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IV)

合集下载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印发《中国地质调查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印发《中国地质调查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印发《中国地质调查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公布日期】2004.07.30•【文号】中编发[2004]2号•【施行日期】2004.07.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正文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印发《中国地质调查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中编发[2004]2号)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经审核批准,现予印发。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2004年7月30日中国地质调查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中国地质调查局为国土资源部直属的副部级事业单位,根据国家国土资源调查规划,负责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地质基础信息资料,并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

一、主要职责(一)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远景评价工作;组织实施国家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和国家交办的部分重大工程建设前期地质勘查工作。

(二)组织实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工作,开展地质环境监测和地质灾害调查、预报预警与专项防治。

(三)开展前沿性、基础性地质研究,以及与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相关的应用研究;开展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研究、引进与推广。

(四)受国土资源部委托,组织拟定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技术规程、规范和标准;组织实施质量监督和重大项目监理。

(五)建立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信息网络系统,开展地质资料信息、图书档案等社会公益服务工作。

(六)开展与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相关的国际交流合作,以及利用国外矿产资源前期地质工作。

(七)统一管理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

对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承担的国家地质调查工作实行项目联系、业务指导。

对项目执行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和成果管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 D2008-01地下水污染地质调查评价规范中国地质调查局2008年10月目 次前言 (III)引言 (IV)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2)4.1 目的 (2)4.2 任务 (2)4.3 基本要求 (2)5 设计编写与审批 (3)5.1 设计编写准备 (3)5.2 设计书编写 (4)5.3 设计书的审查与审批 (4)6 基础调查 (4)6.1 调查内容 (4)6.2 调查方法 (5)6.3 地下水污染动态监测 (6)7 样品采集 (7)7.1 一般要求 (7)7.2 采样准备 (7)7.3 采样方法 (8)7.4 样品保存与送检 (10)7.5 现场质量监控样品采集 (11)8 样品测试与质量控制 (11)8.1 样品测试指标 (11)8.2 样品测试质量控制 (11)9 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评价 (14)9.1 地下水质量评价 (14)9.2 地下水污染评价 (14)10 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与污染防治区划 (15)10.1 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 (15)10.2 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 (16)11 数据库建设 (16)11.1 一般要求 (16)11.2 数据库建设 (16)12 图件编制 (16)12.1 一般要求 (16)12.2 基础图件 (16)12.3 成果图件 (17)13 成果提交与报告编写 (17)13.1 成果提交 (17)13.2 报告编写 (17)附录A(规范性附录)设计书编制提纲 (18)附录B(规范性附录)地下水污染调查表格 (20)附录C(规范性附录)地下水测试指标 (31)附录D(资料性附录)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区原则 (38)附录E(资料性附录)成果报告编写提纲 (39)前 言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附录D、附录E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

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人事管理规定

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人事管理规定

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人事管理规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地质调查局•【公布日期】•【文号】中地调发[2003]116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人力资源综合规定正文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人事管理规定(中地调发〔2003〕116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人事管理工作,根据国家有关人事劳动政策、法规,结合局机关人事管理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人事管理工作要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干部人事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富有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局机关职工队伍。

第二章职工调配第三条调入(一)职工调入坚持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在编制内从严掌握、逐步补充的原则。

(二)各部(室)在编制内,确因工作需要从局机关以外单位调入工作人员,由用人部(室)提出书面申请,人事部门审核,经分管用人部(室)的局领导同意,人事部门会同用人部(室)对拟调入人员进行考察,形成书面考察材料,报分管人事部门的局领导同意后,由局党组会议决定。

调入人员实行试用期。

试用期满,考核称职,正式聘用;试用期满,考核不称职,视局机关空岗情况重新竞争上岗或由组织另行安排。

(三)人事部门根据局管理工作需要和编制情况,提出年度接收毕业生计划指标建议,经分管人事部门的局领导同意后,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

对拟接收的应届毕业生,由人事部门会同用人部(室)进行考察,形成书面考察材料,经分管人事部门的局领导同意,由局党组会议决定。

人事部门与毕业生签订协议。

(四)政策性接收安置人员,经局党组会议同意后,按上级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条招聘(一)需要公开招聘的局机关工作人员,由人事部门会同用人部(室)提出招聘工作的建议方案,经分管用人部(室)和人事部门的局领导审核,由局党组会议研究决定。

(二)招聘工作在局党组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成立局招聘工作领导小组,并在人事部门下设招聘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

《地质调查元数据内容与结构标准》

《地质调查元数据内容与结构标准》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
地质调查元数据内容
与结构标准
(2001年月日)
发布试用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
.前言
原地质矿产部地质调查局从年开始开展大规模的数据库建设工作,为方便查询与管理,以地质矿产部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形式发布并使用了《描述数据标准》,在与相关的各项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新的地质调查工作的开展,数据库建设规模又进一步扩大,为方便数据管理,便于用户更快速有效地获得信息,同时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在总结以往年工作基础上,参照相关标准,针对地质调查工作的特点,起草了本标准。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室、山东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晨阳、刘海蓉。

.适用范围
《地质调查元数据内容与格式标准》(以下简称“标准”)适用于对各类地质调查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简要描述、数据集与资料编目及信息交换服务。

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可参照执行。

.参照标准
本标准从思路和某些参数设置上参照了如下的元数据内容与格式规定:
加拿大地调所元数据内容标准。

美国联邦地学数据委员会()元数据内容标准。

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元数据标准。

信息共享元数据内容标准。

描述数据内容标准。

(冶金行业)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

(冶金行业)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

(冶金行业)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DD2004—03 地质调查GPS测量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地质调查GPS测量的工作方法、精度指标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陆上地质调查各专业(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探矿工程等)的GPS测量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的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8314—200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41—2001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GB/T17228—1998地质矿产勘查测绘术语DZ/T0153—95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CJJ73—9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Hl002—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l003—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地质调查GPS测量GPSsurveyforgeologicalreconnaissance为配合地质调查工作所做的GPS测量工作的统称。

3.2测点SurveyPoint地质调查中各类专业的地质点、物理点(重力、磁力、地震、交直流电场、电磁场、地热场、放射性场等观测点、地震炮点、供电点等)、化探采样点、物性采样点、水文点、钻孔、异常标志点、工区边界、独立剖面端点、重要地物点以及地质工程位置的定位点等统称为测点。

3.3观测时段ObservationSession测站上开始接收GPS卫星信号到停止接收时,连续观测的时间长度称为观测时段,简称时段。

3.4基准站Basestation在壹定的观测时间内,用固定在壹个已知点上的GPS接收机,壹直保持跟踪观测卫星,其余的GPS接收机在其控制范围内的测点上作业,这个固定测站称为基准站(也称为参考站或固定站)。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
6.2.2单位与发行情况表数据文件填写说明
数据集编号
数据集编号填写同
负责单位名称。
数据管理单位名称
负责单位地址
数据管理单位所在区街道、门牌号或信箱。
负责单位城市
数据管理单位所在城市。
负责单位省份
数据管理单位所在省(区、市)。
负责单位国家
数据管理单位所在国家。
单位电话号码
数据管理单位电话号码。
单位传真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
地质调查元数据内容
与结构标准
(2001年5月20日)
2000-XX-XX发布2000-XX-XX试用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
1.前言
原地质矿产部地质调查局从1994年开始开展大规模的数据库建设工作,为方便查询与管理,以地质矿产部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形式发布并使用了《GIS描述数据标准》,在与GIS相关的各项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6.2.1单位与发行情况表数据文件格式
单位与发行情况表
序号
名称
字段名
字段类型
长度
允许空值
1
数据集编号
dsid
字符
20
2
负责单位名称
org
字符
120
3
负责单位地址
address
字符
150
4
负责单位城市
city
字符
30
5
负责单位省份
prov
字符
30

6
负责单位国家
country
字符
20
7
单位电话号码
tel
3.3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元数据标准。
3.4NREDIS信息共享元数据内容标准。

中国地质调查局技术标准地质调查工作项目质量检查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技术标准地质调查工作项目质量检查要求

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检查要求一、为保证地调项目原始资料真实、可靠,提高成果报告的质量,特制定本要求。

二、本要求规定检查的地调项目原始资料的范围包括: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探矿工程、测绘印制、实验测试、信息技术等专业。

三、地调项目原始资料的检查工作依据国家的有关技术标准、技术要求、项目设计和地调局的有关要求进行。

四、地调局负责组织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检查工作的管理、组织与协调。

组织监审专家对局属单位承担的计划项目和工作项目、行业地勘单位承担的计划项目、国土资源部有关直属单位承担的计划项目和工作项目进行检查。

质量抽查的工作项目比例一般不低于当年地质调查工作项目总数的5%。

五、大区地调中心负责组织监审专家对本单位和辖区内地方地调单位承担的计划项目及其工作项目、行业地勘单位和院校承担的工作项目进行质量抽查。

组织抽查的工作项目比例一般不低于当年辖区内地质调查工作项目总数的20%。

六、承担单位对所承担的工作项目野外原始资料组织进行项目组自检(100%)、互检(100%)和承担单位的抽检(30%)。

野外原始资料须结合野外实地检查,并做好质量检查记录。

提倡承担单位按照GB/T 19000标准的要求,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把原始资料的经常性检查工作纳入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建立健全严格的质量责任制和检查验收制。

七、地调局、大区地调中心每年定期组织监审专家对原始资料进行质量检查,检查组一般由3-5名专家组成,实行组长负责制。

八、原始资料检查的重点放在野外。

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工作精度,野外实地检查比例不低于被检查资料的5~10%。

相关的专题研究及信息工程项目也应进行原始资料的检查。

九、原始资料检查的内容包括工作部署和工作量的使用是否合理得当;搜集、记录到的原始资料是否真实、齐全、清晰、符合野外地质实际情况;原始资料的管理是否规范,日常整理、登记是否规范及时;阶段性的综合整理是否及时、完整等。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1∶5万区域矿产调查技术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1∶5万区域矿产调查技术要求

5.野外工作技术要求5.1地质矿产填图技术要求5.1.1地质矿产填图的目的任务地质矿产填图的目的任务是提高测区内地质矿产研究程度,基本查明地质特征,大致查明成矿条件,发现新矿(化)点,为物化探异常解释、成矿规律研究和找矿靶区圈定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5.1.2基本要求(1)应充分收集、分析、应用区内已有的地、物、化、遥、矿产资料。

特别是要充分利用1:2.5万遥感解译成果、遥感影像图,提高研究程度和工作效率。

(2)地质矿产填图必须以野外实测为主、野外调查和室内修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地质矿产填图应充分应用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不断提高区内地质、矿产研究程度和填图质量。

必须采用数字填图技术。

(4)地质矿产填图方法要充分考虑区内地形、地貌、地质的综合特征及已知矿产展布特征,对成矿有利地段,要有所侧重。

对做过1:5万区调的地区,可根据区域矿产调查目的要求进行修测,修测的主要任务是实测矿产和与成矿有关的含矿层、标志层、控矿构造、矿化带、蚀变带、物化探异常区和与成矿有关的其它地质体。

对于未开展1:5万区调的地区,地质填图应达到1:5万地质简测程度。

(5)地质矿产填图尽可能使用符合质量要求的地形图为底图,其比例尺应大于或等于1:5万比例尺,野外手图应为1:2.5万比例尺,无1:2.5万比例尺地形图时可使用1:5万比例尺地形图放大至1:2.5万比例尺。

使用GPS定点。

(6)地质研究程度:基本查明区内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的产出、分布、岩石类型、变质作用及矿化作用等特征。

(7)矿产研究程度:初步了解含矿层、矿化带、蚀变带、矿体的分布范围、形态、产状、矿化类型、分布特点及其控制因素、矿石特征、矿石工业利用性能等。

5.1.3地质矿产填图方法和研究内容(1)沉积岩沉积岩采用岩石地层方法填图。

基本查明岩石地层单位的沉积序列、岩石组成、岩性、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岩相、厚度、产状、构造特征以及接触关系、地球化学特征,查明其含(控)矿性质、时空分布变化等。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DD 2004—01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Technical Requirement of 1∶250000 RegionalHydrogeologic Survey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本《技术要求》规定了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性质、目的、任务以及调查内容、技术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资料整理、图件编制、报告编写与提交成果的要求及方法。

1.2本《技术要求》是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程序、设计编写、调查实施、成果编制、质量监控、成果提交、验收与评审的主要依据。

1.3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

开展其它比例尺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也可参照。

2 引用标准GB 5749—85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GB/T 13727—92 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探规范GB 10202—88 海岸带综合地质勘查规范GB/T 14158—93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GB/T 14175—93 水文地质术语GB/T 14497—93 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文件要求GB/T 14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GB 15218—94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 50027—2001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 44—86 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 55—87 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DZ/T 0124—94 水文地质钻孔数据文件格式DZ/T 0128—94 地下水资源数据文件格式DZ/T 0133—94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 0148—94 水文地质钻探规程DZ/T 0151—95 区域地质调查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 0181—97 水文测井工作规范3 术语与定义3.1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regional hydrogeologic survey为调查区域地下水类型、埋藏、分布、形成条件、物理及化学性质、运动规律,区域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域环境地质问题所进行的综合性水文地质工作。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实施单位建立质量体系的原则要求-中地调函[2000]50号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实施单位建立质量体系的原则要求-中地调函[2000]50号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实施单位建立质量体系的原则要求正文:----------------------------------------------------------------------------------------------------------------------------------------------------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实施单位建立质量体系的原则要求(中地调函[2000]50号)第一条为确保地质调查项目的质量,要求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申请地调项目的实施单位(以下简称实施单位)按照GB/T19000-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国家标准,结合地质调查工作的特点,建立质量体系。

第二条实施单位要首先制定质量方针,确定质量目标,在质量方针和目标的指导下,建立质量体系。

第三条实施单位建立的质量体系范围可包括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探矿工程、测绘印制及信息技术等。

第四条质量体系的结构主要由下列内容构成:一、组织结构二、程序三、过程控制四、资源第五条组织结构包括:一、专门质量管理部门的设置;二、管理部门的隶属关系;三、管理部门的质量职能;四、管理部门工作接口及联系方法;五、建立质量责任制,明确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及质量责任和权限;六、赋予与质量工作有关人员的特权。

第六条程序贯穿于管理和生产技术全过程,主要体现在质量体系文件中,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及质量记录。

第七条质量手册的主要内容一、实施单位概况;二、实施单位的质量方针和目标;三、组织机构、责任和权限及其关系;四、质量体系要素概述;五、支持性文件(程序性文件和作业指导书)。

第八条程序文件:编制管理性程序文件和技术性程序文件。

根据地质调查工作的具体特点,确定各个一级要素为:立项、设计编制、施工、野外验收、报告编写、资料汇交、不合格控制与纠正措施、统计技术、文件控制、质量体系、质量考核与奖惩等,都应编制程序文件。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自然重砂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2001-06-01发布 2001-06-01试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前言自50年代全国开展1:20万区域重砂测量工作以来,到90年代已基本结束,其中部分省(区)进行了两轮重砂测量,大部分省(区)已完成了1:50万区域重砂成果总结,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重砂原始资料,圈定了相当数量有价值的重砂异常,为地质找矿、基础研究提供了大量有用信息。

建立自然重砂数据库,旨在为全国区域自然重砂资料的科学管理、开发利用、信息共享及综合研究提供数据源;将重砂信息资源纳入地理信息系统,以更好地为矿产预测、资源与环境评价服务。

为使自然重砂数据库建设项目在统一规范的框架内正常有序的开展,确保该项工作的完成,特制定了本工作指南。

本工作指南详细规定了自然重砂数据文件格式,基本数据项,给出了每个数据项的定义和填写说明;确定了图形及属性数据采集的技术要求;制定了工作流程及质量要求。

特别感谢李晨阳、李裕伟、姜作勤等同志在工作指南起草和执行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

本工作指南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并归口。

本工作指南主要起草人:杨东来李景朝史辉尹琦李树羽王之峰高章红本工作指南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信息资料处负责解释。

目录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4)1.1主题内容 (4)1.2适用范围 (4)2 引用标准 (4)3 术语定义 (4)4 规则 (4)4.1文件命名规则 (4)4.2 数据项名及代码 (5)4.3 统一编号规则 (5)5 重砂图层分类 (5)6 基础数据分类 (6)6.1 图幅基本信息数据文件 (6)6.2 样品基本信息数据文件 (7)6.3 样品鉴定结果数据文件 (9)6.4 水系属性文件 (10)7 基础数据实体关系 (11)8 数据库建设要求 (11)8.1 基础数据采集 (11)8.2 图形数据采集 (11)8.3 点位属性确定 (12)8.4 空间数据库建立 (12)8.5 工作流程 (12)9 文件交换格式 (12)9.1基础数据格式 (12)9.2 图形数据格式 (12)10 质量保证 (12)10.1 保证体系 (12)10.2 质量要求 (13)附件1 ACCESS格式数据说明附件2 工作日志及质量检查表附件3 部分省(区)矿物单颗粒重量附件4 关于安徽省自然重砂数据库建设所遇问题的说明自然重砂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主题内容本指南规定了自然重砂数据文件格式4个,基本数据项41个,给出了每个数据项的定义和填写说明;确定了图形及属性数据采集的技术要求;制定了工作流程及质量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质量管理总则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质量管理总则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质量管理总则 第一章一般原则第一条为了保证中国地质调查局(以下简称地调局)地质调查项目(以下简称地调项目)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地调项目的成果(产品)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总则。

第二条凡地调项目的实施单位均应遵守本总则。

第三条本总则所指地调项目包括: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探矿工程、测绘印制、实验测试、信息技术等各类项目。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四条地调项目的质量管理实行地调局、地区地调中心地区项目管理办公室两级管理,项目实施单位建立质量体系。

第五条地调局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地调项目的质量监督工作,职责是:㈠贯彻执行国家质量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宣传、推广国家有关标准;㈡制订地调项目质量管理制度、办法、规定,部署质量监督检查工作并组织实施;㈢负责地调项目实施单位质量体系认证、发证及审核工作,监督检查质量体系运行状态;㈣负责地调项目监督审查专家的资格认可及管理工作;㈤组织质量监督审查专家,监督检查地调项目成果(产品)技术标准、规范、规程、规定和技术要求的执行情况;㈥负责重大地调项目的立项、设计、施工、成果报告的质量监督工作;㈦建立质量管理动态信息系统,汇总地调项目的质量总体概况;㈧负责质量信得过单位的认可等管理工作;㈨培训质量管理人员;㈩查处重大质量事故。

第六条地调局各业务部门负责本专业地调项目的立项、设计编写、野外作业及成果报告等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并指导质量保证工作。

第七条地调局所属地区地调中心地区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本地区地调项目的质量控制及质量监督工作,并对质量保证工作进行指导。

其职责是:㈠督促地调项目实施单位建立质量体系,检查质量体系的运行状态;㈡负责对本地区地调项目的设计、施工、成果报告的质量进行监督;㈢监督检查地调项目成果(产品)技术标准和技术要求的贯彻执行;㈣负责向地调局推荐本地区质量信得过单位;㈤负责向地调局编报质量季报、半年报及年报;㈥组织和管理本地区地调项目监督审查专家的有关工作;㈦培训质量管理人员;㈧查处本地区地调项目的重大质量事故;第八条地调项目实施单位应建立健全质量体系,并保证其正常运行,对成果(产品)质量负责,在向地区地调中心编报的技术报告中必须有质量报告;按地调局有关规定对部分地调项目设计、野外施工、成果报告组织审查。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工作报告编写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工作报告编写要求

附件五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工作报告编写要求为及时全面地了解地质调查项目的工作进展、取得的主要成果,做好项目管理工作,为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制定政策、编制规划和计划提供基础信息,提出地质调查项目工作报告编写要求。

一、地质调查项目实施单位、承担单位均应按“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按时编报地质调查项目工作报告。

二、地质调查项目工作报告分为季报、半年报、年报和专报。

第二季度季报与半年报合并编报,第四季度季报与年报合并编报。

各类项目工作报告必须以书面和电子邮件两种形式,通过邮递和网络传输方式快速报出。

书面材料上报,必须加盖公章。

需同时向两个以上单位报送的工作报告,均应报送一式两份材料。

电子邮件的主题须填写单位全称和工作报告的详细名称,并附工作报告简要说明,说明文件类别和个数,发件人的姓名和联系电话等。

报送单位应做好邮件的防毒和保密工作。

三、工作项目工作报告编写主要内容:基本情况、实物工作量、主要进展与成果、经费使用情况、存在主要问题、下步工作安排及其他等(见格式一),按要求报送计划项目实施单位,抄报项目所在大区地调中心。

四、计划项目工作报告编报要求计划项目工作报告的编写分二部分,一是工作报告,二是附表。

(一)实施单位编写的计划项目工作报告(见格式一),是对计划项目内的工作项目工作报告的总结。

“工作进展与主要成果”和“下一步工作安排”,应分工作项目进行分述,力求文字简洁。

(二)计划项目工作报告附表编写(见格式二)。

五、地质调查项目专报为不定期报告。

主要报告地质调查重大的新发现、新进展、新成果,重大技术业务问题,重要业务活动、业务会议和其它急需报告的事项等。

工作项目专报由承担单位报送地调局。

计划项目专报由实施单位报送地调局。

六、地质调查项目工作报告由地调局进行汇总。

报告由主要进展与成果、重要成果和汇总简表三部分组成。

(一)地质调查主要进展与成果1.基础地质调查(区调地质调查、区域物化遥地质调查、农业地质调查、海洋地质调查、基础地质研究);2.矿产资源评价(有色金属矿产资源、贵金属矿产资源、其他矿产资源、1综合研究);3.水工环地质调查(水文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工程地质调查、灾害地质调查);4.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建设、地学基础数据库、地质调查信息技术支撑体系);5.地质调查方法技术研究(地球物理方法技术研究、地球化学方法技术研究、遥感地质方法技术研究、钻探方法技术研究、实验测试方法技术研究)。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标准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标准

中国地质调查局⼯作标准-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标准中国地质调查局⼯作标准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作指南(2.0版)2001-06-01发布2001-06-01试⽤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前⾔建⽴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旨在对以图件为基础的地质信息(传统的⽂字报告及图件),利⽤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将信息数字化,为基础地质研究、国⼟资源合理开发利⽤、矿产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建设、制定区域规划、保护⼈类赖以⽣存的地质环境提供有效的数字化信息,实现全国基础地学数据信息共享及信息社会化服务,提⾼其利⽤程度和使⽤价值,并为地质科学的信息化、⽹络化建设提供数据源。

为使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项⽬在统⼀规范的框架内正常有序的开展,确保该项⼯作的完成,特制定了本⼯作指南。

本⼯作指南,主要参考“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件格式[ DZ/T 0197-1997]”国家⾏业标准,对其中的相关内容直接引⽤,同时参考并引⽤其它相关标准,结合⼏年来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作实际⽽制定。

特别感谢李晨阳、李裕伟、姜作勤等同志在⼯作指南起草和执⾏过程中给予的⼤⼒⽀持。

本⼯作指南详细规定了建⽴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有关图层划分、⼯作流程、属性格式、数据内容、数据⽂件格式,以及质量保证要求、成果汇交办法等。

本⼯作指南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并归⼝。

本⼯作指南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负责起草。

本⼯作指南主要起草⼈:杨东来肖志坚李军李超岭李景朝⽥⽂新解⽴业本⼯作指南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信息资料处负责解释。

⽬录1 适⽤范围(1)2 引⽤标准(1)3 术语定义(1)4 图元及TIC点编号规则(2)4.1图元编号(2)3.2 TIC点编号规则(2)5、图层及属性表命名规则(2)5.1 图层命名规则(2)5.2 属性表命名规则(3)5.3 数据项名及代码(3)6 图层划分(3)7.属性表格式与说明(2)7.1 图幅基本信息图层(2)7.2 ⽔系图层(4)7.3 交通图层(5)7.4 居民地图层(5)7.5 境界图层(6)7.6 地形等⾼线图层(7)7.7 地层图层(8)7.8 ⽕⼭岩图层(12)7.9 ⾮正式地层单位图层(18)7.10侵⼊岩(包括变质变形侵⼊体)图层(19) 7.11 脉岩图层(27)7.12 围岩蚀变图层(28)7.13 混合岩化带、变质相带图层(29)7.14 断层图层(32)7.15构造变形带图层(33)7.16 矿产图层(35)7.17 产状符号图层(37)7.18其它图元图层(38)8 元数据⽂件格式(44)9 ⼯作流程(44)9.1 项⽬组织(46)9.2 资料准备(46)9.3 图件扫描(48)9.4 图形⽮量化(48)9.5 点线编辑(48)9.6 图⾯检查(48)9.7 图形校正(49)9.8 建⽴拓扑(49)9.9 建⽴分层⽂件(50)9.10 属性编辑(50)9.11 属性录⼊(50)9.12 属性⼀致性检查(50)9.13 图⾯整饰(50)9.14 投影转换(50)9.15 成果输出(51)10 质量监控(52)10.1质量监控体系(52)10.2 数据质量监控(52)11 成果汇交(59)11.1 成果汇交内容(59)11.2 汇交数据⽂件格式(60)11.3 成果质量检查验收内容(61)11.4 成果汇交注意事项(62)11.5 验收数据检查⽅法(63)11.6 检查评分⽅法(68)11.7 数据复核(70)12 1:25万和1:5万野外区调成果的空间数据库的建库⽅法(71) 12.1 建库原图(71)12.2 主要⼯作流程(71)附录A:地质年代单位符号及代码附件 1 :空间数据库⼯作⽇志表附件 2 :空间数据库建库⼯作报告编写提纲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作指南(2.0版)1 适⽤范围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适⽤于1:250000—1:50000地质图按图幅进⾏数据采集、存储管理、检索、输出和共享,其它⽐例尺地质图建⽴空间数据库可参照使⽤。

福利丨地调局修订矿产调查工作指南等标准(你需要的标准规范都在这里)

福利丨地调局修订矿产调查工作指南等标准(你需要的标准规范都在这里)

福利丨地调局修订矿产调查工作指南等标准(你需要的标准规范都在这里)中国矿业第一大自媒体:《矿业界》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综合部署了中国地质调查“九大计划”,下设50大工程,303个项目,年均项目经费60亿,三年近180亿。

为此,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修订了《1∶50000矿产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等四项工作标准,并与昨日发布在其网站。

《矿业界》本期详细梳理三项工作标准,并收集了标准中提及的部分规范文件,希望对矿业同仁工作有所帮助。

(规范文件持续更新中)需要具体规范请添加作者个人微信号:kuangye-jie1:50000矿产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1:250000陆域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1:50000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 ◆ ◆1:50000矿产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1:50000矿产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部署原则、工作程序、调查内容、技术方法、野外验收、成果编制、成果提交等方面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1:50000矿产地质调查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GB/T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25283-2010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规范DZ/T0004-2015重力调查技术规范(1:50000)DZ/T0011-2015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50000)DZ/T0070-2016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程DZ/T0071-1993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DZ/T0078-2015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DZ/T0079-2015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技术要求DZ/T0145-1994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DZ/T0151-2015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0173-1997大地电磁测深法技术规程DZ/T0176-1997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DZ/T0187-1997地面瞬变电磁法技术规程DZ/T0227-2010地质岩心钻探规程DZ/T0248-2014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技术规程EJ/T1140-2002地浸砂岩型铀矿钻探规范EJ/T1157-2002地浸砂岩型铀矿地质勘查规范DD2006-05地质信息元数据标准DD2006-06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DD2011-05矿产资源遥感调查技术要求DD2014-11多光谱遥感数据处理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标准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标准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2.0版)2001-06-01发布2001-06-01试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前言建立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旨在对以图件为基础的地质信息(传统的文字报告及图件),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将信息数字化,为基础地质研究、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建设、制定区域规划、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提供有效的数字化信息,实现全国基础地学数据信息共享及信息社会化服务,提高其利用程度和使用价值,并为地质科学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提供数据源。

为使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项目在统一规范的框架内正常有序的开展,确保该项工作的完成,特制定了本工作指南。

本工作指南,主要参考“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 DZ/T 0197-1997]”国家行业标准,对其中的相关内容直接引用,同时参考并引用其它相关标准,结合几年来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实际而制定。

特别感谢李晨阳、李裕伟、姜作勤等同志在工作指南起草和执行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

本工作指南详细规定了建立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有关图层划分、工作流程、属性格式、数据内容、数据文件格式,以及质量保证要求、成果汇交办法等。

本工作指南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并归口。

本工作指南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负责起草。

本工作指南主要起草人:杨东来肖志坚李军李超岭李景朝田文新解立业本工作指南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信息资料处负责解释。

目录1 适用范围(1)2 引用标准(1)3 术语定义(1)4 图元及TIC点编号规则(2)4.1图元编号(2)3.2 TIC点编号规则(2)5、图层及属性表命名规则(2)5.1 图层命名规则(2)5.2 属性表命名规则(3)5.3 数据项名及代码(3)6 图层划分(3)7.属性表格式与说明(2)7.1 图幅基本信息图层(2)7.2 水系图层(4)7.3 交通图层(5)7.4 居民地图层(5)7.5 境界图层(6)7.6 地形等高线图层(7)7.7 地层图层(8)7.8 火山岩图层(12)7.9 非正式地层单位图层(18)7.10侵入岩(包括变质变形侵入体)图层(19)7.11 脉岩图层(27)7.12 围岩蚀变图层(28)7.13 混合岩化带、变质相带图层(29)7.14 断层图层(32)7.15构造变形带图层(33)7.16 矿产图层(35)7.17 产状符号图层(37)7.18其它图元图层(38)8 元数据文件格式(44)9 工作流程(44)9.1 项目组织(46)9.2 资料准备(46)9.3 图件扫描(48)9.4 图形矢量化(48)9.5 点线编辑(48)9.6 图面检查(48)9.7 图形校正(49)9.8 建立拓扑(49)9.9 建立分层文件(50)9.10 属性编辑(50)9.11 属性录入(50)9.12 属性一致性检查(50)9.13 图面整饰(50)9.14 投影转换(50)9.15 成果输出(51)10 质量监控(52)10.1质量监控体系(52)10.2 数据质量监控(52)11 成果汇交(59)11.1 成果汇交内容(59)11.2 汇交数据文件格式(60)11.3 成果质量检查验收内容(61)11.4 成果汇交注意事项(62)11.5 验收数据检查方法(63)11.6 检查评分方法(68)11.7 数据复核(70)12 1:25万和1:5万野外区调成果的空间数据库的建库方法(71) 12.1 建库原图(71)12.2 主要工作流程(71)附录A :地质年代单位符号及代码附件 1 :空间数据库工作日志表附件 2 :空间数据库建库工作报告编写提纲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2.0版)1 适用范围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适用于1:250000—1:50000地质图按图幅进行数据采集、存储管理、检索、输出和共享,其它比例尺地质图建立空间数据库可参照使用。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 D2006-06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中国地质调查局2006年12月目 次前言 (I)引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符号和缩略语 (2)5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数据模型整体框架 (3)5.1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组织模型 (3)5.2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实体关系 (4)6 分类编码原则与规则 (6)6.1分类编码原则 (6)6.2分类编码规则 (6)6.3其他规则 (9)7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要素类、对象类和综合要素类描述与定义 (9)7.1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对象要素描述及类图设计 (10)7.2地质图数据集及要素类 (19)附录A (规范性附录)基于XML的地质代号注释标签描述规则 (61)附录B (规范性附录)单个图幅的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文件物理存储路径结构 (64)附录C (规范性附录)地质图独立要素类编码 (65)附录D (资料性附录)地质图数据对象定义 (66)附录E (资料性附录)基于数字填图技术的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技术路线流程图 (68)附录F (资料性附录)基于数字制图技术的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技术路线流程图 (68)附录G (资料性附录)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概念模型 (68)前 言本标准根据地质调查数据产品生产的需要及以往数据模型建模的实践,基于地理信息应用模式规则(ISO 19109)与地理信息空间模式(ISO 19107)、以ESRI的地理数据库描述框架、UML和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理论为基础,采用面向对象(地理数据库模型)的建模技术,在空间数据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反映数字地质图数据(实体)、数据(实体)之间的联系以及有关语义约束规则的形式化表述,为数字地质图数据的共同理解提供基础。

本标准提出了15个基本要素类,8个综合要素类,12个对象类,5个独立要素类。

本标准包括三大部分:第1~4章,标准的范围、一致性保证、 术语、定义、缩写、符号约定;第5~7章,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数据模型整体框架、分类编码原则与规则和描述地质图对象与要素类的具体规定;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和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附录D、附录E、附录F和附录G为资料性附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2 全面开展区域地质踏勘工作,测制区域性地质构造剖面,实地了解成矿地质条件。

4.1.3 全面开展区域矿产踏勘工作,实地了解矿化特征,并开展区域类比工作。

4.1.4 择优开展物探、化探异常三级查证工作。

4.1.5 运用GIS技术开展综合研究工作,对区域矿产资源远景进行预测和总体评估,圈定成矿远景区。

4.1.6 条件具备时对矿化地段估算3342资源量。

4.1.7 编制区域和矿化地段的各类图件。

4.2 成矿远景区矿产资源评价4.2.1 全面收集成矿远景区内的各类资料,开展预测工作,初步提出成矿远景地段。

4.2.2 全面开展野外踏勘工作,实际调查已知矿点、矿化线索,蚀变带以及物探、化探异常区,了解矿化特征,成矿地质背景,进行分析对比并对成矿远景区资源潜力进行总体评价。

4.2.3 在全面开展野外踏勘工作的基础上,择优对物探、化探异常进行三-二级查证工作,择优对矿化线索开展探矿工程揭露。

4.2.4 提出成矿远景区资源潜力的总体评价结论。

4.2.5 提出新发现的矿产地或可供普查的矿产地。

4.2.6 估算矿产地3341和3342预测资源量。

4.2.7 编制远景区及矿产地各类图件。

5 预查工作要求5.1 资料收集及综合分析工作5.1.1 全面收集工作区内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矿产、专题研究等各类资料,编制研究程度图。

对已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5.1.2 对区域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工作,根据不同矿产类型,编制区域岩相建造图,区域构造岩浆图,区域火山岩岩性岩相图等各类基础图件。

5.1.3 对区域物探资料进行重磁场数据处理工作,推断地质构造图件以及异常分布图件。

5.1.4 对区域化探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工作,编制数理统计图件以及异常分布图件,开展地球化学块体谱系分析、编制地球化学块体分析图件。

5.1.5 对区域遥感资料进行影象数据处理,编制地质构造推断解释图件。

5.1.6 对矿产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编制矿产卡片以及区域矿产图件。

5.1.7 运用GIS技术,对上述资料进行综合归纳,编制综合地质矿产图,作为部署野外调查工作的基础图件。

5.2 固体矿产预查工作,必须以野外调查工作为主,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相结合。

野外调查工作包括区域地质踏勘工作,区域矿产踏勘工作,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物探、化探异常查证、矿点检查工作;室内研究包括已有地质资料分析,综合图件编制,成矿远景区圈定、预测资源量估算等工作。

5.2.1 区域地质踏勘工作︰一般情况下,区域矿产资源远景评价工作应当在已完成1︰250 000区调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如尚未开展1︰250 000区调工作的地区,应单独立项开展1︰250 000区调工作。

一般情况下,成矿远景区矿产资源评价工作应当在已完成1︰50 000区调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如尚未开展1︰50 000区调工作的地区,应单独立项开展1︰50 000区调工作。

区域地质踏勘工作是预查工作的重要基础工作,无论是否已经完成区调工作都要精心组织落实,一般情况下部署一批能全面控制区内区域地质条件的剖面,进行踏勘工作,踏勘时应进行详细的路线观察编录,并绘制路线剖面图,对重要地质体布置专题路线观察。

通过区域地质踏勘工作,实地了解主要地质构造特征,成矿地质背景条件。

5.2.2 区域矿产踏勘工作区域矿产踏勘工作是预查工作的关键基础工作,一般情况下,工作区内都有一定数量的矿化线索、矿化点、矿点、物探、化探异常区,因此必须全面开展踏勘工作,对不同类型的矿化线索,都必须进行现场踏勘。

对有较多工作程度较高矿产地的地区,应经过分类,对不同类型的代表性矿产地进行全面踏勘,详细了解矿化特征、成矿地质背景、工作程度及以往评价存在问题等情况,修订原有的矿产卡片。

对已有成型矿床的远景区,必须开展典型矿床的野外专题调查工作,通过实地观察,详细了解矿床成矿地质条件、矿化特征、找矿标志等资料,以便指导远景区总体评价工作。

5.2.3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工作一般情况下,区域矿产资源远景评价工作应当在已完成1︰200 000-1︰500 000地球物理(包括航空或地面)、地球化学勘查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如尚未开展1︰200 000-1︰500 000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勘查工作的地区,应单独立项开展1︰200 000-1︰500 000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勘查工作。

一般情况下,成矿远景区矿产资源评价工作应当在已完成1︰50 000地球化学勘查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如尚未开展1︰50 000地球化学勘查工作的地区,应单独立项开展1︰50 000地球化学勘查工作,必要时应单独立项开展1︰50 000地球物理勘查工作。

对重要矿化地段,重要物探、化探异常区,以及开展物探、化探异常二级查证的地区应部署大比例尺(一般1︰25 000-1︰10 000)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工作。

对部署钻探工程的地区,必须作地球物理精测剖面和(或)地球化学加密剖面。

对钻探工程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应开展井中物探工作。

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勘查方法应根据具体地质条件,选择有效方法。

5.2.4 遥感地质调查工作遥感地质调查工作应贯穿于预查工作的全过程,收集资料及综合分析工作阶段,应选用合适的遥感影象数据,进行图像处理,制作同比例尺遥感影像地质解释图件。

野外踏勘阶段,必须对遥感解释进行对照修正,最大限度地通过野外踏勘,提取地层、岩石、构造、矿产等与成矿有关的信息以及确定矿产远景地段。

室内综合研究阶段,应利用遥感资料提供成矿远景区,优化普查区,提供矿化蚀变地段。

5.2.5 矿产地检查和物探、化探异常查证工作经过收集资料,综合分析,区域地质踏勘,区域矿产踏勘,物探、化探、遥感等资料综合分析及数据处理工作,对具有成矿远景的矿产地或矿化线索以及有意义的物探、化探异常开展检查工作,主要内容包括:草测大比例尺地质矿产图件,开展大比例尺物探、化探工作,布置少量探矿工程。

了解远景地段的矿化特征,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或者提出可供普查的矿产地。

对物探、化探异常查证工作,按照异常查证有关规定执行。

5.2.6 探矿工程预查阶段的探矿工程布置,要求达到揭露重要地质现象和矿化体的目的。

槽井探、坑探和钻探等取样工程应布置在矿化条件好、致矿异常可能性大或追索重要地质界线的地段。

探矿工程的布置需有实测或草测剖面,使用钻探手段查证异常时,孔位的确定要有实际依据,一旦物性前提存在,应用物探有关勘查方法的精测剖面反演成果确定孔位、孔斜和孔深;在围岩地层和矿层中岩矿芯采取率要符合有关规范、规定的要求。

5.2.7 采样和化验工作预查工作必须采集足够的与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相关的各类分析样品,各类采样、化验工作技术要求参照有关规范、规定执行。

5.2.8 工程编录工作野外编录工作按照有关标准执行。

6 预测资源量(3341、3342)的估算6.1 (3342)的估算条件6.1.1 初步研究了区内地质构造特征和成矿地质背景、各类异常的分布范围和特征、矿点、矿化点和矿化蚀变带的分布。

6.1.2 经过三级异常查证,获得了相应的数据,判定属矿致异常特征者或通过矿(化)点及有关民采点、老硐评价证实有潜力的地区。

6.1.3 编制了估算3342资源量所需的地质图件。

6.1.4 估算参数除预查工作实测外,部分参数可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

新类型矿床的估算参数要按地质调查的实际资料获取。

6.2 (3341)的估算条件6.2.1 初步了解了工作区内的地质构造、矿点、矿化点、矿化蚀变带、各类异常的分布范围和特征。

6.2.2 异常、矿(化)点经过了三-二级查证,已有见矿工程。

6.2.3 据地表观察和物、化、遥异常推断了矿体的产状、规模、分布范围,矿石品位和自然类型。

6.2.4 顺便了解了工作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

7 质量管理7.1 预查工作应遵循立项论证、设计编审、野外施工、野外验收、报告编写、评审验收、资料汇交等程序,各阶段都应严格按照有关规范规定和技术标准要求执行。

要求在编制设计时应根据工作区工作程度,地质条件相应制订各类实施细则。

7.2 项目承担单位都应按2000版ISO/DIS9000建立质量体系,并需经过二方认证或第三方认证。

8 预查工作提交成果8.1 预查地质报告及附表、附件8.1.1 预查地质报告主要内容工作目的和任务自然地理及经济条件以往地质工作评述区域地质背景区域矿产资源远景评价成矿远景区矿产资源评价预查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预测资源量估算结论8.1.2 附表、附件样品登记和分析结果表;预测资源量评价数据表(各工程、各剖面、各块段的矿体平均品位、平均厚度或面积、体积计算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各类数据表;物化探异常登记表和异常查证结果表;探矿工程一览表;生产矿井、老硐、民采坑道等资料汇总表;质量验收资料;插图图册、照片图册;附录 B(标准的附录)新发现的矿产地通过各类地质调查工作(在项目工作期内),或者根据群众报矿、群众采矿线索新发现的,并经过矿产调查工作证实为有进一步工作意义或具有工业价值,具有一定规模,作出初步评价的矿区。

验收标准1、初步了解矿区基本地质情况及矿床类型;对矿体分布和埋藏情况做过概略地质调查和少量的工程揭露与控制。

2、对矿石质量有正规取样化验资料,矿石质量及矿体开采技术条件符合现行矿产工业评价要求。

3、矿产地的资源量规模达到现行《矿产工业要求参考手册》中规定的小型矿床上限的二分之一以上。

4、估算资源量类别已满足《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中的333或前述3341之要求。

5、有正式编写的文字报告,并附有必要的地质图、剖面图、工程编录图及取样位置图等相应图件。

可供普查的矿产地通过矿产资源预查的矿区,矿点检查、物化探异常查证新发现矿产地,或由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的地段,矿床规模已达到小型以上,成矿条件有利,具备开展普查工作的条件。

验收标准:1、已有极少量的探矿工程揭露证实的矿化地段。

2、所揭露之矿化地段(或矿体)或已查证之异常,其成矿地质条件和矿化展布特征已经初步了解。

3、矿化体(或矿体)品位、厚度、开采技术条件已达到现行矿产资源一般工业指标要求,4、已有必要数量的取样测试结果,其取样、分析方法基本可靠,对新类型矿床还应有矿石技术加工条件及矿石(矿物)利用条件的初步分析资料。

5、估算了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3341),其规模达到现行《矿产工业要求参考手册》中规定的小型以上。

6、野外地质调查中顺便了解了矿化地段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其他开采技术条件。

7、附有相应的已审查认可的预查报告、地质简报及图件。

《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编制说明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了地质调查项目任务书,编号:1199209017,项目名称:“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调查评价技术要求(暂行)”,工作年限为1999年10月-2000年9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