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对我国诗论的深远影响

合集下载

诗言志

诗言志

“诗言志”语出《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意思是:诗是用来表达人们的志意的,歌是拖长声调咏唱诗的语言。

声音的高低依从拖长声调而咏唱的语言,律吕用于调和声音。

“诗言志”是现存古籍对文学观念的最早存录和表述。

因而朱自清先生推崇它为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纲领”,对后来的文学理论有着长远的影响。

“诗言志”概括地说明了诗歌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性质。

“言”,即说,吐露表达;“志”即志意,人们内心的志向、意念,即思想感情。

它揭示诗歌不是记事、议论的,而重在内心志意的表现。

“诗言志”的观念说明古人对诗作为文艺的本质特征已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诗言志”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有“诗以言志”的记载,《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荀子儒效篇》说:“诗言是其志也”,可见“诗言志”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成为相当普遍的认识。

从孔子以“无邪”概括《诗经》思想内容,强调诗的思想感情必须归于雅正,突出“诗言志”从思想感情上感化人和对人进行道德规范的作用;到后来的解经者主张“持其性情”“发乎清止乎礼仪”,以至于“温柔敦厚”儒家诗教的提倡,这一系列观念都把“志”局限于符合雅正,诗人作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不能有悖于“礼仪”,不能违背封建伦理纲常,不能有损于统治阶级利益。

这对后世几千年的文学创作,对古代文学理论批评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上述各家所说的“诗言志”含义并不完全一样。

《左传》所谓“诗以言志”意思是“赋诗言志”,指借用或引申《诗经》中的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的某种政教怀抱。

《尧典》的“诗言志”,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的”,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志向。

战国中期以后,由于对诗歌的抒情特点的重视以及百家争鸣的展开,“志”的含义已逐渐扩大。

孔子时代的“志”主要是指政治抱负,这从《论语》中孔子要观其弟子之志就可看出来。

而庄子“诗以道志”的“志”则是指一般意义上人的思想、意愿和感情。

《离骚》中所说“屈心而抑志”,“抑志而弭节”,这个“志”的内容虽仍然以屈原的政治理想抱负为主,但显然也包括了因政治理想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愤激之情及对谗佞小人的痛恨之情在内。

浅析“诗言志”与“诗缘情”对举的意义

浅析“诗言志”与“诗缘情”对举的意义

浅析“诗言志”与“诗缘情”对举的意义“诗言志”和“诗缘情”是文学界经常使用的两个词汇,对于诗歌的创作和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两个词汇的意义,分别是从字面含义和实践运用两个角度。

一、从字面含义分析1. 诗言志“诗言志”是一个成语,由“诗”和“言志”两个词语组成。

其中,“诗”是指诗歌,是一种高度压缩语言、富有节奏和押韵的文学形式,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言志”则是指表达意志、宣扬信念,旨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因此,“诗言志”可以理解为通过诗歌表达、宣扬正义之志,引导人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

2. 诗缘情“诗缘情”也是一个词组,由“诗”和“缘情”两个词语组成。

其中,“缘情”是一种情感体验,表现为对于生命和世界的体验、感受。

在诗歌中,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也是一种必须要有的精神素质。

因此,“诗缘情”可以理解为在诗歌中表达、传达情感,通过情感的渗透引起读者共鸣。

二、从实践运用分析诗言志是中国古老的文学传统之一,它具有很强的思想教育意义和社会宣传作用,可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塑造正面的精神形象。

在古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体验,以此感召人们、鼓舞人心,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精神,形成了一批经典名篇,如《离骚》、《庐山谣》等等。

在现代,诗言志的功能并没有减弱,相反,因为现代社会存在着各种世俗化、功利化的倾向,增强了诗言志的宣传作用和威力。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快速变化,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高速发展,这时候,通过诗歌引导人们思考人生、抵制浮躁,更能具有现实意义。

诗缘情是诗歌描绘主题所需的情感感受。

它是诗歌表达的精髓,是表达主题深刻性、灵魂性的源动力。

其中,“缘”接近“因果”,表明让情感具有内在的逻辑成分。

而这种情感,往往是人们对内心和外在世界所感受到的真实体验,是一种真实而深刻的情感。

在诗歌中,“情”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因为它使得诗歌具有了感情的深度和力量。

诗言志的内涵和意义

诗言志的内涵和意义

诗言志的内涵和意义1. 诗言志啊,那可是咱内心深处情感的袒露呀!就像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不正是他豪情壮志的抒发吗?这意义可重大了,它让我们能真切感受到诗人的追求和渴望,咱不也能从中汲取力量嘛!2. 诗言志意味着用诗句来表达我们的志向呀!杜甫写“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多了不起呀!这不就像我们把梦想大声说出来,激励自己去奋斗一样吗?3. 诗言志呀,是把我们的心思用美妙的文字呈现出来呢!想想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哇塞,那种豁达简直了!这就是诗言志的魅力呀,让我们能如此深刻地理解他人的心境。

4. 诗言志不就是我们情感的出口嘛!好比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那股子坚定劲儿太震撼了!这意义多明显呀,让我们看到了信念的力量。

5. 诗言志可是能让我们的灵魂飞翔的呀!像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多惬意的生活志向啊!这就是诗言志给我们带来的美好,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多的向往。

6. 诗言志呀,那就是在跟我们的内心对话呢!你看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多霸气!这就是诗言志的厉害之处,让我们的热血沸腾起来。

7. 诗言志是把我们的憧憬变成了美丽的诗句呀!比如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是多大的抱负啊!诗言志的内涵就在于此,让我们能共享这些伟大的梦想。

8. 诗言志就是我们情绪的放大镜呀!想想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那孤独感太强烈了!这就是诗言志的意义,让我们的各种情感都有了归处。

9. 诗言志可是我们精神世界的展示台呢!像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那自信简直爆棚!诗言志的价值不就体现出来了嘛,让我们也变得更有信心。

10. 诗言志呀,就是我们心灵的窗口呀!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多积极向上!诗言志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生活的美好呀!结论:诗言志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它让我们能走进诗人的内心,感受他们的情感和志向,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激励和启示,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名词解释:诗言志•《尚书》尧典最早提出,古代文论家有关诗歌本质特征的主张。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志”,本指藏在心灵里的东西,包括记忆、志向、怀抱等,此处主要指怀抱。

但长期以来,“诗言志”中的“志”被解释成经过礼教规范的思想,以致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有过“言志”与“缘情”的严重对立。

其实,二者本质上并无区别。

“诗言志”作为中国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对后代文艺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名词解释:贵真•庄子文学理论批评的理论特点之一。

庄子贵真,强调主体之“真”,即主体的真实性,维护“美”与“真”的一致性,反对一切虚伪做作。

这种“真”,内涵包括有三:一是性真,即人性之真;二是情真,即人情之真;三是主体的表现方式之真,即“朴素”,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

此种“真”其所以“贵”,是因它“法天”,“受于天”,即受之于自然无为,非世俗之所为,不拘泥于礼俗,表现出一种合乎自然的纯真、率真、淳朴、精诚之美。

3什么是魏晋风度的真实底蕴?可魏晋风度的真实底蕴是什么?鲁迅在其《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回答说:是叛逆和反抗。

自此,我们则可以进而论述魏晋风度与文学及其文学批评之关系,以探求魏晋风度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内涵在文学及其文学批评方面的深刻义蕴:名词解释:魏晋风度•魏晋时期文人的言谈、举止、态度及他们的作品所具有的独特风格。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对“魏晋风度”作了详细的阐述。

“风骨”则是魏晋风度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力量与美学精神的理论升华。

魏晋风度除了丰富的人格内涵之外,还特别注重人物的骨相、气质、风度和容貌举止之美。

4名词解释:建安七子•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倡言建安“七子”之说,“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障,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

”肯定了建安时代以邺下为中心而形成的一个曹魏文学集团的历史功绩,开中国文学流派、文学集团研究和批评之先声,而对中国文学批评所产生了的深远影响。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简答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简答

、简答:兴观群怨的内涵是什么或名解:兴观群怨(1)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提出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2)所谓“兴”,宋代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孔安国说是“引譬连类”,意思是通过诗歌的想象引发人的思想情感。

“观”是指诗歌的认识作用,汉代郑玄解释为“观风俗之盛衰”,朱熹解释为“考见得失”,总的意思是通过诗歌可以见出社会的盛衰得失和诗人的主观方面。

“群”是指文学作品的团结、协调作用。

孔安国说是“群居相切磋”,即通过文学活动达到使人际关系和谐,加强团结的作用。

“怨”是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孔安国说是“怨刺上政”、朱熹说是“怨而不怒”。

(3)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二、简答“兴观群怨”是孔门诗学对《诗》的社会功能的概括。

《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兴”,孔安国认为是“引譬连类”,《明诗》:“子夏监绚素之章,子贡悟琢磨之句。

”即说“兴”是一种《诗》中体现出来的手法。

朱熹则从审美角度认为“兴”是“感发志意”,是从欣赏诗歌中获得一种感染和审美感受。

“观”,指通过所吟之诗观个人的品行志向。

孔子认为从《诗》可以“观风俗之盛衰”,朱熹则认为可以“考见得失”,都看到了《诗》的对国家社会的反映功能。

“群”,指《诗》可以使人统一思想,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怨”,指《诗》有抒写不满,泻导人情之功用。

孔子用“怨”肯定了诗有批判现实的作用。

“兴、观、群、怨”说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愤,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人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感情,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

浅析南北朝之前“诗言志”向“诗缘情”发展的逻辑进程【摘要】:“志”与“情”或者说“言志”与“缘情”是中国古代诗论史上一对重要的范畴。

而“诗言志”和“诗缘情”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带有经典性的命题,关于它们之间关系的讨论,遂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诗言志”说是中国诗学“开山的纲领” ,是上古社会诗乐礼三位一体的必然结果。

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个体意识和审美意识的觉醒 ,产生了“诗缘情”说。

在“言志”说的基础上 ,“缘情”说强调个体审美情志、以情含志。

两说相互辉映 ,对中国诗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情志诗言志“情志合一”诗缘情【正文】:对于诗的本源,古来有两种有代表性的理论,其一是原于心,其二是原于道。

在原于心这一体系中,则有“诗言志”、“诗咏情性”、“诗缘情”等几种说法。

无论是志、还是情性,或是情,总起来都是属于“心”的,也就是说,文学本源于人心。

(一)诗言志“诗言志”一语最早出于《尚书·尧典》,其文为:“帝日:‘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

神人以和。

’”诗,是用来表达人的志向怀抱的,这就是中国最负盛名,影响最为深远的“诗言志”说。

朱自清先生曾在《诗言志辨序》中称其为中国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

李学勤先生认为:“《舜典》本为《尧典》一部分,其写定时代学术界有种种意见,但‘诗言志’的观点在春秋晚期肯定已经存在,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载,晋卿赵文子(名武)就说过‘诗以言志’。

”(注:《〈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与先秦诗学》,《文艺研究》2002年第2期。

)“诗言志”的出现至迟应在“春秋”晚期,它是对“以诗言志”的总结,这和春秋战国时代“以诗见志”的风习相对应。

先秦诗论集中体现在孔子的诗论和春秋战国时的赋诗言志两大方面。

孔子诗论中并没有创作论,而是阅读论,这一点非常明显,《诗经》自身所表现出的一点创作论的思想,也被孔子的阅读诗论所遮蔽了。

诗言志——精选推荐

诗言志——精选推荐

“诗言志”冯林(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五班20100102032)摘要:“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歌本质特征的认识。

朱自清先生认为它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诗言志辨序》)。

“诗言志”在先秦以前主要表达的是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在《尚书·尧典》和《毛诗大序》中都有提到诗的政治性功能。

关键词:诗言志《尚书·尧典》神人以和《毛诗大序》谈到“诗”的功用,即“诗言志”。

朱自清先生认为它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诗言志辨序》)。

《尚书·尧典》首先提出“诗言志”的概念。

志字从心,之声。

志即是心,心借助语言来体现,即为志。

志也有情的因素,因为情也是蕴藏于心的。

所以“诗言志”应当是指诗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但是在先秦时期,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在不同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诗言志的不同见解。

《左传》所谓“诗以言志”意思是“赋诗言志”,指借用或引申《诗经》中的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的某种政教怀抱。

战国中期以后,由于对诗歌的抒情特点的重视以及百家争鸣的展开,“志”的含义已逐渐扩大。

孔子时代的“志”主要是指政治抱负,这从《论语》中孔子要观其弟子之志就可看出来。

而庄子“诗以道志”的“志”则是指一般意义上人的思想、意愿和感情。

《离骚》中所说“屈心而抑志”,“抑志而弭节”,这个“志”的内容虽仍然以屈原的政治理想抱负为主,但显然也包括了因政治理想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愤激之情及对谗佞小人的痛恨之情在内。

至于他在《怀沙》中所说“抚情效志兮,冤屈而志抑”,“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

这里的“志”实际上指的是他内心的整个思想、意愿、感情。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期“诗言志”的内容是有发展变化的。

下面我们从《尚书·尧典》中具体解释一下,“诗言志”在先秦时期所表达的关于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尚书·尧典》中记载是借助大舜之口说出来的“夔!命女典乐,教胄子。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1、“诗言志”出自《尚书。

尧典》,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同时也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2、先秦文论的特征是什么?答:先秦文论是我国古代文论的开端期。

这一时期。

先秦文论处于百家争鸣,人各为说的状态。

而且影响深远,尤其是儒道两家的文论思想。

(1)重视对文学内容的规范。

(2)重视对文学形式的研究,共同奠定了我国古代文论的两大基石。

3、《尚书。

尧典》是我国最早有文论倾向的作品。

4、“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5、先秦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诗经》6、孔子认为《诗三百》是“思无邪”,因为《诗经》的内容符合儒家要求。

“思无邪”是对《诗经》思想内容的评价和概括。

7、“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体现了孔子的中和之礼的文论思想。

8、“质胜文则野”指文章的内容过于质朴而缺乏文采,文章就会显得粗野。

“文质彬彬”指文章过于注重文采而缺乏内容,文章就会显得浮华。

孔子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并重的观点(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9、辞达:孔子对文学语言提出的标准。

10、兴:指诗对人有启发、鼓舞、感染的作用。

观:指诗有考察社会现实的认识作用。

群:指诗具有互相感化和提高的作用。

怨:指诗具有批评不良政治的讽刺作用。

兴观群怨体现了孔子对文学的社会作用(同时也是孔子对诗经社会作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概括。

11、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墨子》的“三表法”重视文学的实用价值。

中西诗学理论的比较

中西诗学理论的比较

中西诗学理论的比较[摘要]“诗言志”与“模仿说”分别是中西文论的源头。

民族诗学体系与本民族的社会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通过比较二者的异同,分析这两中学说的内涵,意在阐明这种异同对中、西古代文学体裁方面的深远影响。

在中西方传统的文论中,“诗言志”与“模仿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分别成为中国文论和西方文论的发展源头。

中西最早的诗史之分别可由以下几段引文见其端倪:大舜云:“诗言志。

”[1]许慎云:“史,记事者也。

”[2]亚里士多德云:“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3]在诗学体系上,西方由于社会经济形态带着浓重的商业性,所以比较重视人的外在的、实际的活动。

这种精神表现在文学观念上,就是以叙事文学为本位。

因此在古希腊,史诗在文学中具有典范性。

后来从史诗中发展出来的戏剧和小说,也都是以模仿写人事和人生图画为宗旨的。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贺拉斯的《诗艺》,所谓的“诗”,都指记叙性的文学如史诗、戏剧而言。

正因为西方人以叙事文学为本位,所以也就形成了他们对文学性质的传统看法:模仿和再现。

西方的“模仿说”的最初萌芽源于古希腊艺术优良的显示主义传统的实践总结。

在古希腊,雕塑直接模仿人体,音乐模仿自然的声音,舞蹈模仿生产劳动,戏剧模仿实践中的人。

柏拉图将诗歌定义为一种“模仿”或称“mimesis”。

“诗的模仿术模仿行为着——或被迫地或自愿地——的人,以及,作为这些行为的后果,他们交了好运或厄运(设想的),并感受到了苦和乐。

” [4]。

他还提出的“文艺是自然的模仿”,是“影子的影子”,这一说法也反映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

这本书是西方传统上经典的文学理论,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是起源于人从孩提时代就具有的一种模仿本能,诗人的职责就是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和过程来模仿它。

他从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柏拉图的观点,但他抛弃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理式论,充分肯定文艺模仿的真实性。

他认为艺术对现实的模仿是一种创造性的模仿,强调诗人应该按照现实事物的本质与发展规律来描写事物。

中国古代诗歌艺术

中国古代诗歌艺术

中国古代诗学论1、《春秋战国》是我国诗歌理论的发轫时期。

2、《尚书·尧典》在论乐时提出了“诗言志,歌咏言”的论断。

3、诗言志是我国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4、孔子提出的兴观群怨说是针对诗歌功能做出的全面的概括。

5、孟子对解读诗歌的方法提出了以意逆志说和知人论世说。

6、汉代的诗歌理论著作以《诗大序》为代表。

7、因为郑玄给毛诗作笺,毛诗独传于后。

8、《乐记》中认为诗歌情感产生的根源是政治。

9、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也是一篇值得注意的诗论专文。

10、评论五言诗的第一部诗歌理论专著是《诗品》。

11、唐代的诗歌理论可以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

12、初唐的诗歌理论家以陈子昂为代表。

13、盛唐的诗歌理论家以杜甫为代表。

14、白居易的诗歌理论集中发表在《与元九书》一文中。

15、南宋的诗歌理论家代表是严羽。

16、元代前期诗歌理论家的代表是方回。

18、杨维桢是元代后期诗歌理论家的代表。

19、晚明诗歌理论家的代表是袁宏道。

20、王士祯的诗论著作是《带经堂诗话》。

21、沈德潜是乾隆时期的诗坛领袖。

22、叶燮认为诗人最重要的是具备才识胆力四要素。

23、龚自珍大力倡扬浪漫主义的风格。

24、叶燮认为诗歌内容应具备理事情三要素。

25、李贽认为六经等儒家经典著作是造成假文,假人之渊薮。

中国古代诗歌体裁论26、《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其中夹有杂言。

27、《诗经》是四言诗的典范。

28、从诗经开始的二字一顿,二顿一句的句式成为一种运用最广泛的语言结构形式。

29、四言体比二言体增加了语言容量,可使大量的重叠词、双声词、叠韵词得以入诗,因而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30、“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吁嗟女兮,无与士耽!”所用的句式是感叹式。

31、“起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所用的句式是问答式。

3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所用的句式是主谓分列式。

3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用的句式是并列式。

34、“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臻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所用的句式是排比式。

诗言志_精品文档

诗言志_精品文档

诗言志引言诗言志,又称为诗歌抒发心志,是一种通过诗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志向的形式。

诗言志可以激励人们追求理想、追寻真理、面对困难,同时也可以展现作者的独特视角和情感世界。

本文将以诗言志为主题,探讨其定义、特点以及对读者和社会的影响。

诗言志的定义诗言志是指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心志、理想和情感的一种形式。

它是诗歌的一种分类,同时也是一种文学体裁。

与传统的抒情诗不同,诗言志更加强调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表达。

它通过诗歌的形式,以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传达给读者。

诗言志的特点独特的语言艺术诗言志借助于诗歌的表现手法,使用丰富的修辞手法,使诗句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通过艺术化的语言,它可以更好地打动读者的情感和感受。

对现实的关注诗言志关注的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情感。

它站在作者的视角,通过对社会、人生、自然等方面的观察,以诗歌的方式表达作者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感悟。

抒发真情实感诗言志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抒发。

它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将内心的愤怒、悲伤、喜悦等情感通过诗歌的形式进行表达。

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的真情实感,并产生共鸣。

激励人们向上诗言志往往通过对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思考,激励读者追求理想,坚持信念,面对困难。

它以饱满的激情和积极向上的情感,激发读者的动力和勇气。

诗言志的影响对读者的影响诗言志可以给读者带来情感上的鼓舞和慰藉。

当读者遇到困难、挫折或疲惫时,读一首诗言志的作品,可以激发他们内心的力量和勇气,重新振作起来。

诗言志的力量可以激励读者朝着自己的理想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对社会的影响诗言志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表达作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它可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一些优秀的诗言志作品往往成为社会风气的引导者,影响和塑造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对文学的影响诗言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对文学的发展和演变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些著名的诗言志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如杜甫、陆游等,不仅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也为后世的诗人树立了榜样和标杆。

诗言志对我国诗论的深远影响

诗言志对我国诗论的深远影响

论“诗言志”对我国诗论的深远影响夏玲“诗言志”最初和我国古代社会的颂神敬祖有关,“诗言志”的较完整表述,见于《尚书·尧典》中这段话: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从《尚书·尧典》的成书过程,后世学者推断“诗言志”的观念有可能在周代就开始孕育了,“诗言志”后来见于《尚书》《庄子》《荀子》等我国典籍,“朱自清在《诗言志辨序》中指出:就诗歌理论而言,“‘诗言志’是开山纲领”。

[]“诗言志”的传统开始起于周王朝的用诗引诗献诗,后转到作诗教诗论诗,孔门诗学观对“诗言志”命题从赋诗言志、献诗陈志、教诗明志、作诗言志四个方面进行了阐发,在儒家文论代表作《毛诗序》中论述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至此,“诗言志”得到阶段性完整归纳与表述,理论形态基本定型,后被历代诗论家进行丰富的界说和再阐释,后世不断强调和发挥,使得“诗言志”成为贯穿中国古代诗论的一个内涵异常丰富的诗学命题。

古老的“诗言志”要求诗歌表现人的主体胸怀,抒发诗人的情性、志向、怀抱,诗言志作为中国诗学的逻辑起点,在我国诗歌理论史上有着巨大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引导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诗言志”作为我国古代诗学理论的经典表述,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有必要对它的内涵和特点进行学习,对“诗言志”对我国古代诗论的影响进行梳理,在诗歌创作和诗歌评论时吸取有价值成分。

我们首先来看“诗言志”之“志”的内涵。

一、“诗言志”之“志”具包容性开放性伸缩性内涵“诗言志”回答了“诗写什么?”的问题。

“诗言志”命题的核心是“志”,“诗言志”命题明确指出了诗歌写作对象为“志”,“志”是诗的内容,“志”是“诗”所要表达的中心目标。

从诗”与“志”的关系来看,孔子在楚简《诗论》中说“诗亡离志”,明确了没有“志”,就没有了“诗”。

“志”是“诗”的本根,“志”是作为诗的核心。

诗言志

诗言志

“诗言志”最初和我国古代社会的颂神敬祖有关,“诗言志”的较完整表述,见于《尚书·尧典》中这段话: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从《尚书·尧典》的成书过程,后世学者推断“诗言志”的观念有可能在周代就开始孕育了,“诗言志”后来见于《尚书》《庄子》《荀子》等我国典籍,“朱自清在《诗言志辨序》中指出:就诗歌理论而言,“‘诗言志’是开山纲领”。

[] “诗言志”的传统开始起于周王朝的用诗引诗献诗,后转到作诗教诗论诗,孔门诗学观对“诗言志”命题从赋诗言志、献诗陈志、教诗明志、作诗言志四个方面进行了阐发,在儒家文论代表作《毛诗序》中论述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 []至此,“诗言志”得到阶段性完整归纳与表述,理论形态基本定型,后被历代诗论家进行丰富的界说和再阐释,后世不断强调和发挥,使得“诗言志”成为贯穿中国古代诗论的一个内涵异常丰富的诗学命题。

古老的“诗言志”要求诗歌表现人的主体胸怀,抒发诗人的情性、志向、怀抱,诗言志作为中国诗学的逻辑起点,在我国诗歌理论史上有着巨大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引导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诗言志”作为我国古代诗学理论的经典表述,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有必要对它的内涵和特点进行学习,对“诗言志”对我国古代诗论的影响进行梳理,在诗歌创作和诗歌评论时吸取有价值成分。

我们首先来看“诗言志”之“志”的内涵。

诗言志历代论诗“开山的纲领”是什么?朱自清认为是《尚书·尧典》中记载的舜命夔典乐以教胄子的话:“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合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其中诗言志之“志”,闻一多认为有多重意思。

其一是怀抱,即是说诗歌的意义之一就是抒发怀抱。

汉人郑玄注《礼记·学记》中“一年视离经辨志”的“志”为“心意所趣向”,也是这个意思。

“诗言志”的理论内涵与当代意义

“诗言志”的理论内涵与当代意义

收稿日期:2022-12-15作者简介:罗家湘(1966-),男,四川苍溪人,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林天泉(1988-),男,福建福州人,郑州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先秦文学文献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出土文献与上古文学关系研究”(项目编号:20&ZD264)。

①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上博简《性情论》由“性”而上究“天”“命”,下穷“情”“志”,旁涉“物”“悦”“故”“义”“势”“习”“道”等一系列范畴。

 第56卷 第1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1月 Vol.56 No.1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 Jan.2023 “诗言志”的理论内涵与当代意义罗家湘 林天泉(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 要:“诗言志”是贯穿我国整个文艺发展史的核心理念。

在歌诗、赋诗、作诗等不同语境中,“诗言志”有不同的解释。

在有关“诗言志”的探讨中,涉及到气、物、心、意、性、情、志等诸多概念,而性、情、志是理解“诗言志”的关键词,也是“诗言志”理论架构的基石。

“性”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客观规定性”,是“情”和“志”的“底层代码”,具有绝对客观性与相对主观性。

“情”和“志”则是人类最重要的两种思维活动,其中,“情”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独特联系,赋予客观世界以“丰富色彩”;“志”是主体精神最强烈的显现,赋予现实人生以“价值和意义”。

对于文艺创作而言,没有对于“性”的认知,则缺乏人生的穿透深度。

没有“情”的投注,则无法呈现一个多姿多彩、可感可知、主客观融合的世界。

没有“志”的彰显,则无法实现文艺超越于现实的价值。

“性”和“情”最终要统一于“志”,“诗言志”仍是当下文艺实践与文艺理论建设的首要命题,具有强大的理论生命力。

关键词:诗言志;性情论;理论内涵;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23)01-0088-10 “诗言志”是我国古典文艺理论的一个核心命题,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

古代文论诗本质的发展演变

古代文论诗本质的发展演变

古代文论诗本质的发展演变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很早就出现从文学的内容方面揭示文学本质特征的论说,并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创作实践的发展、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关于文学本质特征的观念也相应的经历了由广到狭、由浅到深、由笼统到清晰的历史发展过程。

“诗言志”说既是中国古代的最早文论,也是影响最大的文论,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尚书》即“上古之书”,由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求古代事迹的著作汇集而成,相传为孔子编选,后来成为“六经”之一。

“诗言志”说实际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或更早时期人们对诗歌本质的看法。

先秦时期,就有不少典籍中出现类似的说法,如:“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不言,谁知其志?”;“诗以言志”;“诗以道志”;“诗言是其志也”等。

“诗言志”的“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闻一多曾考证说:“志有三个意义:记忆;记录;怀抱”。

显然,“诗言志”的“志”,主要应该指“怀抱”。

朱自清在《诗言志辩》中联系先秦时期普遍强调诗的政治教化功能的事实,把“诗言志”解释为“诗所以言人之志意也”他在解释《礼记·擅弓》中“子盗言子之志公乎”一句时,把“志“注为“志,意也。

”我们认为,此注是比较符合原意的。

因为“志”确实与“意”的含义相通,可作意图、意愿、志意解。

因此,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五帝本纪》中,干脆把《尚书·尧典》中舜对夔讲的“诗言志”写成“诗言意”。

班固对乐府诗进行理论上的总结,提出了“诗缘事”说,奠定了我国古代叙事诗的理论基础。

和汉代以前的诗歌相比,乐府诗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叙事性。

汉乐府诗歌148首,其中将近一半诗是叙事诗,表现现实情况,反映人民意愿。

如《孤儿行》《东门行》、《战城南》、《怨歌行》、《孔雀东南飞》等等。

显而易见,“缘事“的乐府诗表现出客观社会的鲜明倾向。

其特定的含义无疑是“缘时事而发”。

班固以不偏离诗教的时代思潮,又兼顾乐府诗反映现实的实际情况为前提,在传统“讽谏”说的基础上提出“缘事”说,必然系于政治和社会兴衰。

释“诗言志”——兼论中国诗学“开山的纲领”(一)

释“诗言志”——兼论中国诗学“开山的纲领”(一)

释“诗言志”——兼论中国诗学“开山的纲领”(一)【内容提要】本文就“诗言志”这一古老的诗学命题加以逐层分疏,不仅对“志”的确切内涵、“言”与“志”的对立统一关系以及“诗言志”观念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有一具体的把握,更着眼于揭示中国诗学的这一原生细胞中所蕴含着的整个诗学传统的逻辑建构,由此而重新阐发了其作为中国诗学的“开山的纲领”的深远历史意义。

【关键词】诗言志开山的纲领逻辑建构上个世纪的40年代里,朱自清先生出版了他论述中国诗学的经典性著作——《诗言志辨》,称“诗言志”为中国诗学的“开山的纲领”(见书序),并就这一命题及其相关范畴作了细致的考辨。

半个世纪过去了,中国诗学的研究有了多方面的展开,出现了许多新的热门话题,“诗言志”的讨论虽续有深化,但并不占据视野的焦点。

而据我看来,如要确切地把握中国诗学精神的原质,还须回归到这个“开山的纲领”上来。

所以,我将尽力在朱先生论述的基础上做一点补充阐发工作。

一释“志”“诗言志”命题的核心是“志”,“志”乃“诗”之生命本根,也便构成中国诗学精神的原核。

所以我们的考察不能不从“志”的涵义入手,当然是指诗中之“志”,而非一般词语辨析。

有关诗“志”的解说,现代学者中最有权威性的要数闻一多和朱自清,两家之说互有同异。

闻先生的解说见于其《歌与诗》一文,是这样说的:“志与诗原来是一个字。

志有三个意义:一记忆,二记录,三怀抱,这三个意义正代表诗的发展途径上三个主要阶段。

”①这段话朱先生在《诗言志辨》里曾加引用(略去最后一句),但他所强调的是:“到了‘诗言志’和‘诗以言志’这两句话,‘志’已经指‘怀抱’了。

”②这就是说,他只认可“怀抱”为诗“志”的确切内涵,而将“志”这一词语所兼有的“记忆”和“记录”的含义放到“诗言志”命题以外去了。

另外,闻先生所讲的“怀抱”泛指诗人内心蕴藏着的各种情意,“言志”即等同于言情(周作人先持有这个看法,见其1932年在辅仁大学所作《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讲演稿),而朱先生却着重揭示“这种怀抱是与‘礼’分不开的”③,也就是专指同古代社会的政教、人伦紧密相关联的特定的情意指向。

中国古代诗论

中国古代诗论

中国古代诗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对诗歌创作、鉴赏、风格等方面的探讨和阐述。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代诗论的主要观点:
1.诗言志:这是中国古代诗论家的基本观点,认为诗歌是表达诗人思想感情和志趣的一种方式。

这一观点强调了诗歌的社会教化作用,要求诗人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

2.温柔敦厚:儒家诗歌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诗歌应该以温润、含蓄、敦厚的方式表达情感,避免过于直接、激烈或浮华的言辞。

3.神韵说:清代袁枚倡导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强调诗歌应该注重神韵,即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和韵味。

4.格调说:明代胡应麟倡导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强调诗歌应该注重格调,即诗歌的格调和风格。

5.肌理说:清代翁方纲倡导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强调诗歌应该注重肌理,即诗歌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关系。

以上仅是中国古代诗论的一些主要观点,实际上中国古代诗论非常丰富多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诗人和评论家都有不同的理解和阐述。

“诗言志”的现代诗学价值

“诗言志”的现代诗学价值

“诗言志”的现代诗学价值∗张保宁【摘要】“诗言志”的思想是在上古丰富的诗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当时诗歌的理性总结。

诗学史上对“诗言志”理论的理解有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

由重志到重情,再到情志并举,体现了古代“诗言志”思想发展的过程。

“诗言志”在今天仍有积极的诗学价值:首先写诗要解决言什么样的志,抒什么样的情的问题,这是诗歌写作是否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根本问题。

其次要清楚诗歌以什么来言志抒情,诗作者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深厚的艺术修养,要在品格修养、生活修养和艺术修养三个方面下功夫。

再次要懂得诗是神圣的,诗歌的节奏性和音乐性,是远古诗歌产生之初神圣性的符号遗存,它们是诗歌最原初的质素,因此对诗歌要有敬畏感。

诗言志既要学会能俗能雅,还要善于向其它艺术学习。

%s:The thought ambition in poems is put forward on the basis of rich poetry composition practice in ancient ages and is also a reasoned conclusion of the poetry at that time.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at thought is developing and enriching,from valuing ambitions to valuing emotion,and then to valuing both of them.Such a process just shows how the ancient thought ambition in poems has been developed.Until now,the thought still owns positive poetics value:first of all,what ambi-tions to state and what emotion to express must be cleared up before poetry composition.That’s the basis to judge whether the poetry composition is meaningful andvaluable.Then,how to state ambi-tions and express emotion in poetry composition need to be clarified.The poets are expected to have rich accumulation in life experience,profound artistic,life and qualitycultivation.Besides,that the poetry is sacred should be known.The rhythmicity and musicality are the symbol remains of a ncient poetry’s holiness,and they are also the original quality of poetry.So the sense ofawe to poetry is necessary.The thought of ambition in poems should suits both common and elegant literary works and use other forms of art for reference.【期刊名称】《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6)005【总页数】3页(P80-82)【关键词】诗言志;诗学价值;神圣性;敬畏感;能俗能雅【作者】张保宁【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1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诗言志”,语出上古典籍《尚书·尧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诗言志”对我国诗论的深远影响夏玲“诗言志”最初和我国古代社会的颂神敬祖有关,“诗言志”的较完整表述,见于《尚书·尧典》中这段话: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拊,百兽率舞。

[]从《尚书·尧典》的成书过程,后世学者推断“诗言志”的观念有可能在代就开始孕育了,“诗言志”后来见于《尚书》《庄子》《荀子》等我国典籍,“自清在《诗言志辨序》中指出:就诗歌理论而言,“‘诗言志’是开山纲领”。

[]“诗言志”的传统开始起于朝的用诗引诗献诗,后转到作诗教诗论诗,门诗学观对“诗言志”命题从赋诗言志、献诗志、教诗明志、作诗言志四个面进行了阐发,在儒家文论代表作《毛诗序》中论述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至此,“诗言志”得到阶段性完整归纳与表述,理论形态基本定型,后被历代诗论家进行丰富的界说和再阐释,后世不断强调和发挥,使得“诗言志”成为贯穿中国古代诗论的一个涵异常丰富的诗学命题。

古老的“诗言志”要求诗歌表现人的主体胸怀,抒发诗人的情性、志向、怀抱,诗言志作为中国诗学的逻辑起点,在我国诗歌理论史上有着巨大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引导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诗言志”作为我国古代诗学理论的经典表述,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有必要对它的涵和特点进行学习,对“诗言志”对我国古代诗论的影响进行梳理,在诗歌创作和诗歌评论时吸取有价值成分。

我们首先来看“诗言志”之“志”的涵。

一、“诗言志”之“志”具包容性开放性伸缩性涵“诗言志”回答了“诗写什么?”的问题。

“诗言志”命题的核心是“志”,“诗言志”命题明确指出了诗歌写作对象为“志”,“志”是诗的容,“志”是“诗”所要表达的中心目标。

从诗”与“志”的关系来看,子在楚简《诗论》中说“诗亡离志”,明确了没有“志”,就没有了“诗”。

“志”是“诗”的本根,“志”是作为诗的核心。

那么什么是“志”呢?慎的《说文解字》据篆文将“志”分解为“心”和“之”两个部分,释作“从心,之声”,“之”在甲骨文里有“往”的意思,“志”相当于今天的意向。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据大本录作“从心之,之亦声”,“志”亦可解作“心之所往”或“心之所之”,“志”大体相当于今天的意念。

闻一多先生则将“志”分解为“从止从心”,取“停止在心上”或“藏在心里”的涵义,闻一多先生在《神话与诗》之中作了考证,认为:“志”的含义经历了三个阶段:一、记忆;二、记录;三、怀抱。

[]闻一多先生认为志到了汉代主要是第三个阶段的含义,志主要指的是人的志向和怀抱。

其实,“志”在第一第二阶段具有的“记载”的含义,我们今天依然使用,比如我们说“地志”“语言志”“志书”等时,就是这个含义。

“志”在第三个阶段的“怀抱”,既可表示心所蕴集,亦有志向或意向的指称,是指个人丰富的心世界。

我们将《说文解字》和《说文解字注》的两种解释结合起来,用“怀抱”一词解释“志”也能包容意象和意念。

自清先生强调:“到了‘诗言志’和‘诗以言志’这两句话,‘志’已经指‘怀抱’了。

”[]指出在礼乐文明制度确立后,和“诗”相联系的“志”主要指和政教、人伦规关联的人的志向和怀抱。

“志”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就是和个人的思想感情交融的志向、理想、思想,偏重于人的心世界的理性面,在先时代儒家所说的“怀抱”之“志”,主要的是指关乎国运盛衰的政治、伦理、文化、风俗的社会意识,在儒家经典中的“诗言志”,主要表现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利容,重于理。

但是“志”因具体情况不同,有巨大的差异性和包容性。

庄子“诗以道志”的“志”则是指一般意义上人的思想、意愿和感情,在诗人的审美观照下得到升华,进入自我超越的境界,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可供传达和接受的诗思。

“志”即使在儒家典籍中也有着不同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志的其他涵,在子时代的“志”主要是指政治抱负时,也没有排除感性的抒情,而是有着广阔的包容性、开放性和伸缩性的。

我们先来看在《论语》中门对话中有两次“言志”的记载:一是见于《公冶长》: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敝之而无憾。

”[]一是见于《先进》:(曾析)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后来在《庄子·缮性》中有这样一段话:“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

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轩冕在身,非性命也。

物之傥来,寄者也。

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

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

”后来有论家据此将“得志”分为“荣身之志”和“适性之志”两种类型。

子路的“志”表现出对友情的珍重,曾析的“志”是一种对诗情画意人生境界的追求,并以生动的生活形象表述,都没有多少功利性的社会意识大目的,不是“治国平天下”的大志,比照《庄子·缮性》上面这段话,子路和曾析的志都是没有济世怀抱的适性之志,是富有个人情感体验的志,文字表述非常抒情,但这两次“言志”,都得到了夫子的肯定。

可见,“志”有丰富的个别差异性,且这种丰富性差异性从子开始就被包容和承认。

“志”作为“心之所之”的意向,“志”的理性成分是与社会政教、人伦相关联的怀抱,“志”的这种理性成分对诗人的整个情意指向情意活动起着重要的指导与规作用。

但“志”又是“心之所止”,“志”的发动过程需要情意在诗人的心蕴积,诗人的“志”的形成包含大量的感性因素,“志”作为诗人心的情意活动本身是具有感性特点的,正是承认志的这种感性特点,“志”的这种兼容理性和感性的特点,使得“诗言志”为后世留下了无限的可阐释空间,使得“诗言志”的命题变得更富于弹性,能适应后世人们丰富、复杂的生活感受的表达需要。

“志”的具体涵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变迁中,有伸缩发展和丰富变化。

战国中期后,由于对诗歌的抒情特点的重视,以及百家争鸣的展开,“志”的含义已逐渐扩大。

泳则认为,“志人人殊,诗亦人人殊”。

[]我国古诗中的“志”,也是非常丰富的,如《离骚》中所说的“屈心而抑志”、“抑志而弭节”,[]这个“志”的容虽仍以屈原的政治理想抱负为主,但有了因政治理想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愤激之情及对谗佞小人的痛恨之情在。

再如屈原在《怀沙》中说“抚情效志兮,冤屈而志抑”“定心广志,余畏惧兮”[]中的“志”,实际是指他心的整个思想、意愿、感情。

宋玉的《九辩》,以着力摹绘秋意衰飒的景象与作者困顿失意的处境,表达“贫士失职兮志不平”。

《楚辞》中的《远游》、《卜居》、《渔父》、东汉班固《幽通赋》、衡《思玄赋》、末阮籍《咏怀》表达的都是适性之“志”或超世之“志”,到了东晋玄言诗中适性之“志”或超世之“志”的表达更为广泛。

袁枚提出了“志”有“一日之志”、“终身之志”、“事外之志”、“诗外之志”和“即事成诗之志”等。

同时,从“发乎情,止乎礼。

”来看,古代诗学中也承认人的欲望,只是更为强调用礼义调和人的精神与物质统一,在现实生活中,文学活动在礼乐文明活动和“志”的升华中共生。

“志”的这种多样丰富性,也为中国诗论后来的“情志并重”“诗缘情”等阐述提供了可能性开放性,为后来“情志合一”的提出打下了基础《毛诗序》从“志”的运动过程,作出“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更为具体的阐释。

“志”作为诗的生命本根,《毛诗序》用“发乎情,止乎礼义”[]来概括诗“志”的感性基础与理性规间的关系,说明“志”是一种以理性为导向的情感心理,情与理的结合成为“志”的最大特点。

《毛诗序》还从情志合一的角度,进一步阐明: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强调诗歌是诗人志向的宣发,而诗和志之间的中介是情感,诗是“志”因“情动”而由诗人从在精神转化为“言”的诗文本的表现,认识到了感性的“情”和经过理性规的“志”在诗歌写作中对立统一的关系。

到了晋时期,陆机于《文赋》中提出了“诗缘情”说,钟嵘后来的“吟咏性情”,也是想把抒情和言志结合起来。

颖达通过“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的论述,欲将“言志说”与“缘情说”统一了起来。

最后在明代汤显祖的《董解元西厢题词》中说:“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志也者,情也。

”,[]强调诗歌中思想与感情的统一。

在勰的“情志”说中主因情见志,寓理于情。

经过历代学者诗人们对“志”多阐释,诗所要表达的“志”,有理性的思考、道德的积淀、人生的理想的含义,也有感性的体验情感的激发在,不全是形而上的理性思维,也不同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感性经验。

“志”已经是一种审美化了的生命体验,“志”所依赖的情意来自人的生活实践,萌发于诗人的实际生活感受,这样“志”就因时代和个人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实践性、历史性、个人性和社会性,志的人伦之志世俗之志超世之志的丰富多样层面,也为我国古诗容多样丰富性开辟道路。

二、“诗言志”道出诗歌本质是显现人类主体精神“诗言志”对“诗歌的本质是什么?”做了回答。

子说: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

[]志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的心灵动态活动,“诗言志”将人的这种精神活动作为诗的核心,规定了诗歌的心性本体和人文本体,在我国古诗中,以“志”为写作对象,即使是对物的咏叹,也要寄托和诗人“志”有关的事理情思,要向精神人格回归,这就高扬了文学的人格本体精神。

邵雍《谈诗吟》云“诗者人之志,非诗志莫传。

”[]“诗言志”之“志”涉及人格精神建设,诗歌对“志”的表现,强调诗歌抒写主体真实的人生情怀,使诗歌具有在人性的表达,对时代精神进行表现,对个体精神进行提升。

“志”后来经过儒家诗教的发挥和界定,有了主要为“中和”“无邪”的人格容,有了道德礼义教化的丰富甚至是沉重的容,但是也依然有丰富的多样的人性容,志作为诗人人格化的人生追求,涉及情感信仰,同时,作为人性中的普遍性的特点,人的自尊自爱自信等始终是“志”的中心,“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人性的力量人性中的美始终是诗歌写作的容,对“志”的表现,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呈现丰富充实的人生情怀容,表现了诗人面对社会现实的丰富主体的情感。

经典《礼记》说“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

”在这里提出了格,格被认为是主体在的“志”和外在的“行”统一。

儒家的“感发志意”的基础是个体的道德、境界、生命追求。

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孟子的“我善养浩然之气。

”[],都显示了诗“秉承天地之心,代天地立言,是天地之美的精华。

”[]的精神高度。

诗歌抒发主体真实现实丰富情感的特质,在今天依然应该被提倡。

三、诗、言、志关系探求丰富了我国古诗创作法和风格“诗言志”为回答“如写诗?”这一问题开辟了多种向的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