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载效应组合表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求及荷载效应组合
结构的继续使用需要修复。
从抗震角度来看,出现超过设防烈度的地震是不可避 免的,结构应该具备足够的塑性变形能力。
但是结构过早地出现塑性变形也是十分不利的。结构 在小震、甚至风荷载作用下就出现塑性变形,必然导致裂 缝和变形过大,将影响到建筑物的正常使用。
② 短暂设计状况:适用于结构出现的临时情况,包括 结构施工和维修时的情况等;
③ 偶然设计状况:适用于结构出现的异常情况,包括结 构遭受火灾、爆炸、撞击时的情况等;
④ 地震设计状况:适用于结构遭受地震时的情况,在抗 震设防地区必须考虑地震设计状况。
1.1、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下(无地震作用组合) 当荷载与荷载效应按线性关系考虑时,按下式:
结构顶点最大加速度
使用功能 住宅、公寓 办公、旅馆
alim (m / s盖竖向振动加速度限值
《高层规程》中规定楼盖结构的竖向振动频率不宜小于3Hz, 竖向振动加速度不应超过下表的限值。
2.4、稳定性与抗倾覆
结构整体稳定性是高层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研究表 明,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仅在竖向重力荷载作用下产生整 体丧失稳定的可能性很小。稳定性设计主要是控制在风荷 载或水平地震力作用下,重力荷载产生的二阶效应(P-Δ) 不致过大,以免引起结构的失稳、倒塌。
n—结构总层数。
2、高层建筑结构的稳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剪力墙、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
n
EJd 1.4H 2 Gi i 1
2)框架结构:
n
Di 10 G j / hi j i
(i=1,2,…,n)
3、抗倾覆控制: ⑴、控制高宽比H/B; ⑵、控制基底零应力区面积,<15%总面积。
用sap2000 v9进行荷载效应组合
用sap2000 v9进行荷载效应组合
以1榀桁架为例进行内力组合
作用在每个节点上的恒荷载G1=100kN
作用在每个节点上的活荷载q1=100kN
作用在每个节点上的活荷载q2=50kN
进行组合
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zu1=1.35恒荷载G1+ 1.4×0.7 活荷载q1+1.4×0.7 活荷载q2 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zu2=1.2恒荷载G1+ 1.4活荷载q1 + 1.4×0.7 活荷载q2 1 定义荷载工况
2 定义荷载自重乘数,恒荷载与活荷载均统一定义为0(因为汇集荷载时已经考虑了自重作用)
3 分别施加荷载G1 q1 q2至桁架节点
4 定义分析工况
这里的比例系数即为荷载规范里的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活荷载取分项系数取1.4,恒荷载的分项系数分为1.2和1.35两种,先定义为1,在进行荷载效应组合时再进行调整
恒荷载比例系数取1
活荷载比例系数取为1.4,注意:进行荷载效应标准值计算时,比例系数应定义为1.0!
5 进行荷载效应组合
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zu1=1.35恒荷载G1+ 1.4×0.7 活荷载q1+1.4×0.7 活荷载q2 进行荷载效应组合时,比例系数应为荷载规范里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取为0.7,恒荷载
的分项系数1.35也在这里定义
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zu2=1.2恒荷载G1+ 1.4活荷载q1 + 1.4×0.7 活荷载q2
6 运行
根据工况和组合名称显示计算结果
将计算结果导出至excel表格。
荷载效应组合
2)标准组合、频遇组合和准永久组合是属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的荷载效应组合。
标准组合在某种意义上与过去的短期效应组合相同,主要用来验算一般情况下构件的挠度、裂缝等使用极限状态问题。
在组合中,可变荷载采用标准值,即超越概率为5%的上分位值,荷载分项系数取为1.0。
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由《荷载规范》给出。
频遇组合是新引进的组合模式,可变荷载的频遇值等于可变荷载标准值乘以频遇值系数(该系数小于组合值系数),其值是这样选取的:考虑了可变荷载在结构设计基准期内超越其值的次数或大小的时间与总的次数或时间相比在10%左右。
频遇组合目前的应用范围较为窄小,如吊车梁的设计等。
由于其中的频遇值系数许多还没有合理地统计出来,所以在其它方面的应用还有一段的时间。
准永久组合在某种意义上与过去的长期效应组合相同,其值等于荷载的标准值乘以准永久值系数。
它考虑了可变荷载对结构作用的长期性。
在设计基准期内,可变荷载超越荷载准永久值的概率在50%左右。
准永久组合常用于考虑荷载长期效应对结构构件正常使用状态影响的分析中。
最为典型的是:对于裂缝控制等级为2级的构件,要求按照标准组合时,构件受拉边缘混凝土的应力不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标准值,在按照准永久组合时,要求不出现拉应力。
0附表2+框架梁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内力组合表
附表2 框架梁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内力组合表 kN(kN·m)B梁注:恒载、(楼面)活载的荷载分项系数分别为1.35、1.4;内力组合值均乘以ro=1;为简化计算取 1.35SGk+1.0SQk进行组合。
上柱左梁右梁左梁-89.24-0.225-122.45122.45-0.12104.32-0.233-18.13-0.27520.08-14.93-0.147-28.98下柱24.5421.53-25.31-18.29-49.1426.3224.11-27.11-31.00-52.63第五层29.4724.57-27.36-33.20-53.1330.03 6.6824.72-27.49-33.52-9.03-53.3730.21 6.75-33.67-9.057.16-9.267.38-10.45上柱8.46-8.45-0.177-0.113-72.34-0.146-98.3498.34-0.09386.08-0.181-12.26-0.177 6.98-6.95-0.113-13.53下柱8.46 6.08-8.60-8.45-16.737.38 5.91-7.62-10.45-14.84第四层7.16 5.57-7.45-9.26-14.506.7511.90 5.51-7.43-9.05-13.89-14.466.6811.84-9.03-13.8211.79-13.8011.02-13.90上柱11.31-9.83-0.177-0.113-72.34-0.146-98.3498.34-0.09386.08-0.181-12.26-0.1779.33-8.09-0.113-15.74下柱11.319.09-11.44-9.83-22.2711.029.72-11.36-13.90-22.10第三层11.799.77-11.37-13.80-22.1311.849.739.81-11.44-13.82-12.29-22.2611.909.82-13.89-12.3610.06-12.6610.02-13.19上柱10.80-9.62-0.177-0.113-72.34-0.146-98.3498.34-0.09386.08-0.181-12.26-0.1778.91-7.92-0.113-15.41下柱10.808.27-10.86-9.62-21.1310.028.30-10.42-13.19-20.28第二层10.068.10-10.17-12.66-19.809.8215.688.03-10.12-12.36-16.91-19.699.7315.64-12.29-16.8915.43-16.7414.59-15.81上柱12.62-10.76-0.205-0.124-72.34-0.168-98.3498.34-0.10286.08-0.197-12.26-0.12710.34-8.85-0.077-17.10下柱7.8211.96-13.01-6.68-25.129.0412.65-13.77-9.82-26.59第一层9.5612.82-13.89-10.39-26.83恒载作用下右梁左梁右梁左梁18.13-0.254-339.16-0.086-357.29357.29-0.175324.0893.51-0.1631.66-62.25-0.325107.8958.9036.53-58.18-115.6267.10 108.3867.9636.70-59.57-108.05109.0868.2736.93-59.49-110.64109.1268.7122.3936.94-59.52-110.48-20.8468.7322.43-110.54-20.8922.43-21.0823.27-20.3525.78-28.1543.57-0.121-0.19712.26-0.193-258.42-0.065-270.68270.68-0.106244.6841.12-0.12113.85-15.15-0.19737.1125.7812.50-10.95-28.1525.26 35.7823.2712.05-11.34-20.3535.7822.4312.05-11.24-21.0835.7122.4330.4312.03-11.21-20.89-40.4222.3930.38-20.84-40.3930.19-40.1930.56-39.1030.05-45.8430.47-0.121-0.19712.26-0.193-258.42-0.065-270.68270.68-0.106244.6847.94-0.12116.14-24.66-0.19748.7530.0516.42-21.04-45.8433.52 48.1530.5616.22-21.63-39.1048.4530.1916.32-21.73-40.1948.5430.3828.4716.35-21.75-40.39-34.9730.4328.50-40.42-34.9928.69-35.0929.64-35.8029.50-42.2931.36-0.121-0.19712.26-0.193-258.42-0.065-270.68270.68-0.106244.6847.05-0.12115.85-22.76-0.19747.2829.5015.92-19.26-42.2935.1445.7629.6415.41-18.88-35.8045.4728.6915.31-18.83-35.0945.4128.5031.2315.29-18.82-34.99-42.0228.4731.22-34.97-42.0131.15-41.9830.68-41.7626.77-39.7741.10-0.133-0.23112.26-0.212-213.70-0.072-225.96225.96-0.125199.9642.68-0.08314.49-21.52-0.14448.9116.7116.61-22.60-24.7919.1249.6519.1516.86-22.72-26.0349.7619.4416.90-22.73-26.17作用下的迭代计算-122.45122.45-18.1318.13-357.29357.2921.94-30.26 2.37164.8614.37-82.10 -100.5192.19-15.76182.99-342.92275.19-76.37159.85q35.65q19.88q45.38 1/8ql*l183.671/8ql*l27.061/8ql*l535.93跨中-87.32跨中72.31跨中-226.87左端剪力115.73左端剪力-17.88左端剪力227.52右端剪力-113.14右端剪力-83.48右端剪力-213.58-51.72113.51-98.3498.34-12.2612.26-270.68270.683.59-9.35 6.7956.9612.84-10.40-94.7588.99-5.4769.22-257.84260.28-31.9575.21q28.63q13.51q34.38 1/8ql*l147.501/8ql*l18.391/8ql*l406.02跨中-55.63跨中18.95跨中-146.96左端剪力92.80左端剪力 2.97左端剪力166.84右端剪力-91.01右端剪力-41.61右端剪力-167.34-36.8283.25-98.3498.34-12.2612.26-270.68270.688.19-13.06 4.0374.8310.95-27.15-90.1585.28-8.2387.09-259.73243.53-40.0889.34q28.63q13.51q34.38 1/8ql*l147.501/8ql*l18.391/8ql*l406.02跨中-59.79跨中29.27跨中-154.39左端剪力92.66左端剪力-1.61左端剪力168.75右端剪力-91.14右端剪力-46.19右端剪力-165.42-38.4887.37-98.3498.34-12.2612.26-270.68270.685.94-12.216.0371.1311.77-22.34-92.4086.13-6.2383.39-258.91248.34-29.2088.17q28.63q13.51q34.38 1/8ql*l147.501/8ql*l18.391/8ql*l406.02跨中-58.24跨中26.42跨中-152.40左端剪力92.88左端剪力-1.09左端剪力168.17右端剪力-90.93右端剪力-45.67右端剪力-166.00-46.1190.92-98.3498.34-12.2612.26-225.96225.9611.74-14.97-3.8972.7011.07-28.57-86.6083.37-16.1584.96-214.89197.39-20.7938.88q28.63q13.51q28.70 1/8ql*l147.501/8ql*l18.391/8ql*l338.94跨中-62.52跨中32.17跨中-132.80左端剪力92.40左端剪力 1.44左端剪力141.28右端剪力-91.40右端剪力-43.14右端剪力-137.68-241.92 -152.22 -82.10 -101.69 -115.82 -110.37-111.97 -119.01 -52.34。
作用(或荷载)与作用(或荷载)效应组合
表4.3.1-1 各级公路桥涵的汽车荷载等级
三级公路公路 — II级
注: 本表编号1中 , 当钢桥采用钢桥面板时 , 永久作用效应分 项系数取1. 1; 当采用混凝土桥面板时 , 取1.2。
表4. 1.6 永久作用效应的分项系数
混凝土和圬工结构重力(包括附加重力)
对结构的承载能力 有利时
对结构的承载能力 不利时
混凝土和圬工结 构
钢结构重力(包括结构附加重力)
混凝土的收缩及徐变作用
关于公式(4. 1.6- 1) 、(4. 1.6-2) 中的作用效应组合系数ψc, 在多数情况下 , 桥涵结构上往往同时作用多个 荷载 , 但是本规范确定的恒载分项系数、汽车荷载分 项系数以及赖以建立这些系数的可靠度指标 , 是在只 有恒载和汽车荷载作用的最基本组合下确定的 , 当结 构上作用着多于上述荷载时 , 综合荷载效应最大值的 统计规律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 从而影响了结构可靠度 指标和恒载、汽车荷载分项系数的取值 。 因此 , 在保 持可靠度指标、恒载和汽车荷载分项系数不变的情况 下 , 对多个可变荷载参与效应组合时 , 引入其值小于 1.0的荷载效应组合系数ψc对荷载标准值效应作等值折 减 。组合系数γc是针对可变荷载效应的不同比值 , 通过 优化方法确定的 , 它随参与组合的可变荷载的增加而 减小 , 本规范给出的ψc值是经优化计算后适当提高的 数值。
汽车荷载在公路工程结构中通常被视为主导的可变作 用 , 在设计表达式中与永久作用一样单独列出。在桥梁设计中 , 汽车荷载分项系数按不同的作用效应 组合采用 。 当某个可变作用对结构或结构构件确实起 到主导影响(在同类效应中其值超过汽车效应) , 则 其分项系数宜采用该作用效应组合的汽车荷载分项系 数 。对于专为承受某作用而设置的结构或装置 , 如钢 桥的风构 , 设计时风荷载可被视为主导作用 , 其分项 系数取与汽车荷载同值 。但当风荷载参与与其他荷载 组合时 , 以往将该组合作为“ 附加组合 ”考虑 , 同时, 风荷载计入瞬时脉动风压的影响 , 比原规范有较大增 加 , 其分项系数只能取1. 1。
荷载效应及地震作用效应组合(仅供参考)
8 荷载效应效应组合本设计所应用到的用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的内力组合公式如下: ①无地震时,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G GK Q Q QK W W WK S S S S γψγψγ=++式中 S —结构构件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包括组合的弯矩、轴向力和剪力设计值; r G 、r Q 、r W —永久荷载、楼面活荷载和风荷载的分项系数;ΨQ 、ΨW —楼面活荷载和风荷载的组合系数,当为第一可变荷载时取1。
S GK 、S Qk 、S Wk —永久荷载、楼面荷载和风荷载效应标准值。
②无地震时,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 [2]第3.2.3条注3,水平风荷载不参与组合。
但2006版规范中取消了此注,即水平风荷载参与组合,当风荷载效应不大时也可忽略之。
):?G GK Q Q QK S S S γψγ=+③有地震时,即重力荷载与水平地震作用的组合:G GE Eh Ehk S S S γγ=+式中 S —结构构件荷载效应与地震作用效应组合的设计值; r G 、r Eh —重力荷载、水平地震作用的分项系数; S GE 、S Eh —重力荷载代表值、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用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内力组合(标准组合)公式如下:? GK Q QK W WK S S S S ψψ=++8.1控制截面及最不利内力类型8.1.1构件的控制截面框架梁的控制截面是支座截面和跨中截面。
在支座截面处,一般产生最大负弯矩(max M -)和最大剪力(m ax V )(水平荷载作用下还有正弯矩产生,故也要注意组合可能出现的正弯矩);跨间截面则是最大正弯矩(max M +)作用处(也要注意组合可能出现的负弯矩)。
因此,框架梁的最不利内力为:梁端截面:max M +、max M -、m ax V 梁跨间截面:max M +由于内力分析的结果是轴线位置处的内力,而梁支座截面的最不利位置应是柱边缘处,因此,在求该处的最不利内力时,应根据梁轴线处的弯矩和剪力计算出柱边缘处梁截面的弯矩和剪力,即:/2M M Vb '=-/2V V qb '=-式中 M '—柱边缘处梁截面的弯矩标准值;V '—柱边缘处梁截面的剪力标准值;M —梁柱中线交点处的弯矩标准值;V —与M 相应的梁柱中线交点处的剪力标准值;b —柱截面高度;q —梁单位长度的均布荷载标准值。
JGJ130-2011脚手架
• 悬挑脚手架挑梁结构及其锚固
• 规范中推荐以双轴对称截面钢梁做悬挑梁结构。 悬挑脚手架的搭设高度不超过20米。悬挑梁 截面高度不小于160mm。每个型钢悬挑梁外 端宜设置钢丝绳或钢拉杆与上一层建筑结构斜 拉结,钢丝绳、钢拉杆作为附加安全措施,在 悬挑钢梁受力计算时不考虑其作用。悬挑梁尾 端应有不少于二点和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拉结 锚固,用于锚固型钢悬挑梁的U型钢筋拉环或 锚固螺栓直径不宜小于16㎜。
• 9、增加了悬挑脚手架挑梁结构及其锚固的 构造和计算内容。
• 10、补充了与满堂脚手架和满堂支撑架相 关的内容。包括结构体系、构造要求、荷 载取值、设计计算等。规范中将此类支架 体系划分为满堂脚手架(顶部荷载通过纵、 横向水平杆传至立杆)和满堂支撑架(顶 部荷载通过立杆顶端的可调顶撑传至立杆) 二种体系。满堂支撑架根据剪刀撑的间距 (5m)细分为普通型满堂支撑架和加强型 满堂支撑架。
7320
7320
7320• i2
0.9
•
' R
0.9 •
' R
•
(0 )2
(
0.9
•
' R
)2
•
(0
)2
(
0.9
•
' R
)2
•
(
•
h) 2
• 经比较可见: 。 k
0.9
•
' R
1.333 1.155
• 经以上变换,脚手架立杆设计计算公式写为: • 1.2NGk+∑1.4NQk≤允许搭设高度计算: • 结构自重和构配件自重标准值产生的轴力:
架立杆稳定性的计算公式为:N f ;式中:N— •A
脚手架立杆的轴力设计值;A—脚手架立杆的
永久荷载与活荷载效应组合
效应组合作用效应组合总体原则:可能与最不利!!!可能1-1:无地震时,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且:ψQ=1.0;ψW=0.6/γL=1.0(γG=1.2,γQ=1.4,γW=1.4)永久荷载+楼面可变荷载+风荷载(1.0;0.6)S=γGSGK+γLψQγQSQK+ψWγWSWK =1.2SGK+1.0×1.4×SQK+0.6×1.4×SWK可能1-2:无地震时,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且:ψQ=0.7;ψW=1.0/γL=1.0(γG=1.2,γQ=1.4,γW=1.4)永久荷载+楼面可变荷载+风荷载(0.7;1.0)S=γGSGK+γLψQγQSQK+ψWγWSWK=1.2×SGK+0.7×1.4×SQK+1.0×1.4×SWK可能2:无地震时,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且:γG=1.35;ψQ=0.7/γL=1.0(根据GB50009第3.2.3条注3,水平风荷载不参与组合)(γG=1.35,γQ=1.4)永久荷载+楼面可变荷载S=γGSGK+γLψQγQSQK=1.35×SGK+0.7×1.4×SQK可能3:有地震时,即重力荷载与水平地震作用的组合(γG=1.2,γEh=1.3)重力荷载+水平地震作用S=γGSGE+γEhSEhk=1.2×SGE+1.3×SEhk可能4:有地震时,即重力荷载与水平地震作用及风荷载的组合(6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考虑,且ψW=0.2)(γG=1.2,γEh=1.3,γW=1.4)重力荷载+水平地震作用+风荷载S=γGSGE+γEhSEhk+ψWγWSWK=1.2×SGE+1.3×SEhk+0.2×1.4×SWK可能5:有地震时,即重力荷载与竖向地震作用的组合(9度抗震设计时考虑,大跨、水平长悬臂结构8、9度抗震设计时考虑)(γG=1.2,γEv=1.3)重力荷载+竖向地震作用S=γGSGE+γEvSEvk=1.2×SGE+1.3×SEvk可能6:有地震时,即重力荷载、水平地震作用与竖向地震作用的组合(9度抗震设计时考虑;大跨、水平长悬臂结构7度0.15g、8、9度抗震设计时考虑)(γG=1.2,γEh=1.3,γEv=0.5)重力荷载+水平地震作用+竖向地震作用S=γGSGE+γEhSEhk +γEvSEvk=1.2×SGE+1.3×SEhk +0.5×SEvk可能7:有地震时,即重力荷载、水平地震作用、竖向地震作用及风荷载的组合(6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9度抗震设计时考虑;大跨、水平长悬臂结构7度0.15g、8、9度抗震设计时考虑,且ψW=0.2)(γG=1.2,γEh=1.3,γEv=0.5,γW=1.4)重力荷载+水平地震+竖向地震+风载S=γGSGE+γEhSEhk +γEvSEvk+ψWγWSWK=1.2×SGE+1.3×SEhk +0.5×SEvk+0.2×1.4SWK可能6:新高规5.6.4(γG=1.2,γEh=1.3,γEv=0.5)重力荷载+水平地震作用+竖向地震作用S=γGSGE+γEhSEhk +γEvSEvk=1.2×SGE+1.3×SEhk +0.5×SEvk可能6:新抗规5.4.1(γG=1.2,γEh=1.3,γEv=0.5)重力荷载+水平地震作用+竖向地震作用S=γGSGE+γEhSEhk +γEvSEvk=1.2×SGE+1.3×SEhk +0.5×SEvkS=γGSGE+γEhSEhk +γEvSEvk=1.2×SGE+0.5×SEhk +1.3×SEvk可能7:新抗规5.4.1重力荷载+水平地震+竖向地震+风载S=γGSGE+γEhSEhk +γEvSEvk+ψWγWSWK=1.2×SGE+1.3×SEhk +0.5×SEvk+0.2×1.4SWKS=γGSGE+γEhSEhk +γEvSEvk+ψWγWSWK=1.2×SGE+0.5×SEhk +1.3×SEvk+0.2×1.4SWK可能7:新高规5.6.4重力荷载+水平地震+竖向地震+风载S=γGSGE+γEhSEhk +γEvSEvk+ψWγWSWK=1.2×SGE+1.3×SEhk +0.5×SEvk+0.2×1.4SWK特别的:水平长悬臂结构和大跨度结构,7度0.15g、8度、9度抗震设计时需要同时考虑下面组合!S=γGSGE+γEhSEhk +γEvSEvk+ψWγWSWK=1.2×SGE+0.5×SEhk +1.3×SEvk+0.2×1.4SWK注:(1)进行承载力计算时,各分项系数按上述说明取值;但当重力荷载效应对结构构件有利时,γG≤1.0。
第四章设计要求及荷载效应组合共59页文档
4.4 稳定和抗倾覆
4.4.2 高层钢结构的稳定验算
大部分钢结构计算需要考虑P-△效应。
《高钢规》5.2.10条 高层建筑钢结构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时,可不验算结构的整体稳定。
一、结构各层柱子平均长细比和平均轴压比满足下式要
求:
Nm m 1 N pm 80
式中,λm—楼层柱的平均长细比; Nm—楼层柱的平均轴压力设计值; Npm—楼层柱的平均全塑性轴压力;
钢结构
除框架结构外的转 换层
各种结构类型
1/120 1/50
4.2 侧移限制
4.2.2 防止倒塌层间位移限制
对框架结构,当轴压比小于0.40时,可提高10%;当柱子全 高的箍筋构造采用比本规程中框架柱最小配箍特征值大30% 时,可提高20%,但累计提高不宜超过25%。
4.3 舒适度要求
高度不小于150m的高层建筑结构应具有良好的使用条 件,满足舒适度要求。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 范》规定的10年一遇的风荷载取值计算的顺风向与横风向 结构顶点最大加速度不应超过表4-4的值。必要时,可通过 专门风洞试验结果计算确定顺风向与横风向结构顶点最大 加速度 a m a x。
Npm fyAm
fy—钢材屈服强度; Am—柱截面面积的平均值。
4.4 稳定和抗倾覆
4.4.2 高层钢结构的稳定验算
二、结构按一阶线性弹性计算所得的各楼层相对侧移值, 满足下列公式要求:
u 0.12 Fh
h
Fv
式中,Δu—按一阶线性弹性计算所得的质心处层间侧移; h—楼层层高; ∑Fh—计算楼层以上全部水平作用之和; ∑Fv—计算楼层以上全部竖向作用之和;
式中,E J d 为结构一个主轴方向的弹性等效侧向刚度,可按倒 三角形分布荷载作用下结构顶点位移相等的原则,将结构的侧
(整理)荷载效应及地震作用效应组合仅供参考
8 荷载效应效应组合本设计所应用到的用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的内力组合公式如下: ①无地震时,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G GK Q Q QK W W WK S S S S γψγψγ=++式中 S —结构构件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包括组合的弯矩、轴向力和剪力设计值; r G 、r Q 、r W —永久荷载、楼面活荷载和风荷载的分项系数;ΨQ 、ΨW —楼面活荷载和风荷载的组合系数,当为第一可变荷载时取1。
S GK 、S Qk 、S Wk —永久荷载、楼面荷载和风荷载效应标准值。
②无地震时,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 [2]第3.2.3条注3,水平风荷载不参与组合。
但2006版规范中取消了此注,即水平风荷载参与组合,当风荷载效应不大时也可忽略之。
):?G GK Q Q QK S S S γψγ=+③有地震时,即重力荷载与水平地震作用的组合:G GE Eh Ehk S S S γγ=+式中 S —结构构件荷载效应与地震作用效应组合的设计值; r G 、r Eh —重力荷载、水平地震作用的分项系数; S GE 、S Eh —重力荷载代表值、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用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内力组合(标准组合)公式如下: GK Q QK W WK S S S S ψψ=++8.1控制截面及最不利内力类型8.1.1构件的控制截面框架梁的控制截面是支座截面和跨中截面。
在支座截面处,一般产生最大负弯矩(max M -)和最大剪力(m ax V )(水平荷载作用下还有正弯矩产生,故也要注意组合可能出现的正弯矩);跨间截面则是最大正弯矩(max M +)作用处(也要注意组合可能出现的负弯矩)。
因此,框架梁的最不利内力为:梁端截面:max M +、max M -、m ax V 梁跨间截面:max M +由于内力分析的结果是轴线位置处的内力,而梁支座截面的最不利位置应是柱边缘处,因此,在求该处的最不利内力时,应根据梁轴线处的弯矩和剪力计算出柱边缘处梁截面的弯矩和剪力,即:/2M M Vb '=-/2V V qb '=-式中 M '—柱边缘处梁截面的弯矩标准值;V '—柱边缘处梁截面的剪力标准值;M —梁柱中线交点处的弯矩标准值;V —与M 相应的梁柱中线交点处的剪力标准值;b —柱截面高度;q —梁单位长度的均布荷载标准值。
第三章 荷载及荷载效应组合
第三章荷载及荷载效应组合一、结构上的荷载分类1.按随时间的变异分类:永久荷载—在设计基准期内其量值不随时间变化,或其变化与平均值相比可以忽略不计的作用。
可变荷载—在设计基准期内其量值随时间变化,且其变化与平均值相比不可忽略的作用。
偶然荷载—在设计基准期内出现或不一定出现,而一旦出现其量值很大且持续时间很短的作用。
2.按随空间位置的变异分类固定荷载—在结构空间位置上具有固定分布的作用。
可动荷载—在结构空间位置上的一定范围内可以任意分布的作用。
3.按结构的反应分类静态荷载—使结构产生的加速度可忽略不计的作用。
动态荷载—使结构产生的加速度不可忽略的作用。
•《荷载规范》• 3.1.1结构上的荷载可分为下列三类:1 永久荷载,例如结构自重、土压力、预应力等。
2 可变荷载,例如楼面活荷载、屋面活荷载和积灰荷载、吊车荷载、风荷载、雪荷载等。
3 偶然荷载,例如爆炸力、撞击力等。
•二、荷载代表值•建筑结构设计时,对不同荷载应采用不同的设计值。
对永久荷载应采用标准值作为代表值;对可变荷载应根据设计要求采用标准值、组合值、频遇值或准永久值作为代表值;对偶然荷载应按建筑结构使用的特点确定其代表值。
•《荷载规范》• 3.1.2建筑结构设计时,对不同荷载应采用不同的代表值。
对永久荷载应采用标准值作为代表值。
•对可变荷载应根据设计要求采用标准值、组合值、频遇值或准永久值作为代表值。
对偶然荷载应按建筑结构使用的特点确定其代表值。
• 2.1.4荷载代表值representative values of a load设计中用以验算极限状态所采用的荷载量值,例如标准值、组合值、频遇值和准永久值。
•2.1.6标准值characteristic value/nominal value荷载的基本代表值,为设计基准期内最大荷载统计分布的特征值(例如均值、众值、中值或某个分位值)。
• 2.1.7组合值combination value对可变荷载,使组合后的荷载效应在设计基准期内的超越概率,能与该荷载单独出现时的相应概率趋于一致的荷载值;或使组合后的结构具有统一规定的可靠指标的荷载值。
荷载效应组合
S=1.35×恒载+1.4×0.7×活载+1.4×0.6×风载 (2)可变荷载效应起控制作用,楼面活载为主要可变 荷载,风荷载为次要可变荷载
S=1.2(1.0)×恒载+1.4×活载+1.4×0.6×风载 (3)可变荷载效应起控制作用,风荷载为主要可变荷 载,楼面活载为次要可变荷载
S=1.2(1.0)×恒载+1.4×风载+1.4×0.7×活载
混凝土结构设计
第4章
4、 高层框架非抗震设计时的内力组合公式 (1)永久荷载起控制作用
S=1.35×恒载+0.7×1.4×活载 (2)可变荷载效应起控制作用,风荷载为主要可变荷 载,楼面活载为次要可变荷载
S=1.2×恒载± 1.0× 1.4×风载+0.7×1.4×活载
S=1.0×恒载±1.0× 1.4×风载+0.7×1.4×活载 (3)可变荷载效应起控制作用,楼面活载为主要可变 荷载,风荷载为次要可变荷载
S=1.2×恒载+ 1.0× 1.4×活载± 0.6×1.4×风载 S=1.0×恒载+ 1.0× 1.4×活载± 0.6×1.4×风载
第5章 荷载和荷载效应
第5章 荷载及效应组合玻璃结构必须承受外界施加给它的各种荷载和作用。
这里,荷载是指施加在结构上的集中力或分布力,作用是指不是以力的形式出现的能够引起结构产生外加变形或约束变形的原因。
按照这种分类,玻璃及其幕墙结构所受的主要荷载有重力荷载和风荷载,主要作用有地震作用和温度作用。
§5.1 荷载和作用取值5.1.1 重力荷载对于垂直的玻璃及其幕墙结构,重力荷载只有材料本身的自重。
材料的自重通常由材料的密度和体积求得。
下表列出了几种常用材料的密度:未作规定时,结构自重的标准值可按照下列数值采用:对于斜玻璃及其幕墙结构,重力荷载除了材料自重外,还应考虑施工荷载、雪荷载及雨水荷载等。
5.1.2 风荷载风荷载是直接作用于玻璃结构上的主要荷载,它垂直作用于玻璃的表面。
直接承受风荷载的玻璃及其幕墙是一种薄壁外围护结构,一块玻璃、一根杆件就是一个受力单元,而且质量较轻。
在设计时,既要考虑长期使用过程中,在一定时距平均最大风速的风荷载作用下保证其正常功能不受影响;又必须注意到在阵风袭击下不受损坏,避免安全事故。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152]规定了垂直于建筑物表面的风荷载标准值,当计算主要承重结构时应按下式计算:0w w z s z k μμβ= (5-1)当计算围护结构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0w w z s gz k μμβ= (5-2) 式中 k w ——风荷载标准值(kN/m 2);βZ ——高度Z 处的风振系数;μS ——风荷载体型系数; μZ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w 0——基本风压(kN/m 2); βgz ——高度Z 处的阵风系数。
1. 基本风压GB50009[152]规定的基本风压是根据全国气象台站历年来的最大风速纪录,按基本风速的标准要求,将不同风速仪高度和时距的年最大风速,统一换算为离地10m 高、时距10min 的平均年最大风速(m/s )。
根据该风速数据经统计分析确定重现期为50年的最大风速,作为当地的基本风速V 0。
荷载效应组合计算书3 (5)
8 荷载效应组合根据《高规》规定,抗震设计时要同时考虑无地震作用效应时的组合和有地震作用效应时的组合:1) 无地震组合时:W k W W QK Q Q Gk G S S S S γψγψγ++= S :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G γ:永久荷载分项系数,当其效应对结构不利时,对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取1.2;对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取1.35;当其效应对结构有利时取1.0。
W Q ψγ、:分别为楼面活荷载和风荷载的分项系数,取1.4。
W k QK Gk S S S 、、:分别为永久荷载、楼面活荷载、风荷载的效应标准值。
W Q ψψ、:分别为楼面活荷载和风荷载的组合系数,当永久荷载效应起控制作用时分别取0.7和0;当可变荷载效应起控制作用时分别取1.0和0.6或0.7和1.0。
对书库、档案库、储藏室、通风机房和电梯机房,楼面活荷载组合值取0.7的场合应取0.9。
2) 有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W k W W Evk Ev Ehk Eh GE G S S S S S γψγγγ+++= 相应的系数查《高规》得:W ψ:风荷载的组合值系数取0.2。
由于抗震设防为7度,建筑总高度为35.4m<60m,故地震作用效应下的效应组合公式为:Ehk Eh GE G S S S γγ+=8.1 4轴上框架梁(连梁)、框架柱、W3剪力墙的控制截面内力值的汇总1) 梁的控制截面剪力在支座两端,弯矩在支座两端及跨中。
梁、内力的调整对于梁、柱端截面的弯矩和剪力,原则上要将节点内的标准值换算成支座边缘的内力标准值。
本设计为了简化计算,不采取换算,直接取节点内的内力标准值。
对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梁支座弯矩需乘以调幅系数0.8~0.9,本设计取0.85,跨内约乘以1.15的调幅系数。
见竖向荷载设计。
框架梁柱、连梁汇总表如表8-1。
2)柱、剪力墙内力汇总柱、剪力墙的控制截面在柱、剪力墙上下的两端。
一般要将柱的内力转化为柱边缘的内力,为了简化计算,本设计直接取节点内的标准值。
《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
• 以水平剪刀撑设置层为反弯点的沿较弱方 向的架体大波整体失稳。
• 架体较大步距间立杆段的局部弯曲失稳
• 通常情况下,架体的极限承载力由架体大 波整体失稳时的承载力值确定。当架体的 步距过大时,立杆段的稳定承载力可能低 于整体失稳时的承载力。
双管立杆脚手架由于经济性不好,很少使 用,本次修订中予以取消。
单排脚手架搭设高度不应超过24m;双排脚 手架搭设高度不宜超过50m,高度超过50m的 双排脚手架,应采用分段搭设等措施。
(单排脚手架搭设高度不应超过24m;双排脚手架搭设 高度不宜超过50m,高度超过50m的双排脚手架,应采 用双钢管、分段卸荷、分段搭设等措施。)
• 构造要求:
• U型钢筋拉环或螺栓应采用冷弯成型。U型 钢筋拉环、锚固螺栓与型钢间隙应用钢楔 或硬木楔楔紧。
• 型钢悬挑梁固定端应采用2个(对)及以上 U型钢筋拉环或锚固螺栓与梁板固定,U型 钢筋拉环或锚固螺栓应预埋至混凝土梁、 板底层钢筋位置,并应与混凝土梁、板底 层钢筋焊接或绑扎牢固,其锚固长度应符 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中钢筋锚固的规定。
五、满堂脚手架和满堂支撑架
1、满堂脚手架和满堂支撑架结构体系
满堂脚手架和普通型满堂支撑架 加强型满堂支撑架
• 满堂脚手架定义为在纵、横方向,由不少 于三排立杆并与水平杆、水平剪刀撑、竖 向剪刀撑、扣件等构成的脚手架。该架体 顶部作业层的施工荷载通过水平杆传递给 立杆,顶部立杆呈偏心受压状态。
• 满堂支撑架定义为在纵、横方向,由不少 于三排立杆并与水平杆、水平剪刀撑、竖 向剪刀撑、扣件等构成的承力支架。该架 体顶部的施工荷载通过可调托撑传给立杆, 顶部立杆呈轴心受压状态。
JGJ130-2011脚手架规范标准 ppt课件
• 8)砌筑砂浆强度等级小于或等于M2.5的 砖墙。
PPT课件
34
其它修改的内容
• 8.1.6 悬挑脚手架用型钢的质量应符合本 规范第3.5.1条的规定,并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的有关规定。
• 3.5.1 悬挑脚手架用型钢的材质应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700或《低 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的规定。
• 4.2.7 密目式安全立网全封闭脚手架挡风系 数Φ不宜小于0.8。
• 6.4.1 脚手架连墙件设置的位置、数量应按 专项施工方案确定。
PPT课件
32
其它修改的内容
• 7.3.5 脚手架纵向水平杆的搭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脚手架纵向水平杆应随立杆按步搭设,并应
采用直角扣件与立杆固定; • 7.3.8 脚手架连墙件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连墙件的安装应随脚手架搭设同步进行,不
PPT课件
28
其它修改的内容
•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当为天然地基时,应按地质勘察报告选用; 当为回填土地基时,应对地质勘察报告提 供的回填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乘以折减系 数0.4 ;
• 每根立杆底部宜设置底座或垫板。 (原规 范中是应,考虑当脚手架搭设在永久性建 筑结构混凝土基面时,立杆下底座或垫板 可根据情况不设置 )
荷载效应及地震作用效应组合(仅供参考)
8 荷载效应效应组合本设计所应用到的用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的内力组合公式如下: ①无地震时,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G GK Q Q QK W W WK S S S S γψγψγ=++式中 S —结构构件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包括组合的弯矩、轴向力和剪力设计值; r G 、r Q 、r W —永久荷载、楼面活荷载和风荷载的分项系数;ΨQ 、ΨW —楼面活荷载和风荷载的组合系数,当为第一可变荷载时取1。
S GK 、S Qk 、S Wk —永久荷载、楼面荷载和风荷载效应标准值。
②无地震时,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 [2]第3.2.3条注3,水平风荷载不参与组合。
但2006版规范中取消了此注,即水平风荷载参与组合,当风荷载效应不大时也可忽略之。
):?G GK Q Q QK S S S γψγ=+③有地震时,即重力荷载与水平地震作用的组合:G GE Eh Ehk S S S γγ=+式中 S —结构构件荷载效应与地震作用效应组合的设计值; r G 、r Eh —重力荷载、水平地震作用的分项系数; S GE 、S Eh —重力荷载代表值、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用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内力组合(标准组合)公式如下:? GK Q QK W WK S S S S ψψ=++8.1控制截面及最不利内力类型8.1.1构件的控制截面框架梁的控制截面是支座截面和跨中截面。
在支座截面处,一般产生最大负弯矩(max M -)和最大剪力(m ax V )(水平荷载作用下还有正弯矩产生,故也要注意组合可能出现的正弯矩);跨间截面则是最大正弯矩(max M +)作用处(也要注意组合可能出现的负弯矩)。
因此,框架梁的最不利内力为:梁端截面:max M +、max M -、m ax V 梁跨间截面:max M +由于内力分析的结果是轴线位置处的内力,而梁支座截面的最不利位置应是柱边缘处,因此,在求该处的最不利内力时,应根据梁轴线处的弯矩和剪力计算出柱边缘处梁截面的弯矩和剪力,即:/2M M Vb '=-/2V V qb '=-式中 M '—柱边缘处梁截面的弯矩标准值;V '—柱边缘处梁截面的剪力标准值;M —梁柱中线交点处的弯矩标准值;V —与M 相应的梁柱中线交点处的剪力标准值;b —柱截面高度;q —梁单位长度的均布荷载标准值。
荷载规范表
荷载规范表篇一:荷载规范常用荷载表楼面常用活荷载表活荷载按楼层的折减系数屋面常用活荷载列表篇二:荷载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 20011.0.5 本规范采用的设计基准期为50 年。
3.1.2 建筑结构设计时,对不同荷载应采用不同的代表值。
对永久荷载应采用标准值作为代表值。
对可变荷载应根据设计要求采用标准值、组合值、频遇值或准永久值作为代表值。
对偶然荷载应按建筑结构使用的特点确定其代表值。
3.2.3 对于基本组合,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S 应从下列组合值中取最不利值确定:1)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式中γG—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应按第3.2.5 条采用;γQi—第i 个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其中γQ1 为可变荷载Q1 的分项系数,应按第3.2.5 条采用;SGK—按永久荷载标准值Gk 计算的荷载效应值;SQik—按可变荷载标准值Qik 计算的荷载效应值,其中SQ1k 为诸可变荷载效应中起控制作用者;Ψci—可变荷载Qi 的组合值系数,应分别按各章的规定采用;n—参与组合的可变荷载数。
2)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注:1 基本组合中的设计值仅适用于荷载与荷载效应为线性的情况。
2 当对SQ1k 无法明显判断时,轮次以各可变荷载效应为SQ1k,选其中最不利的荷载效应组合。
3 当考虑以竖向的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时,参与组合的可变荷载仅限于竖向荷载。
3.2.5 基本组合的荷载分项系数,应按下列规定采用:1 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1)当其效应对结构不利时—对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1.2;—对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1.35;2)当其效应对结构有利时—一般情况下应取1.0;—对结构的倾覆、滑移或漂浮验算,应取0.9。
2 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一般情况下应取1.4;—对标准值大于4KN/m2 的工业房屋楼面结构的活荷载应取1.3。
注: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可按建筑结构有关设计规范的规定确定。
水工建筑物上的荷载及荷载效应组合
其单位长度上合力标准值: 冲刷充填物质,分离岩体,能鼓开一定厚度的断层等软弱带,能导致围岩塌方
坝底面和坝体内扬压力分项系数系数 :
(3)当坝基上游有防渗帷幕和排水孔并设下游副排水孔及抽排系统时,坝基面上游处的扬压力作用水头为H1,主副排水孔中心处的扬
垂直压力: F KHD 压力作用水头分别为α1H1和α2H2,下游处为H2,其间各段依次以直线连接。
(2)当坝基上游设防渗帷幕和排水孔时, 上游处的扬压力作用水头为H1,排水孔中
心线处为H2+α(H1-H2),下游(坝趾)
处为H2,其间各段以直线连接。如图24(a,b,c,d)所示。
(3)当坝基上游有防渗帷幕和排水孔并设 下游副排水孔及抽排系统时,坝基面上游 处的扬压力作用水头为H1,主副排水孔中 心处的扬压力作用水头分别为α1H1和α2H2, 下游处为H2,其间各段依次以直线连接。 如图2-4(e)所示。
式中参数见图2-8、2-9。 (1) 闸坝反弧段上的动水压力:
沿裂隙面有大量滴水或线状流水
② 渗透压力的作用分项系数,对实体重力坝采用1.
其中:K 为垂直土压力系数可查图2-9 四、土压力及淤沙压力
s 1.挡土建筑物的土压力
PH=
(2-2)
K 为侧向土压力系数可用下式计算: γ—挡土墙后填土的重度(KN/m3);
作用于建筑物底面上的扬压力值,应按垂直作用 于计算截面积上的扬压力分布图形求和。
扬压力分布与上下游水位、防渗排水措施有关。
1.重力坝、拱坝的扬压力
对岩基上混凝土坝,坝体底面扬压力分布:
(1)坝基无防渗帷幕和排水孔幕时,作用于坝底面 上游边缘处的扬压力为H1,下游边缘处为H2,其 间用直线连接。如图2-5(f)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54
3.054
V
右
M
-61.45
-25.725
-0.348
0.084
-24.995
24.995
V
-59.19
-25.157
-0.169
0.04
-6.146
6.146
左
M
-18.75
4.013
-12.145
0.324
56.664
-56.664
V
0.4
-6.568
6.568
0
-46.068
-4.361
4.361
左
M
-17.11
3.652
-10.181
0.262
34.77
-34.77
V
0.4
-5.623
5.623
0
-28.268
28.268
3L-BC
中
M
-16.61
-3.264
-3.264
0.262
0
0
V
右
M
-17.11
-10.181
3.652
0.262
-34.77
34.77
V
-0.4
(2+3+5)
-126.67
1.35*1+1.4*0.7*
(2+3)+1.4*0.6*5
-122.307
107.136
-107.558
4L-BC
1.2*1+1.4*0.9*
(3+6)
-65.279
1.2*1+1.4*0.9*
(3+6)
-65.279
33.008
33.008
1.2*1+1.4*(2+3)
-8.935
54.045
12.461
-12.461
V
-14.58
-4.895
-0.816
0.238
7.298
-7.298
Z-D5
上
M
-30.25
-14.491
-0.17
0.043
-7.224
7.224
N
423.42
66.236
-3.147
3.147
4L-CD
中
M
42.46
17.478
0.156
-0.048
-2.914
2.914
V
右
M
-61.84
-27.24
-0.249
0.072
-14.148
14.148
V
-59.21
-25.378
-0.113
0.034
-3.147
3.147
左
M
-17.75
3.654
-9.954
0.256
-93.395
102.388
-103.628
5L-BC
1.2*1+1.4*0.9*
(3+6)
-49.070
1.2*1+1.4*0.9*
(3+6)
-49.070
22.725
22.725
1.2*1+1.4*(2+3)
-26.740
1.2*1+1.4*0.9*
(2+5)
-49.070
1.2*1+1.4*0.9*
用于承载力计算的框架荷载效应组合表
梁编号
截面
内力
恒载
活载
左风
右风
1
2
3
4
5
6
左
M
-83.19
-7.347
0.107
-0.037
1.557
-1.557
V
77.67
6.47
-0.023
0.008
-1.065
1.065
中
M
59.51
4.28
0.025
-0.01
-2.246
2.246
WL-CD
V
右
M
-66.96
-0.054
-1.81
1.81
V
右
M
-44.59
-26.41
-0.3
0.08
-8.36
8.36
V
-58.2
-23.854
-0.143
0.037
-1.835
1.835
左
M
-14.25
3.838
-11.153
0.292
14.22
-14.22
V
0.4
-6.094
6.094
0
-11.561
11.561
5L-BC
Z-Dw
上
M
-65.18
-6.848
-0.058
0.018
-6.048
6.048
N
139.94
12.862
0.023
-0.008
1.065
-1.065
下
M
45.73
11.122
0.131
-1.023
1.136
-1.136
N
146.28
12.862
0.023
-0.008
1.065
-1.065
V
30.81
4.992
0.053
-0.011
1.262
-1.262
Z-C5
上
M
25.27
10.681
1.754
-0.469
-14.45
14.45
N
332.53
95.425
-8.935
54.045
12.461
-12.461
下
M
-27.23
-9.231
-1.603
0.449
11.822
-11.822
N
338.87
95.425
-109.652
3L-BC
1.2*1+1.4*0.9*
(3+6)
-77.170
1.2*1+1.4*0.9*
(3+6)
-77.170
43.183
43.183
1.2*1+1.4*(2+3)
-29.071
1.2*1+1.4*0.9*
(2+5)
-77.170
1.2*1+1.4*0.9*
(2+5)
-77.170
-29.52
1.2*1+1.4*0.9*
(2+5)
-65.279
1.2*1+1.4*0.9*
(2+5)
-65.279
-30.008
-30.008
梁编号
+Mmax及相应的V
-Mmax及相应的V
|V|max及相应的M
组合项目
组合值
组合项目
组合值
组合项目
组合值
3L-CD
1.2*1+1.4*0.9*
(2+4+6)
|V|max及相应的M
组合项目
组合值
组合项目
组合值
组合项目
组合值
WL-CD
1.35*1+1.4*0.7*
(2+4)+1.4*0.6*6
-120.851
1.35*1+1.4*0.7*
(2+4)+1.4*0.6*6
-120.851
112.098
112.098
1.35*1+1.4*0.7*
(2+3)+1.4*0.6*6
1.2*1+1.4*(2+3)
-33.285
1.2*1+1.4*0.9*
(2+5)
-109.199
1.2*1+1.4*0.9*
(2+5)
-109.199
-66.801
-66.801
用于承载力计算的框架荷载效应组合表
柱编号
截面
内力
恒载
活载
左风
右风
1
2
3
4
5
6
Z-Cw
上
M
45.91
4.736
0.809
-0.227
-91.365
1.2*1+1.4*0.9*
(2+5)
-91.365
-54.805
-54.805
1L-CD
1.2*1+1.4*0.9*
(2+4+6)
-141.931
1.2*1+1.4*0.9*
(2+4+6)
-141.931
113.795
113.795
1.35*1+1.4*0.7*
(2+3)+1.4*0.6*6
-124.309
1.35*1+1.4*0.7*
(2+4)+1.4*0.6*6
-124.072
111.189
111.956
1.35*1+1.4*0.7*
(2+3)+1.4*0.6*6
88.223
1.2*1+1.4*0.9*
(2+3+5)
-97.696
1.35*1+1.4*0.7*
(2+3)+1.4*0.6*5