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年画连年有余美育简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柳青年画《连年有余》美育简案
一、作品美学分析
年画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是我国一种古老民间艺术,也是我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
天津杨柳青年画是中国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它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在中国年画史上,杨柳青年画通过寓意、写实等多种手法表现人民的美好情感和愿望,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连年有余》,作为杨柳青年画中的经典,广为流传。
民间文化作为由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古往今来就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自发的民众通俗文化,其基本的审美特征就是“自娱自乐”,是一种立足民众生产、生活的具体背景,以通俗活泼的形式,所自发创造出来的用以娱乐民众自我的文化形态。
1.自发性
从民间文化作品的创作过程来讲,自发性体现在其创作的任性而作,随处可作的特点上。诸如年画等民间审美文化产品完全是出于自然,浑然天成,是民众在生活实践过程中自发的、本能的创作结果。杨柳青年画的兴起缘由便是元末明初有一位长于雕刻的民间艺人避难到杨柳青镇,逢年过节就刻些门神、灶王,镇上的人为图个吉利便争相模仿,村民制作年画完全是出于自我娱乐、自我消遣的目的,这不同于高雅文化的意蕴深刻,也不同于大众文化的模式化、流行性。
2.传承性
民间民众的生活方式就是通过一代代的传承而逐渐发展、流传下来的,体现在他们所创造的民间文化上,就是言传身教,口口相传。杨柳青年画也是一直沿用师傅带徒弟、只传内不传外,只传男不传女的传统传承方式,这在保证了手艺传承质量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其生命力的相对薄弱。
3.通俗化和程式化
民间文化是贴近民众生活的,所采用的也是与自身生活实践紧密关联的语言和素材,没有高深的主题,有的只是朴实的风格,真切的情感,人人都懂的语言以及被公认的程式。在《连年有余》这幅年画中,三个被普遍认同的意象便是民间文化通俗化最好的证明。画面上的娃娃“童颜佛身,戏姿武架”,怀抱鲤鱼,手拿莲花,取其谐音,寓意生活富足。“连年有余”作为在当前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语境中历久弥新的民俗审美文化景观,对中国传统民俗中的吉祥观念和“福”文化做了极致的展现,具有浓郁的民俗审美文化意蕴。
①“童颜佛身”的意象
娃娃的形象具有显著的中国传统民俗审美特色。娃娃面部圆润柔美,脸颊红润,眼睛大而有神,眉眼带笑,显得神采奕奕,喜气十足。而其衣着纹饰则略显繁富华丽,给人一种大福大贵之感。娃娃的整体造型憨态可掬,使人一眼望去便油生爱意。娃娃的形象原型是婴儿意象。婴儿是能引发人愉悦感的意象,它指向“人之初性本善”的集体无意识观念。婴儿原型从古到今弥漫在时空博大的生活氛围中,是中国民间对传统主流文化中婴儿观念缺失的补救与对抗。但是,这个娃娃又不纯粹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大头娃娃形象,从画面上娃娃硕大的耳垂以及随意慵懒的坐姿来看这分明是一个“佛”的身躯。“童颜”与“佛身”的结合不仅代表着种族的延续,寄寓着一个家族和种族的希望,还间接蕴含着一定的“神祗”崇拜,企盼佛光普照,生活美满。
②“莲花”的意象
莲花是中国传统吉祥意象的重要代表。它广泛存在于佛教八吉祥图纹、道教暗八仙图纹和民间吉祥图案中,蕴意吉祥、高洁、多子多福,有着深广的民俗审美文化意蕴。在八吉祥图纹中,莲花简称花,喻佛法圣洁如莲之清新芳蕙,以沁心馨香,引导众生脱离污垢。暗八仙图纹是以道教八位神仙所执法物组成的图纹,其中,荷花代指何仙姑,作为八仙中唯一的女性,她国色天香青春永驻,像她手中所持荷花一样清雅脱俗,成为圣洁美好的化身。
③“鲤鱼”的意象
中国鱼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数千年积淀,几乎涵盖了民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中,鱼具有如下的民俗审美文化意蕴:第一,图腾崇拜。氏族社会时期,鱼是生活于中华大地上的某些部落的图腾崇拜物。今天出土的彩陶纹饰(如仰韶文化中的人面鱼纹)印证了这一点。
第二,丰稔物阜。首先,鱼强盛的繁殖能力使它具有了生殖崇拜的意义,祈禳多子多福的中国人将鱼视为能够给人带来好运,实现美好愿望的吉祥之物。其次,鱼多鳞的生理特征及成群结队的生活习性,使其成了丰年多产的吉兆。再次,鱼在音韵上与“余”“裕”“玉”相合,这种谐音也使“鱼”带上了吉祥的文化意义,人们祈盼着连年有“余”,吉庆有“余”,生活富“裕”,金“玉”满堂。鱼成了这些美好愿望实现的载体。
第三,神话功能。首先,鱼构成中国古人神话思维模式的重要一环。古人认为天上有水,星空为河,鱼、星同为水中之物,异质而同构。于是,鱼成为“星精兽体”的象征,与三足乌为“日精兽体”,蛙为“月精兽体”形成对应。其次,由于鱼的神性,它成为沟通天地、生死的使者。在道教神话中,鱼甚至成为不少仙人的坐骑。最后,“鲤鱼跃龙门”等诸多传说,使它成为富贵、升迁的象征。
第四,祭祀祝福。在祭祀仪式与日常交往中,鱼是不可或缺的祭品和礼物。鱼祭与鱼礼,广泛存在于民俗生活中。
第五,游乐赏玩。民间存在着许多“鱼戏”节日和“鱼趣”活动,观鱼、唤鱼、钓鱼、养鱼和斗鱼构成了民间游乐习俗的重要内容。
④“连年有余”的整体意象
“连年有余”的三个意象除了分别独具传统的民俗审美文化意蕴外,还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传达着中国民俗文化中民众乐生祈福的文化心理。“连年有余”诸意象多是柔和、光滑的曲线,它本身就能给人带来舒畅优美的感受。再者,“连年有余”四字在读音上有叠音意味,使之具有音韵之美,读来琅琅上口,回味悠长。此外,这一吉祥图纹就普遍地存在于大众民俗之中,散见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感到自然而亲切,同样容易达成优美的效果,传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与憧憬。
4.实用性和娱乐性
民间文化的自娱自乐是指生活中的“乐”,是与人们的劳动、嫁娶、生死、休憩等生活活动休戚相关的审美。过年时辟邪的年画门神的审美是体现在逢年过年喜气洋洋的氛围之中的,是人们实际生活的一部分,民间文化不可能像高雅文化那样脱离生活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
二、美育对象的审美心理分析
小学阶段的儿童在创造力和思维方面具备如下特点:第一,具有简单性和普遍性。这是由他们初期的智力水平决定的,完全是从兴趣出发,只观察表面现象,另外,任何的现象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