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集聚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合集下载

天津市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天津市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区 的金融产业 集聚水平及 其在全 国所 占的地位 而得到 了比较 广泛的应用 。所谓区位熵亦为地方专业化 指数 , 是以 G i n i 系数 为基 础构建 的用于衡量某 种产业 在某一 地区 的专业化 程度 的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 金融产业集聚进行了分析 。 K i n d e r b e r g e r ( 1 9 7 4 ) 分析 了金融 中心 的集 聚效应 , 它主要体现在跨 地区支付 效率的提高和 金融 资源 跨地区配置效 率的提高 , 认为银行和高
随 着滨海新区的建立 ,天津市经 济发展取得 了较好 的成绩 , 金 融业也实现了快速 的发展 , 金融产业 集聚现象 已然凸 显。在此 背景下 , 本文主要从实证的角度研究 天津市金融产业 集聚与经 济增长关 系, 以期对于天津市未 来经济实现可持续发 展的研究
提供建议。
二、 国 内 外研 究综 述
析, 但是总体 来说 , 对于金 融产业集 聚与 经济增 长关 系的研究
还比较少 , 且 多采用格 兰杰因果检验 方法以及 回归模 型进行检
验和分析 ,用区位熵和 G e we k e因果关系分解检验模型来分析 的实证方法也 比较少 。
二、 实 证 研 究
1 、 模 型 的 设 定
上大 力发展现代 服务业 , 促进现 代服务业 的迅速崛起 。 近 年来 ,
92 《 当 代 经济) 2 0 1 4 年第 4 期
其中 , L Q表 示某产业 的区位熵 , e 表示 j 地区 i 产业 的经
济水 平 , e 表示 j 地区总的经济水平 ( 如产值 、 就业 等 ) ; E 为全 国i 产业的经济水平 , E 为全国经济水平( 如产值 、 就业等 ) 。 如
的 国家( 或地 区 ) , 往往金 融发展水 平比较高 , 并且 金融 产业集 聚 水平也较 高 , 因此 , 对于金 融产业集 聚与经 济增长 之间 的关 系研 究显得极为重要 。天津市作 为我 国四个直辖市 之一 , 其各

我国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_朱晓华

我国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_朱晓华
区域经济 | Regional Economy
我国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 实证分析
□朱晓华
[摘
邓宝义

要 ] 20 世 纪 80 年 代 以 来 , 市场 经济 主 导了 世 界范 围 内的 经济 体 制 改 革 大 潮 。 作 为 一 个 维 持了 30 多 年 经济 高 速 增长 的 发 展 中 国家 , 我 国 的 经济 发 展成 就 举 世 瞩 目 。 古 典 经济增长 理 论 观 点 认 为, 在均 衡价 格 的 假 设下 , 经济 总 量 的 增长是 由 资本积 累、 劳 动 力 增 加 和 技 术 进步 这 三 种因素 共 同 长 期 作 用的 结 果 。 但 是 , 我 国 的 经济 制 度 现 实 告 诉 我 们 , 均 衡价 格 这 一 传统 经济增长 理 论 的 假 设 在 当前 的社 会 主 义 市场 经济 中 并 不 成 立 。根 据 结构 主 义 的 观 点 , 在资源 配置 最 优 的 假 设 前 提 并 不 成 立 的 情况 下 , 我 们 需 要 着 重 考 虑 经济结构 变 化 对经济增长 的 作 用 。本 文 简 要 阐 述 了自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我 国 产业 结构 的 演进 过 程 , 即 三 大 产业的 发 展过 程 , 并 结 合 对 1990 年 至 2009 年 这 20 年 的相关 数 据 的科 学 应用和 处 理, 重 点研究了 产业 结构 调 整 对经济增长 的 影响 , 并 通过 建 立 回归 方 程测算 了三 大 产业 对经济增长 的 贡 献 。
Enterprise Economy 2013 年第 7 期 ( 总第 395 期 )
132
我 国 产业 结构对经济增长 影响 的实 证 分 析
三产业劳动力比重不断提高 。 ( 二 ) 产业 结构 变 动 的 阶 段 分 析 本文把我国从 1952 年到现在的三大产业结构按照 不同结构类型划分成若干段 。

区域经济增长多重集聚效应实证——以浙江省为例

区域经济增长多重集聚效应实证——以浙江省为例

导论1.研究背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严重不均衡,自2000年达到0.4的警戒线,而要素分布的非均衡性是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

浙江省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表现优异的省份之一,改革开放初期,大量资源流向浙江,产生聚集效应,对浙江省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很多学者将浙江省经济飞速发展解释为要素聚集的带动。

主要的观点是,改革开放以来,开放度高和政策环境良好的浙江等东部沿海省份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热土,极大地促进了出口工业的发展,吸收了大量当地劳动力和中西部劳动力,地区产值迅速得到提高。

经济发展的资本原始积累基本完成后,经济结构的高度化要求因运而生,各种研发投入经费增加,基础设施迅速发展完善。

经济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要素聚集导致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吸引要素聚集。

但是,对要素聚集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单要素的聚集研究中,即便很多地区存在多重要素的聚集,也只是将这些聚集的要素分开来,分别研究其聚集度。

然而,不能忽视的经济事实是,诸多地区存在要素的多重聚集现象,而且,要素与要素之间必然将产生作用而不是孤立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经济影响更是不能忽视。

浙江省是要素多重聚集的典型省份,科学技术,国内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出口需求等等,明显存在多重要素聚集。

而其中,根据内生增长理论,投资与技术的结合必然产生正的溢出效应。

但是,国内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的聚集是否会造成投资过剩而产生负的经济影响,则非常值得研究。

2.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思路是,运用要素区位熵测度浙江省不同经济阶段的不同要素的聚集度,总结分析要素聚集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空间变化规律,说明要素多重聚集的存在。

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要素的多重聚集将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研究方法包括:(1)在第四部分要素聚集度测量中,采用区位熵指数度量要素的空间聚集度。

区位熵计算主要采用的公式是:q=ΣxixiigdpiΣgdpii如若q大于1,说明生产要素x在区域i的聚集速度高于其经济增长速度。

产业集聚、技术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产业集聚、技术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聚对 技 术 溢 出及 经 济 增 长 的关 联 和 效应 ( e m n Fl a , d 19 ) 技 术具 有非竞 争 、 99 。 非排他 性 , 具有外 溢扩 散 的 自然 趋 向和兼 容 共 享 的潜 能 ( 惠馨 ,0 5 , 杨 2 0 ) 因此 , 技 术溢 出表 现 为一种经 济 的外部 性 ,即反 映 了经济 主体 间 的相 互联 系 和影 响 。产业 集 聚使企 业和 相关 机构 产 生 了“ 然 的 ” 天 地理 、 组织 和 技术 上 的多 维 临 近性 。是企 业 获取外 溢技 术 的最 佳组 织形 式 ( 黎振 强 ,0 1 。新 经济地 理理 论强调 了地理 的临近 性对 2 1) 技术 溢 出的正效 应 。马歇 尔 ・ 阿罗 ・ 罗默 的技术 外部
弓 言 l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1 0 — 6 0 2 1 ) 2 0 0 — 4 0 8 9 4 (0 2 0 — 10 0


业集 聚的影响 ,同时还会影 响地理 区位 的经济增 长 。 产业集 聚能够有效地 实现对 区域 内资 源的重新 配置 , 以此来推动 区域 内生产效 率的提高 , 而加快 区域经 从 济 的增 长 ( 张玉 明 ,0 8 。 . id a n 19 ) 出“ 2 0 ) J r m n (9 6 提 Fe 中 心—— 外 围 ” 理论 , 为要 素 的经济 在特 定 区域 内就 认 会 提高 区域竞争领 先优势 , 同时引起外 围 区域对 中心 区域的依赖 。反之 , rc m n 1 5 ) 出 , Hi h a (9 8 指 s 区域 经济
的增 长会 产生 吸引周边要 素地 区集中的力量 。 区域经 济增长 的丽 个重要 因素是集 聚效 应 与技
新 经济增 长理 论强 调 了创 新 与技术 因素 对 区域

河北省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河北省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河北省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其强大的集聚功能和竞争优势,对经济发展的突出贡献地日益受到重视,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股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些年来,河北省以传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为基础、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有了较快发展,河北经济的增长与这些特色产业集聚的发展息息相关。

本文以产业集聚理论为基础,结合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河北省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以期对河北省产业集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有益思路。

关键词:产业集聚;经济增长;关系;措施一、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机理性研究产业集聚,又称产业集群,是指相同企业或不同企业在同一地理位置的集聚。

产业空间集聚是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

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均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优势的获得来源于产业在其内部集聚过程中的优势。

而产业集聚度是指产业集聚内的形成合作竞争关系和构成上下游产业链的相关企业和机构在地理上集中地程度。

关于产业集聚、集聚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贝恩(1951)对此进行了首创性研究,认为产业集聚将可能减少竞争或者增强某种垄断势力,同时垄断势力的增加将有助于企业的合谋行为,这些行为会带来企业效益的增加。

德姆塞茨(1973)经过研究实证,卖方集聚度与行业利润率之间为非线性的双s曲线的关系。

当集中率超过50%以后.行业利润率与集中率的正相关关系开始明显出现。

richard e.baldwin和philippe martin(2003)在新地理经济学和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地理和增长模型”。

通过模型分析,可以看出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强化机制,此外,除了产业集聚能促进经济增长以外,经济增长也能促进该地区投资的增长。

国内关于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作用机制分析主要有:王缉慈(2001)的著作《创新的空间--产业集群与空间发展》对国外关于产业集聚的理论成果进行了系统引进,并结合国内各区域发展的实际进行了分类实证研究。

我国三大经济圈的区域经济发展与内部关联关系差异的统计研究

我国三大经济圈的区域经济发展与内部关联关系差异的统计研究
我 国 三 大 经 济 圈 的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与 内部 关 联 关 系差 异 的统 计 研 究
刘 璇
摘 要 :自改革开放 以来 ,中国经济持 续快速增 长,沿海区域 经济在 国家经济总量 中所 占的比重越来越 大,我 国最大的三个都市经济 圈:环渤海湾经济 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珠 江三角洲经济圈逐渐成 为引领经济发展的主 方向,并在 辐射带动 国内相 关 区域的发展。但是 由于 经 济增 长模 式 、 产 业 结 构等 诸 多 方 面存 在 着差 异 ,使 得 三 大经 济 圈的 经 济 发展 水 平在 区域 内部 及 区 域 间 出现 了 明 显 的 不 均衡 。 本 文 旨 在研 究 三 大 经 济 圈 区 域 经 济发 展 及 区域 内部 关联 关 系 的 差异 性 ,寻 找 促 进 三 大经 济 圈经 济 发 展 的 最 优模 式 。 关 键词 :经 济 圈 ;区 域 经 济 ;关联 关 系; 差 异研 究
产业结构 ( %) l 长三角经济圈 l 珠三角经济圈 l 环渤海经济圈
}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l j I 4 . 8 4 9 . 5 4 5 . 7 1 J l 2 . 1 4 8 . 5 4 9 . 4 l J I 6 . 2 4 4 2 4 9 . 6
各 地区经济增长 的主导力量 。其中 ,除长三角经济 圈的第二 产业所 占比 例略高于第三产业外 ,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产业结构所 占份额最 多的 均 为第三产业 ,这也说 明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 的主导作用。 值得 注意的是 ,2 0 1 1年长三角经济 圈的金融业产值达到 7 6 0 7 . 8亿 元 ,约 占全 国金融业产值的 3 0 % ,这表明长三角经济圈的金融业发达程 度更高 ,产业结构也 日趋合理化。 最后 ,在 区域经济辐射带动方面 。 长三角 、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分别以上海 、广州和北京为各 自的 经济核心 。环渤海经济圈 由北京和天津两大中心城市 向外辐 射,但 其核 心城市带 动区域发展 的效果并不显著 ,经济圈的范 围划定也逐渐从 “ 环 渤海”缩小至 “ 京津冀”再 到 “ 首都经济圈” ,山东 、河北 等地 的经济 发展水 平并没有过多 的受益于 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 。 长三角经济 圈在 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表现优异 。它以上 海为中心,南 京 、杭州 为副 中心 ,通过多条铁路及高速公路 连通江苏 、浙 江的多个市 县 ,地理 上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区域整体 的城市化水平 高,城 市综合 实力明显高于国内的其他地 区。此外 ,上海是我国的重要 金融中心 ,更 是长三角经济 圈的金融核心 ,其金融业的发达程度在 国内屈指可数 ,进 而 ,上海对于周 边省市金融业 的发展也起到了非常好 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 、结论 与政 策 建 议 第一 ,集 聚效应研究角度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 和发展 有着正 相关的关系 ,产业结构 的不断优化升级对于经济圈整体 的经 济发 展有很 大 的促 进 作用 。 政府部门应该促 进各个 产业 的健康 协调 发展 ,逐 步形成农 业 为基 础 、高新 技术产业为先 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 为支撑 、服务业 全面发展 的产业 格局 ,实现安全 、节能 、高效的可持续发展 ,以进一 步促进 经济 圈 整 体 的 发展 水 平 。 第 二 ,通过对三大经济 圈的区域和产业集聚效应 测度 ,对 比研究得 出城市基础设施 、创新 能力 、高新技术竞争力等是造成 区域 差异性的影 响因素。 城 市基础设施状况是城市发展水平和社会 协调发展 的重要体现 ,而 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在 当今社会更是一个城市、一个 区域甚 至一个 国家 的核心竞 争力之所在 。重视科技创新能力并加大对此领域 的投资支持力 度 ,可以有效 降低 区域 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 。 第三 ,空间计量研究角度 ,通过对市级行政单元 的区域 经济 分析得 出区域 内各个 市的经济发展具有空间交互作用 即某市 的经济受到 邻近市 经济水平 的误差 冲击并且产生消极的作用 。 ( 作者 单位 :首都经济 贸易 大学) 首 都 经济 贸 易大 学 研 究 生 科 技 创 新 资 助 项 目 参考文献 : [ 1 ] 昊玉鸣 ,徐建华. 中国区域经济增 长集 聚的空间统计分析 [ J ] . 地 理 科 学 ,2 0 0 4 ,( 6 ):6 5 4—6 5 9 . [ 2 ] 周 立,胡鞍 钢. 中 国各 地 区金 融发 展 与 经济增 长 1 9 7 8—2 0 0 0 l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 0 0 3 . [ 3 ] 徐长 山,任立新.京津冀 、 “ 长三 角” 、“ 珠 三角” 经济 圈之比

产业集聚形式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研究

产业集聚形式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研究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n Empirical Study on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作者: 郑碧霞[1];陈艺辉[2]
作者机构: [1]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108;[2]厦门银行,福建厦门361012
出版物刊名: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27-34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期
主题词: 产业内集聚;产业间共同集聚;经济增长
摘要:产业集聚及其集聚形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得到重视。

本文将产业集聚按集聚形式划分成产业内集聚和产业间共同集聚,研究不同集聚形式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数据分析表明:东部地区产业内集聚作用明显,而中西部地区产业间共同集聚作用更为显著。

进一步结合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本文认为:制定产业政策时,东部地区应在注重产业规模效应的同时防范单一产业产能过剩;中西部地区发展新兴产业应注重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并提高同一产业内部的集聚程度。

新疆旅游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

新疆旅游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Journal of YiLi Prefecture Communist Party InstituteNo.420212021年第4期新疆旅游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申东力(中共伊犁州委党校新疆伊宁835000)摘要:本研究以新疆14个地州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新疆旅游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研究发现,新疆旅游产业集聚阻碍了经济增长,但是旅游产业密度的提高却促进了经济发展,可能原因是新疆地州间旅游发展存在同质竞争的现象。

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新疆地州应该加强区域间合作,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发展有本地特色的典型旅游产业,避免恶性竞争和拥挤效应,促进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旅游产业集聚经济增长空间计量D O I 编码:doi:10.3969/j.issn.1674-6287.2021.04.011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87(2021)04-0048-05【收稿日期】2021-09-20【作者简介】申东力(1988~),男,河北邢台人,中共伊犁州委党校经管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新型城镇化。

经济与文旅研究2014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将新疆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集散中心,把南疆建设成为丝绸之路文化和民俗风情旅游目的地”。

2018年,自治区党委在新疆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提出实施旅游兴疆战略。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在“1+3+3+改革开放”工作部署中,将旅游业确立为新疆经济发展战略支柱产业和三大重点经济工作之一。

近几年,新疆旅游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旅游总收入为186.11亿元,2019年,旅游总收入为3632.58亿元,全区旅游业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9年的4.4%上升至2019年的26.7%,表明旅游业已经成为拉动新疆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是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我国区域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非稳定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

我国区域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非稳定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

方 法 , 更 多地挖掘 样本 信息 量 , 能 很好 地体 现 时间和
空 间 的统计 特 l 生。现在 面板数 据分 析进入 两个 重要
型 中 , 位之 间 的斜系数 、 单 固定效应 系数 和个 体趋 势 系数是 不 同的 , 克 瑞 恩讨 论 了七 个 面板 数 据 的协 派 整 统计 量 , 中第 一类 四个是 用联 合组 内尺 度描述 , 其 第 二类 三个 是用组 间尺 度来 描述 。在第 一类 四个 检 验 中借 助组平 均 统计 量 , 中三 个使 用 了菲 利 普 斯 其 ( hlp ) Piis和派 瑞 恩 ( e o ) l P ̄ n 的非 参修 正 , 四个 是 第
— —
基 于 非稳 定 面板 数据 模 型 的 实证 分 析
刘新 同
( 河科技 学院 商贸学院, 黄 河南 郑, 40 6 ) h 5 0 3 l
摘 要 :0世 纪 9 2 0年 代 之 前 , 内关 于 产 业 结 构 演 变与 经 济 增 长 的研 究 多 限 于逻 辑 推 理 与 规 范分 析 。 近 几 年 , 用 定 量 分 国 利
本 的检验 也是基 于残 差 的 检验 ”2。本 文 将 采用 派 l J 克 瑞恩 ( e ri) 出 的协整 检验方 法 : P don 提
Y = +6 + + n
据模 型分 析二者 之 间 的关 系 , 没 有 考虑 数 据 的稳 但 定性 。一 般来说 存 在趋 势 的数 据 是不 平 稳 的 , 易 容
断。
( ) 板 数 据 协 整 检 验 方 法 二 面
在 面板数 据 中 , 关 于 协 整 的检 验 主 要 有 两 个 “
方向, 一种 是 以没有 协整关 系 为原假 设 , 用平 稳 回 使 归方 程 , 面板 数据 中得 到残差 构造 统计 检验 , 从 计算 其分 布 ; 另一种 方法 是 以存 在协 整关 系为 原假设 , 基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瞭望观点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王燕郭立宏
摘要:产业集聚理论是产业发展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国外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起步较早,随着产业 集聚现象日益发展,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也开始成为经济学家首要关注的主题。纵观国内外关于产业集 聚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有关产业集聚形成机理研究和阐释;二是对产业集聚测度方法探究 和对区域产业集聚现状实证研究;三是产业集聚效应对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研究。
一、国外产业集聚研究
(一)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研究 产业集聚的研究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国外学者 从不同视角展开了一系列的有益研究,认识和理解因经济 快速发展而形成的产业空间布局现象。通过对文献归纳和
总结,研究产业集聚形成的相关经典理论主要包含有以下 五个方面。
1. 古典产业区理论:代表人物有马歇尔等 马歇尔(Marshall.1890 )最早关注并系统研究产业集 聚现象的经济学家,他在著作《经济学原理》阐述工业集 聚的特定地区成为“产业区”,大量相互关联的中小企业 在“产业区”内集聚。并且引入“内部规模经济”和“外 部规模经济”这两个重要概念,由于受到“外部规模经济” 的影响是导致这些相互关联的企业能够在产业区内集聚的 根本原因。外部规模经济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由于 地理位置接近,减低运输成本、交易成本以及运营成本。 其次,可以通过产业集聚的规模经济中更容易获得专业化 的投入。第三,产业区可以和地方生产系统相互融合,推 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 工业区位理论:代表人物有韦伯、廖什和胡佛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Webber,1909 )在《论工业区位》 一书中首次提出“工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论是工业企 业空间位置选择的理论,为了生产上成本最低而形成集聚
5.竞争力理论 :代表人物有波特 波特(Porter,1990 )在《国家竞争优势》通过对美国、英国、 德虱日本等国家产业集聚现象进行研究,从企业竞争战略 和竞争优势角度对集聚现象进行分析,提岀产业集聚概念, 同时还构建“钻石”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产业集聚现象, 认为需求因素、要素因素、竞争战略、相关产业这四个方面 因素是影响产业竞争力关键因素,这四个关键因素相互影响 相互关联共同组成了一个钻石体系,并通过“钻石”模型解 释产业集聚形成原因。同时他还指出产业竞争优势对国家竞 争优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产业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国内 几个区域中已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叫 (二)产业集聚测度方法及实证研究 自马歇尔首次提岀产业空间集聚原因以来,管理学 家、经济学家以及地理学家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积极的探 索,他们构建不同测度模型对产业集聚进行研究,其中主 要包括对产业集聚度测量方法、测量指标进行深入探讨。 从以往国外学者关于产业集聚测度所用评价方法来看,根 据测度对象具体特征和研究目的不同以及资料数据的可获 得性,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偏定性的测度方法,如波特 (Porter.1990 )的钻石模型评估方法,这种定性测度方法目 前较少使用;二是偏定量的测度方法,常用的有: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Kfl)、空间基尼系数(G)、空间集聚指数 (EG)、区位爛(LQ)、行业集中度指数(% )、规范 爛(e-E

产业分布、产业集聚和地区经济增长: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

产业分布、产业集聚和地区经济增长: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

产业分布、产业集聚和地区经济增长: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产业分布、产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以中国制造业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集聚现象日益显著,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日益突出。

本文将从产业分布和产业集聚的角度出发,通过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式,揭示中国制造业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为政策制定和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将对产业分布和产业集聚的概念进行界定,并阐述它们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此基础上,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分析产业分布和产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为后续的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本文将利用中国制造业的相关数据,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实证检验产业分布和产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具体而言,将选取适当的指标,构建计量模型,并运用面板数据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分析,揭示中国制造业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实际作用及其差异。

本文将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通过对产业分布和产业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关系的深入研究,为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推动地区经济增长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的研究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产业分布与地区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产业分布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

产业分布指的是不同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和集聚情况,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资源禀赋、政策环境、市场需求等。

而地区经济增长则是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通常通过GDP增长率等指标来衡量。

从理论上看,产业分布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产业分布的优化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当某一地区能够吸引和集聚优势产业时,这些产业会带动当地就业、投资和消费的增加,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也会反过来影响产业分布。

随着经济的增长,地区的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和政策环境等条件会得到改善,进一步吸引更多产业入驻,形成良性循环。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基于中国十一大城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基于中国十一大城

平测度 1 . 1 研究范围界定 对中国十一大城市群范围的界定, 本文是在借 鉴曾鹏[10]的研究成果基础上, 加人现在已经成为国 家级城市群的哈长城市群, 同时兼顾数据的可获得 性, 十一大城市群所属地区、 包含主要城市见表1。 1 . 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分析 1.2.1 选取集 聚指 标 当前, 国内外学者主要采用区位熵( 叫) 、 行业 集中度( C K )、 空 间基尼系数( C )、 地理集中指数 (£-G ) 、 赫 芬 达 尔 -赫 希 曼 指 数 ( 丽 )等方法测度 产业集聚水平。 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 本文采用区 位熵测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 区位熵计算公式 如下:
1.2.2
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熵测度
由表2 可以发现, 在 2005 — 2014年 , 中国十一大 城市群中, 区位熵值始终大于1 的 有 京 轉 、 长三角、 关中、 辽中南和哈长五大城市群, 这说明这五大城市 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在全国具有集聚优势, 其中 华 北 的 京 津 冀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区 位 熵 齡 1.5 ~ 1.7 之 间, 集聚水平最高, 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程度最好。 西北的关中城市群、 东北的辽中南和哈长三个城市 群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熵值在1.0 ~ 1.2 之间变动, 生 产性服务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华东地区生产性 服务业发展呈现不平衡, 山东半岛和海峡西岸两个 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显著落后于长三角 城市群。而海 峡 西 岸 城 市 群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区 位 熵 值最小, 但呈现波浪式上升趋势。华中地区中原和 长江中游两个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熵都小于 1, 且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优于中 原城市群。华 南 地 区 珠 三 角 城 市 群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区位熵在2005—2012年间都是大于1 的 , 但 是 2013 和 2014两年区位熵值小于1 , 在 0.93 ~0. 9 5 之间徘 徊 。西南的成渝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整 体上缓慢上升, 在 2012年开始区位熵值大于1, 专 业化水平显现。 2 中国十一大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

中国产业集聚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工业为例

中国产业集聚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工业为例
中 国 产业 集 聚 效 应与区 域 经济 增 长 关系 的 实 证 研究
— —
以工 业为 例
叶 迪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 1 0 0 0 7 0 )

要: 本 文以工业企业为例 , 在提 出工业产业集聚对工业经济增长产生正 向影响 的理论假 说之上 , 利用面板数 据计量模 型对全
而在模 型 中忽 视 的经 济增 长是 以支配效应为特征 的 , 通过 “ 增 长极” 对周 与经济增长指标 之间关 系的计量模 型 , 围资源 和产业 的吸 聚和 带动作 用可 以实 现非均衡 增长 了传统 经济增 长理论 所证 明 的影 响经 济增 长 的几 个 重
战 略。
要 的因素 , 如技术进步 、 劳动力数量 以及人均资本等 。
国2 5个省 份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 结果 显示工业产 业集聚对工业的经济增长有促进作 用 , 并在 此基础上 , 提 出中国 从政策上应该促进产业集聚, 形成l 产业链条 , 从而提升产业效 率, 进 而促进 经济增长的建议。 关键词 - 经济增长 ; 产业集聚; 泰尔指数 中图分类号 : F 2 2 4 ; F 0 6 1 . 5 文献标识l i  ̄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3 3 0 9 ( x ) . 2 0 1 3 . 1 1 . 6 3 文章编号 : 1 6 7 2 — 3 3 0 9 ( 2 0 1 3 ) 1 1 — 1 3 5 — 0 3
二、 产 业 集 聚 的 测算
在衡 量产 业集 聚的指标 中 ,区位 基尼系数 、 E — G指
中国学术 界从 2 0世 纪 8 0年 代末 开始 对产 业集 聚 数 、 产业 方差系数 的运用 比较 多 , 而计 算 泰尔 指数 的文 因此本文运用泰尔指数衡 量产业集 聚程度 。由 的研究 ,  ̄I t 研究则是在 2 0 0 0年 以后 。朱英 明( 2 0 o 3 ) 构 献较少 , 建 了区域 经济增长 的概念 性模 型 , 据此他 分析 了产业集 于泰尔指 数需要 通过省 级 以下 地级 市 的工 业企 业 总产 因而 4个 直辖 聚 的区域效 应 , 并 以 日本和韩 国为例 , 说 明了产业集 聚 值和就业人数计算得 出该省 的泰尔指数 , 西藏 省和青海省 工业总产 值过 的 区域差异 , 以长江 三角洲 为例 , 定量 分析 了发达 地 区 市 的泰尔指数无法计算 ,

产业集聚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产业集聚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产业集聚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作者:高珊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7年第19期摘要:经济增长始终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追求和动力,对于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国内将保持经济增长作为重要工作内容之一,积极采用多种手段和策略,促进社会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速度。

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方面的理论过于重视资源和技术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没有充分考虑到空间产业集聚效应在其中的作用。

从产业集聚效应的内涵和重要意义以及产业集聚效应的形成机制入手,针对产业集聚效应的相关情况进行说明,同时在分析区域产业集聚程度的测度的基础上,展开产业集聚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产业集聚;效应;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9-0043-02引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研究理论的不断深入和丰富,将空间集聚效应积极作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已经成为了当前经济发展中的共识。

产业集聚效应在空间集聚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对于区域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针对产业集聚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全面有效的分析,对于提升人们关于产业集聚效应的认识和重视具有良好效果。

一、产业集聚效应的相关情况1.产业集聚效应的内涵。

产业集聚,主要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之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同类企业集聚在一起,相应的为了有效配合这些企业的生产、发展,所能够提供相应产品和服务的上下游企业和一些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的集聚在一起。

产业集聚效应的形成,是因为这些同类型企业自身的影响力和带动力较强,有效促进了这一区域范围的经济发展[1]。

2.产业集聚效应的重要意义。

产业集聚效应的出现,本身是依靠一些相同类型企业的集聚情况,这些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具有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不仅能将企业和行业之间的分工进行有效的细化,同时还能将生产建设的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促进当地的区域经济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果[2]。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
第2 9 卷第 3 期
V0 1 . 2 9 No . 3
统 计 与 信 息 论 坛
S t a t i s t i c s 8 I n f o r 1 1 1 a t i o n F o r u m
2 0 1 4年 3月
Ma r . , 2 0 1 4
【 统计 应 用研 究】


引 言
和涉外竞 争力三个直接竞争力 因素组成 的指标结 构, 以及支撑它们 的包括经济综合实力和基础设施 等在内的四个 间接竞争力因素以突出竞争优势 。还 有学 者从资 源环 境 、 经 济 实 力 等八 个 方 面 分析 区域
竞争力, 从 而突 出 比较 优 势 。 通过对 上述 国内相关 文献 的梳理 , 可 以发 现 , 关
卫・ 李嘉图提出。他认为竞争力是一种 比较优势,
其形 成于 相对 差 别 。近 年来 , 国 内学 者 越 来 越 重 视 对产业 集 聚 的研 究 。有学 者对 中国区域 制造 业部 门
第一, 产业集聚可以显著地提高区域经济竞争
力 。一方 面 , 产业 集 聚 的发 生 促 使 生产 相 同或 者相 似 产 品的企业 集 中在一 起 , 由此促 进企业 间的竞争 ;
收 稿 日期 : 2 O 1 3 —1 1 -2 0
另一方面, 产业集聚又可理解为在生产 或销售等方 面具有相互关联企业 的聚集 , 从而实现企业 间资源 共享与合作 , 这种既有竞争 又有合作的密切关系促 进 了整个产业经济系统 的良l 生 发展。 第二 , 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必须依靠产业集聚
业为核心 , 依靠比较稳定的分工协作在空间上集 聚, 形成有竞争优势 的群体[ 1 ] 1 卵 。产业集聚 的形成与 发展 , 不仅 能推 动 中国产业 规模扩 张 , 更 为重要 的是 可以促使中国某一特定区域获得经济竞争优势—— 区域 经 济 竞 争 力 。最 早 关 注 产 业 集 聚 现 象 的 是

金融集聚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金融集聚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21年第4期(总第2M期)金融研究金融集聚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龚勤林,宋明蔚(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0065)摘要:基于2009—2018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金融资产、金融机构、金融人才三方面出发构建了金融集聚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利用面板回归模型,分析了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中国金融集聚度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性,且这种差异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趋同;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正向作用,且在不同地区间作用差异明显,金融集聚度越高的地区,其经 济效应越明显;通过对金融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内在机制进行研究后发现,金融集聚能通过形成资本积累、促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三条途径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其中,金融集聚的资本积累效应和科技创新效应作用明显,而产业升级效应相对较弱。

关键词:金融集聚;经济增长;资本积累效应;科技创新效应;产业升级效应中图分类号:F127;F83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4543(2021 )04 -006丨-14— '弓丨言金融资源作为一种稀缺性资源,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约束条件,其空间配置、发展、集聚尤其成为研 究热点。

其中,金融集聚作为金融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形态,已成为现代金融产业组织的基本形式11]。

金融集聚是推动城市群崛起的重要驱动力[2]。

目前,中国已确立了建设以上海、深圳等地为代 表的国家金融中心,以期通过金融集聚形成经济增长极,从而促进城市群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

同时,金融集聚正成为提升地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3]。

在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 略”的背景下,应该如何合理评价金融资源的集聚水平,如何正确理解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 系和作用机制,又应如何利用金融资源分布差异,实现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重 要转型,已然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中国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空间经济学视角

中国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空间经济学视角
中国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 的实证研 究
基 于空间经济 学视 角
口 王 立恒
407 ) 304
( 中南财经政 法大学 湖北 ・ 武汉 摘
要: 在空 间经济学的视角下探讨产业集聚与经 济增长 的关 系。主要选取 区位熵、 中系数和空 间基尼 系数 集
等 能够合理反映产业集聚程度 的指标 , 用 S S 运 P S软件对其进 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结果发现 : 间基尼 系数 与 空
1 文献 综 述
定制 造 业 为 R &D 部 门 生 产 新 产 品 提 供 中 间产 品 , 造 业 的 集 指标, 制 建立 多元线性 回归模型 , 运用 S S P S软件 具体测量经济 聚会减少 R &D 部 门 的创 新 成 本 , 而 导 致 R 从 &D 部 门向 该 地 活 动 的 空 间集 聚 与 经济 增 长 的关 系 : 5 根据 模 型 结 果 , 出 () 得 区集 聚 , 而 促进 经 济 增 长 Gep rea 应 用 了德 国 18 从 p ettl 9 0~ 可 靠 的 结 论和 具体 的政 策 建 议 。 本文选择 中国所有的省份, 结合 2 0 年 中国工业的具体 08 2 0 年 的 数据 ,采 用 Po i模 型 和 非 参 数 估 计 的 方 法 实 证 分 00 rbt
.8 00 .5 14
.5 17

±
人 口 自 增 长率 然
出 口环 比增 长率
经 济 增 长 呈 负相 关 。 关键词 : 业集聚 产 经 济增 长 多 元 线性 回 归
中号 :10 -9 3( 0 0 O ・1-2 0 73 7 2 l ) 5l50
济增长的关系 。主要步骤: 1寻求能较好地反映经济增长 的 () 经济指标 , G P环比增长 率等 :2 寻求 能较好地 反映产业 如: D () 国外主要研 究有:E gman n l n &Wa 19 首 次融合新经济 l 95 z 空间集聚程度 的经济指标 , : 如 空间基 尼系数等; 3 采用因子 () 地 理 学与 内生 经 济 增 长 理 论 ,以 Krg n 9 1 “ u ma I9 的 中心 一 外 分析法分析找出影响经 济增 长的主要 经济 指标, : 口自然 如 人 围 ” 模 型 为 基 础 ,分 析 了 农 业 、 制 造 业 与 R &D。Mat & rn i Ot v n 2 0 结合 了 V na l 1 9 t i o0 1 aa e-be 9 6垂直联系模型与 G os s rs. 增长率、 出口环 比增长率 、 P 、 C I 工业产值增加率 、 固定资产投 ma . ep n R me 的 创 新产 品 种 类 内 生 经 济增 长模 型 , lHl 1 ma . o r 假 资率、 城镇就业人数 比率 、 财政支 出比率等 :4 根据 上述经济 ()

产业聚集、经济增长与地区差距——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产业聚集、经济增长与地区差距——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eao n s adteo e r ed ee cso o he et mogtefu a r e o sw i e vdf m te rtnz e , t ra t i rne fg w f c a n orm j g n hc dr e o h i o n h h eh f rt h o ri h i r
L U u XU Ka g—nn I Jn , n ig
( .Sho o cnmi n ngm n, a g U w  ̄ yo I o t n 1 colfE oo c adMa ae e tN 碰n n e h n r i s f f ma o
S in e a e h lg ce c n T c n o y, d o n 1 0 4, h n g 2 0 4 C ia;
a p cs n st e g p o ee o o c d v lp n ewe n id sr g l me ain z n sa d n n—i d s ila g o s e t :o e i h a f h c n mi e eo me tb t e n u ti a g o r t o e n o t l a o n u t a g l m- r
t n o c n mi r wt n e i n l ip r is i h n .Th e u si d c td t a n u til g lme ain p o tse i n e o o c g o h a d r go a d s a i e n C ia o t e r s h n iae t d sr g o rt r moe - h i aa o

要 : 文用 19 20 本 99— 0 7省级 面板数据研 究产业聚 集对 经济增长与 区域差距 的影响。结果显 示 , 业聚集显 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产业集聚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摘要:本文以工业企业为例,在提出工业产业集聚对工业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的理论假说之上,利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对全国25个省份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工业产业集聚对工业的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从政策上应该促进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链条,从而提升产业效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产业集聚;泰尔指数一、引言及文献综述从古至今,如何实现有效快速的经济增长一直是学者们普遍关注的重点。

随着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和成熟,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学者们提供了探讨新的经济增长推动力的新的角度。

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最早关注产业集聚效应,他把经济规模划分为“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两类,认为产业集聚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导致的,他还指出有三个原因导致了产业集聚的产生,即稳定的技术市场、附属产业提供的经济的原料以及技术外溢。

马歇尔之后,胡佛的产业集聚最佳规模论认为,产业集聚区域是一种规模经济区,就任何一个产业而言,集聚的企业过多或过少,都不会达到集聚的最佳效果。

佩鲁(Francois Perruox,1955)的增长极理论认为20世纪的经济增长是以支配效应为特征的,通过“增长极”对周围资源和产业的吸聚和带动作用可以实现非均衡增长战略。

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1990)引入“集群”概念,揭示了产业发达国家的普遍现象——产业集群,并高度评价了其在形成与提高产业竞争优势中的重要性。

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Robin Krugman,1991)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对产业集聚机制以及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做了系统、严谨的模型化研究,提出了基于产业集聚的制造业中心——农业外围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中国学术界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对产业集聚的研究,大量研究则是在2000年以后。

朱英明(2003)构建了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性模型,据此他分析了产业集聚的区域效应,并以日本和韩国为例,说明了产业集聚的区域差异,以长江三角洲为例,定量分析了发达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空间集聚与地区增长的关系。

范剑勇(2003)采用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和理论假定,从要素流动、制造业规模报酬递增和运输成本的相互作用来解释制造业在东部沿海地区集聚与地区差距的因果关系。

罗勇(2007)通过建立多个计量经济模型,对中国制造业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了产业集聚不但带来了经济增长,也扩大了区域经济差距。

然而,前人的研究结果有两点不足之处:一是大部分学者在研究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时往往是以某一个特定的区域为例来说明。

但是由于在中国不同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尤其是经济政策上的差异,使得更多时候对某一个地区的研究并不能代表总体上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二是在实证研究中,大部分学者只是简单构造研究产业集聚效果与经济增长指标之间关系的计量模型,而在模型中忽视了传统经济增长理论所证明的影响经济增长的几个重要的因素,如技术进步、劳动力数量以及人均资本等。

因此,本文试图弥补上述缺陷:一是运用各省地级市的数据计算并观察各个省份的产业集聚效果,运用面板数据从全国范围考察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说服力较强;二是将产业集聚因素纳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将产业集聚理论与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相结合,从而更加全面的说明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二、产业集聚的测算在衡量产业集聚的指标中,区位基尼系数、E-G指数、产业方差系数的运用比较多,而计算泰尔指数的文献较少,因此本文运用泰尔指数衡量产业集聚程度。

由于泰尔指数需要通过省级以下地级市的工业企业总产值和就业人数计算得出该省的泰尔指数,因而4个直辖市的泰尔指数无法计算,西藏省和青海省工业总产值过低,产业集聚现象比较难以出现,本文通过计算全国25个省份(直辖市、西藏、青海除外)的泰尔指数来说明我国工业产业集聚现象。

本文采用以全国各省各地区工业企业总产值为计算对象、工业企业就业人数为权重计算泰尔指数,公式如下:■(2.1)其中,Theil为各省份泰尔指数,Ei为各地级市工业企业就业人数,E为各省份工业企业就业人数,GDPi为各地级市工业企业年总产值,GDP为各省份工业企业年总产值。

泰尔指数越高,说明该省工业企业集聚效应越强;泰尔指数越低,说明该省工业企业集聚效应越弱。

通过计算出来的我国2005-2010年各个省份的泰尔指数,整体上基本都小于0.4,其中,黑龙江的产业集聚效应最大,5年平均泰尔指数不足0.1的省有17个,说明现在我国各个省份的工业产业集聚效应不高,并没有充分利用好集聚所带来的外部效应,这也是制约我国工业发展的原因之一。

三、工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历史上有很多经典的经济增长模型阐述过关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索洛经济增长模型创建了“资本深化”和“资本广化”两个概念,表明了长期经济增长除了要有资本以外,更重要的是靠技术的进步、教育和训练水平的提高。

而罗默的内生增长模型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内生技术进步上,将技术进步完全的内生化,说明了增长的原动力是知识积累而不是资本的积累。

可以总结出,影响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几个因素是技术进步、劳动力投入以及资本的积累。

因此,在研究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时,以上三个变量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通过将产业集聚因素纳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从而构建用于实证分析的理论模型。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AL?琢K?茁,工业总产量取决于技术进步、劳动力投入以及资本投入。

根据新地理经济学的解释,产业集聚会通过规模经济以及知识外溢从而促进技术的进步。

因此,本文将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中的A进行进一步分解,即A=A(Theil,X)其中Theil表示产业集聚效果的泰尔指数,X为影响技术进步的其他因素。

进一步的,本文考虑到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的比例对技术进步的影响。

一般认为,国有企业因政府长期大力扶持而导致企业缺乏竞争力和创新精神,往往效率和生产力都很低下,而且国有企业内部在体制、机制、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劣势和不足。

所以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所占份额越高,工业企业整体的技术进步就越慢。

所以,本文将生产函数中的技术进步因素进一步分解为A=A(Theil,SOE,X)其中,SOE为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的比重。

而模型中的X因素,本文将使用工业企业科技研发投入量来进行计量。

工业企业的科技研发投入的大小会对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越多,生产及管理技术越先进。

因此,A=A(Theil,SOE,RD)其中RD为科技研发指标。

基于以上分析,运用线性模型,本文将生产函数设定为Y=Theil?酌SOE?啄RD?兹L?琢K?茁(3.1)将上述函数等式两边取对数,得到函数:LnY=γLn(Theil)+δLn(SOE)+θLn(RD)+αLnL+βLnK(3.2)上述生产函数说明,总产出的变化率取决于产业集聚的变化、国有企业占比的变化、研发投入的变化、劳动力数量的变化以及资本积累的变化。

四、工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一)模型设计及变量选择根据本文推导的生产函数,本文建立如下计量模型:Log(Y)it=c+?酌Log(Theil)it+?啄Log(SOE)it+?兹Log(RD)it+?琢Log(L)it+?茁Log(K)it+?滋it(4.1)Y为工业总产值,采用各省各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log(Y)则为工业总产值增长率,用它来代表各个省份工业的经济增长程度,该数值越高,说明经济增长越快。

Theil为泰尔指数,用它来代表各个省份工业企业产业集聚程度,Log(Theil)表示工业产业集聚程度的变化,其值越高,聚集程度越高。

K表示人均资本量,采用的是各省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与其就业人数之比,Log(K)为人均资本量的增加量,本文用它来代表影响经济增长的资本积累因素,Log(K)越大,资本深化越快,因而理论上经济增长越快。

L表示劳动力数量,采用各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平均就业人数,Log(L)为劳动力增长率,本文用它来代表影响经济增长的劳动力增加因素,Log(L)越大,劳动力增长越快,经济增长也将越快。

RD表示研发指标,采用各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来表示,Log(RD)表示研发投入的增长率,本文用它来表示影响经济增长的技术进步因素,Log(RD)越大,认为技术进步更快,经济增长也越快。

SOE表示国有企业比重,采用各省份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与全部国有企业及其他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之比,Log(SOE)表示国有企业比重的变化情况,其值越高,国有企业比重越大,理论上经济增长反而应该越慢。

(二)数据来源本文采用的是面板数据,数据的时间跨度为2005-2010年。

样本数据来自全国25个省份(直辖市、西藏、青海除外)的具体数据,分别取自国家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以及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等。

(三)分析结果经过Hausman检验,本文应该运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

通过Eviews5.0检验,各个解释变量系数的t值以及F统计量均显著,回归结果如下:Log(Y)it=c-0.04Log(Theil)it-0.42Log(SOE)it+0.14Log(RD)it+1.25Log(L)it+0.81Log(K)it+?滋it(4.2)1、产业集聚与工业经济增长。

Log(Theil)指数变量的t统计量P值为0.0031,在5%显著性水平下,其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显著,4.2式中Log(Theil)系数为负数,由于泰尔指数的值介于0和1之间,所以,工业产业集聚对工业总产量的影响为正向的。

这说明关联性企业在地域上的相对集中一方面有利于公共基础设施的规模化建造、集约化使用,以及共享性生产设备的专业化建造、专业化服务,从而能够有效降低各个环节零配件与组装企业的生产成本。

另一方面,创新信息在集群内的溢出和扩散,激励集群内企业更多地实施创新活动,从而提高本企业的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

2、其他变量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Log(RD)变量在5%显著性水平下也通过了检验,说明随着工业企业科技研发投入的增加,企业的产值增长率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这与本文之前分析的结果相一致。

Log(SOE)即国有企业比重的变化量也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不过与之前分析的结果不同,国有企业比重增加反而会促进经济增长。

国有企业虽然一直是效率低下的代名词,目前也仍然位于效率的最底层,但是毕竟近年来的改革也使其效率有了不断的提高。

因此从动态上说,国有企业不断提高的效率可能会导致产量的提高。

Log(K)即人均资本变量的变化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资本深化的确有助于经济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