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
儒释道文化概述
儒释道⽂化概述春秋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对中国传统⽂化影响最深的是儒家、释家和道家。
这三家的⿐祖:孔⼦、释迦牟尼和⽼⼦也因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长久的受到后⼈的景仰和崇拜。
不知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天意的安排,孔⼦、释迦牟尼和⽼⼦处于同⼀时代。
⽼⼦⼤约⽣于公元前570年前后。
公元前566年4⽉初⼋,释迦牟尼出⽣在今天的尼泊尔。
⼜过了⼗五年,即公元前551年8⽉27⽇,孔⼦出⽣在⼭东曲埠。
中国传统⽂化之儒家⼀、 “仁”是孔⼦思想学说的核⼼。
孔⼦明确提出,“仁”即“爱⼈”(《颜渊》),并進⼀步阐明“夫仁者,⼰欲⽴⽽⽴⼈,⼰欲达⽽达⼈” (《雍也》)。
为“仁”,应该做到“⼰所不欲,勿施于⼈”(《颜渊》)。
这种思想贯穿了孔⼦思想学说的各个⽅⾯。
孔⼦更具体指出“能⾏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这五者就是“恭、宽、信、敏、惠”。
因为“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任焉,敏则有功,惠则⾜以使⼈”(《阳货》)。
这五种品德,都建⽴在对⼈的尊重关⼼和体谅上。
“⼦以四教,⽂、⾏、忠、信”,即学⽣要在这四个⽅⾯学习:学问、⾔⾏、忠恕和信义。
孔⼦特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
他认为,“仁”既是每个⼈必备的修养,⼜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
对于为政施治,他倡导⽴⾜于对⼈的关⼼爱护,以教化的⽅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地。
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居其所⽽众星共之。
”(《为政》)其所谓“德”,就是“仁”的精神体现。
⼆、“礼”是孔⼦思想学说的另⼀个重要范畴。
“礼”作为⼀种社会⾏为规范,由来已久。
孔⼦认为,到了周代,“礼”发展得最完备,因此,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
在孔⼦看来,“礼”是从天⼦到庶⼈,⼈⼈必须遵守的⾏为规范。
孔⼦所谓的“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
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
“礼” 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丧葬、朝聘、会盟等等⽅⾯的礼节仪式。
孔⼦认为,注重“礼”的内在精神固然重要,⽽内在精神终究还要靠外在形式来体现。
中国文化三大精髓儒释道
中国文化三大精髓儒释道儒释道是中国文化的三大精髓,三家智慧各有侧重,而这种不同侧重恰恰可以对应人生的三大阶段——年轻时、中年时、年老时。
中国文化因儒释道的融合而趋向圆满,人生三阶段如果能贴合这三家的根本精神,同样可以趋向圆满。
这是人生的三种大修行,也是人生的三种真境界。
年轻时学儒家人在年轻时,要么思想刚刚开始成熟,要么刚刚踏入社会,此时面临很多重大人生课题,比如学会做人做事、能够安身立命等等。
而这些课题,也正是儒家的重要课题;儒家提供的,也正是最恰当、最好的智慧。
孟子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什么是浩然之气?就是至大至刚之气,也可以说是正气。
先要有一身正气,这是做人的根基。
孔子言“吾十五而有志于学”,自此一生不辍;王阳明也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志,这是做事的根基。
这两大根基,都需要也最适合在年轻时确定,如此之后铺开的人生才能有底线和方向,而避免误入歧途甚至邪路。
人在年轻时,未经社会地充分打磨,身上往往有很多毛病和弱点,如果没有修养功夫,就很容易跑偏,失去操守、投机取巧,最终变得圆滑世故甚至不择手段。
这就需要儒家的“内省”工夫,所谓“吾日三省吾身”,勤于内省并及时修正,这是最有效也最容易上手的修养功夫,关键看能不能重视起来并做下去。
如果能养成习惯,日积月累之下就是真修养。
此外,人在社会上,最容易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怯于与世俗存在差异。
而儒家主张“和而不同”,要求和气,但内心也要有自己独立的意见和品格,这样才能既不耽误为人处事,又能保持独立之思想、自由之人格。
人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也最容易在周围人影响和现实刺激下不讲信用、不讲义字。
这样的人,做人已经失败,做事必也做不大、做不久,甚至把自己折进去。
于是儒家所极力倡导的“信”“义”,就显得尤其重要,最适合年轻人作为做事和做人准则。
“恕”,又是儒家的一大精神。
人在社会上,面临复杂的局面,很多事都是不合理,很多人都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没有宽容的态度,不但做不好人、行不好事,甚至连路都可能都走不下去。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七大区别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七大区别儒释道三家文化的七大区别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儒、道、释三家是华夏显学,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犹如三枝奇葩,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
一、文化主旨儒家文化——积极进取的文化儒家倡导知识的获取和品德的培养,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
道家文化——遵循规律的文化道家遵循自然规律,提倡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是一种尊重自然,尊重规律的文化。
佛家文化——无私奉献的文化佛家思想中蕴含了慈悲和福报论,是一种无私奉献的文化。
二、做人标准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儒家对于做人标准要求很高,共九点。
仁是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
礼是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智同“知”,是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
恕是指宽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是指与人交往中的老实忠厚。
孝是对父母的尊重。
悌是对兄长的敬爱。
道家文化——领悟道法,淡泊名利“道”是道家文化的核心,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道是世界本源,天地万物都有道而生,同时道也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
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以及对立面的相互转化都是由道完成的,只有领悟了“道”,才能更好的顺应自然。
另外,“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也是利用了转化思想完成的,淡泊名利,不争也是争。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佛家文化中,因果轮回观深入人心。
做善事有善报,干坏事便要尝坏果。
所以佛家倡导信徒慈悲为怀,多积善果。
三、人生观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论语·为政》中有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就是对儒家人生观的最佳阐释,人三十当立,该当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道家的顺其自然观念就是要掌握道的法度,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绝非简单容易之事,想要掌握道的规律就需要多思考观察和学习,自我完善。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一)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一)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本土学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丰富了、发展了、壮大了,有的则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
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
中国文化的这一基本格局,一直延续到了十九世纪末,乃至二十世纪初,历时一千六百年左右。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
但是由于儒家长期被封建统治者尊奉为正统这一事实,一部分学者常常只强调以儒家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而忽视或轻视佛道的模样了,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因此,无论是从哪一个角度来考察中国文化,撇开佛道二家是无法理解中国文化的多彩样式和丰富内容的,更是无法全面深刻把握中国文化的真正精神的。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儒、释、道,主要不是指原始形态意义上的儒、释、道,而是指随着历史的前进,不断融摄了其他学派思想,并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发展了的儒、释、道。
因此,我们要比较准确和深入把握中国文化,就必须了解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的脉络,以及三家之间的纠葛——矛盾斗争与调和融合。
本文即想就此问题作以简要的介绍和评述,以供有兴趣研究或希望了解中国文化的人们参考。
一、在我国历史上,西周以前,学在官府。
东周以后,学术逐步走向民间。
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地儒家、墨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则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派纷呈,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
司马迁在《史记》中引述了其父司马谈对学术流派的见解,他把先秦以来的学派总归纳为六家,即:阴阳、儒、墨、名、法、道德。
司马谈引用《系辞》“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说法,认为这六家的学说都是为了安邦治国,他们各有所见,也各有所偏。
而由于当时社会上崇尚黄老之学,司马谈也标榜以道家学说统摄各家。
儒释道三家精髓的解析
儒释道三家精髓的解析一、儒家精髓儒家呀,那可是咱中国传统文化里超级重要的一部分呢。
儒家强调的是“仁”,这个“仁”字可不得了,它就像是一颗大爱的种子,涵盖了好多方面呢。
比如说,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关爱,就像我们在宿舍里,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要是都能怀着一颗“仁”心相处,那就不会有那么多小矛盾啦。
儒家还特别重视教育和个人的修养。
在古代,那些儒生们每天都要学习各种经典,什么论语孟子之类的,就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有学问,更有道德。
就像我们现在在大学里努力学习各种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一样呢。
而且儒家倡导积极入世,就是鼓励大家去为社会做贡献。
像孔子一生都在周游列国,想要推行自己的学说,让国家变得更好。
咱们现在也可以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帮助别人,这也是一种入世的表现呀。
二、释家精髓释家呢,也就是佛教啦。
佛教讲究的是因果报应和慈悲为怀。
因果报应就像是一个看不见的天平,你做了好事,就会有好的回报,做了坏事,那肯定也会有相应的惩罚。
这就提醒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做坏事哦。
慈悲为怀就更棒了,它是让我们对世间万物都要有一颗怜悯之心。
比如说看到小动物受伤了,我们可以去帮助它们,这就是一种慈悲的表现。
佛教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空”。
这个“空”可不是说什么都没有的意思,而是一种超越物质和世俗观念的境界。
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会被各种物质的东西所迷惑,像追求名牌啊,追求金钱啊,但是如果我们能理解一点“空”的概念,就会发现这些东西其实都是过眼云烟,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才是更重要的。
就像我们在大学里,有时候会为了一些荣誉或者利益争得头破血流,其实想想,真的没必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才是最酷的。
三、道家精髓道家那可是充满了神秘和智慧的。
道家强调的是“道”,这个“道”很玄乎,它就像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
我们要顺应这个“道”,而不是去强行改变它。
就像大自然有四季更替,白天黑夜交替一样,我们人类也要遵循自然的规律。
中国传统文化简介——儒释道 ppt课件
1.4.5.克己复礼的修身之道
❖ 孔子:“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 ❖ 孔子还曾经提出克己的三大目标指向: ❖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
探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能
不能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呢?
❖ 可以的。比如,儒学中“为政以德”、“以民为本”
的政治思想对我国的民主建设就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儒学中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的学习同样有一定的指导作 用。如“三人行,必有吾师”“学而时习之”“温故 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 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
❖ 创始人是老子,在其《道德经》中提“道法自 然”的思想。
❖ 集大成者庄子则提出“不刻意”的命题来阐发 之。
❖ (2)道家的衰落与复兴
❖ 道家在几经曲折之后具有复兴的趋势。林语堂 把道家的智慧称为“自然”的智慧。“新道家” 在美国及欧洲的兴起。
❖ 中国未来的命运:“自由就是无为而治”
2.2、道家思想核心
❖ 以道家、儒家为代表的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 把天和人割裂、对立起来的观念与做法,而是 竭力主张在“敬天”、“畏天”的基础上追求 天人协调,天人合一。
❖ 尤其是道家的思想,特别值得我们关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天道无为,任物自然。”
❖ 李约瑟:道家智慧的实质是禁止反自然的行 为。
佛:自己觉悟、觉悟他人、觉悟一切
❖ 南怀瑾: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 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逛了买 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 以,但是社会需要它。
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Jt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 關释道提起传统文化,大部份人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好,在现今时代,它已经不适应社会,要想生存就不能把它当宝;而有相当一部份人特別是年轻人认为,传统文化就是落后守旧的象征,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的才是先进的文明的现代的,特别是电视或明星普遍模仿西方生活方式的现象对青年一代的影响,更是加深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排斥;甚至有人认为,中国落后的原因就是传统文化导致的,是它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认为传统文化是糟粕。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什么?需要我们探讨并形成共识。
一、从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看中国文化的主流。
6500年前,在还没有文字的时候,伏羲用一套人造的符号概括自然界的万千事物,目的是“观天道以立人道”,即通过理解天地的变化规律,明白人该怎么做。
后来周文王在被商纣王囚禁美里的七年里,发愤治学,在《易经》的基础上创立了后天八卦,并根据人世间的变化与错综复杂的气象将卦重叠,形成八八六十四卦,因为有了文字,文王同时写出了每一卦的卦辞和每一爻的爻辞,《易经》由此得到很大发展。
因此《易经》又叫《周易》。
后来,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对《周易》的卦辞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共十部分),使艰涩难懂的《周易》变成了关于宇宙和人类的充满伟大哲理的书,被后世称为《易传》。
中华传统文化是在《周易》的基础之上演化而来的。
在春秋战国那个大动荡的时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其中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道家更注重人与天冥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人合一;而儒家更注重人与天合徳,注重人自身的修为。
也就是道家更注重天道,儒家更注重人道,但他们又是相通的,因为它们都来自《周易》。
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衣食、语言、思想、文学艺术,因此深深地扎根于中国。
佛教与儒教很大程度上是相通的。
佛教的哲理部分讲究内证自觉,觉悟,崇尚悟。
儒家思想也讲究觉悟,比如,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佛家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都说明它们都强调觉悟,为什么它们都强调觉悟呢?因为不管儒家、佛家都认为人性向善,美好的东西原本就在人的自性之中,儒家讲仁爱,泛爱众, 佛家讲慈悲博爱。
总结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内涵
总结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内涵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思想流派,它们分别是儒家、道家和佛教(释家)。
虽然它们有各自独特的思想内涵,但却都以人的生活、幸福和修养为出发点。
下面将分别对儒家、道家和佛教进行总结和分析。
首先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提倡“仁”的道德伦理观念。
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他们认为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君子”,在于修养自己,取得道德的高尚品质,从而使得自己能够对家庭和社会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儒家思想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师生关系等,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对社会的奉献。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道德修养来建立和维系社会秩序,并通过君子的品德来推动社会进步。
其次是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以老子为代表,倡导“道”的哲学观念。
道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他们认为人应该以自然为师,融入自然的规律,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家思想强调修身养性,遵从道的规律,达到个人的内心平和和自由自在。
他们认为追求个体的自由自在是人类最高的境界,但也不排斥外部社会的存在。
道家思想注重追求个人的真实自我,反对一切形式的僵化和约束,倡导放松自在、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
最后是佛教思想。
佛教以释迦牟尼为创始人,主张“苦、集、灭、道”的四大真理。
佛教认为人类生活中的苦难是由于欲望和无明所导致的,解决苦难的途径是通过修行实现内心的觉悟和解脱。
佛教倡导解脱众生的理念,强调舍弃私欲和执着,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安宁。
佛教思想注重个体的内心修炼,通过冥想和禅修来达到心灵的净化和觉悟。
同时,佛教也强调菩萨的精神,即利他利己的精神,提倡慈悲和无私的行为。
佛教思想对于个体的追求和社会的和谐都提出了重要的理念和方法。
综上所述,儒家、道家和佛教三家思想都关注人类的生活和修养,强调个人的内在成长和外在表现。
儒家注重社会的秩序和道德的建立,道家强调个人的自由自在和融入自然,而佛教则追求心灵的平静和解脱。
儒释道三家文化传承与融合
儒释道三家文化传承与融合在中国文化长河中,儒、释、道三家文化是不可避免的存在。
虽然这三家文化的思想和理论有所不同,但是它们在中国文化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儒释道三家文化的传承和融合。
儒家文化的传承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思想以“仁爱”、“礼义”、“忠信”等为核心,强调治理国家和家庭的道德价值。
儒家文化在东亚地区有广泛的影响,不仅在中国,还在日本、韩国等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传承儒家文化的过程中,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儒家学者。
孔子、朱熹、程颐、张载等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们不仅对儒家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而且对后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儒家文化的融合虽然儒家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它并不是唯一的文化形式。
在中国文化长河的另一端,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同样拥有着庞大的影响力。
而正是这种多种文化的交融和互相吸收,促成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
儒、释、道的文化融合可谓“糅合为一”,互相借鉴、互相补充,生发出了许多新的思想和理论。
例如《周易》就是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结合的产物,其中关于天干地支、五行八卦等概念就来源于道家文化。
儒家文化的融合不仅发生在哲学思想方面,还体现在人文艺术上。
精湛的书法、美丽的诗词、华丽的艺术品等都是儒、释、道文化交融的产物。
例如清代的“三绝”——郑板桥的书法、齐白石的画、林则徐的诗词,就完美地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文化的精髓。
释家文化的传承佛教文化同样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自入唐以来,中国文化就开始接受了佛教的影响。
佛教文化强调“菩萨心”、“涅槃境界”的追求,在精神层面给人们带来平静和慈悲之心。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历史上的一批著名佛教高僧。
如唐代的玄奘法师、慧远法师,宋代的道宣法师、惠能法师等等都是中国佛教文化发展的重要代表人物。
这些高僧不仅在佛教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还在佛教文化的推广和传承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古代中国文化的儒释道三教合一
古代中国文化的儒释道三教合一在古代中国,儒释道三教并存,这是中国文化的独特特色。
这三种思想流派都对中国社会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塑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虽然儒释道三教之间存在一些差异,但它们也有许多共通之处,使得它们能够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首先,儒家注重道德伦理与社会秩序的建立,提倡仁爱之道、孝道、礼仪之道等。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
这种价值观一直以来都深深植根在中国人心中。
而释家强调人性本善,注重个体的自我解放和追求真理。
道家则追求自由、均衡与自然,强调与道合一、顺应自然的境界。
尽管儒释道有着不同的理论和实践方法,但它们都在探寻人性、追求真理和修行自我的道路上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其次,儒释道在修身养性方面有类似的目标。
无论是儒家还是释家,都强调了个体修炼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系列实践方法。
例如,儒家倡导“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甚得其下”的修养方式,即通过向优秀的人物学习来提升自己。
释家则注重通过佛法修炼来净化心灵,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道家则以炼丹、养生和修道为主要修炼方式,追求长生不老、与天地合一的境界。
这些共通的修炼方法和目标使得儒释道在实践中可以互通有无,互为支撑。
再次,儒释道三教在宗教仪式和信仰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交融。
儒家的祭祀礼仪有明确的仪式规范,用以表达对先祖的尊敬。
释家则有佛教的法会和念佛活动,用以超度众生和祈福。
道家有独特的炼丹和神游练习,提供了一种与天地神灵沟通的方式。
这些宗教仪式和信仰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宗教的多元面貌,展示了中国人尊重神灵与鬼神世界的传统信仰。
最后,儒释道三教的合一体现在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
无论是音乐、艺术、哲学还是建筑,都能看到三教的影响。
儒家注重道德伦理,通过音乐和礼仪来培养人的美好品质。
释家通过佛教的经典、雕像和绘画表达佛法的智慧与慈悲。
道家则有独特的山水画和园林艺术,通过自然元素来表现无为而治的境界。
这些艺术形式无论是从主题还是表现手法上都能够体现儒释道三教的合一精神。
儒释道三家的区别和联系
儒释道三家的区别和联系儒释道三家的区别和联系⼀.佛、道、儒三家的区别儒学:以教化为核⼼。
道学:以治理为核⼼。
佛学:以⼤爱为核⼼。
1.⽂化主旨儒家⽂化——进取⽂化。
道家⽂化——规律⽂化。
佛家⽂化——奉献⽂化。
2.做⼈标准儒家⽂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化——领悟道、修养德、求⾃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化——诸恶莫做、众善奉⾏、遵守⼗戒、⼼灵安定、运⽤智慧。
3.⼈⽣观儒家⽂化——积极进取、建功⽴业。
道家⽂化——顺其⾃然、⾃我完善。
佛家⽂化——慈爱众⽣、⽆私奉献。
4.世界观儒家⽂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化——⼤⾃然是⼈类赖以⽣存的环境,追求⼈与⾃然和谐相处的天⼈合⼀境界。
佛家⽂化——相由⼼⽣,世界就在⾃⼰⼼中;⼀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5.价值观儒家⽂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我价值。
道家⽂化——以完善的⾃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化——在为他⼈献爱⼼、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价值最⼤化。
6.哲学倾向儒家⽂化——⼊世哲学。
道家⽂化——出世哲学。
佛家⽂化——以出世的思想,做⼊世的事业。
7.物质⾷粮对精神⾷粮的⽐喻儒家⽂化——主⾷(如⽶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
道家⽂化——副⾷(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佛家⽂化——⽔果(如:苹果、⾹蕉等),不吃不甜蜜。
⼆.佛、道、儒三家的联系佛、道、儒"三教合⼀",道家证修,儒家证守,佛家证悟,所证为⼼,⼼为何物,乃为华夏。
三教⼀家,共谋华夏!"三教合⼀"思潮,⾃明朝中叶起在中国的知识分⼦阶层就产⽣了,到清朝康熙朝甚⾄成为国策。
佛、道、儒三家有共同点,三家都认为"⼼"很重要,佛教的⼼纯粹是思辩的产物,道教的⼼⽐较具有物质的概念,儒家的⼼学是介于两者之间。
<1>佛教⼀般被认为是在中国才从原始佛教发展到了顶峰,⽽中国佛教的顶峰是以禅宗为代表的,在明朝时禅宗理论发展已经⾮常成熟了,禅宗的佛学理论核⼼就是关于"⼼"的理论.禅宗认为成佛实际就在⼈的⼼中⼀念之间,⽽不是别的什么.换句话说佛教的“顿悟”就是⼼的顿悟.所以禅宗认为"⼼"在实现佛教最⾼⽬标涅磐的过程中是最关键的。
经典!儒释道精髓图解,速收藏!
经典!儒释道精髓图解,速收藏!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儒、道、释三家是华夏显学,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犹如三枝奇葩,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儒家提倡“仁礼安邦”,道家提倡“无为而治”,佛家提倡“万法皆空”的人生哲学,我们可以从中修炼正确的行为,良好的哲学,健康的心态。
下列简释三家文化的区别。
儒学:以教化为核心。
道学:以治理为核心。
佛学:以大爱为核心。
一、文化主旨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三、人生观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情。
七、兼容学习,成就自己儒家文化——修齐治平道家文化——道法自然佛家文化——觉悟人生三家显学的相互关系:儒、道、佛学说为中国文化之国粹命脉,其根本核心是:倡导善良,尊重天体自然,传播改造世界,增进人类文明的理论,让人们在社会实践生活中,遵守规律,平等进取,使世间生活更和谐美好。
儒、道、佛学说各成体系,博大精深;三家学说并不对立,好学者如能融会贯通,兼容并取,就更能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得舍有度,成全自己。
如您喜爱本文,请转发给更多朋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教融合态势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教融合态势分析引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儒释道三教既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中国人价值观的重要因素。
儒家以其注重人伦和社会秩序的思想,释道则强调个人修养和追求真理的方式,道家强调与自然的和谐。
这三种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不同程度上相互融合。
本文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态势。
儒释道三教的起源和发展儒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儒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社会秩序。
孔子主张仁爱、礼仪、忠诚、孝道等。
儒家经典《论语》等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
释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释家思想是一种佛教思想,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
佛教强调个人修养、超脱尘世、追求解脱。
佛家经典《大般若波罗蜜经》等是佛教思想的重要表达。
道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道家思想起源于古代中国,距今约有2000多年的历史。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提出了“道可道,非恒道”、“无为而无不为”等观点。
道家经典《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儒释道三教的主要观点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仪、忠诚、孝道等。
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对中国人的行为和价值观有着深远影响。
释家思想的主要观点释家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超脱尘世的追求。
佛家思想强调人们通过修行和解脱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从而追求幸福。
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和无为而治的理念。
道家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并以无为而治的方式来达到社会的和谐。
儒释道三教的融合态势儒释道三教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同程度的融合。
虽然每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独立性,但它们也相互渗透和影响。
下面将分析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几个方面。
儒释道三教的互补性儒释道三教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互补性。
儒家思想注重社会伦理和秩序,释家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追求解脱,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的和谐。
关于“儒释道”的解读
(一)徐小跃:国学中的人生智慧中国古代先贤圣哲们最关注的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社会人生。
作为思想文化的“国学”始终一贯地观乎“心性”、“生命”、“人生”,一句话,“观乎人文”。
儒家所谓的“学问”乃是心性的学问,生命的学问。
做学问的终的就是要把“跑掉的心”(“放心”)找回来。
人既要有“乐观”的精神,也要有“达观”的心境,还要有“冷观”的智慧。
这“三观”体现了多重性的生活方式,亦反映了儒释道互补的特性。
中国人的灵魂是有多重性的。
在儒家高唱“极高明而道中庸”,道家高唱“夫虽在庙堂之上,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也”,佛家高唱“既在孤峰顶上,又在红尘浪里”的声响中,“以出世的心做入世事情”遂形成中国人共同的向往和追求。
“儒是牡丹,道是菊,佛是莲”国学寄寓“经史子集”,“儒道佛”乃其精华“国学”这一概念是在上个世纪初提出的。
当时一些知识分子有感中国传统文化被全盘否定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损害,遂提出“整理国故”的主张,以此重新振兴中华民族的文化,并提升中国人的民族精神。
由此可知,“国学”概念的出现其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民族感。
何谓“国学”?对“国学”的定义,时下有多种。
但在我看来,可把问题简单化。
“国学”是“国故之学”的简称。
分而言之,“国”,专指中国,“故”是过去的意思,“学”是指学术、思想。
合而言之,“国学“就是指中国过去的学术思想,也即中国传统文化。
“国学”存放在哪里?要了解这一点,我在这里借用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以述之。
中国古人将不同性质、内容的书籍分为四类,即“经”、“史”、“子”、“集”。
“国学”就是保存在这“经”、“史”、“子”、“集”当中。
“经”主要指儒家的典籍和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经”有《六经》、《七经》、《九经》、《十三经》之说。
“史”指各种体裁的历史书籍,像《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
“子”主要是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及道教佛教方面的著作。
“集”是总集、选集、别集,还有诗、词、赋,像《楚辞》《乐府诗集》等。
儒释道文化秒解详解课件
1
三足鼎立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儒、 道、释三家是华夏显学,统贯着 学术与文化的命脉.
三家思想犹如三枝奇葩,故有 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 儒治世”的说法;
儒家提倡“仁礼安邦”,道家提倡“无为而治”,佛 家提倡“万法皆空”的人生哲学,我们可以从中修 炼正确的行为,良好的哲学,健康的心态。
• 第三重境界是“看山 还是山,看水还是 水”。
13
跟道家学想得开
• 一是自然境界。 • 二是功利境界。 • 三是道德境界。 • 四是天地境界。
14
三者的联系
• 儒、道、佛学说为中国文 化之国粹命脉,其根本核 心是:倡导善良,尊重天 体自然,传播改造世界, 增进人类文明的理论,让 人们在社会实践生活中, 遵守规律,平等进取,使 世间生活更和谐美好。
儒、道、佛学说各成体系,博大精深;三家学说并不 对立,好学者如能融会贯通,兼容并取,就更能在实 际社会生活中,得舍有度,成全自己。
15
• 带着佛家的出世心态, 凭着道家的超世眼界, 去做儒家入世的事业。 这也正是南怀瑾所说 的人生最高境界:佛 为心,道为骨,儒为 表,大度看世界。
16
•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 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 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7
价值观差异
• 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 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 带动和谐的社会。
•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 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 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8
哲学倾向差异
• 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 思想,做入世的事情。
9
[中国文化,中,其他论文文档]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儒释道,主要不是指原始形态意义上的儒释道,而是指随着历史的前进,不断融摄了其他学派思想,并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发展了的儒释道。
因此,我们要比较准确和深入把握中国文化,就必须了解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的脉络,以及三家之间的纠葛—矛盾斗争与调和融合。
本文即想就此问题作一简要的介绍和评述,以供有兴趣研究或希望了解中国文化的人们参考。
一、在我国历史上,西周以前学在官府,东周以后,学术逐步走向民间,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儒家、墨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则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派纷呈,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
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引述了其父司马谈对学术流派的见解,他是把先秦以来的学派总归纳为六家,即:阴阳、儒、墨、法、名、道德。
司马谈引用《系辞》”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说法,认为这六家的学说都是为安邦治国,他们各有所见,也各有所偏。
而由于当时社会上崇尚黄老之学,司马谈也标榜以道家学说统摄各家。
他认为,道家”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所以能”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
”总之,道家是”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然而,班固在《汉书》中则把先秦以来的学派归纳为十家,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但接着他又说,十家中”可观者九家而已”(即除去小说家),而各家则都是”各引一端,崇其所善”。
他同样也引用了上述《系辞》的话,不仅认为各家学说都有其所长和所短,而且还强调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由于当时社会已以儒学为上,所以班固也竭力推崇儒家,认为儒学”于道最为高”。
(《汉书》卷三十,《艺文志》)这二位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一位论六家,以道家为统;一位明九家,以儒家为高。
他们观点的不同,如前所说,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学术风尚和他们个人不同的学术师承背景。
古代中国的儒释道思想与文化传统
古代中国的儒释道思想与文化传统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儒释道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的三大哲学思想。
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也对中国社会和政治制度产生了深刻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以仁爱、礼义、忠恕、孝道、德治为基础的伦理道德观念。
儒家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儒家尊重家族和社会等级制度,强调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
他们认为,通过培养善良的品德和正确的行为,可以达到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谐,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思想在中国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佛教认为生命是痛苦的,通过修行可以达到超越痛苦的境地。
佛教强调个人的心灵修养,追求无我和涅槃的境界。
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结合,形成了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文化传统。
佛教的道德观念和教义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进。
道家思想是另一支重要的古代中国思想流派。
道家强调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崇尚无为而治的理念。
道家思想主张个体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心灵的清静和内在的自我升华。
道家的理念对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规范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家提倡的无为而治的理念,在某种程度上与儒家的德治观念互为补充,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古代中国的儒释道思想与文化传统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这种思想传统塑造了中国人注重家庭和社会的价值观念,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以仁爱、礼义、忠恕、孝道、德治、无我、清静为特征的伦理道德观念,这些观念贯穿了中国人的生活,并影响了中国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发展。
儒释道思想与文化传统在古代中国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特征。
尽管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正在逐渐减弱,但仍然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产生着一定影响。
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
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
提起传统文化,大部份人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好,在现今时代,它已经不适应社会,要想生存就不能把它当宝;而有相当一部份人特殊是年轻人认为,传统文化就是落后守旧的象征,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的才是先进的文明的现代的,特殊是电视或明星普遍仿照西方生活方式的现象对青年一代的影响,更是加深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排斥;甚至有人认为,中国落后的缘由就是传统文化导致的,是它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认为传统文化是糟粕。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什么?需要我们探讨并形成共识。
一、从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的起源和进展看中国文化的主流。
6500年前,在还没有文字的时候,伏羲用一套人造的符号概括自然界的万千事物,目的是“观天道以立人道”,即通过理解天地的改变规律,明白人该怎么做。
后来周文王在被商纣王囚禁羑里的七年里,发愤治学,在《易经》的基础上创立了后天八卦,并依据人世间的改变与错综冗杂的气象将卦重叠,形成八八六十四卦,由于有了文字,文王同时写出了每一卦的卦辞和每一爻的爻辞,《易经》由此得到很大进展。
因此《易经》又叫《周易》。
后来,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对《周易》的卦辞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共十部分〕,使艰涩难懂的《周易》变成了关于宇宙和人类的布满宏大哲理的书,被后世称为《易传》。
中华传统文化是在《周易》的基础之上演化而来的。
在春秋战国那个大动乱的时代,消失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其中以
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道家更注意人与天冥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人合一;而儒家更注意人与天合德,注意人自身的修为。
也就是道家更注意天道,儒家更注意人道,但他们又是相通的,由于它们……。
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
以张绪通博士的《道学的管理要旨》(1992) 为代表的新道家在美国的影响日渐增大。 美国的里根总统在1987年的《国情咨文》中 曾经大力推崇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 的思 想
3.佛教的发展历程
(1)创立于古代印度 其创始人为乔达摩· 悉加 多,相传他在菩提树下悟道。 (2)中国化过程 :汉时传入(白马寺),隋 唐时大发展:法相宗、律宗、密宗、天台宗、 禅宗、净土宗以及藏传佛教——喇嘛教等。
一、引言:关于历史和传统的几点认识
1.关于历史的几点认识
意大利历史哲学家克罗齐: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英国史学家柯林伍德: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
人类历史中的一些基本命题与核心思想,是 在以公元前五百年为中心的“轴心时代”形成 的, “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与创造的 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问题, 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
21世纪是华人的世纪!
江泽民、胡锦涛:
21世纪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的世纪! 传承中华文化与传统的经典: 四书、五经、三百千 我们是否能承担起传承中华文化的 使命?!
西方一句古老的格言:
一个青年人若不激进,是没有心脏; 一个老年人若还激进,是没有大脑。
虽然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但今天的中
无为而治:道家的管理智慧
道家的老庄以‚道法自然‛的原则为出发点,
给出的是无为而治的管理思路。它以不刻意、 不勉强、不妄为为告诫,引导一个团队的组 织成员遵循自然平和的处世之道。这对于平 息浮躁、急功近利,甚至胆大妄为的现代人 心态,生成‚无为才能够有为‛的人生智慧 显然有针砭之效。 道家认为,一个悟道的人是最有忠诚度和执 行力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麦档网
一、从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看中国文化的主流。
6500年前,在还没有文字的时候,伏羲用一套人造的符号概括自然界的万千事物,目的是“观天道以立人道”,即通过理解天地的变化规律,明白人该怎么做。
后来周文王在被商纣王囚禁羑里的七年里,发愤治学,在《易经》的基础上创立了后天八卦,并根据人世间的变化与错综复杂的气象将卦重叠,形成八八六十四卦,因为有了文字,文王同时写出了每一卦的卦辞和每一爻的爻辞,《易经》由此得到很大发展。
因此《易经》又叫《周易》。
后来,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对《周易》的卦辞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共十部分),使艰涩难懂的《周易》变成了关于宇宙和人类的充满伟大哲理的书,被后世称为《易传》。
中华传统文化是在《周易》的基础之上演化而来的。
在春秋战国那个大动荡的时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其中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道家更注重人与天冥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人合一;而儒家更注重人与天合德,注重人自身的修为。
也就是道家更注重天道,儒家更注重人道,但他们又是相通的,因为它们都来自《周易》。
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衣食、语言、思想、文学艺术,因此深深地扎根于中国。
佛教与儒教很大程度上是相通的。
佛教的哲理部分讲究内证自觉,觉悟,崇尚悟。
儒家思想也讲究觉悟,比如,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佛家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都说明它们都强调觉悟,为什么它们都强调觉悟呢?因为不管儒家、佛家都认为人性向善,美好的东西原本就在人的自性之中,儒家讲仁爱,泛爱众,佛家讲慈悲博爱。
儒家认为像孝悌、忠信、礼仪、廉耻、仁爱、和平等都是人自性本来就有的,觉悟者,处事待人接物自然就会这样,佛家讲一切众生都是佛,即慈悲智慧,关键在于明心见性。
所以儒家、佛家是相溶的。
儒释道三家思想各有侧重,但都与《周易》相通。
可以说,汉魏之后,真正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的,乃儒、释、道三家,它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二、从中国朝代的兴衰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历史上的中国从一个朝代走向另一个朝代,由盛而衰又由衰而盛,每一个朝代的盛衰都是取决于统治者的统治是否符合人道,符合人道就能得广大百姓的拥护,得以稳固和延续,反之失人道就失人心失天下。
人道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以民为本的“仁德” 之政,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核心,如果统治者大力倡导这样的价值理念,试想还有谁会反判?就是有人起来反也不会有百姓拥护。
如周朝文王实行仁德并制定礼义来规范德行,开创并延续了八百年的周朝,而周朝的衰落却因周幽王的腐化堕落而告终;秦朝焚书坑儒实行酷政十五年就结束。
之后的每一个朝代都是这样:祖辈发奋图强励精图治爱民惜民开辟江山,建立政权,最后都是因后辈奢侈堕落腐化昏憒葬送了江山丢失了政权。
中国最后一个朝代清朝晚期狭隘昏憒贪腐之极前所未有,如慈嬉当政的时候,直接取消了历代在朝庭讲学的制度,崇尚正统文化的氛围大大削弱,道德层面的东西一旦弱化,官员素质就逐渐下降,所以政府官员敲诈盘剥、追求私利越演越烈,当日本天皇克勤克俭把吃肉的钱省出来送学生出国留学的时候,慈嬉却挪用建造海军军舰的钱来为自己建造娱乐的颐和园。
上梁不正下梁歪,官场之风腐败之极,这些都促进了群众性的叛乱活动,国力大大削弱。
而在此之前的两三百年里,西方文明却快速发展起来,清政府又阻断了与外界文明的沟通,狭隘愚昧。
所以,清政府早已丧失了民心,太平天国革命一呼百应,讯速占领了大半个中国,最后是由曾国蕃领导的湘军阵压下去,才推迟了清政府这个政权死亡的步伐。
可以说,清朝的没落与对正统文化的放弃有极大的关系。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讲道德的文化,强调的都是爱人利他的价值观,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文化昌盛都有会带来国家的繁荣昌盛、社会的安定和谐和人民的安居乐业,如圣人层出不穷的周朝绵延了八百年,并出现了“成康盛世”,当时的监狱里四十年没有一个犯人被关进来,刑具都腐烂了,监狱里的狱卒都转业干别的工作了。
汉武帝采取董仲舒建议,用儒文化治国同时用佛教化百姓,用道祭祀祖宗,汉出现了“文景之治”。
汉以后,中国大一统是唐朝,唐朝有“贞观、开元之治”,有一年全国上下只有二十九个人被枪毙。
中国传统文化阐述的是天道和人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历史的兴衰。
三、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文化断层了一百多年。
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的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中国逐渐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当先进的中国人为了砸碎旧世界,把希望的眼光转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时候,激起了我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反思。
反思的结果是:中国社会的积弱积贫,被动挨打,完全是由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惹的祸。
于是,把中国近代贫穷落后、被动挨打的扳子打到了传统文化的身上,打到了儒家思想的身上,打到了孔子的身上。
于是,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间,我们这个民族动用了各种各样的方式否定、摧毁甚至完全消灭我们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反了一百多年,骂了一百多年,造成了“断裂的一代”、“数典忘祖的一代”,“西化的一代”,导致了绝大多数中国人对于国学的深层误解,甚至在一部分人的心里种下了对传统文化仇恨的种子,因此,我们正在丧失自己的民族个性,丧失我们的根基,我们的传统文化已经断层一百多年。
这一百多年我们传承的一直是西方文明,无论什么都以西方的标准为标准。
四、西方价值观给们带来什么。
今天的世界,在西方价值观的引领下,出现了各种混乱不堪的局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家庭纠纷不断,离婚频繁,社会各种离奇的惨不忍睹的犯罪、种种触目惊心的腐败。
整个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特别是继“美国911”事件以后,恐怖行动时有所闻,海湾地区战火未熄,多少人生活在不安和恐怖之中。
自由竞争发展的结果不可避免地要升级为斗争,斗争再进展就是战争。
不论冷
战、热战,结果都是怨恨越积越深,报复一次比一次惨烈。
消除冲突,促进世界和平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冲突双方需要的不是报复,而是宽恕、忍让和反省。
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
冲突逐步升级,恶果是越来越多的人民在爆炸中无辜丧生、自然环境严重破坏、环境恶化。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但却造成人与自然的异化,人类与自然的搏斗终于遭到自然的报复,资源近乎枯竭,经济环境遭受重创。
还有天灾不断,全球危机已经显现,再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五、世界需要中国古老文化理念的推广和实践;
面对日益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有识之士无不在努力寻求救世的良方,西方的一些科学家把目光转向中国寻找世界观,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
”1988年1月,全世界的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聚会,他们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想要在21世纪活下去,必须回顾2500年,吸收孔夫子的智慧。
”
美国是现代西方文明的代表,近期统计表明,其青少年犯罪率为6900万件/天。
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在为其日益严重的社会乱象深感不安,有识之士已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崇尚个体,倡导竞争的理念是社会动乱的根源。
他们开始在东方文化中寻找救世的良方。
许多著名大学纷纷开办汉学系,美国政府还设立专门的基金,组织学者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深深地影响了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周边国家和地区,他们在尊重、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现代化水平和程度上都比我们高,特别是二战后的日本,在吸收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继续在家庭、学校、公司、政府部门保持固有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以兼收并蓄的方式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
让人欣慰的是,近几年来,我们一些有识之士放弃高薪,到处奔走无偿地宣讲弘扬传统文化,已被费黜百年之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大地上开始复苏。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复兴必会带给我们希望,带给世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