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名医
百岁杏林女杰陈彤云
养生圈启迪陈彤云是国家级皮肤科专家,是现代中医皮肤学科的领头人之一,也是中医美容皮肤学科的开拓者,曾获“最美女医师”称号,2017年被评为“首届全国名中医”,2018年获“第十一届中国医师奖”。
1921年,陈彤云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中医世家,父亲陈树人以擅治温热病而著称。
从小陈彤云就被家里的中医气息熏染着,听父亲讲四气五味,看父亲望闻问切。
学校放假时陈彤云就在诊室随诊,帮父亲抄药方,旧时药铺包药很讲究,每味药单独包,每小包都附有药签或插图说明。
在年复一年地检查药味时,陈彤云认识了各种草药的形状、性味和功用。
父亲教徒弟背《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她也在一旁跟着学。
就这样,中医学的一些基础理论和概念,在不知不觉中灌进了她的脑海中。
在当时,子承父业被人视作理所当然,然而身为中医名家的陈树人却不希望女儿学习中医,而是为她规划了一条西式教育之路,将她送入了当时北平最有名的教会学校贝满女中。
在那里,清新严谨的校风、新颖多样的课程让少年陈彤云解放了思想,开阔了眼界。
陈彤云说:“贝满的校训是敬业乐群,这成为我一生学与行的规范。
”不过,虽然在学校接受了西学,父亲也没有放弃对她的国学教育,在家专门请了一位秀才教她四书五经,并督促她练习写大字和楷书。
1940年,陈彤云考入了著名的辅仁大学社会经济学专业。
在读大学三年级时,她与京津皮外科名医哈锐川之子哈玉民结为连理。
当时北平正值沦陷时期,社会混乱,民不聊生。
陈彤云回忆道:“日本人来了,有一天校长很严肃,一点笑容都没有,他说‘同学们你们把历史书拿出来,翻开128页,第三行到第七行拿笔抹了’。
我们一看都是中日战争、中日条约、割地、赔款,就全涂了,从此我对日本的抵抗更加深了。
”毕业后陈彤云不愿意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企业工作,只好选择回家在公公哈锐川的医馆做学徒,开始了她的从医之路。
最初,陈彤云在医馆只是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
在哈锐川的指导下,她一边阅读医学书籍,一边参加医疗实践,每天付出大量精力、体力接待各类疾病患者,很快她就显露出超高的悟性,临床能力迅速提高。
“三绝”儒医,百岁泰斗
“三绝”儒医,百岁泰斗作者:马烈光蒋建云来源:《华人时刊》2022年第12期中医界有一位博学多才、德高望重、蜚声中外的百岁泰斗,他就是恩师李克光教授。
恩师志存高远,淡泊名利,悬壶济世,为中国卫生事业和中医学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不仅精于医道,医理精深,医技高超,且擅诗文书法,尤喜围棋手谈,可谓“医、弈、文”三绝的一代儒医大家,更是一位“百岁而动作不衰”的养生“真人”。
大医精诚,医道一绝恩师儒医之风始自家学,他于1922年生于书香之家,曾祖父为清朝进士;祖父为清末秀才,曾做幕僚和私塾先生,并与名医董稚庵交厚;父亲为蜀中名医、著名中医教育家李斯炽先生。
恩师幼年时接受中国传统教育,4岁入私塾,从蒙学入门,至熟诵四书五经,学习琴棋书画,打下了影响其一生的、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他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深受长辈喜爱,高中毕业后,开始跟随父亲系统学习医学,研诵《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经,学习历代名医医著,并随父亲侍诊,体会中医临床实践。
严明的家风,系统的家传,使李克光从小养成了专心致志、熟读精思、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作风。
他的内科杂病理论及学术思想,除得之于经典外,主要得之于其父李斯炽先生。
他的生活环境中,不仅父亲是名医,而且往来之客皆为当地知名医家,董稚庵等名医见到聪明伶俐的李克光,都愿意倾囊相授,指点医理医术,因此他的医学水平提高得很快。
20世纪50年代初,因其父公务繁忙,李克光即代父应诊,悬壶为医,开启了为之奋斗70余年的辉煌业医生涯:协助其父编写《中医内科杂病讲义》,作为成都中医进修学校教材;进入四川医学院任住院医师,协助其父撰写了《医学三字经简释》;调入成都中医学院担任副院长,主讲中医基础理论、《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中医内科学等课程;1985年调任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首任院长;后担任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四川省政协第七届副主席等职。
在中医领域,恩师可谓全才,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临床诊治疾病,他医术高超,声名远播,擅治疑难杂症;中医教育,他桃李满天下,名誉传四海;中医科研,他承担国家级课题,完成了重大科研项目;著书立说,他著述丰富,论文、专著都是学术精品;行政管理,他先后担任教研室主任、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还曾为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各岗位的工作都组织得井井有条。
长寿典范——百岁大师郑集
36 【2019.04】
智慧养生 走近百岁园
饭,中午 12:45 午睡,下午 3:00 左右起床, 取: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愿
晚上 9 点半到 10 点睡觉。这个习惯郑老坚 更多人快乐健康地闯过生死关、名利关、权
持了几十年,不管是在寒冷的冬天,还是在 力关、生活关和社会关,随遇而安,自强不
除夕的晚上,他都是按时起床和入睡的。在 息,乐健百年。其实,郑集教授自知年老,但
下午起床收拾完毕,郑老还会用自创的运动 他却从来不去想那个老字,他把找事做、找
方法锻炼身体。具体操作起来就是,用双手 苦吃当成一种乐趣,在他看来,这样的选择,
扯着一根背包带(称为寿带)的两头,绷得直 当然还取决于自己的健康条件。郑老说:忘
规律生活 郑老认为,健康其实很简单,就是指身 体各器官官能协调有序,按照自身固有的规 律正常进行,这一点,郑老也是身体力行。郑 教授书桌旁的墙上有一张纸,上面写着每天 作息安排:早上 5 点闹钟准时发令起床,花 1 小时在床上按摩一遍,从头皮、眼、耳、鼻、 喉 、胸 、腹 、腰 、四 肢 直 至 脚 趾 ,达 到 舒 筋 活 络、促进新陈代谢的目的。12 点准时吃中
直的,一会儿在颈部蹭蹭,一会儿在背部蹭 掉你的年龄,不服老,为科学献身,死而后
蹭,一会儿又在腰部蹭蹭,一会儿在大腿上 已。这就是我一个百岁老人的追求。
蹭蹭,这种运动适合年龄大,下床活动不便
生活多花样
的老人,非常安全,坐在床上就能活动全身
在郑老 1980 年出版的 《我的回忆录》
筋骨,畅通气血。郑老认为,保持生活有规 中是这样说的:我一生喜欢劳动,青壮年时
普通人一样,多次与病魔抗争过:1916 年患 也偶尔写一点诗词自娱,对国画欣赏和旅游
吴定元:寿逾百岁 书传千秋
吴定元:寿逾百岁书传千秋作者:陆景川来源:《晚晴》2017年第12期1990年秋,在国家卫生部于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全国首届名老中医传承拜师仪式大会上,一位精神矍铄、身着侗布对襟衣的老人特别引人注目,他就是106岁的著名侗族老中医吴定元。
他不仅是这次拜师会上年寿最高的老中医,而且是仅有的几个民族医之一。
作为一个来自贵州偏僻侗寨的老人,吴定元历经三朝,痴迷本草,不改初心,终成大器。
清光绪十年(1884年)二月初四,吴定元出生在湖南省芷江县梨溪口乡六脚寨一个侗族农民家庭里,乳名叫吴老贵、又名吴文贵。
他父亲吴明辉是个祖传郎中,行医乡间,是族中第九代中医传承人。
身逢乱世,父亲带上全家外出逃荒。
几经辗转,先在贵州天柱县远口乡滞留,后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来到了剑河县柳荫堡落户。
逃难流落,家境贫寒,幼年定元随父上山采药,为人行医,成了吴氏家族的中医第十代传承人。
一生中,他先后拜认了七十多位师傅。
这些师辈,有中草名医,有方技药匠,有儒释道家,有接生奶奶,甚至巫婆神汉。
对这些民间各路“神仙”,他都不耻下问,虚心学习,因而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终于在花甲之年,成为黔湘桂边区侗族医药的一代宗师和誉饮侗乡苗寨集儒释道巫于一身的民间中医大师。
《草木春秋》是吴定元一世行医的智慧结晶,这本遗著记录并见证了他在90余年的行医生涯中,用采自侗乡苗寨崇山峻岭的一草一木为民治病,终生与草木结缘的历史。
1991年4月21日,吴定元老中医在老家公田村无疾而终,享年107岁,长眠在美丽的仰阿莎湖畔的月亮田山上。
定元一生,通晓养生之术,年过百岁而视听不衰。
他将儒家、道家、佛家及巫家的养生思想与中医学、侗医学的养生理念相结合,总结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
平心静气、乐观向上。
他的百岁人生,历经世态变迁,惯看秋月春风,对于天灾人祸,荣辱起伏,都能从容淡定,悲喜不惊。
1981年儿子因心脏病突发离世。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沉重打击让他茶饭不思,如大病一场。
名医干祖望的百岁人生
名医干祖望的百岁人生可能有不少人知道,医生是一种相对比较辛苦、比较劳累的职业,虽然能够帮助诸多患者解除病痛,可往往“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往往解除不了自身的病痛。
医家本身长寿者似乎不多,而国医大师、全国著名中医药学家干祖望教授却活了104岁。
干祖望教授有一句名言:“医人首先医己,一个无病的人,才能做个称职的医生。
”干老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不仅治病救人,而且十分注意自己身体力行。
80多岁时,他还能大气不喘地爬16层楼去病房查房。
后来他年过百岁,被尊为“百岁名医”时,也一直坚持在医疗第一线。
医者长命百岁,这是很不容易的。
干祖望教授是如何成为“百岁名医”的呢?话要从头说起。
1912年9月,干祖望出生于江苏省金山县张堰镇(现属上海市)的一个书香门第,5岁入私塾。
1929年,17岁的他被祖父送入嘉善名医钟道生门下学徒,他平时除了跟师待诊,还要做扫地、挑水、擦灯罩、配方、磨药等杂事。
为了学习治疗急性喉梗塞病人施救时常用的擒拿术,他苦练“三指抓坛功”。
22岁时,他学成出徒,在金山县张堰镇挂牌行医,以外科为主,治疗外伤所敷药膏全是他自己用麻油熬制的,由于疗效显著,备受欢迎。
1935年,干祖望进入上海东亚医学函授学校学习4年,获得毕业文凭。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卫生防疫工作差,每年都有“疫喉”流行,干祖望凭借娴熟的擒拿技术,配合中药内服、外敷,挽救了许多危重病人,成为当地有名气的中医。
1947年,干祖望任松江中医公会理事、江苏省中医师公会监事。
1952年,干祖望到北京进修学习,逐步了解西医耳鼻喉科的解剖、生理、病理知识;掌握了对耳鼻喉科疾病的检查手段和诊断方法。
此后,他在国内率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耳鼻喉科疾病,取得了单凭西医无法达到的良好治疗效果。
1956年,国医大师叶橘泉欣赏干祖望的才华,将他调入江苏省中医院工作。
1972年,干祖望创办了江苏省中医院中医耳鼻喉科,后被卫生部确定为第一个国家中医耳鼻喉科医疗中心,他也成为我国中医耳鼻喉科学创始人。
孙思邈知识问答题
孙思邈知识问答题
点击此处查看孙思邈知识问答题
以下哪一位曾被称为药王:孙思邈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位名医活到108岁,人称百岁神医,请问他是:孙思邈
在我国古代有位名医活到101岁,被称为百岁神医,他是:孙思邈
在我国古代哪位名医活到101岁:孙思邈
下列搭配不正确的是有(多选):陈子昂--边塞诗孙思邈--《唐本草》
我国古代被称为药王的著名医学家是:孙思邈
唐朝被称为药王的是:孙思邈
古代医籍《千金备急要方》的作者是:孙思邈
古代名医孙思邈创造了以痛取穴的针灸法,他把这个穴叫做阿是穴,这个名字源于:病人的话
被后世尊为药王的是:孙思邈
被后人尊为药王的是:孙思邈
百岁神医孙思邈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导尿术的人,您知道他是用什么导尿的吗:葱管
769、以下哪一位曾被称为药王:(中级题)3: 孙思邈
769、以下哪一位曾被称为”药王”:(中级题)3:孙思邈
64、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方》是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论。
3168.在我国古代有位名医活到101岁,被称为百岁神医,他是::孙思邈
1481.百岁神医孙思邈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导尿术的人,您知道他是用什么导尿的吗::葱管
127.以下哪一位曾被称为药王:孙思邈。
百岁老中医的长寿经
百岁老中医的长寿经作者:苏侗志祖丁远来源:《祝您健康》1984年第04期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瘰疬科的陈照老医师,今年4月26日已是101周岁高寿了。
为了探索陈老的长寿秘诀,我们从前年开始,每年都拜访了这位出生于1883年的老人。
当我们再次驱车来到距南通市区约10华里的南通县兴仁乡三庙村,跨进一座整洁宽敞、四厢格局的院落时,正巧陈老迎面走_来。
他手拉着’曾孙女儿,准备去院前乡间小路散步,一见我们,就停住脚步,细眯眼晴端详了一阵,笑呵呵地点头招呼:“哦,你们来了,稀客,稀客!”百岁老寿星笑容可掬地请我们进屋坐下。
“是什么风把你们吹来的呀”?老人满面春风、慢条斯理地开言问道。
“问候您老人家身体健康,专程来看望您的!”不敢当啊!你们蛮长的路来看我,谢谢了。
”老人坐到藤椅里。
我们问起他这一年来的生活起居和饮食情况,又把话头转到去年他百岁生日上的一段往事。
老人百岁诞辰之时,原先子孙们对这人生难逢的百岁生日早在筹划,准备热热闹闹庆贺一番,万没想到老人为此定下了两条规矩,一不准子女铺张浪费为他祝寿,二不准邀请至亲好友前来贺寿。
子女孙儿们最后还是拗不过老人,在那一天,只是办了比平常稍好一些的洒菜,再下些面条儿,也算团聚祝贺了一番,用老人自己的话说,这样既可以节约钱财,又不浪费亲友及子女的时间,更主要的是避免了突然忙忙碌碌,热热闹闹,由此而造成情绪过分激动,打乱了生活节奏,影响正常的作息,有碍健康。
原来,老人定下的规矩也是从养生之道方面考虑的。
请代光绪年间,陈照出生在一个贫苦农家。
由于连年天灾人祸,襁褓中的陈照,是在营养不良、面黄肌瘦的状态下度过的。
童年时期,家中无钱供他读书,从早到晚帮助父母干些小活儿;青年时代的陈照,农忙种田,农闲织布,每天黎明即起,深更半夜才睡觉。
在他26岁那年,邻近侯家庙里来了一位跛脚的游医郎中。
时值严冬腊月,风雪交加,跛脚老人身染重病,“卧庙”不起。
陈照非常同情这位无人照顾的生病老人,每天为他送些稀饭菜汤,帮他洗脸擦身。
古代名医 孙思邈 生平简介
古代名医孙思邈生平简介姓名孙思邈字暂无资料。
别名孙真人、药王去逝时间682年所在朝代唐朝出生地区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主要成就编写《千金方》、《千金要方》代表作品《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擅长领域不仅精于内科,而且兼擅外科、妇科、小儿科、五官科、眼科,并对摄生、食疗、针灸、预防、炼丹等都有研究,同时具有广博的药物学知识和精湛的针灸技术代表作品暂无资料。
一、孙思邈简介:孙思邈,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成为汉族民间信仰之一。
孙思邈是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塬人,约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享年101岁。
也有人根据《旧唐书》、《新唐书》等分析,认为孙思邈大约生于公元542年,卒于公元682年,终年140岁左右(我们以为后者更为正确,故以之为准)。
因各地民俗的不同,故信奉的药王还不止一个,其中著名的还有神农,春秋时期的扁鹊,三国时的华佗,韦慈藏、韦善俊、韦古道(韦老师)、河北安国邳彤等。
二、人物介绍:孙思邈(581-682),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是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
他也是一位地位很高的道教人物。
在很多道教宫观里都有"药王殿"。
他医德高尚,重视养生,济世活人,是一位真正的道士。
他是中国陕西耀县人,公元581年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受到老师的器重,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学说。
由于当时社会动乱,孙思邈隐居陕西境内的秦岭太白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当时的朝廷下令征孙思邈为国子监博士,被他拒绝了。
孙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教经典,探索养生术,同时也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剂。
他选择了"济世活人"作为他的终生事业,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
孙思邈还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
唐朝建立后,孙思邈开始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
孙思邈[唐代医药学家]
孙思邈[唐代医药学家]中国古代十大名医扁鹊春秋战国时期名医,代表作《内经》华佗三国著名医学家,发明麻沸散张仲景东汉末年医学家,代表作《伤寒杂病论》查看更多人物生平孙思邈幼年体弱多病,汤药之资而罄尽家产。
他自幼聪明过人,他通百家之说,崇尚老庄学说,兼通佛典。
孙思邈个人画他生于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102岁。
十八岁立志学医,二十岁即为乡邻治病。
他对古典医学有深刻的研究,对民间验方十分重视,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我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论述医德思想、倡导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都是先人未有。
一生致力于药物研究,曾上峨嵋山、终南山、下江州,隐居太白山等地,边行医,边采集中药,边临床试验,他是继张仲景之后中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中医药的先驱者,为祖国的中医发展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德。
孙思邈医德高尚。
他认为,医生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其它则“无欲无求”,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尊”,“华夷愚智,普同一等”。
他身体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用毕生精力实现了自己的医德思想,是我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被西方称之为“医学论之父”,与希波克拉底齐名的世界三大医德名人之一,中国古代当之无愧的著名科学家和思想家。
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多次推却做官召请。
隋文帝时,征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欲授于爵位,唐高宗欲拜谏议大夫,他都固辞不受,一心致力于医学。
孙思邈一生勤于着书,晚年隐居于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五台山(药王山)专心立着,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
一生着书八十多种,其中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影响最大,两部巨着60卷,药方论6500首。
《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称为《千金方》,它是唐代以前医药学成就的系统总结,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很深远。
孙思邈是中华医学发展先河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在中外医学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功勋,千馀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和崇拜。
【山西名医录】盘点山西各地那些医术高超的中医高手欢迎补充
山西名医录】盘点山西各地那些医术高超的中医高手,欢迎补充先给大家说一下,排名不分先后,我想起哪位写哪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我一样的情况,前几年的时候,家里的老人得了病,由于本人是信任中医,并且也爱好中医的。
那时的我,只要有什么身体不舒服就会去网上百度搜索:XX地方最好的中医大夫是谁?哪个中医大夫治这个病比较厉害?山西有没有好中医大夫?等等。
总是得不到非常有效的信息,网上搜索来的信息很杂,很不切乎实际。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也是为了咱们山西人找中医大夫的时候,有个比较靠谱的参考,毕竟在百度上一搜索“山西中医”,出来的全是广告。
不可信,不可信,不可信啊。
如果你或身边人有什么不舒服,就可以在这里找到比较对症的大夫。
如果能帮到你,就请点个赞,支持一下吧。
话不多说,这就开始盘点吧。
太原名医:张建银中医扶阳派郑卢医学传人。
三十余年间,广拜各地各派明医名师学习,孜孜以求中医大道,希冀融通长,并致力以现代医学、生命科学的视域阐扬古中医学。
期间,张先生研学自费达数百万之巨,随缘就诊,于疑难杂症常出奇功:曾经让一位在老山前线被炮弹震聋的连长当下恢复听力,一位承受强直性脊柱炎痛苦十余年的病人现场活动自如。
创立中华莲花医学,以上古易经、河洛之数为本源,以黄帝内经、道德经、五行大义为根基,以仲景之学、扶阳之学为正宗,以道医、佛医、藏医为辅佐,以解剖学、经膜学、人体软组织学、现代心理学为开拓,综合方药、针道、灸道、徒手治疗、心理疗法等多层面的疗愈技术,针对现代人的体质偏失,能够对三高等慢性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癌症、抑郁症与人体内外的各类疼痛病症提供系统有效的解决方案。
秋心居士短评:本人极其敬佩的中医名家,中医扶阳派、佛医、藏医等等各门各派之所长,创立了“莲花医学”。
忻州名医:卫习武百岁老中医卫习武为人看病,“只开药方不卖药”。
医德之高,令我十分佩服。
自学中医。
卫习武治病救人不分官民、亲疏,都一视同仁。
遇有康复病人拿了礼物表示感谢,他都一概谢绝。
世界上最长寿老中医112岁老中医王昌松的养生之道
世界上最长寿老中医112岁老中医王昌松的养生之道厚德为基清心为上湖南省岳阳市著名老中医王昌松于今年1月1日,因病辞世,享年112岁。
王昌松1902年农历7月出生于湖南省岳阳市云溪区文桥镇一中医世家,10岁从父学医,15岁独立行医,于岳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退休,退休后继续行医。
上世纪50年代就成为屈指可数的“湖南省名老中医”之一,1999年被载入《世界神医》大辞典,被列为世界名中医、中华传统医学专家。
因医德高尚、医术高明而享誉遐迩。
他曾获“中南区种痘特等模范”、“湖南省名老中医”、“第四届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全国优秀公益人物”、“全国健康老人”、“岳阳市建市30周年感动岳阳人物”、“岳阳市首届道德模范特别奖”、“岳阳市终身名医”等荣誉称号。
这位在全国中医界享有声誉的老人,医术精,人品好,医得高,医风正,几十年如一日,心系百姓,从不分地位高低、身份贵贱,王昌松把中医药的简、便、廉、验等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树起了一面旗帜。
诊所内挂着对联:“历三朝变幻风云活国活人德高望重千秋远;享百岁霞觞福寿祝公祝裔柱馥兰香万古长。
”此联道出了王老的心声:长寿之道,厚德为基。
他每天早晨6点准时起床,8点准时步行至诊所,上午就在坐诊看病中度过。
午休过后,他有时呆在家中看书、听听戏曲、看看抗战题材的电视剧,有时去逛逛药材市场或图书城……这是他每天的大致日常生活。
他悬壶济世90余载。
90多年来,王昌松始终视病人为亲人,注重高疗效低费用的原则,扶危济困。
他1988年从岳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退休后,自费租房义诊,平均每天为20多位病人把脉看病,从没休过节假日;从不收取挂号费用,拒收红包,至少接诊病人15万余人次,免收挂号费80多万元。
面对经济困难的病人,他更是分文不取,甚至还资助其生活费及往返路费。
他言传身教,不仅让女儿、孙子孙女传承其衣钵,更带徒20余人,弘扬医术医道。
湖北监利县农民邹文忠患病前来求医,由于家境贫寒,在以后长达30多年的日子里,每次过来看病,除了看病开方,临走时王昌松都要送他回家路费;36岁的四川人陈名,来岳阳打工,患有“肺结核、乙肝大三阳”,因经济拮据,精神几度崩溃,王昌松又慷慨解囊,给予他长达5年的免费治疗,又让他的妻子在诊所中免费学医,并每月发给她800元工资,以此资助他们生活;91岁高龄的葛正湘因当年战事连年,亲朋失散,劳苦一生,疾病缠身,长年居住在敬老院,王老念其伶仃孤苦,十几年来嘘寒问暖,免费为其治病,并在生活上给予帮助。
离不开患者的国医大师阮士怡
走近百岁园百岁高龄的国医大师阮士怡教授,1917年2月出生,河北省丰南县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
阮士怡于1946年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研究生毕业,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1955年奉调协助天津市市立中医医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前身)建院工作;1979年,创建天津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与老年病学科。
这位百岁老人的双手和脸上布满皱纹,须发皆白,慈爱的眼神令人难以忘怀。
他在中医领域鞠躬尽瘁70余年,曾经历战乱及辗转曲折的行医历程,将自己的毕生所知所学奉献给了中医药事业。
执着进行心血管疾病研究他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事业近70年,百岁高龄还亲自为患者把脉开方、会诊重症、解惑疑难,是我国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他推动了天津中医、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分化与发展,创建了天津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科、老年病学科。
他倡导“益气养阴”法治疗冠心病,创立了“益肾健脾、涤痰散结”法干预老年内科疾病,提出了“软坚涤痰强心”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制了通脉养心丸、补肾抗衰片、降脂软脉灵Ⅰ~Ⅳ号、新生脉散片、黏脂饮等8种中药制剂,其中通脉养心丸已上市。
他开展了舌诊客观化研究,发现了舌下络斑与年龄、病种及中医证候之间的变化规律,揭示了舌下络脉与中医瘀血证的内在联系,总结了心肌梗死患者舌象演化的客观规律。
“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荣养卫……”闭着眼睛都能背诵整篇《汤头歌诀》的阮士怡,恍惚间好似回到了儿时的庭院,嗅到那飘香满院的中药味。
当年,叔祖父阮鹤庭是当地知名的郎中,父亲则经营着一家中药铺。
阮士怡喜欢课余时在父亲的中药铺帮忙,他总是被整面墙的中药柜所吸引,父亲注意到了阮士怡的兴趣,时常为他讲解一些中药材知识。
从小的耳濡目染,阮士怡逐渐在脑海中形成了对中医、中药的初步认识。
20世纪20年代,时逢军阀混战,阮士怡被迫辍学,但爱读书的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
后来,他参加北京高中数理化会考,以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工学院及辅仁大学两所学校同时录取,当时崇尚理科的他毅然选择了北京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就学。
百岁中医罗明山医案选
百岁中医罗明山医案选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历经数千年的实践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
在这个领域中,有许多优秀的医生和学者,他们以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罗明山医生是一位备受尊敬的中医老师,他在医学领域中拥有广泛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对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都有着深入的研究。
罗明山医生是一位百岁老人,他的生命历程就是一部中医医案的宝库。
他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医案,这些医案记录了他治疗各种疾病的经验和心得。
这些医案不仅是中医学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医学生和医生学习和实践的重要参考。
以下是我整理的罗明山医案选,希望可以对中医学的学习和实践有所帮助。
一、治疗胃病患者:男性,45岁,胃痛、腹胀、恶心。
罗明山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诊断为胃气郁结、湿热困脾。
他采用了以下的治疗方法:1. 中药汤剂:破坚散结汤,包括白芍、陈皮、泽泻、甘草、厚朴等。
2. 饮食调理:忌食辛辣、油腻、生冷、过饥过饱的食物,多吃粗粮、蔬菜、水果等清淡饮食。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缓解,胃痛、腹胀、恶心等症状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二、治疗高血压患者:女性,60岁,血压高、头痛、心悸。
罗明山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诊断为肝郁气滞、热毒内蕴。
他采用了以下的治疗方法:1. 中药汤剂:柏子仁丸,包括柏子仁、茯苓、白术、甘草等。
2. 饮食调理:忌食辛辣、油腻、过咸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清淡饮食。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血压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头痛、心悸等症状也有所缓解。
三、治疗糖尿病患者:男性,50岁,口干、多尿、疲乏无力。
罗明山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诊断为气虚湿盛、糖尿病。
他采用了以下的治疗方法:1. 中药汤剂:四君子汤加黄精、五味子、石菖蒲等,包括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等。
2. 饮食调理:忌食高糖、高脂、高蛋白的食物,多吃粗粮、蔬菜、水果等清淡饮食。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口干、多尿、疲乏无力等症状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一位百岁名医的养生情怀
一位百岁名医的养生情怀作者:张天鸣李建杰来源:《科学导报》2020年第53期很多人都知道洪洞县有个老中医叫孔祝三,但很少人知道他已经是个年逾百岁的老寿星,对于他的养生之道更是鲜为人知。
孔祝三,名庆华,字祝三,汉族,1920年8月14日出生于山西省洪洞县甘亭镇东孔村。
先生是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从小就勤奋好学,《本草备要》《脉决》《汤头歌诀》《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医学衷中参西录》《温病条辩》《证治准绳》《外科症治全生集》《傅青主女科》《医林改错》《医经精义》《血证论》等医学书籍,他都熟读于心,甚至可以背诵下来。
他师从多位祖传名医,与祖传名医张学聪、张学恭学习丸散膏丹等成药的制作。
后遇一位精通外科疮疡的李姓名医,擅长炼制丹药红升丹、白降丹,并有一秘方《大红伤药》,此药止血止痛、抗感染,用于疮疡能祛腐生肌,孔祝三尽得其传。
后拜临汾名医张永智(孔祝三岳父)为师,张先生后为洪洞县人民医院著名中医骨科,张永智也为祖传名医,其为六代,传于接骨膏药方、烧伤方、褥疮方、生肌散(专治各种伤口不愈合、不收口,去腐生肌)、桃花散(刀伤破伤疮疡药)、冰硫散(治疗阴囊湿疹)、三黄散(外涂治疗无名肿毒)等家传秘方。
从药铺当徒到出师行医,白天出诊,夜间读书就是他的日常。
1946年,游学南通的孔祝三结识了当地中医朱良春,以医会友,甚是投缘并互相敬重,后应朱良春邀请在其开办的南通中医学校教书育人。
1947年,应朱良春介绍赴南京参加考试院举办的全国特种考试,中医师考试及格,取得中医师证书,当时全国仅100名获证医师。
同年,他重返故里后在县城关帝楼西边开办诊所,挂牌行医,但他依然未曾停下学习的脚步,1951~1956年期间,他于山西省第三期中医进修班、山西晋南专区针灸医生训练班学习,均取得优异成绩。
1956年,调入洪洞县人民医院,任中医科副主任、主任。
1959年,被山西省晋南医学科学研究所聘请为研究员。
1980年,获主治中医师。
京城名医双桥老太太——记北京著名中医正骨专家罗有明
京城名医双桥老太太——记北京著名中医正骨专家罗有明在北京只要提起百岁老人“双桥老太太”,稍微上点儿年岁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的,在中国正骨方面,她以医德高尚、医术高超而享誉京城。
在医学界,她是公认的中医正骨专家;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她是“捏骨神医”、“华佗转世”。
在她八十多年的行医生涯中,上至大官下至平民百姓、外地民工,经她亲手治愈的患者就有数万人,老人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般的色彩。
“正骨世家”的第五代传人'双桥老太太’的真名叫罗有明,1900年出生在河南省夏邑县的罗楼村。
罗家是个中医正骨世家,算起来已有近300年的历史,“罗氏正骨法”以手法轻、诊断准、见效快而远近闻名。
罗家世代行医,按祖辈留下的规矩,医术本是单传,罗有明本属不传之列。
当年由于她在几个兄弟姐妹中心地善良、聪明伶俐,因此罗家在选择第五代传人时,老祖母破例将她提名,让她跟兄弟姊妹们一起排队摸病人的骨头,别人谁也摸不准,只有5岁的罗有明摸起来既轻又准。
于是,她成了“罗氏正骨法”的第五代传人。
“罗氏正骨法”的主要特点是:手法诊断,手法治疗。
在对骨折、骨关节脱臼、颈椎综合症、椎间盘脱出、软组织损伤、骨质增生、多种腰疼病的治疗上,显效快、治愈率高,深得海内外患者们的信任。
罗有明自幼就跟老祖母学习正骨医术,10岁左右,她就能帮助奶奶学着给人治病,到16岁开始独立行医时,就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女“郎中” 了。
她行医八十余年,经她亲手治愈的患者不计其数,光她带出的徒弟就有四五千人,遍布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不乏国际知名的骨伤科专家。
“有明”本无名据老人讲,自己的丈夫王治中早年参加红军,长征的时候是红一方面军的一个连长,、、、、、(省略40多字是平台不允许出现的时政问题)谁家有人磕碰了也常把老人接去给诊治。
回忆起过去那段往事,老人家显得有些激动。
“罗有明这个名字还是周老总给取的呢! ”老人家至今说起这段往事仍然记忆犹新。
那还是六十年代初的事儿:有一次,邓大姐同志扭伤了腰,躺在床上不能动,痛的连身都翻不了,经几个医生治疗后效果都不明显。
干祖望百岁国医
干祖望:百岁国医实习记者赵维婷•他“师法于西,西为中用”,最终形成了在治疗中按照中医的思路遣方用药,同时把外科理念引入到耳鼻喉疾病的治疗,用现代化的检查手段来辨别疾病、辨别证候的基本理念,撰就全国第一部《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他对学生言传身教的不仅是对待学术的认真态度,更是对待病人的敬业精神;他一生最幸福的事是说真话,做实事;他是金陵“十大藏书状元”之一,酷爱藏书、看书、写书……干祖望1912年出生于上海金山,4岁入私塾,17岁学医,21岁挂牌行医。
早年悬壶于浦南一代,1951年挂出全国第一块“中医耳鼻咽喉科”招牌,1972年,在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创办“中医耳鼻咽喉科”,该科室于2006年成为第一个国家中医耳鼻喉科重点专科。
C over P eople封面人物本栏目冠名:东莞鸿企机械有限公司从1912到2014,一个多世纪光阴荏苒,成就了一代国医大家的风骨,更见证了祖国医学的壮丽复兴。
国医卫士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前那个悬壶沪上的年轻郎中,还是解放后桃李满天下的金陵大家,干祖望有一点从未改变,他始终满怀着对祖国医学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常因中医药屡遭不平而振臂高呼,为争取中医应有地位而摇旗呐喊。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医曾遭遇来自国民政府的一系列压制政策。
彼时,文采斐然的干祖望在挂牌出诊之余还在报刊上开设专栏。
他奋笔疾书,痛陈时弊,1946年,在《中华医药报》上发表文章《中医师不得打针与用西药之我见》,直言“卫生署”关于中医师不得打针与用西药的条文是在压制中医;1947年,在《中医药周刊》上发表的《如何挽救中医外用药之没落》怒斥部分中医师盲目尾随西医,抛弃中医精华,“能辨出雷佛奴尔代马妥尔的优劣,而竟不知红、黄、升、降药的成分”。
他不仅鼓励中医师面对西医时要增强自信,更强调中医自身需要发展,他认为中医师应积极发展自己的丸、散、膏、丹,否则就好比人在“佛门”却诵念西方“圣经”,势必葬送中医。
他还曾在《莫把祖国医学遗产言为来之于西医》一文中详细考据,鼻子乃胚胎发育最早的器官,是在《汉书·杨雄传》中第一次道破的;1861年初次被报道的梅尼埃综合征,在1264年《直指方》早已谈及;《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之“耳聋治肺”“鼻塞治心”,揭开了耳咽管阻塞可致暴聋、鼻甲肥大可致鼻塞之谜;用圈套器摘除鼻息肉,为《外科正宗》首创;《儒门事亲》中初次介绍内腔镜钳取异物的方法等等。
百岁老中医补阳“神器”
【加减】⼤便⼲燥者加⾁苁蓉30g;⼼⽕偏旺者加炒⼭栀10g;⼝⼲者加⽞参10g,⽯斛10g,多梦者加夜交藤30g;下肢浮肿者加泽泻20g。
3.通肠汤【处⽅】⾁苁蓉30克、全⽠蒌30-50克、草决明30克、⽞参30克、⽣地30克、⽕⿇仁10克、酒军炭5-10克、⽩术15克、党参15克、⽜膝10克、⽣⾸乌20克、枳实10克、⽢草3克。
【⽤法】⽔煎服。
【功效】滋肾⽔,增津液,⾏⽓滞,润肠道。
【主治】⽼年便秘4.滋肾平肝煎【处⽅】当归15g,川芎10g,⽣地⿈15g,⽩芍15g,炒远志10g,⼥贞⼦15g,墨旱莲15g,菖蒲10g,⾹附10g,珍珠母(先煎)30g,茯苓20g,夜交藤15g。
【功效】 滋肾养⼼,平肝健脾。
【主治】⽤于妇⼥更年期综合征。
也可运⽤于眩晕、⽿鸣、失眠或妇⼥性功能减退等症。
【加减】 肾虚甚者加仙茅、淫⽺藿;⽓虚者加黄芪、党参;⽔肿者加猪苓、泽泻;虚汗出者加浮⼩麦;⼿颤者加钩藤、⽣龙齿;头晕⼼烦甚者加⽩蒺藜、⽩薇:⽿鸣者加磁⽯、龙胆草;⼼阴虚者加天冬、麦冬、沙参、⽯斛;体胖痰湿者加温胆汤。
5.⿐炎清解通窍汤【处⽅】防风10g,荆芥10g,⾟夷10g,苍⽿⼦15g,⽩芷10g,薄荷(后下)5g,菊花10g,⾦莲花20g,桑⽩⽪15g,桔梗10g,细⾟3g,⽣⽢草6g。
【⽤法】⽔煎服,每⽇1剂。
【功效】祛风解表。
【主治】过敏性⿐炎急性期。
急性期应以外感表证论治6.温中益肾汤【处⽅】补⾻脂10克,⾁⾖蔻5克,淡附⽚5克,⼲姜炭5克,炒⽩术10克,苍术10克,五味⼦5克,乌药5克,炒薏仁15克,党参10克,茯苓20克,⼭楂炭10克,诃⼦⾁6克,⾁桂3克。
【功效】温中、壮命门之⽕、化湿健脾【主治】慢性腹泻、结肠炎久治不愈,均有良效。
7.四仙酒【处⽅】仙茅15g,仙灵脾10g,威灵仙15g,炒三仙15g,枸杞⼦15g。
【⽤法】将上药煎30分钟,过滤去渣,澄清后,兑⼊25度⽩酒500mL。
多配药量类增。
百岁老医生萧仁慈
百岁老医生萧仁慈作者:暂无来源:《家庭医学(上半月)》 2020年第10期周一海(广西南宁 530021)2020年8月23日,老医生萧仁慈迎来了103岁(虚岁)的农历生日。
此时,泉州石狮市区老街民生路,车流不息、人头攒动,一派热闹的市井气象。
与马路上喧闹的景象相反,街边一座老宅里,满头银发的萧仁慈戴着老花镜,安静地坐在椅子上,双手捧着当天的报纸,专心地浏览翻阅。
在居所的对面,那栋墙面和屋顶栏板斑驳的两层楼房,正是她和丈夫参与创建并在此供职半生的石狮市总医院旧址。
每每凝视旧景,睹物思人思物,老人百感交集、思绪万千……1918,萧仁慈出生于惠安县梅峰铺萧厝村一个基督教家庭。
1938年从惠世医院附设护士学校(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前身)毕业的萧仁慈开始从事医护工作。
为了给百姓创造更好的医疗环境,1956年,她和丈夫联合其他诊所,共同创建了石狮联合医院(石狮市总医院前身),结束了石狮没有综合型医院的历史。
萧仁慈一直在医院里担任妇产科医师及护士长。
退休后,萧仁慈仍被医院返聘,直到87岁高龄,她才因年事渐高结束了长达65年的医疗工作。
在医疗技术较为落后的情况下,对于孕妇来说,分娩相当于到鬼门关走了一回,一旦难产就可能与这个世界诀别。
在缺乏医药的年代,石狮永宁、蚶江、祥芝,晋江龙湖、永和、深沪、金井等周边镇区接生婆们处理不了的危险产妇,都会被送往萧仁慈所在的医院,其中很多都是胎位异常。
萧仁慈凭借丰富的接生经验,对胎位异常的孕产妇采用“外倒转术法”,将孕妇的胎位矫正至正常,然后就能顺利分娩,保证母婴平安。
因她高超的医术及崇高的医德,患者们都亲切地称呼她为“萧先”。
林俊德与萧仁慈的家就安在医院对面,中间仅隔着一条五六米的老街。
作为医院妇产科的主诊医生,萧仁慈工作无定时,常常不分昼夜地守在医院为产妇接生。
在儿子和女儿的记忆里,医院仿佛才是母亲真正的“家”。
2017年8月26日,萧仁慈迎来了百岁寿诞。
家中没有礼炮和宴席,萧仁慈在子孙们的祝福和陪伴中愉快、温馨地度过了百岁生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说上古时代有一个高寿的人,他能掌握好天地自然的规律,能把握好天地间的阴阳,吸纳它们的营养与精气,好好地守护自己的元气和精神,身体健壮,所以能与天地万寿无疆,这就是人长寿的圭臬。
在春城昆明有这样一位老中医,已经98岁高龄了,鹤发童颜、红光满面、精神矍铄,依然在圣爱中医馆为患者看病,来找他求医的患者趋之若鹜,从医70年,治愈的患者遍布省内外以及日本、越南等邻国,每每施以圣手药到病除,被滇中百姓亲切地称为百岁名医……百岁名医在圣爱中医馆,雕栏画栋,古朴典雅的坐诊阁楼里,我终于见到仰慕已久的百岁名医陈兆一。
他已经98岁高龄了,鹤发童颜、红光满面、精神矍铄,依然在圣爱中医馆为患者看病,来找他求医的患者趋之若鹜。
他是云南中医界标杆式人物,他的高风亮节,大器之举,甚至大智如愚,宛如五千年中医药文化的印记:采天地之正气、历岁月之磨练、得自然之造化始成的尊者。
为人纯正,不计较得失,活得洒脱和率真;性格温顺而亮节,为人处事低调而不失高雅。
而他的医术正如他的为人处世:简单、稳重、实用。
普通得随处可见的草药,在他的调教下晶莹剔透,凤凰涅槃,那浸透千年沧桑历练的中药奇葩,变得璀璨夺目。
他是我所见过的大隐隐于市的贤者。
在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熙熙攘攘皆为名往的浮华尘世间,显得那样特立独行,从他身上依稀看到药王孙思邈的影子。
2009年6月初,中央电视台的《夕阳红》节目组知晓圣爱中医馆有个百岁名医,千里迢迢过来采访他,直到央视的采访者过来昆明他都拒绝采访。
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世人趋之若鹜,为了达到出名的目的,有些人甚至愿意出卖自己的灵魂,而陈老将功名利禄视如粪土,这种洒脱和率真让人肃然起敬。
可当央视的人说,我们做这个节目,主要是为了向像您老一样为中医药事业呕心沥血,奉献毕生心血的中医药人士致敬的时候,陈老妥协了,对于一个从20世纪过来的人,特别是经历过积贫积弱屈辱生活的人,20世纪是一个抹不去绕不开无法释怀的残酷岁月……中医世家“襟沧江而带怒水”的保山是中国版图上开发极早、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边疆地区。
保山这块土地上曾发生过哀牢归汉、永昌建郡、邓子龙戎边、滇西抗战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这里曾留下永历帝、徐霞客、徐悲鸿、马可波罗等人的足迹;这里曾养育了“九隆传人”柳貌、蜀汉名将吕凯、“永半朝”王宏祚、回民领袖杜文秀、民国元老李根源、一代英哲艾思奇等著名人物。
1911年,腾越起义领导人张文光在保山打响云南辛亥革命第一枪之际,在保山市的一家书香门第殷富之家著名中医陈兆一诞生了。
一个世纪过去了,陈兆一即将满一百岁,还依然在春城昆明圣爱中医馆为患者看病,是当代中国健在的最高寿中医专家之一,由于医术精湛,每每施以圣手药到病除,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百岁名医。
又给西南文献之邦保山增添了一段传奇故事。
保山经历了数千年时光洗磨,而今已成为边地珠链般璀璨夺目的永恒风景,酿制了无比丰厚的人文底蕴。
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从陈兆一先生身上可以看到古代先圣的遗风,他一生行为准则和医风医德受到父亲的影响比较大。
陈兆一祖父和父亲都是行医的。
父亲是前清贡生,相当于举人副榜,做了贡生以后,理论上就可以当官了,但父亲看透了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对官场尔虞我诈无所作为深为痛恨。
一生信奉传统思想“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一直都没有担任清廷的一官半职。
陈兆一父亲曾立下祖训:“书必读,不当官”,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出陈兆一父亲对腐败晚清的不满。
7岁,陈兆一进入私塾读书,课堂之余师从父亲学医。
由于从小受父亲的影响比较深,陈兆一一直遵循父亲的做人做事原则,一生虽有很多次当官的机会,都委婉拒绝。
有文化的人,可以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一可避庸医之误,二可以作为防身和孝亲的本钱,故历史上就有“儒门事亲”之说。
“文人学医,如快刀切豆腐”;医人习文,像金库里得到宝葫芦。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好的文化功底是学好中医的基础和重要路径。
这种文化与中医难分难解的现象,说明了中国大文化观的普遍渗透和中医学的趋文性特征。
历史经验证明,中医的成才之路,非经典名著滋养下的躬身实践,别无蹊径。
俗云:“不为良相,当为良医。
”陈兆一父亲一生不问政事,一心专研古代经典医学著作,将毕生精力和才干全部投入到中医药事业,成为保山一带著名的中医专家,一生救人无数。
陈兆一深受父亲影响。
对《四书五经》、《易经》深有研究,深谙《伤寒论》、《金匮要论》等中医经典书籍,临床施治十分推崇《伤寒论》,他认为:《伤寒论》总结了秦汉以前的中医药理论,始创临床医学辨证著作,开辟了理法方药的辨证论治体系,奠定了医学发展基础。
初出茅庐从小对中医情有独钟,加上父亲的言传身教,陈兆一到十九岁的时候就偷偷背着父亲给人看病了,但也就是这一次看病,注定了陈兆一与中医的不解之缘。
那是一个深秋的夜晚,父亲外出给人看病一直都没有回家,家里面突然来了一对母子,儿子年龄在20多岁,高烧不退,一直处于昏迷状态。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当时村里交通很不方便,也缺医少药,方圆几公里的人已经吃惯了父亲的中药,病人家属也不知道该将重症病人送到什么地方。
等了很长时间父亲还没有回来,眼看病人的病情越来越重,在大家不知所措的时候,陈兆一从书房里走出来,认真地给病人把脉后坚定地说,“让我试一试,否则病人可能拖不到我父亲回来。
”陈兆一勇敢地站了出来。
病人母亲想,虎门无犬子,或许陈兆一真能将人救过来。
果不其然,当病人服下汤药后,奇迹出来了,一个小时候后,一直高烧不退,处于昏迷状态的病人慢慢睁开了眼睛,命悬一丝的病人得救了,家属激动得热泪盈眶,当场要让陈兆一收下这个二十多岁的病人做干儿子。
“我的年龄比他还小,做他的干爹不合常理。
”陈兆一委婉地说,病人母亲深情地说:“我的儿子是你救活的,你是他的救命恩人呀;他是独生子,父亲已经过世,是你给他重生的机会呀,我要重重谢你”。
陈兆一再次婉言谢绝病人家属报答。
陈兆一后怕不已,如果知道他是独儿子,父亲已经过世的话,我可能没有勇气去救他了。
这一次看病让陈兆一深深领悟到医者责任重大,只有精湛的医术才能解救更多的病人,也才能坦然面对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这坚定了他从医的决心:做一个无愧于祖宗的中国人,当一个无愧于病人的医生。
命运多舛三十多岁的时候,陈兆一已经成为保山方圆几公里知名的中医医生了。
陈兆一跟随父亲跋山涉水采药,翻山越岭给人看病,虽然每天风餐露宿,但日子过得其乐融融。
可不久,灾难接连而来。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一场旨在将中华民族灭亡的卢沟桥事变。
日军迅速占领了中国北方的京津地区、南方的广东、汉口、上海、南京等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中国沿海几乎所有的港口都落入了日本人的手中。
20世纪四十年代初,中日双方进入战争的相持阶段,战争变成了消耗战。
对于中国来说,物资供应问题此时显得异常严峻起来。
而对于日寇来说,战争必须速战速决,否则资源匮乏的日本将被拖死在中国战场,为了包围中国,也为了破坏从滇缅公路的物资进入中国,日本从西南发动了新一轮旨在灭亡中国的攻坚战。
此时,滇缅公路,这条穿过了中国最坚硬的山区,跨越了中国最湍急的河流,蜿蜒上千公里的运输干道,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是一条不折不扣的生命线。
滇缅公路正好穿过富饶的保山县城。
惨绝人寰的屠杀在西南边陲上演了,60多年过去了,陈兆一回首往事,眼里噙满悲愤的泪花,那是不堪回首的往事。
隆隆的炮声、冲天的火光、横飞的血肉、悲凉的哭喊……一幕幕闪现在眼前。
日寇所到之处,烧杀抢劫,奸淫掳掠,村里死了很多人,大家已经没有棺材给死者下葬了,只能是在山上挖个坑,死者衣不蔽体就被埋下。
我家的房子也被炸了,还好当时家里没有人,可父亲毕生的心血毁于一旦,父亲所有的中医藏书,还有那珍贵的中医著作全部被烧毁。
当时是一个缺医少药的年代,医生很紧缺,日寇到处去抓医生,很多中医医生不愿苟且偷生为日本人服务,被杀了很多人。
为了逃离日寇的屠刀,我们一家人数月辗转逃避,落荒逃到昆明,身上一文不名,仅剩随身珍藏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各一本和数册医稿。
行医十载,流落千里,身上,仅有一条御寒的破被和一根逃难用的棍子,眼前,是一个沦落了的家乡,茫茫人海何处是安身之地。
陈兆一先生回想当年逃路昆明的情景,唏嘘不已。
蜚声昆明陈兆一先生在保山一带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中医,但在20世纪40年代的昆明,当时有很多国内知名的中医专家避难到这个地方,昆明可以说是卧虎藏龙之地,随便在大街上都可能会撞到一个知名学者。
而初来乍到的陈兆一在昆明只不过是一个无名小辈而已。
可俗话说,是金子终会发光。
陈兆一虽然没有什么名气,起初来他诊室看病的人也比较少,但陈兆一看病费用低廉,而且效果比较显著,慢慢地来找他看病的人就多起来了。
一天,诊所里来了一个穿着讲究的病人,一身笔挺的中山装,掩藏不住苍白的脸色,暗淡的眼神。
据患者介绍,他得的是慢性肾炎,已经看了很多中西医医生,病情还是没有得到改善,听身边的人说,保山来了一个医术高超的中医医生,所以特过来求医问药。
陈兆一通过“望、闻、问、切”,认真细致把脉问诊,开了中药给患者。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后,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改善。
三个月后,患者开着车再次来到陈老的诊所,说是要答谢陈兆一的救命之恩。
“你可以选择昆明的一家医院去当院长,所有的事情我去活动。
”原来这位肾病患者是当时省政府秘书长。
陈兆一沉思片刻,从屋里拿出父亲留下的祖训:“书必读,不当官”给省秘书长看,秘书长领会其意,惆怅而去。
从此有很多达官贵人请陈兆一看病,但陈兆一看病一视同仁,不以穷人而远之,不以富人而近之,一直坚守父亲留下的祖训。
日益受到患者的爱戴。
解放后,特别是一九五四年纠正了歧视中医的错误倾向以后,中医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
昆明成立了联合诊所,由于陈兆一先生的高尚人品、精湛的医术,会员一致推举他担任联合诊所的所长,但陈兆一再次婉言谢绝。
“我只不过是一个中医医生,只能为老百姓看点病,管理我很不擅长,希望大家能推举一个真正对中医药事业发展有高瞻远瞩的人士担当。
”陈老坦诚的向大家说,其实,陈兆一不是想推卸责任,他由于受父亲的影响比较深,性格温顺恬淡,不一定能在管理上对组织有所帮助,而看病确实是他的专长,最后大家接受了陈老的推辞,委以指导老师的职务,陈老在这个过程中倾其所囊,把自己多年的临证经验、心得体会教授给一个又一个的年轻中医医生,为云南中医药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多次被省卫生厅评为先进工作者,他的多项荣誉被载入《医林人物》历代名医录中。
从这个侧面我们再一次感受到陈兆一高尚的人格魅力。
结缘圣爱有人说,缘分是天定的,如果有缘的话,迟早哪一天我们能相识相知。
但如果没有相同的性情那又怎能结缘呢?只有“心存善念,真诚做人,实在做事”的人才有更多的机会和相同人有缘分。
确实是这样,一个居心叵测、狡猾的小人怎样能和心地善良的人结为朋友呢?如果时间给他们一千年,我相信,他们也不能成为朋友,所谓“志不同,不相为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