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主要病虫害防治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1.分布及危害特点国内茶区均有分布,幼虫咬食茶树嫩叶和成叶,对产量影响大。成、幼虫体表具毒毛,人触及后皮肤红肿奇痒。影响采茶和田间管理。

2.发生规律茶毛虫年发生代数因气候而异。在四川、贵州、云南、安徽、江苏、浙江等省一年发生2代,湖南、江西2~3代,福建3~4代。以卵块在茶树中、下部叶背越冬。不同地区、不同年份发生迟早和发生量不同,在某些地区间歇大发生和局部成灾。主要天敌有茶毛虫黑卵蜂、赤眼蜂、绒茧蜂、毒蛾瘦姬蜂等。

3.防治方法①人工捕杀:在11月至3月间人工摘除越冬卵块,摘除的卯块宜放在寄生蜂保护器中,使卵寄生蜂羽化飞回茶园;在幼虫期(1、2龄)将群集的幼虫连枝叶一起剪下,就地踩死;在茶毛虫盛蛹期进行中耕培土,在根际培土6~7cm,以阻止成虫羽化出土;②灯光诱杀:在成虫羽化期,进行灯光诱杀和性信息素诱杀;③药物防治:防治时期掌握在幼虫3龄前,建议在幼龄幼虫期用茶毛虫病毒进行防治,农药及用量参见附表。

二、1.分布及危害特点是我国茶区分布最广、危害最重的一种茶树害虫,全年以夏秋茶受害最重。以成虫和若虫吸取芽叶汁液,导致茶树芽叶生长迟缓,焦边、焦叶,造成茶叶减产。

2.发生规律年发生9~12代,成虫越冬。成、若虫均具趋嫩性,早春转暖时成虫即开始取食危害,茶树发芽后开始产卵繁殖,卵散产于茶树绿色嫩茎皮层内。若虫柄于芽叶嫩梢叶背及嫩茎上,以叶背居多。在适宜条件下15~20天即可完成1个世代,虫态混杂、世代重叠。浙江、江苏、安微、福建、江西及西南部分茶区一般有2个发生高峰,第一个在5~6月份,第二峰集中在8~10月份。其他省份1年只有1个发生高峰,多集中在7~8月份。

3.防治方法①物理防治:及时分批勤采,可随芽叶带走大量的虫卵和低龄若虫;

②保护天敌:应尽量减少施药次数,降低农药用量,充分发挥天敌对其种群的控制作用;③药剂防治:第一峰前百芽虫口超过6头,第二峰百芽虫I_I超过12头的茶同均应进行全面的施药防治。防治适期应掌握在高峰前期,如田间若虫量80%左右,施药方式为蓬面侧位喷雾为宜。具体药剂及用量参见附表。

三、1.分布及危害特点主要分布于江苏、四川、重庆、浙江、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广西、云南、台湾等主要产茶省(区)。以幼虫吸取茶树汁液,排泄的蜜露招致煤病菌寄生,诱发煤病,严重时茶园成黑色。

2.发生规律年发生4代,以幼虫在茶树中、下部叶背越冬。一般在郁蔽、阴湿的茶同中发生较重,窝风向阳洼地茶园中的虫口密度往往较大。在大部分茶区其发生期第一代一般在4月中旬~6月下旬;第二代6月下旬~8月上旬;第三代8月下旬至10月中旬;第四代在10月中旬至越冬。

3.防治方法①物理防治:在成虫期可用黄板诱杀;②生物防治:韦伯虫座孢菌对黑刺粉虱幼虫有较强的致病性,使用浓度以每毫升含孢子量2亿至3亿个为宜,防治时期掌握在1、2龄幼虫期;③保护天敌:尽量减少茶同用药次数和农药用量;④农药防治:防治适期为卵孵化盛末期,虫口密度过大,也可考虑在成虫盛期作为辅助施药时期。防治成虫以低容量蓬面扫喷为宜,幼虫期提倡侧位喷药,药液重点喷至茶树中、下部叶背。具体药剂及用量参见附表。

四、1.分布及危害特点又名拱拱虫,在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四川、重庆等省茶区均有分布。幼虫食叶,一年中以夏秋季茶期间危害最重。严重时可使枝梗光秃,严重影响树势和茶叶产量。

2.发生规律一般年份发生6代,以蛹越冬,翌年3月初开始羽化出土。一般4月上、中旬第1代幼虫开始发生,危害春茶。第2代幼虫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发生,第3代幼虫于6月中旬至7月上旬发生,均危害夏茶。以后大体上每月发生1代,直至最后一代

以老熟幼虫入土化蛹过冬。一龄幼虫仅取食叶肉,残留表皮,被害叶片呈现出褐色点状凹斑,j龄后食量急增,严重时连叶脉也吃光,造成秃枝,促使茶树衰老,甚至死亡。

3.防治方法①物理防治:在茶尺蠖越冬期间,结合秋冬季深耕施基肥,清除树冠下表土中的虫蛹;②人工捕杀:根据幼虫受晾后吐丝下垂的习性,放鸡除虫或人]:捕杀;

③灯光诱杀:在成虫盛发期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④药物防治:在幼龄幼虫期建议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进行防治,当每平方米有茶尺蠖幼虫10头以E时可选择化学药剂进行防治,详见附表。

1.分布及危害特点又名白蜡蚧,分布较广,西南茶区发生较重。以若虫、雌成虫聚集于茶树枝干上危害,吸取汁液,其分泌物还能诱致煤病发生,使树枝衰弱,影响产量和品质。

2.发生规律1年l代,以雌成虫或老熟若虫在茶树枝干上越冬。翌年6—8月开始产卵,卵产于蚧壳内,每只可产卵1000余粒,雌成虫产完卵后干瘪死亡。7月一9月中旬若虫大量卅现,10月份雄成虫羽化。

3.防治方法①在幼龄若虫盛孵期可参考附表选用药剂进行防治,注意喷湿若虫附着的枝干,由于角蜡蚧卵孵化期长(1个月左右),最好连续喷药二次,二次间隔15天左右;

②秋茶结束后(10~11月)需打封同药,可喷0_3波美度石硫合剂;③修剪后将受害严重的有虫枝条剪除烧毁,以消除虫源。

六、1.分布及危害特点在我国各产茶区均有分布,其中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福建、广东等省茶区发生较重。成螨、幼螨吮吸叶片汁液,被害叶呈现黄绿色,主脉发红,叶片失去光泽。严重危害时叶背出现褐色铁锈斑,芽叶萎缩、干枯,似火烧状,对茶叶产量和树势有严重影响。

2.发生规律年约25代,以卵、幼螨、成螨在茶树成叶、老叶叶背越冬。在江浙一带,一年中有l~2个发生高峰,第一高峰出现在5~6月,第二高峰出现在8—10月,尤以第一高峰发生量最大。但多数地区只有一个高峰,一般出现在8—10月份,发生期世代重叠现象严重。茶橙瘿螨在茶树上以茶丛上部为多,占总量的80%以上。

3.防治方法①物理防治:及时分批多次采摘,对受害茶园适当增加采摘次数,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害螨密度;②农药防治:从4月下旬开始注意田间检查,在高峰卅现之前用药,掌握在百叶虫口大于10头时,可参考附表选用药剂进行防治。在非采摘期可选用石硫合剂压低越冬虫几基数。

七、1.分布及危害特点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北等省市茶区。除茶外,尚危害棉花、辣椒、豇豆等。以成螨和幼若螨栖息在茶树细嫩叶背吮吸茶树汁液,茶树幼嫩芽叶被害后白叶背到叶面均成褐色,并硬化、变脆、增厚萎缩,叶尖扭曲变形,嫩梢硬化,停止生长,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

2.发生规律年发生20~30代,以雌成螨越冬。在重庆年发生30代,3~15天完成一代。在四川西、北部茶区年发生20代。茶跗线螨趋嫩性强,一般柄息于嫩叶背面,少数在叶片正面活动。世代重叠,螨卯交错发生,且卵量大,一般为总虫数的50~80%。通常6、7月发生迅速上升。在高温、干旱的情况下发生最多,严重影响夏秋茶生产。降雨时间长、雨量多对其繁育不利。留养茶园、幼龄茶同以及上年秋季留养多的茶同一般发生较重。在田间发生中心十分明显。

3.防治方法①物理防治:及时分批多次采摘、清除杂草均可有效地减轻危害。②农药防治:当每叶螨数大于5头,或有螨芽叶率大于30%时可参考附表选用药剂进行喷雾防治;在非采摘期可选石硫合剂作封同药,对压低越冬虫u基数有很好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