流中提取季节变化明显的项作为季风因子,构造季风函数,从而得到季风指数的表示方法。
并提出了用季风强度和位置两个指数来同时刻画东亚夏季风的特征。
通过资料的计算得到了1951-1998年6-8月逐候的季风强度指数和位置指数。
分析这两个指数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考察其解释我国雨带移动的能力。
结果表明,季风和雨带的关系表现为:季风位置偏南时雨带偏南,季风偏北则雨带偏北;季风强度偏强则雨带强度偏强;季风强度和雨带位置之间关系是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的。
通过98年的个例分析表明,季风偏强、偏南是造成该年长江流域洪涝的重要因素。
还计算了夏季18个候平均得到的逐年季风强度和季风位置,结果表明中国夏季降水的形势不仅和季风强度密切相关,还和当年季风的位置有着紧密的联系,季风偏强偏北时,降水北多南少;季风偏弱偏北时,全国少雨;季风偏强偏南时,全国多雨;季风偏弱偏南,降水南多北少。
季风的强度决定了降水的强度,季风的位置决定了夏季主要降水雨带的位置。
致谢4-5中文摘要5-6英文摘要6-7第一章绪论7-151.1 引言7-81.2 季风与东亚季风系统8-91.3 东亚季风指数的研究9-141.4 本文研究内容14-15第二章东部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15-292.1 概述15-182.2 降水的气候特征18-232.3 1998年中国东部的降水特征23-29第三章东亚季风的变化特征29-523.1 概述293.2 季风的变化29-473.3 1998年夏季风的变化特征47-52第四章一个新的季风指数定义方法52-654.1 季风指数的定义53-574.2 季风指数和中国降水的关系57-614.3 1998年的个例分析61-634.4 季风指数的分析63-65第五章总结和讨论65-67附录67-75 参考文献75-77。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辅导:我国锋面雨带推移规律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辅导:我国锋面雨带推移规律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地理,精品小编特地整理了这篇八年级地理知识点辅导:我国锋面雨带推移规律,希望大家喜欢!锋面雨带推移是高中地理难点,它综合考查不同地区锋面雨带的成因,锋面雨带进退与副热带高压强弱的关系,锋面雨带与旱涝灾害及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究这个问题。
一、锋面雨带形成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在全球最为显著,形成季风气候在全球也最为显著,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与夏季风的进退及夏季风的强弱有很大关系。
当夏季风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从北方南下的冬季风的冷干气流相遇,暖空气轻,冷空气重,较轻的暖湿气流被抬升到冷空气之上。
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气温不断降低,水汽冷却凝结,成云致雨,形成锋面雨,从而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交汇的地带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
由此可见,锋面雨带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形成降雨。
二、锋面雨带推移规律五月雨带该雨带位于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可能是夏季风刚刚登陆,正常年份时间大约应是3-5月份,这时暖气团的势力较弱,南下的冷气团经过长途跋涉及变性的原因,还有南方低山丘陵的阻挡,使两股气团势力相当,锋面在此停留较长时间,形成我国南方春季的阴雨连绵的天气。
六月雨带(梅雨天气)我国东部地区6月主要雨带在秦岭以南地区,主要雨区应在江淮地区,此时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的冷气流在江淮地区相遇相持,形成梅雨锋,形成长达一个月左右的降雨天气。
此时我国南方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较强,对流较旺盛,午后多对流雨。
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在南方遇到山地和丘陵的阻挡,产生大量的地形雨。
七、八月雨带(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我国东部雨带主要位于东北和华北地区,此时我国的降水范围较大;东部季风区只有江淮地区少降水,是由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势力增强,位置西伸北进,控制江淮地区,使江淮地区盛行下沉气流,从而形成炎热干旱的伏旱天气,致使这里的农作物,特别是水稻旱情十分严重;此时若台风频繁登陆,可极大地缓解这里的旱情。
东亚冬季风强于夏季风的原因
东亚冬季风强于夏季风的原因东亚地区是一个典型的亚洲季风区。
其冬季和夏季风具有鲜明的特点和差异。
在东亚地区,冬季风往往比夏季风更强劲,这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陆地和海洋的热力差异东亚地区的夏季受到了太平洋“西风带”的影响,湿润的空气从南海、菲律宾海和太平洋方向移动到中国南部地区,并带来了大量的降水。
而冬季则是反过来,气流从西伯利亚、蒙古国和内蒙古地区吹向南方,带来了冷空气,由于大陆的内陆,在较少的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量,因此冬季风相对于夏季风而言更加强劲。
2.季节变化引起的气压差异夏季时,东亚地区出现大量的热带气旋,其位于南海和太平洋,而西南季风相对较强,并且它的多年平均风功率达到1MW/平方米,气温、湿度等变化也比较明显。
冬季,大陆地区受西伯利亚的影响,在较少的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量,形成非常高的气压,相对的也会吸引外来的低压系统,以及形成东亚的地面气压中心,也就是著名的西伯利亚高压。
这也是冬季风相对于夏季风而言更加强劲的主要原因之一。
3.地形和地理因素山脉和高原等地形和地理特征可能对季风的季节变化和风力产生影响。
例如日本的山脉往往会在冬季阻挡北风,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冬季风。
而中国的地理位置接近高纬度,加上不仅有大陆的温度差异,还有海洋的湿度因素,并且地形特征趋于平缓,因此冬季风势比较强劲。
总的来说,尽管东亚的季节变化和气流运动复杂多变,结合以上几个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东亚冬季风比夏季风更强。
深入了解这些因素,可以更好地预测和理解东亚地区的天气和风力情况,帮助人们更好地计划和决策。
东亚季风影响下的我国气候特点冬季冬季环流约始自10月中旬
东亚季风影响下的我国气候特点一、冬季。
冬季环流约始自10月中旬,结束于翌年4月中旬,其中以12月~翌年3月初是冬季风的全盛期。
冬季在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形成势力强大的冷高压区。
青藏高原的存在和它形成的低温高压中心叠加在蒙古高压之上,都使高压势力得到加强。
这时在地面图上蒙古高压控制着整个亚洲大陆,成为干燥寒冷的极地大陆气团源地。
在北太平洋阿留申群岛附近形成一个低气压,它是西来气旋的总汇。
在赤道以南的太平洋和印度洋面亦为低气压。
由蒙古高压发散出来的气流,一支向东流向阿留申低压;一支向南可达赤道附近的南海,这是中国冬季风的南限。
西限受地形影响及于青藏高原的北缘和东缘,形成一条地形锋,其东南一段即“昆明准静止锋”,是为冬季大陆冷气团与西南暖气团之间的锋面。
在冬季风盛行时期,中国大部分在单一的极地大陆气团(Pc)控制下,天气寒冷干燥,只有当它在向南流动的过程中与较暖湿的地面或海面接触,下层不断增温增湿,逐渐形成变性极地大陆气团(NPc),特别是在暖海洋面变性,从海上回流,再与新鲜的极地大陆气团相遇而形成锋面时,会出现阴雨天气。
云南高原受蒙古高压影响较小,而常受热带大陆气团(Tc)所构成的西南暖流所控制,天气晴暖干燥,形成中国冬季的温暖中心。
但在昆明准静止锋影响下会出现阴雨天气。
冬季大陆高空为盛行西风所控制,在3000米以上的高度上受青藏高原的阻障和分支作用,西风急流在高原两侧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是副热带急流,北支是极锋急流,并在东经140°附近形成西风带平均大槽,东经90°附近高原北侧形成平均脊,在对流层中上部皆维持这一“西脊东槽”形势,在槽后冷平流的诱导下,蒙古反气旋频频南下,冷空气向南爆发常形成寒潮天气。
寒潮是中国冬季常见的灾害性天气,强大的寒潮会引起中国大面积地区的剧烈降温、雨雪和大风等天气。
侵入中国的寒潮冷空气大都源自欧亚大陆北部北冰洋等地,移入中国前常在西伯利亚中部(北纬43°~65°,东经70°~90°)积累加强(这一地区称为寒潮关键区),然后南下,并不断减弱。
我国雨带移动规律
我国雨带移动规律雨带是指一系列云团组成的带状降水系统,常常伴随着阵雨、雷雨等天气现象。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不同地区的气候和降水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
了解我国雨带的移动规律,对于预防灾害、合理利用水资源等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雨带的移动规律主要受到地理环境和季风气候的影响。
首先,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雨带的分布不均。
例如,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受到暖湿气流的影响,雨带多集中在这一地区;而西北地区则因为地势高原,降水相对较少。
其次,季风气候的影响使得雨带在不同季节有不同的移动轨迹。
夏季,季风气流会带来暖湿空气,形成“东南亚季风”,使得雨带向我国南方移动;冬季,季风气流减弱,雨带向南方退缩。
根据我国雨带的移动规律,我国可以划分为北方干旱带、东北雨带、长江中下游雨带和西南季风雨带等几个主要区域。
北方干旱带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包括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
这个区域由于地势高原,降水相对较少,常年处于干旱状态。
雨带的移动轨迹在这里相对稳定,主要是由西北地区向东南方向移动。
东北雨带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省份。
这个区域受到东北季风的影响,夏季降水较多,冬季则较少。
雨带的移动轨迹在这里较为复杂,既受到季风气流的影响,也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
长江中下游雨带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苏、安徽等省份。
这个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夏季降水较多,冬季降水较少。
雨带的移动轨迹在这里主要是由南方向北方移动。
西南季风雨带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份。
这个区域受到季风气流的影响,夏季降水较多,冬季则较少。
雨带的移动轨迹在这里主要是由南方向北方移动。
了解我国雨带的移动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测和应对极端天气事件。
例如,在东北雨带区域,夏季暴雨较多,容易引发洪涝灾害,因此可以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在北方干旱带,降水稀缺,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节约用水措施。
我国雨带的移动规律受到地理环境和季风气候的影响,不同地区的降水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
东亚夏季风北界与我国夏季降水关系的研究
东亚夏季风北界与我国夏季降水关系的研究李春;韩笑【期刊名称】《高原气象》【年(卷),期】2008(27)2【摘要】为了研究东亚夏季风北界与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本文利用夏季850 hPa上20°N以北105°~125°E之间平均南风风速2 m/s所在的纬度,定义了一个新的东亚夏季风北界指数。
初步分析表明:东亚夏季风北界在1976年之前(含1976年)位置偏北,而1976年之后位置偏南,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较好地反映了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分布型的变化。
对应于东亚夏季风北界的异常,东亚夏季风强度、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与面积、亚洲大陆热低压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东亚夏季风北界位置偏北(南)时,对流层低层亚洲大陆热低压偏强(弱),东亚夏季风偏强(弱),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南)、面积偏小(大),南亚高压偏弱(强),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流以下沉(上升)为主,降水偏少(多);华北地区气流以上升(下沉)为主,降水偏多(少)。
【总页数】6页(P325-330)【关键词】东亚夏季风北界;大气环流;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副热带高压【作者】李春;韩笑【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1【相关文献】1.东亚夏季风与湖北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研究 [J], 刘亚奇2.ENSO对东亚夏季风和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研究进展 [J], 臧增亮;包军;赵建宇;张铭3.东亚季风区夏季风强度和降水的配置关系 [J], 刘长征;王会军;姜大膀4.夏季东亚季风区500 hPa月环流异常及与我国降水关系的向量EOF分析 [J], 宋正山;杨辉5.青藏高原西侧绕流风系的变化及其与东亚夏季风和我国华北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J], 黄刚;周连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iData_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对中国降水的影响_吕俊梅
第20卷第1期热带气象学报Vol.20, No.1 2004年02月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Feb., 2004 文章编号:1004-4965(2004)01-0073-08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对中国降水的影响 吕俊梅1,2, 任菊章1, 琚建华1 (1.云南大学大气科学系,云南昆明 650091; 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摘 要:采用两个不同的东亚夏季风指数分析了1951~1999年间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结果一致表明,20世纪70年代中期左右,东亚夏季风经历了由强到弱的年代际变化。
而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作为东亚季风系统的重要成员,其强度和位置也在1970年代中期左右发生了明显的年代际变化。
这种大气环流背景的年代际变化造成了197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的华北地区干旱少雨;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多雨。
关 键 词: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中国降水 中图分类号:P425.4.2 文献标识码:A1 引 言 人们很早就已经认识到东亚季风的强弱对中国的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而进行了很多有关这方面的研究[1, 2],并且发现东亚季风对于中国东部地区短期气候变化的作用比印度季风更为重要。
研究表明,东亚夏季风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夏季雨带的南北位置上。
弱季风时,夏季雨带位置偏南,长江中下游为涝年;而强夏季风时,长江中下游经常是旱年[3]。
199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较为系统地研究年代际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问题,并且发现降水、气温和海表面温度等气象要素均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4, 5, 6]。
到目前为止,对于年代际气候变率的物理原因还不是很清楚,有人认为海表面温度是影响热带大气环流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因子[7],还有人认为年代际及以上尺度的变率可能就是气候系统数十年尺度低频振荡或气候基本态的自然表征[8]。
而且年代际背景场的变化,将对ENSO循环产生很大影响[9]。
雨水的地理分布中国各地的雨季特点
雨水的地理分布中国各地的雨季特点雨水是大自然中的一种珍贵资源,对于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雨水的地理分布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各地的雨季特点也各有不同。
本文将就中国各地的雨水地理分布和雨季特点进行探讨。
一、雨水的地理分布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自南向北跨越了广袤的纬度带和气候带,因此在雨水的地理分布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1. 华南地区:华南地区以长江流域为主,气候湿润,雨量丰富,是中国最主要的雨水集中地之一。
主要的雨季在夏季,特点是雨量较多、分布广泛,夏季降雨能量占全年的60%以上。
2. 华北地区: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山西、河北等地。
该区域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特点是雨量较少,分布不均匀。
由于这里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夏季主要由于对流性降水带来的。
3. 华东地区:华东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
该区域雨季集中在夏季,特点是相对湿润,雨量适中,分布较广。
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夏季降雨主要由于东南风携带水汽带来的。
4. 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份。
这个地区的降雨分布相对多样化,东部地区主要集中在夏季,而西部地区则集中在冬季。
由于地形复杂,雨季特点也决定了其降水量较大,地区性降雨相对集中。
5. 西北地区:西北地区包括新疆、青海、宁夏等省份。
这个地区为中国的干旱地带,全年降水量较少,分布不均匀。
主要在春季和秋季,特点是降水稀少,对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一定的限制。
二、中国各地的雨季特点根据雨水的地理分布,中国各地的雨季特点也各不相同。
以下将从南到北分别介绍各地的雨季特点。
1. 华南地区的雨季特点:华南地区的雨季主要在夏季,由于受到东亚季风的影响,夏季降雨充沛。
特点是雨量大、降水时间长、分布较均匀。
炎热的夏季雨水给予了这片土地丰沛的水资源,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 华北地区的雨季特点:华北地区的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由于气候的原因,夏季的降雨量较少。
东亚夏季风和西太副高活动对全国夏季降水的影响
DOI:10.16660/ki.1674-098X.2019.16.112东亚夏季风和西太副高活动对全国夏季降水的影响①吴姗薇1,2,3 郭大勇1,2,3(1.河南科技大学 河南洛阳 471000;2.洛阳市植物营养与环境生态重点实验室 河南洛阳 471000;3.洛阳市共生微生物与绿色发展重点实验室 河南洛阳 471000)摘 要:利用全国743个站点1971―2000年的降水资料、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各指数资料以及SLP和NCEP/NVAR资料归一化东亚夏季风资料对全国6—8月的降水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及东亚夏季风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东亚夏季风较强,华北地区降水偏多;反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时,东亚夏季风较弱,华北地区降水偏少。
关键词:西太副高 东亚夏季风 降水 相关中图分类号:P4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06(a)-0112-08Abstract: Based on the rainfall data from 743 sites precipitation data of 1971-2000 in China, the index of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from national climate center and SLP, NCEP/NVAR data ,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and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EASM) were normali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has an obvious trend of moving north,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s stronger and more rainfall in north China; On the contrary,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has an obvious trend of moving south ,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are weaker and less rainfall in north China.Key Words: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Rainfall; Relationship①基金项目: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8230041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