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伴头晕患者脑血流调节能力的研究

合集下载

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治疗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的临床疗效

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治疗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的临床疗效

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治疗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的临床疗效一、焦虑症及慢性主观性头晕的病因和临床特征1. 焦虑症的病因焦虑症是一种以过度焦虑和恐惧为主要表现的精神障碍,可能与遗传、环境、神经递质失衡等多种因素有关。

患者表现出紧张不安、易激惹、抑郁等情绪,严重时还会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等生理症状。

2. 慢性主观性头晕的病因慢性主观性头晕是指患者长期感到头晕,但体检和器械检查均未能发现明显异常。

其病因可能与心理因素、内耳功能障碍、颈椎病变等有关。

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异常。

3. 焦虑症伴头晕的临床特征焦虑症伴头晕的患者常表现出焦虑程度加重、头晕症状加重、抑郁情绪加重等特点。

这些患者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和动力,常常影响到工作和日常生活。

二、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1. 黛力新的药理作用黛力新(盐酸毕帮胺)是一种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能够缓解焦虑、抑郁等症状。

该药物临床应用广泛,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焦虑药物。

2. 丁螺环酮的药理作用丁螺环酮是一种三环类抗抑郁药,对多种神经递质具有调节作用,具有抗焦虑、抗抑郁的功效。

该药物的长期应用能够改善患者的情绪稳定性和生活质量。

三、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治疗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的临床研究1.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治疗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的临床疗效,并评估其安全性和耐受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2. 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两组患者接受8周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焦虑程度、主观性头晕程度、抑郁情绪变化等。

3.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焦虑程度、主观性头晕程度、抑郁情绪在治疗后均有显著改善,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而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治疗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

四、讨论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治疗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的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程度、主观性头晕程度和抑郁情绪,且耐受性好。

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治疗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的临床疗效

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治疗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的临床疗效

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治疗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的临床疗效【摘要】焦虑症和慢性主观性头晕是常见的精神心理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具有镇静、抗焦虑、镇痛等药理作用,有望有效缓解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的症状。

本研究通过对照研究对象及方法,观察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治疗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的临床效果,并进行疗效评价和安全性评价。

结果显示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在治疗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建议未来继续深入研究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在治疗该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焦虑症、慢性主观性头晕、黛力新、丁螺环酮、药理作用、临床观察、疗效评价、安全性评价、不良反应、临床疗效、展望、建议1. 引言1.1 焦虑症和慢性主观性头晕的临床特点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主要表现为持续的焦虑、不安和恐惧情绪。

患者可能出现惊恐发作、社交恐惧、强迫症状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慢性主观性头晕则是一种症状复杂、诊断困难的疾病,患者常表现为头晕、眩晕、不稳等感觉,导致情绪低落、行动不便。

焦虑症与慢性主观性头晕常常同时存在,相互影响,使患者痛苦不堪。

焦虑症症状加重时常伴有头晕症状,使患者更加苦恼和焦虑,形成恶性循环。

1.2 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的药理作用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是一种常用于治疗焦虑症和慢性主观性头晕的药物组合,其药理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黛力具有抗焦虑和镇静作用,能够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GABA受体来减少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减轻焦虑症状和主观性头晕感。

3. 改善神经传导: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还可以通过影响脑内多巴胺的转运和再摄取来改善神经传导,进而提高大脑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

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在治疗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的药理作用涉及多个方面,能够综合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2. 正文2.1 研究对象及方法本研究选取了符合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00例患者。

护理干预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方法:以2012年6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60例脑血管疾病伴有焦虑、抑郁情绪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常规脑血管疾病护理措施,干预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观察对比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的评分变化。

结果:护理干预后,两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相较干预前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护理干预在脑血管疾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改善中有较好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心理护理;脑血管;焦虑;抑郁【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4-0181-02脑血管疾病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为其带来较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致使脑血管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降低机体免疫力,影响临床治疗效果[1]。

本研究旨在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2012年6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60例脑血管疾病伴有焦虑、抑郁情绪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干预组30例患者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在45~80岁之间,平均年龄(58.2±5.5)岁;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在45~78岁之间,平均年龄(57.5±5.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护理方法给予对照组常规脑血管疾病护理措施,干预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2.2心理护理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当方式向其介绍脑血管疾病的相关知识,尤其强调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焦虑、抑郁情绪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主动接触、关心患者,以热情、诚恳、关怀的态度对待患者;护理人员还应引导患者家属积极参与到护理过程中,给予患者精神和生活上的双重关心与照顾,降低患者孤独感和不安感,提升其治疗信心;积极倾听患者,了解患者的意愿,并尽力帮助患者实现;指导患者多听舒缓、优雅的音乐,使其在音乐的熏陶中保持情绪的平稳与安静;一旦患者出现焦虑、抑郁情绪,护理人员应及时采用满足其意愿、转移注意力等方式配合家属平稳患者情绪;鼓励亲友探视,指导患者多与亲友进行交流沟通,释放紧张情绪,获得治疗信心。

TCD卧立位脑血流检测协助诊治焦虑症患者1例报道

TCD卧立位脑血流检测协助诊治焦虑症患者1例报道

尚不 能解 释 所 有 焦 虑 症 的 临 床 表 现 。经 颅 多 普 勒
( C 卧立 位 脑 血 流 检 测 | 可 记 录 患 者 体 位 变 化 T D) 4 ]
mmHg 神 经 系 统 查 体 未 见 明显 阳性 体 征 。TC , D、
颈彩 及头 C T未见 异 常 。卧立位脑 血 流检 测示 患 者 由卧位转 为立 位后 2分钟 内脑血 流平 均流 速较 卧位

1 2 3 4 一
Chn JLa a n, uy, 0 2 Vo 6, . i bDig J l 2 1 , l1 No 7
文 章 编 号 :0 7 4 8 ( 0 20 - 12 -0 10 - 2 72 1 ) 7 3 4 2
TC 卧立位 脑 血 流 检 测协 助诊 治 D 焦 虑症 患 者 1例 报道
2) 8 . : 4
[ ] neBo E。 so M , el hu e 1Her rt ai 3 Hej lm OlsnE Sra isE,ta. at aev r — c a
bl y ( it i HRV ) i d l s e t f m a e t n i t io d r a d n a o e c n e l s wih a x e y d s r e s n
E ] H , n , n Ni F , oS, i Y. i aae a— 4 XuW Wa gH Wa gB, u S Ga Cu L Ds rt r p c
d o c r b a a c l rmod lto u i g s a d n n mu tp e s s i — e e r lv s u a u a i n d rn t n i g i li l y —
例为 1 4 1 , 由于 社会 生 活节 奏 的增 快及 工 作 生 . :) 且 活压 力 的增加 , 焦虑 症 的患病率 逐年 增长 , 已成 为我

头晕与抑郁焦虑关系的识别与处理-知识点

头晕与抑郁焦虑关系的识别与处理-知识点

2014年, ICD-11草案提出 持续性姿势-知觉 性头晕(PPPD) 的概念
(PPV)的概念
的概念。
概念。
1. 2. 3. 4. 5.
BRANDT T.Neurology,1996,46:1515-1519. BRANDT T.J Neurol,1994,241:191-195. BRONSTEIN A M.J Neurol NeurosurgPsychiatry,1995,59:472-476. BRONSTEIN A M.J Neurol,2004,251:381-387. STAAB J P,RUCKENSTEIN M J.Arch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7,133:170-176.
来源:巩忠等,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年3月13卷3期,409-410
焦虑障碍——在头晕患者中的患病率 研究指出,原发性躯体形式头晕患者,其焦虑障 碍和恐惧症的共病率为45%; Yardley等进行了一 项社区调查,结果显示头晕的患病率为23.3%, 头晕患者中焦虑或回避的患病率为46%。
③ 晕厥前(presyncope/near faint):患者感到眼前发黑、站立不稳、要摔倒的感觉,可伴有出冷汗、心
悸,多由心血管疾病引起,常见于低血压、严重心律失常、低血糖、贫血等。 ④ 非特异性头重脚轻(light-headness/woozy/giddy):患者主诉为头昏或头沉,常见于精神因素、急 性前庭疾病恢复期、内科疾病或药物相关。
1 Jacob RG et al.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logy 2001; 14:41-46 2 Eckhardt-Henn A et al. Anxiety Disorders 2003; 17: 369-388 3 Staab JP et al. Otolaryngolog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000; 33(3): 617-635

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治疗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的临床疗效

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治疗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的临床疗效

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治疗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的临床疗效【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治疗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的临床疗效。

共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治疗方案进行观察,并记录疗效和不良反应。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在治疗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方面有显著疗效,且不良反应较少。

结论表明,该治疗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具有一定优势,值得推广。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将进一步深入探索该治疗方案的机制和优化调整,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有效选择。

【关键词】焦虑症、主观性头晕、治疗、黛力新、丁螺环酮、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统计分析、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主要症状包括焦虑、不安、紧张和恐惧等。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有大约1/4的人群在其一生中会患上焦虑症,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慢性主观性头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患者会感到头晕、眩晕、不稳定等,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而焦虑症患者伴随慢性主观性头晕的情况也并不罕见,这给治疗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黛力新和丁螺环酮是两种常用于治疗焦虑症的药物,它们具有较好的镇静和抗焦虑效果。

对于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的治疗效果,目前尚缺乏系统性的临床研究和报道。

本研究旨在探讨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在治疗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方面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参考依据。

也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和方向。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在治疗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方面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目前,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患者常伴有主观性头晕的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传统治疗方法存在缓解效果不佳或不耐受的情况。

本研究旨在探讨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治疗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通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症状的变化,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以验证该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的结果,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减轻其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

经颅多普勒卧立位试验临床应用与脑血流自动调节

经颅多普勒卧立位试验临床应用与脑血流自动调节

多系统萎缩( MSA)
HOW
脑血流灌注情况主要依赖于系统血压的自动调
节能力,而不是脑自动调节能力。正常人群在站立 时脑自动调节功能的激活需要平均动脉压至少为 60mmHg,因此有体位性低血压的 MSA 患者的平 均动脉压要维持在高于60mmHg 的水平,以此来 保证足够脑血流灌注。
MSA 患者“W”波消失率较高,提示其中心 压力感受器的衰竭更为严重。因此卧立位脑血流改 变可能对 MSA及 PD 的鉴别提供一定的依据。
卧立位脑血流变化机制

健康的成年人由卧位变为立位时,心率会立即升高,并 在8~15s时达到峰值后降落;动脉压和总的血管阻力在5~ 10s内迅速降低,而后迅速回调甚至高于基线。
卧立位脑血流变化机制
“ 在正常的参与者中,假设直立位可以导致血流动力学的
改变,其容易出现于起始的30s内。年龄为75岁以上的老年 人中,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率较高,约为14%~20%,引 起这种趋势的原因有: (1)循环系统本身的形态和功能改变; (2)自主神经功能的降低; (3)骨骼肌功能的损害。
搏动指数(PI)和阻抗指数(RI)
帕金森病
HOW
HOW
PD患者由于存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因此 CBFV随血压的变化较健康对照迟缓。
反映了脑小动脉不能根据血压的变化而调节正 常调节收缩功能,推测可能与PD患者脑小动脉的交 感神经纤维减少相关;PD患者在站立时长时间处于 高PI和RI水平,推测可能是体内代偿调节的结果, 当循环血压降低时,通过收缩外周小动脉以保持循环 内血量的稳定,有助于保证全脑的血供。
经颅多普勒卧立位试验检查方法:

是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对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的流速进 行监测,嘱患者在仰卧位安静平躺2~3min,以此时形成的 脑血流速度(CBFV)曲线为基线,嘱受试者在8s内迅速站起, 并保持站立位2min,最后再次平躺2~3min,检查全过程要 求在15min内完成,以此来观察各种波形的出现和流速的改 变

2024焦虑障碍的脑电生理研究进展要点(全文)

2024焦虑障碍的脑电生理研究进展要点(全文)

2024焦虑障碍的脑电生理研究进展要点(全文)焦虑障碍是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具有高共病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其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但在治疗方面缺乏指导个体化治疗的指标以及疗效预测的客观指标。

脑电图是探索焦虑障碍病理、认知神经机制、诊断及预后相关生物学标志物的重要非侵入性工具,可探测大脑皮层神经元自发、节律性电生理活动,具有毫秒级别的时间分辨率,方便易行,对采集环境无特殊要求。

由于焦虑障碍病因不明以及其在诊断、治疗方面的复杂性,探索脑电指标与焦虑症状的关联,以及焦虑障碍的诊断、预后相关脑电图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综述焦虑障碍的脑电生理研究,将脑电信号分为时域特征、频域特征、功能连接进行分别阐述,为探索焦虑障碍预测、诊断和预后相关的脑电生理指标提供参考。

一、时域特征时域特征主要包括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和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s,EP)。

ERP是一种特殊的EP,具有锁时锁相的特点,可准确追踪神经元对不同刺激的反应时间进程,并与特定认知加工过程相关。

焦虑障碍的ERP研究主要涉及注意偏向、认知控制、情绪反应等认知加工过程。

1、P1、N170是早期视觉相关ERP,主要起源于视觉皮层。

其中,N170是面孔识别的特异性ERP成分,能够敏感识别面孔表情。

P1、N170成分常被用于探索焦虑障碍患者的注意偏向和早期情绪信息的加工过程。

研究表明,焦虑障碍患者存在威胁性/负性情绪刺激的注意偏向,表现为P1波幅增高、潜伏期缩短。

而一些研究并未发现焦虑障碍患者存在威胁性/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

以上研究结果的异质性可能来源于研究间的方法学差异以及接受刺激的个体差异。

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作为一种常见的焦虑障碍亚型,常表现为对社会线索存在认知偏差。

P1、N170成分常被用于探索SAD患者的早期面孔、情绪信息加工注意偏向。

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治疗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的临床疗效

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治疗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的临床疗效

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治疗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的临床疗效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常常表现出焦虑、不安、紧张等症状。

在临床上,焦虑症常伴随着主观性头晕,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

针对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的治疗,目前采用的药物治疗方式多种多样,其中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被广泛用于治疗此类疾病。

本文将从临床疗效角度对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治疗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的效果进行探讨。

一、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的药理作用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是一种常用的治疗焦虑症的药物,其主要成分是黛力新和丁螺环酮。

黛力新是一种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能够增加5-羟色胺在突触间隙的含量,从而调节神经递质的水平,缓解焦虑症状。

而丁螺环酮则是一种镇静安定药,具有镇静、抗焦虑的功效,可以改善患者情绪状态,减轻焦虑症症状。

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水平和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能够有效缓解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的症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药物。

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作为治疗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的常用药物,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一些临床研究表明,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症状,包括焦虑、不安、紧张等症状,同时也可以减轻患者的主观性头晕感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作为治疗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的药物,虽然疗效显著,但在使用过程中也需注意一些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一些患者在使用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时可能出现轻度的头晕、恶心、疲乏等不适感,一般情况下会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逐渐缓解。

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体重增加、性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身体情况。

患者在使用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时,需按照医嘱进行用药,不可随意更改用药剂量或停药。

患者在用药期间需避免饮酒、驾驶机动车辆,以免影响身体健康和安全。

患者在使用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之前,应该接受全面的身体检查,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

观察西比灵与阿普唑仑结合治疗头晕对脑血管血流的改善效果

观察西比灵与阿普唑仑结合治疗头晕对脑血管血流的改善效果

观察西比灵与阿普唑仑结合治疗头晕对脑血管血流的改善效果【摘要】目的观察西比灵与阿普唑仑结合治疗头晕对脑血管血流的改善效果。

方法研究对象随机抽取2019年12月-2021年02月纳入的84例头晕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参照组实行单一西比灵治疗,观察组实行联合用药治疗,对比治疗成效。

结果对比两组的PI值、血流速度及DHI评分,观察组较低;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

结论在头晕患者的治疗中,联合用药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应用效果明显。

【关键词】西比灵;阿普唑仑;头晕[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sibelium combinedwith alprazolam in the treatment of dizziness on cerebrovascular blood flow. Methods 84 patients with dizziness from December 2019 toFebruary 2021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p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ingle sibelium,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mbined medication.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pI value, blood flow velocity and DHI score of the two groups,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reference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dizziness, combined medica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linical indicators of patients, the application effect is obvious.[Key words] sibelium; Alprazolam; dizzy头晕是一种以头沉、眩晕、头昏等为主要表现的神经内科症状,一些患者还会产生视物旋转感,通过治疗则可以有效缓解,但是其头脑昏沉感依旧会持续,临床一般叫做残余头晕【1】。

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治疗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的临床疗效

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治疗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的临床疗效

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治疗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的临床疗效摘要: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是一种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身心困扰,给家庭和社会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作为治疗焦虑症的新药,其临床疗效备受关注。

本文通过对相关临床研究进行分析,探讨了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治疗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引言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焦虑、紧张、恐惧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慢性主观性头晕则是一种症状复杂、病因多样的疾病,与焦虑症往往有密切关联。

治疗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一直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难题,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1. 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治疗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的药理基础黛力新属于苯二氮䓬类药物,其通过增强中枢神经系统中GABA的抑制作用,从而具有抗焦虑、抗抑郁的作用。

丁螺环酮则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多巴胺受体,对慢性主观性头晕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治疗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具有较好的药理基础。

2. 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治疗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的临床研究针对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治疗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的临床研究相对较少,但已有部分研究结果显示了其良好的疗效。

一项针对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患者的临床试验显示,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组在治疗后的症状改善明显高于单药治疗组,且安全性良好,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 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治疗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的临床疗效评价基于以上临床研究结果,可以得出结论: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治疗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缓解焦虑症及慢性主观性头晕的相关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联合应用两药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4. 结语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治疗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直立位头晕症状与经颅多普勒卧立位脑血流相关性研究

直立位头晕症状与经颅多普勒卧立位脑血流相关性研究
6观测指标观察并记录卧位及立位平均脑血流速度由卧位转立位后2分钟内曲线平稳段脑血流平均流速较卧位时的下降百分比changesofmeancerebralbloodflowvelocity?mcbfv?mcbfv立位患侧平均脑血流速度卧位患侧平均脑血流速度卧位平均脑血流速度100卧立位平均脑血流速度下降程度同时记录卧位心率立位心率及立位较卧位心率上升百分比?心率立位后平均心率卧位平均心率卧位平均心率100
【关键词】直立位头晕 脑血流自动调节 经颅多普勒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808(2019)24-017-01
直立性头晕症状患者临床常见,目前检查手段难以查明头晕原因,疗效欠佳。经颅多 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卧立位脑血流监测是检测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的方 法之一。在正常人群,由卧位突然变为立位后,血压在 15 秒内有一迅速下降期,脑血流也 随之下降,随后机体自身的调节使脑血流上升并维持在稳定水平,其生理调节过程主要包 括自主神经调节和脑自动调节两方面 [1]。在血压迅速下降至低谷时,压力反射使交感神经 紧张增强同时迷走神经紧张减弱,血压迅速升高,脑血流也随之反弹至卧位基线水平或超 出基线,此调节在立位后 30 秒内基本完成 [2-3]。随后由于心 - 脑血管调节的平衡,立位稳 定后脑血流维持在基线水平或稍低于基线,
研究表明,多系统萎缩的卧立位脑血流曲线与帕金森病和正常对照组不同 [4],也有研 究表明,焦虑伴头晕患者的卧立位脑血流曲线异常,可能与头晕症状发生有关 [5]。但是单 纯直立性头晕症状患者的 TCD 卧立位脑血流监测在国内外尚无研究。
因此,应用经颅多普勒卧立位脑血流监测作为检测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的方法,监测 单纯直立性头晕患者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

心血管疾病伴发焦虑症的临床诊治研究

心血管疾病伴发焦虑症的临床诊治研究
治疗 E 有 着重要 的作 用 ,值 得在 临床 医学 中推广 应用 。
[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伴发焦虑症 ;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诊治 ;研究
心血 管疾 病 常常伴 有焦 虑 、胸 闷 、头 晕等 症状 ,也 就是 心血 管疾 病伴 发焦 虑症 ,且 它 的并 发症 比较 多 ,对 患者 的生 活 、身心 健康 等造 成 了严 重 的影 响 。但 是 常规 的心 血管 药物 治疗 不能 从根 本 上为 患者解 除病痛 折磨 。笔 者 主要 探讨 中西 医结 合 治疗 心血 管 疾病 伴 发焦 虑症 的临 床效果 ,现 报告 如下 。
功 能仍 然处 于 Ⅲ级 ,且 观察 组 的焦虑 量下 降 速度 也 明显优 于对 照组 ,两组 患者各 项 差异 有统 计学 意义 ( P< 0 . 0 5 )。结 论 :中西 I 结 合 治疗 心血 管疾 病 伴发 焦 虑症 的 临床效 果 十分 显著 ,能够 有效 改 善患 者 的心 功能 ,降 低 患者 的焦 虑量 ,在心 血管 疾病 伴 发焦 虑症 的临床
表 3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比较 ( 例)
1 . 2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治疗方法 ,即常
规 心 血 管药 物 、 中药 安 神 定 志 丸 以及 西 药 氟 西 汀胶 囊 的综 合 治
疗 ,服用安神定志丸 ,9 g / 次 ,2 次/ d ,服用氟西汀胶囊 ,2 O g /
者 中高血 压 患 者 1 6 例 ,冠心 病 患者 6 例 ,心 律失 常 患 者 1 1 例 ,心 绞痛 患 者 3 例 ,急 性 心肌 梗 死患 者 5 例 ,高血 脂 患者 2 例 ,胸痛 患 者3 例 ,心 脏神 经 官 能 症 患者 4 例 。对 照组 男 2 6 例 ,女2 4 例 ,年 龄4 O~7 7 岁 ,平 均 5 4 岁 ,患病 时 间 1 ~8 年 。经 检 查 ,这 5 0 例 患 者中高血压患者1 4 例 ,冠 心 病 患 者 8 例 ,心 律 失 常 患 者 1 o N, 心 绞痛 患 者2 例 ,急 性 心肌 梗死 患 者 7 例 ,高 血 脂 患者 3 例 ,胸痛

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治疗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的临床疗效

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治疗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的临床疗效

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治疗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的临床疗效1. 引言1.1 研究背景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特点是持续和强烈的焦虑和担忧,常伴有身体症状如心悸、呼吸困难、头晕等。

焦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甚至会导致社会功能的丧失。

慢性主观性头晕是患者主观感受到的一种头晕症状,常常伴随焦虑症出现,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身心困扰。

目前对于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在治疗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的临床疗效研究还比较有限。

开展本研究旨在探讨该药物组合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为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治疗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的临床疗效,通过对药物的药理机制、丁螺环酮在焦虑症治疗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当焦虑症伴有慢性主观性头晕时,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大的困扰。

找到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对于这类患者尤为重要。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可以验证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在治疗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中的疗效,并进一步探讨其治疗机制和安全性。

我们也希望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具参考价值的治疗建议,为焦虑症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指导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工作,为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

焦虑症患者常常伴随着慢性主观性头晕的症状,使他们感到困扰和苦恼。

目前临床上对于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的治疗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乏安全有效的药物方案。

本研究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不仅有助于完善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有助于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为未来的精神疾病治疗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本研究的深入探讨,我们有望为焦虑症伴慢性主观性头晕的治疗提供更加有效的药物选择,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和参考。

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治疗焦虑症伴发慢性主观性头晕的疗效研究

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治疗焦虑症伴发慢性主观性头晕的疗效研究

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治疗焦虑症伴发慢性主观性头晕的疗效研究目的观察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治疗焦虑症伴发慢性主观性头晕的疗效。

方法将焦虑症伴发慢性主观性头晕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研究对象给予口服黛力新、谷维素片,研究组研究对象给予黛力新、丁螺环酮片。

所有患者以服用12 w为观察终点。

结果治疗12 w后两组头晕症状均有缓解,但研究组的临床痊愈率、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比对照组好。

治疗4 w、8 w、12 w,研究组HAMILTON量表评分下降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黛力新联合丁螺环酮治疗焦虑症状改善明显,主观性头晕缓解显著。

Abstract:ObjectiveObservation of curative effect of Deanxit combined with buspirone in the treatment of anxiety disorders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subjectivity dizziness. Methods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anxiety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dizziness;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deanxit combined with oryzanol ;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received deanxit combined with buspirone;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12 weeks. ResultsAfter 12 weeks of treatment, two groups of dizziness symptoms were alleviated, but cure rate, marked effective rate and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experimental group subjects were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HAMILTON score of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for 4 weeks, 8 weeks, 12 weeks(P<0.05) .ConclusionAnxiety symptoms and subjective dizziness were treatedmore effectively by deanxit combined with buspirone.Key words:Chronic Subjectivity DizzinessAnxiety disordersDeanxitbuspirone焦慮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这一类患者除表现有情绪异常外,还常伴有头痛、头晕、乏力和胸闷等神经症性症状,根据主诉症状不同患者在综合性医院各内科专科就诊,其中慢性主观性性头晕为神经内科门诊的常见主诉之一,常表现为非眩晕样头部昏沉感,医学检查未见脑及视网膜症状,以后循环缺血治疗疗效不佳。

焦虑症的脑电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焦虑症的脑电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焦虑症的脑电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研究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常常表现出过度担忧、不安和紧张的情绪。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脑电图技术发现了焦虑症患者脑电图上的一些特征变化,并开始探索这些变化的临床意义。

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简称EEG)是一种通过记录头皮上的电活动来反映大脑神经元活动的技术。

在焦虑症患者的脑电图中,常常观察到一些特征性的变化。

首先,焦虑症患者的脑电图显示出更高的脑电活动频率。

研究表明,焦虑症患者在静息状态下的脑电活动频率比正常人更高。

这可能与焦虑症患者大脑中的神经元过度兴奋有关。

过度兴奋的神经元会导致脑电活动频率的增加,进而影响患者的情绪和认知功能。

其次,焦虑症患者的脑电图显示出更大的脑电活动幅度。

研究发现,焦虑症患者的脑电图波形振幅比正常人更高。

这可能与焦虑症患者大脑中的神经元过度兴奋有关。

过度兴奋的神经元会导致脑电活动幅度的增加,进而影响患者的情绪和认知功能。

此外,焦虑症患者的脑电图显示出更多的异常放电。

异常放电是指脑电图中出现的异常电活动,它可能是由于大脑中的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

研究发现,焦虑症患者的脑电图中常常出现异常放电,这可能与焦虑症患者大脑中的神经元异常活动有关。

异常放电的出现可能会进一步加重焦虑症患者的症状,因此对异常放电的监测和干预对于焦虑症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脑电图变化的发现为焦虑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方法。

首先,通过观察焦虑症患者的脑电图变化,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焦虑症。

其次,脑电图变化可以作为评估焦虑症治疗效果的指标。

研究发现,焦虑症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脑电图中的一些特征变化会发生改变,这可以作为评估治疗效果的依据。

最后,脑电图变化可以为焦虑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通过调节焦虑症患者脑电图中的异常变化,可以帮助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对于焦虑症脑电图变化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相关研究结果尚需进一步验证和复制。

焦虑症治疗中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焦虑症治疗中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焦虑症治疗中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常常伴有持续的紧张、恐惧和担忧。

药物治疗是焦虑症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针对焦虑症的药物治疗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本文将对焦虑症治疗中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进行详细探讨。

首先,选择合适的药物是焦虑症治疗的首要任务。

目前,常用的焦虑症药物主要包括抗焦虑药、抗抑郁药和β受体阻断剂等。

抗焦虑药主要通过增加γ-氨基丁酸(GABA)的活性来缓解焦虑症状,如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地西泮、劳拉西泮)和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布洛米卡林)。

抗抑郁药对焦虑症也有一定疗效,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帕罗西汀、氟西汀)和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丙米嗪)。

β受体阻断剂(如普萘洛尔)主要用于治疗焦虑症的生理症状,如心悸、手颤等。

然而,药物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焦虑症患者。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症状严重程度,医生需要综合考虑药物治疗的风险和益处。

对于轻度焦虑症患者,心理治疗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如认知行为疗法和心理动力疗法。

对于中度至重度焦虑症患者,药物治疗通常是必要的,但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症状和药物反应,并根据需要进行剂量调整。

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近年来,一些新的药物也被用于焦虑症治疗。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对焦虑症具有一定的疗效。

纳洛酮通过阻断μ-阿片受体的活性,减少焦虑症状的发作。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神经调节剂如甘氨酸、L-色氨酸和GABA等对焦虑症的治疗也具有一定的潜力。

此外,药物治疗还需要注意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副作用。

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有些患者可能对某种药物更敏感,而另一些患者可能对同一药物不敏感。

因此,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此外,药物治疗可能会导致一些副作用,如头晕、嗜睡、性功能障碍等。

医生需要告知患者这些潜在的副作用,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

总之,焦虑症治疗中的药物治疗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挑战。

脑供血不足头晕患者实施临床精细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研究

脑供血不足头晕患者实施临床精细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研究

脑供血不足头晕患者实施临床精细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研究【摘要】目的:研究脑供血不足头晕患者实施临床精细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诊治的患者共计100例,按照病床尾号奇数偶数的方法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传统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精细化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发生症状和心理状态。

结果:干预后,两组头晕发生频率及持续时间与干预前相比减少(P<0.05),且观察组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

干预后,两组患者HAMA、HAMD评分相较于干预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各项评分相较于对照组更低(P<0.05)。

结论:精细化护理干预对于脑供血不足头晕患者来讲具有很好的干预效果,值得应用。

【关键词】脑供血不足;头晕患者;实施;精细化护理;临床干预;临床效果;研究Clinical effect of clinical int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dizziness patients with cerebral blood insufficiencyShi XiaoyanPeople's Hospital of Mishan, Heilongjiang Province, 158300, Mishan, Heilongjiang Province[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linical int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dizziness patients with cerebralblood insufficiency. Methods: A total of 100 patients who were diagnosed and treated from January 2020 to December 2022 were selected and p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odd and even number of the end number of the hospital bed. The controlgroup was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nursing methods.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efined intervention on the basis oftraditional nursing, and the symptoms and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the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s: After intervention, the frequency and duration of dizziness in the two groups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intervention (P<0.05), and the indicator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After intervention, the scores of HAMA and HAMD in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P<0.05), and the scor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Fine nursing intervention has a good intervention effect on dizziness patients with cerebral blood supply insufficiency, which is worthy of application.[Key words] Brain blood supply insufficiency; Dizziness patients; implementation; Fine nursing; Clinical intervention; Clinical effect; Research在临床中,脑供血不足头晕是一种高发病率的疾病,该病的诱发因素很多,大部分是由患者不良的饮食和习惯造成的[1]。

焦虑症伴头晕患者脑血流调节能力研究

焦虑症伴头晕患者脑血流调节能力研究
作 用。 关键 词 : 头 晕 :焦 虑 症伴 头 晕 ; 普 通 头 晕 ;脑 血 流
头 晕在 日常生活 中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 ,在神经科 门诊 也 属 于 较 为 常见 的症 状 之 一 。据 有 关 数 据 显 示 ,其 发 病 率 为 2 0 %至 3 0 %左右。引发头晕 的情况较为复杂,在 临床诊断 中
2统计分析
分析软件选取 S P S S 1 2 . 0 ,选 用 w i 1 c o x o n s i g n e d R a n k s T e s t 进行组 内比较 ,选用 t T e s t 进 行 组 间 比较 , 为 使 具 有 统 计 学 意义 , 需满 足 P < O . 0 5 。 2结 果 在对 比观测中 ,焦虑症伴随头晕患者 2 O例 ,普通头晕 患者 2 0 例 ,第一组男性患者 6例 ,女性患者 1 4例 ,第二组 男性患者 4例 ,女性患者 1 6例 ,两组患者 的年龄和平均年 龄基本持平。检测结 果显示 ,两组 的卧立位血压都在正常范 围 内波动 。在焦 虑症 伴随头晕组,由卧立位转为立位后 ,大 脑 中动脉脑 血流速度变 化区 间为一 3  ̄3 3 c m / s ( 1 3 ±9 c m / s ) , 与之对 比的普通头晕组,大脑 中动脉脑血流速度变化区间为 5 ~l O c m / s ( 3 ±4 c m / s ) 。两组均 具有 统计学 差异 ,并满 足 P = O . 0 0 8 ,P < O . 0 0 1 。通过这一过程 的对 比发现 ,与普通组相 比,焦虑症伴随头晕组脑血流变化更为 明显 ,两组之间的差
1 . 2 检查方法
在 进行卧立 位脑 血流 检测 时,需要严格 保证 周围环境安 静 舒适 ,无外界干扰 ,检 查者 也需要保 证 自己的情绪 处于正 常状态 ,避免过度亢奋或低落 ,以此排 除外界因素对检查 结 果的影 响。检查之前 ,测量患者的卧立位血压 ,检查深度 为 5 0至 6 0 a r m ,选用 2 M H探头探查到一侧 大脑 中动脉后 ,使监 测 对 象平 躺二 至三分钟 , 之后在 八秒 内迅 速站 起, 站立两 分 钟 ,并且保持平稳 不摇晃 , 最后平躺观察 二至三分钟完成 这 一 系 列 的 过 程 ,耗 时约 1 5分 钟 ,在 这 一过 程 中 , 颅 脑 超 声仪会对检 测者大脑 中动脉脑 血流 速度 进行 监测 。接 下来描 记 脑 血 流 变 化 曲线 , 基 线 选 取 卧位 时 脑 血 流 的平 均 流 速 , 立 位 时的平均血流速 度与前者形成对 比, 观 察并分析 由卧位 转 为立位 后两分 钟 内血流 曲线平稳段 脑血流 平均流 速较 卧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焦虑症伴头晕患者脑血流调节能力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5-01-29T09:54:23.920Z 来源:《医药界》2014年11月第11期供稿作者:姚留昌1寸待定2雷云龙3段生辉4[导读] 焦虑症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是神经科最常见的一种神经症,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可分为慢性焦虑和急性焦虑发作两种形式
姚留昌1寸待定2雷云龙3段生辉4(陇川县人民医院内科云南陇川678700)
【中图分类号】R74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1
【摘要】目的:研究和探讨焦虑症伴头晕患者的脑血流调节能力。

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60例焦虑症伴头晕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血压、脑血流情况,对其脑血流调节能力进行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卧位时血压、脑血流的流速与立位时血压、脑血流的流速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由卧位转为立位后,2min内脑血流的流速与卧位时脑血流的流速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焦虑症伴头晕患者卧立位时血压、脑血流平均流速差异较大,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及自主神经调节功能明显下降,与焦虑症神经系统症状的发生率有关。

【关键词】焦虑症;头晕;脑血流调节能力头晕是神经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常见原因有精神性疾病、前庭系统功能紊乱、神经血管病变等;焦虑症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常伴有头晕、头痛、心悸、出汗、呼吸困难、尿频尿急等表现;焦虑症伴头晕由于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方法,易误诊及漏诊,导致患者未及时进行脑血流调节,危及患者生命[1]。

本研究主要讨论了焦虑症伴头晕患者的脑血流调节能力,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60例焦虑症伴头晕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脑血流调节能力进行分析。

下面将本组研究情况汇报如下: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10年5月~2014年5月共收治60例焦虑症伴头晕患者,其中男20例,女40例,年龄30~56岁,平均年龄39.4±4.1岁;体重42~68kg,平均体重58.3±3.7kg;病程1~15年,平均病程4.1±3.9年。

1.2方法对患者进行脑血流检测时,应在舒适安静的环境中进行,避免脑血流速度受环境影响而变化;检查时,使患者情绪保持平稳,测量患者卧立位血压;检查深度为55mm左右,应用2MH探头探查到一侧大脑中动脉后,嘱咐患者安静平躺3min左右,然后在8s内迅速站起,保持平稳站立2min后,平躺观察3min,整个检查过程在14min内完成,通过颅脑超声仪检测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CBFV);以卧位时血压、脑血流的流速为基线,立位时血压、脑血流的流速与其比较。

1.3观察指标观察我院60例焦虑症伴头晕患者卧位时血压、脑血流的流速,立位时血压、脑血流的流速,由卧位转为立位后2min内脑血流的流速较卧位时的差异等。

1.4数据处理初步录入数据时要保证数据的科学、真实性。

将数据输入EXCEL(2010版)进行逻辑校对并分析,得出清洁数据后经SPSS14.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以频数(%)表示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我院60例患者卧立位时血压、脑血流的流速对比分析,所有患者卧位时血压、脑血流的流速与立位时血压、脑血流的流速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情见表1。

2.2我院60例患者由卧位转为立位后,2min内脑血流的流速较卧位时的差异分析,所有患者卧位时脑血流平均CBFV为4.17±3.98cm/s;由卧位转为立位后,2min内脑血流平均CBFV为12.5±8.6cm/s;所有患者由卧位转为立位后,2min内脑血流的流速与卧位时脑血流的流速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焦虑症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是神经科最常见的一种神经症[2],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可分为慢性焦虑和急性焦虑发作两种形式,主要表现为坐立不安,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还有头痛、头晕、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植物神经症状,其中头痛、头晕等神经系统症状在焦虑症患者中占很大比例。

焦虑症的患者常以头晕为主要原因就诊,焦虑症伴头晕的发生率较高。

本研究主要针对焦虑症伴头晕患者临床表现的特殊性,观察我院60例患者卧立位时血压、脑血流平均流速的差异,探寻其特殊的生理机制为制定有效治疗方案奠定基础。

在我院60例患者中,由卧位变为立位后,在重力作用下,血压在20s内迅速上升,脑血流的流速也随之上升,卧位时平均血压为110.21±3.45mm/Hg,立位后平均血压为120.35±4.51mm/Hg;卧位时脑血流平均流速为4.17±3.98cm/s,立位后脑血流平均流速为7.85±5.95cm/s;说明机体自身的调节能使脑血流上升并维持在稳定水平,主要包括脑自动调节和自主神经调节。

在血压下降至低点时,压力反射使迷走神经紧张性减弱和交感神经紧张性增强,血压迅速升高,脑血流也随血压反弹至超出卧位基线水平,该调节在立位后25s内基本完成[3]。

由于心-脑血管调节的平衡,立位稳定后,脑血流维持在卧位基线水平或超出基线,该阶段脑自动调节起主要作用,可能的机制涉及神经源性学说、肌源性学说、内皮细胞源学说、代谢学说等[4]。

所有患者由卧位转为立位后,2min内脑血流的平均流速为12.5±8.6cm/s,说明焦虑症伴头晕患者脑血流调节异常,可能是由于焦虑状态所导致的,异常的血流调节可引起患者发生头晕等神经系统症状。

综上所述,焦虑症伴头晕患者卧立位时血压、脑血流平均流速差异较大,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及自主神经调节功能明显下降,与焦虑症神经系统症状的发生率有关。

参考文献[1]杨乐,杨弋,何思源等.TCD卧立位脑血流检测协助诊治焦虑症患者1例报道[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7):1324-1325.[2]邢英琦,郭珍妮,杨乐等.焦虑症患者临床治愈前后脑血流调节的变化[J].中国卒中
杂志,2014,10(3):183-187.[3]梁莹,吴少钗,许律琴等.焦虑症患者经颅多普勒频谱形态的检测[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7):132-133.[4]曲同庆.不同体位脑血流变化对多系统萎缩的诊断作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22(6):59-60,61.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