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智慧 人类智能进化的未来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体智慧(讲座提纲)
——人类智能进化的未来方向
一、问题的引出
近年来云计算成为我国重要的新兴战略产业,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加强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安全可控关键软硬件应用试点推广,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云计算相关战略规划。上海作为首先起动城市,在光缆等基础性设施上进行了大量投入,与此同时相呼应的是上海积极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云计算和智慧城市的发展带来的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那就是人类的智能在这种背景下产生重要变化。
云计算是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要和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它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作为一种商品通过互联网进行流通。云计算的特点在于让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不是在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这样一个个体的数据中心的运行将与互联网更相似,从而使得个体单位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云计算也意味着我们人类的计算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外化、合作与共享。
智慧城市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普适计算所创导的全面感知和互联的基础上,实现人、物、城市功能系统之间无缝连接与协同联动的智能城市,它具有自感知、自适应、自优化,从而对城市多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有人把它看成是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例如,上海首先计划在智能交通和远程医疗上进行操作。智慧城市在更宽泛的层面上实现人类智能的外化、合作与共享。
从技术层面看,云计算和智慧城市形成的共同特点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
二、集体智慧的内涵与人类热力学的解读
1.集体智慧的内涵
集体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本来是指生物个体通过协作和竞争能够达到了高于其智力水平的现象,它最初是来自于美国昆虫学家W.M.惠勒(W. M. Wheeler)对蚂蚁社会性行为的观测。惠勒发现,在一些昆虫的行为中,独立的个体可以合作得非常完美,以至于变得和一个单一的有机体没有什么区别。1911年,惠勒看到这样的协作过程在蚂蚁身上起作用,它们表现得像一个动物的细胞,并且具有集体思维。他认为聚集的蚁群看起来形成了一个“超有机体”。这就是集体智慧理论的前身。
加拿大渥太华大学传播系集体智慧的首席教授皮埃尔•列维认为在数字化
时代,当各种形式的数据、文本、图表、声音、信息被大量转化为数字形式,并
且能在赛博空间中进行存储和传播时,那么人类的个体智能就有可能虚拟地联接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智能形式,这就是集体智慧。集体智慧它是“一个普遍分布式的智能形式,可以不断增强,实时协调,并导致技能的有效调动。”1在皮埃尔•列维赋予集体智慧以新的内涵时,互联网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他认为出现了人工智能技术之后,信息就可以被用来模拟人类的经验。当计算机和通信网络,特别是超文本网络允许使用者处理文本、声音、图像或软件的那些超文本变化时,我们人类的未来思想将发生重大变化。这个变化也就是他后来所说的从个体智慧走向集体智慧。1991年他在《动态表意文字》2一书中进一步提出了,当计算机可以用动画进行思想的视觉表达时,它不但是一种新的认知模式,而且有助于我们人类发明一种“文化信息媒体评论家和想象力”,实现了绘制观景社会一种完全不同的路径。1992年他与米歇尔(Michel Authier)合作出版了《知识树》3,其中将知识用一个计算机系统形象化地处理为一个人类集体的动力系统。
现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互联网这个新的传播机制上,我们人类的知识不存在着超验的贮存方式,它只是我们所知道的一种累积。在这里,没有人能够知道一切,但是每一个人都能知道一些。因此,集体智慧的首要前提就是智能被普遍地分布着。
一种智能如果被无视、也不被利用,那么它一定不是增强的。但是在互联网所形成的全球性的赛博空间上,构成人类知识的信息要素是以虚拟接触的方式互相联结起来,并且不断地被人所调用。因而,由此而形成的智能应该是在不断地被增强。新的传播机制更诱人的地方就是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实时工具,让共同体成员在同一个知识的虚拟世界里协同他们的相互作用。当然,智能的实时协同从技术上来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使物理环境模型化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对离开了社会公众的主体如何授权的问题,以便他们在一个符号的场景中进行互动。作为一种集体的智慧,在现实社会中的价值就是能够有效地调动社会成员所具有的种种技能。当然有效地调动社会成员的技能所面对的,就不仅仅是技能多样性的识别和改进技能的具体实施问题,而且还是蕴含着一个伦理的和政治的问题。
2.集体智慧产生的原因
在数字化时代,我们人类面对的那些信息行为可以看作是无数个体讯息(messages)随机运动的宏观表现,它在形式上一般表现为符号实体的有效显示、托付、生动性和感知性。这种现象就如同于大量分子的运动可以产生热效应一样。
1Pierre Lévy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mankind's emerging world in cyberspace, Perseus Books, 1999 ,P1 2法文版原名为:L'ide ographie dynamique : vers une imagination artificielle? Paris : La Decouverte, 1991.
3法文版原名为:Les arbres de connaissances,Paris : La De couverte, 1992.
目前我们人类对信息的处理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躯体(somatic)处理,比如演讲、音乐和舞蹈的实况转播;第二个层次是媒体处理,比如信息重新处理改进它在时空中的分布;第三个层次是数字处理,比如把模拟形式的数据转换为计算机可以读取的数字形式。皮埃尔•列维认为第一个层次的处理方式虽然能够直观地反映信息的情况,但是它不能精确地再现某一个个体讯息,也不能成功地传递信息。媒体处理可以克服上述缺点,但是媒体处理又只能局限在固定、再现和传递躯体技术所产生的信息上,而不能通过计算机重新处理。如果让计算机可以重新处理,那么就必须将模拟形式的个体讯息数据转换为计算机可以读取的数字形式。数字化技术就可以让我们创造、修改个体讯息甚至是可以与它互动。由于数字化技术可以互动,并伴随着网络化,这为智能的合作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从信息科学的角度看,媒体处理和数字化处理都是在比特意义上操作的。我们知道在物质的摩尔技术(molar technologies)层面,人们现在通常是依据热力学定律,用加热和复合等技术来处理物质能量的产生、转化以及物质的改性。在分子技术(molecular technologies)层面,人们可以通过纳米等技术来操作原子或分子实现物质的改性。类似地,在信息的“摩尔技术”层面,人们是用媒体技术来处理讯息的固定、再现、分布以及去文本化,以便在特定的时空领域里进一步改进它的分布情况和实现传播。而在信息的“分子技术”层面是用数字化的手段并在“比特”的单位上去处理讯息,以实现特定语境下讯息的生产、分布以及互动。
当数字化技术创造了赛伯空间时,那么用信息的“分子技术“处理过的个体讯息就可以虚拟地联系起来,并可以进行实时操作。特别当赛伯空间是一个网络形态并可以实现交互性时,个体用户就可以通过发布自己内容的方式,使得现有知识实现社会共享。只要个体用户足够多,那么在网络上产生的智能随机效应就不单单是个体智能在信息数量上的一种单纯贡献,而是通过众多智能的随机协同产生了智能的涌现效应,形成集体智慧,因而它也是一种质量上的贡献。这种现象非常类同于一个容器中大量分子的随机运动可以产生热效应一样。
在数字时代最为经典的集体智慧案例是Linux操作系统软件的开发。Linux 系统的创造者李纳斯•托瓦兹(Linus Torvalds)在1991年将自己创作的Linux0.02版系统放在互联网上,以源代码全开放的形式,邀请全世界所有人对他的作品进行改进。这一做法得到了全世界计算机爱好者的疯狂响应,并在1994年Linux1.0成为了一个功能完备的强大操作系统。
三、虚拟实在的理性批判
赛伯空间是否具有承载集体智慧的能力?这里首先涉及到一个理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