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病的中医辨证治疗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乳腺增生病
![中医辨证治疗乳腺增生病](https://img.taocdn.com/s3/m/b4fc0604647d27284b7351a6.png)
概述
乳腺增生病以其临床特征表现,与中医“乳癖”、 “乳疠”、“乳核”等病症相当。早在《中藏经》 中就已有了“乳癖”病名的记载。在明清时期有关 “乳癖”的论述渐趋详细,如明代著名外科学家陈 实功描述说:“乳癖乃乳中结核,形如丸卵,或坠 重作痛,或不痛,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而消 长,……”对本病之观察甚为细致,且已发现本病发 生与七情之变化密切相关。 在清代邹岳所撰《外科真谛》书中进一步指出: “乳癖,……年少气盛,患一、二载者可消散,若 老年气衰,患经数载者不治,宜节饮食,息恼怒, 庶免乳癌之变。”说明对本病的发病年龄及预后已 有所认识。
病因病机
冲任失调 冲为血海,隶属于肝肾,任脉主一身之阴脉,若禀 赋素弱,血海空虚,或恚怒伤肝,肝失条达,下扰 血海,或因年老肾虚,任脉不固,以致冲任失调, 经水循行紊乱,气血相乖,结于乳络而成乳癖。
痰瘀凝滞 痰湿和瘀血通常为病理产物,但亦可反为致病因素。 “痰挟瘀血遂成巢曩”,日深月久,气滞、血瘀、 水湿、痰凝互相胶结,发为乳癖。
辨证分型
3.冲任不调 此型多见于绝经期妇女。乳房胀痛或隐痛,乳房内结块大小及 疼痛等症状常于经前明显加重,经后显著减轻。常伴面色少华, 腰酸膝软,精神疲惫,夜寐不酣,月经紊乱,量少色淡,甚或 经闭。舌淡苔白,脉象细弱。
4.痰瘀凝滞 病程较长,患者乳房结块经久难消,胀痛或刺痛,触之肿块质 地较硬,活动度较差。患者平时痰多,质粘稠,烦躁易怒,失 眠多梦,情绪波动时症状加重,经行量少,色黯,兼有血块, 经行腹痛。舌质黯红或有瘀点,脉来细涩。
其他疗法
②冷冻针灸 取穴:膻中、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病灶区。 操作:手法为平补平泻,留针15~20分钟,针柄温度为10℃~-20℃之间,采用仪器为“LRI-3型电子冷冻增热针灸治 疗仪”。疗程为6~12天,每日1次。 疗效:共治疗30例,治愈25例,显效3例,有效1例,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6.7%。
乳腺增生病辨治体会
![乳腺增生病辨治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c011ee0ccc175527072208f2.png)
乳 腺 增 生病 是 女 性 的常 见 病 、 发 病 . 一 种 怒 而增 减 , 伴 有 胸 胁 胀 满 、 躁 不 安 、 多 是 可 烦 口苦 等 症 。 非炎症 、 肿瘤 性 。 非 以乳 腺 组 织 增 生 性 肿 块 、 痛 治 疗 以 清肝 解 郁 为 主 , 以 香 附 、 皮 、 皮 等 理 疼 予 陈 青 为 特 征 的乳 房 疾 病 。本 病 病程 长 , 易 治 愈 , 数 气 、 不 少 破气 解 郁 , 四物 活 血 、 生 行血 、 凉血 、 肝 敛 阴而 平 可 以发 生 恶变 。治 疗方 法 西 医多 采 用激 素 等 , 有 解 郁 , 夏 、 贝 、 梗 等理 气化 痰 而 解郁 。疼 痛较 但 半 川 桔
生 凝 结 于 乳 房 发 为 癖 块 。 肾藏 精 为 先 天 之 本 , 肝 1 g 瓜 蒌 1 g 苏 叶 6 , 草 6 。每 日 1 , 煎服 。 0, 0, g甘 g 剂 水 经服 上方 2 0日 , 乳房 肿消 痛止 而愈 。 双 藏 血 为 女 子 之 先 天 , 精 血 同 源 , 癸 同 源 ” 肾 气 “ 乙 , 不 足 易 致 肝 血 不 足 , 为 先 天 , 为 后 天 , 之 运 2 肾 脾 脾 . 肝 郁脾 虚 2
癖 块 。在 治疗 过 程 中抓 住 重 点 ,分 型 辨 证 多 可 获 源 , 肝 藏 血 不 足 。 临床 多 表现 乳 房 隐痛 或 钝 痛 , 则 得 较 好 疗 效
2 辨 证 论 治
肿块多 为片块状 、 团块 状 , 有 乳 头 溢 液 , 随症 可 伴
状 有 多愁 善 感 , 慌 心 悸 , 心 纳差 , 怠 乏 力 , 经错 倦 月
21 肝 气郁 结 多 因情 致 不 遂 , 怒 伤 肝 . 失条 乱 , 少 、 淡 等 。 治 疗 以 疏 肝 健 脾 , 血 化 痰 为 . 恼 木 量 色 养
辨证治疗150例乳腺增生症的体会
![辨证治疗150例乳腺增生症的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d1cfffc2cc175527072208f2.png)
辨证治疗150例乳腺增生症的体会摘要】目的总结分析中医辨证治疗的疗效。
方法随机分组210例乳腺增生症病人,治疗组150例,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对照组60例服用中成药治疗。
对观察数据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辨证分型治疗,总有效率为99.34%,治疗效果优于单一的中成药对照组。
结论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乳腺增生疗效显著。
【关键词】乳腺增生症分型辨证中成药乳腺增生症是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占乳腺疾病的首位。
近年来,笔者采用中医辩证分型治疗乳腺增生,效果较为满意。
今总结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210例病人均为我院2009年9-11月门诊患者,年龄在19岁~58岁之间,其中19~30岁36例,30~35岁33例,35~58岁79例;病程在3个月~8年,平均为4.3年。
乳痛与月经有关者163例,其中经前乳房肿痛者148例,排卵期疼痛52例;胀痛95例,刺痛80例,共见者86例;乳痛牵引手臂、肩胛、腋窝者78例;经期提前者85例,经期延后者72例;月经量少者97例,月经量多者41例,经血紫黑成块者116例。
乳房有肿块且明显者192例,不明显者18例;一般肿块质地均匀,中等度硬,活动好,无粘连,边缘不清楚,其中有12例伴单侧或双侧腋窝下淋巴结肿大;8例出现乳头溢液现象;全部病例均经B超或X线诊断为乳腺增生,其中部分患者经过乳房包块穿刺和涂片检查进一步明确为增生。
2 方法本组210例患者均属临床明确诊断病例,符合乳腺增生临床诊断标准[1]。
依就诊次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150例,采用中医分辩证治疗;对照组60例,均采用单一中成药治疗。
2组具有可比性。
全部纳入病例治疗方法均经患者知情同意。
2.1治疗方法2.1.1治疗组:(1) 肝郁型: 年龄19-30岁,经前乳房疼痛或有疼痛加重现象,主要为胀痛,有的患者为隐痛或针刺样痛,情绪变化影响明显;月经或稍提前,量可,色正常。
腺体肥厚,肿块少,质地较软,片块状,局部质韧有触痛。
乳癖(乳腺增生)的中医辨证论治
![乳癖(乳腺增生)的中医辨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688d1146f242336c1eb95edf.png)
乳癖一、概念与特点乳癖是乳腺组织的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良性增生性疾病。
特点: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乳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相关。
乳房肿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边界不清,质地不硬,活动度好。
本病好发于25~45岁的中青年妇女,其发病率占乳房疾病的75%,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乳房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乳腺增生病。
二、病因病机多由于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郁气滞,气血凝结乳络;思虑伤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气滞痰凝瘀血结聚形成肿块。
或因冲任失调,使气血瘀滞,或阳虚痰湿内结,经脉阻塞而致乳房结块、疼痛、月经不调。
三、临床表现好发年龄为25~45岁。
乳房疼痛以胀痛为主,常在月经前加剧,经后疼痛减轻,或疼痛随情绪波动而变化,痛甚者不可触碰,行走或活动时也有乳痛。
乳痛主要以乳房肿块处为甚,常涉及胸胁部或肩背部。
有些患者还可伴有乳头疼痛和作痒,乳痛重者影响工作或生活。
乳房肿块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大多位于乳房的外上象限,也可见于其他象限。
肿块的质地中等或质硬不坚,表面光滑或颗粒状,活动度好,大多伴有压痛。
肿块的大小不一,直径一般在1~2cm左右,大者可超过3cm。
肿块的形态常可分为片块型、结节型、混合型、弥漫型等数种类型。
1.片块型:肿块呈厚薄不等的片块状,圆盘状或长圆形,数目不一,质地中等或有韧性,边界清,活动度良好。
2.结节型:肿块呈扁平或串珠状结节,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质地中等或偏硬。
活动度好。
亦可见肿块呈米粒或砂粒样结节。
3.混合型:有结节、条索、片块、砂粒样等多种形态肿块混合存在者。
4.弥漫型:肿块分布超过乳房三个象限以上者。
乳房肿块可于经前期增大变硬,经后稍见缩小变软。
个别患者还可件有乳头溢液呈白色或黄绿色,或呈浆液状。
乳房疼痛和乳房肿块可同时出现,也可先后出现,或以乳痛为主,或以乳房肿块为主。
患者常伴有月经失调、心烦易怒等症状。
四、辨证论治1.肝郁痰凝证辨证要点:多见于青壮年妇女,乳房肿块随喜怒消长,伴有胸闷胁胀,善郁易怒,失眠多梦,心烦口苦,苔薄黄,脉弦滑。
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的经验总结
![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的经验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b1ce105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5c.png)
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的经验总结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乳腺增生在女性中日益普遍。
中医学认为,乳腺增生是由气滞血瘀、肝郁化热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因此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的重要方法。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中医医生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将对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的经验进行总结。
一、乳腺增生的辨证类型1. 气滞血瘀型气滞血瘀是乳腺增生的常见证型,患者常伴有乳房胀痛、乳块明显、经前加重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川芎、当归、红花等,同时可运用针灸疗法,如血分通经、气分升降等。
2. 肝郁化热型肝郁化热型是乳腺增生的常见证型,患者常伴有乳房胀痛、乳块不明显、情绪焦躁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清热解郁的中药,如丹参、柴胡等,同时可运用耳针疗法,如祛火降压等。
3. 气滞湿阻型气滞湿阻型是乳腺增生的常见证型,患者常伴有乳房沉重、乳块较软、不适加重于下半月经期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理气利湿的中药,如香附、苍术等,同时可运用艾灸疗法,如温经散寒等。
4. 脾虚湿困型脾虚湿困型是乳腺增生的常见证型,患者常伴有乳房疼痛无块、舌苔厚腻、食欲不振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健脾祛湿的中药,如党参、茯苓等,同时可运用推拿疗法,如脾胃调气等。
二、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的经验1. 综合调理中医治疗乳腺增生强调整体调理,不仅要针对乳腺病变进行治疗,还要注重调节患者的情绪、饮食和生活习惯等因素。
例如建议患者避免寒冷刺激、情绪波动等有利于病情恶化的因素,同时鼓励患者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等。
2. 中药治疗中医常常采用中药疗法治疗乳腺增生,根据辨证施治原则,选用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郁、理气利湿、健脾祛湿等功效的中药。
通常在方剂中配伍使用多种中药,以增强疗效。
患者在药物治疗期间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用药,避免药物滥用或中断治疗。
3.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作为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在乳腺增生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舒缓乳腺疼痛、改善乳房组织的血液循环等效果。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乳腺增生病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乳腺增生病](https://img.taocdn.com/s3/m/2f382146fe4733687e21aa34.png)
※活组织病理检查: 乳房肿块较大、较硬者,可考虑肿 块切除送冰冻病理检查。
五、鉴别诊断 :
乳腺纤维瘤: 乳房内肿物,圆形或椭圆形,边界 清楚,表面光滑,活动度好,触痛不显, 与月经周期无关。 乳腺癌: 乳房中无意中发现肿块,不痛,边 界不清,质地坚硬,表面高低不平,可 与表皮粘连,活动度差,同侧腋窝淋巴 结可肿大。
六、治疗:
(一)、 肝郁气滞型: 舒肝理气,化瘀止痛。 柴胡10克 香附10克 郁金15克 青陈皮各10克 归尾15克 赤勺15克 丹参15克 元胡10克 川栋子9克 瓜络6克 杭芍20克
口苦烦者加: 黄芩10克, 失眠多梦者加: 炒枣仁10克,远志10克,首乌藤30 克。 经期小腹冷痛者加: 吴茱萸9克,乌药10克。
(二)、冲任失调型: 调理冲任,软坚散结。 女贞子15克 旱莲草15克 元参10克 夏枯草15克 欠母10克 生牡蛎20克 白芍20克
闭经者加: 生蒲黄10克、益母草15克。 月经淋漓不尽者加: 银花炭15克、血余炭10克。
头晕、胸闷便干者加: 菊花15克、全瓜蒌30克。
(三) 、肝肾阴虚型: 滋补肝肾,行气和血。 生地15克 山萸肉15克 枸杞子15克 茯苓10克 丹皮15克 元参20克 菟丝子15克 川芎10克
头晕目眩者加: 菊花15克,珍珠母15克 腰膝酸软者加: 寄生20克,川断15克
虚烦不眠者加: 茯神10克,合欢皮10克
七、预防与调护 :
1、保持心情舒畅,乐观开朗,避免恼 怒忧郁,学会自我减压。 2、避免过食生冷及辛辣食品,适当控 制脂肪类食物摄入。 3、及时治疗子宫及附件的慢性炎症, 月经失调等妇科疾患。 4、怀疑有恶变倾向时,应及早考虑局部 手术切除送病理检查,病理证实后及时 行乳癌根治术。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体会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b2f5136dd0d233d4b04e6942.png)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体会根据乳腺增生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通过辨证分型、辨证论治的方法,应用自拟中药“三核汤”加减治疗乳腺增生,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值得同道参考和进一步临床推广。
标签:中医治疗;乳腺增生;三核汤乳腺增生症属祖国医学的“乳癖”范畴,是乳房部常见的肿瘤性疾病。
由于乳房部自觉症状不明显,肿块不易被发现,故名乳癖。
《诸病源候论》谓:“癖者,癖侧在于两胁之间,有时而痛是也”。
《医宗必读》指出:“癖者,僻也,内结于隐僻,外不可见也”。
其特点是:乳中结核,形如鸡卵,表面光滑,推之移动,一般多为单发,好发于20~25岁的中青年妇女,30岁以上患病率为9.3%,发病率约占乳房肿块的10%。
1 病因、发病机制本病多因情志内伤,肝郁痰凝,痰瘀互结乳房所致,或因冲任失调,气滞痰凝所致。
中医认为肝肾两经与乳房关系最密切,其次是冲任两脉。
肝郁气滞、情志内伤在乳癖的发病过程中有重要影响。
平素情志抑郁,气滞不畅,气血周流失度,蕴结于乳房胃络,乳络经脉阻塞不通,不通则痛而引起乳房疼痛。
肝气横逆犯胃、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气滞血瘀夹痰为核,循经留聚乳中,故乳中结块。
肝肾不足、冲任失调也是引起乳癖的重要原因。
肾为五脏之本,肾气化生天葵,天葵激发冲任,冲任下起胞宫,上连乳房,冲任之气血,上行为乳,下行为经,若肾气不足,冲任失调,气血郁滞、积瘀聚于乳房、胞宫,或乳房疼痛而结块或月事紊乱失调。
2 临床表现《痒科心得集》说:“乳中结核,形如丸卵,不疼痛,不发寒热,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为消长,此名乳癖”。
《外科真诠》指出有癌变的可能,谓:“宜节饮食,息恼怒,庶免乳癌之变”。
乳腺增生的主要症状为,一侧或两侧乳腺内可触及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肿块),黄豆大乃至鸽蛋大不等,多散在或融合成不规则的团块,质韧,稍硬,有压痛,与皮肤及深部组织之间无粘连,可被推动,可数年无变化,也不溃破,患侧常感坠胀不适、疼痛。
3 中医治疗3.1 基本方药以自拟“三核汤”为主,药用:荔枝核15 g,橘核30 g,山楂核15 g,青皮10 g,陈皮10 g,柴胡10 g,郁金10 g,香附12 g,赤芍12 g,川芎10 g,当归10 g,丝瓜络10 g,橘络10 g。
乳腺增生病的中医诊治
![乳腺增生病的中医诊治](https://img.taocdn.com/s3/m/15c2fca0f5335a8103d220b1.png)
乳腺增生病的中医诊治乳腺增生病是以腺泡上皮、导管上皮及纤维结缔组织一种或多种组织增生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乳房疾病,是非肿瘤、非炎症性的乳腺上皮增生性疾患,属于中医“乳癖”范畴。
发病年龄集中于20~50岁,50岁以后发病率急骤下降。
其发病率占育龄妇女的40%左右,占全部乳房病的75%,是最常见的乳房疾病。
一般认为黄体素不足,使月经周期中乳腺增生和复旧不全,日久形成本病。
目前临床对乳腺增生病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仅限于中医对于本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和中医治疗谈几点看法。
中医的病因病机乳腺增生病在中医文献中最早的记载见于《中藏经》,以后历代医家对“乳癖”都有描述和认识。
对于其病因病机,早在宋代的《圣济总录》中就认为此病的发生与“冲任不和”有关。
明?陈实功则认为本病“多由思虑伤脾,恼怒伤肝,郁结而成”。
近代中医大多从肝气郁结论治,如清?余听鸿等,临床多采用疏肝解郁的治疗方法。
至20世纪50年代,顾伯华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提出冲任失调与肝气郁滞共同致病的观点,得到广泛的认同。
现代医家认为乳腺增生病的发生由肝郁气滞,或肝肾虚损,冲任失调,或痰凝血淤而成。
目前提出的学说较多,主要有以下观点。
1、情志内伤,肝郁气滞肝主疏泄、宜调达,肝经气郁,气血周流失度,气血凝滞、结聚成块。
《高氏疡科心得集》:“肝气有所不停,胃见木之郁,惟恐来克,伏而不扬,气不敢舒,肝气不舒,而肿硬之成……”阐明了肝郁气滞,情志内伤在乳腺增生病的发病学上的重要影响。
2、肝肾不足,冲任失调肾为五脏之本、元气之根,肾气、天癸、冲任三者构成的性轴,既作用于胞宫,又作用于乳房。
肾气化生天癸,天癸激发冲任通盛,冲任下起胞宫,上连乳房,因此肾气不足和冲任失调,既可以出现经期紊乱、经量减少、经色淡红等胞宫不充的症候,又可以发生乳房肿块、经前胀痛的乳腺增生病症候。
因此,肾和冲任在乳腺增生病发生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3、痰淤凝结,乳络受阻乳房结块和乳房疼痛是乳腺增生病的两大主要症候,两者均由于血瘀而成。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https://img.taocdn.com/s3/m/21e4ecc4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f6.png)
乳腺增生病乳腺增生病是指乳间质的良性增生,是妇科常见病之一。
多发于25~40岁。
其病因与卵巢功能失调有关。
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乳房有多个大小不等的肿块,质韧实或囊性感,界限不清,活动度好,常于经前增大,经后缩小,自觉乳房胀痛,尤以经前明显,经后则减轻或消失。
中医认为,乳腺增生病与人情志有关,当人过度郁怒、忧思时,常致气血痰湿郁乳络,最终结聚成核。
治疗本病,应以舒肝解郁、活血化瘀、消痰散结为主。
辨证论治肝郁痰凝型主要证候:乳房胀痛或刺痛,乳房肿块随喜怒消长;伴胸闷胁胀,易怒,失眠多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和细涩。
治疗法则: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方药举例:逍遥蒌贝散(《中医外科学》)。
【组成】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瓜蒌、贝母、南星、半夏、山慈菇各10克,牡蛎15克。
【功效】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用法】水煎服。
【方解】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疏散肝郁之气;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肝得条达,气顺则痰消;白术、茯苓健脾祛湿,使运化有机则杜绝生痰之源;瓜蒌、贝母、半夏、南星散结化痰;牡蛎、山慈菇软坚散结。
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化痰散结之功。
冲任失调型主要证候:乳房肿块或胀痛,经前加重,经后缓减;伴腰酸乏力,神疲倦怠,头晕,月经先后失调,量少色淡,甚或闭经;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疗法则:调摄冲任。
方药举例:当归玄参汤(《治验百病良方》)。
【组成】当归、鸡血藤各12克,玄参15克,白芍、白术、茯苓、柴胡、王不留行、香附、丹参、麦冬、路路通各10克,甘草6克。
【功效】活血滋阴,疏肝健脾,通结散结。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剂,日服2次,应于每月经前10天开始服5~7剂,3个月为1个疗程。
【方解】方中当归、鸡血藤、白芍、丹参养血活血;王不留行、路路通活血通络散结;白术、茯苓渗湿健脾;柴胡、香附疏肝理气;玄参、麦冬滋阴降火;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共奏活血滋阴、疏肝健脾、通结散结之功。
按摩疗法按揉乳根穴【定位】位于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乳腺增生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乳腺增生症的中医辨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8c5bd0b3dd3383c4bb4cd253.png)
乳腺增生症的中医辨证论治【摘要】乳腺增生症在病机上与肾肝脾三脏及冲任二脉等关系较大,脾肾不足,肝失疏泄是乳腺增生症的发病之本,气滞、痰凝、血瘀是乳腺增生症的发病之标。
在治疗上,需辨证施治,标本兼顾,虚实并调,尤其重视补肾、调理冲任在各型治疗中的应用。
【关键词】乳腺增生症;调理冲任乳腺增生症是常见的乳房疾病,多见于中年妇女。
临床上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乳房发生多个大小不等的肿块,质地韧实或囊性感,界限不清,每随喜怒而消长,或于经期前增大,经期后缩小,患者自觉乳房疼痛,尤以经前胀痛明显,经后减轻或消失。
其病理上是以乳腺腺泡、导管的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增生为基本病理变化的一类疾病,属于中医“乳癖”范畴。
1病因病机《外科正宗》云:“乳房阳明胃经所司,乳头厥阴肝经所属”。
又云:“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初如豆大,渐若棋子”。
从而说明,乳房疾病与肝脾二脏关系较大,此外与肾、胃、及冲任二脉关系也十分密切。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如忿怒伤肝,情志抑郁,疏泄失职,肝郁气滞,气滞血凝,乳络不通,则发生乳房胀痛,结聚成块而形成乳核;思虑伤脾,或肝郁横逆侮脾,肝脾两伤,运纳失职,生湿生痰,痰郁互结,阻于乳络,亦可形成癖核。
冲任二脉起于胞中,上连乳房。
冲任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乳房与子宫的生理变化。
冲为血海,隶属肝肾,肾气不足,血海空虚,冲任失调,气机不畅可致气滞、血瘀、痰凝积于乳房,结聚成核。
经前期由于血海积满,冲脉气壅,滞涩不通使乳房胀痛加重;经行期冲脉随血下而气泄,故而经后痛减。
乳核之体积亦常于经前期增大,疼痛加重,经后缩小,乳腺胀痛随之减轻。
因肝肾同源,精血互滋,故肾阴不足,肝失所养,肝气不能调达而致肝郁。
肾阳不足,肝阳不能疏发也可引起肝郁。
且肾阳不足,脾失温煦,运化迟滞,痰浊内生,气滞痰凝,乳核遂生。
总之,脾肾不足,肝失疏泄是乳腺增生症的发病之本,而气滞、痰凝、血瘀是乳腺增生症的发病之标。
乳腺增生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乳腺增生症的中医辨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8c5bd0b3dd3383c4bb4cd253.png)
乳腺增生症的中医辨证论治【摘要】乳腺增生症在病机上与肾肝脾三脏及冲任二脉等关系较大,脾肾不足,肝失疏泄是乳腺增生症的发病之本,气滞、痰凝、血瘀是乳腺增生症的发病之标。
在治疗上,需辨证施治,标本兼顾,虚实并调,尤其重视补肾、调理冲任在各型治疗中的应用。
【关键词】乳腺增生症;调理冲任乳腺增生症是常见的乳房疾病,多见于中年妇女。
临床上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乳房发生多个大小不等的肿块,质地韧实或囊性感,界限不清,每随喜怒而消长,或于经期前增大,经期后缩小,患者自觉乳房疼痛,尤以经前胀痛明显,经后减轻或消失。
其病理上是以乳腺腺泡、导管的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增生为基本病理变化的一类疾病,属于中医“乳癖”范畴。
1病因病机《外科正宗》云:“乳房阳明胃经所司,乳头厥阴肝经所属”。
又云:“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初如豆大,渐若棋子”。
从而说明,乳房疾病与肝脾二脏关系较大,此外与肾、胃、及冲任二脉关系也十分密切。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如忿怒伤肝,情志抑郁,疏泄失职,肝郁气滞,气滞血凝,乳络不通,则发生乳房胀痛,结聚成块而形成乳核;思虑伤脾,或肝郁横逆侮脾,肝脾两伤,运纳失职,生湿生痰,痰郁互结,阻于乳络,亦可形成癖核。
冲任二脉起于胞中,上连乳房。
冲任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乳房与子宫的生理变化。
冲为血海,隶属肝肾,肾气不足,血海空虚,冲任失调,气机不畅可致气滞、血瘀、痰凝积于乳房,结聚成核。
经前期由于血海积满,冲脉气壅,滞涩不通使乳房胀痛加重;经行期冲脉随血下而气泄,故而经后痛减。
乳核之体积亦常于经前期增大,疼痛加重,经后缩小,乳腺胀痛随之减轻。
因肝肾同源,精血互滋,故肾阴不足,肝失所养,肝气不能调达而致肝郁。
肾阳不足,肝阳不能疏发也可引起肝郁。
且肾阳不足,脾失温煦,运化迟滞,痰浊内生,气滞痰凝,乳核遂生。
总之,脾肾不足,肝失疏泄是乳腺增生症的发病之本,而气滞、痰凝、血瘀是乳腺增生症的发病之标。
乳腺增生病的中医治疗体会
![乳腺增生病的中医治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3524b5e66294dd88d1d26b01.png)
乳腺增生病的中医治疗体会北京中医医院吴信受乳腺增生病有多种名称,如乳腺囊性增生病、慢性囊性乳腺病、乳腺纤维囊性病、乳腺腺病等。
多发生于30~50岁之间的女性,属于中医“乳癖”范畴。
患者病程长短不等,常感一侧或两侧乳房胀痛,时有针刺样痛,可向肩部、上肢、腰背部放射,与情绪和月经周期有关,行经前3~4日症状加重,月经来潮时胀痛即减轻。
部分病人常伴有月经不调、不育症和流产病史,约有15~25%的病人从乳头流出少量黄绿色、棕色或血性液体,停经后症状自动消失或减轻。
乳房触诊时,常可在两侧乳房内触到多个大小不等圆形质韧的结节,乳房外上方较多见,与周围乳腺组织分界不清。
但与皮肤及胸肌筋膜无粘连,可推动,有轻度触痛。
腋下淋巴结不肿大。
《外科正宗》云:“乳癖乃乳中结核,……随喜怒消长,多由思虑伤脾,恼怒伤肝,气血郁结而生。
”乳头属肝经,乳房属胃经。
如郁怒伤肝,肝血不足,肝郁气滞,或思虑伤脾,脾失健运,或肾阴亏损,冲任失调,以致气滞痰凝,积聚乳房胃络可成本病。
我治疗乳腺增生病有40多年的临床经验,现将临床上的辨治体会简介于下:一、辨治方药1.肝郁气结型:情志郁闷,心烦易怒,两侧乳房刺痛或胀痛,乳房肿块随情志波动而胀大,月经前期或月经期开始时疼痛或疼痛加剧,月经后期症状稍缓解,兼有胸闷气短、失眠多梦等。
舌苔薄白,舌质淡,脉象沉缓或细涩。
此为肝郁气结,乳络阻滞。
治用疏肝理气,活络散结。
逍遥散加减:柴胡10g,赤白芍各10g,当归10g,郁金30g,川楝子10g,香附10g,橘叶10g,丝瓜络10g,青陈皮各10g。
2.肝肾阴虚型:形体消瘦,精神不振,偶有午后低热,虚烦不眠,或有头晕,易于激怒,月经周期紊乱,乳房内结节隐痛或胀痛。
舌苔薄白,舌质微红,脉象沉细或细数。
此为肝肾阴虚,乳络瘀结。
治宜调补肝肾,活络散结。
方用二至丸加味:女贞子30g,旱莲草10g,菟丝子10g ,仙灵脾10g,鹿角霜10g,首乌藤30g,元参30g ,当归10g,白芍15g。
辨证治疗150例乳腺增生症的体会_李永刚
![辨证治疗150例乳腺增生症的体会_李永刚](https://img.taocdn.com/s3/m/dbc82f22bd64783e09122b70.png)
有3日;工作劳累时疼痛加重,左侧皮肤无异常;平素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喜饮;大便略干燥,小便黄;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中医诊断为缠腰火丹,证属肝经郁热,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药用:黄芩15g,龙胆草5g,栀子10g,生地15g,车前草10g,泽泻10g,通草10g,当归10g,柴胡10g,乳香10,没药10g,甘草5g。
每日1剂,水煎服。
同时以棉签蘸取少许药液外擦患处,每晚1次;建议患者适当参加集体活动,保持心情舒畅。
治疗7天后,临床痊愈。
4讨论带状疱疹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皮肤。
初次感染后病毒进入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逐渐沿脊髓后根或三叉神经节神经纤维向中心移动,最后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的神经节中,一旦机体受到某种刺激(如创伤、疲劳、恶性肿瘤或病后虚弱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潜伏病毒被激活,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到达该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皮肤内复制,产生水疱,同时受累神经发生炎症、坏死,产生神经痛[2]。
收稿日期:2010-11-14基金项目江苏省中医药局资助项目(LZ09044)作者简介:李永刚(1966-),男,江苏新沂人,副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外科乳腺甲状腺疾病。
本病以成年人为多见,多于春秋两季发病,属于中医学中“缠腰火丹”、“蛇串疮”、“蜘蛛疮”范畴。
本病由于情志内伤,肝郁化火,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热内蕴,外滥皮肤而生;或从外感毒邪,湿热火毒蕴积肌肤而成。
外科学术流派“心得派”以高锦庭的《疡科心得集》为代表。
他认为“疡科之症,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在辨证论治上受到温病学说三焦辨证的影响。
本病根据以上理论分为上、中、下3个部位分别论治:发于上部者,多属风温热毒炽盛,治疗以清热泻火,解毒止痛为主,基础方用普济消毒饮;发于中部者,多属肝经湿热火毒瘀滞,治疗以清肝化瘀,解毒止痛为主,基础方用龙胆泻肝汤合桃红四物汤;发于下部者,多属脾虚湿蕴,湿热下注,治疗以健脾清热利湿为主,基础方用除湿胃苓汤合四妙散。
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症临床
![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症临床](https://img.taocdn.com/s3/m/bb92bd4a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9b.png)
中医对乳腺增生症的辨证要点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个体化治疗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既要注重辨病 ,也要注重辨证,以确定最佳治疗方 案。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症状 等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 提高治疗效果。
整体观念
将乳腺增生症放在整体观念中进行考 虑,注重调理整体内分泌环境,以达 到治疗的目的。
03
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症临 床
汇报人: 2023-12-12
目录
• 乳腺增生症概述 • 中医对乳腺增生症的认识 • 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症的方
法 •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症的常用药
物
目录
•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案 例
•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优势与 不足
01
乳腺增生症概述
乳腺增生症的定义
01
乳腺增生症是指女性乳腺组织在 结构、数量及生理功能上出现异 常,是一种常见的乳腺良性病变 。
02
中医对乳腺增生症的认识
中医对乳腺增生症的病因认识
情志不畅
长期精神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 影响,导致肝气郁结,气血运行 不畅,经络阻滞,最终引发乳腺
增生。
饮食失调
饮食不节,嗜食辛辣、油腻、刺激 性食物,损伤脾胃功能,导致痰湿 内生,蕴结于乳房脉络,日久形成 乳腺增生。
冲任失调
女性生殖内分泌系统失调,冲任二 脉功能紊乱,导致痰瘀互结于乳房 ,形成乳腺增生。
疗效稳定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症注重调节机体内部环境,改善气血循环,疗效相对稳定,不易复发。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不足
疗效缓慢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疗效相对缓慢,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看到效 果,需要患者有耐心和信心。
缺乏标准化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症的方法和标准尚未完全统一,不同医生的治疗 方法和用药可能存在差异,影响治疗效果的稳定性和可比性。
乳腺增生中医辨证治疗
![乳腺增生中医辨证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361388b1700abb68a982fb5a.png)
2、肝郁脾虚
临床表现 患者乳房有肿块,常双乳胀痛, 与情志及月经周期无明显关系。胸闷不舒, 头眩心悸,体倦,大便塘,舌质谈红,苔白, 脉沉细或滑。
治法 疏肝理气、健脾化痰。
方药 柴胡7g,白芍药12g,当归12g,青皮 7g,橘络9g,陈皮7g,法半夏9g,白芥子 10g,王不留行子12g,土贝母15g,生牡蛎 30g,鹿角霜12g,仙茅12g,漏芦10 g,甘 草5g。
乳腺增生中医辩证和治疗方法
乳腺增生
一、西医对乳腺增生的认识
乳腺增生又称乳腺结构紊乱症是临床上常见 的一种乳腺疾病。其发病率约占育龄期妇女 50%,常因内分泌紊乱及精神因素所引起。 临床特点是乳腺出现肿块及胀痛,每随月经 周期变化而表现相应的加重或减轻,一般在 经前加重,经后减轻。本病可发生于青春期 以后任何年龄,但以中年妇女多见。大龄未 婚、已婚末育、已育不哺乳、性格忧郁、易 生闷气、急躁偏激者易得此病。其基本病理 变化可分为导管及腺泡上皮增生、腺体增生、 囊肿形成、上皮化生、问质增生等5种。
5、气血两虚型
乳房肿块隐隐作痈,劳累后加重,心 悸气短,头晕体倦,失眠多梦,食欲 不振,月经量少、色谈或闭经。舌质 偏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以补益气血,软坚散结。
方药:八珍汤加炙黄芪30g,王不留行 子12g,丹参12g,郁金12g,酸枣仁 12g,土贝母12g,制香附10g,肉苁 蓉12g,生牡蛎30g,夜交藤15g。
中医内治法
辩证施治:分五种证型
1、肝郁气滞型 临床表现 乳房肿块,经前疼痛,痛引两胁,
胸闷不舒心烦易怒、口十口苦,月经量少, 经期超前,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 疏肝理气止痛。 方药 柴胡7g, 白芍药l 2g,当归12g,青皮 7g,王不留行子12g,丝瓜络10 g,制香附 10 g,郁金12g,夏枯草15g,土贝母12g, 甘草5g。 加减:乳房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各10g; 经量少加益母草12g,丹参12g;经前痛甚 者加桃仁10 g,泽兰9g。
乳腺增生症及其中医治疗
![乳腺增生症及其中医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ee262e908e9951e79a89273e.png)
乳腺增生症及其中医治疗标签:乳腺增生;中医辨证治疗乳腺增生症在临床上的名称颇多,如“乳腺结构不良”“乳腺腺病”“乳腺纤维性肿病”等。
中医统称为“乳癖”,是指位于胁肋部不易被发现的肿块。
此外,“乳疠”“乳中结核”也包括了不少乳腺增生症。
有关乳癖之名最早见于《中藏经》,后到明清有关记载渐丰。
《疡科心得集》中云:“有乳中结核,形如丸卵,不疼痛,其核随喜怒消长,此名乳癖。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由思虑伤脾,怒恼伤肝,郁结而成也。
”即长期的心情不畅、忧虑、心情压抑造成“脾气消阻,肝气横逆”,致血瘀痰凝,“遂生隐核”,故余听鸿云:“乳症,皆云肝脾郁结。
”乳腺增生症及乳痛症是中年妇女最常见的慢性病。
临床症状是以乳房肿块、乳房疼痛为主,间或可见乳头溢液等症状,往往经久不愈,给病人造成很大心理负担。
治疗本病西医往往应用碘制剂、维生素类、雄激素或雌激素受体拮抗剂等。
疗效不确切,而且副作用明显。
研究有效的中药是治疗本病的希望所在。
1 中医辨证论治1.1 肝郁气滞型患者平素性格内向,郁闷,忧愁,或夫妻失和,或寡居,或大龄未嫁等因素造成。
症见:心烦易怒,胸胁胀满,乳房结块,胀痛时作,生气劳累时尤重,有时口苦咽干,舌淡或淡暗,或有瘀斑瘀点,脉象弦或弦细。
治当疏肝理气,散结止痛。
以柴胡疏肝散加减,组方为:柴胡12 g,陈皮10 g,香附10 g,茯苓15 g,桔梗10 g,夏枯草10 g,生山楂10 g,鹿角霜30 g,水煎服。
方中柴胡、枳壳、香附、陈皮疏肝散结,化痰除湿;川芎、当归、白芍养血活血,柔肝养阴;桔梗理气散结止痛;夏枯草除痰散结;生山楂、茯苓合用健脾除湿,活血化瘀;鹿角霜,补虚,助阳,通利血脉。
此方泻中寓补。
1.2 正气不足,冲任失调型多见于素体虚弱之人,发病年龄通常较大,此时妇女肾气不足,阴阳失衡。
症见:精神不振,面色少华,或畏寒肢冷,乳房结块,或有便溏,小便清长,舌体胖淡,或有齿痕,脉沉或沉细。
治当温阳补肾,益气养血,散结,处方:散结汤(自拟)。
中医与苗医对乳腺增生症的认识分析
![中医与苗医对乳腺增生症的认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8a52355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7a.png)
中医与苗医对乳腺增生症的认识分析乳腺增生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肿块和乳头溢液等症状。
中医和苗医对乳腺增生症的认识有着独特的见解,两种传统医学在治疗乳腺增生症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本文将对中医和苗医在乳腺增生症治疗方面的认识进行分析比较。
中医认为,乳腺增生症的发生与瘀血、气滞、湿热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中医看来,乳腺增生症是一种“症瘀肿痛”的病证,主要病机是气滞、瘀血、湿热。
一般情况下,乳腺增生症是由于不通则痛,气机郁滞,导致乳腺气血不通,瘀滞化热而形成的。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症的基本原则是活血化瘀、理气化痰、清热利湿。
在治疗乳腺增生症时,中医常用的药物有当归、川芎、红花、茯苓等,一般采用中药煎剂或外敷的方法治疗。
而在苗医中,对乳腺增生症的认识与中医有些许不同。
苗医认为,乳腺增生症是由气滞、血瘀、湿热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疾病。
苗医强调调气活血、清热解毒的治疗原则。
在治疗乳腺增生症时,苗医常用的药物有红花、紫草、虎杖等,常采用泡脚、熏洗、外敷等方法治疗。
可以看出,中医和苗医对乳腺增生症的认识虽然有着各自的特点,但在治疗原则上都强调了活血化瘀、调气理气、清热解毒等基本原则。
两种传统医学在治疗乳腺增生症的药物应用和治疗方法上也有所相似之处。
在实际治疗乳腺增生症的过程中,中医和苗医常常会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综合运用各种治疗方法,以达到尽快康复的目的。
中医和苗医在治疗乳腺增生症过程中也注重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两种传统医学都会建议患者在饮食上多摄入一些具有活血祛瘀、清热解毒功效的食物,如红枣、鲜莲子、绿豆等,同时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中医和苗医在治疗乳腺增生症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两者在认识和治疗上的共同点和相似之处都为乳腺增生症的治疗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选择。
我们希望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可以更多的结合中医和苗医的优势,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辨证治疗乳腺增生体会
![辨证治疗乳腺增生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bc80382c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f7.png)
辨证治疗乳腺增生体会
石爱君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11(9)21
【摘要】@@ 乳腺增生病属中医学"乳癖" "乳痞" "乳中结核"的范畴.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乳腺增生病与脏腑、经络气血关系甚密,见证于经络之循行、脏腑气血之相系:足阳明胃经行贯乳中;足太阴脾经络胃上膈布于胸中;足厥阴肝经上膈布胸胁绕乳头而行;足少阴肾经贯肝膈而与乳联;冲任两脉起于胞中,任脉循腹里上关元至胸中,冲脉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故乳腺增生病多与肝胃两经关系密切,亦与脾肾两经、冲任两脉相关.
【总页数】2页(P82-83)
【作者】石爱君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人民医院,定西,7305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乳腺增生病的中医辨证治疗体会
2.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乳腺增生60例及护理
3.中医辨证治疗乳腺增生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4.中医辨证治疗乳腺增生效果探讨
5.中医辨证治疗乳腺增生30例临床体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1 《 代实 用乳 房疾 病诊疗 学》 王钟 富 . 1 现 .
[] 《 2 乳房 疾病 诊治 》 吴祥 德 , 守义 . . 董 [] 《 3 现代 中医乳房 病学 》 林毅 . . 唐汗 钧 .
作者 单位 : 肃省 临洮县 人民医 院 7 0 0 甘 350
减 , 肾阴复 , 木平 , 使 肝 气血调 , 乳癖 自消 。张某 , ,2 , 女 4 岁 经前乳 胀伴 头疼 , 肩背 牵扯痛 , : 查 乳房 质软 , 轻压痛 , 少 , 苔 质红 , 脉弦 , 红外 线扫 描乳腺小叶增生 , 证属肾阴不足 , 火上炎 , 木 津液凝滞 , 治宜滋阴 , 清肝 , 化痰 , 散结 , 方用 : 地 党参 牡蛎 夏枯草 半夏 贝母 麦芽 桃仁 橘 生 核 青皮 仙灵脾 仙 茅服药 5 剂再 调理 3月 , 诸证悉除 。
一
8 2—
参考文献
[】 郭继红 . 1 缺血性 J J. 波[】临床心 电图杂志 , 0 7 1 () 2 8 2 0 ,64:9 . [】 余杰 , 海珍 . 2 刘 急性 心肌梗死伴 J 波的 临床研究… . 临床 心学 图杂 志 , 0 8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l 4 2 0 ,73 :8 .
作者 单位 : 江西省赣 州 市宁都 县人民 医院 3 2 0 480
1病例资料
患者 男, 7岁, 6 因突发胸痛 1 于 2 1 年 6 1 h 00 月 0日入院 。患者于 1 h前晨起后无 明显诱因突 感胸 骨后压榨样疼 痛 , 程度剧 烈 , 伴大汗淋 漓, 疼痛呈持续 性 , 无放 射痛 , 伴心悸 , 气紧, 无 无恶心 、呕吐 , 无晕厥 。 既往 体健 , 无冠心病 史 , 无高血压 及糖 尿病史 。有吸烟史 3 余年 , 日 0 每 吸纸 烟 2 0支。体格检 查 : 体温 3 . ℃ , 搏 7 次 /分 , 吸 l 次 / 65 脉 2 呼 9 分, 血压 15 7mmH (mmHg 0 13 P ) 志清楚 , 2/ 8 g1 = .3k a。神 急性痛苦面 容, 双肺听诊 无异常 。心 界不大 , 心率 7 次 /分 , 2 律齐 , 心脏各瓣 膜听 诊 区未 闻及病理性 杂音 。四 肢皮肤 湿冷 。心 电图示提 示 : 窦性 心率 , V3 V6 联可见 明显 J , ~V 导 联 T波高尖 。诊断 : ~ 导 波 V2 6 冠心病 , A ( 前壁 , MI 广泛 超急性期) 立即给予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各 30a口 0 n g 服, 硝酸甘 油 4 u / m静脉泵入 , 院后 2 ri 0 g mi 入 0 n内患者连续发作 2 a 次 意识丧 失、抽搐 , 电监 护示心室颤 动 , 心 均经 电击转 复 , 静脉推注 美 并 托洛 尔 、胺 碘酮等 治疗后 未再 发作 。复查心 电 图显示 Vl ~V6 联 导 S T段弓背向上抬高 , 波 消失 , J 经尿激酶 1 O 5 万单位静脉溶栓 3 r n 0 i 后 a 原弓背 向上抬 的 S T段 回落大于 5%, 近等 电位线 , 0 接 患者 胸痛缓解 , 继 续抗血 小板 、抗凝 、抗缺血 治疗 2 周后 , 患者 于 2 l 6月 2 O 0年 6日痊 愈 出院 。
2讨 论
’
乳腺 增生病的 中医辨证 治疗体会
石 爱君
【 要】 目的 中医 中药 治疗 乳腺 增 生病 疗 效观 察 。方法 摘 据 病 因病机 分 为 4 型 立法 辨 证 ,乳腺 增 生基 本 治愈 。 【 关键 词】 乳腺 中医 治疗 【 图分 类号 】R 4 中 71 2 4 【 献标 识码 】A 文 从 中 医辨证论 治 的原则 辨 证治 疗乳 腺 生 。结 果 9 0痊愈 。结论 根
4痰阻气机 , 久郁成癖
素 有痰饮 , 久郁 气机 , 血性受 阻, 痰淤互结 , 阻塞乳络 , 癖结形成 , 症 见乳房 肿块 , 边界清楚 , 表面 光滑 , 按之坚实 , 推之 活动 , 常伴 月经延迟 或痛 经史 , 舌苔 黄腻 , 舌质红 , 脉弦 , 滑数 。查 : 两乳 外上方可 触及 2 . 0 15 x . 各一肿块 , 按之 坚实 , 之移动 , 推 证属痰淤 互结 , 阻络成癖 , 宜化 痰理气 , 逐瘀消癖 , 用海藻 半夏 瓜蒌 穿 山甲 当归 赤芍 皂刺 公英 枳壳 王不 留行 路路通 青 皮等连服 7 , 胀缓解 , 剂 乳 肿块 变软 , 每月 经前服 上方 l 0剂 , 连服 四月愈 。
【 文章编号 】 1 0 — 3 x2 1 ) 1 2 一 1 2 4 1(0 0 1—0 8 b 0 0 0
乳 腺增生病 属于 中医乳癖范畴 , 多见于 中青年女性 。乳腺增生 病 的 发生 是因为致病 因素 引起肝郁 气滞 , 痰淤互结 及冲任 失调最终 致乳 房经络 阻塞而发病 , 临床上从 复杂症候 中不断探 索病 因病机 。视脏 腑 功能盛衰 , 气血津液流畅与盈亏 , 审证求因 , 分为 四型立法辩证 , 一便提 高疗 效 。
临床研究
2 0 1 第4 第1期 0 年1月 1 卷 1
健 康 天 地
急性心肌梗 死伴 J波合并心室颤动 1 例
赖 雨 田
【 键词 】 急性 心肌梗 死 关 【 中图分 类号 】R I 7 4 5 心 电图 J波 心 室颤 动 【 文章编号 】 1 0 - 1 (0 0 j—0 8 a 0 2 4 2 1)1 02一 0 5 x J 也称Obm 波) 波( so 是指心 电图上 Q S波与 S R T段之 间出现 的一 个顿挫 , J 当 点从基线 明显偏移后 形成一定 的幅 度并持续一定时 间 , 呈 圆顶 状等形态 , 为 J 称 波。冠状 动脉 因阻塞性病 变或动脉痉 挛引起严 重的急性心肌 缺血 性事件发生时 , 电图新 出现 J 心 波或原来存在 的 J 波 振幅增高或时 限延 长时 , 为缺血性 J l缺血性 J 称 波【 1 , 波是心肌严重缺血 伴发 的一种心 电图改变 , 在 AMI 早期发生 。AMI 可 的 患者心 电图出 现 J , 临床现状 况较差 , 恶性心律 失常发生 率明显增加 , 且可 波 其 且 并 能发生心 室颤动及猝 死 。本例患 者在 A 的超 急性 期 出现 J , J MI 波 可 确定是缺血性 J , 即发生心 室颤 动 , 临床经过完全 符合 J 波 随 其 波演变 过程 。本 例提示 缺 血性 J波 对 恶性 心律 失常 有警 示作 用 , 临床 遇 到 AMI 者出现 J 患 波时 要引起足够重 视 , 及时识别高 危患者 , 并进行合理 的干预治疗 。 【 献标 识码】 A 文
每 月经前 服 5 , 剂 连续治疗 5月, 状基本 消除 , 症 随诊未 复发 。
2水不涵木 。 冲任失调
中年 妇女 由于 经带胎产导致 肾 阴耗 损 , 水不涵木 , 木火 上炎 , 灼津 凝液而 成癖结 , 症见经前 乳房做胀 , 有肿块 , 疼痛 , 伴经前头 痛 , 心烦易 怒, 月经量 少 , 苔少 , 质红 , 脉弦 细数 , 宜滋 肝阴 , 化凝 , 散结 , 方用 汤加
3子病及母 , 热淤 互结
烦劳过 度 , 阴亏损 , I 内灼 , 营 , ̄ OH 引动 肝阳上亢 , 阳盛 则热 , 热淤 互 结而 成乳核 , 症见胸 闷 , 气短 , 头晕 , 心悸 , 乳房两侧胀痛 , 乳核偏 小 , 随 月经先 后而消长 , 边尖红绛 , 弦 , 舌 脉 细数 , 苔薄黄 , 治宜养心肝 , 祛瘀化 浊, 方用 : 瓜蒌薤 白半 夏汤 , 使心肝得 养阴平阳秘 , 浊疏化 , 淤 肿块消除 。 某女3 岁, 5 乳房胀痛 达十余天 , 经量较少 , 伴头晕胸闷心悸 气短 , : 查 两 乳外 上方橘核 样肿块 2 3个 , 尖红绛 , - 舌 苔薄黄 , 证属心 阴亏损 , 阳 风 上亢 , 热淤 互结而成乳核 , 治宜清养心肝 , 祛瘀化浊 , 方用 枸杞 麦冬 五 味子 丹参 当 归 海藻 半夏 瓜蒌香附 薤 白 佛手 , 连服 7 , 剂 逐月调 服 而愈 。
1J-; f' 痰凝 ,  ̄ l 肝脾 失和
秉性抑郁 , 气犯 脾 , 失健运 , 肝 脾 水湿 内聚 , 气血 郁滞 , 乳乳核形 则 成, 症见乳房肿块 , 乳块 随喜怒消 长, 抑郁 , 善 失眠 多梦 , 烦 口苦 , 心 舌淡 红, 苔薄黄 , 脉细 , 治宜疏肝健脾 , 活血开郁 , 方用柴胡舒肝散 加减 , 肝气 调 达则脾 司健运 , 气血调和 乳核 自消 , , 女 , 8岁, 例 某 2 两乳结块 已两 年, 逐渐增 大 , 经前乳 胀疼痛变硬 , 经尽变 软 , 疼痛 缓 , 胸闷 , 伴 肋疼 , 红 外线扫描 : 右乳外上象 限斑 状浅灰透光影 , 边界欠清 , 周围血 管增粗 , 诊 断为乳腺 小叶增生 , 证属 肝脾失和 , 气阻血 凝 , 方用柴胡 香附 公英 青 皮 当 归 麦芽 川芎 赤芍 栀 子连服十剂 , 诸证缓解 , 再做辨证 加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