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知识点归纳元素及其化合物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必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5篇

高中化学必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5篇

高中化学必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5篇第1篇示例:高中化学必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1. 元素和化合物(1)元素: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核电荷数目的原子组成的,是化学中最基本的物质,例如氧、氢、铜等。

元素的周期表是化学中最基本的分类方法,根据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进行分类。

(2)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按照固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如水(H2O)、氨(NH3)、二氧化碳(CO2)等。

化合物的命名和化学式是化学学习的基础,需要掌握常见的离子和分子式。

2. 化学反应(1)化学反应类型:化学反应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单质燃烧反应、置换反应等。

对于不同类型的反应,需要了解其特点和示例,并能够进行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2)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过程的符号表示,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等内容。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平衡和解读是化学学习的基础。

3. 化学键和分子结构(1)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通过电子互相吸引而形成的强力联系,分为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等。

化学键的形成和特点对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有重要影响。

(2)分子结构:分子是由不同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物质单位。

分子的结构决定其性质和化学反应方式,需要掌握分子的几何构型和键角度等内容。

(1)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产生的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浓度、温度、催化剂等。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对实验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2)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达到稳定状态,反应速率相等。

化学平衡常用平衡常数和Le Chatelier原理来解释和预测反应的变化。

5. 酸碱理论和溶液平衡(1)酸碱理论:酸碱理论包括布朗斯特德酸碱理论、阿伦尼乌斯酸碱理论等,用于描述和解释酸碱反应的性质和规律。

了解酸碱指示剂、pH值等相关知识对于理解溶液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2)溶液平衡:溶液平衡是指在溶液中溶质和溶剂之间的平衡状态,包括饱和溶解度、离子平衡等内容。

化学高考300个知识点

化学高考300个知识点

化学高考300个知识点在高考化学考试中,考生需要掌握并理解大量的知识点,这是取得高分的关键。

下面从不同的角度,将化学高考的300个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希望这些知识点能够帮助考生复习和备考,取得优异成绩。

1. 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以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分类和归纳的基本工具,通过周期表可以推测元素的性质和元素间的反应。

- 常见元素的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是高考考点。

2. 离子和离子键-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键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通过静电相互吸引而形成的化学键。

- 阳离子是失去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阴离子是获得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

- 离子化合物的性质和溶解度与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3. 共价键和分子- 共价键是共享电子对的键,共价键的特点是电荷分布均匀且方向性强。

- 分子是由共价键连接起来的,具有一定化学性质的最小颗粒。

- 共价键的键长和键能与原子间的距离、力常数和电负性有关。

4. 功能性基团和有机反应- 功能性基团是有机化合物中具有一定化学性质和化学反应的基团,如羟基、羧基等。

- 有机反应是以有机化合物为反应物,在适当条件下,发生化学变化并生成新的有机化合物。

5. 化学平衡和化学动力学- 化学平衡是指在闭合反应体系中,各种物质的浓度相互保持一定的比例,不随时间变化。

- 平衡常数是描述化学反应平衡程度的一个量,与温度有关。

- 化学动力学是研究化学反应速率、反应机理和反应速率方程等的学科。

6.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的氧化态和还原态之间的电荷转移过程。

- 氧化剂能够接受电子,被还原;还原剂能够捐赠电子,被氧化。

- 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形成氧化态和还原态不同的元素和化合物。

7.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量或产物生成量的变化量。

-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高考化学基础复习知识点总结:元素及其化合物

高考化学基础复习知识点总结:元素及其化合物

元素及其化合物1、元素化合物知识包括金属和非金属两部分,是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知识特点是作为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实验和计算的载体,其信息量大,反应复杂,常作为综合试题的知识背景或突破思维的解题题眼。

2、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必须先处理好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部关系,方法是:“抓重点,理关系,用规律,全考虑”。

①抓重点:以每族典型元素为代表,以化学性质为抓手,依次学习其存在、制法、用途、检验等“一条龙”知识,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②理关系:依据知识内在联系,按单质→氧化物→氧化物的水化物→盐的顺序,将零碎的知识编织成网络,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结构,做到滴水不漏③用规律:用好化学反应特有的规律,如以强置弱等规律,弄清物质间相互反应。

④全考虑:将元素化合物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理解,从而达到解综合试题时能将所需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信手拈来。

另一方面是处理好元素化合物知识与本学科理论、计算或跨学科知识间的外部关系,采取的方法是“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

①分析:将综合试题拆分思考。

②综合:将分散的“点”衔接到已有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块”中。

③抽象:在分析综合基础上,提取相关信息。

④具体:将提取出的信息具体化,衔接到综合试题中,从而完整解题。

(一)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规律⑴常见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如下:F、O、Cl、N、Br、I、S、P、C、Si、H。

⑵元素非金属性与非金属单质活泼性的区别:元素的非金属性是元素的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影响其强弱的结构因素有:①原子半径:原子半径越小,吸引电子能力越强;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越大,吸引电子能力越强;③最外层电子数:同周期元素,最外层电子越多,吸引电子能力越强。

但由于某些非金属单质是双原子分子,原子是以强列的共价键相结合(如N N等),当参加化学反应时,必须消耗很大的能量才能形成原子,表现为单质的稳定性。

这种现象不一定说明这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弱。

⑶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及其应用元素的非金属性的本质是元素的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

高考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点汇总

高考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点汇总

高考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点汇总一、关键信息1、元素化合物的分类金属元素化合物非金属元素化合物2、常见金属元素化合物的性质钠及其化合物铝及其化合物铁及其化合物铜及其化合物3、常见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氯及其化合物硫及其化合物氮及其化合物碳及其化合物硅及其化合物二、金属元素化合物11 钠及其化合物111 钠单质的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质软,密度比水小,熔点低。

112 钠单质的化学性质:与氧气反应,常温下生成氧化钠,加热时生成过氧化钠;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

113 氧化钠的性质:碱性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

114 过氧化钠的性质:淡黄色固体,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

115 碳酸钠的性质:白色粉末,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116 碳酸氢钠的性质:白色细小晶体,能溶于水,水溶液呈弱碱性,受热易分解,与酸反应比碳酸钠剧烈。

12 铝及其化合物121 铝单质的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导电性。

122 铝单质的化学性质: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常温下,铝在空气中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123 氧化铝的性质:两性氧化物,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

124 氢氧化铝的性质:两性氢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能与碱反应生成偏铝酸盐和水;受热易分解。

125 铝盐(如氯化铝)的性质:能与碱反应,当碱不足时生成氢氧化铝沉淀,碱过量时生成偏铝酸盐。

13 铁及其化合物131 铁单质的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132 铁单质的化学性质:能与氧气、氯气等非金属单质反应,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能与某些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133 氧化亚铁的性质:黑色粉末,不稳定,在空气中加热易被氧化为氧化铁。

134 氧化铁的性质:红棕色粉末,俗称铁红,是一种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

135 四氧化三铁的性质:黑色晶体,具有磁性,俗称磁性氧化铁。

高考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点汇总

高考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点汇总

高考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点汇总化学元素化合物是高考化学中的重要内容,涵盖了众多的知识点和考点。

以下为大家详细汇总这部分的关键知识。

一、金属元素化合物1、钠及其化合物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元素,在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加热时生成过氧化钠。

钠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钠的两种重要化合物。

碳酸钠俗名纯碱,碳酸氢钠俗名小苏打。

它们在溶解性、热稳定性、与酸反应的速率等方面存在差异。

2、铝及其化合物铝是一种两性金属,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

氧化铝和氢氧化铝也具有两性。

氢氧化铝是一种白色胶状沉淀,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3、铁及其化合物铁在空气中容易生锈,生成氧化铁。

二价铁盐溶液呈浅绿色,三价铁盐溶液呈黄色。

在化学反应中,二价铁可以被氧化为三价铁,三价铁可以被还原为二价铁。

4、铜及其化合物铜在空气中加热会生成黑色的氧化铜。

硫酸铜是一种常见的铜盐,可用于配制波尔多液。

二、非金属元素化合物1、氯及其化合物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具有强氧化性。

氯水成分复杂,新制氯水含有氯气、盐酸、次氯酸等。

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氯化氢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

2、硫及其化合物硫单质呈黄色,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3、氮及其化合物氮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氢气反应生成氨气。

氨气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碱性。

一氧化氮是无色气体,易被氧化为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是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三、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1、焰色反应不同金属元素在灼烧时会产生不同颜色的火焰,利用焰色反应可以鉴别金属离子。

2、物质的制备掌握常见金属和非金属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如实验室制取氯气、氨气等。

3、物质的检验与鉴别学会运用化学方法检验和鉴别各种元素化合物,例如检验硫酸根离子、氯离子等。

4、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熟练书写元素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的化学方程式,这是高考化学中的重要考点。

高考化学元素周期表常见元素性质与考点总结

高考化学元素周期表常见元素性质与考点总结

高考化学元素周期表常见元素性质与考点总结在高考化学中,元素周期表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知识点,其中常见元素的性质以及相关考点更是重中之重。

理解和掌握这些元素的性质,对于解决化学问题、提高化学成绩具有关键作用。

首先,我们来谈谈氢(H)元素。

氢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第1 号元素,是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它通常以单质氢气(H₂)的形式存在,具有可燃性。

在化学反应中,氢元素既能表现出氧化性,又能表现出还原性。

例如,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时,氢气表现出还原性;而在金属氢化物(如氢化钠 NaH)中,氢元素则呈现出-1 价,表现出氧化性。

高考中,关于氢元素的考点常常涉及氢气的制备、性质以及氢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等。

接下来是氦(He),它是一种稀有气体元素。

氦气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一般不参与化学反应。

由于其不易发生反应的特性,常用于填充气球、飞艇等。

高考中对于氦元素的考查相对较少,但了解其惰性特点还是很有必要的。

锂(Li)是碱金属元素中的一员。

它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质地较软。

锂的密度很小,在电池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化学性质方面,锂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能与水缓慢反应生成氢氧化锂(LiOH)和氢气。

高考中,关于锂元素的考点可能涉及锂的化合物的性质、锂电池原理等。

铍(Be)元素,它属于碱土金属。

铍具有较高的熔点和硬度,在航空航天等领域有一定应用。

铍的化学性质相对稳定,在常温下不易与氧气、水等发生反应。

高考中铍元素出现的频率较低,但对于其基本性质也要有所了解。

硼(B)是非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硼的单质硬度较大,常用于制造耐磨材料。

硼元素在有机化学中也有重要的应用,例如硼酸在医药领域的使用。

高考中,硼的考点可能涉及硼的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碳(C)是生命的基础元素,其单质存在多种同素异形体,如金刚石、石墨和 C₆₀等。

金刚石硬度极高,而石墨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碳能形成众多的有机化合物,这使得碳元素在化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024年高考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易错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考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易错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考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易错知识点总结(1)元素周期表1. 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周期、族、原子序数、原子核电荷数2. 元素周期表的分区:主族元素,过渡元素,稀有气体3. 周期趋势:原子半径变化规律、电离能变化规律、电子亲和能变化规律4. 周期性:同一周期元素的相似性、同一族元素的相似性、周期表上的元素周期规律5. 更多周期性的属性:金属性、金属非金属性、阻燃性、化合价、氧化态等(2)化合物的命名1. 无机化合物的命名:一般命名规则,离子化合物的命名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碳氢化合物的命名,含氧、含卤代的有机化合物的命名3. 酸、碱溶液的命名及化学式的写法(3)酸碱中和反应和化学计量1. 酸碱盐的定义、酸碱中和反应及其特点2. 酸碱中和滴定反应的计算3. 化学计量问题:物质的量、质量、体积之间的关系及计算,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质量比和物质的量比及计算(4)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及其特征2.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过程:原子的氧化数变化、电子的转移、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判别3.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电池反应、蓄电池、电解质溶液、金属腐蚀等(5)物质的稳定性1. 物质的稳定性与易燃、不易燃、猛燃、自燃、爆炸性及危险性等的关系2. 物质的稳定性与热力学稳定性及动力学稳定性的关系3. 物质的稳定性与环境保护的关系(6)化学平衡1. 化学平衡的概念、条件及化学平衡的特征2. 平衡常数及其计算3. 平衡常数与化学反应的状况及变化规律的关系4. 影响反应平衡的因素:温度、压力、浓度、催化剂等(7)化学动力学1. 化学反应的速度与化学动力学的关系2. 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温度、浓度、催化剂、表面积等3. 变速机理:物理变速、化学变速、催化变速等4. 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方法:初始速率法、等速线法、浊度法等(8)气体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推导过程2. 气体的摩尔体积、理想气体的浓度、气体化学计量问题3. 理想气体的混合与网站规律4. 实际气体状态方程及其修正(9)水和溶液1. 水的结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2. 水的溶解性机制及溶解度的影响因素3. 溶液的构成及其性质4. 溶液的制备与常见的溶液浓度单位(10)电化学1. 电解与析出反应的定义、特点及其它类型的电化学反应2. 电流强度、电弧大小和电动势的关系和计算3. 电解槽的构造和反应机理4. 售卖化学反应中电流强度、通量、过电导率的计算这些知识点是____年高考化学中关于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易错知识点的总结,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元素化合物知识点高考必修

元素化合物知识点高考必修

元素化合物知识点高考必修高考是每个学生都要经历的一场考试,涉及到多个学科的考察内容。

其中化学是高考中的一门重要科目,而元素化合物是化学中的基础知识之一。

掌握元素化合物的相关知识点对于高考化学考试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元素化合物的一些必修知识点进行论述。

一、基本概念元素化合物指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其中,最基本的概念是元素和化合物的区分。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性质;而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通过化学反应组成的物质,具有自身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在元素化合物的研究中,还需要了解原子的结构和元素的周期表。

二、化学键和化合价在元素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中,原子通过化学键相互连接。

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三种类型。

离子键是由正负电荷的离子相互吸引形成的,一般由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组成;共价键是由电子对共享形成的,一般由非金属元素组成;金属键是由金属原子之间的电子云形成的。

化学键的类型决定了化合物的性质。

在确定元素之间化学键形成的方式时,需要了解化合价的概念。

化合价是指一个原子在化合物中与其他原子组成化学键时所带电荷数目的平均。

化合价通过元素的价层电子数目来确定,一般情况下与元素的主族有关。

三、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元素化合物的物质组成和结构都是重要的考察内容。

在确定物质的组成时,需要了解元素化合物的组成比例和化学式的表示方法。

化学式以化合物中各元素的符号和下标表示,包括简单的化学式和结构式。

其中,化学式是表示化合物组成比例的简要表示方法,而结构式则是表示化合物中化学键的连接方式。

在确定物质的结构时,需要了解化合物的空间构型和分子结构。

空间构型指的是原子在三维空间中排列的方式,与原子之间的键长和键角有关。

分子结构则是指分子中原子的连接方式,包括线性分子、非线性分子、平面分子等。

四、物质的性质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指的是物质的外部特征,包括颜色、形状、密度、熔点、沸点等。

2023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归纳

2023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归纳

2023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归纳化学高考必背知识点一、位置与结构1、Li是周期序数等于族序数2倍的元素。

2、S是最高正价等于最低负价绝对值3倍的元素。

3、Be、Mg是最外层电子数与最内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4、Li、Na是最外层电子数是最内电子数的1/2的元素;5、最外层电子数是最内层电子数的2倍的是C、Si;3倍的是O、S;4倍的是Ne、Ar。

6、Be、Ar是次外层电子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的元素;6、Mg是次外层电子数等于最外层电数4倍的元素;7、Na是次外层电子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8倍的元素。

8、H、He、Al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核外电子层数相等。

9、He、Ne各电子层上的电子数都满足2n2的元素。

10、H、He、Al是族序数与周期数相同的元素。

11、Mg是原子的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等于电子总数的1/6的元素;12、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等于电子总数的1/3的是Li、P;1/2的有Be;相等的是H、He。

13、C、S是族序数是周期数2倍的元素。

14、O是族序数是周期数3倍的元素。

15、C、Si是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代数和为零的短周期元素。

16、O、F是最高正价不等于族序数的元素。

17、子核内无中子的原子氢(H)18、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碳19、地壳中含量前三位的元素O、Si、Al20、大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N21、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2倍的元素(或次外层电子数为最外层1/2的元素)C22、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3倍的元素(或次外层电子数为最外层1/3的元素)O23、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4倍的元素(或次外层电子数为最外层1/4的元素)Ne24、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电子数1/2的元素Li、Si25、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电子数1/4的元素Mg25、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3个的元素N26、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5个的元素F27、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少3个的元素P28、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5个的元素Al29、核外电子总数与其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3:2的元素C30、内层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有Li、P31、电子层数跟最外层电子数数相等的原子有H、Be、Al32、核外电子总数与其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4:3的元素O33、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2倍的原子有关He、C、S34、最外层电子数跟次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有Be、Ar35、X、Y两元素可形成X2Y和X2Y2两种化合物(或形成原子个数比2:1与1:1的化合物Na2O、Na2O2、H2O、H2O2二、含量与物理性质1、O是地壳中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Si次之,Al是地壳中质量分数最大的金属元素。

高考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2024

高考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2024

高考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2024高考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2024)一、化学基本概念。

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如,碳元素包含^12C、^13C、^14C等不同的原子。

- 混合物与纯净物: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如空气(含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如蒸馏水。

- 单质与化合物: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气O_2;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二氧化碳CO_2。

- 酸、碱、盐、氧化物:- 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H^+的化合物,如HCl、H_2SO_4。

- 碱: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为OH^-的化合物,如NaOH、Ca(OH)_2。

- 盐: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如NaCl、Na_2CO_3。

-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如CO、MgO。

2. 化学用语。

- 元素符号:表示元素的符号,如H表示氢元素。

- 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例如,H_2O表示水的组成。

-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如2H_2 +O_2{点燃}{===}2H_2O,表示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

- 离子符号:表示离子的符号,如Na^+表示钠离子,Cl^-表示氯离子。

3. 化学中的计量关系。

- 物质的量(n):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单位为摩尔(mol)。

- 阿伏伽德罗常数(N_A):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约为6.02×10^23mol^-1。

- 摩尔质量(M):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单位为g/mol。

例如,H_2O的摩尔质量为18g/mol。

- 气体摩尔体积(V_m):在标准状况(0^∘C,101kPa)下,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约为22.4L,即V_m = 22.4L/mol。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详细总结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详细总结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详细总结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我们身处在化学的世界中。

化学
知识在人类的生产、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不可
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进行详细总结,其中包括以下内容:
1.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化学元素是指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目前已知的元素有118种。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化合而成的物质。

2.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

化学方程式
分为平衡和不平衡两种类型,通过化学反应的平衡可以求得反应物
的化学量。

3.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又称电子转移反应,是化学反应中最重要的类型
之一。

其中氧化剂接受电子,还原剂放出电子,反应过程中电子的
转移引起了化学物质的变化。

4.酸碱中和反应
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通过反应生成盐类和水的化学反应,
也称为酸碱反应。

其中常见的酸碱指标有pH值和酸碱度,它们可
以用来测定酸碱度大小。

5.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化学反应物质在反应中不断变化,但其反应的摩尔比例保持不变的状态。

通过化学平衡可以得到反应
物质的摩尔浓度和平衡常数等重要信息。

总之,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是了解化学的基本要求,本文所涉及的内容只是化学知识点中的一部分,希望本文能够对您学习和了解化学有所帮助。

高考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点

高考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点

高考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点化学是一门充满神奇和奥秘的学科,而元素化合物是高考化学中的重要内容。

掌握好这部分知识,对于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来谈谈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钠(Na)是一种活泼的金属,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生成白色的氧化钠(Na₂O)。

将钠投入水中,会发生剧烈反应,浮在水面上迅速游动,发出“嘶嘶”声响,并熔化成一个闪亮的小球,这是因为钠的密度比水小,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低,生成了氢氧化钠(NaOH)和氢气(H₂)。

钠的氧化物中,过氧化钠(Na₂O₂)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它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都会放出氧气,常用于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提供氧气。

铝(Al)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铝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这是因为其表面会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Al₂O₃)薄膜。

铝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强碱溶液反应。

例如,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₂)和氢气。

铁(Fe)是用途最广泛的金属之一。

纯铁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多是铁的合金。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生成铁锈(主要成分是 Fe₂O₃·xH₂O)。

铁有多种价态,常见的有+2 价和+3 价。

Fe²⁺具有还原性,能被氯气(Cl₂)等氧化剂氧化为Fe³⁺;Fe³⁺具有氧化性,能与铁单质反应生成 Fe²⁺。

接下来,是常见的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氯(Cl)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氯气能与水反应生成盐酸(HCl)和次氯酸(HClO),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能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

氯气还能与碱溶液反应,如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NaCl)、次氯酸钠(NaClO)和水。

硫(S)通常以单质或者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SO₂),这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但这种漂白是不稳定的。

氮(N)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2023年高考化学总复习第一部分考点指导第二章典型元素及其化合物 第2讲铁及其化合物

2023年高考化学总复习第一部分考点指导第二章典型元素及其化合物 第2讲铁及其化合物

第2讲铁及其化合物考点一:铁铁的氧化物(基础性考点)铁的位置和结构及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存在1.铁:(1)铁的位置与结构。

(2)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特性银白色固体良好被磁铁吸引(3)化学性质。

铁元素性质活泼,有较强的还原性,主要化合价为+2价和+3价。

书写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辨易错(1)Fe在稀硝酸中发生钝化。

(×)提示:Fe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

(2)铁表面自然形成的氧化层能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空气氧化。

(×)提示:铁表面形成的氧化膜较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

(3)浓盐酸与铁屑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Fe+6H+===2Fe3++3H2↑。

(×) 提示:浓盐酸只能把Fe氧化为Fe2+。

2.铁的氧化物:(1)物理性质。

化学式FeO Fe2O3Fe3O4俗称—铁红磁性氧化铁色态黑色粉末红棕色粉末黑色晶体铁的价态+2价+3价+2价,+3价(2)化学性质。

①FeO、Fe2O3、Fe3O4分别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O+2H+===Fe2++H2O,Fe2O3+6H+===2Fe3++3H2O,Fe3O4+8H+===2Fe3++Fe2++4H2O。

②Fe3O4分别与HNO3和HI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Fe3O4+28H++NO-3===9Fe3++NO↑+14H2O;Fe3O4+8H++2I-===3Fe2++I2+4H2O。

注意:(1)与氧化性酸反应FeO和Fe3O4与HNO3等具有强氧化性的酸反应时,主要考虑Fe2+被氧化成Fe3+。

(2)与还原性酸反应Fe2O3、Fe3O4、Fe(OH)3与HI等具有强还原性酸反应时,除考虑与H+的反应外,还考虑Fe3+被还原为Fe2+。

深思考铁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金属。

某班同学在学习铁的知识时,对“铁为何称为黑色金属?”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学们上网查寻,有两种解释:A.因为在铁表面上有黑色的铁的氧化物,所以叫黑色金属。

高考化学专题 元素及其化合物

高考化学专题 元素及其化合物

[考纲要求] 1.常见金属元素(如Na、Mg、Al、Fe、Cu等):(1)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2)了解常见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掌握其主要性质及其应用;(3)了解合金的概念及其重要应用。

2.常见非金属元素(如H、C、N、O、Si、S、Cl等):(1)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掌握其主要性质及其应用;(2)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的影响。

3.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考点一金属及其化合物(一)钠及其化合物钠是“极其活泼”金属的代表,学习钠的性质可类比知道第ⅠA族、第ⅡA族活泼金属的一般性质,复习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1.树立物质转化思想(1)理清知识主线Na→Na2O→Na2O2→NaOH→Na2CO3→NaHCO3(2)形成网络构建2.重要反应规范书写用方程式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怎样处理钠屑?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2)写出Na与CuSO4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Na+2H2O+Cu2+===Cu(OH)2↓+H2↑+2Na+。

(3)怎样将Na2CO3溶液转化为NaOH溶液(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Na 2CO 3+Ca(OH)2===CaCO 3↓+2NaOH 。

(4)向NaOH 、Na 2CO 3、NaHCO 3溶液中逐滴滴入盐酸,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OH -+H +===H 2O ;CO 2-3+H +===HCO -3; HCO -3+H +===H 2O +CO 2↑。

(5)怎样除去CO 2中的SO 2气体(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SO 2+2HCO -3===2CO 2↑+SO 2-3+H 2O 。

(6)怎样除去Na 2CO 3溶液中的NaHCO 3(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HCO -3+OH -===CO 2-3+H 2O 。

(7)怎样除去NaHCO 3溶液中的Na 2CO 3(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素及其化合物1、元素化合物知识包括金属和非金属两部分,是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知识特点是作为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实验和计算的载体,其信息量大,反应复杂,常作为综合试题的知识背景或突破思维的解题题眼。

2、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必须先处理好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部关系,方法是:“抓重点,理关系,用规律,全考虑” 。

①抓重点:以每族典型元素为代表,以化学性质为抓手,依次学习其存在、制法、用途、检验等“一条龙”知识,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②理关系:依据知识内在联系,按单质→氧化物→氧化物的水化物→盐的顺序,将零碎的知识编织成网络,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结构,做到滴水不漏③用规律:用好化学反应特有的规律,如以强置弱等规律,弄清物质间相互反应。

④全考虑:将元素化合物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理解,从而达到解综合试题时能将所需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信手拈来。

另一方面是处理好元素化合物知识与本学科理论、计算或跨学科知识间的外部关系,采取的方法是“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 。

①分析:将综合试题拆分思考。

②综合:将分散的“点”衔接到已有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块”中。

③抽象:在分析综合基础上,提取相关信息。

④具体:将提取出的信息具体化,衔接到综合试题中,从而完整解题。

(一)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规律⑴常见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如下:F、O、Cl 、N、Br、I、S、P、C、Si、H。

⑵元素非金属性与非金属单质活泼性的区别:元素的非金属性是元素的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影响其强弱的结构因素有:①原子半径:原子半径越小,吸引电子能力越强;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越大,吸引电子能力越强;③最外层电子数:同周期元素,最外层电子越多,吸引电子能力越强。

但由于某些非金属单质是双原子分子,原子是以强列的共价键相结合(如N N 等)=,当参加化学反应时,必须消耗很大的能量才能形成原子,表现为单质的稳定性。

这种现象不一定说明这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弱。

⑶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及其应用元素的非金属性的本质是元素的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原子半径、核电荷数、最外层电子数,题目常通过以下几方面比较元素的非金属性。

①非金属单质与H2 化合的条件及难易程度;②氢化物的稳定性;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④非金属间的置换反应;⑤非金属单质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⑥与变价金属反应时,金属所呈现的化合价;⑦元素在化合物中化合价的相对高低(如在HClO 中,氯元素显正价,氧元素显负价,则说明氧的非金属性比氯强)等。

(二)卤族元素1、卤族元素主要性质的递变性(从F→ I)⑴单质颜色逐渐变深,熔沸点升高,水中溶解性逐渐减小;⑵元素非金属性减弱,单质氧化性减弱,卤离子还原性增强;⑶与H 2化合,与H2O 反应由易到难;⑷气态氢化物稳定性减弱,还原性增强,水溶液酸性增强;⑸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减弱;⑹前面元素的单质能把后面元素从它们的化合物中置换出来。

2、卤化氢均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在空气中形成酸雾。

⑴氟化氢(HF):很稳定,高温极难分解,其水溶液是氢氟酸,弱酸,有剧毒,能腐蚀玻璃。

⑵氯化氢(HCl ):稳定,在1000℃以上少量分解,其水溶液为氢氯酸,俗称盐酸,强酸⑶溴化氢(HBr ):较不稳定,加热时少量分解,其水溶液为氢溴酸,酸性比盐酸强,HBr 还原性比HCl 强,遇浓硫酸被氧化为单质溴(Br 2)。

⑷碘化氢(HI ):很不稳定,受热分解,其水溶液为氢碘酸,酸性比氢溴酸强,HI 是强还原剂,遇浓硫酸易被氧化为单质硫。

3、卤素及其化合物主要特性⑴氟及其化合物的特殊性质①卤素单质Cl2、Br2、I2与H2化合都需要一定条件,惟独F2在黑暗处就可与H2化合爆炸。

②卤素单质Cl 2 、Br 2、I2与水反应的通式为:X2 +H2O===HX +HXO(I2与水反应极弱),但F2 与H2O 反应却是:2F2+2H2O===4HF+O2③氟无正价,其他都有正价④HF 有毒,其水溶液为弱酸,其他氢卤酸为强酸,HF 能腐蚀玻璃;⑤CaF2 不溶于水,AgF 易溶于水,氟可与某些稀有气体元素形成化合物。

⑵溴的特性溴在常温下为红棕色液体(惟一的液态非金属单质),极易挥发产生红棕色有毒的溴蒸气,因而实验室通常将溴密闭保存在阴冷处,并在盛有液溴的试剂瓶内常加适量水。

盛装溴的试剂瓶不能用橡皮塞(腐蚀橡胶)。

⑶碘是紫黑色固体,具有金属光泽,易升华(常用于分离提纯碘),遇淀粉变蓝色(常用来检验碘的存在),碘的氧化性较其他卤素弱,与变价金属铁反应生成FeI2 而不是FeI3。

(三)氧族元素1、氧族元素的相似性和递变性最外层均为6 个电子,电子层数依次增加,次外层O 为2 个,S 为8 个,Se、Te 均为18 个电子。

氧通常显-2 价,硫、硒、碲常见的化合物为:-2 价、+4 价、+6 价,都能与多数金属反应。

氧化物有两种RO2 和RO3,其对应水化物H2RO3、H2RO4 均为含氧酸,具有酸的通性。

它们的氢化物除H2O 外,其余的H2S、H2Se、H2Te 均为气体,有恶臭、有毒,溶于水形成无氧酸,都具有还原性。

核电荷数增加,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而失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

单质的状态由气态到固态,熔沸点也依次升高,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氧化性依次减弱。

含氧酸的酸性依次减弱,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还原性逐渐增强。

2、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值得注意的是,检验SO42 -时会受到许多离子的干扰。

⑴Ag +干扰:用BaCl2 溶液或盐酸酸化时防止Ag +干扰,因为Ag++Cl-===AgCl ↓。

⑵CO32-、SO32-、PO43-干扰:因为BaCO3、BaSO3、Ba3(PO4)2也是白色沉淀。

与BaSO4 白色沉淀所不同的是,这些沉淀溶于强酸中。

因此检验SO42—时,必须用酸酸化。

如:BaCO3+2H+===H2O+CO2↑+Ba2+但不能用硝酸酸化,同理所用钡盐也不能是Ba(NO 3)2溶液,因为在酸性条件下SO32-、HSO3—、SO2 等会被溶液中的NO 3—氧化为SO42-,从而可使检验得出错误的结论。

为此,检验SO42-离子的正确操作为:加足量的盐酸酸化滴加 BaCl 2溶液2-被检液取清液2有无白色沉淀(有无SO42-)由此可见,浓硫酸和稀硫酸都具有氧化性,但产生氧化性的原因是不同的,因此其氧化能力也有强与弱的差别,被还原产物也不相同。

(四)氮族元素1、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⑴一氧化氮:无色气体,难溶于水,有很大毒性,在常温下极易被氧化成二氧化氮。

2NO +O2===2NO2⑵二氧化氮:有刺激性气味的红棕色气体,溶于水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

3NO2+H2O===2HNO 3+NO 4NO2 N2O4(无色)注意:关于氮的氧化物溶于水的几种情况的计算方法。

①NO2或NO2与N2(或非O2)的混合气体溶于水时可依据:3NO 2+H 2O===2HNO 3+NO 利用气体体积变化差值进行计算。

②NO2 和O2 的混合气体溶于水时,由4NO2+2H2O+O2===4HNO 3 可知,当体积比为=4:1,恰好完全反应V(NO 2):V(O 2)>4:1,NO2过量,剩余气体为NO<4:1,O2 过量,乘余气体为O2③NO 和O2 同时通入水中时,其反应是:2NO+O2===2NO2 ,3NO2+H2O===2HNO 3+NO ,总反应式为:4NO+2H2O+3O2===4HNO 3 当体积比为=4:3,恰好完全反应V(NO):V(O 2)>4:3,NO 过量,剩余气体为NO<4:3,O2 过量,乘余气体为O2④NO、NO2、O2三种混合气体通入水中,可先按①求出NO2与H2O反应生成的NO 的体积,再加上原混合气体中的NO 的体积即为NO 的总体积,再按③方法进行计算。

2、硝酸的化学性质①HNO 3 具有酸的通性。

①HNO 3 具有强氧化性,表现在能与多数金属、非金属、某些还原性化合物起反应。

要注意,由于硝酸氧化性很强,任何金属与硝酸反应都不能放出氢气,在与不活泼金属如Cu、Ag 等反应时,浓硝酸还原产物为NO2,稀硝酸还原产物为NO ,(但不能认为稀硝酸的氧化性比浓硝酸强);②在溶液中NO3—几乎与所有离子能大量共存,但注意,当溶液的酸性较强可形成硝酸溶液,具有还原性的某些离子则不能与其大量共存,如NO3 、H 、Fe2中任意两者能大量共存,但三者则不能大量共存。

即:NO3—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不表现氧化性,而在酸性溶液中表现强氧化性。

3、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反应原理:2NH 4Cl +Ca(OH)2 CaCl 2+2NH 3↑+2H 2O 不能用NaOH 代替Ca (OH)2,因为NaOH 吸湿后容易结块,产生的气体不易逸出,并且NaOH 对玻璃有强烈的腐蚀作用。

装置:制NH 3的气体发生装置与制O2、CH4的相同。

干燥氨气不能选用浓H2SO4、P2O5,也不能选用无水CaCl2,应选用碱石灰。

收集NH 3应采用向下排空气法。

容器口塞一团棉花(防止空气进入试管,以保证收集的NH 3比较纯净)。

检验:a、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b、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接近瓶口(白烟)。

实验室还常根据浓氨水的强挥发性,向浓氨水中加入NaOH 或CaO 得到氨气。

NaOH 或CaO 的作用是吸水和吸水后使溶液温度显著升高,二者都能减少氨气的溶解。

(五)碳族元素1、碳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2、碳酸正盐与酸式盐性质比较①在水中溶解性:正盐除K +、Na +、NH 4+等易溶于水外,其余都难溶于水;而只要存在的酸式盐都易溶于水。

一般来说,在相同温度下酸式盐的溶解度比正盐大,如CaCO3 难溶于水,Ca(HCO 3)2 易溶于水,但也有例外,如NaHCO 3 溶解度比Na2CO3小。

②热稳定性:正盐中除K 、Na 等受热难分解外,其余受热易分解;酸式盐在水溶液或固态时加热都易分解。

如Ca(HCO 3)2 CaCO3↓+CO2↑+H2O一般来说,热稳定性大小顺序为:正盐>酸式盐>多元盐(盐的阳离子相同,成盐的酸相同)。

③可溶性正盐、酸式盐都能发生水解,但相同阳离子的相同浓度时溶液中CO32-的水解程度比HCO3-大④都能与酸作用,但相同条件放出CO2 的速率酸式盐比正盐快。

(六)碱金属1、碱金属性质递变规律结构决定性质,由于碱金属的原子结构具有相似性和递变性,所以其化学性质也具有相似性和递变性。

①相似性:a、都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反应b、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c、均为强还原剂。

②递变规律(锂→铯)a、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剧烈,产物结构越来越复杂b、与水反应剧烈程度依次增强c、还原性依次增强,金属性依次增强2、NaOH 的性质①物理性质:俗名苛性钠、火碱、烧碱,是一种白色固体,极易潮解;有强烈的腐蚀性,能腐蚀磨口玻璃瓶,使瓶口与瓶塞粘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