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远中国教育的八大困境

合集下载

顾明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顾明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顾明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顾明远,中国著名教育家,曾任湖南师范大学校长,现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副秘书长。

他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为人所熟知,被誉为当代教育领域的先锋和领袖人物。

在他的倡导下,中国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教育理念也得到了深刻的革新。

本文将对顾明远关于教育的理念进行详细阐述,探讨他的观点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和影响。

顾明远在教育领域的最著名的言论之一就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这句话直接揭示了他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和认识。

他认为,教育的核心是爱,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教育才能够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而学习的关键则在于兴趣,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够让他们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一观点贯穿了顾明远的整个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深深影响了中国当代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顾明远认为爱是教育的核心。

在他看来,教育是一种温暖的力量,是一种对学生的尊重和关怀。

只有在爱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够自由地成长,才能够真正地接受教育的温暖和力量。

他主张教师应该以爱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关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他认为,只有在爱的激励和鼓励下,学生才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够在道德、智慧和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他提出了“爱是教育的灵魂”的观点,强调了教育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关怀,为当代教育理念的转变和进步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顾明远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关键。

他强调,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只有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够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他提出了“兴趣是学习的源泉”的观点,强调了教学的个性化和差异化,为当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借鉴。

在顾明远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中,爱和兴趣不仅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观念和价值取向,也是教育家和教师应该秉持和传递的精神和情感。

顾明远比较教育学观点

顾明远比较教育学观点

顾明远比较教育学观点
顾明远是中国近代教育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其教育学观点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就其教育学观点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1. 教育目的观点:顾明远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非简单的知识传授。

相比之下,传统的教育目的观点更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应试能力。

2. 教育方法观点:顾明远主张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注重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比之下,传统的教育方法偏重于传统的讲授和记忆。

3. 教育内容观点:顾明远认为,教育内容应该贯穿人文、科学和实践,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相比之下,传统的教育内容更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巧的培养。

4. 学生个性观点:顾明远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应该根据其特点和需求来进行教育。

相比之下,传统的教育观点偏重于规范化和标准化。

综上所述,顾明远的教育学观点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与传统的教育观点相比,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教育发展的趋势。

- 1 -。

顾明远: 中国教育的八个悖论

顾明远: 中国教育的八个悖论

顾明远:中国教育的八个悖论教育对一个国家民族来讲,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民族的未来;对一个家庭来讲,关系到一家的幸福;对学生个人来讲,关系到一生的前途。

尽管大家都希望教育越办越好,但教育领域还存在许多悖论。

(一)近年来教育形势大好,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均有较大进展。

但一些有条件的家庭仍然愿意把孩子送到国外去学习,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每年以两位数的比例增长,而且出国孩子年龄越来越小。

过去是怕考不上大学而送孩子出国学习,现在是优秀的孩子选择出国学习。

许多家长反映,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对孩子要求过多,限制过死,束缚孩子潜在能力的发展。

由于怕影响孩子的发展,所以要早一点送到国外去学习。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质量?许多校长、老师口头上说提高教育质量,但把教育质量停留在考试分数上,实际上做着违背提高质量的事,增加学生负担,进行机械的训练,极大地妨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某些地方干部一方面高喊素质教育,另一方面给学校、教师施加压力,把升学率作为自己的政绩。

要知道,升学率是一个常数,每年全国升学率都有一个定数。

甲学校提高了,乙学校就会降低,不可能每所学校都年年提高。

追求升学率就像盲目追求国内生产总值(GDP)一样,污染了环境,将来治理要付出成倍的代价。

(三)一方面规定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小学低年级不留作业,另一方面教师又布置了许多家庭活动,甚至需要学生和家长共同完成,许多家长觉得苦不堪言;一方面学校减少了学生的家庭作业,另一方面家长又送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学生负担日益加重。

总之,教师和家长一起,不让学生有空闲的时间,不让孩子有自由的游玩活动,不相信孩子需要在玩耍中成长。

(四)教育部门一方面规定减少学生的考试,另一方面又布置各种测评,虽说是抽样,但学校班班要准备,结果反而增加了学生负担。

教育质量的监测是需要的,但要不要用考试的方法来测评?用这种方法监测还是一种分数思维,依然是以考试分数为标准。

国家明文规定不以分数排队,但有些地区仍然半公开地按分数对学校排队,学校也按分数对学生排队。

中国儿童教育的弊端

中国儿童教育的弊端

中国儿童教育的弊端【篇一:中国儿童教育的弊端】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师大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是当今中国教育研究领域的大家。

他不仅在学术研究成果卓著,而且对许多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都有独到思考和重要观点。

他参与了关于国家教育改革的相关调研和方案论证,近年来不断呼吁提高中小学教师地位,废止“三好学生”评选与反对强迫孩子参加“奥数”培训等,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

在最近所写的一篇名为《中国教育路在何方教育漫谈》的长文中,顾先生针对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再次梳理了他对教育尤其是当前教育难题的思考,以及我国的教育究竟该何去何从。

正如顾先生所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是毫无疑问的,是谁也抹杀不了的。

但现在社会上又对现行的教育制度不满意。

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是大家都在思考的问题。

顾明远先生倡导:“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这是他本人的教育信条,也是他对走出中国教育困境的回答。

“京城教育圈(微信号:bjeduvision)”近期将陆续分享这篇长文的部分观点。

邀请圈友们和这位教育大家一起来思考中国教育的困境和出路,来体味“顾老之问”背后的沉重和热烈。

今天分享的内容为该文的第二部分:教育本身没有责任吗?前面我们分析了影响教育的各种社会、思想根源(点击查看:“”)。

那么,教育本身就没有问题吗?教育本身就没有责任吗?当然不是。

教育本身的问题在于屈从于社会的各种压力,教育被扭曲了,被异化了,没有自己的“人格”了。

教育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改革创新。

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指出的,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动力。

教育必须改革,还原自己的本真。

下面,我们来列数一下教育的弊端和失误,以便对症下药,改革取得成效。

长期以来缺乏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实际上是对教育功能的反思。

顾明远的四个教育观点

顾明远的四个教育观点

顾明远:我对教育的四个观点上海教育:您反复提倡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等观点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铭。

您能具体谈一谈吗?顾明远:我一共有四句话,前面两条我说得比较多,大家也都比较熟悉。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不是我的原创,很多人也在说,我之所以反复宣传,是希望强调“爱”这个概念。

过去大家不明白什么叫爱我觉得“爱”首先是要尊重与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尊重他们的需要、尊重他们的人格。

有了这样一个定义,很多问题就可以看得清楚。

有些教师布置作业、对学生体罚,包括父母打骂孩子,看上去好像也是爱孩子,他们自己也说这是“为你好”,是爱孩子的表现,但这种爱对照定义来看,和我说的爱是完全不同的。

类似无限制的满足孩子的需要看上去也是一种爱,但那是溺爱——所以我理解的爱是尊重孩子人格的发展,不是爱成绩,如果孩子分数提高了,但是心理扭曲了,这就不是爱。

我觉得真正爱孩子是要为他们将来的幸福、长远的幸福考虑。

有的人说现在是牺牲童年的幸福,来获得将来的幸福,我要说的是,童年没有幸福,将来也没有幸福。

第二句话是“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这句话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业负担重,我觉得这个负担主要是心理上的,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所以感觉不堪重负。

相对照一些国外优质学校,他们学生的学业负担也很重,但是他们与我们不同之处就在于,学生自己喜欢、愿意学习,课程由自己选择;而我们是被动地学习,这是最大的不同。

我们要培养创新人才,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自己不愿意学习,光靠强迫是成不了才的。

所以减负除了减少课业负担外,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不要形成心理压力,有空余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学习他喜爱的课程和课外活动。

所以我认为,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最公平的教育,把选择权还给学生,让他们选择喜欢的东西。

教育不是培养做题的机器,不能没有时间思考,学生需要参加有益的活动,所以减负要把时间还给学生,使他们能够发展个性。

中国教育路在何方?顾明远

中国教育路在何方?顾明远

中国教育路在何方?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师大资深教授。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科学的系统工程,教育受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当然也反制于社会的发展。

观念:教育改革从改变观念开始。

学而优而仕,考秀才、举人、壮元。

应试教育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文化:从文化的角度讲,唯有读书高。

攀比文化,跟风上补习班,比着上名校。

社会:①收入差距,名牌大学收入高,所以追求上名校,造成激烈的学习竞争。

②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

重学问轻技术。

经济:经济发展不均衡就造成学校的不同。

由经济教育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1、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培养理想信念,培养有扎实的学识,不仅培养学问,还要有见识。

2、制定教育政策,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城乡、东西,重点与非重点。

3、改革培养方式,从过去的“教”改为学生的“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利用多媒体,多途径获取知识,不是替代学生学习,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能力。

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而不是老师的表演。

4、教师阶段的建设。

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关键在教师。

小学教师是中师,优秀的初中生可塑性强。

现在的小学老师是大学生,不是最优秀的。

公费示范生吸收一批优秀的青年当老师。

5、教师的五项修炼方可成就四有好老师①意愿(针对的对象是人,塑造生命心灵的事业)②锻炼(创造性的职业,会遇到很多困难)③学习(向老教师学习,在实践里学习,不断反思改进。

多读书,不断提高自已)④创新(时代在变化,学生在变化,老师要不断创新)⑤收获(看到学生的成就很幸福很有成就感,我们是不求回报的爱)6、四大教育信条:①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仁爱的事业,热爱教育热爱学生。

爱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互助而不是竞争,学生也是人,是人就有潜在的能力)②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有兴趣就不觉得苦,老师课讲的好,学生就爱学。

愉快才能刻苦,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小时侯根据特长爱好去培养孩子的兴趣,长大后要培养志向。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_顾明远(1)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_顾明远(1)

第23卷第3期2007年9月大连教育学院学报Jour nal of Da li a n Education Un i v ersityV o.l23.N o.3Sep.2007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顾明远*(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北京100875)摘要: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取得的成绩,分析了教育面临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热点问题;原因;出路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88X(2007)03-0001-05一、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取得的成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迅速,国民素质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教育发展最快的30年,表现在如下几方面:95%的人口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青壮年文盲率降低到4%左右;高中阶段的教育有了很大发展,毛入学率已达53%(1993年为22%)。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7年的统计数字是22%,实际数字可能还要大一点(1998年为918%)。

我们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到大众教育阶段。

根据中国的义务教育法,国务院提出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学杂费,2007年推到全国农村并逐渐向城市推进。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

这个转折点就是从/人民教育人民办0到/人民教育政府办0。

过去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有一句口号是/人民教育人民办0,九年义务教育是在很艰难的条件下普及的。

农村地区主要靠农民,农民出资,农民支持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但是现在,社会改革以后,农村就再也没有力量支撑如此大的教育。

义务教育应该是国家的义务,所以义务教育法提出义务教育应当是免费教育,逐渐从农村一直到全国免费,真正从/人民教育人民办0到/人民教育政府办0。

另外,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1998年在校大学生780万人,每年招生50-60多万人。

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高等教育有了一个大发展,当年招生人数就近100万,增加了43%。

顾明远:中国教育路在何方?路在课堂上,在脚下

顾明远:中国教育路在何方?路在课堂上,在脚下

顾明远:中国教育路在何方?路在课堂上,在脚下顾明远:中国教育路在何方?路在课堂上,在脚下!校长会观察当下,教育竞争非常激烈,家长也很焦虑。

最近这两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义务教育质量提高、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评价制度改革,以及力度空前的“双减”政策,任何新的政策出台以后都会有新的矛盾。

比如,“双减”政策出台后,成绩很好,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现在最大的矛盾就是老师的负担过重。

顾明远先生认为,要反思我们教育里出现的问题,再从反思的过程中寻找我们未来的出路。

教育的公平问题及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如何解决?未来,教育应该朝着哪个方向努力?如何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顾明远把答案指向了教育质量的提升。

从学校层面来讲,顾明远提出了四句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他认为,教育的出路在于把每个孩子的潜能都发挥了。

跟随“校长会”(ID:xiaozhangclub)一起聆听教育大家顾明远对未来教育发展的思考。

顾明远,明远教育书院名誉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本文为顾明远先生在第18期明远读书会上的分享:老师们,大家们用晚上的时间来谈我这本书,我感到非常高兴。

前面三位校长的发言说明了现在的教育改革越来越深入,我提出的问题逐渐也在得到解决,特别是在学校的实践里。

最近这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也可以说回答了我提出的一些问题。

我想先讲讲我为什么写这本书。

大家在书的前言和后记中也都可以看到,前几年,当然现在也是,教育竞争非常激烈,家长非常焦虑。

聚会的时候、茶余饭后谈的都是教育问题,年纪大的谈孙子孙女的教育问题,年纪轻的就谈自己子女上学的问题。

还有人还在怀疑素质教育的提法,认为素质教育的提法不科学。

素质教育已经谈了几十年了,我这本书里头专门有一章为素质教育正名。

我这本书主要是想捋清我们的思路,谈谈我们的教育到底应该怎么办,所以书的题目叫《中国教育路在何方》。

教育路漫漫——读《中国教育路在何方:顾明远教育漫谈》有感

教育路漫漫——读《中国教育路在何方:顾明远教育漫谈》有感

教育路漫漫读《中国教育路在何方:顾明远教育漫谈》有感贺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00875)摘要:顾明远先生的《中国教育路在何方:顾明远教育漫谈》以当下中国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为抓手,探讨了教育的困境以及解决的出路,为后人看待教育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以顾先生的教育信条为基础,从学生、素质教育、兴趣学习、活动教育等四个方面收获了对教育的感悟。

关键词:学生主体 教育兴趣学习活动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的活动,是人类得以繁衍、发展的基础,它既是国家、民族的未来,也 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

然而现如今,中国的 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 诟病。

中国的教育究竟怎么了?顾明远先生 《中国教育路在何方:顾明远教育漫谈》一书从现今中国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着手,探讨教育的困境以及出路,展现了顾明远先生作为一代教育大家的深邃思考,为后人看待教 育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本书分为上编和下编两部分,语言生动、通俗易懂。

在上编中,顾先生着重探讨了中 国教育的困境及成因、教育的责任、素质教 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的作用以及学校 制度改革等六大问题,以漫谈的形式对其教 育思想进行了系统化阐释。

下编是顾先生近 年来发表的与中国教育改革直接相关的文章汇总,为读者深人理解上编内容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书中,顾明远先生提出了四句箴言 作为自己的教育信条,即“没有爱就没有教 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下面,笔者将以顾先生的教育信条为基础,从学生主体、素质教 育、兴趣学习、活动教育等四个方面谈谈收获和感悟。

_、以学生为主体长期以来,我国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多从 教育的社会属性出发,强调教育对国家、社会 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时期,教育一 直被视为上层建筑,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改革开放之后,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教育 又成为现代生产的产物。

1985年,《中共中央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 靠教育。

打开教育之门——顾明远教育观启发录读后感

打开教育之门——顾明远教育观启发录读后感

《打开教育之门——顾明远教育观启发录》读后感顾明远,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理事长。

他从上海的一所小学代课教师做起,在工作中,慢慢走上教育探讨之路,并总结了关于教育的两条真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好就没有学习。

本书作者雷玲,通过搜集、整理顾教授的所感所悟,从学校治理、教书育人、课堂教学、教师进展、学生成长等五个反面,来阐释顾教教授的教育箴言、教育聪慧和经典理论,感触颇深。

“教育要面向全部学生,同时也要发觉有专门天赋的人材,因材施教,特殊培育。

”即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己的成长之路。

看到这些内容时,我似曾有重逢的感觉。

何等熟悉的字眼,不确实是咱们学校的“让每一个人都拥有出彩的机遇”的办学理念吗?咱们学校以出彩理念为中心,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发各类各样的课程。

让学生在自己所喜爱的领域里去探讨,去追求,彰显个性特色,点燃学习的激情。

而非一味让学生都束缚在所谓的主课“语数英”身上。

运动会上,外小的健儿有高高站在领奖台的身影;创客机械人大赛,一项项大奖收成于囊中;古诗词竞赛、小孩们的朗诵让人们如痴如梦;全民健身运动,龙狮空竹队的盛宴,让广大人民群众不由地发出阵阵掌声。

而外小的学子们,不单单在文化知识上,而且在科技创新、竞技运动传统文化中也收成颇丰。

他们不仅从中展现了自己的才能,也慢慢从中慢慢自信,从而增进自己的才干和潜能。

让他们处处都感到:我能行!出彩教育的天空下,每一个小孩都想快来的小鸟,他们依照自己的个性,或飞向大海上、或飞向丛林里、或飞向深山中…..飞向属于自己的地址,追赶自己的梦。

顾明远,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理事长。

他从上海的一所小学代课教师做起,在工作中,慢慢走上教育探讨之路,并总结了关于教育的两条真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好就没有学习。

本书作者雷玲,通过搜集、整理顾教授的所感所悟,从学校治理、教书育人、课堂教学、教师进展、学生成长等五个反面,来阐释顾教教授的教育箴言、教育聪慧和经典理论,感触颇深。

读《中国教育路在何方:顾明远教育漫谈》有感(唐)

读《中国教育路在何方:顾明远教育漫谈》有感(唐)

读《中国教育路在何方:顾明远教育漫谈》有感因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本假期我居家时间多,外出时间少,所以有时间看看书。

本假期翻阅了《中国教育路在何方》、《中学教育心理学》和《创新能力开发与培养》三本书,内容丰富,感触较深。

下面主要谈一谈读《中国教育路在何方》的感受。

《中国教育路在何方:顾明远教育漫谈》这本书分为上编和下编两部分,语言生动,通俗易懂。

这本书不是学术论文,是一次漫谈,是讲讲教育的故事。

在上编中,顾先生着重探讨中国教育的困境及成因,教育的责任、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的作用及学校制度改革等六大问题,以漫谈的形式对教育思想系统化阐释。

下编是顾先近年来发表与中国教育改革直接相关的文章汇总,为读者理解上编内容提供了理论支持。

该书系统总结了我国教育改革取得的历史经验,厘清了我国教育领域中一些重大现实问题产生的复杂背景,对当下我国教育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反思,在此基础上探析了未来我国教育改革的路向,对于我国教育理论的一些重大问题特别是素质教育问题作出了回答,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

作者特别倡导:“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这是作者本人的教育信条,也是作者对走出中国教育困境的一个回答。

我非常赞同顾先生的理念。

“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往往教师一言一行、一个细微的举动都会影响到学生一阶段的成长,一句表扬会使学生受到极大鼓舞,学生会记住一辈子;教师无意中伤人的一句话,学生也会记住一辈子。

教师对学生要察颜观色,发现学生细微的变化,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更好引导学生。

有时候我遇到毕业出去多年的学生,会多聊上几句,学生谈起他遇到困难时老师帮助了他,或是在他犯错误时老师怎么教育他,细微的动作,几句善意的教育也许老师早已经忘了,可学生不会忘记。

该书下篇中顾先生提倡的“活动教育”,即学生在活动中成长。

这里的活动,既指学校课堂上的活动,也指家庭中的活动和参加社会实践的活动。

破解顾明远教授的八大教育悖论之一

破解顾明远教授的八大教育悖论之一

破解顾明远教授的八大教育悖论之一破解顾明远教授的八大驾驭悖论之一仁和微校.家学唐顾老作为我国当代在世的著名教育家,几任中国教育学会的会长,前几年依据自己多年对教育的思考,提出了中国当代教育的八大悖论,并认为破解了这些悖论,中国的教育就做好了。

要破解这八大教育悖论,首先要知道和理解什么是悖论。

悖论是指一个判断性的语言,按照普遍认同的逻辑方式推理,得出了两个对立的结论。

即,如果A事件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到出A。

教育悖论当然是关于教育的悖论。

顾老提出的第一个教育悖论是如下:“悖论之⼀近年来教育形势⼀好,促进教育公平、提⼀教育质量均有较⼀进展。

但⼀些有条件的家庭仍然愿意把孩⼀送到国外去学习,特别是⼀级知识分⼀家庭,每年以两位数的⼀例增长,⼀且出国孩⼀年龄越来越⼀。

过去是怕考不上⼀学⼀送孩⼀出国学习,现在是优秀的孩⼀选择出国学习。

许多家长反映,中国的中⼀学教育对孩⼀要求过多,限制过死,束缚孩⼀潜在能⼀的发展。

由于怕影响孩⼀的发展,所以要早⼀点送到国外去学习。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质量?许多校长、⼀师⼀头上说提⼀教育质量,但把教育质量停留在考试分数上,实际上做着违背提⼀质量的事,增加学⼀负担,进⼀机械的训练,极⼀地妨碍了学⼀综合素质的提⼀。

”顾老所叙述的第一个教育悖论简而言之,我国当下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均有较大的进展,教育形式大好,可依然有条件好的家庭,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家庭把孩子送到国外留学。

这个悖论严格的来说不是一个悖论。

首先,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一直是衡量我国教育发展水平高低的两个重要且主要的关键指标。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教育在这两个指标中有所侧重。

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

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切记:教育公平本身就具有相对性!教育质量是指教学水平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优劣,或者说是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的条件下,学生发展变化达到某一标准的程度。

顾明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顾明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顾明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在教育领域,有一个备受尊敬的教育家,他就是顾明远。

顾明远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贡献深远而广泛。

他的名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也一直被人们传颂。

这句话简洁而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和学习的要义。

本文将从顾明远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中,探讨这句话的内涵和教育意义。

顾明远生于1907年,是中国当代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被誉为当代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是中国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位著名教育学家,专长于幼儿教育、学前教育、心理学等领域。

顾明远的教育思想深受儒家传统和现代科学的影响,他主张“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他所强调的爱与兴趣,也是其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顾明远提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观点,它强调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关怀。

顾明远认为,教师需要有爱心和耐心,去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才能真正起到教育引导的作用。

爱是教育的动力,也是教育的灵魂。

没有爱的教育将会失去温度和力量,难以触动学生内心深处的需求和潜能。

而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也需要被爱,被尊重,被理解,才能在良好的情感氛围中茁壮成长。

爱,是构建师生之间亲密关系的基石,也是塑造学生成长性格的重要力量。

教育工作者要有爱心,在教育中传递爱的力量,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和关怀,去感染他们,激发他们对知识和生活的热爱。

这就是顾明远所要表达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深刻内涵。

而“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这句话则深刻揭示了学习的动力和本质。

顾明远认为,学习并非单纯的机械性活动,而是一个主体性和积极性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兴趣决定了学习的动力和效果,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自觉地去学习,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育者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快乐和成就感。

只有兴趣引导学习,学生才能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和经验,从而形成持续学习和自主发展的习惯。

顾明远

顾明远

顾明远去年7月中央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会后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今年是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第一年。

不久前,胡锦涛总书记又在中央政治局学习会上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四点意见,中心思想是要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打好基础。

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是联系在一起的两个问题。

今天我国已经普及了九年免费义务教育,不久的将来,高中教育也将普及,因此上学难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但为什么还存在教育不公的问题呢?就是因为存在着教育质量不均衡的问题。

表现在城市学校教育质量好,农村地区质量差;名校质量好,普通学校质量差。

因此要解决教育公平问题,还是要从提高教育质量着手,普遍地提高所有学校的教育质量。

要提高教育质量,就要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儿童青少年的发展规律,改革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改善教育教学方法。

胡锦涛总书记在学习会上讲:要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强化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中心思想就是提高教育质量。

最近上海市参加了经合组织举办的学生学业质量评价项目(PISA),在65个国家中获得第一名,全世界为之震惊。

这说明我国基础教育有优势,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推行素质教育,施行新课改,已经初见成效。

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上海的教育水平不能代表整个国家的教育水平。

从全国范围来讲,我们还处于65个国家的中等水平,有些地区的教育水平还很低。

最近,媒体对上海取得好成绩讨论得很热,有些舆论甚至鼓吹这是东方教育优于西方教育的明证。

殊不知,且不说上海的教育方式是不是东方式的,这次测试的方法确是用西方的理念设计的。

只有遵循教育规律,坚持先进教育理念,改进培养方式,不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都能提高教育质量,取得好成绩。

当前中国教育八大尴尬解读与思考

当前中国教育八大尴尬解读与思考

当前中国教育八大尴尬解读与思考前言:从对《中国德育的另类解读与思考》起步,到《当前教师遭遇的十大束缚解读》,我知道我没有任何理由停止自己思考的脚步。

尽管有的时候很累很苦,甚至可以说是很痛,但当我敲打出一行行文字,接受着各位网友的鼓励时,心中涌动着是真实的感动。

人生不能没有感动,正如生活不能没有色彩一样。

于是,我又把目光投向教育,投向我们的生存空间,搜寻着我们教育生活中遭遇的尴尬,为我自己和与我一样命运的同仁寻找到新生的阳光,用心灵的律动为平凡而短暂的生命留下些精彩的跨越……1、素质教育,步履维艰地爬行素质教育在中国落地生根是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有过高歌猛进的骄傲,但更多的则是陷入到步履维艰的尴尬地爬行之中,因为素质教育较应试教育而言毕竟道行太浅。

尽管这么多年来自上而下,大会小会,义正言辞地批判着应试教育之丑,以血泪诅咒着应试教育之恶,用生命的代价控诉着应试教育之罪,大有将其推上历史的断头台之势。

可激情燃烧过后,笑看风云的依旧是素质教育旗帜庇护下的应试教育,因为谁也无力改写“考试是教育的法宝,分数才是硬道理”的最朴实最根深蒂固的百姓教育哲学,谁也无力真正动摇有厚重科举文化为背景的应试教育之山?众所周知,科举源于隋唐,自上个世纪初才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走下了“神坛”。

1300多年的科举历史,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毫无疑问带来的是“灾难”,这种灾难主要在于诱发了人的功利欲望,奴化了人的个性思想,扼杀了人的潜能张扬,造就了文人不可理喻的软弱……这一点从上个世纪末权威机构评选出来的影响世界历史的100名人中,榜上有名的13位中国人孔子、老子、孙武、赢政、蔡伦、刘彻、司马迁、成吉思汗、李时珍、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袁隆平得到了最好的佐证,因为13位名人仅有李时珍、成吉思汗处于科举存在的历史年代,而这两人却都是未受科举之恩的人。

可见科举实在是罪孽深重,它让1300年的中国历史在世界上失去了位置,再来看看科举制度下的状元进士,他们多数人的一生大多是在摇头晃脑地念四书五经,吟诗作赋以谢皇恩,在唯唯诺诺的日子里苟活。

从小学到高中即将面临8大变革!

从小学到高中即将面临8大变革!

中央高层拍板!从小学到高中即将面临8大变革!“目前全国上下从幼升小到高考正在深入进行的一系列重大历史性教改,都是中央顶层设计的结果。

”一位教育观察家发出如此感慨,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著名教育家顾明远透露的一个信息。

作为国家考试指导委员会的24位委员之一,顾明远明确指出,这次的新高考改革前后酝酿了整整4年时间,经过了10多轮讨论,之后又分别通过了国务院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最终经中央常委会议、政治局讨论,才最终确定了下来!1、中高考将包含小学知识,学科无考试大纲“以后的高考、中考,在小学学的内容也是必考内容,明显降低中考、高考的考试难度。

”通过中考、高考的强势变革引导学生从幼升小开始广泛阅读、见多识广,增加考试的范围、广度而不是难度,纠正目前全国上下几十年来早已根深蒂固的课内外教学的“奇、难、偏、怪“问题。

三十年高考实践证明,偏题、怪题选拔的人才上限不高。

简单地说就是——学生该掌握的必须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必须掌握,必须掌握的还要掌握牢固。

降低学生平时学习负担,摒弃在全国普遍存在的9年义务教育畸形掐尖的严重现象,构建符合学生成长和年龄阶段正常、合理的教育环境,逐渐修补早已破坏深重的国家教育生态。

为展现国家的决心和实施的力度,2017年9月新学年开学,全国上下中小学学校教材全都采用重新制定的新版本,以对接国家教育的重大变革。

“今后,主要学科的考试将不再有考试大纲,哪个学生的知识越宽广、体系越健全而不是越艰深,哪个学生就会成为教改重大变革最受益的群体成员。

”2改变“一考定终身”的不公平2017年起,在高考招录中会采用“两依据一参考”政策,即依据高考统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

点击下面的美女图片,寻找你要想的美女即,以后全中国的高考科目采用“3+3”模式,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3门(物理、生物、化学、历史、地理、政治6科中选3科)学生自主选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构成,作为高等学校录取的基本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顾明远:中国教育的八大困境
享受教育学派关于中国教育教学评价标准(个性标准和共性标准)、成才三条件和评价四手段:教育教学要因材施教,考试评价要因人而异。

弱化闭考,强化考评,八元智能,六项方针(法德智体美劳),三大基础(自信心、好奇心、求知欲),三个条件(提问、思考、自学)。

弱化闭考是必然,强化考评才好办;八元智能显个性,六项方针全发展,三大基础树栋梁,三个条件定成才。

四识是指胆识、见识、学识和知识。

评价手段是“看听问考(考指闭考和开考)”四字综合考查评价法。

简称863344大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人才好比千里马,自古世上常有他,伯乐世上不常有,产生要靠好制度。

诚信(评价)制度不可缺,人无诚信不自立,家无诚信不和睦,业无诚信不兴旺,国无诚信不安宁。

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产生贤者伯乐的制度非常重要,建立诚信评价体系,重视校长和好老师的责任推荐,各学校能自主招生,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实行依据综合素质评价标准的分散申请制,不能搞依据闭考分数排名的集中录取制。

既有教育教学过程评价,又有教育教学结果评价,能做到四个好,学生好接受,家长好满意,老师好施行,教务处好监督检查,简便易行好用准确,能做到优良选拔和自然转学(好做到另行选择学习的重心),公平公正,真正能减轻学生和老师的繁重课业负担,真正提高办学质量。

对学校教育教学评价,现行的是非常片面的只对教学结果进行闭考分数评价,一俊遮百丑,误导民众欺骗党。

具体内容,择机公布。

不同学生要因材施教,考试评价要因人而异。

闭考分数评价学生,差生就会有很多,优生就会很少;863344综合素质评价学生,差生就会很少,优生就会有很多。

惟闭考分数评价标准(分数越高越好,越低越差)衡量学生、教师和学校,是愚弄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最好方式方法,大量的事实早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社会肯定是鱼龙混杂的,学校理应是崇尚真理的集散地。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是毫无疑问的,是谁也抹杀不了的。

但现在社会上又对现行的教育制度不满意。

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是大家都在思考的问题。

教育是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是人们向上流动的最重要的渠道。

但是社会分配不公,就业困难,贫富差距过大,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消除,这是教育出现问题的最主要的根源。

要说教育的病理,这是最主要的病理所在。

下面我们来说说其他的病源。

(一)“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传统影响着教育
中国文化传统源远流长。

孔子提倡“学而优则仕”,提倡教育,任用贤才,起到了进步作用。

科举制度摒弃了世袭制和用人唯亲的弊端,它激励庶民百姓通过学习,进入仕途,促进了社会流动,相对公平,同时又鼓励读书,尊重知识,促进了社会文化建设,是社会的进步。

但是,“学而优则仕”明显存在功利主义思想,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最大影响还制造了学历主义的价值观。

这种功利主义、学历主义价值观一直影响到今天。

我们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子女读了书就要当干部,当白领。

西方社会则没有这种思想观念。

比如,德国的孩子在上完四年基础教育后就开始分流了,根据能力和成绩分别升入主要学校、实科学校、文科中学。

美国则大多是综合中学,设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由学生自己选择,毕业以后也是有不同的出路。

(二)重学术轻技术的传统思想
重学术轻技术的思想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培养“君子”的教育目标相一致的。

君子是具有高深学问的人,是劳心者而不是劳力者,是不从事体力劳动的。

技术掌握在劳动人民的手里,但君子认为这是雕虫小技,不屑一顾。

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只重视伦理道德,不重视科学技术。

我们常常从出土文物中看到,我国古代已有很高的冶炼技术、制陶瓷的技术,哀叹怎么后来都失传了。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学校教育不传授这些技术,并且蔑视技术。

知识分子不去总结这些技术,一旦掌握技术的工匠过世,其技术也就终结,不能流传于后世。

近代科学没能在中国产生,不能不说与这种轻视技术的传统思想和传统教育制度有关。

(三)攀比文化助长了教育竞争
攀比是教育竞争的推手,所谓“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但是“起跑线”在哪里?每个孩子的“起跑线”是一样的吗?现在许多家长把“起跑线”设到幼儿园,甚至更早。

但是儿童成长是有规律的,而且有一定的阶段性。

超越儿童发展的阶段性,不仅不能促进儿童的成长,反而会损害他的成长。

要知道,每个儿童的“起跑线”是不同的。

刘翔和姚明的“起跑线”能一样吗?都是运动员尚且如此,不同的专业的“起跑线”更是不同。

家长要找准孩子的“起跑线”,就要了解孩子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不要与别的家庭攀比。

(四)社会用人制度的学历主义
社会用人制度对于教育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目前,我国劳动就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用人单位不是考查应聘人的能力,而是看他的学历。

因此,学历、名校往往被作为用人单位衡量个人基本素质和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

许多单位有的工作本来很平常,但招聘的时候提高学历,要求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

更有甚者,不仅要求高学历,而且要“查三代”,审查你的本科是在哪类学校毕业的。

“211”学校、“985”学校的毕业生就占了极大的优势。

劳动力市场上的学历歧视、性别歧视、身体歧视比比皆是,这种社会用人制度极大地刺激了升学、升名牌大学的竞争,恶化了教育环境。

(五)评价考试制度的指挥棒
评价考试制度是评价人才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

恢复高考(精品课)为我国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实施30多年来,它的缺点和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

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具有公正性、公开性的特点,但它的缺陷也是明显的。

首先,一次考试很难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一考定终身”使得一些真正有才能的学生,可能因为一次失误而遗恨终生;其次,它对教育起到制约作用,容易束缚学生的思想,把他们的学习束缚在应对考试的轨道上;最后,由于我国地区发展差异很大,采取全国统一考试的办法,而各省录取的分数线又不同,易造成地区间的不公平。

随着考试竞争愈演愈烈,“应试教育”应运而生。

(六)升学率成了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
各地政府都把升学率作为自己的政绩,不少地方政府把考试成绩、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标准。

有的重点学校高考成绩不如往年,校长立马就会调离岗位。

“应试教育”就是这样被逼出来的。

另外,大家可以统计一下,全国两千多个县市,有多少教育局长是教师出身的?当然不是说,不是教师出身的就不能当教育局长,问题是他热爱不热爱教育,是不是努力学习教育规律,是不是尊重教师。

可以说,不少教育局长是在做官,不是在做教育,有时还对教育瞎指挥。

如此,教育领域出现诸多问题就不足为奇了。

(七)社会诚信的缺失影响教育改革
有人说,“文革”十年贻误了一代人,少培养了几百万专门人才。

其实何止一代人。

从思想品德、心理状态来讲,“文革”的影响几代人都难以消失。

社会诚信的缺失就是“文革”最严重的后遗症。

“文革”以后经过拨乱反正,思想解放了,人际关系宽松了,但人们至今心有余悸。

再加上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主义,造假制假成风,社会诚信缺失。

这种社会风气严重地影响着教育工作。

社会诚信缺失的危害之深是难以估量的,再加上中国是1个人情社会,人们讲人情,讲互相照应,使得教育改革特别是评价考试制度的改革步履艰难。

国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搬到中国就行不通。

(八)教育培训机构与教辅材料的推波助澜
教育的竞争导致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和教育辅导材料、学习辅导材料乱象丛生。

不少不法商贩看准了教育领域内的商机,知道家长不惜为孩子花钱,办起各种培训班、辅导班。

家长也趋之若鹜,辅导材料买得越多越好,越全越好,恨不得把天下所有习题都让孩子做一遍,生怕遗漏了什么。

结果苦了孩子,整天埋头于作业之中。

可见,教育的病理不在教育,“应试教育”是社会逼出来的。

教育的生态环境过于恶劣,教育难以作为。

现在大家垢病教育,是教育本身不好吗?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努力吗?要改善中国的教育,就要给教育提供良好的生长土壤、优越的生态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