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与新史学
读梁启超《新史学》

读梁启超《新史学》《新史学》是梁启超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书中提出了许多对中国史学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观点和理论。
本文将以梁启超的《新史学》为主题,对其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和分析。
首先,梁启超在《新史学》中提出了“复古与提倡新”的观点。
他认为中国的古代历史学已经停滞不前,需要与西方现代史学相结合,借用西方学术的先进理论和研究方法来推动中国的历史学发展。
梁启超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史学的成果,以现代历史学为基础,重新审视中国的历史,从而创造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史学。
其次,梁启超对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他认为传统的史家倾向于重视史实的收集和整理,而忽视了对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动机的研究。
梁启超主张历史研究应该注重对历史背后的原因和动机的分析,以及历史背后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的探究。
他提出,研究历史应该关注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内在逻辑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历史事件对未来发展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本身的描述和记录。
此外,梁启超还在《新史学》中提出了“大历史观”的概念。
他认为历史研究应该超越个别事件和时间的限制,而是要通过对历史的梳理和总结,把握历史的大趋势和规律。
梁启超主张,研究历史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把握历史发展的整体和全局,以及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他主张将历史研究放在更大的历史背景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从而深入理解历史的本质和意义。
总的来说,梁启超的《新史学》是对中国史学传统的一次重要反思和创新。
他提出的“复古与提倡新”的观点,倡导学习西方历史学的成果,以现代历史学为基础,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史学。
他还提出了对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进行批判和反思,主张注重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动机的分析,以及历史背后的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的探究。
此外,他还强调了对历史的宏观研究和历史发展的整体把握,提出了“大历史观”的概念。
《新史学》是梁启超思想的一次重要体现,对中国史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梁启超的新史学

梁启超的“新史学”1、建立的原因❖《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历史可读耶?二十四史,两通鉴,九通,五纪事本末,乃至其他别史、杂史等,都计不下数万卷,幼童习焉,白首而不能殚,在昔犹苦之,况于百学待治之今日,学子精力能有几者?中国历史可不读耶?然则此数万卷者,以之覆瓿,以之当薪,举凡数千年来我祖宗活动之迹足征于文献者,认为一无价值,而永屏诸人类文化产物之圈外,非惟吾侪为人子孙者所不忍,抑亦全人类所不许也。
既不可不读,而又不可读,其必有若而人焉,竭其心力以求善读之,然后出其所读者以供人之读。
是故新史之作,可谓我学界今日最迫切之要求也已。
”可见,梁启超对旧史学非常不满,因此就要建立新史学。
那么不满在哪儿呢?2、对旧史学的批判这一部分给我的印象最深刻,因为确实没有接触过对史学的批判。
我们提到历史、史书,就觉得以前的史书很多,记载的东西也很多。
如果问以前的史学有什么弊病吗?就会觉得,弊病?什么弊病?不知道。
那看到梁启超的文章,他对旧史学就进行了特别犀利的批判,所以我觉得特别新鲜,感触也特别大。
❖“然而陈陈相因,一丘之貉,未闻有能为史界辟一新天地,而令兹学之功德普及于国民者。
”❖“四病二弊三恶果”❖“四弊”指:❖“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十四史也只不过是“二十四姓之家谱”,“盖从来作史者,皆为朝廷上之君若臣而作,曾无有一书为国民而作者也”,可见梁启超心目中的新史学应当是全体国民的历史。
“其大弊在不知朝廷与国家之分别,以为舍朝廷外无国家。
”史学家记载历史,你只记载这个朝廷的历史,记载这一朝代是怎么建立的的,怎么发展的,怎么灭亡的。
你记载的是这个国家的历史吗?是国民的历史吗?是我们整个民族的历史吗?你不记载我们这个国家的历史,却记载帝王的、朝廷的历史!朝廷和国家一样吗?我看过一个电视剧,里面有个人就说了一句话“我可以为国家而死,可是我绝不甘心为政府而死。
”这两个意思应该差不多吧。
“死节之所以可贵者,在死国,非在死君也。
梁启超与新史学

1918年底至1920年3月,梁启超游历欧 洲诸国。回国后,他对自己曾深信不 疑的进化史观产生了怀疑。此外,由 于梁启超退出政坛之后,其主要精力 主要集中于学术研究这一阶段,梁启 超的史学研究获得了极大的丰收,其 主要史学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等为这一时 期的代表作。
梁启超晚年还十分关注中国近代新兴 学科考古学的进展。
在进化论史学思想已然深入人心 后,大批学者具有强烈的求变心理, 梁启超的议论切合了某种时代的要求, 新史学的思潮迅猛兴起。在新史学潮 流的冲击下,传统旧史学在理论上难 以应对,史学界的主流呈现出一派新 气象,史学发展的前沿具备了如下新 的共同趋势: 第一,转换旧史学的认识标准, 以进化论历史观为标准进行史学研究。 梁启超提出了指出:“数千年之历史, 进化之历史,数万里之世界,进化之 世界也”。
1840年鸦片战争后,古老而悠久的中国史学开始向近代形态转变。并于20 世纪初年形成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所谓“新史学”。 “新史学”是建立在批判和超越封建旧史学基础上的一种全新的史学样式, 是旧民主主义时期资产阶级史学所取得的最高成果,在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 意义。“新史学”的领军人物以梁启超、夏曾佑)为主,但资产阶级革命派学 者(如章太炎、刘师培等),也做出了很大贡献。所以,“新史学”代表了晚 清时期的整个资产阶级学术阵营。 新史学的意义,从根本上说,在于它客观上为马克思主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史学革命中的又一重要贡献 , 是他 用资产阶级的观点方法, 对中国古代的思想遗产作了比较系统的 整理, 对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的研究, 作了开拓性的工作。 第一, 对孔子和儒家思想重新作了评价, 初步打破了儒家独 占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的局面。 第二, 注意对时代思潮的研究。抓住各个时代的思潮来认识中 国思想史、哲学史的发展演化,这是梁启超研究中国思想史、哲学 史的一项重要方法。
梁启超新史学名词解释

梁启超新史学名词解释
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是中国近代史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其核心在于批判传统史学的弊端,强调历史研究应以“求真”为首要任务,以“致用”为目的。
首先,梁启超对于传统史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传统史学过于偏重政治史,而忽略了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他认为,历史研究应涵盖更广泛的主题,包括人民的生活、社会的变迁、文化的传承等方面。
二是传统史学过于追求“致用”,即服务于政治和道德教化,而忽略了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其次,梁启超强调历史研究应以“求真”为首要任务。
他主张通过科学的史料考证和严谨的研究方法,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同时,他也强调历史研究应服务于国家和人民,为现实社会提供借鉴和启示。
最后,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为中国近代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引导了史学研究的转型。
同时,他的思想也激励了后来的学者进一步探索史学研究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总的来说,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是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史学理论。
它不仅对当时的中国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在当今的史学研究中,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梁启超的新史学名词解释

梁启超的新史学名词解释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知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学者,他对于中国的历史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尤其在新史学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对于历史学的方法和理论进行了创新的探索。
本文将通过解释梁启超的新史学名词,来探讨他对于历史研究的独特思考和贡献。
首先,让我们来解释一下梁启超提出的“史实”的概念。
梁启超认为,史学研究的根本就是研究史实。
他将史学看作是对于历史事实的客观记录和研究,而这些历史事实包括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在梁启超看来,史学家应该通过对于历史事实的全面搜集和分析,来还原历史本来的面貌,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的真相。
他主张通过客观和科学的方法,来寻找史实中的共同点和规律,以期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和洞见。
其次,梁启超提出了“史书”的概念。
他认为,史书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是史学家对于史实的整理和阐释。
梁启超指出,史书应该准确地记录历史事实,同时还应该增加对于历史事件的解释和评价,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
他主张史书应该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的双重特点,既要符合历史研究的基本要求,又要对于历史问题提出有价值的见解和思考。
接着,让我们来看一下梁启超提出的“史学理论”的概念。
梁启超认为,史学理论是对于历史研究方法和原则的总结和概括。
他指出,史学理论应该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创新性。
科学性意味着史学理论应该与历史事实相符合,符合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规律。
系统性意味着史学理论应该能够对于历史研究提供一套完整的思考框架和理论体系。
创新性意味着史学理论应该具有开拓性和创造性,能够发现新的历史问题和开展新的研究方法。
此外,梁启超还提出了“史学批评”的概念。
他认为,史学批评是对于史书和史学研究的评价和审视。
梁启超指出,史学批评应该站在批评者的独立立场上,客观地评价史书和史学研究的价值和局限。
史学批评应该具有科学性和批判性的双重特点,既要保持对于史学研究的严谨和客观,又要对于历史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批评和建议。
梁启超新史学原文

梁启超新史学原文
《新史学》是梁启超撰写的一篇长文,它是资产阶级史学家批判传统史学,试图建立新的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标志。
此篇文章收录于梁启超在1902年前后提倡“新史学”、“史界革命”时期的史学著述四种,即《中国史叙论》、《新史学》、《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国地理大势论》中。
梁启超在《新史学》中提出了“史界革命”的理念,呼吁以新的视角和方法来看待历史,推动中国史学向近代转型。
他认为,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过于注重政治和军事事件,而忽视了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因此,他主张应该从多角度、全面地研究历史,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的真相。
赏析方面,梁启超的新史学观点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史界革命”理念不仅推动了中国史学的发展,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全面、多角度的历史研究方法,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历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同时,他的新史学理论也为我们今天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梁启超新史学从政治向学术的过渡

梁启超新史学从政治向学术的过渡黄敏兰 梁启超是中国“新史学”的创始人。
1902年,他发起“史界革命”,推动了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化。
梁启超在历史学的各个方面:史学理论、史学方法论、中外历史编纂、史学史、人物传记等各方面都有开创性的贡献。
他的史学革命思想及其研究成果奠定了中国百“现代史林泰斗”。
①年史学基业。
梁启超被史学界公认为“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史界巨灵”、一、挑起“史界革命”大旗1902年,梁启超写下了《新史学》一文,公开挑起“史界革命”的大旗,从此而开辟了中国现代史学的新天地。
梁启超《新史学》的意义首先在于它是宣言书,宣告了具有三千年历史的传统史学的终结。
梁启超的“史界革命”堪称是一项开天辟地的创举。
梁启超的“新史学”前后有明显的变化。
早期的梁启超主要是政治家,其学术活动多以政治为目的,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此时梁启超对传统史学主要是进行政治批判而缺乏学术分析,对新史学也未做实质性的学术建设。
在《新史学》中,梁启超着重阐述的是政治理论,分析国家与政府的关系、批判君主专制制度和落后的国民性,探讨西方民族强盛及中国落后的原因。
当时梁启超是要以新史学动员民众与专制势力作斗争。
所以他提出“史界革命不起,则国不可救”这样严重的问题。
直到梁启超退出政坛,成为纯粹的学者后,他才全身心地致力于新史学的学术建设,对传统史学的评价也趋于客观。
《新史学》的内容主要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宣扬民主和爱国思想的政治理论,另一部分是主张用新史学这一新学术来教育民众的史学理论。
不过,这两部分是融为一体的,很难截然分开。
例如他论证的“正统”问题,既是指史学上的正统之辨,也指政权的合法性问题。
梁启超在《新史学》中宣扬民主政治理论,也是他提倡用新史学、新学术来启蒙和教育民众的实践。
所以,“史界革命”既是学术革命,也是政治革命的一部分。
《新史学》主要内容如下:11批判旧史和旧政治。
《新史学》的一多半文字都是用来批判旧史。
除第一节《中国之旧史》外,还有后三节《论《论书法》和《论纪年》。
梁启超的_新史学_是文化史

梁启超的“新史学”是文化史张昭军【提要】 梁启超“新史学”的主干是文化史。
从20世纪初年的《中国史叙论》、《新史学》到20年代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及《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其间有发展变化,也有矛盾冲突,但总体上是一个逻辑展开的过程。
从文化史角度看,梁启超所构建的“新史学”理论体系,以文明史立根基,以普遍史致广大,以专门史为核心,以文化为历史的决定性力量。
梁启超的文化史研究既体现了中国现代学术建设过程中由博到专、分工趋细的特点,又可看出文明史—广义文化史—狭义文化史—文化史观之间的逻辑关联。
这一逻辑结构对理解和反省当下的中国文化史研究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 梁启超 文化史 普遍史 专门史 文化史观一梁启超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文化大师和史学巨擘。
1929年,他归隐道山,去今虽历八十余载,但他所留下的史学遗产仍有认真梳理的必要。
①本文瞩意于梁启超“新史学”与文化史的关系问题。
这一问题此前已有学者论及。
神谷正男认为,梁启超的史学前后两期在①比如,关于梁启超“新史学”的性质,就有民族主义史学、启蒙史学、科学史学、实证主义史学等诸多称谓。
王晴佳的《台湾史学50年》(台北麦田出版社2002年版)指出,梁启超的新史学在本质上是科学史学。
唐小兵的《全球空间与民族主义者论述:梁启超史学思想》(Global Space and the N ationalist D iscourse of M odernity:The H istorical Thinking of L iang Q ichao,Stanf ord University Press,1996)、汪荣祖的《论梁启超史学的前后期》(收入李喜所主编:《梁启超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杜赞奇的《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等则认为,梁启超的新史学是民族主义史学。
汪荣祖同文指出:“论者辄谓:梁氏之《新史学》具‘启蒙’与‘实证’精神,甚至是在提倡科学的史学,殊与事实相违。
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新史学》是梁启超所撰的一篇长文,它是近代史学家批判传统史学,试图建立新的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标志。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梁启超继上年在《清议报》上发表《中国史叙论》之后,又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著名的长文《新史学》。
前者着眼于撰写“中国史”的具体构想;后者着眼于从理论上批判“旧史”。
作者自称“新史氏”,倡言“史界革命”,意在创立“新史学”。
这两篇文章,后来分别收入《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三册和第四册。
《新史学》全文凡6节,其次第是:中国之旧史、史学之界说、历史与人种之关系、论正统、论书法、论纪年。
它与《中国史叙论》在节目上多有异同,然其基本思想前后连贯,二文在内容上互相补充,故宜结合起来考察,益可见作者倡导“新史学”的旨趣所在。
梁启超对西学有广泛的涉猎,他在这两篇文章中,运用西方学者的历史哲学(主要是近代进化论思想)和史学方法论,提出并阐述了一些重要的史学理论问题。
关于历史撰述的性质和范围。
作者在两文中都论到史学的“界说”,而历史撰述的性质和范围则是“界说”中居于首要地位的问题。
作者指出:“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也。
”他说的“历史”,按其意,当是历史撰述,亦即史家撰述中所反映出来的历史。
历史撰述是“叙述进化之现象”,这实际上是指出了“新史学”之历史撰述的性质。
以此为前提,作者给历史学确定了一个内涵,就是:“进化者,往而不返者也,进化无极者也。
凡学问之属于此类者,谓之历史学。
”质而言之,历史学当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考察和叙述种种进化现象,这就是“新史学”的本质。
作者认为,“历史之真象”即运动规律“如一螺线”。
这里说的“历史”,是指客观历史过程。
他的这个认识,把中国传统史学中的朴素进化观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但梁启超之言历史进化和历史真象,并未超出他的老师康有为所谓据乱、升平、太平与世渐之说,即局限于庸俗进化论的范围。
关于历史撰述的范围,梁启超说:“历史〔撰述〕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也。
史学论文:分析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新史学

分析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新史学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建立比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要早十年。
梁启超的史学主要是指资产阶级史学,可以说他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创始人之一, 同时是西方资产阶级历史理论最早的传播者和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理论的奠基人。
纵观梁启超先生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梁先生对史学研究有特别的偏爱,尤其在史学方法论和史料学等方面梁启超先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他的每一部著作中都展现出了对封建史学批判的思想。
在戊戌维新期间他就曾大声疾呼“史界革命”曰:“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
他把史学与救国联结在一起。
这是梁启超先生新史学的一大特点。
一、史学史:梁启超对传统经史学的解构作为一个成长于传统封建士大夫家族的文人,梁启超受中国传统史学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他建立的新史学正是在对封建史学的反思中形成和逐渐完善的。
因为“新”史学就是向传统旧史学的挑战和解构。
后世的史学史与史学理论的内容,相当重要部分的内容与经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史学理论的正统论、春秋笔法、史例史体等,都与经学有着不可分的关系。
到了近代,特别是20 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大变动,加之新史学思潮和西方自然科学以及史学史与史学理论学科的出现对旧中国的影响,促使他举起史学革命的大旗,把传统经学放在审判的地位上。
可以说,他在努力摧毁经史之学,即对涉及古代史学思想的经学进行全面解剖,是一次对传统经史学的解构。
在梁启超先生1901年到1902年写的两篇文章《中国史绪论》和《新史学》中,他尖锐地指出了传统史学的弊病。
他认为史学根本的弊病是封建政治,并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他对新史学的建构,从而初步构筑起其史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这些主张成为他日后治史的方针。
随后,1902年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对传统史学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行了系统全面地分析。
指出封建史学最大的缺陷就是服务的对象狭窄,只有君史而忽略了大众史。
他说:“质而言之, 旧史中无论何体何家, 总不离贵族性, 其读客皆限于少数特别阶级——或官阀阶级,或知识阶级。
读梁启超《新史学》

读梁启超《新史学》梁启超的《新史学》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史学中的经典之作,由梁启超创办南社时发表于《南社丛刊》第一辑的《新史学序言》一文,其后又以《新史学》为名系列出版。
这部著作对中国史学的学科范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不仅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更对当时的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新史学》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历史思潮论”,梁启超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历史思潮所推动和引领的,同时他提出历史应该是批判式的,要注重对史料的筛选和分析,不能轻易的纯粹接受传统的历史观点,并主张要对历史进行持续的批判和改造。
首先,梁启超在《新史学序言》中详细阐述了“历史思潮论”的概念。
他认为历史思潮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通过对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认知和评判,深入探究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和规律。
他指出,历史思潮是人类思想发展的产物,也是历史进程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新观点和新理论。
梁启超认为,历史思潮不仅影响着当时的社会政治,更深刻地塑造着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
其次,梁启超在《新史学》中强调历史研究要注重批判性思维。
他认为历史是由史料构建起来的,而史料则是由史家选取和编辑的。
所以在进行历史研究时,必须对史料进行筛选和分析,避免受到传统观点的束缚和误导。
他主张要以逻辑思维为基础,运用批判的眼光对史料进行评判和解读,并通过对不同观点的比较和辨析来寻找更加真实、科学的历史真相。
在具体的史学研究中,梁启超提出了“社会历史”和“文化历史”的概念。
他认为社会历史应该以社会变革为主线,分析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和规律;而文化历史则侧重于研究人类的文明和文化成就,探究文化在历史进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他强调社会和文化的相互关系,并认为历史研究不能只关注政治、经济等方面,还要关注人类的思想、艺术、宗教等方面的表现和变迁。
此外,梁启超对史学研究的方法也进行了探讨和提出了一些看法。
他认为史学研究应该注重经验和理论的结合,既要深入实际,结合实证,又要运用理论指导研究。
梁启超新史学思想探源

梁启超新史学思想探源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他的新史学思想对于中国历史学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梁启超的学术生涯中,他汲取了多种思想资源,包括中国传统史学、西方历史哲学和史学思想等,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新史学思想。
中国传统史学思想对于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他批判地继承了传统史学的优秀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例如,梁启超在《新史学》一书中,强调了历史研究的方法和历史思维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历史观点和思想。
这些思想和观点既是对中国传统史学的批判和继承,也是对西方历史哲学的引述和借鉴。
在西方历史哲学和史学思想方面,梁启超吸收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思想、孔德的社会学理论以及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等。
他通过这些思想资源,构建了一个具有西方色彩的历史哲学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梁启超提出了“历史公例”的概念,即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规律可以为我们提供认识历史、把握未来的重要参照系。
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提倡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历史,即用归纳、演绎、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进行研究;二是强调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提高,认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才能更好地研究历史;三是主张树立新的历史观点和思想,如进化史观、文化史观等。
这些新的历史观点和思想对于传统的封建史观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为中国的历史学研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梁启超新史学思想对于近代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它促进了中国历史学研究的转型和发展。
在梁启超的影响下,传统的封建史观逐渐被摒弃,而新的史学方法和观点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这不仅提高了历史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也为中国历史学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其次,梁启超新史学思想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者,促使他们积极投身于历史学研究领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和壮大。
对于现代历史学而言,梁启超新史学思想依然具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梁启超 新史学 讲义

梁启超与“新史学”一、梁启超(1873—1929)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子、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早年就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光绪十五年),广东乡试中举人第八名。
次年,结识康有为,执业为弟子,研究新学,宣传变法。
戊戌政变后,政治思想日趋保守。
他对于西学有广泛的涉猎,宣传阐释,不遗余力,是本世纪初资产阶级学术思想上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
史学是其所长,影响亦最大。
二、梁启超的史学著作也与中国的大事息息相关:1898年,梁启超等一批维新派主持“戊戌变法”,随后失败。
——随后撰写《戊戌政变记》;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梁启超撰写《李鸿章》传,又撰写《南海康先生传》,并于1902年发表《新史学》;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梁启超同年撰写《欧洲战役史论》;在一战以后,中国五四运动之后,梁启超又发表一些史学著作:1921,《清代学术概论》1921—1922年《历史研究法》1923,《研究中国文化史的几个问题》1927年,《古书真伪及其年代》。
三、时代背景1、梁启超所处的时代不言而喻,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遭到外族入侵,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所以,梁启超的《新史学》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应运而生。
2、自1898年严复发表《天演论》以来,进化论思想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以及其他史学思想的传入,构成了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一些内容。
四、梁启超对于传统史学的批判梁启超认为近代以民众的“国家思想”之所以薄弱,是因为中国传统史籍未能发挥其作用,因而首先对传统史学进行了批判,提出了传统史籍的四个弊端:1、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他认为,二十四史虽然名为史,其实不过是“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认为中国从来没有一部史书是为了国民而作。
2、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中国传统史籍都是以纪传为主的,这是以单个的人物作为主体,这些作者“以人物为历史之材料”,“以时代为人物之附属”,而不知道把这些人物放到整个时代背景之中,使他们“以人物为历史之材料”,“为时代之代表”。
梁启超新史学主要内容

梁启超新史学主要内容一、梁启超是谁?你要是说梁启超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都会马上想起他那张老照片,穿着长袍马褂,眼镜架得高高的,似乎永远是个很严肃的知识分子形象。
但其实梁启超,除了是个有点“高冷”的学者,还是个风头十足的改革家。
最厉害的地方在哪儿呢?他不仅学问好,眼光还特别独到,尤其是他对中国历史的理解,简直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梁启超提出的新史学理论,不仅仅是写历史那么简单,简直是要让历史活起来,能“呼吸、能说话”。
你看他提的那些理论,甚至能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还觉得特别有启发。
二、新史学的核心你看,梁启超在历史的研究上,可不是单纯地把那些古老的事件摆在书架上等着人翻,而是要去分析、去看透历史的“活性”。
他认为历史不能是死记硬背的“老掉牙”东西,得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
他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历史是活的”。
咱们如果一味地看那些陈旧的历史记载,只会看到一些死气沉沉的名字和事件,怎么能真正理解那时候人们的心态呢?梁启超就是要告诉我们,历史要关注的是人物背后的动机,背后的心理,甚至历史的社会背景。
他觉得不光是“正史”,像那些民间传说、杂记、诗词歌赋,都是历史的一部分。
人家梁启超可不是那种古板的人物,他有着一颗跳跃的心,所以他的历史学方法更加“接地气”——他觉得历史的研究也应该是活泼的,要从各个角度看待历史,不能单单依赖“史实”。
你看看他的一些历史论述,简直就像是给历史加了一些“现代感”。
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事,它也会影响到现在,也会影响到未来。
你比如说他提到的“历史的循环性”,这个想法其实挺新颖的。
你看,梁启超说,历史会有类似的情节重演,社会变革、政治斗争、文化传承这些东西其实是有规律的。
每一段历史背后都有类似的原因和动因,这就跟咱们看电视剧似的,有些情节就是会重来一遍,只不过这次换了人物和舞台。
哈哈,你说梁启超是不是很会“破案”?他把历史看得特别像一个复杂的“推理游戏”,需要用心去解读。
三、历史的社会功能你可能会想,梁启超这个“新史学”听起来是挺好玩的,但它和咱们今天有什么关系呢?梁启超新史学的最大魅力,就是它打破了传统的历史研究框架,让历史不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古董”,而是让它跟当下的社会息息相关。
梁启超的新史学

梁启超的“新史学”1、建立的原因❖《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历史可读耶?二十四史,两通鉴,九通,五纪事本末,乃至其他别史、杂史等,都计不下数万卷,幼童习焉,白首而不能殚,在昔犹苦之,况于百学待治之今日,学子精力能有几者?中国历史可不读耶?然则此数万卷者,以之覆瓿,以之当薪,举凡数千年来我祖宗活动之迹足征于文献者,认为一无价值,而永屏诸人类文化产物之圈外,非惟吾侪为人子孙者所不忍,抑亦全人类所不许也。
既不可不读,而又不可读,其必有若而人焉,竭其心力以求善读之,然后出其所读者以供人之读。
是故新史之作,可谓我学界今日最迫切之要求也已。
”可见,梁启超对旧史学非常不满,因此就要建立新史学。
那么不满在哪儿呢?2、对旧史学的批判这一部分给我的印象最深刻,因为确实没有接触过对史学的批判。
我们提到历史、史书,就觉得以前的史书很多,记载的东西也很多。
如果问以前的史学有什么弊病吗?就会觉得,弊病?什么弊病?不知道。
那看到梁启超的文章,他对旧史学就进行了特别犀利的批判,所以我觉得特别新鲜,感触也特别大。
❖“然而陈陈相因,一丘之貉,未闻有能为史界辟一新天地,而令兹学之功德普及于国民者。
”❖“四病二弊三恶果”❖“四弊”指:❖“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十四史也只不过是“二十四姓之家谱”,“盖从来作史者,皆为朝廷上之君若臣而作,曾无有一书为国民而作者也”,可见梁启超心目中的新史学应当是全体国民的历史。
“其大弊在不知朝廷与国家之分别,以为舍朝廷外无国家。
”史学家记载历史,你只记载这个朝廷的历史,记载这一朝代是怎么建立的的,怎么发展的,怎么灭亡的。
你记载的是这个国家的历史吗?是国民的历史吗?是我们整个民族的历史吗?你不记载我们这个国家的历史,却记载帝王的、朝廷的历史!朝廷和国家一样吗?我看过一个电视剧,里面有个人就说了一句话“我可以为国家而死,可是我绝不甘心为政府而死。
”这两个意思应该差不多吧。
“死节之所以可贵者,在死国,非在死君也。
梁启超与新史学

梁启超与新史学
史学的转型——梁启超与“新史学”——C
一.背景
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转型,历史学也经历了一场全面的改革,实现了由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变。
二.内容
1)1901年、1902年,梁启超先后发表《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两篇文章,对中国传统史学做了激烈的批评。
2)他认为,传统史学与国家、人民的事业毫无关系,不过充当了帝王的“政治教科书”;所以中国古代的史学虽然发达,但国民却未能从中受到教益。
他呼吁进行一场“史学革命”,倡议建立新史学,重写中国史。
梁启超的这两篇文章被称为“新史学的宣言书”,对当时的史学变革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新史学在历史观念、治史目的、对象等方面,都与传统史学有着根本的不同;
历史观念:新史学持历史进化的观点,区别于传统史学复古、循环的观念;
治史目的:新史学以国民群体为历史重心,区别于传统史学以皇族王朝为历史重心;
对象:新史学以全体国民为读者对象,区别于传统史学为帝王个人提供借鉴。
总之,新史学的宗旨是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
三.意义
突破历史循环论;在史观方面的创新:社会史观
梁启超“新史学”的主张,在史学界获得了广泛的响应,促成了一股新史学的思潮。
读梁启超《新史学》感悟

读梁启超《新史学》感悟《新史学》是梁启超在20世纪初的中国所写的一本关于史学理论和实践的著作。
这本书对于研究历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梁启超在书中对传统史学进行了批判,提出了自己的分期史学和评价史学的理论。
读完《新史学》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首先,梁启超在《新史学》中提出了历史分期的理论,即历史的划分应该根据社会变革和重大事件的发生进行。
他认为历史的划分应该是从个人生活的阶段性变化出发,而不是传统的朝代划分方法。
这一观点对我的启示是,历史的划分应该更加注重社会变革和重大事件的发生,而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和地域进行划分。
只有深入研究社会变革的动力和重大事件的影响,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其次,梁启超在《新史学》中强调了历史评价的重要性。
他认为历史评价应该是客观公正的,不能被主观情感和政治偏见所左右。
他主张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要综合考虑他们的政治成就、道德品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的因素。
这一观点对我的启示是,在进行历史评价时,我们不能仅仅看重人物的政治成就,而应该将个人的品质和道德价值纳入评价标准中。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历史人物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另外,梁启超在《新史学》中提到了历史与人类的关系。
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一种自然规律,是人类社会进化的必然结果。
历史不仅仅是个别事件的记录,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
这一观点对我的启示是,历史是人类不断前进的行进路线,是人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智慧,以指导我们未来的发展。
《新史学》的阅读让我对历史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梁启超在书中提出的历史分期和评价的理论,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他的观点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历史学研究,对于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我也意识到历史研究需要客观、全面的视角,不能被主观情感和政治偏见所左右。
只有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评价历史。
从编辑视角探析梁启超“新史学”的影响

从编辑视角探析梁启超“新史学”的影响梁启超被誉为近代中国史学界的泰斗,其在中国现代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的学术思想和方法被称为“新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编辑视角出发,探析梁启超“新史学”的影响。
一、“新史学”的历史背景在近代中国,由于中国社会的传统道德制约和官方观念的影响,中国历史史学长期处于保守和封闭的状态。
直到近代以来,西方的近代史学思想传入中国,史学研究开始向现代化转型。
梁启超生于1873年,其思想和学问丰富多彩,按照时间顺序可分为改良主义、中国国粹主义、庶民文化主义、社会演化主义和“自强运动”。
在历史背景和自身思想的影响下,梁启超提出了“新史学”的创新理论和方法,旨在借鉴西方史学思想,深入挖掘中国历史,为中国现代化的探索和进步提供思路和方法。
二、梁启超“新史学”的核心思想1.差异性历史观梁启超的历史思想中最核心的概念就是“差异性历史观”,他认为:“历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描述过去,而在于感知过去,从而使现在和未来获得指导意义。
”这样就提出了“差异性历史观”,他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经济结构、政治制度、文化风俗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历史上的差异性。
在相互比照、对照挖掘中,只有理解了过去的差异性,才能更好地实现现代化。
2.史学方法梁启超提出了史学方法的基本原则:“史义和史实统一”,通过对文献材料的挖掘、整理、比照,才能达到历史真相的追求和真正意义上的历史研究。
他还常常强调,“原理即事实”,一个理论模型必须从一定的史实中得到支持、经验证后才有可能具有科学性,否则只是主观臆断的假设。
3.人类文明史的主线与支线梁启超认为,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两条重要线索:主线和支线。
其中主线是在世界各种文明的融合和交流之中,不断地重组和突破,并最终形成全球性的现代文明;而支线则是一些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其他文明,在自身演进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特定成果和社会制度。
他认为,东方文明并不是一种“被动的”、一成不变的文化,而是经历过了与西方的交流和融合,形成了一些自身的成果;同时,他还强调中国与西方文化在文明发展史上的结合,不单单是双向碰撞和调和,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相互照应和承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三: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 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 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两种主要 做法:①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 现代史开始于1917年;②近代史 开始于1500年前后,现代史开始 于1900年前后。
(3)任选材料三种的一种分期 方法,分析其史实依据。
①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 资本主义的新时代。(2分)1917年 的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 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2 分)
“今日欲提倡民族主义,使我四万 万同胞强立于此优胜劣败之世界乎? 则本国史学一科,实为无老无幼、 无男无女、无智无愚、无贤无不肖 所皆当从事,视之如渴饮饥食,一 刻不容缓者也。…呜呼,史界革命 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 惟此为大!”
“史界革命”的兴起、新史学 的逐渐产生
标志 《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 特点 ?
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 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史家 必探察“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 互之关系”;史学者,“国民之 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据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古代纪传体史书记载的主 要内容是什么?梁启超的史学观 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5分)
(1)统治者的活动。(2分)西方 民主思想、进化论思想、救亡图存 思想。(3分)
②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世界从 分散孤立走向统一整体。(2分) 190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 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2分)
梁启超与新史学
“一切历史都是当史。” 毛主席说: “读史可以明智,这是先人早就说 过的。” 柯林伍德说:
“一切历史都是思史。”
东西方历史都有悠久的发展过程
东方和西方的历史之父分别是谁?
司马迁 希罗多德
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历史学相 当发达,其表现是什么?
理论与实践? 理论:史通 文史通义 实践:史记 资治通鉴
A.宣传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 B.为中国政治变革提供学术
理论支撑 C.说明中国历史的发展是曲折前进 D.说明中国历史发展如同
人的自然成长
早在100多年前,梁启超就大声疾 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 可救,悠悠万事,唯此为大。” 在他看来“史界革命”就是: A.彻底否定中国历史 B.按照历史进化论的观点,重写 全体国民的历史 C.按照唯物主史观重修中国历史 D.以全球视角撰写中国历史
“虽然,我国兹学之 盛如彼,而其现象如 此,则又何也?”
1、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 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 谱而已;2、知有个人而不知有 群体,历史成了英雄的舞台, 舍英雄之外再无历史;3、知有 陈迹而不知有今务,作史变成 了一项为若干之陈死人作纪念 碑的无聊工作;”
4、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汗 牛充栋的史书,如蜡人院之偶 像,毫无生气,读之徒费脑力, 史学非但不能开启民智,反成 “耗民智之具”
“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 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 国心之源泉也。今日欧洲民族 主义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 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然 则,但患其国之无兹学耳,苟 其有之,则国民安有不团结, 群治安有不进化者。”
1、史学是国民爱国心的源泉, 是欧洲民族主义国家强盛进步 的极重要的动力; 2、任何国家只要有真正地史学, 即可实现国民团结,国家进步
“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
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
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近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史家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
即国民全体之经历,及其相互之
关系。”从引文的思想核心看,
它出自:
A.司马迁
B.刘知幾
C.章学诚
D.梁启超
“故唐虞以前为胚胎时代,殷周 之际为乳哺时代,由孔子而至于 今为童子时代,逐渐发达,而今 乃始将入成童以上少年之界焉。” 梁启超在20世纪前后这样描述中 国历史主要是为了
材料二:布鲁尼(1369-1444年) 的《佛罗伦萨史》,不再从上帝 创世而是从佛罗伦萨的建城写起; 不再记述有关佛罗伦萨建城的神 怪传说和奇迹,而是更多地描写 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
(2)据材料二,分析布鲁尼的 历史撰述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思 想潮流。(3分)
摆脱神学束缚,(1分)关注现实, (1分)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