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灸疗法

火灸疗法
火灸疗法

火灸療法

傳統中醫火灸療法,又稱火療、灸療、灸法,是中醫針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歷史和鮮明的民族特色,堪稱世界醫學中的一朵奇葩。《靈樞·官能》中有“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的記載。《扁鵲心法》亦指出:“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餘年壽矣”。

空間醫學理論指導下的火灸療法,是集傳統中醫火灸與空間按摩手法於一體的新型療法。以郭志辰大夫精心研製的藥酒為原料,以人體的幾個關鍵部位——頭、足、尾閭、右肩胛等為治療重點,以暢通人體空間、推動能量運行、改善功能、祛除疾病為目的。

治療時,按摩師首先對治療部位進行按摩、疏通。然後,點燃藥酒,通過抓火,控制火的大小和溫度的高低,將火作用於人體的某一個或某幾個關鍵部位,借助酒在燃燒過程中釋放的味和熱,借助按摩師手法的滲透力,增強藥物的滲透作用,最大限度發揮藥物的作用。

第一節火灸療法基本原理

火灸療法的基本原理是調整人體空間能量壓力、濃度,創造空間新動力點,推動空間能量流動,並沿公轉路線統一運行,從而改變人

體物質積聚或不足。人體物質的統一點為會陰部,能量的總出口為百會。這就形成人與自然統一的總路線,即百會至會陰的中心空間通道。這兩個空間通道的暢通,則為人體整體細胞開合運動正常創造條件,這就是“調功能,祛其疾”。

第二節火灸的主要部位及原理

火灸療法的基本原理,就是創造能量、創造物質混化異化的空間,從而調整人體空間壓力、濃度的變化,同時,這也是人體的新動力點,利用這個原理推動人體空間能量流動,並沿著公轉路線統一運行來改變物質運動。人體物質的統一點為會陰部,能量的總出口為百會。這就形成人與自然統一的總路線,即,百會至會陰的中心空間通道。這兩個空間通道的暢通,則為人體整體細胞正常開合運動創造條件。這就是“調功能,祛其疾。”

目前最佳火灸之法為:

第一、以掃火為佳。其特點:溫度中和,易觀膚色之變(膚色之變,

表明火力作用之程度),靈活作用。火灸作用區,溫度均勻,能量散補均衡,此法最為舒適。(見下圖)

第二、用火後期,餘火有力,則以毛巾敷之,氣功效火力增加,壓力濃度加強,味沉厚,可加強細胞開合。由於此法散熱慢,火力強,極易傷其皮膚,損其正氣。故,不宜時間過長,常見用於火灸結束期。以上兩法,需辨證施用,靈活把握,自然療效極佳。(見下圖)

火灸各部位之功效

一.頭部

醒腦開竅,醍醐灌頂,天人相應,心身康健。

頭為眾陽之匯,精髓之海,用意之舍,為人體周身能量出口,

火灸可減輕人體整體壓力,從而引動腹腔會陰能量向上運動,對人體整體細胞都有推動更新的作用。(如圖一)

(圖一)

二、肩胛

開門通路,清肺利心,扶正祛邪,清降清升。

肩胛為胸腔能量出口,左心右肺,為了增強心臟動力,加強心臟血液回流,只灸右肩胛,來帶動全身血液的運行。同時,可改善肝、門靜脈、縱隔的能量物質轉化。(如圖二)

(圖二)

三、尾閭

入海歸元,彩虹搭橋,陰陽轉換,生精補氣。

人體的原動力統一於會陰,尾閭為外焦與會陰的橋樑。火灸尾閭,

可以增強會陰細胞運動,回收外焦能量物質,充實人體原動力,促進髓液歸腦,公轉暢通,故人體健康。(如圖三)

(圖三)

四、足部

行動之根,減壓之所,助動之本,養生固精。

雙足為人體循環末端,乃人體物質能量升降沉浮的壓力重點,火灸雙足可減輕整體壓力。即,從頭至足,路線中脈。這樣就會加強血液輸出力量,從而反向推動物質運動,加強人體動力。(如圖四)

(圖四)

第三節火灸中思維意識的運用

火灸之用,以火攻克。人之疾病乃能量物質之瘀,化其瘀,以火攻為最強。用火者,必淨心無我,方可與藥、火取用相通,此為作用行法之根本。從而心意作用,火之功效方作用於內。

用心之法,視火為幻,以疾為影,以幻和影,幻影相合,能量散之。藥火之功,全仗心意,心意相通,則為功力。此火有功,形動內空,縮影全息,乃生奇妙。幻幻相破,零零相通,層層深入,綿綿細細,入微化影,身心空淨。此為用心之境界,妙不可言。幻為火灸之神,作用人體頓感周身溫暖,內空外松,有疾自解。

第四節操作規程與注意事項

a)妥善安置藥酒,遠離易燃物品。注意控制火勢和溫度。熄

火時,用器皿蓋住火苗,自行熄滅,不得吹滅。

b)主意溫度調節和安全。施灸時,對方要暴露身體某些部

位,應注意安置好屏障,並鋪好毛巾,防止藥酒弄髒衣物。

同時,要注意室內溫度的調節和通風。

c)火灸頭部後,可自然晾乾,使藥物慢慢滲透並得以吸收,

以加強療效,也可使用電吹風吹幹。天涼時,要注意頭部

和頸部保暖,以免受風寒。治療結束後,應提醒患者及時

補充水分。

d)操作時應專心致志,手眼並用,勿掉以輕心,草率從事,

防止灸不好,徒傷皮肉。

e)治療可採用坐位、側臥或仰臥姿勢,具體可根據病情靈活

選擇。治療過程中若出現胸悶、氣短、心慌、出汗等現象,

應立即停止治療,讓病人平臥,觀察情況。

f)若出現灼傷情況,或因多次治療皮膚受損,可塗紫藥水或

香油,或用敷料保護,以免感染。

g)火灸後皮膚可能會出現濕疹,說明體內濕熱表到皮膚。還

有的會出現出汗、發燒等現象,是因為火灸加速人體公轉

運動,能量高速迴圈、統一運行,而導致的現象。

第五節火灸對胸水、腹水的治療腹水者,乃水積而不化,上無透氣之處,下無助水之力,水瘀腸胃之間而不化,抽水者再生,只有上有透氣之處,下有化水之裏,腹水乃愈。

正常情況下,能量在人體內部,以“水汽”的形式存在類似氤氳狀態,物質能量相互轉化正常,人體內部猶如晴朗的自然天空,空氣潤而不燥,若高能量長期積聚,無法與物質相互轉化,人體空間得不

到淨化,水汽濁度過大,導致腹水,胸水產生,常言道:流水不腐,戶樞不蠧,道理與此相同。

薰蒸頭部是積聚的水液重新參與汽化運行,同時打通能量運行出口,釋放人體多餘的能量。能量是人體之寶,通常情況下,使其在運動中加以更新和替換,但腹水胸水多出現在癌症晚期,給治療帶來了更多的困難,此時可以打通人體內部能量通路的辦法加以疏散,對控制胸水腹水有良好的療效,也為癌症的療爭取了時間。

第六節火灸禁忌症

嚴重的皮膚病患者,如牛皮癬、疥癬、紅瘢狼瘡,以及體力極度虛弱者,不適合接受火灸療法。患者的具體情況不同,效果不同,慢性病、疑難病患者往往需要多次治療。

第七節火灸後的自然反應

火灸後皮膚可能會出現濕疹,說明體內濕熱散發到皮膚。還有的會出汗、發燒等現象,是因為火灸加速人體公轉運動,能量高速循環,統一運行,而導致的現象。

罗诗荣老中医灸疗经验介绍

罗诗荣老中医灸疗经验介绍 作者庆泩堂 罗诗荣, 男, 生于1923 年, 人氏, 主任医师, 现为市、省、国家级名老中医,市针灸学会会长。1938 年矢志岐黄, 师从伯父罗茂洲。1943 年悬壶开业针灸从医。1958年参加联合诊所(针灸专科医院) 至今, 从事针灸临床50 余年。罗老重视督肾证治, 善用“铺灸”疗法,享誉海外。曾发表“铺灸治疗寒湿痹”、“铺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5 例临床观察”等论文10 余篇,其“铺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研究”的课题研究, 获省医药优秀科技成果进步三等奖。其多次荣获市、省劳动模称号, 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1992 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罗老临证50 余年, 运用各种艾灸疗法治疗疑难杂症而取得较好疗效, 享誉海外。现将其临证点滴介绍如下。 重视督肾证治, 擅用“铺灸”疗法“铺灸”又称长蛇灸, 是罗老在国独一继承和发扬创导的独特灸法,临床多作强壮补 虚以治疗虚劳顽痹之证。铺灸疗法时间选暑夏三伏天, 以白天为宜。取督脉, 从大椎穴至腰俞穴。灸料以斑麝粉、大 蒜泥、艾绒组成。操作时令患者俯卧, 裸露背部。督脉穴(脊柱) 上常规消毒后, 涂以蒜汁, 在大椎至腰俞穴处敷上斑麝粉, 斑麝粉上铺5cm 宽, 2. 5 cm 高蒜泥一条, 蒜泥条上再铺

以3 cm 宽, 2. 5 cm 高锥形艾炷, 点燃艾炷头、身、尾3 点,让其自然烧灼施灸, 燃尽后, 再铺上艾炷灸治。灸2~3 壮, 灸毕移去蒜泥, 用湿热纱布轻轻揩干。灸后皮肤潮红, 让其自然出水泡,在此期间严防感染。至第3 天用消毒针引流水泡液, 揩干后搽以龙胆紫药水, 覆盖一层消毒纱布,隔日1 次, 直至灸疤结痂脱落皮肤愈合。灸后1 个月饮食忌生冷辛辣、肥甘厚味及鱼腥发物等。慎洗冷水, 可用温水,避风寒, 忌房事,全休1 个月。 本法适用于虚寒性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肝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腹 泻、慢性腰肌劳伤、增生性脊柱炎、神经衰弱等。孕妇及年幼老弱者或阴虚火旺之体, 不适宜用本法治疗。 1. 支气管哮喘案患者, 男, 16 岁, 农民, 1980年7 月16 日初诊。咳喘气急反复发作10余年。形 体消瘦, 面色苍白, 自汗畏风, 易外感, 呼吸短促, 舌淡苔薄白, 脉象细弱。法当温肾壮阳助运, 补肺益气固表。铺灸2壮。经铺灸治疗后哮喘3 年未发, 参加 劳动至今。未服其他药物。 按哮喘一证, 病由痰浊伏, 感新邪触发, 肺失宣降所致。本例证系幼年外感伤肺气, 后天失于调养, 哮喘又反复

天灸疗法详解

天灸疗法 一、应用举例 二、天灸疗法理论特点和方法 1.理论特点 1)理同内治 病从外入、由表达里,既有外治以应之,故先取其外。病从内生,形诸于外,由里达表,亦可以外治,非外治者不能治内。内服汤药在体内通过经络的“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到达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和四肢百骸,发挥其治疗作用。天灸疗法属于穴位贴敷疗法的一种,在体表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同样作用于经络直达病所,发挥其治疗作用。因此,内服汤药与天灸有“殊途同归”之效,如《理瀹骈文》所言:“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2)经络学说 中医学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经脉“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将五脏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的机能活动。《素问·皮部论》言:“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舍于皮毛。”十二皮部与人体经络、脏腑联系密切,无论病从外入,或由内生,都离不开经络之十二皮部。穴位是脏腑精气输注

于体表的特定部位,又是脏腑疾病反应于体表的特定部位。因此,经络学说是天灸疗法的理论核心。 3)天人相应:《灵枢·邪客》载:“人与天地相应也”,人体脏腑气血随着节气变化出现周期性变化。如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人体阳气随之有升、浮、沉、降节律,形成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规律。因此,人体应顺应自然界的节气变化进行调治,才能更好地进行预防和治疗。 4)春夏养阳:《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载:“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一方面借助自然界夏季阳旺阳升,人体阳气有随之欲升欲旺之趋势,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此时扶阳祛寒可以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另一方面为秋冬储备阳气,阳气充足则冬季不易为严寒所伤。5)冬病夏治:一些冬季常发而以阳虚阴寒为主的慢性病,夏天气候暖和病情缓解,通过伏夏的调养,可以不失时机地补益正气,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扶正而祛邪,以预防其在冬季复发或减轻发作症状。 2.操作 (1)药物制备:将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按一定比例(白芥子40%、细辛40%、甘遂10%、延胡10%)共研细末(80目),新鲜老生姜去皮后榨汁,用密闭容器保存在4°~8°低温下,用时倒出(姜汁低温保存下不超过48小时,常温中暴露在空气中姜汁不宜超过2小时),将药末和姜汁按照1:1比例(如10克药末用10ml姜汁)调和,并制成1×1×1cm3大小的药饼,药饼质地干湿适中,并准备5cm2大小胶布以待将药饼固定于穴位上。 (2)操作: 1)充分暴露患者施术部位、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 2)施术部位皮肤干燥不湿润,汗液分泌过多应擦干。 3)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 4)贴药后不宜剧烈活动,以免出汗致药膏脱落。 三、适应症 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虚人感冒等)、胃肠疾患(慢性胃肠炎、胃脘痛等)以及慢性颈肩背痛。退行性骨关节炎、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亦可参考使用。 三、注意事项 1、贴药当日戒酒、辛辣、海鲜、蘑菇、牛肉、芋头等易致化脓食物,并避免进食生冷食品及进行冷水浴。

关于开展中医天灸治疗的申请

关于开展中医天灸治疗的申请

关于开展中医天灸治疗的申请 为配合我院养生保健月活动,综合门诊根据冬病夏治工作指南制定我院三伏贴治疗计划,拟于2012年开展三伏贴(即天灸)治疗。现将相关内容汇报如下: (一)概念 天灸是指将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敷后皮肤可起泡,或仅使局部充血潮红。因天灸的药物是自动透到人体皮肤或俞穴中,所以又称“自然灸”或“自灸”。又因天灸是不用任何热源而进行灸治的方法,又称“无热灸”或“冷灸”。 “三伏天灸”、“三九天灸”是药物发泡疗法与时间医学相结合的方法。一年中阴阳消长的极点莫过于三伏、三九,其分别是四时阳气、阴气最盛的时刻,故亦是养阳、养阴的最佳时刻。三伏天人体阳气旺盛,此时是使用温阳药物驱逐寒邪的最佳时期。而三九天人体阳气潜藏在内,卫表之阳气不足,此时应使用温阳药物外贴皮肤可使卫表之阳气充足,从而提高抗病力。 (二)优点 1、血药浓度处于稳态,药物副作用低; 2、不经过肝脏“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 3、避免多剂量给药,使多数病人易于接受; 4、能提供可预定的和较长的作用时间; 5、能允许随时移去药源。 6、操作方便、安全、无副作用,易被广大患者接受,具有较好的应用发展前景。

(三)适应证 内、外、妇、儿各科疾病。 1.呼吸系统: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 2.消化系统疾病:肝炎、慢性胆囊炎、胃肠功能紊乱、溃疡病等。 3.外周神经病: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等。 4.皮肤病:白癜风、银屑病、荨麻疹、硬皮病、神经性皮炎、寻常疣、斑秃等。 5.妇科:慢性盆腔炎、月经不调等。 6.其他病症:梅核气、痛经、痹证(包括退行性骨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肱骨外上髁炎)等。 其中,尤以虚寒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肠炎等为宜。 (四)禁忌证与慎用人群 禁忌症 (1)贴敷部位的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者。 (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 (3)皮肤过敏、瘢痕体质者。 (4)急性发热性疾病、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期及活动性肺结核者。 (5)咯黄色浓痰、咯血、衄血或易出现口腔溃疡等内火较重者。 慎用人群 (1)孕妇。 (2)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 (3)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

火灸疗法

火灸 藏医火灸,帝玛·丹增彭措的《火灸教诲明示·白晶鉴》和居·米旁的《医学全集》中载:“火灸种类二十三种之多。”可见藏医火灸种类较多。但粗分则为二大类,即艾灸法与非艾灸法。在临床上常用的主要是艾灸法,现将各种灸法,简介如下: 1.艾灸法艾灸是在一定的穴位或痛点上面置放艾炷,点燃,用以清除隆病和寒性疾病的一种峻治法。有使用方便、效果显著的特点,是藏医火灸中最常用的一种灸法。 艾灸疗法是藏医最常用的外治法之一,它是将艾绒根据病症不同,做成大小不一的艾炷,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用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该疗法是藏族医务人员在自己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吸收中医和外来医学的精华,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经验,使之日臻完善。灸法应用广泛,每位藏医艾绒随身带,大部分病症必施灸疗。藏医灸疗的精华则是化脓灸。藏医艾灸疗法是以藏医药理论为基础,在选穴、适应症、禁忌症、方法上和中医有不同之处,对某些疾病有非常显著之疗效。 (1)艾叶种类:《晶珠本草》载:“艾草有野艾、草艾和小艾三种。其中野艾冠厚实,呈花形,茎短小;草艾生长于草甸沼泽地带,叶对生,花黄白”。野艾花叶茂盛,做艾炷较好。草艾分大小两种。其中小艾不适于艾灸,大艾生于田梗地头,或种植于家园,枝高叶大,也可用于做艾炷。 (2)艾叶采集时间:医学《后续》中载:“秋季三个月为采艾最佳时期”。每年七、八、九三月的初一至十五日时期艾叶和花朵生长茂盛,无籽,枝叶不宜断残,这时采集为最佳。(3)艾绒制作方法:将采集的艾叶、花朵晒干后;用木棍槌成绒状(不槌断艾叶),清除杂质及土石等物,再用点燃的等题或后古特奖若枝条轻轻烧烧艾缴并立即用手揉搓,直到艾绒变成墨绿色。之后,最好在水中浸泡三日,喷洒麝香水,晒干后槌成易燃艾绒,包入纸中搓卷成粗细不等的艾条。根据用处和病情的不同,切成大小不等的头尖底圆、易于放置和燃烧的艾炷。 (4)艾炷大小:用于脊椎各穴,以食指尖大小为宜;头部和四肢及前身各穴,以小指尖大小为宜;失血需要封闭脉道者,以扁圆如羊粪粒大小为宜;用于肿疮和痞瘤等肿块坚硬疾病,以中等诃子尖大小为宜;灸小儿的剑突穴位或其它穴位,以豌豆粒大小为宜。 (5)藏医施灸,一般都有固定的穴位。穴位可分为两类,一类与汉族中医的“阿是穴”相似,就是根据病人自诉疼痛的穴位,痛点即是施灸所在的穴位。另一大类则是分布在全身各个部位的固定穴。 具体施灸时,将艾炷放在穴位上,点燃之后,病人取静坐或静卧姿式,切勿随意移动,直到完成所欲达到的壮数。所谓“壮”,就是指一个燃着的艾炷在烧着后,到病人感觉灼热,甚至略有些疼痛,就应移去,是为一壮。根据病情的需要,各种病所需的壮数也不一样,因而也有不同的灸法,主要区别在于灸疗壮数的差异,具体有: 煮法:适应于痈疖、痞瘤等症。首先灸痛疖、痞瘤的四周,以封闭脉道,防止肿块扩散。然后,灸肿瘤中央,以破坏肿瘤的巢穴。对于病情较重者,于最佳穴位连灸几壮,一般20次为最好,19次为次,17次为下。 烧法:适用于灰色培根病和黄水病,以及心风病等,灸15次为最佳,13次次之,9次为下。烤法:适用于隆病、寒性虫症、大小便闭塞或尿频、洞泻不止等症。灸7次为最佳,5次为次,3次为下。 拟法:八岁以下小儿使用拟法,即灸豌豆粒大小一次,使小儿略感惊痛便可。 一般在施灸中,将灼烧成斑痕者称煮法;灼烧起细小水泡者称烧法;不伤及皮肤只灼红皮肤者称烤法;略灼而产生惊痛的称拟法。按火灸种类分类,汉地火灸属煮法;艾灸属烧法;霍尔火灸属烤法;天竺火灸属拟法。按灸位分类,四门穴宜用烤法;下体穴宜用烧法;上体穴宜用煮法;神经或筋腹部位宜用拟法。灸脊椎各穴,只用煮法不用烤法或烧法,以免伤及神

罗诗荣之铺灸

罗诗荣之铺灸 1.医家简介 罗诗荣(1932—),安徽合肥人,主任医师,现为国家级、浙江省、杭州市名老中医,杭州市针灸学会会长。1938年矢志岐黄,师从伯父罗茂洲。1943年悬壶杭州开业针灸从医。1958年参加联合诊所(杭州针灸专科医院)至今,从事针灸临床60余年,曾发表“铺灸治疗寒湿痹症”、“铺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5例临床观察”等论文10余篇。其“铺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研究”课题荣获浙江省医药优秀科技成果进步三等奖。曾多次荣获浙江省、杭州市劳动模范称号,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1992年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学术思想 《说文解字》谓:“灸, 灼也”。从广义上讲,一切运用温热刺激治疗疾病的方法都属于灸法,狭义的灸法则是特指烧灼艾叶治疗疾病的方法,即“艾灸”。灸法作为中医临床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历经数千年实践总结出的结晶,在临床上常常显示出针所不及,药所难能的疗效。罗诗荣主任医师对灸法推崇备至,从事针灸临床六十余年,运用各种艾灸疗法治疗疑难杂症而取得较好的疗效,尤其是他独特地使用铺灸疗法,更是享誉海内外。在几十年的针灸临床过程中,罗老一方面潜心钻研中医经典记载之灸法,一方面又敢于突破传统灸法临床思维定势,创新传统灸法,倡导“铺灸督脉可疗痼疾”之思想,以其独特的选位、选时、选药为治疗重症痼疾开辟了新的途径。 2.1 钩沉发微辟蹊径,传承灸疗创新意 灸法治病,其症颇广,其理也多 罗老认为灸法治病,其适应症广泛,治病机理不止一端。对于风邪袭表以致腠理郁闭,营外不和之表证,灸疗可发散透泄,引邪外出,调和营外;对风邪入里之证或者某些急诊仍可灸治。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之;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烫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当是之时,可灸可药。”就指出不但风邪侵犯肌表之时可灸治,即使风邪入里注肾时仍可施灸,甚至出现“瘛”时还可施灸。对于寒邪凝结之证,灸则温经散寒,如《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地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以灸焫。”说明了寒凝

天灸的作用及原理

天灸的作用及原理 天灸 天灸,是中医灸治疗法中非火热灸法中的主要方法,又称发泡疗法。天灸疗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是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通过将特殊调配的药物贴敷于特定的穴位,可使药物持续刺激穴位,通经入络,达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通脉,调节脏腑功能的效果,既可改善临床症状,又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天灸 天灸疗法作用机理 l.局部组织的刺激作用:天灸所采用的药物大都带有较强的刺激性,有使皮肤发泡的作用,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从而起到清热解毒、消炎退肿的作用,甚者发泡化脓,使渗出液增加,能发挥消炎退肿的效果。 2.经络穴位的调衡作用:根据中医脏腑经络相关理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不仅能反映各脏腑生理或病理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天灸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使其趋于平衡,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

3.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天灸药物透过特异腧穴的皮肤,其有效成分通过血液循环直达病变部位,发挥其药理效应。更重要的是药物通过经络腧穴吸收、传输、利用的同时,经络腧穴对药物刺激做出较强反应,将药物作用放大,其疗效是经络腧穴与药物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叠加。 4.神经调节作用:天灸主要通过药物使作用部位的皮肤上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从而改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5.免疫机能作用:通过神经反射作用,激发机体的调节功能,从而调整和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根据贴药的时间分为三伏天灸和三九天灸。 三伏天灸是在三伏天时进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利用三伏天气候炎热时机,在背部的五脏六腑俞穴,敷以辛温、逐疾、走窜、通经、平喘药物,温煦阳气,驱散内伏寒邪,提高脏腑生理和抗病能力。 三伏天灸对以下疾病有效: ●哮喘、小儿痉挛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肺部疾患。 ●久病阳虚证如五更泄、虚寒胃痛、肾虚腰痛。

毫针加铺灸疗法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关节炎的疗效探究

毫针加铺灸疗法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关节炎的疗效探究 摘要】目的:分析毫针加铺灸疗法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66例强直性脊柱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毫针加铺灸疗法,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90.9%)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75.8%)治疗有效率,症状得到有效缓解,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毫针加铺灸疗法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关节炎的疗效佳,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小痛苦,减缓或者是阻断骨化过程。 【关键词】毫针;铺灸疗法;强直性脊柱关节炎;疗效 【中图分类号】R59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1-0166-01 强直性脊柱关节炎(AS)属于慢性进行性疾病,对人体的骼骼关节、脊柱骨突,还有脊柱旁软组织、外周关节具有一定的损害作用。一般分为原发性的AS 和继发性AS两大类型。发病时间位于18至40岁间,且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患病率。现为进一步分析毫针加铺灸疗法用于治疗该疾病的治疗效果,将之与单纯用药的疗效相互比较,特选取我院的6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66例强直性脊柱关节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分析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有33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0例,年龄为20至35岁,病程是1至10年。而观察组中男25例,女8例,年龄为18至35岁,病程是1至10年。对比两组患者在病程、年龄等方面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方面的价值(P>0.05)。可做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毫针加铺灸疗法。其中对对照组患者进行解热抗风湿类药物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如常用的柳氮磺砒啶片,以口服的方式,每天2次,一次1克;或者是使用甲氨喋岭,用量在7.5至15毫克间,以口服或者是肌注的方式,每周进行1次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同样进行以上治疗,然后结合毫针和药物铺灸治疗方式[1]。毫针刺法具体操作如下:取俯卧位,将背部暴露,对针刺部位使用含有1%的活力碘进行消毒工作。使用 0.35×30×40×50毫针,并对相应的穴位开展治疗。将《针灸治疗学》作为依据,对各个穴位进行刺穴。值得注意的是,长强穴进行针刺时,要将针尖和骶骨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然后向上斜刺,针刺的深度为0.5至1寸。而铺灸治疗,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备药,具体包括有独活、防风、川苟、牛膝、杜仲、甘草等,并将其按照比例配好。让患者保持俯卧位,使其背部充分暴露,然后将湿热巾平铺在患者背部上,再将药液放在湿巾上。将药液巾点燃,一有燃烧即将其扑灭,反复操作,患者皮肤发红和不能忍耐为止,不能出现水泡。一般将时间控制在15至30分钟,每隔一天进行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然后3个疗程作为一个观察周期[2]。 1.3 疗效评定效果 针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评定,主要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作为参考依据,其疗效主要有临床缓解、显效、有效和无效四种。其中,患者症候积分减少超过95%以上视为临床缓解;而症候积分减少大于70%时视为治疗显效;而症

督脉铺灸疗法说课讲解

督脉铺灸疗法

督脉铺灸疗法 杭州针灸医院罗诗荣 适应症:虚寒性慢性病——风湿、内风湿性关节炎,增生性脊柱炎,慢性腰痛,支气管哮喘,慢性胃肠炎及虚劳诸证;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肝 病、慢性腹泻、神经衰弱,孕妇及年幼老弱或阴虚火旺之体不适宜。灸疗时节:盛夏三伏,每年一次、连续三年为一个疗程 部位:腰俞~大椎 辅药:大蒜500克艾绒200克斑麝粉1.8克 艾绒—伏天采新鲜艾叶反复爆晒、搓绒后,置干燥通风处,数年后方可使用。 蒜泥—鲜蒜头捣成泥糊状 斑麝粉—由麝香50%、斑蝥粉20%、丁香粉15%、肉桂粉15%组成 施灸步骤:1、体位——俯卧位 2、常规消毒——酒精常规消毒 3、涂蒜汁——用棉球在蒜泥上吸取蒜汁,涂于施灸部位 4、敷药——沿督脉背线敷洒斑麝粉 5、敷蒜泥——蒜泥带宽约2寸、高半寸,在蒜带中间按一长沟,蒜带四 周用干棉絮围紧、以免蒜汁外溢。 6、铺艾—— 7、燃艾——点燃头、身、尾三点 施灸时体表45度,有灼热痛感,可在两旁轻轻按摩使灼热痛感扩散、减少痛苦,蒜泥出现裂缝时及时整修、并防止蒜汁外溢

8、复灸——燃灸2~3次,需时2小时 9、清理——移去艾灰蒜泥,用热毛巾轻轻擦拭 10、挑水泡——灸后三天,涂龙胆紫 护理:1、饮食护理——灸前宜清淡(水泡清澈)、忌食肥甘厚味(水泡混 稠);灸前2小时禁食 灸后清淡易消化、禁食海鲜甘肥之品生冷瓜果 2、灸疮护理——灸后不可碰破水泡,侧卧或俯卧,三天后挑水泡,涂龙胆 紫,不用敷纱布,灸后会有低热、38度以下不用 抗生素 3、养生护理——灸后需全休1~2月,需保持精神愉快、防止烦怒,避免直 接吹风,忌寒凉房事 灸后3月疮痂脱落

中医火灸疗法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自然医学》中医火灸疗法 古今的火灸疗法共分14大类,共计115种,火灸疗法是我国独特的针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灸疗与针刺疗法并成为针疗。火疗的产生早于方药,就针灸而言,灸法更先于针法,关于火灸疗法的起源: (一)北京人发现火疗,据近代考古学研究证明,我国早于170万年的“元谋人”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懂得用火,距今60万年前的“北京人”则已长期用火,先人们在用火的过程中偶尔不慎灼伤,结果却使身体另一部分病痛得到了意外的减轻和痊愈,多次重复体验,于是便主动以烧灼之法来治疗一些病痛,逐渐产生了火灸疗法。 (二)春秋战国始有记载:火灸疗法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足

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脉》即是已知最早关于经脉的专著又是首次记载火灸疗法的医学典籍,先秦两汉是我国传统针灸医学的重要形成时期,产生于秦汉之际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把灸疗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强调“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灵枢3官能》中指出火灸疗法适应包括外感病,内伤病,脏病,寒热病,痈疽等。《黄帝内经》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火灸疗法的基础。 (三)东汉初步形成火灸疗法体系:东汉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一书,其内容经方药辨治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为主,其中《伤寒论》载灸法7条,《金匮要略》2条,对灸疗的应用和禁忌证较《黄帝内经》有所发挥。 (四)晋唐宋代火灸疗法趋于成熟:从两晋至唐宋,是我国针灸医学史上灸法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在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火灸疗法的专著是三国时期曹翁(曹操之子)所撰写的《曹氏灸方》共七卷。晋隋时期医学家陈延之提倡火灸疗法的先驱之一,所撰《小品方》是我国古代一本重要的方书,他指出“夫针术,须师乃行,其灸则凡人便施”皆表明:火疗简便有效,易于推广,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方》、《千金翼方》文中也载述了大量火疗内容,在火灸疗法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多种隔物灸法,如隔豆鼓饼灸,隔泥饼灸,隔附片灸等,在火灸疗法的防治范围上有了

中医天灸疗法

中医天灸疗法 天灸疗法是中医传统外治疗法之一,是借助药物刺激穴位,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起泡,从而起到疏通经络、补气养血、调理脏腑的功效,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治多种疾病。天灸疗法的历史十分悠久,包含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在历代许多的中医典籍中都载有较多的成功案例。 1.天灸疗法的作用机理 天灸疗法所采用的药物一般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起到清热解毒、消炎退肿的作用。同时,天灸疗法通过药物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起到调理脏腑阴阳、改善气血运行的作用,从而消除疾病。 临床研究表明,天灸疗法可以通过药物作用于局部皮肤上的神经末梢,使其进入活动状态,改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并且,通过神经反射作用,也能够激发机体的调节功能,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 另外,天灸疗法所使用的药物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透过特异腧穴的皮肤,其有效成分通过血液循环直达病变部位,起到缓解病痛的效果。 2.天灸疗法的适用人群 天灸疗法根据贴药时间分为三伏天灸和三九天灸。现在运用的较多的为三伏天灸,属“冬病夏治”范畴。那么,三伏天灸疗法适用于哪些人群呢? 首先是各种虚寒型的慢性疾病患者,如慢性气管炎、慢性鼻炎、虚寒性胃痛、寒湿性关节痛、冻疮等。治疗时,一定要注意辩证,强调“虚寒”二字,湿热、实热型的病证千万不能用,否则病情加重。 其次是那些体内“阳气不足”的患者,通过三伏天灸治疗,增强体内阳气,改善“冬季怕冷、四肢不温”等症状。 另外,专家指出,三伏天灸疗法用来治疗慢性关节炎的效果十分确切,治疗范围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颈腰椎疾病、骨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当然,治疗时也要注意辩证,如果患者关节红肿疼痛、舌苔黄腻,则不宜使用。 3.天灸疗法的注意事项 天灸疗法的药物贴敷时间因人因病而异,一般为2~8个小时,儿童贴敷不要超过2个小时。天灸疗法治疗期间,要尽量少接触生冷、刺激性的食物,贴敷后当天不要洗冷水澡等。孕妇、婴儿、药物过敏者、皮肤病患者、疾病活动期患者以及某些器质性疾病患者不宜使用天灸疗法。

16 雷火灸操作流程

雷火灸 一、定义: 雷火灸疗法是用中药粉末加上艾绒制成艾条,施灸于穴位上的一种灸法。雷火灸的药物组成:有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9克,麝香少许等药物,共研细末,再取纯净艾绒28克加入药粉8克研制而成。 二、作用: 疏经活络、活血利窍、改善周围组织血液循环。雷火灸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是红外线和近红外线,通过对人体面(病灶周围)、位(病灶位)、穴形成高浓药区,在热力的作用下,渗透到组织深部来调节人体各项机能,温通经络、祛风散寒、活血化瘀、散瘿散瘤、扶正祛邪,对疾病起到根本的治疗作用。 三、雷火灸的特点: 1、药力峻猛雷火灸是由艾绒与其他多种药物组成,其形态粗壮,如大火炮形状,外有灸具。各种植物燃烧时产生药化因子,这些药物因子随着燃烧的热辐射渗透到深部组织细胞、体内循环里,促进组织细胞的物质交换。 2、火力强雷火灸药是一个能燃烧的植物柱,燃烧时产生的热辐射力很强,与一般的艾条相比,在燃烧时产生的热辐射能量要大2倍以上,它们在同等条件距离时测得的最高温度是:雷火灸最高温度为240度左右,艾条灸是90度左右,雷火灸的最低温度是200度左右,而艾条灸是68度左右。 3、远红外线雷火灸燃烧时产生大量远近不等红外线,组成了一个大红外线网。目前实验研究还无法完全具体测定它们远近红外线产生的具体数量。雷火灸的物理作用有很强的热辐射功效,在人体体表及内部组织产生的刺激作用反应迅速,对增强组织细胞的代谢、体内循环、神经系统的反射影响、内分泌的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的提高均起到了泌其他灸药明显的作用。 四、适应范围: 适用于中医中火热灸疗法。如下: 1、灸疗眼疾病:近视、白内障、干眼症、急慢性角膜炎、眼手术后康复保健等.。 2、灸疗鼻疾病: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急慢性鼻窦炎等。 3、灸疗咽喉疾病:急慢性咽喉炎等。 4、灸疗耳疾病:耳鸣、耳聋、老年性耳鸣、老年性耳聋、中耳炎等。 5、灸疗痛症病:风湿性关节炎、颈、肩、腰、腿部痛、骨质增生、中风偏瘫等。 6、灸疗肥胖症:腰腹部肥胖、大小腿肥胖及各种肥胖症、产后收腹等。 7、灸疗妇科疾病:痛经、输卵管炎、输卵管堵塞、盆腔炎、卵巢囊肿、月经不调、不孕症等。 8、灸疗男科疾病:阳痿、早泄、前列腺肥大。 五、禁忌症: 高血压患者正发期、高烧患者、青光眼眼底出血期、外伤眼部出血期、心衰竭、哮喘病人禁用。孕妇及崩漏慎用。 六、操作过程:

艾灸疗法

艾灸 艾灸法是一种独立的治疗保健方法,起源于我国原始社会,人们利用火以后,被火灼伤,发现具有治病、疗伤的效果而逐渐产生的。 艾灸法的发明来源于北方。在医学专著中,最早见于《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凛冽,其民乐野处而觅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顾灸焫者,亦从北方来。”说明灸法的应用,同寒冷的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 所谓艾灸疗法,是利用艾叶作原料,制成艾绒,在一定的穴位上,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燃烧,直接或间接地施以适当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而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在历代的针灸著作中,多数将针刺与艾灸并列论述,不过由于灸法对人体易产生灼伤,故逐渐失传,现在各中医院的针灸科只见针刺而不见艾灸,实属中医的悲哀。近几年由于中医养生文化重新兴起,人们又重视起具有神奇疗效的艾灸疗法。尤其是现代艾灸疗法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的艾灸疗法的燃烧及污染环境,操作不便,易灼伤患者等难题,使我国博大精深的艾灸疗法的普及成为可能。 编辑本段艾灸穴位疗法 【常用养生保健穴位】 足三里: 关元穴 气海穴 肾俞穴 膏育俞穴 风门穴 三阴交 脐疗 风池穴 大椎穴 涌泉穴 穴位疗法 编辑本段艾灸工具 艾条 艾灸盒 艾灸器 好轻松艾灸器具 火龙罐灸 随身灸 悬灸 中华经络温灸棒

编辑本段灸法 不仅能治病,而且能防病。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上说:“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则瘴疠、瘟疟之气不能着人。”这是实践经验的总结。近代日本医家有在整个工厂、学校全体施以灸灼,作为一项保健措施,实验结果证明灸法确有增强体质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针与灸都是在经络穴位上施行的,有其共同之处,两者往往结合 艾灸疗法 使用。但是必须指出,灸法有其自己的独到之处,不能以针代灸。过去国内外有许多名医单用灸法治病。我国和日本都有专门灸师,与针师并列。 古人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根据【黄帝内经。灵柩】解释:“针是泄法,灸是补法”。实证、病在表、泄热、阳亢等适宜用时针法泄和解表;而由实转虚、病在里、寒症、阴阳皆虚就不能用针法泄了,用药剂治疗,药剂所不达,就用艾灸的。由于古文习惯与现在有很大的区别,很容易产生误解。 灸法虽然略有烧灼皮肤之痛,但不像针刺那样深入肌肉而达体内,所以人们不甚畏惧而乐于接受,是很容易推广的一种治病方法。编辑本段作用 艾灸作用 近代对于灸法做过许多科学研究工作,国内外医学资料和临床实践证实: 灸法能够活跃脏腑功能,旺盛新陈代谢,产生抗体及免疫力,所以长期施行保健灸法,能使人身心舒畅,精力充沛,祛病延年。施灸对于血压、呼吸、脉搏、心率、神经、血管均有调整作用;能使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等明显增高,胆固醇降低,血沉沉降速率减慢,凝血时间缩短,对血糖、血钙以及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也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桂金水在《上海针灸杂志》1990年9月4日发表的文章《近十年来灸法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中指出:灸法能抗休克、抗感染、抗癌,对心脑血管疾病、桥本氏甲状腺炎、硬皮病、支气管哮喘、肺结核、乙型肝炎等均有良好的效果。 实验研究证明艾灸可以改变体液免疫功能,同时还能够影响T淋巴细胞数目与功能,活跃白细胞、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特别是经灸后T 淋巴细胞高值可以降低,低值可以升高,说明艾灸有双向调节免疫作用。 灸法的特点是既能抑制功能亢进,也能使衰退的机能兴奋而趋向生理的平衡状态,因此灸法对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对增强体质大有

单桂敏医生的艾灸疗法

单桂敏医生的艾灸疗法 单桂敏医生艾灸疗法 乳腺增生,艾灸取穴:选取阿是(乳f肿块处)、肩井、天突、肝俞、三阴交。经前症重加太冲;经后症重加太溪。还可以配合应用一些鹿角胶之类的“补气药”,可行血中之气,因而治乳疾效果最好。 每天艾灸一次,每次每穴10-15分钟。10天为一个疗程。用隔姜灸或艾条灸。癌症,用艾灸可以扶正,增强免疫功能,取穴中脘、关元、膏肓、足三里。 中医管各种癌症叫癥瘕,癥瘕初是“气” 产生的阶段,始是“形”产生的阶段,素是 “质”产生的阶段。疾病的发生发展也是从无到有,经历了无邪、有邪气、形变、质变的过程。症瘕描述的就是疾病从无形的邪气发展到了有形的积聚,并即将质变成癌岩的阶段。所以根除症瘕,其实就是防患于未然。 导致癥瘕的发生多是:情志郁结、饮食不节或外感六淫之邪等导致致病因素,以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障碍,经络阻塞,气血运行失常,气滞血瘀、痰凝邪毒等而发生此病。 临床表现:体内结块,固定不移,同游定处。病久面暗消瘦,纳减乏力、舌质淡紫、舌光无苔,脉细数。

治疗:扶正补虚,祛瘀排毒。 取穴:神阙、关元、足三里。 方法:用四眼盒艾灸在腹部的神阙和关元部位行大面积艾灸,每次腹部穴位大约艾灸20-30分钟,足三里用单眼艾灸盒每穴艾灸10分钟。每天一次或隔天一次。这样艾灸10余次后,你的机体免疫力会有一个提高,相继会带动其他症状的消失。声带小结,可以在少商和商阳点刺放血,然后再在大椎穴点刺2-3下,拔罐放血后,在此艾灸15-20分钟。便秘,可以艾灸天枢和足三里。这两个穴位都是胃经的穴位,对机体具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如泄泻时艾灸天枢会止泻;便秘时艾灸天枢又能通便。虚证,用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治疗一段时间也会有疗效的。 用铺灸治疗背痛可以主一身之阳,调整人体的正气,使病邪不会在嚣张。用铺灸调动体内的元阴元阳,疏通经络。真气动力才可能增强,病情才能痊愈。 背痛治疗:先用铺灸的方法调动一身之阳。 方法: 1.先把大蒜捣碎成泥,大约要100-200克大蒜泥。 2.用一条纱布,从大椎穴铺起直到长强。然后把大蒜均匀地扑在纱布上的脊柱中,厚度约3-4mm。宽度约30mm。 3.把艾绒放在蒜泥上,然后用香火分段点燃艾绒,分段点燃。这时,烟和火都很旺盛,嘱病人一定要咬牙挺住。这

腰间盘突出艾灸疗法

腰间盘突出艾灸疗法篇(一):【艾灸】教你用艾灸轻松治疗腰椎间盘突出 艾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以舒筋活络为主。 腰椎疾病主要取穴当然是以腰椎部位为主,很多患有腰椎疾病的人,不仅仅是腰椎部位,还会压迫臀部,腿部。 艾灸取穴 1、阿是穴 腰部局部压迫点。 2、腰夹脊 自命门至腰阳关旁开5寸区域双侧。 3、腰阳关 【标准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下凹陷中。命门下约2寸。 【主治疾病】多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腰骶神经痛、类风湿病、小儿麻痹、盆腔炎。 4、殷门 【标准定位】在大腿后面,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 【主治疾病】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小儿麻痹后遗症; 5、委中 【标准定位】位于腘窝横纹正中。 【主治疾病】腰背疼痛,下肢痿痹,转筋等。 如果患者感觉已经压迫了腿部,那么哪里疼痛就可以灸哪了,还要艾灸环跳,承扶,这里要多灸一会,很多患有腰椎疾病的人会压迫坐骨神经,另外很多患腰椎疾病的人,会有臀部冷涨的感觉,所以艾灸环跳和承扶就显得很重要。 6、承扶 【标准定位】足太阳膀胱经穴。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

【主治疾病】通便消痔,舒筋活络。坐骨神经痛,腰骶神经根炎,下肢瘫痪。 7、环跳 【标准定位】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肌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 【主治疾病】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腰腿痛,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 腰间盘突出艾灸疗法篇(二):艾灸疗法是腰间盘突出症的最佳方法 腰间盘是我们身体上的一个重要部位,它承受着身体的绝大部分重量,那么大家知道腰间盘突出要怎么治疗吗,腰间盘突出治疗方法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腰间盘突出症与艾灸疗法。 艾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以舒筋活络为主。腰椎疾病主要取穴当然是以腰椎部位为主,很多患有腰椎疾病的人,不仅仅是腰椎部位,还会压迫臀部,腿部。下面灸哥给大家介绍下对症的艾灸穴位有哪些? 1 阿是穴 疼痛点,腰部局部压迫点,因为受到了压迫,才会感到疼痛。此穴以痛为腧,即人们常说的“有痛便是穴”,哪里痛,哪里就是阿是穴。 2 腰夹脊穴 夹脊穴在背腰部,当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个穴位。 3 腰阳关穴 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下凹陷中。命门下约2寸。多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腰骶神经痛、类风湿病、小儿麻痹、盆腔炎。 4 殷门穴 在大腿后面,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用来缓解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小儿麻痹后遗症。 5 委中穴 腰病委中求,此穴位于腘窝横纹正中。用来缓解腰背疼痛,下肢痿痹,转筋等。

浅谈藏医血隆病的治疗

浅谈藏医血隆病的治疗 【摘要】本文结合血隆病起居饮食疗法,经典药方、火灸疗法、涂搽熨敷法和放血疗法等方面概述了藏医学对血隆病的治疗认识,对藏医血隆病的治疗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血隆病治疗 1 血隆病概念 血隆病是由于孤独、悲伤、心思过多等引起体内血隆(血气)被扰乱而妄行所发的疾病。血隆病中的血是指血液,跟西医的血液概念一样。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人体活动的动力,可以运输血液等饮食生化的精华到全身各处,推进循环,主司四肢屈伸、行走等运动,闭启心脏、口跟等孔窍,并且司理语言和思考。产生病理变化时其功能减退或强盛,进而发展成为血隆病。 2 起居饮食疗法 藏医学对人类起居行为规范从日常的行为起居、季节性的起居行为、临时性的起居行为等3方面进行详述。血隆病病人生活起居和隆病患者丰相同,宜在温暖的地方安静地休养,有知心朋友陪伴,用温暖的语言进行劝导。血隆病病人的饮食宜食用新鲜有营养的饮食;禁食性轻、刺激、无营养的食物。此外,血隆病的起居行为还应遵守《四部医典》第二卷论述医典中第十三章日常起居行为中的方法。 血隆病病人要注意调整日常的起居行为,要经常克服能诱发一切疾病的外缘,在身、语、意这3个方面不能搞得过度疲劳困苦,对于舌等各个器官也不能使它们疲困不堪…… 血隆病患者除了注意洲整日常的起居行为外,还要根据季节的变化注重调解季节性的起居行为。如在冬季里饮食、起居要温暖,暑夏季居住要凉爽。此外,藏医学认为病人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对临时性的起居行为进行一些调整,以适应机体的某些变化。 藏医学注重以人为本,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藏医学的医疗方法在调整亚健康状态、养生摄生、治病、防老抗衰以及保护生命,回归自然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优势和特色。 3 经典药方 血隆病者首先连服多次七宝汤加臭蚤草、马钱子熬制的汤剂,以便制止血隆病蔓延。或只饮此一汤便能使病情好转,特别对急性肺炎等上体刺痛症无害。

中医火灸疗法

《自然医学》中医火灸疗法 古今的火灸疗法共分14大类,共计115种,火灸疗法是我国独特的针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灸疗与针刺疗法并成为针疗。火疗的产生早于方药,就针灸而言,灸法更先于针法,关于火灸疗法的起源: (一)北京人发现火疗,据近代考古学研究证明,我国早于170万年的“元谋人”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懂得用火,距今60万年前的“北京人”则已长期用火,先人们在用火的过程中偶尔不慎灼伤,结果却使身体另一部分病痛得到了意外的减轻和痊愈,多次重复体验,于是便主动以烧灼之法来治疗一些病痛,逐渐产生了火灸疗法。 (二)春秋战国始有记载:火灸疗法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脉》即是已知最早关于经脉的专著又是首次记载火灸疗法的医学典籍,先秦两汉是我国传统针灸医学的重要形成时期,产生于秦汉之际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把灸疗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强调“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灵枢3官能》中指出火灸疗法适应包括外感病,内伤病,脏病,寒热病,痈疽等。《黄帝内经》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火灸疗法的基础。 (三)东汉初步形成火灸疗法体系:东汉张仲景所撰《伤寒

杂病论》一书,其内容经方药辨治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为主,其中《伤寒论》载灸法7条,《金匮要略》2条,对灸疗的应用和禁忌证较《黄帝内经》有所发挥。 (四)晋唐宋代火灸疗法趋于成熟:从两晋至唐宋,是我国针灸医学史上灸法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在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火灸疗法的专著是三国时期曹翁(曹操之子)所撰写的《曹氏灸方》共七卷。晋隋时期医学家陈延之提倡火灸疗法的先驱之一,所撰《小品方》是我国古代一本重要的方书,他指出“夫针术,须师乃行,其灸则凡人便施”皆表明:火疗简便有效,易于推广,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方》、《千金翼方》文中也载述了大量火疗内容,在火灸疗法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多种隔物灸法,如隔豆鼓饼灸,隔泥饼灸,隔附片灸等,在火灸疗法的防治范围上有了较广的扩展。 (五)远播亚洲、欧洲:火灸疗法起源于远古,形成于秦汉,发展于晋唐宋,成熟于元明,衰落于清代及近代,于公元6世纪东渡日本,公元17世纪西进欧洲,历经曲折,在现代获得极大的发展,并且展示了其广阔的市场前景。 火灸疗法又称灸疗、火疗、热疗等,就是通过在人体上燃烧熊熊大火,通过光能、热能等对人体的肌体进行治疗,从而达到祛病健身、养生、美容、减肥之功效。 火灸疗法即不同于中医,又不同于西医,但其兼顾了中西医的治疗优点,权威部门就其治疗理论做了如下几方面的肯定——

脐灸疗法

脐灸疗法,是在肚脐上隔药灸,利用肚脐皮肤薄、敏感度高、吸收快的特点,借助艾火的纯阳热力,透入肌肤,刺激组织,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防病健体的一种中医特色技术。 肚脐皮肤薄,脐下腹膜布有丰富的静脉网,腹下动脉分支也经过脐部,药物在脐部穿透皮肤后可直接扩散到静脉网或腹下动脉分支进入体循环而发挥作用,最有利于药物分子穿透而被吸收。 神阙穴位于脐部,属任脉。任脉维系诸阴经,督脉总督诸阳经,二脉互为表里,共理人体诸经百脉。同时,冲脉乃十二经脉之海,“任、督、冲一源三歧”,三脉经气相通,具有溢蓄经脉气血的作用,故脐与全身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膜都有密切的联系。 一、调理冲任,温补下元 脐通冲、任、督、带四脉,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督带与生殖及妇人的经带、胎、产息息相关,故药物温脐可以调理冲任,理气养血,固经安胎。临床用于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崩漏、不孕及胎产诸疾,黄褐斑、面色萎暗和男科病症,如阳痿、遗精等证。

二、通经活络,行气止痛:脐部通行全身诸经,所以通过脐部治疗,可使经络通畅,气血调和,适用于寒湿痹阻、脉络不和所致的关节、肌肉疼痛麻木诸病症,及由于气血瘀滞所形成的瘕瘕积聚(囊块肌瘤)诸疾。 三、敛汗固表,涩精补虚 脐疗能收敛人体的精、气、神、津,调节脏腑阴阳平衡,调整体质,使气血调畅,营卫通利,帮助入睡。临床常用于治疗自汗、盗汗、带下、久泄、梦遗、滑精、惊悸、失眠等。 四、健脾和胃,升清降浊,通调三焦,利水消肿 脐疗可增强脾胃机能,使升阳得升,浊阴下降,以健脾止泻,和胃降逆。用于胃痛、反胃、痞满、呕吐、泄泻等。脐疗能激发三焦的气化功能,使气机畅通、经络隧道疏通,能促进代谢,缩减脂肪。用治小便不利、腹水、水肿、肥胖等。 五、强壮保健,养生延年:脐为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气舍,是强壮保健的要穴。脐疗可增强人体抗病能力,有活化细胞、润肤驻颜、紧致肌肤的作用。具有补脾肾,益精气,抗老驻颜之功。用于虚劳诸疾,神经衰弱和预防保健,回春延年。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